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起源

中國姓氏起源

(跟字母序列)

目錄(共492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

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魯韋昌馬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

安常樂於時傅皮卡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和穆蕭尹

項祝董樑杜阮藍閔熊紀舒屈鐘徐邱駱江童顏郭談宋

茅龐虞萬支柯高夏蔡田崔吉鈕龔賈路婁危咎管盧莫

寧仇欒暴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程嵇邢滑芮羿儲靳汲邴

糜鬆甄魏家封烏焦巴弓牧隗山谷井段富巫全郗班仰

秋仲伊宮車侯宓蓬譚貢勞逄汝鄢塗欽印宿白懷葉幸

司韶有琴商牟向古易慎蒲台從鄂計伏成戴都耿滿弘

甘鈄厲戎包諸左石毆殳沃利卻璩桑桂濮牛壽通郜黎

薊薄慕連茹習宦艾魚容索咸籍賴戈廖庚終暨居衡步

胥能蒼雙匡國文寇廣祿闕東姬申扶堵蔚越夔隆師鞏

厙聶席季麻強冷訾辛闞那簡饒空梅盛林刁緱亢況後

蓋益桓公樊胡凌霍白曾譙東歸海岳帥經房裘繆曾艾

鞏哈查後荊紅晁勾敖融西門宰父景詹束龍伯賞佘佴

柏水竇章黨翟酈應祁毛禹狄司馬冉宰祖武符劉公羊

尉遲丁宣賁鄧諸葛司寇雲蘇潘葛宇文夏侯遊竺權逯

司徒顓孫池喬陰法聞莘卓藺幹解應宗壤駟微生奚范

彭郎第五歐陽邊扈燕冀公冶濮陽鬱單杭洪百裡單於

年愛陽佟東方令狐米貝明臧丌官仲孫晉楚左丘萬俟

夾谷柴翟閻充端木司空溫別莊晏公西申屠姚邵汪褚

公良呼延巢關蒯相澹臺羊舌養鞠須豐樑丘太叔郟浦

尚農鐘離上官屠蒙言福聞人閭丘樂正南宮赫連谷樑

漆雕淳於慕容子車皇甫鮮於東門拓跋巫馬仲長東郭

軒轅長孫宗政公孫

●姓氏﹕家 ●祖宗﹕家父 ●分類﹕取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周孝王的兒子叫家父﹐後來周幽王即位時﹐家父在朝中做官﹐他看到周幽王愛喝酒﹐愛女人﹐把國家大事丟在一邊﹐很不滿意﹐就做了一首叫《節南山》詩諷刺他。家父忠誠正直﹐他的子孫以他為榮﹐就取家字為姓﹐世代相傳。另一支家姓﹐源自春秋時魯國的一個公族﹐他是魯莊公的孫子﹐叫家駒﹐他的子孫也取祖上名字為姓﹐世代姓家。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范 ●祖宗﹕士會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范氏的始祖是迄今4000年以前的聖君唐堯﹐是一個以地為姓的姓氏。范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是帝堯的裔孫劉累的後代﹐堯的一支子孫﹐歷經虞舜、夏、商、湯諸朝﹐稱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於杜﹐不久被周宣王所滅﹐當時杜伯的兒子就跑到晉國﹐被任為士師﹐並因官命氏改姓為士﹐待到他的曾孫士會的時候﹐做了晉國的上卿﹐食采於范﹐於是士會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邑為氏」而姓了范。而《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范氏是帝堯的裔孫劉累之後﹐出自伊祁氏﹐自虞舜以上為陶唐氏﹐夏朝為御龍氏﹐商朝為豕韋氏﹐周朝為唐杜氏﹐周室衰落後﹐投奔晉國﹐稱為范氏。古代的高平﹐就是現在的山西省高平縣﹐位置在晉城縣的北方﹐曾是范氏祖先的采邑﹐我國范氏人家就發源於此。望族居於高平郡﹐就在今天的山東省金鄉縣西北。 郡望﹕  1、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置郡。漢時相當於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2、高平郡﹕歷史上設此郡共三處﹕其一為西漢置高平縣﹐北魏正光5年置郡。其二為東漢章帝置高平縣﹐晉太史元年改山陽郡置高平郡。其三為北周改高都郡置高平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西周成王時﹐遷於杜。公元4世紀中葉﹐范氏遷入魏。西漢以前范氏部分人遷至南方。漢代至南北朝時期﹐范氏分布更為廣泛。據范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由於中原戰亂﹐河內人范坤舉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後移江蘇南京﹐再徙福建寧化黃竹徑﹐是為范氏入閩始祖。至宋代﹐范氏稱盛於福建﹐人才濟濟。此後﹐范氏除在閩南一帶發展繁衍外﹐又分出廣東海陽、嘉應、梅州、大埔、長樂、陸豐、饒平等支派。從明末開始﹐閩、粵范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進而遷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姓氏﹕法 ●祖宗﹕法章 ●分類﹕以祖姓為氏 姓氏起源﹕  起源於戰國時期。戰國時﹐齊國成為田姓之國﹐以代姜姓、田姓本為 媯姓﹐是禹王之後。齊國君主襄王名法章﹐秦國滅齊後﹐子孫為避免 仇殺﹐不敢姓田﹐乃以其祖法章之名為姓﹐遂成法姓。法姓望族居扶風(今陝西咸陽東)。 郡望﹕  郡望﹕《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中記載﹕法氏望出扶風郡。漢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風﹐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之西。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陝西省長安縣之西。

●姓氏﹕艾 ●祖宗﹕孔艾 ●分類﹕因地名得氏 姓氏起源﹕  因地名得氏。春秋時期﹐齊國有位大夫名孔﹐因為住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們就叫他孔艾。他的後代﹐便以居住地名稱的第 一字「艾」作為自己的姓氏。故《通志?氏族略》說﹕艾氏為「春秋大夫孔艾之後」。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地區。治所狄道﹐在今甘肅省臨洮縣南。 堂號﹕  愛民堂﹕宋朝吳興令艾若納愛人民﹐恨惡吏。他在桌旁寫了一幅座右銘﹕「愛民如恤血﹐撻吏勝看經﹔棒折胥吏手﹐何勞誦《大乘》﹖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安 ●祖宗﹕昌意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他的次子叫安﹐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孫就以國為姓。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後﹐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願當國王﹐而想當高僧﹐於是他就出家為僧。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後定居下來﹐他的子孫也就世代相傳姓安。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武陵郡﹐現在湖南省淑浦縣。  據《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敖 ●祖宗﹕太敖 ●分類﹕以祖名命姓 姓氏起源﹕  源於上古﹐是古帝顓頊的老師太敖的後代。太敖﹐一做大敖。太敖的子孫以祖上的名字命名他們的姓氏﹐於是形成了敖姓。 郡望﹕  譙國郡﹕東漢建安年間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譙郡。相當於 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治所在譙縣。

堂號﹕  寀庵堂﹕宋代有敖陶孫的﹐從小不受約束﹐胸懷大志。當時的 姦臣韓佗胄當權﹐大儒朱熹遭貶。陶孫正遊學太學﹐他首先做詩為朱 熹送行。趙汝愚死在被貶的地方﹐他又寫詩哭趙。韓佗胄聽到這些以後很生氣﹐於是下令逮捕敖陶孫﹐陶孫改名換姓逃掉了。後來陶孫中 了進士﹐做了溫州通判﹐著有《寀庵集》。 遷徙分布  敖氏的望族居住在譙郡(今天的安徽省毫縣)。

●姓氏﹕愛 ●祖宗﹕愛邪勿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愛姓來自唐代時的回鶻國。1000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首相愛邪勿賜姓於愛。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所謂回鶻國便是漢代以來就跟中國關系密切的回紇。回紇是一種族﹐本來是匈奴的苗裔﹐後來歸屬突厥﹐與敕勒同族。到了後魏時﹐這個種族為高車﹐或稱袁紇、烏護、烏紇﹔隋朝時﹐又稱為章紇﹔唐朝時﹐他們叛離突厥﹐始稱回紇﹐並且﹐由於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被大唐皇帝賜號回鶻﹐擁有內外蒙之地﹐盛極一時。至於這個種族成為中華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經過。原來﹐他們在內外蒙古稱盛了沒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開成二年﹐國內大亂﹐其部屬四奔﹐定居於現在新疆東南部之地。宋元之際﹐他們為蒙古所並﹐號為畏吾兒﹐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稱其地為回疆﹐至乾隆皇帝時﹐正式收入版圖。所有的回紇人也自此成為中國人。 郡望﹕  西河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

●姓氏﹕巴 ●祖宗﹕後照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1、以水為姓。相傳﹐上古坒V□聳嫌懈齪笠嶠瀉笳眨□n佑詘退□□唇袼拇u□懇淮闆K□淖鈾錁鴕園退□□眨□瓢褪稀H□紗□院螅□≡謖庖淮闢e□翊a6酢11妗3□叩厙闢╕墓燦形甯雒褡澹? 巴氏、樊氏、醰氏、相(向)氏、鄭氏。巴氏住在紅色的山洞裡﹐其他五族住在黑色的山洞裡。由於各自信仰的神靈不同﹐他們常常互相爭鬥﹐生活很不穩定。後來大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就協商決定推舉一位共同的首領。方法是五族各派出一位代表進行比賽﹐贏的人就是首領。巴族推出的代表叫務相。他在兩場比賽(擲劍和賽船)中都取得了勝利﹐所以他就當上了五族的首領﹐號稱廩君﹐他的後代多數也稱巴氏。  2、以國為姓。周代有巴子國﹐開始被封的國君是子爵。巴子國轄境相當於現在四川的旺巷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並於 秦。巴子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巴」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巴氏。《世本》雲﹕「巴子國﹐子孫以國為氏。」 郡望﹕  高平郡﹕西晉時將漢代原有的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在今 山東省巨 堂號﹕  雙卿堂﹕戰國時巴國將軍巴蔓子﹐因巴國發生內亂﹐出使楚國﹐要求楚國出兵平亂﹐答應楚國﹐亂平後﹐割給楚國3座城。楚國出兵平了巴國亂後﹐向巴國要城﹐巴蔓子對楚國使者說﹕「城不能割﹐請拿我的頭 謝楚王。」說罷﹐自刎而死。使者帶了巴蔓子的頭見楚王。楚王對巴蔓子的忠君愛國﹐非常佩服﹐就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頭。巴國也用葬王卿的禮節﹐葬了巴蔓子的屍身。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白 ●祖宗﹕季連 ●分類﹕以封邑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顓頊帝羋姓後裔。相傳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楚慼樑? 。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為氏﹐稱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郡望﹕  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堂號﹕  治生堂﹕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師。 遷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封其 子白衷於太原﹐故子孫世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因以為家。其曾孫白溫﹐任唐檢較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 鄭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 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祖始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州、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 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扭璉|澹□笥鐘幸憑有錄悠碌裙□摺?

●姓氏﹕班 ●祖宗﹕若敖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班姓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若敖的後代。若敖的兒子名叫鬥伯比﹐鬥伯比的兒子名叫令尹子文。相傳令尹子文是Y虎乳長大的﹐因為虎的身上有斑紋﹐他的後代於是就用「斑」作為他們的姓氏。因為「班」和「斑」通用﹐後來就改成「班」了。 郡望﹕   扶風郡﹕據《姓氏考略》及《郡望百家姓》的記載﹐班氏望族 出自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稱「三輔 」﹐三國的時候改名為扶風郡。在今天的陝西省內長安縣以西的地區 。 堂號﹕  1、定遠堂﹕漢朝的時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為定遠侯。 2、漢書堂﹕漢代班彪的兒子班固、女兒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寫成 了《漢書》。 遷徙分布  班氏的望族居住在扶風(今天的陝西省咸陽縣東)。

●姓氏﹕包 ●祖宗﹕伏羲 ●分類﹕以人名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郡望﹕  丹陽﹕即秦朝的鄣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更名為 丹陽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晉代改置宣城郡﹐治所在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上黨﹕戰國時﹐韓國初置上黨郡﹐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轄鏡相當於今山西省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堂號﹕  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後謚忠肅。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暴●祖宗﹕暴辛公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時候﹐有個暴國。是商朝一個叫「辛」的大臣﹐受封為暴那個地方做首領﹐然後建立了暴國。暴國就在現今河南省原武縣那一帶。「辛」還同時受封為公爵﹐於是被稱為暴辛公。暴辛公的後代人﹐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魏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濬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地區。 堂號﹕  耿介堂﹕明朝時暴昭為大理司務、刑部右侍郎﹐歷任左都 御史、刑部尚書。為官耿直﹐是非清﹐原則明﹐有高尚的氣節。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姓氏﹕貝 ●祖宗﹕不詳 ●分類﹕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1、以國命名。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後。召開康移封於 薊﹐其支庶子孫食采於河北巨鹿貝(三點水貝)水﹐建立了貝(右耳貝)國﹐為燕國附庸﹐其子孫遂以國名為貝(右耳貝)姓﹐後去邑為貝氏。這一支貝姓﹐望出河北清河(今河北清河)。  2、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為貝姓。成 為貝姓的一支。貝丘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 郡望﹕  《姓氏考略》與《郡望百家姓》都記載﹕貝氏望出清河。漢高帝五年(公元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 堂號﹕  明朝時貝恆任邵陽知縣﹐後改任東阿。為官仁察明恕(仁是愛民﹐察是注重調查﹐明是清白不渾﹐恕是對人寬厚仁慈)﹐甚得民心。朝廷調他另有任用﹐東阿耆老數百人到朝廷挽留﹐朝廷隻好升他一級仍留東阿。 遷徙分布  在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博興、臨清一帶地區。

●姓氏﹕邴 ●祖宗﹕邴豫 ●分類﹕由「邴」所改 姓氏起源﹕  始於春秋﹐以封地名為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後代。邴是春秋時的 一個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縣東。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後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也有的省文去掉 邑字旁﹐以"丙"為姓﹐稱丙氏。 郡望﹕  1、魯國﹕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 2、 平陽﹕三國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設置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堂號﹕  操尚堂﹕後漢邴原﹐尚操守(行事以節操為第一)。黃巾兵起﹐邴原率全家入海﹐住在鬱州山中。孔融想推薦他當官﹐他不幹﹐又躲到遼東。到遼東因慕他的名來的﹐一年裡有幾百家。後來邴原做了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畢 ●祖宗﹕姬高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來源於封地﹕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自己的弟弟姬高封於畢 (在今陝西咸陽縣西北)﹐後來建立了畢國﹐人稱姬高為畢公高。他的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畢。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姓氏﹕酆 ●祖宗﹕子於 ●分類﹕以邑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時﹐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的弟弟子於封於酆邑﹐享用那裡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酆邑就在現今的陝西戶縣一帶﹐古時那裡農作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武王的這個弟弟受封後就稱為酆侯﹐他的後代以酆為姓﹐散居各地。因為酆侯太喜歡醉酒﹐周朝朝廷覺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適﹐在周成王執政時﹐就改變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讓他當那裡的首領了。酆侯的兒孫們就約好﹐以後不管到那裡﹐都姓酆。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邊 ●祖宗﹕子邊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1、 商代有諸侯國邊國(今地不詳)﹐為伯爵﹐稱邊伯﹐其後以邊為 氏。至周王朝時﹐有大夫亦名邊伯。   2、 出自子姓。周朝時﹐宋國國君的兒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邊 ﹐其後世子孫便以邊為姓﹐成為邊姓一支。 郡望﹕  1、陳留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2、金城郡﹕漢元始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蘭州為金城郡。 堂號﹕  腹笥堂﹕後漢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了幾百學生。邊韶有一次白天睡著了﹐學生私自嘲笑他說「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邊韶回答說﹕「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思經事﹐ 寐與周公同夢﹐靜與孔子同志﹐師而可嘲﹐出何典籍﹖」嘲笑他的學生羞愧得無地自容。後來邊孝先官做到尚書令﹐最後當了陳國宰相。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蘭州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

●姓氏﹕別 ●祖宗﹕別成子 ●分類﹕以謚為氏 姓氏起源﹕  《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後。按照別義﹐古諸侯卿大夫長子世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為小宗﹐小宗之次子為別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別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謚別為姓氏。《姓氏尋源》所說別成子之後﹐或即別子之誤。由此可見﹐這個家族當初也是發源於我國西北地區。 郡望﹕  京兆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在今陝西長安東。

●姓氏﹕百里 ●祖宗﹕百里奚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封地為姓。周朝時﹐有姬姓虞國人﹐入秦後﹐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後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2、以人名為姓﹐是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周初﹐周武 王封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二兒子虞仲的子孫在虞國(在今山西平陸縣北)。春秋時﹐虞仲有個後人叫奚﹐因住在百里鄉﹐又稱百里奚﹐他在虞國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和虞君都當了晉國的俘虜﹐成了奴隸。這時﹐秦穆公向晉獻公求親﹐晉獻公就把女兒嫁給他﹐同時把百里奚也作為陪嫁的奴僕之一送往秦國。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隸﹐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國的奴隸。秦穆公是個有雄心壯志的國君﹐一直在收羅人才﹐他聽說百里奚是個有才幹的人之後﹐決心把他追回來。他怕用重金去贖會引起楚國對百里奚的重視﹐就按照當時奴隸的身價﹐用五張羊皮把他作為逃奴贖回來秦穆公同百里奚交談後﹐對他大加讚賞﹐封他為大夫。百里奚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百里氏。 郡望﹕  1、新蔡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2、京兆郡﹕京兆﹐即首都直轄區﹐為漢代京畿的行政區劃名﹐ 為「三輔」之首。本來﹐秦朝設置內史官﹐掌治京師(在今陝西咸陽一帶)。漢景帝時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為京兆尹﹐下轄十二縣。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地區。晉代改稱雍州京兆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地區。

●姓氏﹕薄 ●祖宗﹕炎帝後裔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以國為姓。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後盉a姆夤□□」□暮蟠□鈾鏌怨□□□眨□票︵鍘? 郡望﹕  雁門﹕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雁門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堂號﹕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窮致事物之理。明朝時薄玨著有《 格物測地論》。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柏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伯 ●祖宗﹕伯益 ●分類﹕以人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舜帝時候﹐有個賢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他的後代就以他為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伯益堂﹕有個賢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卜 ●祖宗﹕啟 ●分類﹕以職業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由巫師專管佔卜﹐他們的後代就以職業為姓﹐世代姓卜。巫師在上古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氏族部落首領﹐或者首領的親族﹐或者智者、長者擔任。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卜是否吉利﹐如打獵、戰爭、婚喪等等﹐由巫師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卜者也就是巫者﹐是人和神的中間人﹐叫神人。卜卦時往往舉行歌舞儀式。卜姓起源最早記載是說﹐上古夏的開國君主「啟」﹐手下有姓卜的巫師。啟就是大禹的兒子。 郡望﹕  未知 。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步 ●祖宗﹕步揚 ●分類﹕以邑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叔虎﹐他有三個兒子﹕稱、芮、義。義後來生了揚﹐揚被封於步邑。人稱步揚。他的後代於是以邑為姓﹐稱為步氏。 郡望﹕  據《姓氏考略》與《郡望百家姓》中記載﹕「步氏望出平陽﹐三 國魏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堂號﹕  「臨湘堂」和「寬宏堂」﹕三國的時候﹐東吳步涉性格寬宏大 量。開始得時候隱居於江東﹐種瓜自給自足﹐晝夜讀書﹐勤於鑽研﹐博研藝道﹐無不精通。孫權知道後拜他為討虜將軍﹐後又召為主記﹐ 遷將軍左護軍﹐封為臨湘侯。孫權稱帝後﹐拜為驃騎大將軍。他前後 推薦的人才﹐提拔埋沒的人才﹐解救受患難的人才很多。當了丞相以後﹐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東西和平常的書生一樣。西陵20年﹐大 家都折服於他的威興。內外都很尊重他。 遷徙分布  步姓望族居平陽(在今天的山西臨汾西南)。

●姓氏﹕柴 ●祖宗﹕高柴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元和姓纂》記載﹕「齊文公子高後﹐高孫奚以父字為氏﹐十代孫高柴﹐仲尼弟子﹐孫舉﹐又以王父名為柴氏。漢有棘侯柴武﹐柴文﹐晉末為平陽太守。」由此可見﹐柴氏以漢代初為劉邦斬韓信於參合的棘蒲侯柴武開始﹐追溯到春秋時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齊文公的兒子高﹐得姓已有3100多前的歷史。這個姓自古以來﹐並沒有外來姓氏加入﹐是一脈相傳的子孫。 郡望﹕  1、安陽郡(今河南息西縣)。  2、平陽郡﹕漢置。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山東省臨汾市。

