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無痕教育在思品課堂中的運用

淺談無痕教育在思品課堂中的運用 省思品領雁班 鍾淑雲 指導老師 鄭樂安

內容摘要:當今思想品德課教學,不應是理性的說教、機械的灌輸、空洞的講解;不是反覆「叫育」,而是點到為止,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強化師德,從觀念上調整心態,轉換角色,強化尊重意識,滲透母愛、父愛般的師愛,杜絕使用愚昧的教育方式,提倡潤物細無聲。思想品德課呼喚無痕教育。

關鍵詞:無痕教育;角色;角度;師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當學生髮現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時候,你的教育是蒼白的。」任何一種教育,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應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取真知,學會做人。所謂「潤物細無聲」、「不顯山不露水」就是教育無痕的詮釋。教育無痕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一種「將教育的意圖掩蓋起來」的真正的教育藝術,一種充滿人性化關懷的超凡的教育智慧。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種「教育無痕」的理想境界呢?

一、無痕教育的提出

「無痕教育」是相對「有痕」教育提出來的概念。在教育理念上,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方式上,它用情景誘導,活動體驗,追求「潤物細無聲」的辦法,以激發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慾望,內化教育要求,促進其行為的自我矯正,從而達到「使學生受到教育並避免學生感覺有人在教育他」這種意境。「無痕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無痕』的教育」有這樣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當教師自身以一種品質、一種態度、一種情感、一種情緒面對學生時,讓學生產生一種熏染,一種無言的感動,一種無可名說的感悟。這樣的教育是不露痕迹的。布貝爾在《品格教育》一文中說「一旦我的學生覺察到我想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時,我恰恰就會受到那些明顯表現出真正獨立品格的學生們的對抗:他們不願聽任自己被別人教育,更確切的說,他們不喜歡別人想要教育他們的意圖。」這段話道出了一個真諦,說教式的教育,懲罰式的教育,玩弄些小技巧的教育,這些帶有太明顯的痕迹或者稍顯痕迹的教育,或者雖當時不被察覺,過後仍能讓孩子感覺到的教育,是不受學生歡迎的,不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的,這樣的教育效果是不會好的。「『無痕』的教育」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教育作用,往往是隱性的,效果常常比較緩慢,如果追求即時的效果也會導致失敗。

二、在思品課堂中呼喚無痕教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性需要「無痕教育」。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把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主線,開發生活資源,挖掘學生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構,從而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無痕教育」就是有效實現這一課程目標的重要舉措和追求。

(二)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需要「無痕教育」。

當今中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戲稱「新新人類」;思想上他們以成人自居,在選擇信息、建構認識的過程中,不斷凸顯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受教育中,不時有逆反心理的出現。教育實踐證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角色痕迹太重」,會產生所謂的「抗藥」效應。為此,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必時時處處高談學習目標,而應利用各種情境構建一種以課堂生活為載體的「無痕」德育,將目標內隱於過程當中,淡化教育痕迹,提升學生無意識領域裡的德育信息儲備,使學生在潛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養成社會主義的品德。

三、在思品課堂中貫徹無痕教育的舉措

(一)轉變教師角色,淡化教育痕迹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總是習慣以權威形象自居,總習慣以一個尊者、長者、說教者的身份面對我們的學生,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勢,捨不得一呼百應的威風。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多了一些赤裸裸的教條:要怎麼樣怎麼樣,不要怎麼樣怎麼樣;必須怎麼樣,否則會怎麼樣,教育的痕迹十分明顯。所以,要淡化教育痕迹,首先要從轉變教師的角色定位做起。

1.扮演啟發者的角色。說到啟發,有人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片面的認識,[微軟用戶1][微軟用戶1]認為只有教師提問才是啟發,其實不然。啟發者的形象並不是只靠提問實現。應該說,諸如生動形象地講故事,用情感打動學生是一種啟發;用實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這是一種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在做的過程中悟出道理 ,還是一種啟發;即興小品演示,根據自己的認識程度,通過自己的語言、行動來表達真情實感,這仍是一種啟發;即使是教師的說理,只要說得深動、親切、通俗易懂,而且針對學生的困惑,說到點子上 ,能把學生的思路打開,同樣還是一種啟發。總之,啟發與否,不在形式,而在實質。

2.扮演好主持者的角色。在我們的電視欄目中,尤其是《實話實說》 這個節目 ,深受老百姓喜愛,因為這種形式更能表達百姓的一種心聲、渴望、需求。由此我想 ,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是不是也可以引進這樣的創意,來開放我們的課堂 ,轉換我們的腦筋,把課堂變成展示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舞台。其間 ,老師的角色只是一個主持者——課堂教學的主持者,組織引導學生在課堂這個大舞台上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並讓他們在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 ,在心靈上有那麼一點點觸動 ,在情緒上有那麼一點點感染 ,在情感上有那麼一點點體驗。

