老年人要防範這些病症
腦溢血,
屬中醫「中風」範疇,發病率低於腦血栓。是一種比腦血栓更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安全的一種疾病。余學醫時,縣無具規模的醫院,不能做外科開顱手術,得腦溢血者,都是九死一生。該病均發於中老年人,由於長時期的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稠,導致腦動脈硬化破裂出血所致。中醫認為心,肝,腎三臟失調,逼動氣血上沖腦部。(素問)曰:「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反則生,不反則死。」起病多為突感一側頭痛,或佯有頭暈,隨著溢血的增多,頭痛也加劇如椎刺樣疼痛,並嘔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癱,嚴重的可導致意識模糊和昏迷。如不及時搶救,則生命危在旦夕。
余治療該病時,當即給予雲南白藥0.5克,不服保險子,每4小時一次,並隨服止血逐瘀平肝息風湯,藥物組成是:天麻20克,白芍60克,杭菊花15克,生地30克,龍骨牡蠣珍珠母各30克,淮牛夕20克,槐花20克。方解:天麻、白芍、杭菊花平肝息風;生地涼血活血逐瘀血通脈絡;槐花涼血止血降壓;雲南白藥為止血聖葯,無論內外出血,有葯到血即止的神效。諸葯和用,可奏立即止血逐瘀,而達到消除一切癥狀的快速作用。輕者兩、三天,重者四、五天,即可完全康復,而無任何後遺症。
中風
中風,為腦血栓所引起,患者多為50以上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患有高血壓或有腦血管硬化的人。中醫又分中臟中腑之說,究其病原,不外火、氣、痰所致。長時期的嗜食肥甘和好煙嗜酒也有一定的關係,發病時多為突然暈倒,牙關緊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偏癱。也有少數病人起病緩慢,常於休息和睡眠時發生癥狀,如不及時治療,也可能導致死亡。該病發病率高,僅次於糖尿病,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中風病人約四千萬,嚴重影響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治療中風的經驗是:補氣活血,通脈溶栓,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當歸尾20克,川芎10克,赤勺20克,桃仁、紅花、地龍各10克,葛根30克,蜈蚣2條,全蠍6克研粉吞,丹參20克。以上藥先用冷水浸泡三十分鐘,煎至水沸,再煎十五分鐘即可。隨即再煎第二次,煎好後與第一次的藥液混合,分兩次溫服。方解:黃芪有引葯至頭部和補氣的作用;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勺有逐瘀血和溶血栓的作用;地龍能行經通絡;葛根可消除心腦血管血栓;蜈蚣、全蠍鎮痙息風,有治療口眼歪斜和偏癱的作用;丹參活血通經。諸葯合用,可奏解痙息風活血溶栓的效果,而很快使患者康復。如你新病,一連服藥十五天即可痊癒。
偏頭痛
偏頭痛,是指頭痛或左或右,痛在一側,又稱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為諸陰之府,諸陽之會」,五臟六腑氣血皆上會於頭部,無論外感內傷,臟腑經絡發生病變,都可直接或間接影響頭部而發生頭痛。偏頭痛發病原因,多為長時期的嗜食辛辣煎炒食物,導致痰火鬱結,或偶感風寒而引發。本病患者一般都為中年男女,其發病也急,突感一側頭部疼痛,逐漸加劇至如錐刺般疼痛,患側眼球也劇烈疼痛。個別病例,可導致視力減退或失明,多有口苦咽干,舌苔黃膩,脈弦數或繁數。治療應以祛風熱止痛為主,藥物組成是:川芎15克,僵蠶12克,野菊花20克,生石膏100克先煎,防風15克,白芷12克,大青葉30克,甘草10克。方解:川芎祛風止痛;僵蠶祛風解痙化痰;菊花疏散風熱,平降肝陽,清熱解毒;生石膏清熱瀉火;防風清風熱止痛;白芷清風燥濕止痛;大青葉清熱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風熱瀉火而達到迅速止痛之功效,一般服藥3~5劑即可痊癒。
糖尿病
糖尿病,祖國醫學稱消渴病,又有上中下三消之別。是一種由於內分泌功能障礙所引起的疾病,為當今世界上的一種多發病。拒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有糖尿病人約五千萬,並且每年還以5%的速度遞增。它嚴重威脅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究其發病原因,多為飲食不節,長時期的嗜食肥甘,甘溫化火,上爍肺金,下竭腎津,以致釀成口渴咽乾的三多一少症。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少精神,以及皮膚瘙癢,尤以婦女外陰瘙癢最為常見。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併發症,如糖尿病酮症和感染,導致心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多發病神經炎等病變。不少病人還由於這些併發症而死亡。
本病用結合食療的方法,可大大縮短治療期。其具體方法是:一.食療。控制飲食,禁食一切葷食和葷油,除鮮魚和禽蛋外,其他肉內食品都不能食,還有糯米飯、甜酒、粽子、糖類、糕點、辣椒、酒類等食物都數禁食之列。每天吃大米50克的米飯,黃豆100克,煮食和蒸食均可。每餐吃鮮苦瓜250克,炒食或煮湯均可;吃一個雞蛋,高血脂者不吃蛋黃;吃鮮魚若干,不放辣椒。二.中藥煎劑。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麥冬20克,葛根30克,花粉15克,玄參20克,生地30克,知母12克,白朮15克,淮葯30克,烏梅15克,五味子10克。以上藥水煎兩次溫服,上下午各服一次,一個月為一療程。一般新病一個月即可痊癒;老病號則須兩個療程,且必須停服一切西藥治癒標準,以測驗血糖正常為準。方解:黃豆為食物中含蛋白質最高的食物,它所含蛋白質是牛肉的兩倍、豬肉的四倍,因此每餐食大米50克,黃豆100克就足夠維持人體熱能;苦瓜不但有降糖作用,還有促使胰腺分泌胰島素的作用,是一味缺一不可的食療物質;黃芪補氣益肺,含有多種氨基酸;麥冬、葛根、花粉、知母、五味子生津止渴;玄參、生地、白朮、淮葯、烏梅降血糖。諸葯合用,可奏補氣生津止渴降糖作用,而很快達到治癒糖尿病的作用。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屬中醫學「 痹症」範疇。(素問)痹論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則為行痹;其寒氣勝者則為痛痹;濕氣勝者則為著痹」。(濟生方)說:「該由體虛湊理空虛受風寒濕而成痹也。」(醫林改錯)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氣虛與血瘀互為因果構成了『本虛標實』、『虛中夾實』的病理特徵。」其臨床表現為:如骨質增生在頸椎、胸椎、腰椎。在頸椎,則表現為頭暈痛,上臂及手指發麻流脹疼痛,個別病人還有燒灼感;胸椎骨質增生,則胸部各肋間流脹疼痛;腰椎骨質增生的病人,則腰、胯部、下肢、大小腿至踝關節部,均感流脹疼痛。以上各部疼痛都不分日夜,病人痛苦萬分,嚴重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究其疼痛原因,主要是由於骨質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間隙逐漸變窄,椎間孔縮小或韌帶關節囊鬆弛,從而使頸髓、脊髓、腰髓神經根受到影響,壓迫或刺激。受這些神經支配的區域如頭、頸、肩、背、臂、手、胸前以及腰、背部、臀部、大小腿產生疼痛或麻木。部分病人還由於壓迫了腦部供血的椎動脈,出現了腦供血不足的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癥狀。
治療處方是:生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12克,菟絲子15克,狗脊12克,續斷12克,枸杞15克,生地2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雞血藤40克,葛根20克,龜鹿膠各20克烊化沖服。方解:黃芪為益氣之要葯,能擴張血管改善血行;補骨脂補腎壯陽;骨碎補補腎續傷;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狗脊補肝腎強腰膝;續斷補肝腎強筋骨鎮痛;枸杞養陰補血益氣溫陽;龜膠滋陰益腎強骨;鹿膠溫補肝腎益精養血。諸葯合用,可奏益腎養血和絡止痛,而達到治癒之功效,以上藥一般須服四十至六十劑方可徹底痊癒。