●姓氏﹕蒼 ●祖宗﹕蒼林 ●分類﹕以祖先為姓 姓氏起源﹕  起源於遠古。黃帝的後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叫做蒼林﹐蒼林的後代就跟隨他的祖先以蒼為姓。郡望﹕  未知。 堂號﹕  武陵郡﹕湖南省境內。武陵源一帶。 遷徙分布  蒼姓的人現在大多居住於武陵

●姓氏﹕岑 ●祖宗﹕姬渠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周武王建立周朝時候﹐分封了一大批功臣和貴族﹐其中有他的堂弟叫姬渠﹐被封在「岑」這個地方﹐就在現今陝西韓城那一帶。岑國的公族子孫﹐世代就以國名為姓﹐形成岑姓。 郡望﹕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地河南省一帶。

●姓氏﹕蔡 ●祖宗﹕蔡叔度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痋熬|毯螅□□耐醯?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 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濟陽。約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堂號﹕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 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遷徙分布  今北京、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境內在戰國時已有蔡氏居民。漢代﹐已有蔡姓人居於今江蘇、浙江﹐如西漢蔡千秋為沛人(今江蘇沛縣)﹐唐初﹐有蔡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居於漳州、浦州﹐又遷念都鴻儒嶼﹐其後子孫繁衍﹐分別遷往龍溪、赤嶺及廣東廣州等地。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先居於福建寧華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州。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有蔡姓部屬隨從﹐後留台灣墾荒﹐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又移居東南亞及歐美諸國。

●姓氏﹕巢 ●祖宗﹕巢父 ●分類﹕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巢氏發源於巢湖﹐是以地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內﹐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名川大澤之一。根據歷史記載﹐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時期﹐是巢國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國被吳國所滅﹐巢國的後裔﹐也就依照當時的習慣﹐以故國號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過去一部分姓氏學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們構木為巢定居﹐有功於民族進化﹐這在《韓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記述。《姓譜》上記載﹐巢姓是有巢氏的後代﹐或者說是巢國的後代﹐堯時有巢父﹐夏殷時有巢國。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巢姓是以國為氏﹐望族出於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樹為巢﹐而寢其上﹐號曰巢父﹐他的後人就以巢為姓。 郡望﹕  彭城﹕西漢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將楚國改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相當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 堂號﹕  辭禪堂﹕堯帝時有高士巢父﹐隱居山林﹐以樹為巢﹐不謀世利。堯帝以天下讓他﹐他堅辭不受﹐遂名「辭禪堂」。 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

●姓氏﹕昌 ●祖宗﹕昌意 ●分類﹕以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黃帝娶了個叫嫘祖的妻子﹐嫘祖生下兒子﹐取名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子顓頊。後來昌意又將家族遷至了中原﹐建立了昌意城﹐就在現今的河南南樂縣西北那一帶。顓頊的子孫﹐就以祖父的名字中的昌作為姓﹐世代延傳。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在河南那一帶。

●姓氏﹕湯 ●祖宗﹕子履 ●分類﹕以謚號命氏 姓氏起源﹕  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子子履﹐又名天乙。他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由於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眾得擁護﹐以至於周圍的一些小國也前來慕名歸附﹐其勢力便迅速強大起來。他本居於毫﹐是夏朝的方伯﹐專管征 伐之事。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他見其 形勢﹐便產生了代夏的雄心。於是開始實行滅夏的計劃。他先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接著不久﹐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之後再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這樣﹐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 於毫。由於他能夠□裁皵﹐死後被謚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謚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郡望﹕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景帝改為國﹐治盧奴(今河北定縣) 。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堂號﹕ 玉茗堂﹕都是因為明朝湯顯祖命名的。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採納忠臣的諫議 ﹐還往往把提意見的人治罪﹐於是決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議﹐於是被罷了官。他回到家裡﹐一方面繼續奏本抗議﹐一方面編寫劇本﹐著有《玉茗堂集》。 遷徙分布  因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是今河南省境。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後有7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毫(今河南商丘縣北)﹔至仲丁時﹐遷都於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河稟甲時﹐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縣西)﹔祖乙初時﹐遷都於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後再遷都於邢(今河北邢縣)﹔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因此湯氏再商代就遍布於全國各地﹐但至秦漢之際﹐湯姓卻主要以古時的中山河范陽兩郡所轄之境為其繁衍中心。所以現在全國各地的湯姓人家﹐應該大多來自此地。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有湯姓將佐自光州固始(今屬河南)隨從前往﹐在福建定居。宋代﹐湯氏主要分布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宋時有秋浦(今安徽貴池)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得名諱﹐改姓名為湯悅。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 、廣西者。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以後再尤台灣遷巴西、日本、毛裡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 地。

●姓氏﹕常 ●祖宗﹕衛康叔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以邑為氏﹐為衛康叔的後裔。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 世稱康叔封。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衛國於前254年淪為魏的附庸﹐又於前209年為秦所滅。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諸侯﹐諸侯又分封采邑。衛康叔把他的一個兒子封於常(今山東滕縣東南)。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 郡望﹕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 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 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 ﹐常何是武人﹐不會寫﹐隻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恁潛寋熏號~碇□□嗖□□罰□1硌□﹕沃□耍□陀璩穸腥□倨□? 遷徙分布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 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現在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姓氏﹕車 ●祖宗﹕車區 ●分類﹕以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一是遠古黃帝時﹐有個為黃帝看星象的大臣名叫車區﹐是個受人尊重的巫卜﹐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子孫便以祖先名字為姓﹐世代相傳 姓車。  二是來源復姓子車。春秋時﹐秦穆公有個出名的大夫叫子車奄息。在孔子編著的《詩經》中就有「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的詩句。此後﹐子車這個復姓的後代﹐有的就改成車字單姓了。 郡望﹕  未知 堂號﹕  望出魯國、南平、淮南、河南。  晉置京兆郡﹐現在陝西省長安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程 ●祖宗﹕程伯休父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程氏的先祖是祝融氏重黎的後代子孫。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程氏是顓頊的後裔重黎的後代﹐祖先是程伯休父。根據《萬姓統譜》上記載﹐程伯休父在朝廷擔任大司馬之職﹐並且被封食采於程﹐即今天的河南洛陽東部﹐他的後代就以邑為氏﹐稱為程氏﹐與司馬氏同出一源﹐望族出於廣平、安定。程氏得姓大約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另外﹐根據《左傳》上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程鄭﹐是荀氏的支子(非正妻生子)﹐荀林父的弟弟荀歡采邑於程﹐即現在的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他們的後世子孫亦以程為姓。因此程氏又有一支出自荀氏。 郡望﹕  1、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復置郡。  2、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遊﹐ 雙自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3、安定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於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隋初廢。 堂號﹕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據宋時的程頤、程顥立的。  程頤、程顥兄弟二人都是大儒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人稱「伊川先生」﹐程顥人稱「孟子以後一人而已」。因為他二人能繼承孔孟的傳統﹐故稱「明道堂」。  二程講學﹐遲到的站在門外侍聽﹐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語「程門立雪」﹐故名「立雪堂」。  程姓又以「安定」、「廣平」為堂號。 遷徙分布  程姓最早主要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地。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即今山西省境內。秦漢之際﹐程氏除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西進一步繁衍外﹐已有遷入蜀都(今屬四川省境)之地﹐以及今浙江烏程縣和今江西南昌。至漢代﹐程姓主要盛於我國北方各地﹐分布於今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省地﹐並有部分南遷至今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魏晉之際﹐尤其是晉末﹐因北方連年戰亂多事﹐中原氏族大舉南遷程姓也隨之南遷。其中安徽、江蘇等省是程姓首先南遷的主要地區﹐其後再繁衍於湖南、江西省境。與此同時﹐程氏在西北也有了新發展﹐形成了「安定」這一大郡望。到了唐宋時期﹐程姓人士已散居全國大部分地區。又據有關學者考証﹐北宋年間﹐河南又形成了一支影響巨大的伊洛程氏。這支程氏起始於五代後晉時的深州陸澤(近河北深縣南)人程羽﹐到程顥、程頤兄弟開創宋明理學而聞名全國﹐故伊洛程氏也被後世稱為程氏正宗。程姓南遷於福建、廣東等省﹐則始於元末。據《台灣程氏家譜》所載﹐先世為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太守坊人﹐元末﹐程文智因官入閩﹐為福州知事﹐是為開閩始祖。其弟文惠居漳浦﹐封迪功郎。明世宗時﹐文惠之後程渠爵攜二子惟山、惟海﹐自漳浦樑山居詔安後門山﹐是為詔安始祖。之後再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時﹐程氏便廣布於我國廣大地區。總之﹐歷史上﹐程氏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等省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蘇、廣東為主。

●姓氏﹕成 ●祖宗﹕周文王姬昌的後代 ●分類﹕以國名郕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發源於今山東寧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建立郕國。其後代以國名郕為姓﹐後有的去邑為成姓。 郡望﹕  弘農﹕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設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柞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省靈寶縣北)。 堂號﹕  永敬堂﹕春秋時﹐成回是孔子的再傳弟子。直接拜子路為師。成回處世接物永遠保持恭敬。子路問他﹐他說﹕「人為善者少﹐為讒者多。行年70常恐行節之虧﹐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點頭說﹕「你真是君子啊﹗」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陳 ●祖宗﹕媯完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厲公的兒子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郡望﹕  1、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2、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3、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4、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5、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6、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姓氏﹕查 ●祖宗﹕未知 ●分類﹕以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代有個地方讀音如查﹐以這個地名形成的姓﹐就形成了查姓。後代﹐就以封地為姓﹐形成了查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廣平郡﹐現在河北省雞澤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池 ●祖宗﹕公子池 ●分類﹕以住地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始成於戰國時候的秦國。戰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後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風俗通》載﹕「氏於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牆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於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郡望﹕  1、西平郡﹕後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將漢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縣一帶。東晉末年﹐為禿發烏孤所佔﹐稱西平王﹐以此為都。   2、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代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地區。 堂號﹕  同安堂﹕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進士聞名遂安縣﹐推斷明決﹐後升任太常寺少卿。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南方福建、廣東以及雲南、江蘇等地。

●姓氏﹕仇 ●祖宗﹕仇牧 ●分類﹕以名為氏 姓氏起源﹕ 為春秋時宋國大夫仇牧之後。仇牧為在蒙澤(在今河南商丘 東北)被殺的宋緡公報仇而討伐宋萬。宋萬在自家宅門外與仇牧展開一場惡鬥﹐仇牧被宋萬摔死。仇牧的後代便以他的名字仇為姓﹐稱仇氏。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楚 ●祖宗﹕楚文王 ●分類﹕以國名命姓 姓氏起源﹕  1、以人名為姓。春秋時﹐魯國有個人叫林楚﹐他的子孫後代以其名命姓﹐稱楚姓。 2、出自羋姓﹐以國名命姓。傳說上古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 氏女嬇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 子於公元前689年遷都於郢(今湖北江陵)﹐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春秋戰國時楚國為"戰國其雄"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稱楚姓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楚國郢都。漢代設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齊時改置江陵郡。相當於現在的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 新平郡﹕漢代為漆平縣所屬之地﹐建安年間置新平郡﹐故城在今陝西省邠縣。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

●姓氏﹕儲 ●祖宗﹕儲子 ●分類﹕以父名為氏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大叫儲子﹐他的後代便以父名為姓﹐ 相傳姓儲。 郡望﹕  求知。 堂號﹕  秦置河東郡﹐現在山西省夏縣。  《風俗通》記載﹕齊大夫儲子之後。望出河東。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崔 ●祖宗﹕季子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郡望﹕  1、清河郡是漢高祖所設﹐相當於今天河北清和及棗強、南宮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東漢時改為國。  2、博陵郡在三國魏正始三年設置﹐西晉時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安平﹐饒陽、安國等地。  3、汞陽郡是由三國時的河南郡分設的。西晉時也被設置為國﹐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堂號﹕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遊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遊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隻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遷徙分布  崔氏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其後在漢晉南北朝、隋唐這段漫長的時期裡﹐一直稱盛於清和、博陵兩部之間的武城安平兩地。其間﹐崔氏還繁衍到了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等省。  漢末年的時候﹐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姓氏﹕從 ●祖宗﹕精英 ●分類﹕去木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東周時﹐周平王的小兒子精英被封於樅(在今安徽省桐城縣東南)﹐建立樅國﹐為侯爵﹐也稱樅侯。樅侯的後代﹐遂姓樅氏﹐至漢代仍有樅姓﹐後去木為從。 郡望﹕ 《姓氏考略》與《郡望百家姓》中都有記載雲﹕從氏望出 東莞。晉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東莞郡。相當於今山東省沂水、莒縣一帶。 堂號﹕  明朝時候﹐從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 主事﹐清明廉潔﹐所以叫撉□□脭。他年老退休﹐燕王棣率軍破城﹐他和兒子士默同時遇難。一門雙烈。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長孫 ●祖宗﹕長孫順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關於長孫氏的來源有二個說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上記載所言﹐長孫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號反正跋氏﹐又是拓跋圭的長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後﹐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氏﹔二是《漢書?藝文志》上記載有長孫順﹐認為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氏﹐但源流無從考証。總之﹐長孫氏的得姓歷史多在2000年上下﹐少在1500年左右。 郡望﹕  濟陽郡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望族居濟陽郡(今河南蘭考縣東北)。

●姓氏﹕東門 ●祖宗﹕子遂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居住地命姓。春秋時﹐魯莊公有個兒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魯國任大夫。他家在魯國都城曲阜的東門旁邊﹐人稱東門襄仲。當時魯文公有個寵姬叫敬嬴﹐同襄仲的關系很好﹐襄仲就勸魯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兒子倭為太子﹐但受到大夫叔仲的反對。襄仲後來出使齊國﹐他私下要求齊侯支持倭繼承魯國君位。齊侯正想拉攏魯國﹐便答應了。魯文公死後﹐襄仲在齊國的支持下殺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惡何公子視﹐立倭為魯宣公﹐由襄仲執掌國政。當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為「三桓」。三桓一直在擴張自己的勢力﹐威脅到魯君的地位。襄仲竭力維護魯君﹐多次企圖鏟除三桓﹐卻沒有成功﹐因此同三桓成了死對頭。襄仲死後﹐他的兒子公孫歸父繼任大夫。公元前591年﹐魯宣公去世﹐季孫氏乘機譴責襄仲過去立宣公是「殺嫡立庶」﹐驅逐了公孫歸父。公孫歸父逃往齊國﹐後來以東門作為姓氏﹐其後子孫遂以東門命姓﹐稱東門氏。 郡望﹕  濟陽郡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東門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相當於現在蘭考縣一帶地區。

●姓氏﹕鄧 ●祖宗﹕鄧侯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為姒姓)。相傳夏朝時帝仲康有子孫封在鄧國(今河南鄧州一帶)﹐鄧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國為氏﹐稱鄧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後﹐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後世子孫遂稱鄧氏。 郡望﹕  1、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2、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3、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4、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5、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6、陳 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堂號﹕  平壽堂、謙恕堂﹕後漢時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鄧姓還以「南陽」、「南雄」為其堂號。 遷徙分布  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 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系﹐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 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 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 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姓氏﹕戴 ●祖宗﹕戴公 ●分類﹕以謚號「戴」為氏 姓氏起源﹕  《古今姓氏書辯証》記載﹐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分布在廣東焦嶺 縣一支戴氏後裔遷往台灣屏東﹐其後分布於高雄、桃園、新竹等地。

●姓氏﹕嵇 ●祖宗﹕季抒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朝君主少康﹐將王子季抒封於會稽﹐遂以稽為姓。到古代漢朝初年遷到礁郡的嵇山﹐便又改為嵇姓。    郡望﹕  漢置譙郡﹐現在安徽省毫州市。望出河南、譙郡。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胥 ●祖宗﹕胥臣 ●分類﹕以父子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胥臣﹐他的後代以父字為姓﹐世代相傳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置琅邪郡﹐現在山東省諸城市。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黨 ●祖宗﹕禹陽的後裔 ●分類﹕以封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任姓。魯國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的後裔﹐因為被封於黨﹐所以也稱為黨姓。 郡望﹕  馮翊郡﹕根據《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的記載﹕黨氏望 出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三國魏將左馮翊改為馮翊郡。相當於今天的陝西省韓城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的地區 堂號﹕  忠武堂﹕宋朝黨進﹐因為征伐太原而有功勞﹐所以他被任命為忠武軍節度使。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實﹔。 遷徙分布  黨姓的望族居住在馮詡(今天的陝西省境內)。

●姓氏﹕單 ●祖宗﹕姬臻 ●分類﹕其他 姓氏起源﹕  1、上古周朝時﹐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在今河南省孟津縣境)﹐他的子孫便以封地為姓﹐川傳姓單。  2、《魏書官氏志》記載﹕可單氏、阿單氏、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郡望﹕  1、漢置南安郡  2、《路史》記載﹕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邑﹐並以此為氏。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在今甘肅省西各縣。

●姓氏﹕都 ●祖宗﹕子都 ●分類﹕以字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源於春秋時的鄭國。春秋初年﹐鄭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公子闋﹐字子都。他是當時聞名全國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鄭莊公的欣賞。他死以後﹐他的子孫就以他的字為姓﹐稱為都姓。 郡望﹕  黎陽郡﹕《姓氏考略》和《郡望百家姓》中記載﹕都氏望出黎陽郡。西漢的時候設置了黎陽縣﹐北魏改設黎陽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濬縣一帶﹐與晉代頓丘郡的地址大致吻合。 堂號﹕  鴻臚堂﹕宋朝的都貺﹐做官做到鴻臚卿﹐拜鋅州轉運﹐提押四川45州﹐有很多顯著美好的成績。 遷徙分布   都氏的望族居住在黎陽(今天的河南省境內)。

●姓氏﹕東郭 ●祖宗﹕齊桓公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是齊國公族之後。古代外城城郭。春秋時﹐齊桓公有子孫住在都城臨淄外城的東門一帶﹐稱為東郭大夫。其後代子孫遂以居住地命姓﹐稱東郭氏。 郡望﹕  東郡、濟南郡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東郭氏望出濟南郡。西漢時在齊郡之地分置濟南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臨淄一帶地區。

●姓氏﹕狄 ●祖宗﹕炎帝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參盧氏﹐為炎帝的後裔。他們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發源於山東省境內。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後裔﹐因為在參盧居住﹐所以又叫做參盧氏。周成王封他於狄成(今天的山東省高青縣南)﹐他在那裡建立了狄國。這個國家滅亡以後﹐國人便以國為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  2、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3、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4、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隻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刁 ●祖宗﹕豎刁 ●分類﹕以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時齊國大夫豎刁之後。《韻會》「刁氏出渤海齊大夫豎刁之後。」齊國大夫豎刁為齊桓公寵臣﹐曾與管仲一起輔佐齊桓公建立 霸業。管仲去世後﹐豎刁專權。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名字為姓﹐成為刁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刁氏望出自弘農郡。《姓氏考略》上記 載﹕望出渤海郡。 弘農郡﹕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設置。相當今河南內鄉以西、陝西省柞水以東及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渤海郡﹕西漢時置。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海一帶。 堂號﹕  藏春堂﹕宋朝時候刁約﹐做學問、做文章都很刻苦。開頭做館閣校理、後進使館、又當揚州知府。辭官回來﹐在潤州安家﹐號「藏春堂」。東坡送他的詩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連你的拐杖、鞋子都飽藏著春天的溫暖。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的渤海灣沿海一帶。

