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新聞業回望(下)

  七月  ●新聞媒體不能參與、改變事件發展進程  7月4日《北京青年報》刊喬新生文透露,河南一家新聞媒體負責人在復旦大學演講時,回顧了鄭州張金柱案後新聞媒體與辦案機關相互博弈的過程。披露了「這個被學術界稱之為『新聞審判』的案件,最先報道這一案件的新聞媒體負責人在看到判決之後,卻在第一時間以個人名義撰寫內參,上書司法機關請求改判」。喬文認為,「新聞媒體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於重大社會事件,新聞媒體當然應該進行跟蹤報道,但也必須努力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不能通過新聞炒作放大社會情緒,參與甚至改變事件發展的歷史進程。假如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新聞媒體從業人員今後在處理類似的新聞題材時,或許就會有所收斂,至少改變新聞報道的方式,防止由於過分炒作而造成錯判。假如為了營造同仇敵愾的社會氛圍,或者為了伸張正義而在新聞媒體上聚眾聲討,那麼,雖然會產生預期的效果,但是對法治建設並無益處」。「可是現在許多新聞媒體似乎忘記了這一點,他們為了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不惜死纏爛打,最終讓司法機關辦案人員招架不住,枉法裁判。這不是法治的勝利,更不是新聞媒體的勝利,而是整個社會的墮落,新聞界的悲哀」。「痛定思痛,今後立法機關是否應該為新聞傳播制定法律?新聞媒體在炒作法治案件、製作連續報道的時候,是否應該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就案件討論案件,而不是刻意營造『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社會輿論環境」?  ●我國尚無真正原創數字報  7月16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2006年我國首張數字報《浙江日報》數字報誕生至今,全國數字報已突破400份。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國家數字出版實驗室首次全面測試我國多媒體數字報紙使用功能,發布《多媒體數字報紙使用功能測試報告》認為,僅有1份無紙版的原創數字報;絕大部分依託報社綜合門戶網站存在,更新周期與紙質報紙一致,沒有真正實現多媒體化,且都未採用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多媒體廣告形式未得到廣泛應用,僅4%為付費瀏覽,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近半數用戶控制功能設置不完善,約三分之一數字報與讀者交互功能差,不太重視與讀者溝通;四成不具備簡單檢索功能。  11月21日《文匯報》報道,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布《2007-200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07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整體收入為362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70.15%。據預測,到2008年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整體收入可望達到530億元。2007年含網路報和手機報在內的數字報紙收入達10億元,該報告對2007年中國WAP用戶內容需求調查數據顯示,約有19%的用戶表示願意為手機閱讀支付費用。報告透露全國37家報業集團、300多家報社採用數字報技術在互聯網上出版數字報紙,數字報刊數量由2007年初的不到50份,猛增至2008年7月底的600餘份。  ●新聞報道是有底線的  7月10日《南方周末》報道,柳斌傑在做客強國論壇時,就改革開放30年來新聞出版事業與網友的交流說,「新聞說假話、套話、空話的問題也不是近一段時間出現的,而是長期形成的一些不良作風。當然,在新聞裡面說假話,應該是堅決禁止的。新聞只有一個,必須是真實的、準確的、可靠的」。