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我是生活在淺層里的知識分子
[摘要]當個人無法洞徹周圍的變化,難以看到生活的深層,便需要依靠不斷變化的經驗來理解一切。
你還記得許知遠在《十三邀》節目中對馬東的訪問所引發的那些爭議嗎?
在訪談節目《十三邀》第二季播出之後,許知遠從一個知識界、文化領域的人士,突然成為一個備受公共關注的話題人物。與他個人一同「走紅」的,還有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自我界定的時代「偏見」,或曰某種執念與堅持。後者讓他一度被他筆下那幫新的「年輕人」們揶揄嘲諷。一時間,他的經歷、寫作,他在節目中的態度和表現都成為了網路熱議的話題。
當大多數關於許知遠的那波熱點新聞開始被虛浮的營銷快餐所拋棄,包裹著許知遠本人的那一層泛輿論外殼也同時開始褪去,一個真正的許知遠以及熱點背後的觀點、認知得以浮現。於是,深入了解這個處在時代風口上的知識分子才真正成為了一種可能。
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基於對時代與知識的敏感性,我們對許知遠進行了一次視頻專訪。經過對12個小時的視頻素材和2萬餘字的採訪文字的整理、編輯、剪輯,我們最終製作了以下視頻。
採訪 | 羅婷監製 | 王軍編導 | 沈雨瀟攝像 | 徐天鶴 汪婷婷
1
我是生活在淺層里的知識分子
「卡夫卡說過,只有一個內心匱乏的人才會不斷通過旅行去來理解別人。」
當個人無法洞徹周圍的變化,難以看到生活的深層,便需要依靠不斷變化的經驗來理解一切。
作為一個生活在淺層里的人,許知遠在迷戀著八十年代純粹的精神生活的同時,也渴望成為一個偉大的知識分子。
2
仇恨式、妖魔化,
我們被毒害扭曲的語言系統
「微信式的語言系統本身的信息含量是極低的,它只能表達非常粗暴的情緒……它不拓展你的思維方式,它只是在你的好像非常熟悉的地方不斷重複一些東西。」
在許知遠眼中,當一個人的談話中出現了不流暢,出現了停頓和思考,便是一個語言的新邊界得以產生的時刻。
3
只有創造力萎縮的社會才會迷戀青春
「那天晚上我喝了好多威士忌,不知道哪來的亢奮,從晚上10點寫到凌晨的4點,我竟然把第一章寫了8000字,一氣呵成寫完了,我覺得我那6個小時的時間,腦子在燃燒……」
41歲的他,正在進入開始起飛的狀態。
版權聲明
本條內容中視頻、文字等信息皆為有時·TIMETO製作,並享有版權。採訪:羅婷;監製:王軍;編導:沈雨瀟;攝像:徐天鶴 汪婷婷;文字編輯:董可馨;剪輯:侯佳寧。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
免責聲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返回騰訊網首頁>>
推薦閱讀:
※許知遠:失蹤的記憶(亞洲周刊 2009-4-18)
※許知遠:我們生活在一個窺探的時代
※馬東東叫醒了許知遠
※許知遠採訪羅振宇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