●姓氏﹕耿 ●祖宗﹕祖乙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以地名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國都從相遷到邢﹐後來盤庚又把都城遷到毫。邢在今天的河南省溫縣東。邢的讀音﹐古 代讀做耿。盤庚遷都後﹐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沒有跟隨他南遷﹐仍然留在了邢。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為了與讀做邢姓相區別﹐將這個姓的寫法改做耿。 郡望﹕  1 高陽郡﹕本來是戰國時期的高陽郡。北魏的時候設置青州高陽郡﹐在今天的河北省高陽一帶。  2 扶風郡﹕漢武帝的時候設置右扶風﹐在今天的陝西省長安縣的西部。 3 河東郡﹕秦朝初期設置河東郡。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 堂號﹕  懷遠堂﹕後漢耿秉﹐博曉書記﹐曉《司馬兵法》。明帝拜為駙馬都蔚。征伐匈奴﹐破車師﹐章帝時拜為遼渡將軍。匈奴懷其恩信﹐又拜征西將軍﹐北擊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為美陽公。他死的時候﹐匈奴舉國痛哭﹐甚至把頭搶破﹐所以又叫「懷遠堂」。 遷徙分布  耿氏望族居住在高陽(今天的山東臨淄西北30里)。

●姓氏﹕丁 ●祖宗﹕宋丁公 ●分類﹕以謚號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謚號為姓氏﹐稱丁氏。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 。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堂號﹕  馴鹿堂﹕後漢丁茂﹐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自背了土築墳﹐又栽了鬆柏在墓旁。白鹿從 山上到墓旁守護墓。太守舉他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秦漢時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省境﹐同時已有遷至今河北、陝西、廣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項羽將丁公(名固)為薛人(今山東滕縣南)﹐劉邦部下丁義起於留(今江蘇沛縣)﹔西漢時丁寬為樑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為河間人(今河北獻縣東南)﹐丁明為瑕丘人(今山東袞州東北)﹔東漢時丁邯為陽陵人(今陝西咸陽市東北)﹐丁茂為合浦人(今屬廣西)﹔東漢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當地安家。三國、西晉時期﹐丁氏在江南分布更為廣泛。如三國時魏國丁儀為沛人(今江蘇沛縣)﹐吳國丁諝為錢拊擳An裾憬□賈藎□□±牢□揭躒耍n裾憬□芐? )﹐丁奉為安豐人(今河南固始東南)﹐後徙家臨川(今江西撫州市 )﹔西晉丁紹為譙國人(今安徽毫州)﹐丁義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北宋﹐有長洲人(今江蘇吳縣)丁謂﹐任崖州司戶參軍﹐其後裔分衍崖州(今廣東崖縣西北)及廣州。丁氏入粵始祖還有﹕丁允文﹐南宋時開基潮州﹔丁肇憲﹐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侖﹐明代徙豐順。清嘉慶年間﹐閩粵丁氏有移居台灣者﹐此後又有人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國。

●姓氏﹕端木 ●祖宗﹕端木賜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元和姓纂》上記載﹐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賜的後代。端木賜字子貢﹐在孔子眾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於生財﹐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壇上﹐端木賜也是一位重要人物﹐歷任魯、衛諸國宰相﹐曾經遊說吳國﹐出師敵齊以存魯。端木賜是當時的衛國人﹐根據史書考証﹐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後世子孫「以王父字為氏」而姓端木。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古代的衛國在今河南淇縣一帶﹐全國端木氏家族便發祥於這裡。端木氏的後裔繁衍很廣﹐不過﹐其後曾省文為端氏﹐或避仇改稱為木氏﹐所以﹐削弱了這個家族的陣容﹐因而名人很少見。 郡望﹕  魯郡﹕西漢初年將秦國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在三國魏及晉代時改為魯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姓氏﹕佟 ●祖宗﹕終古 ●分類﹕以封地為氏 姓氏起源﹕  我國的佟氏﹐根據學者考証始於3700年前的夏朝﹐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時有一位太史終古﹐便是佟氏的始祖。根據《路史》上記載﹐夏朝太史終古歸順於商﹐後代稱為佟氏。《北燕錄》記載有遼東佟萬﹐以文章知名。佟氏在峏]□啥□厙□歉齟笞濉G扒迨逼塚□□葑迤椎募竊兀□□塹南仁辣糾詞鍬□萑耍□捎謔讕淤【眩ㄙ【丫褪竅衷諏贍□【襯詰餒【醫□□悸探□鬧□髦□唬□捎譾︵站劬佑詿耍□殖莆□【醫□蛸【呀□□□□圓乓緣匚□稀6□樟速 A啥□□械餒︵杖思胰□慷際鍬□奕說暮笠帷R虼耍□啥□餒E希□Ω盟滌辛街□□恢□嗆喝耍□恢□嗆罄吹穆□嶙鈾錚□庖恢□E媳冉戲4鎩? 郡望﹕  遼東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

●姓氏﹕東 ●祖宗﹕東不訾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東姓起源於遠古時期﹐是以祖上名字為姓的姓氏。相傳舜有七個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識)、秦不虛、靈甫。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 郡望﹕  平原郡﹕西漢初年(前206年)設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 一帶。 堂號﹕  玉林堂﹕明代東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董 ●祖宗﹕董父 ●分類﹕以賜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己姓。相傳顓頊(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的己姓(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之子陸終﹐陸終的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之後裔飂(音劉)有個兒子叫董父﹐相傳對龍的習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為豢龍氏﹐讓他專門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養下﹐ 許多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帝舜很是喜歡﹐就封董父為鬷川(今山東定陶北)侯﹐還賜他以董為姓氏﹐他的後代就是董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相當今甘佴?撙b遠□匿□又杏巍? 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魏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南)。北魏時相當今隴西縣附近地。 2、濟陰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樑國置國﹐後改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相當今山東菏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 堂號﹕  良史堂﹕春秋時候﹐董狐是晉國的史官﹐他寫史求實存真﹐不怕權勢。晉靈公被弒﹐董狐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孔子誇獎他是良史。 遷徙分布  董姓在漢代 還分布於今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餘姚 ﹐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封、杞縣 、信陽、靈寶等地。至隋唐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都有董姓的居住地。唐末﹐固始(今屬河南)董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董氏有族人陸續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竇 ●祖宗﹕少康 ●分類﹕以紀念祖上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時﹐荒廢政事﹐不理民情﹐沉湎於遊樂田獵﹐遠去洛水的南面打獵﹐他的五個弟弟和後絡也跟隨去。這時﹐有窮國的君主羿由於人們不能忍受太康這種所作所為﹐就在黃河北岸抵禦太康回國。太康的五個弟弟和他們的母親(即後緡)﹐就到洛水轉彎流進黃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見太康回來﹐他們也被有窮國人發現管制起來了。這時﹐後緡懷孕臨近產期﹐就逃出自竇(地穴)﹐奔歸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後﹐弟中康(一作仲康)繼位﹔中康死後﹐子帝相繼位﹔帝相死後﹐子少康繼位。大概為了紀念祖上這個歷史事件﹐少康就給他留居虒{緣氖恪3枇礁齠□有振跡□來□啻□? 郡望﹕  未知 堂號﹕  後漢置扶風郡﹐現在陝西省咸陽市。  《風俗通》記載﹕「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方娠﹐逃出自竇 ﹐而生少康﹐其後氏焉」。望出扶風、 觀津、河南。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杜 ●祖宗﹕杜康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據傳﹐相傳黃帝時候有杜康﹐他善於造酒。他的後代就已杜為姓。 郡望﹕  1、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 著名。  2、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 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 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遷徙分布 杜姓在今河南境內分布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 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姓的聚居點。

●姓氏﹕堵 ●祖宗﹕三堵 ●分類﹕以封地為氏 姓氏起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泄寇﹐是執政大臣之一﹐與叔詹、師叔被稱為三良。因他被封於堵邑(今河 南方城一帶)﹐所以又稱為泄伯、泄堵寇、堵叔。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堵為姓﹐稱堵姓。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  知兵堂﹕明朝時堵允錫以戶部郎中出任長沙太守﹐率鄉兵剿滅山賊。後來授湖北巡撫﹐賊人李錦有30多萬眾﹐被允錫打得投降。從此軍威大振﹐人們都誇他知兵。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段 ●祖宗﹕共叔段 ●分類﹕以人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政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後代。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兒子莊公的時候難產﹐生二兒子叔段的時候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鄭武公廢長立幼﹐讓段叔繼承王位﹐鄭武公沒有答應。莊公當了鄭國國君後武姜又請求把製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並準備襲擊莊公﹐莊公知道後立即派兵討伐段叔。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後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作為姓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後代就以他為姓。 郡望﹕  1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治所在長安。三國魏將轄區改稱京兆郡。 2、武威郡﹕漢間在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此支段氏 的始祖為西漢段貞。 3、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西晉移至池陽。 堂號﹕  君軾堂﹕戰國時期魏國的段幹木不肯作官﹐魏文王卻認為他很能幹﹐於是親自登門拜訪﹐段木幹跳牆躲了起來﹐不肯與之相見。文侯依然很尊敬他﹐每次從他的門前經過時都要站在車的橫木上肅立﹐並說﹕「段幹木是賢人﹐我能不軾嗎﹖」 遷徙分布  段氏的發源地主要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出自段幹邑的段幹木的一支﹐段幹邑現已不可查﹔三是出自遼寧西部的鮮卑部落。大體上來說﹐在姓氏的發展史上段姓應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民族﹐源於北方﹐大舉發展於北方﹐尤其是陝西、甘肅兩省最旺盛。據有關資料記載﹐西漢文帝時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孫始居武威(今甘肅境內)﹐傳至十七世孫段榮﹐北魏時任定州、秦州刺史。短榮的八世孫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後代世代為官﹐在漢至隋唐時﹐陝西、河南、河北、雲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孫。從整體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姓氏﹕第五 ●祖宗﹕不詳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依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現在保留復姓的很少。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地區。

●姓氏﹕單於 ●祖宗﹕單於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從《姓氏尋源》和《漢書?匈奴傳》的記載考証可知﹐單於氏源自少數民族的匈奴。歷史上的匈奴最高統流者稱為「撐犁孤塗單於」﹐並以其名為國號。匈奴語中的「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單於」意為「廣大」。這樣的一個偉大意義所代表的人物﹐當然﹐後代子孫就有以單於為姓﹐稱為單於氏了。望族居千乘郡(今山東高苑縣北一帶)。這一姓氏出現於後周時期﹐得姓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以單於為姓的名士並不多見﹐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大漢族秸僭m枷氳撓跋歟□銜□猛飫粗腫宓男帳顯諫緇嶸廈揮械匚緩統W□縭印>土□噸泄□□舜蟠塹洹芬裁揮惺盞揭桓齟誦帳先恕5□菘賈□□膊19揮芯□#□紙襠蕉□睦□恰14娑家淮闢□怨乓岳淳陀脅簧儺盞□詰娜思遙□庖部贍蓯撬偽盡棟偌倚鍘飛銑魷值□諞恍盞淖勻輝□虯傘? 郡望﹕  1、單於復姓望族居千乘(在今山東高苑縣北25裡)。   2、千乘郡﹕春秋時齊國有封邑名為千乘﹐因齊景公狩獵於境內的青田而得名。西漢時置郡﹐東漢時改為樂安國。 堂號﹕  馭民堂﹕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稱單於﹐他駕馭一方人民。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一帶。

●姓氏﹕鄂 ●祖宗﹕鄂侯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以國名為姓。黃帝的姞姓子孫封在鄂國(今河南南陽市北)﹐夏商時為諸侯國。商末﹐鄂侯在朝中為大臣﹐與西伯姬昌、九侯 並列為三公。商紂看中了九侯的女兒﹐娶為妃子。但九侯的女兒性情端莊﹐不願陪伴紂王作那些荒淫無恥的勾當﹐紂王一怒之下﹐殺死了九侯父女﹐還把九侯做成肉醬。鄂侯見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紂王拒理力爭﹐結果也被殺死。後來鄂侯的子孫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鄂姓。 郡望﹕  武昌郡﹕公元221年三國吳孫權分江夏、豫章、廬陵三郡之地 ﹐設置武昌郡。不久改名江夏郡。兩晉太康初年又改為武昌郡。相當今湖北省武漢至江西省九江一帶地區。 堂號﹕   安平堂 ﹕漢代時沛人鄂千秋﹐從漢高祖定諸侯有功。在漢 高祖大封功臣的時候﹐一時位次不好決定。鄂千秋說﹕ 蕭何是萬世 功﹐應居第一。 這意見很稱劉邦心意﹐因此封鄂千秋為安平侯。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省武漢至江西省九江一帶地區

●姓氏﹕福 ●祖宗﹕福子丹 ●分類﹕其他 姓氏起源﹕  關於福姓的姓氏來源共有兩眭撲oa?  一說是出自《姓氏考略》上的論調﹐認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時期齊大夫福子丹。  另一說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書?突厥傳》一書認為﹐福氏是唐代百濟八姓之一。後來百濟國遭滅國後﹐子孫疏散各地後﹐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區落戶﹐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氏﹐從而成為我國福氏的一支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來自明代的張福時。嘉靖年間﹐世宗皇曾御口親讚他「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所以張福時就改以福為姓﹐以顯皇恩榮譽。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 郡望﹕  百濟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

●姓氏﹕房 ●祖宗﹕丹朱 ●分類﹕以封地為氏 姓氏起源﹕  房氏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代。堯有個兒子開始被封於丹水﹐人們稱他為丹朱。因為他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堯就把帝位讓給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縣)﹐建立房國﹐為房侯。丹朱的兒子陵﹐以父封地為姓﹐稱房陵﹐其後遂為房姓。房姓望族居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堯之子丹朱﹐舜封為房邑侯﹐ 其子陵﹐以父封地為氏﹐其裔孫雅為清河太守﹐始居焉﹐今房姓稱清河郡﹐本此。 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所載﹐房氏望出清河郡。又據《姓氏考略》 所載﹕房氏望出清河、濟南、河南。 1、清河郡﹕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郡。相當於今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地區。 2、濟南郡﹕漢代有齊郡之地設置濟南郡﹐治所在東平陵。相當於今 山東省臨淄一帶。 3、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將秦朝三川郡改為河南郡。相當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堂號﹕  "中書堂"﹕唐代房玄齡十八歲就中了進士。李世民舉兵﹐房玄齡跟他南征北戰、出謀劃策十餘年。李世民當了皇帝﹐封他為中書令 ﹐任宰相十五年。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方 ●祖宗﹕方叔 ●分類﹕以字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字為氏。西周後期宣王時有大夫方叔﹐因功受封於洛(今河南洛陽)﹐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氏﹐ 稱方氏。史稱方姓正宗。 郡望﹕   河南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 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堂號﹕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 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宣叫"正學堂"﹐ 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的一些地區﹐也有方姓居民。從清初開始﹐方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人到海外謀生。

●姓氏﹕東方 ●祖宗﹕伏羲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 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   2、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朔本姓張﹐他 的父親張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親田氏生下他三天後也死了﹐他右鄰居撫養成人。因為他出生時正值東方天亮﹐所以起名叫東方朔 。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為姓﹐稱東方氏。 郡望﹕  1、濟南郡﹕西漢時﹐把齊郡之地分出一部分來置濟南郡。  2、平原郡﹕西漢時置郡。 堂號﹕  四何堂﹕漢代時東方朔性詼諧﹐善辭賦。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賜給眾大臣。大臣們還沒有到﹐東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塊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責﹐他拜曰﹕「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自割﹐何壯也﹔割之不多﹐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我這個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賜﹐而不等皇帝聖旨割給我﹐多麼不講禮貌呀﹗拔劍自己割肉﹐多麼有魄力呀﹗雖然是自己割的﹐但並沒有多割﹐多麼清廉呀﹗回家把肉給妻子吃﹐多麼仁愛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責﹐乃更自譽。」(我命你自己責備自己﹐你竟自己誇獎起自己來了。)隨即又賜給他一份肉。東方氏因以號「四何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省臨淄一帶地區。

●姓氏﹕山 ●祖宗﹕烈山 ●分類﹕以族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時候,炎帝是農業氏族的首領.炎帝的後代中,有一支部落的首領叫烈山,因為他善於帶領族人燒荒開田。那時,遍野森林,人們為開墾土地,就將山上的樹林燒盡,然後掘地播種,當時是種先進的方法.烈山族的後代,據說就以山字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夔 ●祖宗﹕夔氏 ●分類﹕以人名為氏 姓氏起源﹕  1、以人名命姓。相傳堯帝和舜帝時﹐有個叫夔的樂正。《呂氏 春秋》上有「夔一足」的記載。魯國國君向孔子請教﹐問「夔一足」怎樣理解﹖孔子回答說﹐古時舜帝為用音樂作輔助﹐使天下安定﹐於是讓夔當樂官﹐讓他主持這方面的工作。夔充分發揮了積極性、創造性﹐制定了樂律﹐成績非常突出﹐舜帝很高興地說﹐有夔這樣的能人﹐一個也就足以辦成事了。後來人們誤傳這位樂官叫夔一足﹐隻有一條腿。夔的後代子孫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夔姓。夔﹐原指龍形動物﹐可能是黃帝族龍圖騰的分支。    2、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期楚國公族的後代。楚國國君熊繹的六世孫叫熊摯﹐他的後代受封於夔城(今湖北秭歸)﹐建立夔國﹐後又為楚所滅﹐其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夔姓。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說摯赲a? 。 堂號﹕  相漢堂﹕漢代時的夔安﹐才能出眾﹐敏捷幹達﹐十分賢明﹐為丞相。治、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費 ●祖宗﹕季友 ●分類﹕以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為大夫﹐被封為費邑的首領﹐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費。 郡望﹕  漢置江夏郡﹐現在湖北省雲夢縣。  《姓纂》記載﹕系出擬姓﹐禹後。夏未有費仲、費昌。望出江夏。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裴 ●祖宗﹕飛廉 ●分類﹕以改姓後氏 姓氏起源﹕  出自嬴姓﹐為伯益之後。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於蘋邑(今山西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 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山西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經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 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堂號﹕  督國堂﹕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鳳 ●祖宗﹕嚳高 ●分類﹕以官名為姓 姓氏起源﹕  來源於官名﹕遠古黃帝的曾孫帝嚳﹐以鳳鳥氏為歷正( 官名)﹐就是專管歷法天文﹐以指導人們按照季節時令耕田種地和收獲的官。他的子孫便以鳳為姓﹐世代相傳。  據《左傳》記載﹕「高辛氏時﹐鳳鳥氏為歷正。鳳盍以官 為氏。望出平陽、邰陽。 郡望﹕  未知 堂號﹕  望出平陽、邰陽。  漢置邰陽縣﹐現在陝西省武功縣。 遷徙分布  主要布在陝西省一帶。

●姓氏﹕逄 ●祖宗﹕炎帝的後裔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後裔。炎帝的孫有人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天的所在地不詳)﹐建立了逄國。也稱為逄伯郡。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其地為齊﹐改封給姜太公﹐逄國的後人以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成為逄氏。 郡望﹕   1、譙郡﹕東漢時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地區。 2、北海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境內。 堂號﹕  計復堂﹕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是想滅吳雪恥﹐必須結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面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勾踐採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復了越國的強盛﹐滅亡了吳國。 遷徙分布  逄氏望族居住在譙郡(今天的安徽毫縣)、北海(今天的山東昌 東縣)。

●姓氏﹕封 ●祖宗﹕炎帝 ●分類﹕炎帝的後裔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 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一為封姓﹐一為封父姓。   2、北魏時﹐有復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 郡望﹕  封氏望出渤海郡。西漢置﹐在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 岸一帶。治所在浮陽﹐在今河北省滄縣東關。 堂號﹕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 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你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馮 ●祖宗﹕畢公高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郡望﹕  1、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裡。  2、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3、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4、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5、長樂郡﹕後魏置郡。  6、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7、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8、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隻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隻有一琴一鶴。  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姓氏﹕豐 ●祖宗﹕鄭穆公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1、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子孫後代以「王父字」為氏﹐稱為豐氏。而歷史上的鄭國是周文王所建﹐所以﹐豐姓源自於姬姓﹐望出鬆陽。豐施、豐卷就是他的孫子。 郡望﹕  郡望﹕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雲﹕豐氏望出鬆陽。 堂號﹕  尚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的知府。他勤政愛家﹐最講義氣。他朋友的女兒被人拐賣到青樓。由俊花重金贖回﹐給她選了一個最好的讀書人為婚﹐還打發她出了嫁﹐一直把她當自己的女兒看待。 遷徙分布  望族居鬆陽郡(今浙江鬆陽縣西)。