消化性潰瘍出血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統稱為消化性潰瘍,它屬於祖國醫學「胃脘痛」、「胃氣痛」、「血症」範疇。發病率高,約佔總人口的5%,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究其發病原因,實為飲食不節、饑飽失時、暴飲暴食、煙酒過度所引起的,長時期的嗜食辛辣也有一定的影響。(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主納水谷。」人若飲食不節,倉廩必然受損,根據現代科學研究幽門螺旋桿菌,也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消化性潰瘍的前期癥狀是:長時期的胃脹、胃酸、胃痛,沒有認真的治療,以致胃部和十二指腸患上了潰瘍,由於酗酒或食了某些刺激食物,而導致潰瘍穿孔,引起嘔血和屙血。治療方法是:立服雲南白藥0.5克,不服保險子,以後每四小時一次,溫開水送服,並隨服中藥煎劑健胃愈瘍湯。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白朮12克,才胡12克,白芍60克,白芨20克,地榆15克,蒲公英30克,甘松10克,玄胡15克,谷麥芽各15克,海螵蛸20克,阿膠15克烊化沖葯服,甘草5克。以上藥水煎一日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須連續不間斷服六十劑。服雲南白藥八小時後,出血即將完全停止,雲南白藥可繼服一瓶,每次0.5克,以鞏固療效。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病人,在飲食方面半個月內只能吃流汁飲食,如雞湯、肉湯、豬肝湯、蛋湯等流汁食物,但忌服牛奶。半個月後,可食半流汁飲食,如稀飯、豆腐、豬血等食物。切忌食酸辣和生冷硬食物,如梨子、蘋果、香蕉、南瓜、芋頭等。待服藥六十劑潰瘍已基本痊癒了,才可逐漸解除禁食,但以後也切忌酗酒,暴飲暴食和饑飽失時,以防複發。方解:雲南白藥為止血聖葯,無論內外出血有葯到血即止的神效;黃芪補中益氣;白朮補脾健胃;才胡疏肝解郁止痛;白芍柔肝止痛補血;白芨、地榆止血;蒲公英消炎治潰瘍;甘松行氣止痛健脾開胃;蒲公英、甘松還有殺滅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玄胡活血行氣止痛;谷麥芽補脾胃益氣導滯;海螵蛸制酸解痙;阿膠補血止血;甘草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可奏補氣補血止血健脾益胃,而達到治癒消化性潰瘍的目的。
風濕關節病
風濕關節病,是由於長時期的受風寒濕的影響,如居處潮濕或長時期的在冷水中作業,感受了風寒濕而引發的一種疾病。發病多在四肢關節,但也有少數病例,不一定痛在關節,而痛在腰背部的。該病的主要表現為:肘、肩、膝、踝、腕、指、趾關節腫痛,也有發燒的,大多有隨天氣變化而加劇,有的痛無定處。祖國醫學又分行痹、痛痹、著痹三種,行痹痛無定處;著痹則固定在一關節,或痛在一處;痛痹則日夜疼痛,痛有定處。該病在下肢膝關節的皮下,常可發現一皮質堅硬,突出表面的結節,觸之疼痛的叫風濕結節,這是風濕關節的特徵。
中醫認為痹症的發生與體質虛弱、生活失常、居處潮濕、氣候變化有關。也由於人體陽氣不足,湊理空疏,衛氣失調,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經絡,從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治療處方是:當歸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風12克,桂枝10克,細辛10克,羌活12克,秦艽12克,威靈仙30克,徐長卿15克,虎杖40克,海風藤15克,千年健12克,蜈蚣2條,烏蛇10克,川牛夕12克,木通15克,伸筋草15克,甘草10克。寒濕重者加附片10克;小腿痙攣者加木瓜10克,苡米30克;發燒者去桂枝,加防杞10克;寒濕重者加全蠍5克研粉吞。方解:當歸、川芎補血活血去瘀;生地涼血活血去瘀;白芍補血止痛,其餘藥物都為祛風濕葯。諸葯合用,可奏補血涼血活血逐瘀,祛風寒濕痹舒筋活絡之功效。一般連服十劑即可康復,且不再複發。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中醫稱為頰痛,後世醫書多稱面痛。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在分布區域內出現反覆發作陣發性的劇烈疼痛。多發於中年婦女,起病突然,常在口——鼻——耳——眼眶區,突發劇烈疼痛,如刀割或電擊火灼樣劇痛,為臨床主要特徵。本病病程較長,綿綿難愈,病人十分痛苦。
三叉神經痛,原於胃經火熱熾盛,陽明經上主面頰,火灼經脈,邪灼金為痰,痰熱閉阻脈絡。火、氣、痰三者實為該病之因,不通則痛,治宜平肝息風使肝木不克陽明胃,而止痛。治療本病當以平肝息風祛風降火止痙止痛為主。藥物組成是:白芍80克,甘草10克,生石膏100克先煎,川芎、白芷各10克,曼京子30克,蜈蚣2條,全蠍6克研粉吞。以上藥水煎分上下午兩次溫服,連服五六劑即可痊癒。方解:白芍平肝息風柔肝止痙止痛;甘草和百葯,與白芍相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石膏味辛而淡,性寒而沉降,善治陽明胃熱循痙所致的面熱灼痛;川芎、白芷該為芳香之品,善治頭面之風而止痛;曼京子祛風止痛,據報道曼京子有治三叉神經痛之特效;蜈蚣全蠍味辛走竄祛風止痛。諸葯合用,可奏止痛迅速而縮短病程的功效。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祖國醫學「痹症」範疇,是一種具有炎症慢性的全身性疾病。貴在早期確診,早期治療,該病有早期遊走性疼痛和運動障礙,晚期則關節僵硬畸形,手肘和膝關節呈棱型,手指僵硬屈伸不利,隨氣候寒冷潮濕而加劇。病以青少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本病初起緩慢,起初只感到疲倦乏力低熱,手足麻木刺痛,胃納不佳,體重減輕,繼則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當時關節外觀無異常,以後關節逐漸腫大如棱狀,關節腫大常從四肢小關節開始,以後再累及其它關節,病程日久。關節附近的肌肉僵硬萎縮也日益顯著,關節周圍的組織也變得僵硬,最後關節變成僵硬和畸形,膝手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臼,形成特殊征性,向屈側偏成畸形。此時病人的穿衣、吃飯、翻身、行走都須他人幫助,非常痛苦。
治療應以祛痹逐濕消炎止痛為原則,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風15克,羌活20克,秦艽15克,細辛10克,雷公藤根皮15克颳去表皮,如無雷公藤根改為雷公藤片,每次2片,一日三次,威靈仙50克,海風藤30克,虎杖40克,防杞10克,忍冬藤60克,蜈蚣2條,烏蛇15克,穿山甲15克,徐長卿20克,甘草10克。寒濕重者加附片10克先煎;發燒者加黃柏10克,生石膏80克先煎;疼痛劇烈者加乳香沒藥各10克;關節腫大者加木通牛夕各15克。以上藥水煎分上下午兩次溫服,服至痊癒。方解:黃芪補元氣,並含有多種氨基酸,為人身體不可缺少的物質;當歸補血活血;川芎芳香逐瘀止痛;生地涼血逐痹逐瘀;白芍補血止痛;防風、羌活、秦艽、細辛、靈仙、海風藤、虎杖、防杞、徐長卿均為治風寒濕佳品;忍冬藤清熱解毒消炎祛風濕;蜈蚣、烏蛇為治嚴重風濕止痛要葯;穿山甲有治風濕關節和關節變形的作用;甘草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共奏補元氣、益血活血逐瘀、祛風寒濕痹、止痛解毒、消炎消腫、恢復變形的關節的效果。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纏蛇丹」或「纏腰火丹」,多發生於冬夏季節,是一種由病毒感染的皮膚病。多發生於腰背部,也有少數病例發生於眼下、鼻旁的,無論男女老少均可發生。多由情感內傷,肝經氣鬱生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肝脾濕熱內蘊,外感毒邪而發。若發生於老年人,不但病程長,而且疼痛特別厲害。本病初起時,多有惡寒發熱,隨即腰背、腹部、肋間、皮膚髮燒疼痛,並出現成簇形容集為針頭大小的透明水泡。基部有紅暈,以後擴展為光亮透明黃豆大的水泡,疼痛厲害,愈後不留疤痕,且不再複發。
