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諧新加坡

和諧新加坡揚雪 《 光明日報 》( 2011年09月06日 14 版)

水彩畫中新加坡

人們去新加坡旅遊似乎不會超過三天。一個獨立不足50年、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什麼都要靠進口的小國家,生活成本高,購物又貴,法制又嚴,除了綠化得好、氣候適宜,還有什麼好看的呢?至於文化,你能舉出新加坡有什麼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歌曲、電影、電視或者創意產業嗎?好像真沒有。

可是這裡真的有耐人尋味的文化,而且這文化還散發出令人不容輕視的軟實力。

判斷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否有力量可以有三個指標:自身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是否對本國人民有吸引力;所有這些因素是否為他國所認同與接受;這種文化在面對各種挑戰與困難時是否有相當的調適能力和應對能力。從這三個角度看,你實在不能說新加坡沒有文化。

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新加坡並不被人看好。那時來到這裡的華人每次回到中國都會被接濟,那時的一元人民幣相當於好幾元新幣。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也就罷了,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移民社會,國家認同嚴重缺乏,不同種族的衝突時有發生。由於歷史原因,獨立之前不同的民族是分「村」而治的。中國人有自己的牛車水,馬來人有自己的馬來村,印度人有小印度,阿拉伯人擁有「阿拉伯街」,同時還有「小泰國」、「小緬甸」、「荷蘭村」之類的。新加坡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發展經濟,其次便是強化各種族民眾的公民意識和國家認同。

據介紹,1991年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推出了旨在讓新加坡各民族、各階層、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共同接受和認可的五大「共同價值觀念」,即國家至上,社會優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五句話四十個字,可謂吸取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幾乎看不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算得上是對古老中華文明價值的大力推廣了。

新加坡採取了平等對待各種文化、多種語言並重的政策,尊重各種族的特性,推動宗教寬容與和諧,開展「共同價值觀」運動,抵制西方價值觀的滲透。

例如,政府為了讓不同民族的人日漸融合日益融洽,凡是新蓋的國民住宅樓都按人口比例進行申請,70%多是華人,13%是馬來人,7%是印度人,剩下的是其他人,那麼同一座樓里也按這樣的比例來分配名額。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都住在一座樓里,低頭不見抬頭見。每座樓的第一層是公共空間,用來舉行集體活動。如果你哪天看到公共區域擺了兩棵香蕉樹,那一定是印度人在舉行婚禮。

這裡宗教的寬容與並存給人印象尤其深刻。比如在牛車水這樣的中國城,既有最早的供奉媽祖的天福宮,也有非常宏偉的佛牙寺。還有比較搶眼的「馬里安曼印度廟」,層巒疊嶂的建築布滿了濃郁印度風格的神像和神獸。不遠處還有風格迥異的「檐美回教堂」。城市的天主教堂更是隨處可見。大家開玩笑,也許真的是因為這個國家太小的緣故,不同的神靈也只好擠在一起。

新加坡雖然很小,但各種博物館隨處可見。這種承載了國民教育重任的公共機構,似乎利用每一個細節向大眾滲透、傳播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在一個普通博物館的禮品店,也「平衡」地擺放著不同民族的特色禮品。

新加坡一年四季的節慶太多了,簡直可以用五花八門來形容,最主要的當然是8月9日的獨立日。中國人的春節持續時間最長,還有中秋節、端午節之類的,馬來人的開齋節和印度人的泰米爾新年自然也是都要盛大慶祝的,西方的聖誕節和復活節也是非常隆重的。估計沒有一個國家像新加坡這樣需要過這麼多的節日。

還有語言,也頗能體現政府的良苦用心。這裡許多地方的標識都會用四種語言標明: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英語自然是通行的行政用語,也是為了讓不同的民族溝通起來方便;華語就不用說了,中國人來這裡覺得最舒服,因為沒有語言障礙;再猜一猜也能肯定其中有一種是馬來語的。可是最後的那一種是什麼呢?連當地的導遊都不認識。最後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那是泰米爾語!這是一種超過2000年歷史的語言,屬於達羅毗荼語系,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就像我們中文的文言文一樣,只不過它依然在一些地方使用。據說新加坡的廣播電台也是以這四種語言進行廣播。

在現在的新加坡,大家都習慣說自己是移民,而不再強調自己是哪個民族的。新加坡也許真的不是吃喝玩樂的好地方,可是來這裡體會一下多元文化的並存,會讓我們每個人都變得更寬容,你可以不相信他人的信仰,可是你得尊重他們的文化,給他們足夠的生存空間,這樣你自己才會有和諧的生活。

推薦閱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太極拳,和諧拳
洛桑陀美仁波切:《和諧中的快樂》---暇滿人身
推進家事專業審判 促進家庭社會和諧
不和諧婚姻的貽害

TAG:新加坡 |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