●姓氏﹕扶 ●祖宗﹕扶登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相傳夏禹為天下之王的時候﹐他的手下大臣有一個叫扶登的﹐通常被認為是扶姓的始訧窖晼槳儮鏌哺□嫘輾觥? 郡望﹕  京兆郡﹕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望出京兆郡﹐及首都直轄區。相當於今天的陝西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堂號﹕  翼漢堂﹕漢代廷尉扶嘉的母親在湯溪的邊上遇見龍而生了他。 遷徙分布   扶姓的望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縣一帶和今天的山西長安東部 。

●姓氏﹕傅 ●祖宗﹕大由 ●分類﹕以地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郡望﹕  北地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治馬陵(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移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東漢末地入羌胡。 清河郡﹕漢高帝置郡﹐後屢改為國﹐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 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北)。東漢改為國﹐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

堂號﹕  興商堂﹕商武丁時刻想振興自己的國家﹐但缺乏賢人幫助。一天夜裡﹐他夢到聖人來到他面前。這位聖人名說﹐治國的本領很 大。於是武丁就畫了那聖人的像﹐叫許多人去找﹐結果在傅巖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他果然幫助武丁振興了商朝。 遷徙分布  傅姓形成於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閩粵有傅氏移居台灣﹐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姓氏﹕伏 ●祖宗﹕侯植 ●分類﹕以賜為姓 姓氏起源﹕  賜為伏姓。北周時﹐有個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魏孝 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侯伏氏。後來侯伏氏從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孝文帝建都洛陽後﹐兩支皆改為伏姓﹐賀屯氏改為賀姓。 郡望﹕  高陽郡﹕本是戰國時高陽邑。北魏置青州高陽郡﹐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堂號﹕  藏授堂﹕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到了漢高祖滅了秦以後﹐伏生扒開牆頭﹐見書發霉損壞了一些﹐還剩21卷。伏生便在齊 、魯一帶聚徒講授。漢文帝時﹐他已90多歲了﹐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錯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遷徙分布  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

●姓氏﹕谷 ●祖宗﹕非子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黃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 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郡上谷。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堂號﹕  恩威堂﹕漢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這個地方發生叛亂﹐谷郎於是率軍征討﹐恩威並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這場叛亂。於是谷郎被拜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內一帶)。 遷徙分布  谷姓的望族居住在上谷(即今天的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

●姓氏﹕賁 ●祖宗﹕縣賁父 ●分類﹕取字作為姓 姓氏起源﹕  說賁姓來源於春秋時候的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他的後代取賁字作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和膠東半島一帶。

●姓氏﹕公羊 ●祖宗﹕公孫羊孺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公羊復姓出自姬姓。春秋時﹐魯國有位才學出眾的人物﹐叫做公孫羊孺﹐他的後代子孫便取祖上獺撩堛n□蚨□治□眨□乒□蚴稀? 郡望﹕  公羊望出頓丘郡﹐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 堂號﹕  春秋堂﹕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學生﹐他鑽研《春秋》﹐作了《春秋公羊傳》。他的玄孫公羊壽與弟子都 祿把書稿整理出版成書。至漢代﹐何休又作了《解詁》﹐使《公羊春秋》一書得以大傳。公羊氏遂以「春秋」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汲 ●祖宗﹕康叔 ●分類﹕以居地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時﹐有位王族叫康叔﹐受封於衛邑﹐建立了衛國。後來衛國有個君主叫衛宣公﹐衛宣公將他的公子安排在「汲」那個地方居住。就在現今河南省衛輝市。汲公子的後代﹐就以居地為姓﹐世代姓汲。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蓋 ●祖宗﹕齊國一大夫 ●分類﹕以封邑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春秋時期﹐齊國有大夫受封於蓋邑(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又作暐邑。他的後代子孫以封邑為姓﹐稱為蓋姓。 郡望﹕  漁陽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洛陽﹕戰國時秦襄王置洛陽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三川郡。西漢時為河南郡治。東漢建為都城。三國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隋唐五代中樑晉漢周及北宋亦以洛陽為陪都。 堂號﹕  崇賢堂﹕唐朝時候﹐蓋文達、蓋文懿兄弟二人 都是名儒﹐人們見他一門多士﹐稱二蓋。蓋文達博覽群書﹐尤其精於三家《春秋》﹐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蓋文懿為國子監助教﹐曉譬密征﹐遠近敬仰﹐拜國子博士。 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煙h苡誚窆愣□9鬮饕淮闆6□耗╟輳□┤υ舛□恐□遙□逖羧蘇源銼苣亞n詠□□L聘咦謐□履曇洌□性□蘇遠慫娉掄□3略□飧缸尤朊隹□僬鬧蕁N宕□保□觚屧詮闃萁□20蝦赫□a□逖羧蘇怨庖帷9夥輟9庳啡□值芤虼碩□諛蝦0布遙豢□餿蘇醞14□17猿玷焊缸右蚴撕笫穸□謁拇u啥級n印D纖緯□□□餿蘇雜孟退嫠胃咦謖怨鼓咸櫻□憑詠□粘J歟□V萑蘇讚□憑詠□魃先摹D纖蚊鶩齪螅□謔藝允仙8又僚旌□3毖艫鵲兀□笤諉觥16烈淮獃17狗毖堋4憂宄□滴蹌曇淇□跡□觥16琳允下叫□腥飼n猶ㄍ澹□笥鐘脅簧偃艘憑雍M猓□植加諗訪蘭岸□涎且恍╘□液偷厙闆?

●姓氏﹕闞 ●祖宗﹕闞止 ●分類﹕以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名止﹐受封於闞地(在今山東墳上縣境 )﹐人們就稱他為闞止﹐他的後代就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姓闞。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天水郡﹐現在甘肅省通渭縣。  《姓氏考略》記載﹕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 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會稽。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甘 ●祖宗﹕甘盤 ●分類﹕以祖上為姓 姓氏起源﹕  商朝時﹐高宗武丁曾就學於甘盤﹐後武丁為商王﹐遂用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代子孫以祖上的名字為姓﹐遂成甘姓。 郡望﹕  渤海﹕西漢時置郡﹐相當於今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沿岸一帶。丹陽﹕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當於今安徽省宣城地區。 堂號﹕  五城堂﹕戰國時期﹐秦國甘羅12歲被派出使趙國。趙王郊迎。通過甘羅的外交活動﹐趙國割了五城給秦﹐秦國封甘羅為上卿﹐並把他爺爺甘茂當左丞相的田都賜給甘羅。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高 ●祖宗﹕慕容雲 ●分類﹕出自他姓 姓氏起源?  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 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 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郡望﹕  1、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 海太守高洪。 2、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以漁水之陽得名。 3、 廣陵國﹕漢時置。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之後。 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 遷徙分布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內﹐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寧省境。東漢時﹐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兒子高洋 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有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唐初﹐有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子高太明﹐於聖紹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ㄐ撳h莆□□□鰲F□笠嶗□□□19鰲3迨□□□□頗賢了盡V泄□□飛希□□粘頻弁跽?14人﹐曾建立 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姓氏﹕戈 ●祖宗﹕寒浞 ●分類﹕以國名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夏朝東夷族的寒國。伯明之子名浞﹐因屬寒國人﹐故史稱寒浞。他殺死後羿當了國君﹐篡奪了夏朝政權﹐自立為王﹐封他的 一個兒子澆在過國﹐另一個兒子封在戈國(位於宋、鄭之間)﹐為夏王朝附庸國。後來﹐少康中興﹐滅掉戈國。原戈國後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乃稱戈氏。 郡望﹕  1、臨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記載﹕戈氏望出臨海郡。三 國吳太平二年置郡。相當於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2、景州﹕在今河北省東光縣及景縣一帶。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輩出。 堂號﹕  平寇堂﹕明朝時候﹐饒平縣知縣戈尚有﹐執法平允。饒平距海甚近﹐海盜常登岸騷擾。戈尚有不發兵剿。縣內有一種毒草能殺人﹐百姓常用它做壞事。戈尚有把這些犯罪的集合來﹐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經犯罪的暫不處理﹐要你們每天拔毒草繳給衙門贖罪。」大家不知要幹什麼﹐為了贖罪都踴躍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個井裡﹐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飲用。海盜突然登岸﹐在沿海井裡提水解渴﹐所有海盜全都中毒而死。從此海盜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姦民想利用毒草做壞事也沒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為刑部主事。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庚 ●祖宗﹕庾凜 ●分類﹕以官名為氏 姓氏起源﹕  一是源於官名﹐遠古堯帝時代﹐有庾大夫(掌管露天糧倉的官名)﹐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庾﹔  二是上古周朝時﹐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庾凜﹐其後代亦以官名為姓 ﹐相傳姓庾。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祫S貝□□衷諍幽鮮︵聿□小?  《姓纂》記載﹕「堯時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顧川、新野。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葛 ●祖宗﹕葛伯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葛氏有南北二支源流。傳說葛氏出自葛天氏。根據《風俗通》上記載﹐葛氏乃上古葛天氏的後代。據考証﹐北方葛氏是傳自葛伯之後。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夏朝時諸侯有一位葛伯﹐他的子孫以國為姓﹐稱為葛氏。而《孟子?滕文公》也記載﹐當時湯居在毫這個地方﹐與葛伯為鄰。此外﹐《魏書?官氏志》還記載﹐後魏時有賀葛氏曾改為葛氏。砟顗漱l孫在《姓氏考略》也有記載。葛國是3000多年前的一個諸侯國﹐他們的子孫「以國為氏」而姓葛﹐古代的葛國就在現在的河南省上蔡縣東北的一片地方。我國有南方和北方不同宗的葛氏。而江南葛姓是東漢初年由洪氏分出來的﹐南北兩支葛氏沒有血緣上的關系。 郡望﹕  望族居於樑郡﹐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縣以南一帶。而《百家姓》上注說是頓丘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清豐縣西南一帶。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在今河南省清豐縣。

●姓氏﹕閭丘 ●祖宗﹕閭丘嬰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尚友錄》上的記載「邾國閭丘氏食邑於此」說明閭丘是「以邑為氏」的。閭丘﹐原來是春秋時邾國的一個地名。當時在周天子統治的封建制度之下﹐有人被封食采於此﹐所以﹐這一家族的後代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閭丘。另外﹐《世本》上指出﹐齊國的閭丘嬰之後世子孫﹐也以「閭丘」為姓﹐稱為閭丘氏。得姓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歷史。古代邾國的位置在今山東省鄒縣的東南。望族居頓丘郡(今河北清豐縣西南)。 郡望﹕  村丘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閭丘復姓望族居頓丘。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濬縣以北地區。

●姓氏﹕幹 ●祖宗﹕幹犨 ●分類﹕以名為氏 姓氏起源﹕  1、以國為姓。古代有幹國(在江蘇揚州一帶)。春秋時被吳國 所滅﹐國人便以國名為姓﹐遂成幹氏。 2、春秋時﹐宋國有一大夫幹犨﹐他的後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幹" 字為姓﹐亦稱幹氏﹐成為幹姓的一支。  3、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後﹐本作邗 ﹐後去邑作幹﹐成為幹姓。 4、以邑為姓。《姓氏考略》記載﹕"吳有幹隧之地﹐故多幹姓﹐殪以邑為氏。幹隧﹐戰國時地名﹐越王擒吳王夫差之所﹐在今江蘇吳 縣西北。" 5、北魏 幹氏改為幹氏。見《魏書.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幹氏改為幹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良史堂"﹕晉朝人幹寶博覽強記﹐做散騎長侍﹐著《晉紀》﹐求 實存真﹐人稱良史。 遷徙分布  幹姓望族居穎川(今河南長葛、許昌一帶)、滎陽(今河南滎陽 縣)。 《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幹氏望出穎川郡。《姓氏考略》上記載 ﹕幹氏望出 陽、穎川。 1、滎陽﹕三國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一部設置滎陽 郡。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即鄭州地區。 2、穎川﹕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郡。相當於今河南省 許昌一帶。

●姓氏﹕谷樑 ●祖宗﹕未知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1、古代將穀子稱為樑﹐所以善於種植樑的氏族首領就用谷樑命姓﹐他的後代子孫遂以谷樑為姓﹐稱為谷樑氏。 2、以地名命姓。古代有個叫古博陵的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安平、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城市叫穀樑﹐居住在那裡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穀樑氏。因為在古代「穀」與「谷」同音通用﹐故又稱谷樑氏。在春秋以後﹐谷樑復姓就慢慢演變成單姓谷或單姓樑了。 郡望﹕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年時(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相當於現在江蘇省雎寧縣西北一帶地區)。相當於現在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西河郡﹕漢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相當於現在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陝西 、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

●姓氏﹕郭 ●祖宗﹕姬姓後裔 ●分類﹕系自姬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功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 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 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 王給他建了飽憧H喚□a□□閹□弊骼鮮□醋鷸亍S謔搶忠恪19捫堋14縲良捌淥□脅拍艿娜私岳垂楦窖喙□Q喙□謔喬看篤鵠礎?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陝西、山西省外﹐已播遷 於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後 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 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 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於新寧﹐子孫傳衍於仙遊、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姓氏﹕公良 ●祖宗﹕公子良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周朝時﹐陳國有個公子名叫良﹐人們稱他為公子良。公子良的子孫就以「公良」二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公良氏。公子良就是公良復姓的始祖。 郡望﹕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長垣﹐南至杞縣、雎縣一帶地區。

●姓氏﹕貢 ●祖宗﹕子貢 ●分類﹕以父字為姓 姓氏起源﹕  源於端木姓﹕春秋時期﹐在孔子門下求學而道藝精通的72人中﹐有個叫端木賜﹐字子貢。他原是衛國人﹐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裕的。他又善於辯論﹐做事很能幹﹐當過魯國的宰相。但他「富貴而能謙恭守禮」﹐故他的家族很昌盛。於是他的後代﹐一部分以父名為姓﹐相傳姓端木﹔一部分以父字為姓﹐相傳姓貢。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廣平郡﹐現在河北省雞澤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勾 ●祖宗﹕勾芒 ●分類﹕以官職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時候有叫重也,他在部落中當的官叫勾芒﹐他的後代以這個官職為榮﹐就以勾馬芒為姓﹐世代相延﹐後來又加以簡化﹐改成勾姓。南昌卻是黃帝的最賢良能幹的兒子﹐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官職為姓 郡望﹕  未知堂﹕重也的後代為紀念他而設 堂號﹕  重義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公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宮 ●祖宗﹕孟倚子 ●分類﹕以封地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封地名為姓。春秋時﹐魯國有孟倚子﹐其兒子韜﹐封於南宮(今河北省南宮縣)﹐其後世子孫遂以封地名"南宮"為姓。後又分化為南、宮二姓。  亦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春秋時﹐虞國有大夫叫宮之奇﹐是周初所封同姓國嫽國國君的族人。因為嫽國被晉國滅掉﹐ 郡望﹕  河 東﹕秦初置河東郡。相當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太原郡﹕秦莊襄公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當今山西省 太原市一帶。 堂號﹕  忠諫堂﹕春秋時候﹐晉國拿了良馬河美璧向虞國借路去攻 打虢國。虞大夫宮之奇向虞國國君諫道:「如果嘴唇被割去﹐牙齒就必然會暴露而受寒冷。虢國好比我們的嘴唇﹐我們千萬不能借給他人路去割我們自己的嘴唇。」衴o□惶□□樟私□□穆硨丸擔□韙□慫□塹纜貳9□□吒懵柿燜□□械淖迦頌映□莨□□輝傅茸諾蓖齬□□? 晉國滅了虢國班師﹐順道把虞國也滅了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鞏 ●祖宗﹕鞏簡公 ●分類﹕原封邑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個同族卿士簡公收封於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一度執掌朝政﹐他鑒於周王室的歷次內亂﹐大多因為貴族掌權而引起的。於是他便錄用從各諸侯來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為官。這項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滿。後來王子朝作亂﹐將他殺害了。他的子孫便原封邑名「鞏」命姓﹐稱鞏氏。 郡望﹕  未知 堂號﹕  厚齋堂﹕宋代鞏榮﹐官至大理寺卿﹐先作過嚴州知州﹐而後又 直秘閣﹐升遷為司諫郎。他為人沉靜、處事公平、剛正不阿、學識廣博﹐從來沒有因人謀事﹐並且推行用辦文化教育和對待知識分子的方法管理官吏和執行政策。因此﹐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的人們都對他稱讚不已。著有《厚齋集》。 遷徙分布  漢景帝中元六年(約公元前144年)將樑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於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漢武帝將其改為山陽郡。 它所處的位置就相當於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的地區。  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 理山陽附近的地區。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蘇省懷安縣。

●姓氏﹕弓 ●祖宗﹕揮因 ●分類﹕以官職為姓 姓氏起源﹕  以官職名稱為姓。相傳黃帝有個兒子叫揮因製造弧弓(即弓箭)﹐被封於張﹐其後遂為弓氏和張氏。後來主管製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孫後代也以弓為姓﹐稱弓氏或以"弓正"為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上記載﹕弓氏望出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相當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龔 ●祖宗﹕姬和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為共伯和之後。西周後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於共﹐為伯爵﹐稱為共伯和。當時﹐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中 被趕出國都﹐然後諸侯便推舉他代行天子的權利﹐史稱「共和行政」﹐ 這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國在春秋時被滅後﹐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 郡望﹕  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進湖南漵浦)。東漢移 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之譽稱﹐分布於古時的泉州。 堂號﹕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 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裡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於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後建了一座「中隱堂」。 遷徙分布  龔氏源頭較多﹐支脈亦繁﹐早期主要繁衍於華北的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及遼寧等省境。漢後﹐則以我國南方的江蘇、四川、湖南 、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為主要的繁衍地帶。魏晉南北朝時﹐已成為湖南、湖北一帶望族。至唐宋﹐龔姓便大舉繁衍稱盛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主要繁衍於今江蘇、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福建、廣東的龔姓宗族大多以南宋龔茂良為其始祖。龔茂良的4世孫龔莊有四子﹕長子龔英居荊山﹐其後代有的又遷居安海﹔次子龔沼居晉江沙堤﹐其後 有的又遷居安溪﹔三子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裡。而且宋初﹐又有翁氏改姓龔姓的﹐使得龔姓在福建的分居再度增多。明代以後﹐龔氏有的又移居至今上海、廣西等地。從清乾隆年間開始﹐閩、粵龔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遷往新加坡等國家。

●姓氏﹕公孫 ●祖宗﹕未知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公孫復姓起源很多。春秋時﹐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後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並非一族一姓的後人。最初出現的公孫氏是在上古時期。《路史》載﹕「神農用母弟勖﹐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通志》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眼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郡望﹕  高陽郡 堂號﹕  1、白馬堂﹕後漢公孫瓚被封為討虜將軍﹐屢次打敗胡虜﹐除遼東屬國長史。常乘白馬﹐烏桓怕他﹐互相告語﹕「我們要避開白馬長史。」  2、忠義堂﹕春秋時公孫杵臼和程嬰都是趙朔的門客。趙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嬰設計保存趙氏孤兒﹕杵臼把自己的兒子藏在山中﹐派程嬰向屠岸賈回報說是趙氏孤兒。屠岸賈就把公孫杵臼的兒子當成趙氏孤兒和公孫杵臼一起殺了。程嬰保護著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終於報了趙朔被殺之仇。人稱公孫杵臼舍掉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義。 遷徙分布  在今陝西咸陽東。

●姓氏﹕公西 ●祖宗﹕季孫氏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公西一姓﹐據《姓氏尋源》記載﹐出自春秋時魯國公族﹐為委孫氏的支子後裔。公西氏﹐在春秋時代也是魯國的一個公族﹐出自權高名重的季孫氏﹐算起來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從《姓氏尋源》追溯﹐在孔子的眾多門徒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數公西赤的名氣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於魯﹐是現在山東境內的一大名門。 郡望﹕  公西姓望出頓丘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在今河南省濬縣一帶。