治療處方是:七葉一支花15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20克,金銀花40克,地丁20克,連翹20克,甘草10克。以上藥水煎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一般連服三天即可痊癒。外塗搽藥是:蜈蚣4條焙乾研粉,雄黃30克研粉,混合後加白酒適量,調成糊狀,用雄雞翅毛一支,醮葯塗搽患處,於後繼續塗搽,塗搽後痛可即止。方解:七葉一支花清熱解毒消腫定痛;蒲公英、野菊花、金銀花、地丁、連翹均能清熱解毒;甘草和百葯解毒;蜈蚣祛風止痙祛毒散結;雄黃解毒殺菌。諸葯合用,共奏解毒清熱止痛而達到迅速治癒之功效。
植物性神經功能縈亂
植物性神經功能縈亂,屬中醫學「氣陰兩虛」、「脾腎陽虛」、「心腎陰虛」等範疇。其發病原因與抄勞過度、思慮傷神、七情鬱結等有關。其臨床表現為:神疲乏力、肢軟倦怠、自覺氣短、自汗盜汗、五心煩熱、或肢體疼痛、胸腹飽脹、噁心嘔吐、大便稀廣、頭暈目眩或身體一側出汗等癥狀。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興奮與抑制兩個過程的失調,大腦和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交感和副交感功能失調所致。
治療處方是:葛根、巴戟、生黃芪、黃精各20克,天冬、麥冬、何首烏、菟絲子各15克,淫羊藿、淮牛夕各10克,郁京、石菖蒲各6克。方解:葛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通暢血脈;巴戟補腎陽益腎精;黃芪補氣昇陽;黃精補脾潤肺益精;天冬清肺火益腎陰潤燥;麥冬滋陰養陰益胃清心除煩;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石菖蒲除痰開竅,去濕開胃;郁京清心靜郁。諸葯合用,可達迅速解決「氣陰兩虛」、「脾腎陽虛」、「心腎陰虛」所致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縈亂的疾病。一般須堅持治療一月或月余才可徹底治癒。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感冒和流感的區別在於流行範圍和癥狀上,流感傳染快擴散面積大,可波及一鄉鎮一個縣市。在癥狀上也較感冒嚴重,屬祖國醫學傷寒範疇。傷寒論中的疾病,包括腸炎痢疾和腸傷寒,包括的疾病很廣泛。陳修圓曰:「能治傷寒,即能治百病」。
感冒又曰傷風,流感是傷風中的一種癥狀比傷風較嚴重的疾病,屬上呼吸道傳染病,都是病毒引起。發病季節多為春冬季,但平時由於陰雨天氣變化,也可發病。在流行時,男女老少都難倖免,無免疫力,都可一再得病。主要癥狀是:惡寒發熱流鼻涕打噴嚏頭痛咳嗽,一身酸痛有汗或無汗,精神倦怠乏力,口渴或不渴,舌苔發白或無苔或黃苔或降紅,或食納差,脈多浮緩或浮數繁。
感冒病治療處方一:桂枝湯(本方適應於一般感冒病人,症見惡寒發熱,腰背酸痛,四肢倦怠,常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浮白,脈浮緩或浮散)。藥物組成是:桂枝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棗7個。無汗加麻黃10克後下;咳嗽加杏仁10克;噁心嘔吐加法夏10克。方二:荊防敗毒散(本方適應於惡寒發熱,一身疼痛,咳嗽,舌苔白或黃,脈浮繁數者)。藥物組成是:防風10克,荊芥7克後下,羌活10克,獨活10克,柴胡10克,前胡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川芎10克。體虛者加党參20克;口苦渴、有熱者加黃芩10克,連翹15克,銀花30克。
流感治療處方是:桑菊飲(本方適應於流感病人,發熱、惡寒、咳嗽、身痛、四肢怠倦無力,口渴,舌苔膩或白膩,口苦,脈浮數)。藥物組成是:冬桑葉5克後下,野菊花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蘆根30克,連翹15克,薄荷7克後下,甘草10克。並發肺炎者加生石膏100克研碎先煎,銀花4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
眩暈病
眩暈病,西醫曰內耳性眩暈,又曰類尼爾氏征,是由於內耳前庭神經功能障礙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諸病沅候論)曰:「諸病眩暈皆屬於肝」。肝屬木,木生風,風為中醫外因致病之首,說明眩暈病的病因實屬於肝於風。本病多發生於中年男女、青少年和老年人,鮮有患本病者,且無季節之分。其發病也急,都為突然頭暈目眩,天旋地轉;有的病人,甚至不能站立,必須卧床;有些患者還噁心嘔吐;個別病人還出現大汗淋漓精神不支等癥狀;還有一種病人是患低血壓頭暈的,其收縮壓在100以下;也僅有頭暈目眩精神不支的癥狀,必須辨證論治。處方一:法夏10克,天麻20克,白朮15克,茯苓20克,澤瀉40克,生薑3片。體虛者加党參20克;大汗淋漓者加黃芪50克。方解:法夏去痰止嘔;天麻平肝息風止眩;白朮補脾益氣;茯苓補脾益胃安神;澤瀉可治痰飲所致的眩暈;黃芪、党參溫補元氣。諸葯合用,共奏平肝息風快速止眩暈之功效。
處方二(低血壓眩暈方):党參20克,黃芪30克,白朮15克,茯苓2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枸杞20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五味10克,枳殼10克,炙麻黃10克,甘草5克,生薑3片,大棗15克。方解:党參、黃芪溫補元氣;白朮補脾益氣;茯苓補脾益胃安神;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去瘀;枸杞補心腎益血;柴胡昇陽益氣;桂枝溫通四肢昇陽氣;五味子益氣;枳殼近代醫學研究有升壓作用;炙麻黃有升壓作用;甘草補脾潤肺解毒;生薑現代研究有升壓作用;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諸葯合用,可奏補中益氣,養血補血升壓,而達到治癒低血壓頭眩暈的功效。一般每日煎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連服三劑即可痊癒。
哮喘病
哮喘病,屬上呼吸道氣管、支氣管和肺的病變疾病。哮則喉間有哮聲,喘則呼吸氣急促。(諸病沅候論)曰:「諸病咳逆皆屬於肺。」(內經)曰:「肺如華蓋。」在胸中,主氣合皮毛,司呼吸主肅降,故肺氣宜定、宜清、宜降。
哮喘病,包括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等疾病,它的基本病理因素是痰飲內蘊。痰飲的來原,主要是在個體素質陰陽失調的基礎上,復加外感、飲食、病後等因素,影響精液的運行停滯而成。本病發病較早者,多由於體質素弱,反覆感冒、麻疹、或百日咳等外感病後引起;發病較晚者,常由於年老久病咳嗽形成。由於以上原因,促使脾胃受損,散布運化水液功能失常,導致痰飲內生,蘊伏於肺。亦有脾肺素虛者,因嗜食進咸、肥膩、或進食蝦蟹魚齶,以致痰飲內生而伏於肺。一旦遇氣候變化,感受風寒外邪,或因吸入花粉塵埃等異物,或情志不暢及勞倦等,均可引動肺經所蘊伏的痰飲阻塞氣道,肺氣升降失調,發生痰鳴喘咳。感受風寒,素體陰虛,陽氣不運飲邪停積所致者,多為寒痰,白色泡沫涎痰。如素體陽虛,或寒邪化熱,熱蒸津液成痰者,則多為黃色稠痰。
一般來說,哮喘發作時,主要是痰氣阻肺,以邪實為主,但反覆發作,必致肺陰日益耗損,久則累及脾腎。故在間歇期多見虛象,寒疾內蘊者每易導致脾腎氣虛,甚則氣虛及陽,發展為脾腎陽虛。痰熱久郁者每易傷陰,導致肺腎陰虛,發作時,則表現為邪實正虛的錯雜現象。
如病程遷移日久,廢虛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可以進一步導致心氣虛或心陽衰弱。因心與肺同居胸中,且與腎相關,且肺氣與腎陽俱虛,則可病及於心。同時由於脾腎陽虛不能化水,痰飲愈益滋生不已,不但痹阻胸肺陽氣,上逆凌心,而且外溢肌膚,以致出現喘咳氣逆,心慌動悸,而紅唇青紫,及浮腫,尿少等病變。若痰蒙清竅,內閉心遙者,亦可發生頭脹痛神昏等危象。
