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聽日曆丨4月3日 鶉居鷇食 從一樁千古懸案說起

成語詳解丨鶉居鷇食

讀音:chún jū kòu shí

出處:《莊子·天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

釋義:鷇:待母哺食的幼鳥,它不挑揀食物。如鵪鶉一樣居無定所,象幼雛一樣飢不擇食。比喻生活儉樸,不求享受。

字里字外

從一樁千古懸案說起

東漢《新序》和西漢《韓詩外傳》中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姓介名推的人,當年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曾在寒交迫之時割大腿肉供文公充饑。雖說這忠心表得血淋淋怪嚇人的,可文公當時可能求生心切,不管不顧地吃了,當真是「鶉居鷇食」。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太想封賞他了,一著急就把放火把山少了,想把恩人逼出來,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這故事邏輯詭異,實在讓人不舒服,本來冷鍋冷灶地吃著飯,心裡想著逝去的故人就挺難過的,再想到這節日是和親媽抱著樹被燒死在山上的死心眼用命換來的,就更覺得彆扭了。可是古人皆認為介子推在國君落難之時堅持忠君愛國,國君羽翼豐滿後不言祿,這種行為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值得表揚,黃庭堅還讚歎他「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忠君愛國一說固然是正理,但是帶著親媽一起燒死簡直匪夷所思,畢竟國君只是想謝謝你,又沒叫你失德叛國。

有歌唱得好,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介子推的事在《左傳》、《史記》、《水經注》上皆有記載,但這些書都沒說燒山的事,也沒提切大腿,人家只是說了「介子推跟著重耳流浪過,後來沒得到封賞就隱居了,結果死了」的平淡往事。或許真像就是如此平淡無味?可他既然死得如此平淡,後人對待寒食節為何如此隆重呢?這樣大的節日,竟起源於一樁懸案。

另外需要科普的是,古人的寒食和清明是分開過的。清明本是單純的節氣,寒食才是節日,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是日禁煙火,吃冷食,綿延兩千餘年,風俗習慣漸漸增多,如蹴鞠、祭掃、放風箏等,各地皆有不同。後來因為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國人就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反而是韓國,如今仍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可惜韓國人不能說寒食節也是他們的,介子推的墓在山西綿山呢。

文 / 盧小明


推薦閱讀:

漢聽日曆丨6月15日 問羅萬象 萬物雖繁,皆可共通
詩詞日曆|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日曆
2017.04.12 今日日曆
詩詞日曆︱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TAG:日曆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