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都對,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答案很簡單,很深刻
《脾氣大的孩子該怎麼立規矩》
前些天,兒子小樹剛剛過完兩歲生日,我和樹爸就發現小樹有些不一樣了。從前相對乖巧的他開始更加有意跟我們對著干,而且總是吵著爸爸抱著他去拿高處的東西,稍有不順心就大喊大叫,自己認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才肯罷休。
比如說,小樹前些天感冒發燒,我們不同意他再玩水,可是小傢伙已經可以自己拿著小凳子站在上面打開水龍頭,我們只好一而再地制止他。從開始的勸說不聽,到後面的強制抱走,反倒讓他對玩水的興趣愈加濃厚,彷彿捉迷藏般,趁我們不注意就跑去玩。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晚上不肯睡覺,非要拿一些危險的東西,甚至打開房門跑出去按電梯等等,我們的口水費了不少,但收效甚微,直到我慢慢總結出了一些規律。
那就是每當小樹提出一個要求時,如果我拒絕得足夠乾脆和果斷,那麼他往往不會再繼續堅持。而哪怕我有一秒鐘的猶疑,或是在原地試圖跟他講道理,則必然會陷入與他不愉快的對峙中去。
每一個幼兒都是察言觀色的天才,他能夠在大人一個下意識的動作甚至一個細微的表情中,判斷自己的目的是否可能達成。
比如說,當小樹執意要去拿一個我不允許他去拿的東西時,如果我能夠第一時間把他抱走,並隨之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拿,那麼他往往就不再堅持。
而如若我沒有堅定地打斷他的行為,而只是站在原地用語言制止他,或是我的判斷時間過長,允許他開了一個小頭,再或者是當我抱著他時,順著他所指的方向邁出了一步,讓他感覺到我內心的不堅定,那麼此時再想拒絕和制止,便是極度困難的。
父母常常陷入與孩子的對峙中,可能是方式不對。
與孩子溝通,你的行為遠比語言更重要
儘管我們都希望給予孩子自由與快樂,但適度的管教總是必不可少。當孩子執意去觸碰危險時,或者當他做出在當時環境中不恰當的行為時,我們往往要予以制止。此時此刻,把握住能夠快速有效制止孩子的方法,既可以減少孩子的情緒失控,讓他們明白規則與界限,又可以免於和孩子進入矛盾對抗的境地。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而言,他們是通過「做」來了解這個世界的。
美國教育家簡·尼爾森曾經在她的書中寫過:「一個正在『玩』的孩子,實際上是在努力工作,在嘗試新角色和想法、品嘗、觸摸、聞氣味,並做生活試驗。孩子們需要時間才能夠了解界限在哪裡,甚至一些孩子會挑戰這些界限,但這不意味著他們是『壞孩子』,他們只是擁有不同的性情。」
可見,探索,是幼兒發展階段大腦發育的必要條件。有了這樣的認識,當孩子做出一些可能違背規則探索行為時,作為父母亦可以放寬心,這並不是一件太大不了的事,無需過度上綱上線,在確保孩子安全的範圍內可以鼓勵孩子的探索,也是對孩子的發展極具好處的。
而在必須制止孩子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了解的是,每一個在心理上良性發展的孩子,都有意願想要突破父母設定的界限。而當他第一次想要去做一件可能被拒絕的事情時,他們往往是在試探,想要了解那個界限是否是真的不可動搖,確定大人是否能夠說到做到。
而此時,家長常常陷入的一個誤區是試圖用言語和孩子講道理,甚至於責備、打罵孩子來逼迫孩子遵從界限。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其實語言能夠起到的作用是十分微弱的,語言往往需要再加工才能夠被孩子理解,他們往往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及時地以行動拒絕孩子的行為,比如在孩子試圖接近危險物品時立刻將他抱離,或者溫柔而堅定地拿開他的手,並表情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總而言之,孩子對你的肢體語言甚至表情更為敏感,果斷地在行動上讓孩子體會到界限的不可撼動,其效果遠遠優於言語上的說教。
孩子有時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為了試探界限在哪裡。
只有家長做到了,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去做
其實,這一道理在生活中時常可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身教遠遠勝於言傳。孩子本身對於語言傳遞的內容並不敏感,他們是通過他們的眼睛和感受進行判斷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深知睡眠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所以總是要求小樹每天在9點之前上床睡覺。
起先,小樹的睡眠習慣很好,時間一到就會躺在床上,在我給他講過一兩個故事之後就慢慢睡著。可是,漸漸地,他開始抗拒睡覺,即使全家都關了燈進入睡覺模式,他也要大鬧一陣。我和樹爸從哄勸,到誘導,甚至升級為呵斥,都絲毫不起作用。
其實對於這件事,我內心也隱隱知道緣由,平常因為小樹睡覺太早,我們往往都是把他哄睡之後又爬起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多次被他「抓包現行」。久而久之,他知道我們只是把他哄騙入睡,便也不肯再輕易睡覺了。
明白了癥結所在,我們開始重新調整作息時間,我儘可能和小樹同時睡覺。因為早睡,所以更加容易早起,看似被耽誤的個人時間,換做了早上更為清醒的黃金時間。堅持下來,小樹也漸漸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不再抗拒睡覺。
同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皆是如此。當我們想要孩子去做到某項事情時,當我們渴望孩子能夠養成某種習慣時,首先應該思考的不是怎麼樣跟他說才有用,更不是打罵利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做給他看。
你希望他多多閱讀,就不要給他一本書自己卻在無休止的追劇;
你希望他熱愛運動,就請你也穿上運動鞋,和他一起享受運動的快樂;
你希望他好好吃飯不挑食,那麼就不要在吃飯時三心二意,而要和他一起享受每一種食物獨有的味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孩子同樣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教會孩子成長,孩子教會我們自律和反思。以行動引導孩子,不僅是一種高明的教育方式,更是作為家長對待孩子的一片坦誠之心,唯此誠意,方能收穫心中期許的美麗。
更多育兒問題,請看以下視頻:
《敏感期≠關鍵期,怎樣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開始?》
《越說「不行」孩子越鬧 這才是拒絕的正確方式》
推薦閱讀:
※狼性造富人,羊性變窮人,太深刻了
※對中醫和西藥的比較,十分深刻十分到位。
※28部必看親子電影,意義深刻!
※句句深刻的簡單話
※入骨的警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