治療處方是:麻黃10克,桂枝10克,細辛10克,法夏10克,生薑15克,五味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熱盛口苦舌苔黃者加生石膏100克,減桂枝;體虛者加党參20克。方解:麻黃止咳平喘;桂枝溫陽通胸痹;細辛溫肺化飲;法夏燥濕化痰;生薑溫寒止咳;五味子斂肺止咳;白芍斂陰止汗;甘草補脾潤肺緩急;生石膏清氣分實熱清肺;党參補氣。以上藥水煎兩次混合後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一般兩、三天即可解除癥狀,繼服加味玉屏風散三劑。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防風15克,白朮15克,五味子10克。此方重在五味子一味。方解:黃芪固表止汗;防風散風祛濕;白朮補脾滲濕;五味子肺飲止咳。拒中醫雜誌報道,防風有治風寒性哮喘作用,連服三劑即可康復。本病還適應冬病秋治哮喘,即從立秋日起,服玉屏風散加五味子,每隔兩日一劑,一直服到立冬日止,以後可不發哮喘。
胃炎
胃炎,屬中醫「胃腕痛」範疇,發病皆為中年男女,是上腹部常發現飽脹泛酸疼痛的一種疾病。本病均發生於脾胃素虛者,發病原因都由暴飲暴食和饑飽失時,或過食生冷酸辣,或長時期的嗜酒,損傷脾胃所致。本病主要雖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過飽或多食生冷酸辣,可損傷脾胃。郁怨過度則傷肝,肝氣失於疏瀉,則橫逆犯胃,而使胃失和降,肝失條達,胃氣失和,脾運不健,以致氣滯而為痛。氣滯可以進一步生熱化火,耗傷胃陰,出現胃陰不足的癥狀。若脾胃不健,中焦陽氣不足,每致寒從內生,表現脾胃不虛寒之症。如病程較久,「久痛入絡」氣滯導致血瘀,則痛處固定持續難解,甚至鬱火,血瘀損傷胃的脈絡,以及氣虛不能統攝,而發生嘔吐屙血的消化性潰瘍出血的情況。
處方無論初起或病程日久,應用下列處方加以治療。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白芍60克,柴胡15克,白朮15克,蒲公英30克,玄胡15克,甘松12克,谷麥芽各15克,烏賊骨20克,甘草10克。嘔者加法夏10克,生薑10克;便血者加田三七6克,地榆白及各20克;胃中嘈雜舌紅少苔或光滑加玉竹石斛黃連;糜爛性胃炎者加三七粉白及;膽汁反流性胃炎者,加佛手川練子。在治療期和病期,都必須禁食生冷酸辣、酒、蘋果香蕉、南瓜芋頭紅薯等食物,一般除潰瘍穿孔外,只須服藥十劑左右即可痊癒。
方解:黃芪補陽益氣;白芍柔肝平肝止痛;柴胡疏肝解郁;白朮補脾胃滲濕;蒲公英消炎解毒;玄胡理氣止痛;甘松理氣止痛醒脾開胃;谷麥芽健脾消食;烏賊骨制酸止痛;甘草補脾胃;法夏生薑溫胃止嘔;白及地榆止血;田三七散瘀止血;玉竹養陰潤燥;石斛養胃生津,養陰除熱;黃連清熱燥濕瀉火;佛手舒肝和胃止痛;川練子清熱行氣止痛。諸葯合用,共奏補脾健胃解郁疏肝行氣止痛,而迅速達到治癒胃炎的功效。
骨質疏鬆病
骨質疏鬆病,屬中醫學「骨病」範疇,中醫認為與腎主骨,腎精的盛衰,骨髓的消長代謝,有密切的關係。腎精足髓腔充,則骨骼堅;腎精虧髓腔空,則骨骼脆。(素問上古天真論)曰:「男子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實,八八則體齒髮去;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詳細闡明了年齡與腎精的關係,根據目前對腎職能的研究表明:腎虛者有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減退,性激素分泌下降,從而導致成骨功能減退,發生骨質疏鬆。說明腎虛是發生骨質疏鬆的主要因素。
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是:患者常有周身骨痛乏力,登樓或體位改變時,骨痛和乏力更明顯,機體活動受到明顯障礙,時間久了下肢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如合併有脊髓壓縮骨折,患者的身高可以縮短,或因胸廓畸形,使肺活量減少,從而影響心肺功能。婦女患本病的比男人多,婦女在三十歲以後,骨質疏鬆症發展較快,停經後更是加快。
治療處方是:生黃芪30克,枸杞15克,淮葯30克,女貞子30克,菟絲子20克,補骨汁15克,茯苓15克,淮牛夕30克,骨碎補15克,續斷30克,狗脊30克。以上藥水煎兩次分上下午各一次溫服。方解:黃芪補氣昇陽攝血;枸杞女貞子滋補肝腎;淮葯補脾胃固精;菟絲子補肝腎;補骨汁補腎治胃虛腰痛;茯苓補脾益胃寧心安神;淮牛夕補肝腎強筋骨;骨碎補補腎治腎虛腰痛;續斷補肝腎通血脈強筋骨;狗脊補肝腎強腰膝。諸葯合用,共奏補肝腎強筋骨止痛,而迅速達到治癒骨質疏鬆症之功效。
單純性甲狀腺腫大與甲亢
甲狀腺腫大與甲亢,屬中醫「癭病」範疇,又有氣癭之別。其發病原因都為體內缺碘所引起的一種地方病,患者頸部甲狀腺都有不同程度的腫大,嚴重者可引起病人聲音嘶啞,如胸骨下腫大,導致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中醫認為與素體肝氣偏盛有關,常在郁怒優思精神刺激的情況下,而誘發肝氣鬱結不暢。氣滯不能運行津液,津液乃凝成痰,氣滯日久,則又導致血瘀、氣、痰三者壅滯於頸前,以致逐漸腫大成「癭」。若痰氣鬱結進一步化火,火氣上炎,則出現心肝火旺的癥狀。如病程日久逐漸傷陰,則可形成火郁傷陰的癥狀。
其臨床癥狀患者都有眼球凸起,頸部一側或雙側腫大,大的可如球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治療處方是:海藻120克,昆布120克,浮海石120克,醋炙三梭60克,醋炙莪術60克,陳皮30克,廣木香15克,大黃15克,甘草60克。以上藥共研粉過200目篩,以大棗500克去皮,搗爛如泥,再搗和為丸,每丸重五克,以三十丸為一劑,每晚飯後含化一丸。服完一劑為一療程,一般一療程可痊癒,重者再服一療程。方解:海藻、昆布散結治癭瘤;浮海石清肺化痰散結;三梭、莪術行氣破瘀血;陳皮燥濕化痰;廣木香行氣止痛;大黃行瘀破積;甘草補脾胃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共奏理氣散結化痰軟堅的功效,而達到治癒癭瘤的效果。
肩周炎
肩周炎,屬中醫「痹症」範疇,發病均在五十以上的中老年人,故又曰五十肩,均為一側肩部發病。本病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慢性進行病變的一種疾病,由於感受風寒或外傷而引起,早期見肩關節周圍疼痛,並影響活動。靜止痛,是本病的特徵,晚期由於病變組織發生粘連,肩部肌肉僵硬,功能障礙更加明顯,導致患側手臂不能抬舉和左右旋轉。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體質虛弱,肝腎虧損筋失濡養加上風寒濕邪侵入,停留經絡,而圍於肩周而引起,故曰肩周炎,不通則痛。也有學者認為由於長時期的在睡眠時,把肩部漏在外面感受風寒侵襲所致,固又曰「漏肩風」。顧名思義,漏肩風的病因,是由風寒長時期的侵襲引起的。
治療處方是:當歸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靈仙30克,薑黃10克,枸杞15克,雞血藤40克,防風15克,羌活12克,細辛10克,蜈蚣2條,全蠍6克研粉吞,桑寄生15克,伸筋草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方解: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止痛;生地活血逐瘀;靈仙祛風濕通脈絡止痛;薑黃破血解毒行氣通經止痛;枸杞補肝腎;雞血藤補肝腎活血通經止痛;防風祛風散寒解痙;羌活祛風濕止痛;細辛祛風濕解痙;蜈蚣全蠍祛風止痙治風濕;桑寄生祛風濕強筋骨補氣養血;伸筋草祛風濕舒筋活絡;白芍平肝柔肝止痛;甘草補脾胃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共奏補肝腎祛風活絡祛風寒濕止痛解痙,而達到治癒肩周炎疾病之功效。
方二:常採用患肢運動療法。其具體做法是:患者面壁站立上肢靠牆壁上舉,以盡量達到最高點,然後上下左右橫指,每次運動15至20分鐘,一日2、3次,不可間斷。一般不到一月可治癒。
闌尾炎
闌尾炎,祖國醫學稱為「腸痛」,起病多為突然下腹部疼痛,無論大人小兒和老人都可得此病。痛是持續性的,逐漸加劇,腹痛限於右下腹部。有的有噁心嘔吐,但不厲害,體溫可能升到38攝氏度,有腹壁紫脹和壓痛,腹痛為陣發性絞痛,可使患者亂翻亂滾。但痛過去後,剩下臍周圍的輕微疼痛。在臍的右側,平臍一寸的腹部,顯出明顯壓痛。突然的腹痛減輕或停止,可能有闌尾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飲食不節,寒溫失調或飽食之後暴急奔走等原因,導致腸腑傳導功能失常,氣機痞塞,致使闌尾氣血淤滯而發病。淤滯久則化熱而出現熱象,氣血凝滯不散則瘀結成塊。如瘀熱重蒸,致使血敗肉瘤而形成膿腫,病情如繼續發展,熱極化火,火毒熾盛則極易擴散,而出現腹膜炎的癥狀。火毒熾盛又易耗傷氣血,故在重症病例的後期,多有氣血兩虛之症。
