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郭氏家譜之郭姓遷徒史

郭氏家譜之郭姓遷徒史春秋戰國時期從郭姓的起源來看,郭姓主要有兩個發源地:一個是夏商時的古郭國,另一個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國。它們在春秋戰國時被滅亡後,其族人開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徙。位於山東博之聊城的古郭國,戰國時被齊所滅,其後人在國破家亡後四處飄流,最後遷移到今山東、河北交界的廣大地區。中山國是他們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廣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動。這些郭氏族人經過不斷地繁衍發展,漸漸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傳》記載:「齊有郭最、郭榮」,「魯有郭重」,「燕有郭隗」。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數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廣、影響最遠的一支,可以說,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來源於這一支,但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遷情況也不盡相同。各虢國相繼滅亡之後,虢氏裔孫作為亡國之民,或被迫強制遷徙,或逃亡到異國他鄉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西虢族人隨平王東遷到上陽,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滅,其族人被迫遷向西北邊遠地區,在那裡定居下來,從而形成後來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聲聞天下。南、北二虢被晉獻公滅亡後,其族人匹散飄流,有被迫遷於晉國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國的,遷於晉國的虢國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現在山西的晉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陽縣境內,汾陽縣內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於此而得名,他們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周平王時為鄭國所滅的東虢,同樣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絕大部分流散於今河南中部,從而成為潁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陝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迫遷往崞山的一支。地點在雁門關南,即秦始皇所築內長城之崞山。這一「崞」字,由最早遷入郭氏始祖所自創,因失掉封邑,被迫遷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邊去邑,左邊加山,名其地為「崞山」。自立堂號「崞山堂」。綜上所述,起源於周王朝虢國的郭姓,其遷徙與虢國的興亡相始終,無論是西虢還是東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個虢國的滅亡都導致』了虢國族人的大逃亡和大遷移。在遷移的過程中,西虢成了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東、北、南三虢則成了太原郭氏、河東郭氏和潁川郭氏的始祖。秦漢時期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祖祖輩輩生活於中原地區的郭氏族人終於走出國破家亡的歷史陰影,人口不斷繁衍,宗族漸漸壯大。他們在飽嘗流亡遷徙的滋味後,更加珍惜穩定以後的安居生活。他們在各聚居地或躬耕農畝,或投身從戎,或致力政治,或窮經皓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顯示著自己的才能,給歷史留下了一筆筆絢麗圖畫。他們繼承祖先的優良品德,誠以事君,信以處友,在各聚居地獲得很高的威望。先秦、兩漢時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陽曲的郭無家族影響最大。經過不斷繁衍,太原郭氏成為後來郭姓繁衍遷徙的主要來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為最大。至漢末,郭氏又成為渭河下游地區一帶的望族。漢有郭亭,子孫自太原徙馮翊。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由,其裔孫遷居(穎-禾+水)川(治今河南許昌)。再有後漢郭泰,世居介休(今屬山西),其裔孫居魏州昌樂,可見昌樂郭無亦出自太原。郭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後,郭氏大批散居於今浙江、江蘇等處。遷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為最多。魏晉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各民族大融合、大遷徙時期。這一時期,戰亂頻仍,政權迭立,豪強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區更是戰火連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對穩定,大批中原民眾,被迫離開故土,避亂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遷徙是在晉永嘉之亂以後,西晉滅亡,東晉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時,隨晉室南渡的有數百家之多。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內。如東晉著名的文學家郭璞,本是山西聞喜人,晉惠帝、懷帝之際,其家鄉受到匈奴騷擾,他聯合親戚朋友數十家,到江南避亂。這次過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後又經過江蘇、浙江等地進入福建、廣東等地。隋唐時期隋唐年間,郭姓已成為今山西、山東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陳光元開基漳州,即有郭姓隨同入閩。唐中期,因「安史之亂」,又有大批郭氏分遷於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討,郭姓還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陽郭氏,其始祖為來自華陰的郭子儀。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王,其後裔便以『汾陽』為堂號。這—支郭氏後裔郭嵩,遷入福建,成為入閩郭姓的始祖。遷入香港位於香港新界的八鄉地區有一個村落叫蓮花地,約有五百人,由六個姓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約在明代中後期,郭巨田率族人遷居於此。據《蓮花地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一世祖郭盛,生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縣城的南頭附近,傳至六世郭巨田(生於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遷蓮花地。其後郭氏族人逐漸繁衍壯大,遍布新界地區的八鄉周圍。