3.扮演好學習者的角色。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斷拓展 ,顯然,學校和教師已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因為 ,各種超文本的知識通過各種媒體充斥著社會各個場所,新的交往形式通過網路與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展了一代人學習和交往的空間。所以,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一個教師如果觀念、知識不與時俱進,那麼,他過去所擁有的知識或許就不能成為今天「傳道」、「教授」、「解惑」的資本。

4.給學生的評價要留有空間和期望。從某種意義上講,評價是強化學生正確動機,看到自己成功的手段之一。為了消除學生的思想障礙,教師在課堂上應多使用有針對性的,有個體性的激勵性語言,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案例分析、事非辨析的積極性和信心。同時,作為教師,每傾聽學生的發言,都不要忙著作結論性評價,應耐心啟發、等待更多的同學發表不同的見解。因為教師一旦過早地斷言,諸如:「 你說得真好」、「說得太好了」、「你考慮很全面 」……之類的話,那麼有可能,其他有不同觀念的學生就不敢或不願再發表意見了,教師也就不可能真實而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認識水平了。其實,我們教師要想聽到更多同學的心裡話,其間,不妨裝得傻一點,多問幾個「是嘛?」、「還有不同看法嗎?」、「還有補充嘛?」、「你是這麼認為的嗎?」、「你的觀點真的是與眾不同!」、「請同學們再從不同的角度談自己的看法、」「我很想聽到更多同學的高見」……諸如這樣激勵性的表態、啟發,課堂上不但多了師生間即時的互相反饋,而且多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

5.提供合作契機。學會合作是 21世紀教育的一大主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的為學生提供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機會。如可以就某一觀點,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自由組合,開展辯論。或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於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解惑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四人小組交換意見。這種「 茶館式」、「對壘式」的合作若處理得當,能讓學生在互相啟發、互補中完善自己的觀點。同時,這樣的組合交流,也能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辨,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對他人負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總之,有利於學生綜合的能力的提高。

(二)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 ,站在學生的角度處理問題。[微軟用戶2][微軟用戶2]

初中學生閱歷淺,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所以,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生又往往是在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循環、反覆過程中成長、成熟起來的。為什麼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處理問題? 很簡單,因為有些錯誤在大人們、老師們眼裡是錯誤,而放到孩子們的年齡階段來看,也許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因人而異地疏導,用開放的、民主的教育理念,為孩子創造和諧、 寬鬆的教育環境。

(三)強化尊重意識 ,滲透母愛、父愛般的師愛。

我國教育家夏丐認為「 教育上的水是什麼 ?就是情 ,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 ,就成了無水的池。」可以說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是溝通思想的橋樑。作為教師 ,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愛生之情 ,才會時刻把學生放在心上 ,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 ,接受教師的愛。因此教師應樹立起正確的「學生觀 」,熱愛每一個學生。不作調查便可知曉 ,所有的學生都渴望母愛、父愛般的師愛。而這種師愛的前提是尊重。尊重能給學生帶來自信 ,自信恰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很難想像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信 ,那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 ? 曾看到一則研究資料:某學校把幾個孩子分成三組 ,一組經常給予表揚和鼓勵 ,另一組則經常指責和挑剔 ,最後一組則聽之任之 ,不管不問。結果 ,經常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孩子學習成績進步很快而且性格活潑、開朗;經常受到批評、 挑剔、指責的孩子成績大幅度下降 ,有的甚至心理扭曲 ,敵視周圍的一切;而不管不問的孩子只在原地徘徊。由此 ,作為旁觀者 ,我們為後兩組實驗的孩子感到內疚和遺憾他們是異味、 異化教育的犧牲品。

綜上所述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 只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時候才能實現 」 。因此 ,作為教師 ,必須強化師德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提升自身教學素養;從觀念上調整心態 ,轉換角色 ,傾注師愛 ,轉變教學方式 ,杜絕使用愚昧的教育方式 ,提倡潤物細無聲。尤其作為教孩子「 學做人 」 的入門學科 ——— 思想品德課呼喚無痕教育。

參考文獻:

[1]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張寶臣.課堂教學藝術.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

[3]孫運錫.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大連理工大學出版,1992

[4]孫天正.教師素質理論叢書.語言行為卷.中國城市出版社,1995


[微軟用戶1]文章的標點符號請仔細修改,存在著半形、全形狀態的區別。

[微軟用戶2]文章的第一部分「轉變教師角色,淡化教育痕迹」解釋的非常詳細、清楚,2、3兩部分顯得比較單薄。另外,我認為「無痕教育」應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無痕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如在教學中教師把教育意圖隱藏起來,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把教學內容情境化,引導學生進入道德情境,通過親身體驗產生道德情感,從而實現道德品質的內化和道德習慣的形成,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是否可以在這方面有所擴展?


推薦閱讀:

最初去香港讀本科的頂尖內地學生,現在是否有後悔當初的選擇?
健康教育手冊-骨質疏鬆症防治
抓住孩子教育的小病根,默迪有妙招
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講稿
哪個省的出國人數最多?

TAG:教育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