治療處方是:柴胡30克,白芍80克,枳實20克,甘草10克,廣木香10克,黃連6克,川練子10克。方解:(本經)雲,柴胡主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白芍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止痛。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清瘀;甘草解毒,和百葯補脾胃;廣木香行氣止痛;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消積破瘀行氣之功,而達到治癒闌尾炎的效果。余用上述藥方治療闌尾炎患者只須3、5劑葯即可治癒,慢性闌尾炎3、5劑葯可見顯效,只須再服本方3—5劑即可痊癒。
輸尿管結石
輸尿管結石,屬中醫「砂淋」、「石淋」範疇。中醫認為腎和膀胱氣化功能不利,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同時品食辛辣肥膩食物也有一定的關係。本病多在濕熱蘊結下焦的基礎上,尿液受濕熱的煎熬,以致尿中的濁質逐漸凝結而成砂石,阻塞輸尿管道。管道氣滯不能直通,致使下腹一側或兩側脹痛,排尿頻急、脹痛、澀痛、或點滴式中斷。如濕熱灼傷血絡,則發生血尿,有名血淋。病延日久結石凝結越大,沉積膀胱,或如彈子,或如雞卵大小,那就藥物也無法排除,必須外科手術了。
治療處方是:金錢草50克,瞿麥扁曲各20克,石莘15克,王不留行20克,海金砂20克布包煎,雞內金15克,車前子15克,滑石30克,大黃10克,木通10克,黃苊仁10克,甘草10克。方解:金錢草、瞿麥、扁曲、石莘、王不留行、海金砂、車前子、硝石都有清熱利尿排石的作用;雞內金有化石作用;大黃能清熱排瘀;木通、黃苊仁清熱利尿;甘草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利尿排石作用,以上藥連服6、7劑,多則11、12劑即能排出輸尿管中的結石。
失眠
失眠,祖國醫學曰「不寐」,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癥狀是:上床後翻來覆去不能入睡,任你怎樣使大腦安靜都是枉然,直到天亮時才能迷迷糊糊睡一會兒,但也不是熟睡。以致白天引起頭昏、腦脹、神倦乏力,做則一會兒又睡著了,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身體健康。究其發病原因,與心、肝、腎、膽、脾、胃都有密切的關係,由於肝腎虛弱傷及腎。陰腎陽,陰陽虛而傷及氣,氣陰不足而不能配陽,陰虛及陽,故成不寐。不寐之因甚多,而大要不外乎心腎。離中一陰,是為陰根,陰根下降,是生水精;坎中一陽,是為陽根,陽根上長,則為水母,離坎交濟,水火傷和,陽入於陰,則為寐。陽生於陰則為寤也,腎陽不足,水不濟火,心火不能下通於腎,腎陰不能上濟於心。腎陰不長,則為不寐,此不寐之本也。肝為乙木內寄陽魂,膽為甲木內含相火,平人夜寐魂歸於肝,陽藏於陰也,腎陰於耗,水不含木。肝不能藏其陽魂,膽不能秘其相火,神驚火浮,亦不能寐,此不寐之兼見也。離處中宮坎居下極,位居中而職司升降者,脾胃也。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胃失流通,中宮阻塞,不能 司升降。上下之路隔絕,欲求心腎之交,不亦難乎。故(經)云:「胃不和則睡不安。」胃不和者,不寐之標也。
治療處方是:生黃芪60克,党參20克,合歡皮20克,夜交藤30克,生棗仁30克,遠志10克,柏子仁20克,琥珀10克研粉沖服,雞血藤40克。方解:黃芪補元氣;党參益氣安神;合歡皮、夜交藤、生棗仁、遠志、柏子仁、琥珀均對治療失眠有良好的效果;雞血藤,拒有關資料介紹對治療長期惡性失眠有特效。諸葯合用,共奏補元氣安神定態而達到治癒失眠之功效。以上藥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每日上午及臨睡前溫服,服至痊癒後,再服十劑以鞏固療效。
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外感咳嗽」範疇。中醫認為由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外侵,邪濕肌表,肺氣不宣,清肅失職,痰液滋生;或感受燥氣肺津受灼,痰涎粘結所致。也是中醫外因致病,風寒熱所引起的一種外感病。本病的一般癥狀是:初起多為鼻塞噴嚏咽痛,聲嘶等呼吸道癥狀,全身反應輕微,只有清度畏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等。主要癥狀是咳嗽,有粘液痰,有的以後化火,轉為粘液膿性痰。有些病人,在早上起床、晚上睡覺體位改變時,或吸入冷空氣,或體力活動後發生咳嗽有的終日咳嗽不停。本病發熱和全身不適可在三到五天內消失,咳嗽可延長數周方愈。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無論男女老少都可發生。
治療處方一(本方適應與風寒引起的):蘇葉50克先下,陳皮15克,茯苓20克,枳殼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麻黃10克先下,法夏10克,川光貝6克研粉沖服,甘草10克。以上藥水煎兩次混合後,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一般三至五天即可痊癒。
治療處方二(本方適應於風熱引起的,表現為咳嗽口苦咽乾咽痛,舌降紅無苔或黃苔,口渴脈浮數):冬桑葉10克後下,野菊花2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蘆根30克,連翹15克,薄荷10克後下,甘草10克。以上藥水煎兩次,分上下午各一次溫服,一般三至五劑即可痊癒。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屬祖國醫學「咳嗽」、「痰飲」、「哮喘病」範疇。(諸病原候論)曰:「諸病咳逆該屬於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且與肺、脾、腎關係密切。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奏理疏鬆,容易出汗。常易感胃而誘發支氣管炎,肺虛失運,津液不布,聚而生痰。痰濕上泛而為病,腎虛精虧,腎元不固,納氣無權,而為喘咳,且「痰之原本於腎,痰之動主於脾,痰之成貯於肺」。肺脾腎三臟中,尤以腎為重要,腎為先天之本,寓真陰真陽。全身之陽賴腎陽供給,全身之陰賴腎陰滋養。若腎之陰陽失調,可加速或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的發展。
本病的主要癥狀是:有長時期的咳嗽吐痰,有時佯有喘息,一年當中有2—3個月咳嗽。這種情況連續一年以上。而且這種癥狀不是由於心肺等其它疾病引起的。本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初起多為咳嗽、咳痰、痰呈白色粘液泡沫狀,感染後癥狀加劇痰量增多。多為黃色膿痰,有時伴有哮喘樣發作,氣急不能平卧。
處方一(本方適應於感受風寒後初起):麻黃15克,桂枝10克,細辛10克,乾薑5克,法夏10克,五味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吐黃色膿痰者加生石膏100克打碎先煎,水煎分上下午兩次溫服。該方有宣肺平喘止咳作用,一般服三至四劑即可抑制癥狀。繼服生黃芪60克,防風15克,白朮15克,五味子10克三五劑即可康復。為了根治還須取冬病秋治的方法,即從立秋日起單日服,直服至立冬日止。一般冬病秋治一年即可徹底治癒不再發病。
肺氣腫
肺氣腫,又稱阻塞性肺氣腫,大都由於長時期的患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屬祖國醫學「咳嗽」、「上氣」、「痰飲」範疇。本病是由於肺泡腔擴大,肺泡內充氣增多,而導致肺組織彈力減退和肺的容積膨大所引起的。本病發病緩慢,主要癥狀是咳嗽,痰多氣急。早期癥狀較輕,勞動或走路較急時才發生氣急。隨著肺氣腫的程度增加,氣急癥狀逐步明顯,甚至平地走路和休息時,也感氣急。當氣候寒冷分泌物增多時,患者常感胸悶氣急,並較明顯,此時若並發呼吸道感染,支氣管阻塞更嚴重。由於肺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可造成缺氧,進一步嚴重時則可導致二氧化碳瀦留,出現紫鉗、頭痛、心跳過速、嗜睡、精神恍惚等。若不及時治療,可迅速發生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