「作為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一個組織者、推動者,我在實踐中感到最苦惱的問題就是我們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跟不上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能夠同步進行」!並表示以後中國的新聞會更開放、網路新聞會更自由。「我所說的更加開放、更加自由,當然是有底線的,就是任何一種新聞傳播工具都不能不遵循的國際公認的一些準則。比如說法律、道德、秩序,這幾個底線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允許突破的」。在被問及是否允許台灣報紙落地零售時,他做出了否定表示。第7期《新聞記者》曹鵬文章透露,新聞出版系統有關領導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黨政機關為什麼要辦報刊呢?單位利益。通過攤派發行,補貼機關福利,這是一個重要來源。第二是成為人員安排的蓄水池,要安排幹部……就安排到出版社、報社、雜誌社。……這種部門的利益使得黨政機關辦報、辦刊、辦社成風,所以中央下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  ●汶川震災報道  第7期《新聞記者》刊發郝洪的文章,文章綜合網上關於5月22日、29日《南方周末》「大地震現場報告」等報道引起的爭議,網友chyy58認為「好的媒體在考慮事實的新聞價值的同時,也要考慮事實的社會價值,這也是做媒體的基本思考吧。國難當頭,考慮人心凝聚力、考慮鼓舞士氣,這有更重要的社會意義,且不能以『歌功頌德』之流不屑之」。郝認為「人們尚不能接受《南方周末》中性、客觀、帶有距離感的筆調及其背後冷峻的社會制度的思考」。同樣平靜、有距離的敘述,還有《中國青年報》的《回家》,但「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平等的關注,而非高高在上的俯視;是記者對被報道者深深的敬意,而非人所詬病的、精英角色定位之下的悲憫」。並引用一位學者觀點「悲情之中不失理性、記錄之外不放棄監督」是任何災難報道所必需遵循的一個原則。  第13輯《南方傳媒研究》刊《南方周末》大地震報道組「前方總指」鄧科文章說,在初到汶川時,眾多新聞「給我的感覺還是同質化與碎片化」,「『見聞式』被用得很多,記者一路走一路看,印象深的記下來,在頭一兩天一切未明時這種方法很有效,現在失之膚淺」。「我們在新聞操作的整個環節,沒有正面與負面、光明面與陰暗面的區分,記者的眼中只有事實。如果一定要區分,把『汶川九歌』整個報道統計一下比例,人性的光輝遠遠多於惡的一面,善與愛遠遠多於軟弱與麻木。或許其他媒體的報道太過於一致,因此《南方周末》關於人性的複雜性、現實的複雜性的部分一下就被人記住了、放大了」。  同期左志堅文章說,在營救72小時的黃金時間消逝後,一些媒體才開始發出一些所謂的特別報道,描述人類的極限狀態下的生存方式,媒體所謂監督政府的功能已在此時完全失效。金杜摘用《亞洲周刊》對震中大陸記者的描述說「為了搶新聞,挖故事,有記者在醫院,抓著父母已罹難的孤兒問,你爸爸媽媽死了,你現在是什麼感覺?在現場直播中,為增強效果,連線的記者闖進手術室去採訪醫生和傷者;更有某電視台女記者攔下重災區開出的救護車採訪,甚至要採訪裡面被困70多小時才獲救、奄奄一息的重傷員……」,提出「在善意的採訪中,應自動地為採訪對象考慮,當事人的利益高於一切」。並引用美國職業記者協會職業倫理規範「面對孩子和沒有經驗的消息來源或採訪對象時,要特別小心,謹慎使用圖片。要認識到採訪和報道可能會對採訪對象或公眾引起傷害和不安,自以為是地追逐新聞是不可取的」。記者丁補之文引用趙凌觀點認為,對人性的展現,應當有合適的情感時機,不宜在災難的最初期,要考慮災難初期的人們的共同心理。新聞報道也應該在意人類情感深處一些規律性東西。  ●外媒對華報道被拔高或貶抑  第7期《新聞記者》刊新民晚報駐美記者沈月明文章說,「兩年多來駐美採訪期間,發現國內在編譯外電方面,仍然存在實用主義地隨意拔高或貶抑原文意思、選材偏狹、來源蕪雜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受眾片面理解外國媒體對華報道的實際狀況,也不利於引導政府和公眾樹立正確、理性的國際觀,以及自信、獨立的公民精神」。例如汶川地震後,大量摘錄外媒肯定和讚賞部分……給國內讀者以一種印象,以為海外對中國抗震救災行動是一片驚嘆和讚賞。事實上,從一開始,西方媒體就沒有改變他們對華報道的基本態度。……由於成都居民小區帳篷事件、災區校舍「豆腐渣」問題等情況的浮現,西方媒體的報道便逐漸從同情和現場記錄,轉向分析、解釋問題,進而抨擊中國的社會制度和腐敗現象。