●姓氏﹕荀 ●祖宗﹕郇伯 ●分類﹕由"郇"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於郇(今山西省臨猗縣)﹐建立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後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時置﹐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堂號﹕  蘭令堂﹕戰國時荀卿是起襄王的老師﹐後來有人在襄王面 前說他的壞話﹐他就跑到楚國做樂蘭陵令。他厭惡當時政治污濁﹐遂 研究孔子、墨子等學問﹐創性惡之說。著有《荀子》一書傳世。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富 ●祖宗﹕富辰 ●分類﹕以祖先為氏 姓氏起源﹕  春秋時期﹐周朝大夫富辰﹐其子孫以祖先字為姓﹐相傳姓富。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齊郡﹐現在山東省淄博市。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大夫富辰之後」。望出齊郡﹐陳留。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關 ●祖宗﹕關龍逢 ●分類﹕以官為氏 姓氏起源﹕  1、顓頊德後裔董父為帝舜養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邊通曉暢飲﹐不理政事。有個賢臣叫關龍蓬的前去勸諫﹐觸怒了夏桀﹐結果被囚禁起來殺死。關龍蓬的後代後來改姓關﹐稱關氏。    2、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遊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以後﹐也追隨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也稱關氏。 郡望﹕  1、隴西﹕戰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相當於今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2、東海﹕有二處。漢代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忠義堂﹕宋朝時候﹐豐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侯。督荊州﹐為前將軍。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謚 壯繆﹐封武安王﹐明朝時又追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所以關氏又稱「忠義堂」。民國3年﹐明令與岳飛合祀武廟﹐稱「武聖人」。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東鄉、臨洮一帶。

●姓氏﹕顧 ●祖宗﹕勾踐 ●分類﹕以封號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越王勾踐的後裔。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 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春秋末年﹐越國常與吳國交戰﹐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奮圖強﹐後終於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並向北擴展﹐成為霸主。戰國時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經秦至漢﹐傳至勾踐的7世孫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族首領﹐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受封為東海王﹐因都東甌﹐俗號東甌王。後來封自己的兒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其封號的第一字為氏﹐稱顧氏。史稱顧姓正宗。 郡望﹕  1、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 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順治時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2、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堂號﹕  三絕堂﹕唐朝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痴是專心畫畫﹐好象獃子)﹐時人稱他有三絕。 遷徙分布  今江蘇省有顧山﹐地當無錫、江陰、常熟交界處﹐很可能因顧國 移民遷居而得名。據宋人所載﹐顧氏"初居會稽﹐漢有顧翱者﹐事母孝﹐母喜食雕胡(即菰米﹐長於池沼)﹐徙居太湖(跨江蘇、浙江二 省)。湖中自生雕胡﹐得以養母。三國時顧徽居鹽官(今浙江海寧)。顧徽的12世孫顧胤﹐仕唐﹐封餘杭公。唐代還有虞部郎中顧雲 ﹐為池州人(今安徽貴池)。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 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等原因﹐顧氏不斷向南北各地播遷﹐至明代﹐不僅分布於今山東、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陝西、山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但是﹐綜觀顧氏家族顧姓歷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蘇。

●姓氏﹕管 ●祖宗﹕管叔 ●分類﹕以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三子。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把叔鮮封在管﹐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為成王年紀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聯合發動了叛亂﹐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於是被殺﹐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為姓氏。 郡望﹕  1 平原﹕西漢初期設置平原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西北部平原 縣一帶。 2 晉陽﹕本來是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後來改為趙國的晉陽邑。漢代的時候在此置縣﹐作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堂號﹕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 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讚他「一匡天下」﹐ 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廣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歸 ●祖宗﹕未知 ●分類﹕取字為姓 姓氏起源﹕  歸姓來源於春秋時代的鬍子國﹐這個小國被楚國並去後﹐國人就取歸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桂 ●祖宗﹕季桂 ●分類﹕以音為氏 姓氏起源﹕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後裔。據《桂氏家乘序》的記載﹐周王的後裔姬季楨曾經任過秦國的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 楨被殺害了。姬季楨的弟弟季桂為了逃避株連的命運﹐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讀音將姬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墳墓﹔老二叫昋突﹐遷居濟南朱虛﹔老三叫炅獎﹐居住於齊國歷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陽城。於是有了桂、昋、炅、炔四個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後代。上面所說的四個姓﹐字雖然不同﹐但是音卻是相同的﹐為同宗同源。五代的時候﹐四姓為了躲避戰亂﹐南渡到廣信、上饒等地區。 郡望﹕  1 天水郡﹕西漢初置郡。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的地區。 2 幽州﹕漢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東漢的時候治所在薊﹐及今天的北京市大興縣﹔晉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內。唐天寶年間為范陽郡。 3 燕郡﹕在史書上沒有這個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為燕國﹐又稱做北燕。 堂號﹕  民祀堂﹕宋朝時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銀光祿大夫上柱國﹐晉司空、清邊總轄使。入宋以後﹐加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做了兩個朝代的官﹐清廉愛民﹐人民建廟奉祀他。

遷徙分布  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肅省通渭縣西南)。

●姓氏﹕國 ●祖宗﹕子國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郡望﹕  國氏望出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宋時改為下邳郡。相當於現在江蘇省西北部地區。 堂號﹕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辟為司空掾﹐累 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古 ●祖宗﹕古直 ●分類﹕以稱號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周文王的祖父古直﹐其後代一支子孫﹐為了紀念祖上就以祖父稱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古。 郡望﹕  未知 堂號﹕  新安郡﹕魏時置﹐現在山西省代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公冶 ●祖宗﹕季冶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公冶復姓出自姬姓﹐為季氏的後代。魯國季姓是魯桓公的兒子季友的後代。季友的兄長就是魯莊公﹐魯莊公死時立季友的兒子為國君﹐可是這位國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國時﹐又立他的小兒子為國君﹐就是魯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當了魯國的大夫﹐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稱公冶氏。 郡望﹕   公冶氏望出魯郡。 堂號﹕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長﹐通鳥語。一天﹐他聽到鳥叫﹕「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個虎馱羊﹐你吃肉﹐我吃腸。」於是公冶長認為是老虎咬死了一隻羊﹐就趕到南山去看個究竟。誰知到了南山﹐竟是一個人在那裡被殺。這時﹐恰巧縣衙捕快趕到﹐把他當作殺人疑犯抓了起來。縣令訊問情況﹐公冶長說他受了鳥騙。縣令為了試探他﹐就命人把米用鹽煮了喂給籠中的鳥吃﹐然後把鳥提到公冶長面前。小鳥邊吃邊叫﹐縣令問﹕「這小鳥叫的是什麼﹖」公冶長說﹕「小鳥說米裡有鹽。」縣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釋放了他。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姓氏﹕宦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哈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海 ●祖宗﹕海春 ●分類﹕以海為姓 姓氏起源﹕  海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衛國靈公姬元的大臣海春的後代。 海春﹐原名春﹐本來是齊國人﹐居住在海岸﹐於是以海為姓﹐以海春 做為自己的名字。他的後代世世相傳﹐於是產生了海這個姓。 郡望﹕  1、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省臨淄 縣一帶。 2、薛郡﹕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設置﹐治所在魯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南部一帶。漢朝時改為魯國。 堂號﹕  無 遷徙分布  海姓望族居住在薛郡(今天的山東境內)。

●姓氏﹕郝 ●祖宗﹕帝乙 ●分類﹕以地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南)。相傳其母因吞玄鳥(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的壯大﹐終於在契的14代孫湯的領導下﹐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據《通志?氏谹巹D芳啊睹□褪獻逖孕欣喔濉匪□兀□笊淘詰?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也以地為氏﹐稱郝氏。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 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堂號﹕  「曬書堂」﹕晉朝時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陽下曬﹐以防發霉或蟲蛀。郝隆為桓溫南蠻參軍﹐他脫了衣服﹐跑到太陽 下摩著肚皮曬太陽。人家問他幹什麼﹐他說﹕「曬書啊﹗--我的書都 在肚子裡。」 遷徙分布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 繁衍地區。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 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 、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總之﹐歷史上郝 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姓氏﹕咸 ●祖宗﹕咸丘黑 ●分類﹕以祖名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高辛氏。帝嚳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臣子咸丘黑﹐是咸姓始祖。 2、出自巫者。商代有賢臣名咸﹐因為以卜祝巫事為職業﹐故稱咸巫﹐其後代以祖先名字為姓﹐稱咸氏。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治所上蔡﹐相當今河南省中部上蔡縣一帶。 堂號﹕  含象堂﹕咸冀為唐朝開元年間十八學士之一﹐朝廷在含象亭上畫了他的像。像旁有御讚。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韓 ●祖宗﹕韓武子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以國為姓。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以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  5、以人名為姓。傳說﹐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遂為韓姓。 郡望﹕  1、穎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堂號﹕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癒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癒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癒﹐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姓堂號也為"穎川"、"南陽"。 遷徙分布  秦滅韓﹐"盡其地為穎川郡"﹐並以韓國舊都陽翟為治所﹐此後﹐"穎川"便成為韓氏的發展繁衍中心。秦漢時期﹐韓氏播遷於今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韓襄王子孫韓王信於西漢初逃到匈奴﹐其子頹當、孫嬰於漢文帝時歸漢﹔西漢末年﹐頹當的玄孫韓騫﹐避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堵縣。唐憲宗時﹐河南河陽人韓癒被貶為潮州刺史﹐是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韓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已有遷入台灣者﹐此後﹐有的向海外發展﹐移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及歐美一些國家。

●姓氏﹕郜 ●祖宗﹕郜君 ●分類﹕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受封於郜(今山 東成武縣東南)﹐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吞沒﹐郜君的後世子 孫就以原來的國名為姓﹐稱郜氏。郜姓又寫作告。 郡望﹕   郜氏望族居京兆。京兆﹕即首都直轄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堂號﹕  集古堂﹕清朝郜坦治《春秋》學﹐以《左氏春秋傳》為主﹐廣采杜預和宋、元各家之說﹐著《春秋集古注》一書。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西安市至華縣一帶。

●姓氏﹕鈄 ●祖宗﹕康公 ●分類﹕以器具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之後。戰國時﹐田氏代齊之後﹐原來齊國的國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艱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酒器鈄作釜鍋﹐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孫後來便以酒器鈄為姓﹐稱為鈄氏。 郡望﹕  遼西郡﹕戰國時燕國初置﹐秦漢兩代沿之。相當今河北省樂亭縣以東、遼寧省大凌河以西地區。 堂號﹕  惠楚堂﹕鈄滔為楚州刺史時﹐有惠政。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璩 ●祖宗﹕未知 ●分類﹕以物或地名氏 姓氏起源﹕  1、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金、銀製成的耳環﹐此物創始人的後代子孫遂以"璩"為姓﹐稱璩姓。 2、以地為姓。古代有個叫蘧邑的地方﹐那裡的人以地名為姓﹐形成蘧姓。而古代玉環稱作璩﹐由於璩很高貴﹐於是蘧姓就改成璩姓了。 郡望﹕  黎 陽﹕古代縣名。西漢時置﹐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濬縣以東一帶地區。 堂號﹕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後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杭 ●祖宗﹕杭徐 ●分類﹕以姓為氏 姓氏起源﹕  1、漢代東鄉侯、長沙太守杭徐﹐本姓抗﹐因古代"杭"、"抗"二字通用﹐他的後代子孫便以杭為姓﹐稱杭姓。  2、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治水後﹐剩餘和留下來不少 舢板﹐大禹便讓自己的支子管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其後人便國名命姓﹐稱作航姓。後來又去舟加木﹐遂成杭姓。 郡望﹕  餘杭郡﹕原為秦代會稽郡所轄的餘杭縣。東漢時分屬吳郡。 南朝陳設置錢唐郡﹐隋代改名為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有餘杭山 ﹐近太湖。 丹陽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丹陽郡。相當於 現在安徽省宣城一帶地區。 堂號﹕  "東鄉堂"﹕後漢時有個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當宣城長﹐把山林中的蠻夷全部遷到縣城附近﹐境內遂無盜賊。後來他升為中郎將 ﹐因攻破泰山的盜賊﹐被封為東鄉侯﹐遷長沙太守。杭氏因以"東鄉" 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賀 ●祖宗﹕慶封 ●分類﹕由他姓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是為避帝王名諱所改的姓氏。春秋時﹐齊桓公( 姜姓)有個孫子叫公孫慶克﹐她的兒子慶封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 慶封在齊靈公時任大夫﹐在莊公時與崔杼曾為上卿﹐執掌國政。後兩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發生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 獨霸朝政。於是慶封把政事交給兒子慶舍處理﹐自己隻管吃喝玩樂﹐ 引起了朝上朝下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的親信盧蒲癸和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死了慶舍﹐慶封見勢不妙﹐便逃到了吳國。吳王噶朱方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從此﹐慶氏比在齊國時還要富裕 。至西漢末﹐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 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 字。慶純改為賀純。史稱賀姓正宗。是為江蘇賀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襄王太子、代王趙嘉。  2、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3、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4、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堂號﹕  1、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順帝時置山陰。此之賀氏﹐其開基 始祖為漢慶純。   2、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之賀氏﹐其開基始祖為後魏賀蘭氏 、賀賴氏改為賀氏之後裔。   3、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此之賀氏﹐其開基始祖有二說﹕其一 ﹐為漢慶純之後﹔其二﹐為後魏賀蘭氏、賀賴氏改為賀氏之後裔。 遷徙分布  中國賀氏播遷各地﹐主要是在漢代之後﹐分布地區廣泛﹐郡族門望較多。 賀姓是我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

●姓氏﹕何 ●祖宗﹕韓安 ●分類﹕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黃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孫﹐因居於姬水之濱﹐故而改為姬姓﹐其後裔後稷被周人尊為始祖。後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當地人因"韓"、"何"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賜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鮮卑復姓賀拔氏為單姓何氏。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為鮮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被朝廷賜姓何氏﹐其後也有以何為姓的。 郡望﹕  1、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  2、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3、陳 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  4、郫 縣﹕秦時置郡。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何武。  5、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此支何氏﹐其開基始祖為汝陰(今安徽阜陽)何氏6世孫何比幹及平輿(今屬河南)漢吏何並。 堂號﹕  "水部堂"﹕南朝何遜﹐官尚書水部郎﹐詩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遷徙分布  西漢至兩晉時期﹐何氏分布於今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閩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兩次入閩﹔一是唐高宗時﹐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時﹐又有固始人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此後﹐何氏又有多次遷徙。南宋淳佑年間﹐何逖基由螺陽遷居溫陵、潯江﹐後隱居清源洞。宋代﹐何氏還有一支自廬江遷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經江西尋鄔、定南、龍南入廣東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廣東東蕉嶺、大埔、梅縣﹐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灣擔任荷蘭人的通事﹐是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柯 ●祖宗﹕柯虜 ●分類﹕以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始成於春秋。吳國有個叫柯虜(盧)的人﹐是吳王的兒子。他的後代就用他名字中的「柯」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柯姓。 郡望﹕  1、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2、錢塘縣﹕秦時置縣﹐屬於會稽郡。後漢時為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3、齊 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相當今山東省臨淄一帶。 堂號﹕  "異鵲堂"﹕異鵲的意思是奇怪的小鳥。宋朝時柯述歷任淮州知府﹐累官朝散大夫。他曾經在漳州當輔佐的官。漳州地方荒年﹐他 千方百計賑濟災民﹐親自住到災區。這時有兩隻奇怪的小鳥在他的屋 樑上壘了窩。等他回到招待所﹐兩隻小鳥也跟著他。他完成任務回漳州城時﹐小鳥飛著追他數十裡﹐嘰嘰喳喳不忍離去。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和浙江省﹐山東一帶。

●姓氏﹕衡 ●祖宗﹕伊尹 ●分類﹕以尊號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伊姓。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並封了個尊號叫「阿衡」。後來伊尹的後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郡望﹕  1、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 西省代縣一帶。 2、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賢相﹐商湯伐桀滅夏﹐伊尹之功居多﹐湯王尊稱他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湯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卻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和 ●祖宗﹕羲和 ●分類﹕以姓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堯帝時候﹐有個叫羲和的貴族﹐做掌管天文歷算的官。堯帝時候人們已對農業很講究﹐而農業又與天文四季有很大關系﹐所以羲和是個非常重要的官員。他地位高﹐家庭也很昌盛﹐他的後人以他為榮﹐就取他名字中的一個和字作為姓。 郡望﹕  未知 。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鞠 ●祖宗﹕姬鞠 ●分類﹕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有後名曰棄(後稷)﹐是周朝的始祖﹐棄之子不窋有個兒子叫陶﹐生下來時手上的掌文很象古文「鞠」字﹐因此起名叫鞠陶。鞠陶後來作了周人的首領﹐他的後代子孫 就以他的名字命姓﹐稱鞠姓。   2、以名為姓。鞠陶的後代中有個叫鞠武的﹐在燕國任大夫﹐他 的後人以其名字命姓﹐稱鞠姓。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是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 堂號﹕  清河堂﹕鞠常原是五代時南漢乾祐進士。到了宋朝開寶年間﹐趙普為宰相﹐提拔鞠常為著作郎﹐後來又作了清河令。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姓氏﹕赫連 ●祖宗﹕赫連勃勃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從《通志?氏族略》上考証赫連氏是匈奴右賢王劉去卑的後人。赫連勃勃建立夏國後﹐自稱雲赫連天﹐因此以赫連為氏。這方面的說法在《夏錄》中也有記載。而《晉雲》上則詳細說明了赫連勃勃改姓的經過。從以上書籍可以知道﹐當初赫連氏在南北朝五胡亂華時期﹐原來是胡人﹐跑到中國來﹐並當了皇帝。同時他選用這個姓是費盡腦筋的。而且他們的始祖赫連勃勃在詔書中明確規定﹐隻有他的正統嫡系子孫才得相襲此姓﹐其餘支庶﹐隻能以「鐵伐」為氏。這個家族﹐都是匈奴的後裔﹐不過在共同的傳統文化大熔爐中﹐經過溫長的鍛煉和融洽﹐大家早已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滄縣一帶)。 郡望﹕  赫連復姓望族居盛樂(相當於現在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渤海。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遼寧省渤海灣沿岸一帶地區。 堂號﹕   「樂川堂」、「仁恕堂」﹕北周有赫連達﹐是赫連勃勃之後﹐剛硬有膽量。他年少時隨賀拔岳征伐有功﹐賜為長廣鄉男爵。後來又迎接宇文泰匡﹐收復秦、隴、弘農﹐戰於沙苑﹐皆有功。武帝時拜大將軍、夏州總管。他廉儉仁恕﹐進爵仁恕﹐進爵樂川郡公卒。赫連氏因以「樂川」、「仁恕」為堂號。 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姓氏﹕洪 ●祖宗﹕共工氏 ●分類﹕避難改姓 姓氏起源﹕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3、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郡望﹕  1、郭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2、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3、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 、九江一帶。 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今江西省南昌 、九江一帶。

●姓氏﹕紅 ●祖宗﹕熊紅 ●分類﹕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楚國君主姓熊﹐而楚國公族子孫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摯﹐又叫熊紅。熊紅的後代﹐就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紅姓﹐世代相傳。 郡望﹕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 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後 ●祖宗﹕後照 ●分類﹕以謚號為氏 姓氏起源﹕  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明清兩代之後﹐河北、開封多出此姓。又有一說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有個兒子叫句龍黃帝時當任後土﹐死後被封為灶神﹐他的後代以後為姓。又有出自姬姓的﹐西周時魯孝氏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謚號郈惠伯。他的後代稱為郈氏﹐後來去右邊的耳旁為後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雲﹕後氏望出東海。有二處﹕漢初置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另有一處為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 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後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 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姓氏﹕後 ●祖宗﹕句龍 ●分類﹕以封為姓 姓氏起源﹕  說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有個兒子叫句龍黃帝時當任後土﹐死後被封為灶神﹐他的後代以後為姓。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雲﹕後氏望出東海。有二處﹕漢初置 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縣一帶。另有一處為東魏及隋唐時代的東海郡﹐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後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 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東省郯城縣一帶。