治療處方是:北沙參15克,黃精30克,蘇子15克,馬蔸鈴15克,地龍10克,制南星10克,葶藶子15克,沉香6克研粉吞,甘草10克。方解:北沙參養陰補肺;黃精入心肺脾腎四經,具有氣陰並補之功;蘇子、制南星氣味辛,溫燥濕化痰;馬蔸鈴止咳平喘;地龍、葶藶子通絡瀉肺止咳;沉香納氣歸腎;甘草補脾解毒和百葯。諸葯合用,共奏補肺滋腎止咳平喘化痰之功效。以上藥水煎兩次分上下午溫服,呼吸難口唇發紺者加生黃芪60克,吸氣亦難者加党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發熱吐黃色膿痰者加野菊花20克,銀花30克,連翹15克,蘆根30克,由風寒感染引起舌苔白脈浮緩者加炙麻黃10克,生薑10克。
肺氣腫大都由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為了徹底根治必須採取冬病秋治的方法。即從立秋日起每隔一日服玉屏風散加五味子10克,一直服至立冬日。藥物組成是:生黃芪60克,防風15克,白朮15克,五味子10克,大多服一年或兩年即可根治。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屬中醫的「痰飲」、「肺脹」、「喘咳」、「水氣」、「心悸」等範疇。中醫認為主要由於水飲之邪,影響心臟而發病。本病病變部位在肺,但與脾腎關係密切,並影響於心。肺為華蓋,居於五臟之上,外合皮毛,職司清肅。或外邪侵襲日久不愈,損傷肺氣,肅降失權,不能通調水道,水溢停滯而成水飲。水飲停於心下,就凌心射肺,出現心悸紫紺,氣短汗出、水腫等,即現代醫學稱之為心力衰竭。本病均發於老年人,發病的主要環節是肺動脈高壓。在肺動脈高壓的情況下,右心房收縮時,必須加大壓力。時間一長,右心室負擔過重,心肌缺氧,右心肥大。當心功能不全時,可出現肝大,頸靜脈怒張,全身浮腫等右心衰竭癥狀。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肺心病引起的心臟病,與其變形的心臟病不完全一樣。除了有心力衰竭的表現外,還常常有嚴重的呼吸衰竭,影響氣體交換。空氣中的氧氣吸不進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病人平常就有氣短心慌,口唇和指端青紫等缺氧現象。肺內感染往往是促進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感染時的發熱能增加心臟負擔,某些毒素可以直接引起心肌變性、壞死。肺內感染,能使肺部原有病變加重,嚴重影響肺換氣功能。機體缺氧又可促使心功能不全的發生與發展。
治療處方是:太子參20克,北沙參30克,葶藶子60克,桑白皮30克,地龍10克,知母10克,川貝母10克研粉沖服,杏仁10克,茯苓皮30克,澤瀉20克,豬苓15克,丹參20克,川牛夕15克。方解:太子參益氣養陰健脾補肺,沙參益氣養陰潤肺,葶藶子強心利尿逐水消腫止咳平喘,桑白皮潤肺利水止咳平喘,地龍解痙鎮咳平喘,知母貝母滋陰潤肺化痰止咳,杏仁降氣定喘,茯苓皮、澤瀉、豬苓滲濕利水消腫,丹參活血化瘀通筋脈,川牛夕引水下行補腎通筋。諸葯合用,共奏瀉肺利水定喘救衰祛痰止咳消腫之功效。紫紺、呼吸難者加生黃芪60克,有感染吐黃色膿痰者加銀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連翹15克,喘重腫輕者減茯苓皮、豬苓,加炙麻黃10克,熟地30克,補骨汁15克,五味子10克,增強補腎納氣之功。
肺炎
肺炎,屬祖國醫學「風溫」範疇,多發於冬春季節,男女老少均可得此病。臨床上又常分為大葉性肺炎、支氣管性肺炎、間質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
本病的發生,多由於人體正氣不強,肺衛防禦功能減弱。在氣候劇變、冷熱失常的情況下,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郁而化熱所致。起初邪犯肺衛,衛氣被郁,肺失清宣,出現惡寒發熱、咳嗽等症。當外邪傳里,熱邪壅肺,蒸液成痰,痰熱郁阻,肺氣不利則見高熱氣急,咳吐黃痰。若肺熱傷絡,可見痰帶血絲或有鐵鏽色痰。
在一般情況下,邪熱在氣份即解。但當邪熱熾盛,小兒或老人及體質虛弱者,則易發生嚴重癥候。如邪熱侵入心營,甚則熱盛動風,出現神昏諺語抽搞等症。若邪熱內陷,正虛不能敵邪,可導致正虛欲脫的症變,表現為中毒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危象。
根據本病邪熱在肺的特點,故治療以清熱宣肺為主,並應掌握衛氣營血的傳變和病情的輕重分別處理。
治療處方是:冬桑葉10克後下,野菊花15克,蘆根30克,連翹2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後下。痰不易咳出加川貝6克研粉沖服,以上藥水煎每日一劑分上下午溫服,直服至痊癒。
如是肺經熱盛症見高熱不退,飯渴多飲面赤或口唇微紫咳嗽頻繁,呼吸急促。咳黃色膿痰,或帶血絲或咳鐵鏽色痰,胸悶胸痛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藥物組成是:麻黃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00克打碎先煎,白茅根50克,魚腥草15克,黃芩10克,銀花50克。咳面氣短痰多加葶藶子30克,桑白皮15克,射干10克。胸痛較甚加桃仁鬱金赤勺各10克,熱份津液症見口乾舌紅少津加沙參15克,麥冬15克,玉竹15克,花粉15克。病至恢復期須減去麻黃石膏,並酌減清熱之品,加西洋15克,五味子7克以上藥水煎一日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直至痊癒。同時還可結合用西藥阿莫西林膠囊治療,每次兩粒,四小時一次,服至痊癒後再服兩天,以達徹底治癒的目的。
尿道炎
尿道炎,屬中醫「淋病」範疇,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男女。發病原因多由於長時期的嗜食辛辣,或於盛夏蹲坐在潮濕地上,受濕熱所致。也有少數患者,為不潔性交所引起。本病的癥狀是:小便時尿道澀痛或芒刺樣疼痛,也有的尿道口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溢出,個別病人排尿時,還有少量血液排出。中醫稱為「血淋」,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膀胱炎和腎炎。
治療處方是:淡竹葉15克,生地30克,木通15克,野菊花20克,銀花40克,蒲公英30克,地丁20克,連翹2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有血尿者加白茅根50克。方解:淡竹葉祛濕熱利小便;生地涼血祛濕熱;木通清濕熱利尿;野菊花、銀花、蒲公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殺菌消炎;滑石利小便通淋;甘草和百葯解毒;白茅根涼血止血。諸葯合用,共奏清濕熱消炎解毒,利尿止痛通淋的效果,每日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一般連服6、7劑即可治癒。
陰道炎
陰道炎,屬中醫「帶下」範疇,也包括赤、白、黃三種帶下病,發病的均為中年婦女及中老年婦女。本病的發病原因,一般為濕邪內侵,蘊而生熱,或由情志不舒,肝鬱化火,夾濕下注而成。也有因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脾虛濕聚,濕邪下注所致,或因腎陽不足,帶脈失約,經脈不圍,致使濕濁下注而為帶。概括言之,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濕,病位主要在脾,並與帶脈有關。病變過程中,可以由濕轉虛,如濕熱帶下日久,可致脾虛進而傷腎。
本病的辨證,在顏色氣味及質之清濁,如帶下色白而稀,多屬脾虛濕盛。帶下色黃或赤白相混,綢粘有臭味,或有陰癢,病屬濕熱或肝經鬱熱。若帶下質稀而清淡,腰酸無力,多屬腎虛。總之凡帶下色白而清稀無臭味的多屬虛症寒症,色黃綢粘有臭味的多屬實症熱症。
治療處方一屬於濕症熱症炎症者):敗醬草60克,蒲公英30克,銀花30克,野菊花20克,地丁20克,連翹15克,甘草10克。陰癢者加蛇床子30克布包煎。方解: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瘀排膿;蒲公英、銀花、野菊花、地丁、連翹清熱解毒消炎;甘草補脾解毒;蛇床子燥濕殺蟲止癢。諸葯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炎祛濕而達到迅速治癒陰道炎之功效。每日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即可完全治癒。如有陰癢者,還可將藥渣煎三次,第三次煎液可乘熱薰洗下陰部。
