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另類追求』成就『屠龍術』系列之七 張衡博物館:尷尬於盛名之下
如今,張衡的名字在中國十分響亮,只要是小學以上文化的人,沒有不知道張衡的。但由於遠離市區,且不成規模,盛名之下的張衡墓園和張衡博物館卻少有人拜訪,與同為南陽名勝的武侯祠、醫聖祠相比很尷尬。圖為張衡博物館大門及拜殿。
因致力於科研工作,張衡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他的地動儀、渾天儀、獨木飛雕等發明創造,成為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但也正因為致力於科研工作,張衡生前,在很多人看來,他活得很有幾分尷尬。
公元126年,48歲的張衡在擔任五年的公車司馬令等職務後,又被安排到了太史令的工作崗位上。如我們前文所說,對於張衡來說,是『得其所哉』。但外人可不都這麼看,一起參加工作的哥們兒都被提拔了,他不進步不說,反而『退』回來了。於是有『好心人』決意勸勸這個『獃子』。
『(一個聰明人)應該下學人事,上達天命,輔佐國家,治理百姓,有所作為。建立功勛,成就事業,用來顯示美好的德行……可你為什麼要看好支離益的屠龍之術,學那些旁門左道呢?盡管你能使木雕獨飛,可自己卻免不了耷拉著翅膀落回老窩裡!何不調理調理你身上的機關,趕快往高枝上飛呀?』
這些人教給張衡改變觀念的秘訣是,適應現實,『卑體屈己,美言以相剋』,如果因此獲得高官厚祿,誰還會嘲笑你『跑官』那會兒的恥辱?
他們所說的支離益是莊子筆下的一位老師,『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後來人們將很高超而不實用的知識和技能稱之為『屠龍術』或『屠龍之技』。在很多人的眼裡,張衡顯然就是呆鳥『朱漫』。他們的話卻也句句是『真理』。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政治的、道德的、文學的社會,人們認可的『不朽』事乃『立德、立功、立言』,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主流文化沒給探究自然奧秘的科學研究什麼空間。社會關注的是帝王將相、高官顯貴、纔子文人,科學和科學家永遠是邊緣的知識和群體,雖然很『玄乎』,但不能給自己帶來多大好處,所以被人視為『屠龍術』。
面對不無嘲諷的勸告,張衡顯得很超脫:『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他表示:『你們說我這是無用的屠龍技,我倒只擔心這樣的技術不能前後傳承,我還要「師天老而友地典」,繼續研究科學。』
看著張衡這些『頑固不化』的話,我們不能不覺得性格溫和的張衡其實十分堅忍,面對主流文化的壓力,竟然不為所動。
寫作《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李約瑟曾經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在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間,中國的技術一直領先於西方,可為什麼現代科學卻發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這就是發人深省的『李約瑟難題』。他本人認為:中國古代有偉大的科學,但是沒有科學的傳統。在儒家傳統的道德理性和道家傳統的虛無主義世界觀中,並沒有多少科學技術的容身之地。甚至將其視為『奇技淫巧』,認為『有機械必有機心』,是有損修身大事的。
『李約瑟難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各色人等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普遍的看法是,中國人並不缺乏智慧,但傳統的制度和文化,阻礙了中國人的智慧在科學研究領域中的發揮。這樣的社會文化觀念,憑借著巨大的慣性,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因尷尬而興建的墓園
今年8月16日,記者從南陽市區北行約25公裡,來到位於臥龍區石橋鎮的張衡墓園,這裡的正式名稱是『張衡博物館』,但目前只完成了一期工程,設計中的『博物館』還是一片田地,因此稱為墓園也許更准確。
墓園雄渾的漢闕和樸拙的建築,營造著撲面而來的漢風漢韻。張衡墓上青草萋萋,周圍松柏森森,醞釀出懷古的幽思。
1800多年的悠悠歲月過去了,張衡的墓冢歷經變遷。