●姓氏﹕侯 ●祖宗﹕唐叔虞 ●分類﹕以爵位為姓 姓氏起源﹕  我國歷史上三千多年前的晉國﹐是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國。而侯氏正是出自晉國的公族。春秋時期晉國的公族晉哀侯和他的弟弟被晉武公所殺﹐他們的子孫便遷居他國﹐而且以祖先的爵位為姓﹐是為侯姓。 郡望﹕  1、上谷郡﹕戰國燕時開始置郡﹐秦朝的時候治所在懷來東南。相 當於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 2、丹徒縣﹕秦置丹徒縣﹐既今江蘇省丹徒縣。此支為上谷郡分支﹐其開山始祖為東漢大司徒侯霸的後代。 3、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此支侯氏為北魏時鮮卑族侯奴氏、古口引氏等後裔形成。 堂號﹕  救趙堂﹕這兩個堂號有一個同一的來源﹐戰國的時候﹐秦國要攻打趙國﹐趙國於是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沒有兵符﹐不能指揮軍隊﹐於是拿著金幣就找到侯贏﹐侯贏是一位71歲的隱士﹐職位 是魏國大樑看門人﹐家裡很窮卻堅決不要信陵君的金幣﹐他給信陵君出了一計﹐讓如姬偷來了兵符。侯贏又介紹了自己的朋友屠夫朱亥參與用兵﹐信陵君得到了晉國的兵馬﹐打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遷徙分布  關於侯氏的遷徙分布情況﹐史料不是特別的多﹐今天來考察有一定的難度。大體上﹐侯姓發源於我國山西境內﹐秦漢之際已遍布今 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寧夏等省。其中以河北的發展得最為旺盛。漢末﹐有侯氏後裔侯恕為北地太守﹐舉架遷居到三水﹐即今天的陝西境內。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有許多新的人口加入侯姓﹐在河南形成一個望族。西晉末年﹐侯氏和其他姓氏一樣因為戰亂遷到南方﹐遍及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唐代的時候﹐侯氏開始移居福建、廣東等地。宋代以後﹐侯氏已遍及全國各地了。

●姓氏﹕淳於 ●祖宗﹕淳於公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以國名命姓﹐是炎帝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於杞﹐州國公族定居於淳於城(今安丘縣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後來復國﹐名淳於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於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於姓的「淳」字「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於姓。五代以後﹐有於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於。 郡望﹕  1、淳於復姓望族居齊郡(今山東臨淄)、河內。  2、河內郡﹕楚漢之際(公元前3世紀末)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境內黃河北岸一帶地區。治所懷縣﹐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堂號﹕  「德感堂」﹕後漢時有淳於恭﹐清凈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於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內黃河北岸一帶地區。

●姓氏﹕惠 ●祖宗﹕惠連 ●分類﹕以謚號為氏 姓氏起源﹕   1、源於黃帝的後代。遠古時﹐黃帝之孫叫顓頊﹐顓頊之孫叫吳回﹐吳回有個兒子叫陸終﹐陸終的第二子叫惠連﹐其子孫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稱惠姓。 2、出自姬姓。周朝時﹐有個君主叫姬閬﹐稱號惠王﹐其後代子孫以祖上的謚號為姓﹐稱為惠姓。 郡望﹕  琅玡郡﹕秦始皇時置。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南部諸城、臨沂、 膠南一帶。 扶風﹕漢武帝時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西。 堂號﹕  景言堂﹕宋朝時﹐常熟知縣惠疇﹐勉勵農民勤於農事﹐發動人民學文化﹐表揚獎勵好人﹐懲罰壞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 了一座閣子﹐丞相在上面題上「景言」兩個字作為對他的旌表。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胡 ●祖宗﹕胡公滿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 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遷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 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姓氏﹕符 ●祖宗﹕公雅 ●分類﹕以官名為氏 姓氏起源﹕  源於官名﹕春秋時期﹐魯頃公的孫子公雅﹐在秦國任符釜令的官職﹐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姓﹐相傳姓符。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置琅邪郡﹐現在山東省諸城市。  《廣韻》記載﹕魯頃公孫公雅﹐仕秦為符奎令﹐因以為氏。望出 琅邪。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花 ●祖宗﹕未知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花姓也就和華姓同出一源﹐後來到了唐朝時﹐字意稍微有了些區別﹐花更多地當名詞用﹐指客體的花朵﹐華更多地當形容詞用﹐形容光華。所以花姓和華姓這時也漸漸有了區別。 郡望﹕  開封﹕戰國時屬於魏國。漢時置縣。 堂號﹕  現在黑龍江一帶。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滑 ●祖宗﹕未知 ●分類﹕以國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古代有個叫滑國的國家﹐是周朝的同姓國﹐建都於滑 (今河南雎縣西北)﹐又遷都於費(今河南偃師西南)﹐後來被晉國所滅。其後代子孫以國名命姓﹐稱為滑姓。 郡望﹕  下 邳﹕東漢時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朝寧時又改為郡。 相當於現在的江蘇省西北地區。京兆﹕即首都長安的直轄區。相當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至華縣一帶。安陸﹕古代縣名。戰國時屬楚國。漢時置縣﹐屬江夏郡。在今湖北省安陸縣地。 堂號﹕  躋鵲堂﹕躋是並駕齊驅之意﹐躋鵲﹐意思是醫術與扁鵲一樣好。明朝時﹐滑壽寫的文章很有風致﹐尤其樂府寫得好。後來學醫 ﹐他參考名醫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三家﹐融合貫通﹐治病時手到病除﹐對針灸尤其在行﹐醫學著作很多。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懷 ●祖宗﹕叔虞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上古時候有兩個地方都叫懷邑﹐在周朝初年﹐周武王將一位叫叔虞的王族分封於懷邑。後來﹐叔虞又被改封為晉邑的首領。而叔虞的族人中﹐後人就取封地的懷字作為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一帶。

●姓氏﹕樊 ●祖宗﹕仲山甫 ●分類﹕以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是上古湯王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王族的後代傳到商紂王時﹐ 分成了七個大族﹐其中有一族姓樊。紂王殘暴昏庸﹐被周武王打敗。 周武王就將商朝七大族都遷到山東、山西一帶居住﹐井沒有改變他們的姓氏。姓樊的繼續相傳姓樊﹔  源於周武王曾孫子﹐叫仲山甫﹐為國立功﹐被封為樊地(在今河南濟源市)的首領﹐其子孫就以封地為姓﹐相傳姓樊。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置上黨郡﹐現在山西省長子縣。  望出上黨、南陽。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皇甫 ●祖宗﹕皇父鸞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1、出自西周。西周太師(高級武官)皇甫的後代以"皇甫"為姓﹐稱皇甫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西周後期宋戴公有個 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時任司徒。當時有長狄鄋瞞部落進攻宋國﹐皇父領軍反擊﹐打退了長狄任﹐但皇父和兩個兒子也不幸戰 死沙場。後來皇父的孫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其 六世孫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國滅宋時﹐皇父遇逃至魯國。西漢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孫皇父鸞﹐自魯遷居陝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 父"字改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遂成皇甫氏。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為漢代"三輔之首。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地區。 堂號﹕  「威遠堂」﹕後漢時有皇甫規﹐用兵很有韜略。羌人侵犯隴西﹐皇甫規打報告要求由自己率兵抵抗。樑冀忌妒他﹐他隻好借口有病回家﹐幾乎被樑冀陷害而死。他在家中用《詩經》、《禮記》教學生﹐當時都稱他賢人。樑冀死後﹐朝廷把他召回﹐拜泰山太守。因為他過去征服西羌有功﹐又拜他為渡遼將軍﹐在職數年﹐東北邊疆畏威服德﹐又升尚書﹐遷弘農太守﹐轉護羌都尉。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地區。

●姓氏﹕黃 ●祖宗﹕陸終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樑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隻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漢時置郡。此支黃氏為三國黃蓋之族所在。   2、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   3、西 郡﹕在今甘肅永昌一帶﹐為酒泉黃衍之後。   4、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 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的發源地應在金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黃國滅於楚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今河北境)﹐今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均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又有一支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秦漢之時﹐黃姓已稱盛於長江中遊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黃姓大舉南遷始於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大舉南遷﹐使黃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廣泛。與此同時﹐黃姓已同胡、林、陳、鄭、丘、何、曾等八族遷入閩(福建)﹐成為後來入閩的「八大姓氏」之一。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不斷遷徙和繁衍﹐黃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蘇、福建、廣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黃潛善﹐其九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以梅州居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開封﹐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至海外。黃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蛋等少數民族。唐代以前黃氏已在嶺南、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中紮根。其中﹐為蛋民者﹐居於廣州沙南﹔遷到廣西黃洞者﹐叫黃洞蠻﹐大多為壯族﹔融入瑤族者﹐分布相當廣泛﹐居於廣西、廣東、湖南、雲南、貴州的許多、鄉﹐以廣西居多。

●姓氏﹕霍 ●祖宗﹕叔處 ●分類﹕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處﹐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臨朝執政後﹐封叔處於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建立了霍國﹐人稱霍叔。周武王滅商後﹐既想讓商代的貴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們叛亂﹐就將商代的一部分貴族遷居到山東、山西一帶﹐並封自己的親族到那裡﹐以便監督﹐霍叔就負有這種責任。當時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負責監督之責﹐被稱為「三監」。到周成王時﹐霍叔隨同管叔和蔡叔勾結武庚叛亂﹐失敗後被廢為庶﹐由他的兒子繼任霍君。霍國於公元前661年被晉獻公滅掉。霍君的後人遂以原國名為姓﹐稱霍姓。 郡望﹕  太原郡﹕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蜀郡﹕秦國滅古蜀國後﹐置蜀郡。相當於現在四川省成都及溫江地區。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呼延 ●祖宗﹕不詳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1、源出於匈奴。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延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東晉時﹐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後﹐改為呼延氏。  2、為鮮卑族姓氏之一。  3、晉代時有稽明楚被賜姓呼延。郡望﹕  1、安定郡﹕漢武帝時置郡。相當於甘肅省平涼地區的一部分及寧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當於現在寧夏省固原縣。  2、新蔡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呼延復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遷到陝西後就改姓呼了。呼延復姓望族居安定、新蔡。

●姓氏﹕尹 ●祖宗﹕少昊 ●分類﹕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少昊的後代﹐以邑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所載﹐據說少昊為古代東夷族的首領﹐號金天氏。東夷族以鳥為圖騰﹐ 相傳他曾以鳥名為官名﹐設有工正和農正。管理手工業和農業﹐少昊之子為工正﹐主制工失﹐被封於尹城﹐世稱尹殷。子孫世掌其官職。殷的後代多用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是為河南尹氏和山西尹氏。 郡望﹕  1、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境內)﹐西 晉移到今天水市所在地。北魏時相當於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此支尹氏為晉時尹緯之族所在。 2、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平帝時相當於今河北獻縣 、交河、武強等一部分地。其後或為國﹐或為郡。此支尹氏﹐為東漢尹敏的後裔所開基。 堂號﹕  和靖堂﹕宋時尹淳是程頤的學生﹐終生不應科舉﹐賜號「和靖 居士」。金兵攻陷洛陽﹐他的全家被害﹐隻剩他一個人流到四川﹐以 布衣任太長少卿﹐不久改任禮部尚書、侍講。 遷徙分布  上古就有叫尹壽的﹐為帝堯之師﹐居於河陽(今河南孟縣)。夏 桀有臣叫尹諧被商湯殺死。西周有尹軌為有道之士﹐居於終南山。春 秋時晉國有尹驛﹐趙簡子曾派他到晉陽﹔秦國有尹喜﹐任函谷關令﹐相傳老子遊至函谷關被他留下﹐授《道德經》五千言而去。戰國時齊國有哲學家尹文善名辯。《漢書藝文志》錄其《尹文子》一文﹐被列為名家。由這些情況可以知道﹐先秦時期尹氏主要活動在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境內。西漢至南北朝時期﹐尹氏以有遷至今河北、貴州、廣西、廣東、浙江 、安徽、四川、湖南、甘肅、江西等省者。漢宣帝時﹐河陽平陽人尹歸翁﹐任東海太守﹐為官清廉﹐深得民心﹐後被升為右扶風。東漢有 經學家尹敏﹐南陽諸陽人﹐博學多才﹐不信讖緯﹔尹珍﹐出生地為今 貴州凱裡縣﹐曾從經學家許縝學習經書圖緯﹐回鄉教書﹐後任荊州刺史。十六國時﹐尹氏在天水(今屬甘肅)和西州(今甘肅西部和西北 部一帶)發展成為望族。出現了很多有成就得人物。 隋唐的時候﹐尹敏的後代在河間發展成為望族﹐尹氏在今湖北襄陽等地也有了聚居點。唐代有尹思貞﹐長安人﹐一生為刺史13郡﹐皆以清 廉聞名﹐還有畫家尹琳以善畫佛事鬼神著稱。元、明、清時期﹐尹氏又發展到今天的江蘇、雲南、遼寧等省的一些地方。北宋有學者尹源﹐文學家﹐世稱河內先生﹔學者尹淳﹐著有《 論語孟子解》。

●姓氏﹕燕 ●祖宗﹕燕君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黃帝有後名棄﹐是周朝的始祖。 周武王滅商後﹐封召公奭於燕﹐建立燕國﹐建都於薊(今北京市)﹐歷史上為與延津一帶的燕國相區別﹐稱作北燕。召公派大兒子去管理 燕國的國政﹐自己留在國都鎬京輔政。召公大兒子的後代世襲燕君共 四十三代﹐後燕國被秦所滅﹐燕國公族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稱燕姓。 2、出自姞姓。黃帝的後代中有個叫伯倏的﹐商朝時被封於燕( 今河南延津縣東北)﹐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別﹐稱作南燕。後來南燕滅國﹐伯倏的後代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燕姓。 郡望﹕  1、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後置上谷郡﹐治所為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2、范陽郡﹕三國時魏改涿郡為范陽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涿縣 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堂號﹕  召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想要振興燕國﹐就以優厚的待遇向 天下招賢。他拜郭隗為老師﹐為他築黃金台﹐於是許多賢士從四面八 方奔赴燕國﹐燕國於是得到振興。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現在河北省涿縣 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姓氏﹕奚 ●祖宗﹕奚仲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夏禹時代﹐車正(造車官員)奚仲﹐受封於邱(今江蘇州市境)﹐他的兒子便以父名為姓﹐世代相傳姓奚。 郡望﹕  1、東漢置礁郡﹐現在安徽省毫州市。  2、《姓源》記載﹕「夏車正奚仲遷於邱﹐其後遂稱奚氏」。望出譙國。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

●姓氏﹕咎 ●祖宗﹕咎單 ●分類﹕以人為姓 姓氏起源﹕  是咎姓變化來的。咎讀如究﹐這個字上古時是多義字﹐後來被專用來指災禍﹐這樣姓咎就不吉利﹐於是被加上一橫﹐便成昝姓。所以昝姓的起源就是咎姓的起源。咎姓起源很早﹐上古商代時有個人叫咎單。在朝廷做大司空的官﹐他的家庭很昌盛﹐世代姓咎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計 ●祖宗﹕未知 ●分類﹕封國名命姓 姓氏起源﹕  夏商時有計國(在今山東膠縣西南)﹐是夏禹後人的封國﹐計國被周人滅後﹐禹的後人就以封國名命姓﹐遂成計氏。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區。

●姓氏﹕紀 ●祖宗﹕未知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追念先聖先王的功德﹐ 封炎帝的一個後代於紀(在今山東壽光縣東南)﹐建立了紀國﹐到古代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紀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紀。 郡望﹕  未知 堂號﹕  望出天水、高陽。漢置平陽郡﹐現在山西省臨汾市。 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申 ●祖宗﹕申呂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賈 ●祖宗﹕唐叔虞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1、 出自姬姓﹕為賈伯之後。據《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所載﹐西周時﹐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葉封弟」的緣故ㄐ澗匐ㄐ慼摩hn襠轎饕沓俏鰨╙螅□環庥諤疲□□ㄒ鄖跋拇□u? 地區(今山西夏縣北)﹐並賞給懷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後世唐、何、楊、溫、韓等許多姓氏的始祖。燮繼位後﹐改稱晉侯﹐是為晉國。在周公分封唐叔虞於唐後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於賈(今山西襄汾西南)﹐名義上是唐國的一個附庸﹐號為賈伯。春秋時﹐賈國為晉所滅﹐賈伯公明的後裔以國為氏﹐稱賈氏﹐是為山西賈氏。   2、 出自狐偃之後。據《姓氏考略》等所載﹐春秋時﹐晉文公重 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稱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上發生了爭鬥。賈季為避禍便逃亡翟國﹐其子孫便以賈為姓﹐稱賈氏。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 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皆建都於此。 堂號﹕  至言堂」﹕漢時賈山博覽群書﹐給朝廷奏本談治亂之道﹐借秦的滅 亡做比喻﹐名為《至言》。此外還有「武威堂」    遷徙分布  賈氏發源於山西省﹐先秦時期﹐已有遷至今河南、山東者。此後﹐河南賈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又衍生出許多支派。如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就是河南人。兩漢時﹐已有賈氏遷居陝西﹐如東漢時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賈徽﹐據說是賈誼的後裔。南北朝時﹐賈氏繼續外遷。北周、北齊都有賈姓族人遷居河北。至遲在東晉就有賈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帶。五代時賈氏有人遷居福建﹐宋朝有人遷居四川。可見﹐唐、宋時期﹐江南的許多地方都已有賈姓居民。賈氏移居海外約始於清代﹐今新加坡等國有賈姓華僑。

●姓氏﹕焦 ●祖宗﹕神農氏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上古神農氏﹐以國為姓。周武王立國之後﹐封神農氏後代裔孫於焦(今河南陝縣焦城)﹐建立焦國﹐其後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朝時﹐有王室同姓諸侯國焦國﹐後被晉國所滅﹐原焦國王族遂以國名摻□為姓。 3、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少數民族中有焦姓。焦姓望族居中山(今河南登封縣西南)、廣平(今河北雞澤縣東30裡)、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 郡望﹕  《郡望百家姓》記載﹕焦氏望出中山郡。姓氏考略》記載﹕望出中山、廣平、馮翊。 1、中山﹕戰國時為中山國﹐被趙國所滅。秦代為巨鹿郡的領地。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漢景帝後改為中山國。相當於河北省北部地區。 2、廣平﹔漢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3、馮翊﹕漢武帝時置撟蠓齶磾﹐相當於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堂號﹕  漢朝末年﹐焦先避亂居揚州一帶﹐因名焦山。後來在河邊結盧隱居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姓氏﹕夾谷 ●祖宗﹕女真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由《姓氏考略》記載可知﹐這個復姓出於金代﹐女真加古部﹐後訛為夾谷。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領袖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年號收國﹐建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公元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先後遷都燕京(今北京)、開封。夾谷氏的得姓至今隻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姓氏中歷史最短的。 郡望﹕  夾谷氏望出撫城(金元明時期已無「郡」制)。金代的撫城即為撫州﹐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張北縣一帶地區(張家口以北)。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上海﹐沈陽等地有人姓夾谷復姓。

●姓氏﹕簡 ●祖宗﹕簡氏 ●分類﹕以謚號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謚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姓。 2、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3、出自檢姓。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為范陽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涿縣 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涿郡﹕春秋戰國時為燕國涿邑。秦代屬於上谷郡。漢代時置涿郡﹐即今河北省涿縣。 堂號﹕  德感堂﹕宋朝時有簡士傑任清江司禮參軍。范大成請他入幕府﹐改任蒲圻知縣。他在做縣官的時候﹐不設科條﹐隻重教化﹐百 姓都不忍犯罪。後被升為賀州知州。 遷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並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竣a□笤諉觥16烈淮獃17狗毖堋4憂宄□滴蹌曇淇□跡□觥16琳允下叫□腥飼n猶ㄍ澹□笥鐘脅簧偃艘憑雍M猓□植加諗訪蘭岸□涎且恍╘□液偷厙闆?