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著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區的郭氏族人特別看重墓地風水,蓮花地郭氏的族譜是手寫本,屬於一種較簡單的類型,但有關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風水內容的記載卻相當充實。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墓地風水投資規模也很大。現在不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區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跡,香港經濟的起步與騰飛,被世人稱為奇蹟,是香港民眾努力的結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貢獻。60年代中期的地產熱中殺出 「三劍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勝。還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裝界女強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遷入台灣據《台灣省通志》對郭氏播遷入台的記載,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懷一,大約在明天啟年間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懷一早年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縱橫海上,為其得力部將。後鄭芝龍受明朝招撫,返回朝廷。郭懷一與另一部將何斌則留居台灣,與其部屬墾耕於離台不遠的二層行溪南岸,建立家園,人丁日旺。台灣郭氏族人,還有許多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從廣東潮州、惠州嘉應去的。福建漳州龍溪縣的郭由飽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入墾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間,郭光傳入墾今台南縣;乾隆年間,郭其讀遷今澎湖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長等,先後入墾今台北萬里。福建漳州南靖縣的郭錫餾在清康熙中葉入墾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墾今台北市,募資開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後人感念其恩,將此渠取名騮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飽入墾今台北市內湖。乾隆年間,郭砒石、元記、純直兄弟入墾今台北金山。郭榮興入墾今萬里。福建漳州平行縣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間入墾今萬里,郭阿葉入墾今台北瑞芳。還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墾今桃園龜山;稍後,郭崇嘏、郭龍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後入墾今桃園大園、龜山。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縣的郭順宜,於康熙末年入墾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榮入墾今新竹香山。福建泉州同安縣的郭行足於乾隆十九年入墾今麻豆,長房下傳六房,是為郭六合。稍後,郭川入墾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墾今基隆市。嘉慶年間,郭盤衍入墾今苗栗苑裡。福建泉州南安縣的郭寬於乾隆初年入墾台南佳里,後遷台南市。郭卜入墾今台北樹林,郭雲山、雲河兄弟入墾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墾今新竹市。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郭暢於道光年間入墾今台北坪林。福建泉州的郭百年於嘉慶年間率眾入墾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後入墾今台北石碇。遷往台灣的還有廣東潮州饒平縣的郭德泉,於康熙中葉入墾今嘉義水上。廣東惠州海豐縣的郭青山於雍正八年入墾今新竹新豐; 惠州陸豐縣的郭成萬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廣東嘉應鎮子縣的郭鴻成於乾隆二十八年入墾今台南市安平區;嘉應梅縣的郭有鳳於乾隆年間入墾今苗栗鎮。遷徙海外郭氏最早遷徙海外大約是在明代中後期,遷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遷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遷徙的途中非常艱辛。目前世界上的郭姓華裔、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在亞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柬埔寨、寮國等十幾個國家為最多。美國、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華裔。他們中有許多人為所居住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如大企業家郭琰、郭鶴年、郭芳楓;華人記者郭克明;華人建築師郭茂林;華人律師郭彪等等。家譜家譜文件家譜文件郭姓家譜介紹郭姓家譜介紹家乘譜牒,是我國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記述某一姓氏家族世系傳承演變和人物活動的書,也可以說是一家一族的歷史專書。我國自古已有編修家乘譜牒的傳統,早在商代,已有譜牒檔案,官府設置掌握譜諜的官員。史學家編修歷史書籍,也很重視家乘譜牒。漢代司馬遷編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曾取譜牒舊聞,以補史書之缺略。北宋史學家歐陽修和文史學家蘇洵更親自參與修譜,親自撰寫家乘譜牒,促使民間修譜之風漸盛。當時有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的說法,一般家族修譜的間隔最長不超過30年,並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譜例,大致有13項:序文、凡例、世繫世表、源流、宗派、誥敕、象贊、別傳、墓誌、祠堂記、祠規、宗約、家訓、家范、義田記、義莊記、墓記、墓圖、藝術、著作等。修好的族譜都要指定專人妥善保管,並規定不得私售與人,不得讓外族人觀看,不得損壞和遺失。郭氏家族所修族譜現保存在世的大約有上百種,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國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譜現存有兩種:一是《鳧溪郭氏宗譜》,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萬曆十一年(「83年)家刻本,現收藏在我國國家圖書館;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陽郭氏譜》,明代人郭興重修,明萬曆二十八年 (1600年)抄本,現日本和美國各收藏一部。
推薦閱讀:

為中華民族「書寫家譜」
《江蘇盱眙發現范仲淹皇封家譜》中驚人發現:范仲淹第七世范士選竟然至少活了141歲?
轉:袁世凱後代編寫家譜
陳氏家譜(附漢川燕子庄陳家灣世系)
三皇五帝的家譜(吐血版)

TAG: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