去世前一年,任河間相的張衡上書『乞骸骨』,希望退休回家養老,但皇帝沒批准,反而調他去洛陽任尚書,這是張衡平生所任的最高職務。但沒多久張衡就去世了,按照他的遺願,人們將他的遺體運回老家安葬。
張衡的墓園《水經注》等文獻中有記載。唐朝的駱賓王路過張衡墓,曾寫下『日落豐碑暗,風來古木吟』的句子,可見當時張衡墓園古木參天,挺有規模。但與相距不遠的臥龍崗諸葛廬的千秋盛名相比,在張衡墓園留下紀念性文字的古人極為有限。
千餘年歲月中,雖然也有一些地方上的有識之士,多次對張衡墓進行修葺,但風雨滄桑,兵燹匪亂,使這個墓園日漸荒蕪。到民國年間,張衡墓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唯有一丘荒冢和兩通苔蘚覆蓋、字跡模糊的石碑,甚是蕭瑟寂寥。
當地百姓早不知張衡是何許人,只知道那個大土堆是『尚書墳』,裡面埋著一個大官兒。這不能不讓張衡有點尷尬,搞了一輩子科研沒讓人記住,反而是臨死前擔任的一個虛職,讓人難以忘懷。
1956年,時任文化部部長的田漢到南陽調研,他在石橋鎮了解大調曲的情況時,看到了張衡墓園荒涼的情況,提出要進行修葺。而恰在這前後,有蘇聯水利專家前來南陽進行工程勘察,路經張衡墓,問起張衡的種種情形。這些因素,促使有關部門撥款3000元修葺這個古代大科學家的墓園。
在當時,3000元不是小數目。當地人用這筆錢加高了墓冢封土,在墓區內遍植松柏,砌起八棱形青磚花牆,並豎起兩通古碑,加蓋了碑樓。經過『十年動亂』,張衡墓園重歸荒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來參觀的人逐漸多了,張衡墓園的簡陋和荒蕪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議論。
解放軍報高級記者、南陽人李庚辰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武侯祠·醫聖祠·張衡墓》的雜文,他從古代三位名人身後不同的際遇發出感慨:諸葛亮官拜丞相,於是崗以官名,地以人貴,當年秋風可破的蝸居茅廬,經建祠築苑,起房壘土,日漸宏偉起來,殿宇亭臺,雕梁畫棟,好不氣派;張仲景做過長沙太守,救過不少人命,故而也得到後人立祠紀念;張衡雖然創制了渾天儀、地震儀等多種天文地理觀測儀器,開闢了古代地震學研究的新紀元,但到底不過是一個科學家、知識分子,死後被草草葬在農田一隅。作者剖骨析髓,批判了中華民族落後守舊的心理定勢:看重的是官勢權位,輕視的卻是科學文化。近兩千年過去了,中國文化的官本位卻沒見怎麼松動。
當時重視知識、重視人纔的呼聲很高,這篇雜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
在這時期,當時的南陽縣文化館給中央寫信,提到楊貴妃墓都在大興土木地修繕,張衡這麼偉大的科學家的墓為什麼不該維修,不該建個紀念館?這封信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專門予以轉發,於是籌建張衡博物館提到議事日程。
經過幾年的研討和籌劃、設計,1992年,張衡墓園動工建設。開始時投入資金三四十萬元。2001年,一個有關張衡的國際會議要在南陽召開,對墓園建設促進很大,投資基本到位,形成了現在的規模。但設計的博物館卻還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兩星一山』名震寰宇
2001年8月19日,新建成的張衡墓園迎來了一大盛事。那一天,『第四屆東方天文學史暨張衡學術研討會』在南陽隆重召開,與會人員的第一件事兒,就是拜謁張衡墓。在張衡墓前,來自美國、德國、荷蘭、日本、韓國等16個國家的89位專家恭恭敬敬地鞠躬。『都是90度的躬,』此次會議的組織者劉永平女士說,『那些外國專家對張衡都很尊敬,鞠了躬後又恭敬地繞墓一周。』一下子來了這麼多『老外』,當地的老百姓都很興奮,路旁幾裡地都聚滿了人,『老外』們也沒見過這陣勢,覺得自己在張衡的故鄉受到如此盛情的歡迎,一個個都很興奮。這大概是張衡安眠在這裡後,感受到的最熱鬧的時刻。
劉永平介紹說,『東方天文學史暨張衡學術研討會』是三年一屆定期召開的。1998年,南陽張衡研究會應邀到日本參加第三屆研討會,會議上,大家一致要求下屆會議在張衡的故鄉中國南陽舉行。劉永平他們很樂意,但沒敢答應。回國後,他們很快向有關部門匯報,南陽市委、市政府很重視,專門召開會議研究,並很快向省裡提出了書面申請,得到批准後,會議得以在南陽舉行。
這是南陽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研討會。國內也有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有位北京的學者對會議的規模很是驚詫:北京開個國際研討會,來二三十位外國專家都能算規模很大的會了,南陽這小地方開個研討會能來這麼多人,真是沒想到!
