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楊令公殉國的真正元兇,名臣之子,讓一代軍神成「背鍋俠」
文/格瓦拉同志
在演義及影視劇作品中,導致北宋名將楊繼業(即楊令公)殉國的元兇,長期以來被認定為是「軍神」潘美(即潘仁美),但實際上卻跟史實謬以千里。其實在歷史上真正坑害楊繼業之人,是當時的監軍王侁,話句話說,是潘美做了王侁陷害楊繼業的「背鍋俠」。那麼,這個王侁究竟是怎麼一個人?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王朴是周世宗柴榮的心腹謀士,建功極多
王侁是後周名臣王朴之子。王朴因向周世宗柴榮獻《平邊策》,首先提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攻伐方略,並有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的功勞,所以深受柴榮的器重,官至樞密使。王朴對柴榮的作用,就好比諸葛亮對劉備那樣重要。只是此人性格剛強、鋒芒畢露,經常在大庭廣眾、談論議事之際,與同僚激烈爭論、堅持己見,從不給對方留面子,所以儘管有大才,卻並不受時人尊敬。
朴性敏銳,然傷於太剛,每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見《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
王侁在性格上頗肖其父王朴,同樣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正史對他的評價是「侁性剛愎」(見《宋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三十三》)。王侁因為是功臣之子的緣故,在後周出任東頭供奉官,在北宋歷官蔚州刺史及雲、應州兵馬都監,被安置在北方邊境防禦北漢和遼國。王侁跟楊業本無宿怨,他們之間的衝突發生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期間(986年)。
雍熙北伐示意圖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命曹彬、米信、潘美兵分三路伐遼,時任雲州觀察使的楊業(即楊繼業)正是西路軍的副統帥,跟隨潘美一起出雁門關作戰。伐遼大軍起初連戰連捷,收復許多失地,但隨著米信在新城會戰中的失利及曹彬在岐溝關的慘敗,形勢急轉直下,改為遼軍乘勝南下。宋太宗聞訊後急命撤軍,並命潘美、楊業護送歸順的百姓內遷。
面對洶洶而至的敵軍,楊業建議避免與遼軍正面作戰,只需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以騎兵在中路支援,便可以完成撤軍任務。主帥潘美認可楊業的建議,但偏偏監軍王侁卻站出來反對。王侁出於文官對武將天生的鄙視,竟譏諷楊業畏懼怯懦,稱若是有膽量,只需出雁門關與敵軍交戰。
王侁對楊繼業冷嘲熱諷,逼迫他出兵迎敵
楊業認為王侁的建議太過兇險,註定會白白葬送士兵的性命,沒有任何意義。王侁見楊業依然不肯迎敵,便進一步給他「捅刀子」,竟然以質問的口氣對他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素以秉性剛烈著稱,如今被王侁一頓冷嘲熱諷,心中很是憤慨,於是向潘美請兵出戰,並得到允許。
楊業啟程前與潘美、王侁約定,自己率軍出戰,對方則要安置伏兵於陳家谷口來接應、支援他,以防止自己因寡不敵眾而覆沒,潘美、王侁都表示同意。實際上,大軍確實在陳家谷口安置了伏兵,並一直等待楊業的到來,只不過時間過去很久,依然見不到楊業的身影。此時,王侁便以敵軍已潰敗逃走為由,慫恿潘美離開谷口前行。潘美猶豫再三,最終還是聽從王侁的建議。
楊業兵敗陳家谷,最終絕食而死
所以令楊業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率領殘軍好不容易趕到陳家谷時,竟發現此地空空蕩蕩,根本沒有一兵一卒來支援他。楊業悲憤異常,自知再無生還的可能,於是率領殘兵與敵軍交戰,最終力屈被俘。遼軍俘虜楊業後,對他百般勸降均遭拒絕,不久楊業絕食而死。由此可見,真正害死楊老令公之人是監軍王侁,而不是主帥潘美,後者頂多算一個稀里糊塗的「從犯」。
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見《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
在演繹中,潘美成了謀害楊繼業的「背鍋俠」
楊業壯烈殉國後,宋太宗悲憤異常,下令追贈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而對於「謀害」楊業之人則處罰不等,其中主帥潘美被降職三級,監軍王侁、護軍劉文裕均被罷官流放。王侁後來獲得大赦,出任均州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被召回京師,不久便病死家中,結束自己荒誕、可鄙的一生。
推薦閱讀:
※人在職場漂,誰能不背鍋?
※大兔:爹作的孽兒相的親 而他們只想女人來背鍋
※美國的分裂,身份政治需要背鍋?
※頭條 | 德媒稱韓國旅遊業為「薩德」背鍋:中國人不來 景點空蕩蕩
TAG:背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