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個人經歷

中國蕭軍研究會-個人經歷

1907年7月3日(農曆5月23日)出生於錦縣大碾鄉下碾盤溝村。他祖父劉榮,是一個以彈棉花、租種菜園為生的農民。父親劉清廉,是一位木匠。 1908年1月,蕭軍出生6個多月時,他母親去世,蕭軍從小在祖母和五姑母身邊長大,討過百家奶吃。 1913年,蕭軍6歲時,開始在村中私塾里學習。後到沈家台鎮小學讀書。 1917年,蕭軍10歲時,隨父親謀生到長春,在商埠小學讀書,一直讀到高等小學三年級。 1922年,蕭軍15歲時,由家族作主,在故鄉與許淑凡結婚。 1925年,蕭軍18歲時,他在校園反抗一個不正派的體育教員欺辱,被學校開除。他為了謀生,走上了從武之路,經鄉親介紹,加入吉林陸軍三十四團騎兵營當一名騎兵,因字寫得好,被派做上士文書。不久,在朋友方靖遠影響下,接近新文學,後考入東北憲兵教練處。 1928年考入張學良舉辦的東北陸軍講武堂候補生隊,學習初級軍事。幾年的軍旅生涯,使蕭軍對社會,對生活的認識更加深刻,對反動黑暗勢力滿腔的憤懣。 1929年5月,他以「酡顏三郎」筆名創作一篇反軍閥為主題的處女作《懦》,發表在《盛京時報》上,立即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反響。這時他開始接觸中共地下黨員並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他在講武堂將近畢業時,因隊長殘酷毆打學生,蕭軍為伸張正義,險些用鍬砍死步兵隊長,被校方開除了學籍。後來為了謀生,蕭軍到瀋陽憲兵教練處當了少尉助教分隊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蕭軍有感國土淪陷,民族危亡,立志反抗,便與軍人朋友在吉林省舒蘭縣密謀組織抗日義勇軍,失敗後潛入哈爾濱。在哈爾濱他以「三郎」為筆名,發表文章,開始文學生涯,宣傳並參加反滿抗日活動。由於處境危險,蕭軍讓許淑凡返回錦縣,從此兩人分手。 1933年前後,蕭軍與蕭紅相識,共同出版小說散文集《跋涉》。不久,遭日偽當局的查禁和迫害,兩人一起逃亡到青島,繼續從事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的創作。並在無望中給魯迅先生寫封信。魯迅收到信後當夜複信,點燃起二蕭追求光明的熱火。 1934年底,蕭軍,蕭紅去上海投奔魯迅。魯迅冒著危險,會見來自東北的二位愛國青年。從此,在文學上、生活上魯迅處處關心他們,親自審閱修改他們的稿件,使蕭軍,蕭紅步入了上海文壇。 1935年3月,魯迅先生為《八月的鄉村》寫了激動人心的序言,稱它是「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與未來,死路與活路。凡有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八月的鄉村》出版後,深受讀者的歡迎,一連5版,銷售一空,被譽為抗日文學的一面旗幟,代表作品。為此奠定了蕭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漸漸地在二蕭身邊,集合起一群東北作家群,寫了大量抗日作品。 1936年9月魯迅先生逝世後,蕭軍參加魯迅治喪辦事處工作,守靈、料理先生喪事,並擔任了萬人送葬隊伍的總指揮。送喪時,他在宋慶齡、蔡元培講話後,聲淚俱下地致悼詞,感人至深。 1937年「七七」事變後,蕭軍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武漢與胡風等人編輯《七月》。《七月》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抗日文學刊物,發表過許多積極宣傳抗日的詩文。蕭軍的革命活動惹惱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反動派,他們尋釁綁架了蕭軍,後經董必武等人營救獲釋。後來,二蕭去山西臨汾,在臨汾因去向問題,兩人發生分歧,從此分別。 1938年,蕭軍先到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熱烈歡迎。4月蕭軍到蘭州,擔任了《民國日報》副刊《西北文藝》的編輯,作過多次抗日演講,寫了許多宣傳抗日救亡的文章。6月與王德芬結婚。因去新疆受阻,夫妻雙雙來到成都。 1939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成立,蕭軍任理事。他與一批作家、學者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同心協力開展抗日救亡文藝工作。 1940年夏,蕭軍第二次到延安,任魯迅研究會主任幹事,《文藝月報》編輯、《魯迅研究叢書》主編、魯迅藝術文學院講師。 1942年,蕭軍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此後,積極進行文藝創作。寫出《武王伐紂》等作品,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5年冬,蕭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從延安奔向東北解放區,途經張家口時,與鄧拓等人組織起「魯迅學會」。 1946年重返他的文學故鄉哈爾濱,受到全市各界人士的隆重歡迎,並應邀作50餘天講演,熱情宣傳黨的各項政策。