處方二(病屬虛症者):党參20克,茯苓20克,白朮15克,淮葯20克,芡實30克,白果15克,椿根皮20克,雞冠花30克,甘草10克。方解:党參補中益元氣;茯苓滲濕補脾;白朮補脾益氣燥濕;淮葯補脾補肺補腎固精;芡實補肺健腎祛濕止帶;白果止帶濁;椿根皮止帶固崩止血;雞冠花固澀止血止帶殺滅滴蟲;甘草補脾解毒和百葯。諸葯合用,共奏補脾益氣補腎止帶而達治癒本病之功效。
盆腔炎
盆腔炎,屬中醫學「月經不調」、「帶下」、「症疾」等症的範疇,按照發病過程,又有急慢性之分。
本病的發病原因,多由於經期、產褥期或流產後沒有注意清潔衛生,病邪隨即侵襲所致。濁濕熱毒蓄積下焦,氣血壅滯不行,則見腹痛、帶下、發熱等癥狀。如果治療未能徹底,遷延日久成為慢性時,則以氣滯或血瘀的癥候較為明顯。濕熱雖已減輕,但仍有復感的可能。由於病程較長,正氣漸虛,臨床每見虛實夾朵之症。
本病初起,多屬濕熱夾瘀之症,治當以清熱消炎利濕化瘀為主。日久則以氣滯血瘀為常見,則以理氣活血化瘀之法,但還應辨彆氣滯與血瘀之主次,靈活掌握。虛實夾朵者,應當虛實兼顧,如瘀血集聚包塊過大,久治不愈的,可考慮手術治療。
如發熱微惡寒小腹脹痛,拒按或有包塊,帶下色黃或赤質有臭穢氣,舌苔黃膩,常見於急性盆腔炎或慢性盆腔炎的急性發作。治療處方一:敗醬草90克,蒲公英30克,銀花40克,連翹15克,玄胡15克,五靈旨15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赤勺15克,香附15克,丹參15克,甘草10克。體質虛者加生黃芪60克,党參20克。方解:敗醬草消炎止痛排膿;蒲公英、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消炎;玄胡活血行氣止痛;五靈旨散瘀止痛;當歸活血補血;川芎消瘀止痛;赤勺清熱涼血散瘀止痛;香附行氣解郁調經止痛;丹參活血逐瘀,甘草和百葯解毒;黃芪益元氣補虛;党參補中益氣。
慢性盆腔炎,常見小腹脹痛,經前為甚,胸悶肋痛,乳房作脹,苔薄脈弦細。治療處方二:當歸20克,川芎10克,柴胡15克,青皮10克,鬱金10克,烏葯10克,香附15克,川練子10克,玄胡15克。有帶下色黃者加敗醬草60克。氣虛體弱頭暈精神疲乏者加生黃芪60克,党參20克。方解:當歸補血活血;川芎祛瘀止痛;柴胡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烏藥行氣止痛;香附理氣解郁調經止痛;川練子清熱行氣止痛;玄胡活血行氣止痛。諸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氣之功。
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屬中醫「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範疇,發病多為中老年以上的人群。臨床上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以及隱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類型,最常見的癥狀是胸部突發特殊的持續性疼痛、心悸氣短等癥狀。
本病的發生,多與精神刺激,如長時期的思慮過度或精神緊張,和嗜食肥甘煙酒、喜靜少動、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其病理有虛弱兩方面,實為瘀血痰濁,瘀阻胸陽,阻滯胸脈;虛為心脾肝腎虧虛,功能失調。疾病的形成和發展有兩種情況:一是先實而後致虛,此為多見;二是先虛而後致實,則較少見。
實症多由精神因素引起,心肝氣機鬱結,津液凝而為痰,或氣鬱化火,煉液成痰。無論氣滯或痰阻,均可使脈絡不利,氣血瘀滯,以致痰濁與瘀血痹阻胸陽,阻滯心脈,發生胸心疼痛。亦有因素體肥胖、喜靜少動、嗜酒、過食肥膩、脾胃運化不健,而致痰濁內生。氣滯血瘀心脈痹阻者,長期氣血運行失暢,水谷精微不能滋養五臟,以致心脾氣血漸虛,肝腎陰血暗耗,甚則陰損及陽,表現心腎陽虛之症。
虛症多因年老體弱或久病以後,心脾虛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為氣血,反成痰濁。或肝腎陰虛,虛火濁液成痰,或腎陽虛弱,不能溫布精液,聚而為痰。均可導致痰阻氣滯,脈道不利,心血瘀阻。另一方面,由於心脾肝腎的氣血陰陽虧虛,不能養心,心氣不足,亦可導致血行不利脈絡失暢。
治療處方是:生黃芪60克,党參2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葛根60克,丹參20克,田三七6克研粉吞,甘草10克。方解:黃芪補氣昇陽攝血行滯;党參補益肺氣養血生津;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止痛;丹參活血通經清心除煩;葛根能增加心腦血管血液流量,對心臟缺血有保護作用;田三七止血活血祛瘀止痛;甘草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可奏補氣活血諸瘀止痛而達到治癒冠心病的作用。
蕁麻疹
蕁麻疹,中醫曰「風疹塊」。急性蕁麻疹短期發作後,多可自愈;慢性蕁麻疹經常反覆發作,能遷近數月,或經久難愈。本病無男女老少之分,均可得病。
本病主要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搏於肌膚,使營衛之氣鬱結不散,而出現塊疹。凡衛陽不固,及營氣不足者,感受風邪後,往往由於邪戀不散,故易反覆發作。發病時頭部、四肢及胸背腹部均起散在性風疹塊,瘙癢難忍,令人煩躁不安。此外也有因進食魚蝦等動風發物,或患有腸寄生病等原因,而引發本病的,但多佯有腹痛。
本病主要表現為風的癥候,因此治療當以祛風為主。治療處方是:生黃芪40克,防風12克,白朮15克,炙麻黃12克,蟬衣6克,荊芥7克後下,甘草5克。方解:黃芪補氣昇陽攝血行滯;防風發表散風勝濕解痙;白朮補脾益氣燥濕;炙麻黃解肌擴張毛細血管;蟬衣疏散風熱祛風止癢;荊芥祛風止癢;甘草解毒和百葯。諸葯合用,共奏祛風止癢補脾培上益氣擴張毛細血管,而達到迅速治癒風疹塊之功效。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屬中醫「喉痹」範疇,咽部異物感明顯的,稱「梅核氣」。
慢性咽炎病程較長,癥狀頑固而不易治癒。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瀰漫性炎症。從病理分類可分為慢性單純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縮性或乾燥性咽炎,多發生於中年人。
慢性咽炎主要是急性咽炎治療不徹底而反覆發作為慢性的,或者是因患有鼻病,鼻竅阻塞,長期張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學因素,頸部放射治療等經常刺激咽部所致。
本病患者的主要癥狀是:咽部有各種不同的感覺,尤以咽部異物感最明顯。咽中似有物咽之不下,咳之不出,咽部或有發癢、灼熱、乾燥、微痛等感覺。有的患者可因咽中粘痰咳不出來,而引起短促頻繁的咳嗽乾嘔,無痰或有顆粒狀如藕粉樣痰咳出。上述癥狀一般在說話稍多時加重。
治療處方一:沙參30克,麥冬30克,黃芩10克,桑皮12克,花粉12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咽干甚者加石斛10克,玄參20克。異物感重者加射干10克,山慈菇10克。痰粘不易咳出者加浮海石10克,瓜蔞皮15克。熱火重者加蒲公英30克。方解:沙參清肺熱養胃陰生津液;麥冬清肺養陰益胃生精液;黃芩清熱燥濕瀉火;桑皮清肺利水消腫;花粉養肺潤燥養胃生津;桔梗宣肺祛痰;甘草解毒和百葯;石斛養胃生津液除熱;玄參滋陰降火解毒;射干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山慈菇清熱解毒消痛;浮海石清熱化痰;瓜蔞皮清熱化痰消腫;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炎。處方二:用冰硼散塗搽咽部一日三次。本病為慢性,必須連續服藥一至兩月。
百日咳
百日咳,屬中醫「頓咳」、「痙咳」範疇。是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由百日咳嗜血樣菌所引起,多發生在五至六歲以下的兒童,得病後可終身免疫。
本病的發病是因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邪阻於肺所致。疫邪易化火傷肺,灼液成痰,痰火鬱結壅阻氣道,則肺氣不能肅降。痰邪隨氣上逆,出現陣咳時作,咳吐涎痰。如痰熱內蘊灼傷血絡,可有痰中出現血絲或鼻衄。若遷延日久,邪氣雖漸退,然氣陰均已傷耗,故病後期臨床常見虛象。