●姓氏﹕章 ●祖宗﹕姜子牙 ●分類﹕源於姜姓 姓氏起源﹕  源於姜姓﹕上古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齊大公支孫封國於鄣(在今山東章丘縣)。到戰國時﹐鄣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去邑為姓﹐相傳姓章。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河間郡﹐現在河北省獻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江 ●祖宗﹕伯益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撿到一隻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 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 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 、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郡望﹕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 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後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 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布在古時德泉州。泉州 ﹐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全省。後改為閩州。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另外還有"濟陽"、"淮陽"、"六桂"等堂號。 遷徙分布  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煙h堋M齬□□慕? 氏子孫﹐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 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另外﹐還有一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一帶)。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郡﹐隨行軍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這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宋代由於金兵攻佔汴京﹐中原人數次大規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遷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一支由江塙率領遷至江西都昌﹐其後江萬抗元殉國﹐江萬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又有徙永定高頭鄉及平和葛布大溪村。明清之際﹐有江氏族人跟隨鄭成功入台﹐在台灣定居﹐後有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 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 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姓氏﹕蔣 ●祖宗﹕伯齡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蔣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後代。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伯齡﹐被封在蔣地(今河南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光山縣西)﹐建立了蔣國。春秋時蔣遭楚滅﹐伯齡的子孫即以國名為姓﹐稱蔣氏。後來子孫中有人遷在樂安(今山東鄒平)﹐並在那裡發展為望族。五代時期﹐漢代名士蔣詡的後人蔣顯出任四明監鹽官﹐住在寧波城內的采蓮橋﹐其後代日益興盛﹐這便是蔣氏的南遷的開始。據考証﹐天下無二蔣﹐漢代以後的蔣氏人家﹐都是出自江蘇的宜興一家﹐其始祖為山亭侯蔣澄。中國現在的蔣姓人家﹐絕大部分都是從宜興繁衍出來的。 郡望﹕  樂安郡﹕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縣高苑鎮西北)。相當於現在山東省博興高青、桓台、廣饒、壽光縣等地區。三國魏時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省博興西南)。 堂號﹕  "鐘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鐘山堂遊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鐘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鐘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幹﹐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東漢建武年間﹐蔣橫9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蔣氏入台最早者是明末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蔣毅庵﹐伺候福建泉州等地的蔣氏又有一些人徙居台灣﹐有的又進而遠播海外。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季 ●祖宗﹕季友 ●分類﹕以字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春秋時﹐魯莊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慶父之亂﹐子孫以他的字命氏﹐稱為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執 政時﹐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戴﹐謚號季文子。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隻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季氏後人以季為姓。 郡望﹕  魯國﹕西漢初年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 壽春縣﹕戰國時屬於楚國。楚考烈王遷都於此﹐命名為郢。秦代時置壽春縣。相當於現在安徽省壽縣一帶地區。 堂號﹕  "三思堂"﹕春秋時季文子聰明又好學﹐遇到問題肯向人求教﹐即使學問不如他的人﹐也不覺得丟面子。遇事再三考慮成熟才去做。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荊 ●祖宗﹕熊繹 ●分類﹕以國號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羋姓。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郡望﹕  荊氏望出廣陵郡。原為戰國時楚國廣陵邑。東漢時改為廣陵郡。故址在今江蘇省揚州一帶。 堂號﹕  邠慶堂﹕宋朝荊嗣﹐累立戰功。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 ﹐一生經150餘戰﹐未嘗敗北。 遷徙分布  主動分布在今江蘇省揚州一帶。

●姓氏﹕暨 ●祖宗﹕彭祖的後代 ●分類﹕封地暨為姓 姓氏起源﹕  彭祖的後代在商代做伯爵﹐他的後代有被封在暨的﹐在今天的江 蘇省江陽縣東莫鄉城﹐也有說法在常熟縣的。他的後代子孫於是就以封地暨為姓﹐形成暨姓。 郡望﹕  1 餘杭﹕本來是秦朝的會稽郡所管轄的餘杭縣。東漢的時候又隸 屬於吳郡。南朝陳在此設置錢唐郡﹐隋朝的時候改名為餘杭郡。在今天的浙江省境內。 2 渤海郡﹕西漢時期設置。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灣一 帶。 堂號﹕  關內堂、旌孝堂﹕晉朝時期的暨遜﹐被封在關內﹐稱為關內侯 。他很孝敬父母﹐於是朝廷為了表揚他的孝行﹐在他的門前立了一塊 牌坊旌﹐所以又叫做「旌孝堂」。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晉 ●祖宗﹕唐叔虞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根據《文韻》記載﹐晉國本是唐叔虞的後代﹐後代以晉為氏﹐稱為晉氏。根據《元和姓纂》上記載﹐周武王第十三個兒子叔虞受周成王封於唐﹐稱為唐叔虞﹐他的兒子燮父繼位之後﹐把國都遷到太原南面的晉水之濱﹐改國號為晉﹐傳到二十代﹐子孫就以國為姓。古代晉國﹐西周時的位置在今山西翼城西鄉寧聞喜東北﹐翼城東南。春秋時晉文公當政之後﹐改革內政﹐擴充軍隊﹐先後消滅了楚、秦等國﹐繼齊桓公之後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晉國政權逐漸旁落﹐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晉靜公被趕到屯留(今山西屯留縣)居住﹐他的子孫就是以晉為姓。這在《姓氏考略》有記載。 郡望﹕  虢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不詳

●姓氏﹕景 ●祖宗﹕景差 ●分類﹕以父名為氏 姓氏起源﹕  戰國時期﹐有個詩人名叫景差﹐景差和屈原都是楚國公族的後代﹐景差的後代便以父名為姓﹐相傳姓景﹔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置晉陽縣﹐屬太原郡﹐現在山西太原市。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經 ●祖宗﹕共段叔 ●分類﹕避難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經姓﹐春秋時期鄭武公的小兒子共段叔被封於京﹐簡稱京叔段﹐他的後裔便以被封的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有了京氏。到 了漢代的時候﹐有一個音樂家叫做京房﹐元帝的時候被捉﹐投入監獄﹐後在監獄中死去。他的後代為了避免仇殺﹐於是將京姓改為經姓。 郡望﹕  1 滎陽郡﹕三國時期魏國將當時的河南郡的一部分劃出來優c昧? 滎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 平陽郡﹕三國時期魏國將當時的河東郡的一部分設置成平陽郡 ﹐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臨汾一帶。 堂號﹕  賜宴堂﹕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經濟的人是鄉中有道德有學問 的人﹐而且是鄉中年紀最大的人。明太祖因為這個專門請他吃飯﹐並 且勉勵他﹕「教訓子孫孝敬父親。尊敬長上﹐友愛兄弟﹐勤於生產﹐ 節約開支。」 遷徙分布  經姓望族居住在滎陽(即今天的河南省滎陽縣)、平陽(今天的 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姓氏﹕解 ●祖宗﹕良解 ●分類﹕源於古代地名 姓氏起源﹕  1、以採食之地為姓。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有兒子良﹐良生活採食 於解﹐所以稱為良解。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以良的採食之地作為姓氏﹐成為良氏。  2、來源於古代地名。春秋時期周王朝的京畿分為大解和小解。居 住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後來便以解為姓。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期魏國置郡﹐治所在平陽﹐即今天的山西臨汾縣 西南。 堂號﹕  樑都堂﹕晉代人魏時擔任樑州刺史﹐考察政績的時候為天下第一 。被封為樑都侯。 遷徙分布   解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山西臨汾縣)和雁門(今天的山 西代縣)。

●姓氏﹕吉 ●祖宗﹕伯儵 ●分類﹕由始所改 姓氏起源﹕  相傳遠古黃帝有個裔孫叫伯儵﹐受封於南燕(在今河南延津縣境)﹐賜姓始。後來他的子孫省去女旁﹐世代相傳姓吉﹔ 郡望﹕  未知。 堂號﹕  望出馮詡、洛陽。  漢置馮詡郡﹐現在陝西省大荔縣。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郟 ●祖宗﹕郟張 ●分類﹕以封地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周成王姬誦定鼎於郟蓐﹐於是他的子孫中有遷往這個地方居住絳牷潺死p奈□P鍘T□淳途幼∮謖飧齙胤降娜耍□燦械母□菡飧齙孛□蛘飧鍪錄□慈︵盞模□渤莆□P鍘?   2、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有大夫叫做張的﹐因為他的祖上受 封於郟這個地方﹐於是他的後代就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  3、出自華姓。華姓為春秋時期楚國的王族。楚國有楚共王審﹐他的孫子叫做員﹐字敖﹐被立為王。後來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殺害。公子圍自立為王﹐稱作靈王。敖在王位上隻呆了四年。他被殺害以後葬在郟﹐稱為敖郟﹐他這一支的子孫就以郟作為自己的姓氏。 郡望﹕  1、滎陽郡﹕三國魏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地區。   2、武陵郡﹕漢朝的時候置郡﹐治所在義陵﹐相當於今天的湖南省 漵浦縣南部。 堂號﹕  司農堂﹕宋代的郟僑。特別有才氣﹐他繼承父親完成了《水利書》的編撰。他的父親開始是廣東安撫機宜﹐向朝廷獻了《吳中水利 論》﹐朝廷委任他為司農丞。後來皇帝聽信了姦臣的話﹐罷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後按自己書中所寫的方法興修了水利農田﹐一年以後就獲得了特大豐收。皇帝於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對的﹐於是恢復了他的官職。 遷徙分布   郟姓望族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內、武陵(今天的湖南省漵浦縣南部)。

●姓氏﹕居 ●祖宗﹕先且居 ●分類﹕以名為姓 姓氏起源﹕  居姓出自杜姓。相傳周大夫杜伯的兒子在晉國作官﹐被封在先邑 ﹐他的子孫於是有以邑為姓﹐稱為先姓。晉文公提拔他的後人先軫為軍元帥﹐職掌國政。先軫曾經率領晉軍在崤山一帶打敗秦軍﹐他的兒子先且居後來繼位中軍元帥﹐在彭衙再一次打敗秦軍。先且居於是變得很有名﹐他的子孫於是有以他的名字中的「居」字作為姓氏的﹐稱為居氏﹐世代相傳。 郡望﹕  1、渤海郡﹕西漢的時候置郡。地址在今天的河北省、遼寧省的渤 海灣一帶。 2、信都郡﹕是戰國時期的趙地。漢宣帝時改為信都國。故城在今天的河北省棗強縣東北。 堂號﹕  1、湘侯堂﹕漢代居翁﹐時任南越桂林監﹐當他聽到漢兵攻破了番禺﹐於是他趁機策動歐駝氏40多萬人投降漢﹐因為這件事情被封為湘成侯。 2、瞻盦堂﹕明代的居仁﹐他的學問很精深﹐行為也很端正。洪武初年﹐朝廷因為他的品行征他出來作官﹐他不去。在家隱居﹐種竹子﹐成天讀書度日。晚年的時候﹐他自號「瞻盦」。這個號的寓意為看著綠色的竹子自得其樂。 遷徙分布  居氏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滄縣)、信都。

●姓氏﹕井 ●祖宗﹕井伯 ●分類﹕以人為姓 姓氏起源﹕  姜子牙建立了齊國.而姜子牙的後代中,又有人到虞國去當了大官,又被虞國的國君封為井邑的首領,又被封為伯爵,於是被人們稱為井伯.井伯的子孫有的姓井.井伯又有個後代叫井奚,後來到秦國去當了大官,被秦穆公封為百裡邑的首領,人稱百裡奚.百裡奚的後代也以封地為姓,世代姓百裡.所以井姓和百裡姓的老祖宗是一個.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卡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卡姓在中國史上是個很少的姓氏之一﹐在史書上記載很少﹐暫時找不到有關這方面的資料。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康 ●祖宗﹕姬叔 ●分類﹕以謚號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後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ㄐ澆佛諑腺揚N址庵詈睿□言□瓷潭賈□□厙□鴕竺衿咦宸址飧齣筆彼馗合兔□目凳逋持危□8姆飪凳邐□讕□□□10攔□□視殖莆攬凳濉﹖凳灝鹽攔□衛淼煤芎茫□□□找嬪仙□□街艸賞跚漬□北瘓儻□究埽□ㄎ桓哂諂淥□詈睢K□籃筅趾攀恰翱怠保□□蟊鬩在趾盼□凳稀J煩瓶敵照□淞? 郡望﹕  1、京兆郡﹕漢武帝時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首。治所 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北)。三國魏時置郡名。  2、東平郡﹕漢時改大河郡為東平國﹐治所在無鹽(今山東省東 平東)。南朝宋時改為郡。 堂號﹕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康氏還以「京兆」為堂號。 遷徙分布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南省的東部、山東 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衛國定都於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東北)﹐後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山東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 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姓氏﹕空 ●祖宗﹕空桑 ●分類﹕以人峞? 姓氏起源﹕  為空桑氏所改而來。空桑﹐是一個古代地名﹐地址在今天的河 南開封陳留鎮南部。商朝的時候有大臣伊尹生於空桑﹐他的兒子於是 就叫做空桑﹐後來他的子孫後代都以空桑作為姓氏﹐隨著歷史的演變﹐改為空姓。 郡望﹕  宮邱郡﹕據《郡望百家姓》所載﹐空氏望出宮邱。今址在山東省 淄博市北部。也有說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的。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空氏望族居住在孔丘郡(今地待考)、頓邱(今河南境內)。

●姓氏﹕寇 ●祖宗﹕蘇忿生 ●分類﹕以官名為氏 姓氏起源﹕  一是上古周朝時﹐蘇忿生為周武王司寇﹐其子孫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寇﹔  二是古代春秋時﹐衛康叔為周司寇﹐支孫以官為姓﹐亦相傳姓寇 。 郡望﹕  漢置馮詡郡﹐現在陝西省大荔縣。  望出馮詡、河南。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厙 ●祖宗﹕庫氏 ●分類﹕以官命為氏 姓氏起源﹕  厙姓系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改為厙姓。《後漢書》載 有金城太守厙均。《後漢書?注》載﹕「羌中有厙姓﹐音舍。」王先謙《集解》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u﹐而作she﹐ 與「舍」音同。《風俗通》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 厙姓今已無存。厙字於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與庫(ku)相同﹐因 出於鮮卑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姓也就並入了庫姓 。 郡望﹕  鬆陽﹕漢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析置鬆陽縣﹐隋開皇九年有析鬆陽 縣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一 帶。 堂號﹕  「輔儀堂」、「金城堂」﹕漢厙均為金城太守﹐被封為輔儀侯。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席 ●祖宗﹕籍談 ●分類﹕由籍所改 姓氏起源﹕  春秋的時候﹐晉國有大夫籍談﹐因為他負責管理晉國的典籍﹐所以便以籍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第十三代後人﹐是秦末項羽的後代﹐叫做籍鑲﹐項羽名籍﹐籍鑲為了避項羽的諱﹐於是將籍改為席﹐他的後人也跟著改成了席姓。後來項羽戰敗自殺﹐籍氏不用改姓避諱了﹐於是有一部分恢復了族姓﹐有一部分卻沿襲了席姓﹐形成了席姓的一支。 郡望﹕  安定郡﹕西漢的時候設置此郡。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平涼地區以及寧夏西部地區。 堂號﹕  嘉會堂﹕宋朝時候的尚書司封郎席汝言是一個很喜歡交朋友的 人。他和文彥博、傅弼、司馬旦、司馬光兄弟、王安石、楚王叔等人分別形成了耆英會、令甲會、真率會。朋友很多。 遷徙分布  席氏的望族居住在定郡(今天的甘肅省故原)。

●姓氏﹕況 ●祖宗﹕況長寧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三國時候﹐有個名人叫況長寧﹐他就是況姓的始祖。他的後代就以他為姓。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主要分布在 遷徙分布  未知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姓氏﹕匡 ●祖宗﹕句須 ●分類﹕地名命姓 姓氏起源﹕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長垣西南)宰﹐即為匡地的地方長官﹐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為匡姓 。到北宋初年﹐為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為民姓中有主姓﹐大為不妥﹐遂令主姓改為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為匡氏。 郡望﹕  《郡望百家姓》與《姓氏考略》中均有記載﹕匡氏望出晉陽。春秋時晉國都城﹐後為趙國晉陽邑。漢代置縣﹐為太原郡治所在。在 今山西省太原市。 堂號﹕  鑿壁堂﹕漢代匡衡﹐幼時家貧好學﹐因無錢買油用燈﹐乃鑿壁偷鄰居家的燈光讀書﹐終於成了大學問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時為丞相﹐封樂安侯﹐所以又稱"樂安堂"。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亢 ●祖宗﹕未知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來源有二﹕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另外一種說法﹐是來自古書《風俗通》﹐說亢姓是由伉姓省去個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衛國有名為伉的大夫官﹐他的後代形成了亢姓。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 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隗 ●祖宗﹕夏朝帝王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夏朝帝王後代。湯滅夏桀後﹐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後代到隗作首領﹐並讓他們建立了大隗國﹐其國君稱大隗。大隗國一 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是楚國的同姓國公元前634年﹐被楚所滅。其後子孫以原國名為姓﹐稱隗姓。 郡望﹕  余 杭﹕原為秦代會稽郡所轄之餘杭縣﹐隋代置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西河郡﹕戰國時魏國初置﹐漢代沿之。相當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堂號﹕  江石堂﹕三國時有個叫隗相的﹐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 親不願吃江邊的水﹐嫌臟﹐必須得是江心的水才喝。於是﹐隗相就每 次撐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沒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難。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塊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邊﹐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們都說是隗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稱「江石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

●姓氏﹕利 ●祖宗﹕老子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1、是春秋時期﹐楚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的後代﹐以得姓始祖李利貞的名字為姓﹐相傳姓利﹔   2、是來源於封地﹐楚公子受封於利(今四川廣元縣境)﹐就以封地名為姓﹐相傳姓利。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路史》載﹕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貞﹐後為氏。《姓纂》記載﹕「楚公子食采於利﹐因以為氏」。望出河南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糜 ●祖宗﹕未知 ●分類﹕以職業為姓 姓氏起源﹕  糜是一種農作物。古書《姓氏尋源》和《姓氏略考》上說﹐糜平生於種莊稼的族人。夏代時候﹐有人以種植莊稼為特長。那時﹐人們的食物來源﹐有的靠打獵﹐有的靠採集野果﹐有的靠牧養牛羊﹐而種植莊稼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生產活動﹐因為每年有可靠的收成。所以種糜的族人富裕而昌盛﹐而後代就以職業為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郎 ●祖宗﹕費伯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朝時﹐魯懿公的孫子費伯率領軍隊駐紮郎城(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費伯的子孫就在郎城定居下來﹐並以邑名為姓﹐世代相傳姓郎。 郡望﹕  《通志氏族略》記載﹕「姬姓﹐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因居之﹐子孫氏焉」。望出中山、魏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現在河北省定州市。

●姓氏﹕靳 ●祖宗﹕靳尚 ●分類﹕以姓為氏 姓氏起源﹕  戰國時期﹐楚國尚大夫食采於靳﹐被稱靳尚﹐其子孫因以姓﹐相傳姓靳。 郡望﹕  未知 堂號﹕  唐置河西郡﹐現在雲南省蒙自縣。  《姓氏辯証》記載﹕「楚靳尚之後﹐食采於靳﹐以邑為氏」。望出河西。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蒙自縣一帶。

●姓氏﹕樂 ●祖宗﹕樂父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公子叫樂父﹐這位公子的曾孫那一輩開始﹐以樂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令狐 ●祖宗﹕畢萬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所謂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這個地方的位置﹐根據《水經?凍水注》所記載的「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縣的西方。那麼﹐這個地名又是怎樣變成復姓的呢﹖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原來﹐春秋時代曾經一度稱霸諸侯的晉國﹐在公元前376年的時候﹐被其大夫韓、趙、魏三家分晉。當時瓜分晉國的魏氏﹐是傳自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裔孫畢萬﹐首先在晉國官拜大夫﹐聲勢一天比一天盛﹐到了畢萬的曾孫魏顆﹐由於跟秦國打仗立了大功﹐被晉君別封於令狐﹐並於傳到其子魏頡時﹐「以邑為氏」而姓的令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郡望﹕  太原郡﹕秦代置郡。 堂號﹕  泣墓堂﹕後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裡無不稱讚。  博施堂﹕博是廣泛的意思。令狐仕兄弟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捨給窮苦人家。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太原市一帶。

●姓氏﹕黎 ●祖宗﹕堯的後代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 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郡望﹕  1、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 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囥粉楚?0己右閱系亍H□□合角□某憑┬滓□□墓倜□□□亍4酥□枋希□□□甲媸翹憑┬滓□韙傘?   2、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3、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雲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雲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 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樑(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 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 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裡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類﹕以官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姓氏﹕廉 ●祖宗﹕大廉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遠古黃帝的玄孫叫大廉﹐大廉的後代形成了廉姓。黃帝有個兒子叫昌意﹐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顓頊有個孫子就是大廉。還有﹐元朝時﹐維吾爾族中有一人叫布魯海牙﹐他與元朝政府友善﹐元朝廷封他為肅政廉訪使的時候﹐正好他兒子降生﹐人們恭賀他官拜廉使﹐他就給兒子取名叫廉希元。廉希元的後人與漢人一起生活﹐友好相處﹐形成的一支廉姓﹐ 郡望﹕  未知 堂號﹕  天心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洛陽一帶。