11月,任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 1947年在東北局支持下,他創辦了魯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報》,任社長和主編。同時,兼任東北文協常委、研究部長。在蕭軍的精心耕耘下,出版社和《文化報》有了喜人的發展,在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蕭軍曾在《文化報》上發表一個作者寫的反對俄國沙文主義的文章《來而不往非禮也》,主張各民族平等,1948年,蕭軍被一些人扣上反蘇、反共的罪名,引起激烈爭論。不久,蕭軍受到東北局錯誤的批判和處理。蕭軍的名字漸漸從文壇上消失。 1949年4月,蕭軍被下放到撫順礦務局總工會工作,任資料室主任和撫礦京劇團顧問。蕭軍創作的《武王伐紂》京劇連演40多天。 1951年,蕭軍在彭真的關懷下,調到北京擔任北京市文物組研究員、戲曲研究員等職。經毛澤東同志的直接批准,他出版了當代第一部描寫煤礦工人生活的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和新文學史上第一部鋪染遼西大地風情,塑造遼西農民形象的長篇小說《過去的年代》(即《第三代》)。50年代後期,蕭軍又克服了各方面難以想像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長篇歷史小說《吳越春秋史話》。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蕭軍受到殘酷迫害,全家和親友都被株連。但蕭軍胸懷坦蕩,一身正氣,寧折不彎,表現了一個革命作家的完美人格和高風亮節。 1979年11月,蕭軍以古稀之年重返文壇,第一次參加全國第四屆文代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作家協會理事,以後被選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0年4月,經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宣傳部批複,中共北京市委為蕭軍作出正式結論,確認他是一位真正的「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具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結論否定了1948年對蕭軍的錯誤批判和「文化大革命」中對他的誣陷不實之詞。從此,蕭軍還擔任起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和一些文藝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 蕭軍重返文壇後,除應邀到全國各地頻繁講學外,還寫出《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魯迅給蕭軍蕭紅書簡注釋錄》,再版了《八月的鄉村》、《第三代》等著作。這些作品在國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它們都是研究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珍貴材料。 1981年,蕭軍與魯迅之子周海嬰一道應邀去美國參加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活動。 1983年應邀去新加坡參加首屆「國際華文文藝營」活動。 1985年夏,蕭軍應邀去日本參加內山完造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 1983年,吉林大學、黑龍江大學、遼寧大學分別在長春、哈爾濱和錦縣召開蕭軍文學創作60周年學術研究會。 1984年3月,北京作協隆重召開慶祝蕭軍文藝創作50周年大會,丁玲等與會者對蕭軍文學創作給予高度評價。蕭軍認為這些活動是中國人民,特別是東北人民給予他的最高榮譽和獎勵。 從1979年秋到1986年夏,蕭軍曾先後四次重返故鄉錦縣。並多次將自己的作品贈送給錦縣圖書館,鄉文化站、村文化室。1986年9月,錦縣建成蕭軍資料室,蕭軍回故鄉參加慶祝活動,將自己一生的作品、手稿、收藏文物全部交給錦縣蕭軍資料室收藏,表達了他對故鄉的赤子深情。 1987年5月,蕭軍以80歲高齡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香港,澳門,為國際的文化交流作出積極的貢獻。 1988年6月22日,蕭軍因病逝世。蕭軍治喪委員會在介紹蕭軍生平時說:「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執著於革命文學事業。他的作品反應了時代精神,民族的命運,受到廣大讀著的歡迎,影響了一代愛國的知識青年,為中國現代文學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從不文過飾非委過於人,坦蕩磊落的個性鮮明,無求無懼,鐵骨錚錚,是我們黨的一位剛正不阿的好朋友。」 根據蕭軍生前遺願,蕭軍的骨灰分別安葬在北京萬安公墓,錦縣凌河公園內。


推薦閱讀:

我的人生經歷簡介[罪性本空]
主席夫人的傳奇經歷——王光美
【本周學習】經歷天父的擁抱 第3章
經典語錄:總有人說你變了,但沒人問你經歷過什麼
一順一剖生下兩個孩子:她用經歷告訴你順產和剖腹產的區別是什麼!

TAG:經歷 | 個人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