本病的臨床癥狀是:以痙攣性咳嗽為主,咳得顏面潮紅顎動脈怒張,然後吐出一些風涎痰。若晚上發生痙咳,患兒則自動坐起,有的患兒涎痰中可帶有血絲或鼻血,不少患者眼中有瘀血塊出現。
治療處方:鮮馬齒莧200克,鮮側柏葉100克煎水加蜂糖一湯匙沖服。每日一劑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三至五天即可治癒。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症」範圍,中醫均以痹症辨治。本病多因風寒濕邪留注筋骨,或血凝滯,營衛行澀,經脈不通所致。痹症病機大致相同,但其病位不同,則治療有異。
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主要癥狀是:一側胯骨以下臀部流脹疼痛,並放射至大腿外側直至小腿踝關節處,嚴重的還須桎杖行走。由於痛處正在坐骨神經處,故曰坐骨神經痛。
治療處方是:當歸20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防風10克,桑枝3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細辛10克,秦艽10克,川牛夕10克,伸筋草15克,木通10克,附片10克先煎,苡米30克,雞血藤30克,虎杖40克,蜈蚣2條,烏蛇10克,淫羊藿12克,威靈仙30克,甘草10克。方解:當歸補血活血;川芎祛瘀止痛;生地涼血逐瘀;白芍平肝補血止痛;防風祛風寒濕;桑枝祛風寒濕痹止痛;桂枝散寒通經絡;羌活祛風寒濕止痛;秦艽治風寒濕痹痛;川牛夕逐瘀血通經脈治關節痹痛;伸筋草祛風寒濕舒筋活絡;木通通利血脈治風濕痹痛;附片散寒痛痹;苡米清利濕熱;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經絡;虎杖祛風利濕通經;蜈蚣祛風止痙;烏蛇祛風濕治風濕痹痛;淫羊藿助陽祛風濕痹痛;威靈仙祛風濕止痛;甘草和百葯解毒。諸葯合用,共奏通經活絡祛痹止痛之功效。每日一劑,一般十至十五天可治癒,嚴重者可加乳香沒藥各10克。
頸椎病
頸椎病,屬中醫「痹症」範圍,是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種疾病。發病者多為中年人,由頸椎長期勞損引起椎間盤組織,以及頸椎與關節逐漸發生退形性病變,而出現臨床各種癥狀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癥狀為頸間疼痛、上肢麻木、頸活動受限制、握力減退、經常落枕。由於骨質增生形成骨刺,以致椎間盤逐漸變窄,椎間孔縮小,或韌帶關節囊鬆弛。因而使頸髓或頸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受這些神經支配的區域如頭、頸、肩、背、臂、手及胸前軀,產生麻木或疼痛、頭頸活動受限。部分病人,還因壓迫了向腦部供血的椎動脈,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的癥狀。頸椎病人最大的痛苦是頭頸不能自由活動,手臂刺痛和麻木。
頸椎病人多由缺少頸部運動和氣血虧損所致。(醫林改錯)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氣虛與血瘀互為因果,構成了「本虛標實,虛中夾實」的病理特徵。
治療處方是:黃芪30克,白芍30克,枸杞20克,菟絲子20克,續斷12克,補骨脂20克,當歸20克,川芎10克,狗脊15克,雞血藤30克,葛根30克,生地30克,骨碎補12克,龜膠10克烊化沖服,鹿膠10克烊化沖服。以上藥水煎分上下午兩次溫服,一般服十至十五劑即可痊癒。
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是腰部損傷的一種疾病,多因腎虛或肝腎虧損所致。腰者一身之要,俯仰轉側無不由之,不論跌仆、負重、扭轉操勞,常可傷及腰部筋膜、肌肉而發生腰痛。
腰椎間盤突出,主要癥狀為一側腰腿痛,偶有兩側劇痛者,發病之初大都有腰部扭傷史,往往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由於足太陽膀胱乏脈,操脊抵腰,腰部損傷常累及足太陽經脈,而氣血失調。故腰痛可延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周圍諸痛,甚至延及環跳、陽陵泉、光明等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腰部損傷可內及於腎,而致腎虛,或肝腎素虛,也易因外傷而致腰痛。日久且易感風寒濕外邪,以致氣血瘀滯,脈絡失調而致遷延反覆。甚則氣血虧損、筋骨失養,出現下肢萎弱,姿勢畸形,疼痛麻木坐卧不安等癥狀。
治療處方一是: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杜仲10克,枸杞15克,補骨脂10克,當歸20克,丹參20克,五加皮12克,骨碎補12克,雞血藤30克。方解:熟地生津養血滋陰補髓;山茱萸補益肝腎;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滋補肝腎;補骨脂治脾腎陽虛之疾;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丹參祛瘀通絡;五加皮強筋骨補肝腎治風濕痹痛;骨碎補補腎、用於腎虛腰痛。諸葯合用,共奏補肝腎通筋活絡鎮痛逐瘀,而達到治癒本病之功效。
治療處方二(腰椎間盤突出復原法):1:患者俯卧硬床板上,雙手曲肘,使胸部離床,雙足曲膝,使腹部不著床。如此俯卧15至20分鐘,每日三次,直至復原。2:醫者患者都背靠背站立,醫者雙手臂勾住患者雙手臂,將患者背放在醫者背上,向左右挪動四至五次。然後將患者往上一送,即復原了。如果達到目的,次日可再做。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屬中醫「嘔吐」、「腹瀉」範圍,本病為夏秋季常見疾病,臨床上以嘔吐腹瀉為主症。
本病的發生多為感受屬濕之邪,或因天熱貪涼,感受寒濕;或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肥膩,以致損傷脾胃之氣,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水谷清濁不分而致病。邪犯胃,則上逆而發生嘔吐;邪犯腸,則下迫而發生腹瀉。胃腸清濁之氣逆亂,故見腕腹疼痛。
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在於濕濁內阻。若因暑濕食積阻滯者,見症多為濕熱寒濕。冷飲傷中者,見證多為寒濕,如吐瀉頻劇,津氣耗傷過甚,陽氣大傷,可以發生陽虛欲脫的變症。
治療處方是:党參20克,法夏10克,黃連6克切片吞,黃芩10克,乾薑7克,甘草5克。腹痛者加白芍30克,吳萸7克。因食積引起者加山楂15克,神曲20克。熱甚者去乾薑。津液耗傷過甚,陽氣大傷者,加生黃芪6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屬中醫「久瀉」的範疇,是指大便增多,糞便稀薄或溏瀉,但無濃血黏液,反覆發作,長期遷延的一種疾病。
本病的主要癥狀是:大便長時期的稀溏,也有夾不消化的食物,食欲不振,食後脘腹脹滿,面色少華,消瘦,神疲力倦。甚至面浮口淡,舌苔薄白,脈多濡弱。
其發病原因,一為久瀉後,未徹底治癒,遷延日久,耗傷脾氣,運化失常,形成脾氣虛弱的澤瀉。二為久瀉未愈,脾虛不復,病及於腎導致腎陽亦虛,或腎陽素弱。不能助脾運化水谷,均能形成脾腎陽虛的澤瀉。還有因精神因素使肝氣不舒,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形成肝脾不和的澤瀉。總之,慢性腹瀉的基本病理,在於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而又涉及到肝腎兩臟。
治療處方是:党參20克,白朮15克,淮葯30克,茯苓20克,扁豆10克,陳皮10克,砂仁7克,廣木香5克,神曲10克,生黃芪50克。方解:党參補氣益肺;茯苓白朮補脾益氣;淮葯補脾止瀉補腎固精;茯苓滲濕利水止瀉;扁豆補脾化濕治食少便溏;陳皮理氣健脾治腕腹脹滿;砂仁行氣和中溫脾止瀉;神曲消食和骨;黃芪補中益氣。諸葯合用,共奏補脾腎益氣和中止瀉的功效而達到治癒慢性腹瀉的功效。
推薦閱讀:
※中老年人的無奈
※老年人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的5個理由,
※為什麼中國老人素質大都很差?
※老年人不適合做哪些運動
※為什麼老人容易被騙光積蓄?原因很簡單卻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