●姓氏﹕連 ●祖宗﹕惠連 ●分類﹕以祖名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遠古顓頊高辛氏。顓頊的曾孫陸終的第三個兒子名叫惠連 ﹐他的後代於是就以他們祖先的字作為姓﹐於是形成連姓。 郡望﹕  上黨郡﹕秦代置郡﹐所在地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東的地區。《郡 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記載﹐連氏望出上黨郡。 堂號﹕  清凍堂﹕宋朝的時候﹐連庶、連癢兄弟兩人齊名。連庶很聰明﹐ 也很清廉﹐人們稱他為「連底清」。而連癢對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徹 ﹐象冰一樣透明﹐處理事物很嚴肅﹐象冰一樣叫人感到涼颼颼的﹐人 們稱他為「連底凍」。清凍堂也有稱為雙賢堂。 遷徙分布  連姓望族居住於上黨(即今天的山西長治)。

●姓氏﹕梁 ●祖宗﹕梁康 ●分類﹕以國名為姓 姓氏起源﹕  周平王執政時﹐封一位叫「康」的貴覂搳撞隻輓Z歟□等□艘院蠼□17肆汗□□塹胤驕馱諳紙竦納攣骱□且淮闆H嗣且虼順瓶滴□嚎擔□嚎檔暮蟠□□鴕怨□□□眨□來□樟骸? 郡望﹕  未知 。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陝西一帶。

●姓氏﹕竺 ●祖宗﹕竺次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提起「竺」這個字﹐大家要聯想到古代的天竺國。而實際上我國的竺氏也的確來自天竺國。他們跟中國的關系根深蒂固﹐大約已經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所謂「天竺」﹐就是印度的古稱﹐亦作天篤、身毒等名。竺姓中國人﹐因為來自古老的印度﹐所以他們的文化背景也是深厚無比﹐絲毫都不比土生土長的姓氏遜色。頭一個自印度到中國來開基的姓始祖﹐就是漢宣帝時以謁者身份來華的竺次。這可從《漢書?西域傳》考証。但我國另一部姓氏古籍《姓苑》上說﹕「竺本姓竹﹐至漢樅陽竹晏改為竺。」依照《姓苑》的考証﹐我國的竹氏源流﹐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孤竹君﹐姜姓﹐殷湯封之遼西﹐令支至伯夷、叔齊﹐子孫以竹為氏焉﹐東莞。」 郡望﹕  竺氏望出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的東海郡﹐相當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樅陽堂﹕漢時﹐竺晏為樅陽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為堂號。  化鄉堂﹕宋時竺大年是沈煥的入室弟子。性格行為既嚴肅又莊重。長於說《禮》﹐鄉人都受他的感化。 遷徙分布  今在山東兗州東南。

●姓氏﹕樑丘 ●祖宗﹕樑丘據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尚友錄》上指出﹐樑丘起源是以邑為氏。樑丘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邑名﹐位於今山東省武縣東北的樑丘山之南。《春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樑丘的記載﹐據考証﹐這位齊侯便是樑丘氏的開山鼻祖樑丘據。他找到樑丘山這個地方後﹐便在此地定居住下來﹐從此以後﹐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樑丘為姓﹐稱樑丘氏。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夏縣)。一直到今天﹐山東樑丘山的山南﹐仍有一座樑丘城﹐雖經長久日曬雨露﹐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這座山城﹐便是樑丘家族的發祥之地。復姓樑丘名人少見﹐可能是後來改單姓的原因。 郡望﹕  馮翊郡﹕漢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地區。

●姓氏﹕勞 ●祖宗﹕未知 ●分類﹕以賜為姓 姓氏起源﹕   勞氏起源於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景勝地──嶗山。嶗山在古代的時候稱為勞山。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自為體系﹐很少去與外界的人交往。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著5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就是從嶗山上的船。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們成為了漢王朝的百姓。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為勞姓。世代相傳。 郡望﹕  1 武陽﹕隋代的時候將魏州改為武陽郡﹐唐代的時候又改為魏州 。相當於今天的河北、山東、兩省之間的地區。 2 鬆陽縣﹕在今天的浙江歲昌縣。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勞氏望族居住在武陽(今河北大名縣東部)、鬆陽(今浙江鬆陽 縣東)。

●姓氏﹕厲 ●祖宗﹕支子 ●分類﹕以國名為氏 姓氏起源﹕  以封國名為姓氏。周朝時﹐有個諸侯國厲國(在湖北省隨縣西北厲山)﹐春秋時﹐改名為隨國。原厲國君主的後代支子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厲姓的一支。 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年)將涿郡改為范陽郡﹐在今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縣、房山縣一帶。 堂號﹕  半樹堂﹕宋朝厲元吉﹐號「半樹」﹐做烏程尉﹐後回家隱居。元朝訪問宋朝舊臣﹐元吉跑到湖裡、海裡﹐去藏﹐到了白頭才回家﹐堅決不做侵略者的官。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雷 ●祖宗﹕方雷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相傳方雷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 。 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置"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京兆尹」合稱「就畿三輔」。三國改左馮翊置郡﹐ 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陸(今陝西高陵)。此支雷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雷煥之族的後裔。 堂號﹕  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 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 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發而去。 遷徙分布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布於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現在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類﹕以官職為氏 姓氏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康叔被封在衛﹐建立了衛國。康叔的兒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職為凌人﹐是周禮天官之屬﹐為掌冰室之官﹐是一個負責保存貯藏冰塊的官職﹐他的後人就以他的官職作為姓氏﹐於是產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間郡﹕西漢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間縣。 2、渤海郡﹕西漢置郡。在今天的河北、遼寧兩省渤海灣沿岸一帶 。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隻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隻有一琴一鶴。 遷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滄縣)。

●姓氏﹕林 ●祖宗﹕比幹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幹而來。比幹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 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開﹐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郡望﹕  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9人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堂號﹕   九龍門﹕比幹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遷徙分布   林堅子孫在博陵一帶發展繁衍。至林載時﹐子孫也在這一廣大范圍中生活﹐甚至遷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萇、林材等人遷徙而來到東周國都。秦漢時代﹐在魯國林雍後人﹐遷到齊郡縣居住﹐後因齊郡更名濟南郡﹐故稱為濟南郡人或者稱為「濟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遷居下邳郡。任滿後﹐便在郡中的梓桐鄉定居下來。後來﹐這支從「濟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稱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穎或林懋就是開基祖。

●姓氏﹕羅 ●祖宗﹕祝融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周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郡望﹕  豫章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南昌。相當今江西省地﹐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縣地。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市)。相當今湖南東部、南部和廣西全州﹐廣東連縣、陽山等地。西漢改郡為國 ﹐東漢仍改為郡。   襄陽郡﹕東漢建安分南郡、南陽兩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陽(今襄樊坋捸慰搋堶f窈□畢逖簟20險摹14順恰5毖簟16棟駁認氐亍? 堂號﹕  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 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遷徙分布   羅姓是我名大姓之一﹐漢代主要分布在分布於今山西、陝西、河北 、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台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

●姓氏﹕酈 ●祖宗﹕劉累 ●分類﹕以人為姓 姓氏起源﹕  相傳遠古堯帝的子孫中﹐有一個叫劉累的了不起人物﹐據說他能馴化龍和駕龍飛奔。劉累就是劉姓的始祖。 郡望﹕  酈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縣東)。 晉惠帝將汝陰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堂號﹕  "廣野堂"﹕西漢酈食其﹐落魄時為裡門監﹐為漢高祖定計下陳留﹐又下齊70餘城﹐封廣野君。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

●姓氏﹕柳 ●祖宗﹕柳下惠 ●分類﹕封地為姓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士師叫展禽﹐即柳下惠﹐受封於柳下(在今河南僕縣柳下屯)﹐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相傳姓柳。 郡望﹕  未知 堂號﹕   秦置河東郡﹐現在山西省夏縣。《廣韻》記載﹕「魯展禽食采於柳﹐後因為氏」望出河東。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劉 ●祖宗﹕劉累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是漢高祖的後代。   2、沛 郡﹕西漢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堂號﹕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遷徙分布  劉氏最早發源於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公元前300多年前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晉大夫會有子留居秦國﹐稱劉氏﹐其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樑﹐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後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治天下﹐於是其孫分布於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於全中國﹐直至今日。

●姓氏﹕鈕 ●祖宗﹕鈕滔 ●分類﹕以人為氏 姓氏起源﹕  《晉書》記載﹐古代東晉時期的鈕滔﹐是鈕姓的祖先。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吳興郡﹐現在浙江省湖州市。  《晉書》記載﹕晉有鈕循﹐望出吳興。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祿 ●祖宗﹕祿父 ●分類﹕以父字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的末代王紂王之兒子武慶﹐字祿父﹐他的後代就以父字為姓﹐相傳姓祿。 郡望﹕  漢置扶風郡﹐現在陝西省咸陽市。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農 ●祖宗﹕農氏 ●分類﹕以王父字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神農氏﹐是炎帝的後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農氏後人入朝為農正官﹐職掌農業生產和祈禱豐年等事務。他的後人就以農為氏。  2、以官名為氏。遠古負責管理農事的官稱為農正官。任此官職的人 ﹐其後代有的以官名中的"農"字為姓﹐稱農氏。 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初置雁門郡﹐秦、漢因之。 堂號﹕  「稼穡堂」﹕相傳農氏是神農氏的後裔﹐神農氏教民稼穡(種莊稼)﹐該堂號由此而來。 遷徙分布  雁門郡相當於今山西省代縣一帶﹐有雁門關﹐是長城重鎮之一。

●姓氏﹕廖 ●祖宗﹕叔安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後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後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 郡望﹕  1、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穎河、淮河之間 、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2、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堂號﹕  果烈堂﹕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並州刺 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又叫「果烈堂」。 遷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輿、汝南等縣發展繁衍﹐因這一帶西漢初屬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稱「先世居汝南」﹐並以「汝南」為堂號。戰國時期四川一帶少數民族中也有廖氏。漢代有廖氏﹐為巨鹿太守﹐其子孫有的留居當地。三國時﹐襄陽人廖化﹐任蜀漢右車騎將軍﹐其子孫有的在四川定居﹔臨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晉代有隱士廖棠﹐為將樂(今屬福建)人。南朝樑有以儒術知名的廖沖﹐為桂陽人。由此可見﹐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遷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兩次遷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發展成為大族﹐分布於寧華、順昌、建寧、邵武、上杭、永定等許多地方﹐同時又有許多人徙居廣東﹐分為大埔、梅州、興寧、蕉嶺、五華等支派。從清初開始﹐閩粵廖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還有一些人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姓氏﹕繆 ●祖宗﹕秦繆公 ●分類﹕以謚號為姓 姓氏起源﹕  繆姓源出於嬴姓。春秋時﹐秦國有秦穆公(秦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原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後謚號為「繆」﹐因為古代「繆」、「"穆」二字同音﹐所以秦繆公又常常寫作秦穆公。他的支庶子孫就以他的謚號為姓﹐稱繆姓。 郡望﹕  蘭陵郡﹕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時﹐從東海郡分出了一部分置蘭陵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棗莊及滕縣東南一帶。 堂號﹕  盡忠堂﹕晉朝時候繆播在惠帝時任太弟的中庶子。太弟當了皇帝後就封他為給事黃門郎﹐後又升中書令。他和胞弟繆胤盡忠報國。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隆 ●祖宗﹕隆邑 ●分類﹕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1、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地方叫隆邑﹐後來居住在這 裡或封地在這裡的人便以地名為姓﹐稱隆姓。 2、出自匈奴部族。西漢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 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時置郡。在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堂號﹕  翕然堂 ﹕明朝時﹐有隆光祖﹐嘉靖進士﹐任儀制郎中。因 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 家隱居。不久後﹐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職。凡是被張居正罷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稱讚他清直﹐又升他為尚書。他又推薦了顧憲成 、許孚遠等22人。時論翕然(當時的輿論都盛讚他)。卒後謚莊簡。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龍 ●祖宗﹕董父 ●分類﹕因祖上榮耀而姓 姓氏起源﹕  黃帝﹐有個曾孫叫董父﹐傳說他最能養龍和馴龍﹐於是被稱為豢龍氏。他的後代很以為榮耀﹐就以龍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漢置河南郡﹐現在河南省洛陽市。 堂號﹕  經德堂﹕清朝龍起端著《經德堂文集》﹐他的書房叫「經德堂」。  遷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省境、河南、山西、河北、山東之間地。

●姓氏﹕佴 ●祖宗﹕未知 ●分類﹕未知 姓氏起源﹕  未知 郡望﹕  未知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婁 ●祖宗﹕大禹 ●分類﹕以地名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傳至第五王為少康。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代賢王的後裔﹐把少康的後裔東 樓公封於杞(今河南杞縣)﹐遂為杞國。春秋時﹐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壓力下被迫東遷﹐後來定居於淳於(今山東安丘縣東北)。杞君有一支子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縣西南)﹐遂以地名為姓﹐稱婁姓。 2、北魏時有代北人疋婁氏、伊婁氏、蓋婁氏、乙那婁氏均改姓婁﹐亦稱婁氏。 3、邾婁國的子孫﹐有以婁為氏的﹐是婁氏的又一支。 郡望﹕  未知。 堂號﹕  婁姓望族居譙郡、東陽郡(今浙江金華)。 譙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縣)。相當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盧 ●祖宗﹕姜尚 ●分類﹕以賜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 郡望﹕   1.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 。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2.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 陽市東北)。 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隻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遷徙分布   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 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 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 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 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 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 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 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 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 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姓氏﹕路 ●祖宗﹕玄元 ●分類﹕以封賜為姓 姓氏起源﹕  遠古帝嚳高辛氏之孫玄元﹐有功於唐堯﹐受封為路中侯﹐其後子孫便以路為姓﹐世代相傳。 郡望﹕  漢置內黃郡﹐現在河南省內黃縣。 堂號﹕  未知 遷徙分布  求知。

●姓氏﹕呂 ●祖宗﹕大岳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郡望﹕  1、河東郡﹕秦時置郡。此支呂氏﹐為春秋晉國大夫呂錡之後。

  2、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縣呂氏著稱﹐其開基始祖為呂謙。  3、東平郡﹕漢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張(今谷陽)呂氏著稱﹐大概為呂尚19世孫康公呂貸之後。  4、金華縣﹕東漢設長山縣﹐隋改金華縣。此支呂氏為淮南壽縣呂氏分支。  5、晉江縣﹕唐時置郡。 堂號﹕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隱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遷徙分布  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蘄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布於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范﹐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  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於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布於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姓氏﹕樂正 ●祖宗﹕不詳 ●分類﹕復姓 姓氏起源﹕  所謂樂正﹐就是管理樂師與樂器的官。樂正本來是周朝時的一種官職﹐在朝廷上﹐很受皇帝重視。在《元和姓纂》和《尚友錄》上都有「周官樂正﹐以官為氏。」的記載。由此可知復姓樂正便是傳自周朝﹐得姓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郡望﹕  天水郡 堂號﹕  不詳 遷徙分布  西漢初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姓氏﹕牧 ●祖宗﹕力牧 ●分類﹕以名為姓 姓氏起源﹕  源於上古﹐以名為氏。相傳上古黃帝在做了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幹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颳得幹幹凈凈。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隻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徵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這就是說﹐有人姓風名後﹐就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徵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說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這就是說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不久以後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大澤中找到了力牧。黃帝用他們兩個作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為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後代於是以他的名字為姓﹐稱為牧氏。 郡望﹕  弘農郡﹕漢武帝鼎四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及華山以南的地區。治所弘農﹐在今天河南省靈寶縣北部。 堂號﹕  善治堂﹕黃帝有臣叫力牧﹐最善於治理天下﹐他幫助黃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遷徙分布  牧姓望族居住在弘農(今天的河南省靈寶縣)。

●姓氏﹕馬 ●祖宗﹕趙奢 ●分類﹕其它 姓氏起源﹕ 1、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 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 以仕學顯﹐改姓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 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郡望﹕  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扶風 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東北)。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 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遷徙分布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樑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姓氏﹕麻 ●祖宗﹕麻嬰 ●分類﹕以人名為氏 姓氏起源﹕  1、春秋時齊國有個大夫叫麻嬰。他的後代子孫以他名字中的麻字命姓﹐稱麻姓。 2、周代時﹐楚國有熊姓大夫食采於麻(進湖北麻城)﹐其後代子孫以封邑命姓﹐稱麻姓。據《風俗通》記載﹐麻嬰即為楚大夫之後。 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郡。在今河北省西北部懷來 縣一帶。 堂號﹕  金紫堂﹕宋朝時有麻希孟﹐年90歲。紫宋恁澗1插撥埮i昀系娜耍□□月橄C暇偷攪私鸕鈧□稀K□蚧實□岢雋誦磯嘟ㄒ椋□? 被採納。後來太宗賜給他金(當官的印)紫(印上的帶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辭退不作。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茅 ●祖宗﹕茅國公 ●分類﹕以國為姓 姓氏起源﹕  上古周期時﹐周公第三子茅叔封於茅﹐並建立了茅國(在今山東 省金鄉縣西北)。到古代春秋以後﹐茅國被鄒國滅亡﹐茅國公族子孫 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茅。 郡望﹕  未知。 堂號﹕  漢置東海郡﹐現在江蘇省邱州市。  《世本》記載﹕「周公第三子茅叔封於茅﹐子孫以國為氏」。望出陳留、晉陵。 為堂號。 遷徙分布  未知。

●姓氏﹕毛 ●祖宗﹕毛公 ●分類﹕以封邑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周武王滅商後﹐封弟弟叔鄭(文王第 八子)於毛國(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世稱毛公。清道光年間在 陝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銅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國的遺物。其中﹐"毛公鼎"為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銘文共497字﹐ 記述了周宣王告誡和褒獎其臣下毛公厝之事。這說明西周晚期陝西毛 國還存在。毛公子孫在周朝世襲卿士﹐稱為毛氏。 2、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 邑(今河南宜陽縣東北一帶)﹐世稱毛伯聃﹐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掌管建築工程。毛公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毛"命姓﹐稱毛姓。 郡望﹕  1、西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縣境)。東 漢時移治離石(今山西離石)。 2、滎陽郡﹕三國魏時分河南郡置郡﹐治所在今滎陽。 河陽縣﹕漢時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孟縣西。 3、 北地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省寧縣西北 ㄐ慼潔睇珖禳憔鼘K嗲□粑鞅保□□□閡浦胃黃劍n衲□奈庵? 西南)。 堂號﹕  "舌師堂"﹕戰國時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國攻趙﹐平原君向楚國求援﹐毛遂跟著平原君出使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判﹐直到中午 未能達成出兵援趙的協議。毛遂就拔劍脅迫楚王﹐曉以利害﹐遂訂了 楚國出兵援趙的條約回趙。平原君誇獎毛遂說﹕"毛先生餓三寸舌抵 百萬之師﹗"毛氏因以"舌師"為堂號。 遷徙分布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早在春秋時期﹐毛氏家族由於 發生內亂﹐就有徙居江南者。唐末五代以後﹐毛氏除居於河南、河北 、北京、山東、山西、甘肅者外﹐主要是稱盛於江南。因此﹐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間﹐毛姓的著名人物絕大多數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 為﹕今浙江衢縣、黃巖、杭州、餘姚、江山、溫州、諸暨、遂安、鬆 陽、寧波、蕭山、吳興、遂昌﹐江蘇武進、崑山、常熟、宜興、吳縣、嘉定、陽湖、太倉﹐上海﹐安徽合肥、定遠﹐江西南昌、新昌、豐 城、吉水、鄱陽﹐湖南長沙、平江、湘潭﹐福建長泰、建安﹐湖北公 安、麻城﹐廣西富川﹐雲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夾江、仁壽等地﹐幾乎遍布江南。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毛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 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張姓不能回答「免貴姓張」?哪些姓氏曾經被免於說「免貴」二字
你覺得最能代表中國的姓氏是什麼?為什麼?
中華百家姓的姓氏起源
哪些姓氏容易取出好聽的名字?
顧姓的來歷?

TAG:中國 | 姓氏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