世界確實給了張衡足夠的尊重。1970年,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張衡山』;1978年,天穹中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張衡星』。這些命名都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是崇高的國際榮譽。難怪南陽民間有句『戲言』:張衡的影響,在國際比在中國大,在中國比在河南大,在河南比在南陽大。
『第四屆東方天文學史暨張衡學術研討會』後,南陽張衡研究會萌發了申請命名『南陽星』的想法,在南陽市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出申請。一年多後,有關部門決定免除100萬元的費用,贈與張衡故鄉『南陽星』的命名。2003年6月1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編號為『9092』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陽星』。從此,『兩星一山』就成了南陽人足以自豪的榮譽。
如今,張衡成了南陽的一張『名片』。采訪完回到鄭州,因相機的USB連線丟失,記者到商場買線時讓人試一下,當相機中的圖片呈現在電腦屏幕上,試線的小夥子脫口而出:『張衡墓!』一問得知,他並沒到過南陽,更沒到過張衡墓園,是電視裡的節目給他留下的印象。
如今,張衡的名字在中國十分響亮,只要是小學畢業以上的人,
沒有不知道張衡的。但盛名之下,張衡墓園卻還是有幾分尷尬。
遊客平均每天六七人
20年前,李庚辰先生從三位古代名人身後不同的際遇發出感慨,寫出《武侯祠·醫聖祠·張衡墓》為張衡鳴不平,其實如今這篇文章可以接著寫,這三個漢朝人的差別還是很明顯:張衡博物館門票10元,每年遊客兩三千人;醫聖祠門票20元,每年接待遊客10多萬人;武侯祠門票40元,每年接待遊客六七十萬人。
記者算了一下賬,張衡博物館平均每天接待遊客六七人,別說武侯祠,跟醫聖祠也相差很大。
張衡、張仲景和諸葛亮向來被視為『南陽三賢』,現在又分別被稱為『科聖』、『醫聖』、『智聖』,名聲差不多,為什麼他們的吸引力差別這麼大?說到其中原因,張衡博物館副館長馬當先認為,這裡面有一些客觀的原因,武侯祠、醫聖祠都在市內,而張衡博物館在市區外20多公裡,中間還有一個收費站,散客去不方便,而旅遊團隊因為收費站的緣故不願意去,覺得不合算。
20多年前,一位叫馮德珍的人就寫過一篇文章,提出張衡還是『農村戶口』,應該給他『農轉非』,看樣子這20多公裡的距離20多年還沒能跨過去,張衡還是『農村戶口』。
馬當先認為,除此之外,也有別的原因。諸葛亮在民間影響最大就不說了,張仲景是醫聖,醫藥與人們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去燒香、祈福、求健康的多;而張衡玩的是『高科技』,與一般老百姓沒多大關系。『張衡其實對風水是很有研究的,可以說是堪輿家的祖宗,如果不是他科學家的身份太耀眼,著名堪輿家的身份,怕是能吸引不少人。』馬當先哭笑不得地說:『如今一些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學,就有去張衡墓前燒香還願的。』
由於張衡博物館遠離市區,工作人員都很辛苦,要輪流在那裡值班。而單位編制少人員多,工資發放都成問題。博物館二期工程早就設計好了,但地方投資不能不講經濟效益,張衡博物館地處偏僻,遊客少,自然很難被考慮。對於博物館來說,如今最大的任務就是招商。
辦法也不是沒有。馬當先認為,南陽市區以北,還有獨山、漢代冶鐵遺址等景點,如果把獨山采玉遺址、漢代冶鐵遺址、新石器遺址等與張衡博物館『串起來』,實現『打包』發展,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應該能夠改變目前的局面。
張衡博物館目前是全國唯一的『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並且還是『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他們就與附近學校結合,搞一些科教活動。最近他們籌劃了一個科普展覽,計劃在南陽巡迴展出,但因資金欠缺,遲遲沒能實施。(全文完)
推薦閱讀:
※傅圓慧只是帶給中國游泳尷尬一笑
※娛樂圈最不可思議的合影 還有比這更尷尬的嗎?(組圖)
※KTV陪唱小姐遭男童熊抱狂吻 表情尷尬(圖)
※招待客人,家裡最珍貴的食物都拿出來了,客人卻尷尬得不敢動筷
※健身不拉伸的兩種尷尬體態,看完你還敢忽略拉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