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聞喜裴氏家族家教傳承兩千年
【中華文化溯源·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
人常說「盛不過三代」,說的是一個家族的興盛傳承很難延續到三代以上,但山西省聞喜縣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興,至隋唐而盛極,五代以後,余芳而存。」在上下兩千年間「豪傑俊邁,名卿賢相,摩肩接踵,輝耀前史,茂郁如林,世不乏人。」為何一個家族能興旺2000餘年?在裴柏村,裴氏家族的第78代傳人裴建民給了記者答案:「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宰相村」見證王朝興衰
從聞喜縣城出發,二十分鐘就來到了綠樹掩映的裴柏村。村口牆壁上寫著「天下無二裴」五個大字,氣勢非凡。這是由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村東頭的最高處是裴晉公祠,比想像中的「寒酸」許多。「裴氏祠堂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後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裴晉公祠。門前59階石階,寓意裴氏一門出過59位宰相。」裴建民解釋說,祠堂雖小,卻代表著裴氏家族的千年傳承。
裴氏碑廊中,現存有十幾通古碑,在史料和書法藝術上均有很高價值。其中《裴光庭神道碑》,由一代名相張九齡撰文、唐玄宗親筆書寫,行書用筆豪放,字體俊美;《裴鴻碑》魏隸合一,鐫刻於北周武帝大和三年,是裴氏現存最早碑刻;《平淮西碑》由韓愈撰文,清咸豐年間軍機大臣祁雋藻重書,記錄了裴度的戰功,其文、書、刻俱佳,被稱為「三絕碑」。
以碑刻窺裴家,可以想像當年裴氏一門的顯赫地位。僅唐朝289年,裴氏就有34人入朝為相,32人出任將軍,平均每8年就出一個宰相和將軍。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都說:「觀裴氏之興,唐存亡之亦略可見矣。」
賢達家風襲千年
裴柏村是裴氏的發源地。輝煌的家族史,理當留有眾多古建遺存。可在今天的裴柏村,除了一棵滄桑古柏和若干石碑,再無其他古迹可尋。裴建民說,並非時間淹沒了歷史,而是裴柏村自古以來就沒出現過什麼恢宏的建築,這與裴氏「居家勤儉」的家訓有關。
了解一個家族的精神品格,家訓是最好的窗口。裴家的家規一共有四個方面,即重教務學、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比如,魏晉時盛行厚葬之風,但曹魏時期的清陽亭侯裴潛臨死留下遺言,命家人為他從儉辦喪事,墳墓中只置備了一個座位和幾件瓦器,其餘什麼都沒有。唐僖宗的宰相裴坦,其子娶了同朝為官的楊收之女,陪嫁多飾金玉,裴坦立刻命人撤去,嚴詞指出:「亂我家法。」
《裴氏家訓》共十二條,前五條強調的是忠孝仁義,後七條則是並行的處世之道。在這樣的家訓熏陶下,兩千多年中,裴氏家族不只出士大夫,更出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禹貢地域圖》作者、地圖之父裴秀,是裴氏29世孫;《三國志注》作者裴松之和其子《史記集解》作者裴駰、曾孫《宋略》作者裴子野,合稱「史學三裴」;還有盛唐詩人裴迪、遣日第一使裴世清……
裴氏家族不僅在古代能人輩出,在近代,也誕生了世界聞名的考古學家裴文中、棄暗投明的將軍裴昌會、女中豪傑裴溥言、革命先烈裴崇綱、上將裴懷亮、農民企業家裴正成等傑出人物。
耕讀傳家盛後世
在教育方法上,裴氏家族更多的是言傳身教式的教育和濃厚家風學風的氛圍教育。裴氏家族中,無論貧窮富有,崇尚節儉的風氣由來已久,而且一直發揚光大。南北朝時的裴昭明家境貧寒,但他不貪暴利,為官清廉,靠微薄的俸祿持家生活,他常對人說:「人生何事須聚藏,一身之外,亦復何須?」
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門中間上方掛著紅綢子。這是裴柏村特有的「掛旗」風俗,誰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給孩子掛旗。所謂「掛旗」,就是將寫有「濟世棟樑」「自強不息」「建國英才」等話語的紅綢布掛在大門樓中間,並將書寫用的毛筆、硯台一併奉送,最後在大門兩邊栽種竹子,寓意孩子長大成人以後,能成為有才有德之人。
如今的裴柏村,「最豪華」的建築是裴柏小學。兩層教學樓對面,新的教學樓正在施工,秋季開學就能投入使用,音樂室、電腦室一應俱全。在裴柏村,學校有一個獨特的代名詞——書房,上學即為「去書房」。在裴柏村人的心裡,學校就是自家的書房,那是跟祖宗祠堂一樣要尊重的地方。
村小學退休教師裴國臣指著自家大門上方「綠野清風」四個大字,告訴記者:「裴家人喜歡寫這個,就是耕讀傳家的意思。」他說,裴家的教育不是一心想要孩子當大官,而是教育孩子不能片面追求一種東西,要既有文化又能勞動。這一教育理念在裴國臣的子女身上得到了完美闡釋——他的四個孩子,大女兒是初中教師,大兒子是小學教師,二女兒做財務工作,小兒子開車搞運輸。
(本報記者李建斌)
推薦閱讀:
※山西靈丘:再登平型關
※500年輝煌看山西商人成敗
※山西小吃—油炸糕
※山西新絳農民張貴龍勇斗歹徒 胸中兩刀仍緊抱歹徒腿不松
※最值得收藏的冬衣清潔收納指南出爐,山西人,你肯定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