「國內媒體和網路對西方媒體報道及西方人議論有時採用貶抑的方法,有意或無意地片面翻譯和引用,造成國內受眾對原文報道的事物或發表言論者產生強烈負面印象」。  10月16日《南方周末》報道,BBC中文網時事新聞主編吳玉雯認為「很多中國人並不完全了解西方如何報道中國,除非他們能看到原文;很多中國人所了解的信息往往是通過中國官方媒體轉述而來。我經常瀏覽中國官方媒體有關西方報道中國的消息或評論,通常是兩種情況,一是外國媒體如何讚揚中國的成就,一種是外國媒體如何攻擊中國,充滿偏見」。並稱「中國官方媒體很少報道的一種情況是,西方媒體可以既讚揚中國的成就,也指出中國的不足,這在西方是通常的做法」。日本共同社北京總局記者鹽澤英一介紹說,在西方國家,媒體的基本功能就是監督與批評,在日本,很少見到媒體主動去表揚政府。  ●真相為何被遮蔽  第7期《新聞記者》刊鄭若麟文介紹應法國電視五台國際頻道《報亭》節目邀請,談拉薩騷亂情況說,「一小時的直播,多人輪番『圍剿』,竟一個個學舌是『中國軍隊鎮壓藏民』」。「其實拉薩事件的消息來源無非有三:中方、達賴,以及當時在場的中西方獨立人士。就算因禁止外人入藏而導致西方媒體拒絕引用中方消息的話,何以他們也不相信西方遊客的證詞?法國遊客在博客里詳述3·14目擊記,但媒體對他完全視而不見。這已超越『忽略』而成『蓄意』了」。第9期《青年記者》刊張志安文分析英國媒體對「3·14事件」報道認為,包括英國傳媒在內的西方媒體,關於西藏事件報道中存在的偏見、失衡及負面傾向,背後動因非常複雜。少數報道失誤主要因缺乏基本的事實確認、信源核准而導致低級錯誤,多數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則主要受到意識形態、新聞價值、慣性偏見、媒體定位、國家利益等影響。  主要由4方面因素導致:「一是政治體制、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西方記者判斷和理解事實的價值緯度和基本立場;二是我國政府對新聞報道的管制策略不利於西方記者到現場採訪、報道真相,同時,『3·14』事件發生初期,以陳述結論為主,而非提供事實及證據為主的外宣策略,也比較容易受到外界質疑;三是對負面新聞的偏愛是西方媒體不成文的規則,也是西方新聞價值觀的主要傾向。側重對『壞新聞』的選擇與關注,客觀上導致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傳媒報道中國問題時,無法提供全面的『圖景』」。「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中國在全球話語格局中的『意見弱勢』,某種程度上是歷史欠賬,是歷史解釋權、歷史話語權缺失在具體議題上的表徵」。張認為,「如何改變多數西方公眾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挑戰。由於新聞體制的差異,中西方新聞價值觀、操作手法的不同在面向國內公眾、報道內部議題時可以做到『相安無事』,而一旦在全球化的框架中涉及到他者議題的對外傳播,就必然產生衝突、碰撞。對於正在不斷強大的中國而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適應外國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去學習如何向世界說明中國」。  八月  ●奧運開幕式收視率  8月11日《中國新聞出版報》消息,國內收視率調查機構CSM發布數據表明,奧運開幕式4個多小時內,全國共有8.42億觀眾通過電視實時收看奧運開幕式直播,近10%的觀眾全程收看,收看時間超過兩小時的觀眾比例高達43.6%。國內互聯網第三方市場監測與受眾測量機構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的數據,開幕式當日20點至23點30,3200多萬用戶通過擁有奧運媒體合作授權的9家奧運指定網站/服務商頻道和軟體觀看了奧運開幕式的視頻和信息,9家網站在此期間覆蓋的不重複的全站獨立用戶數為5081萬人。這一時段內,共有9021萬互聯網用戶在線瀏覽使用各種互聯網服務。8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德國電視一台統計,開幕式收看觀眾達到772萬人,瞬間最高值910萬人,其中333萬人提前1小時就開機等候。當天該台收視率高達24.9%,遠遠領先於其他德國電視台。法國近500萬人觀看開幕式,收視率超過20%。  ●中央專項資金支持公益文化事業  財政部發布的《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於8月11日起實施。辦法規定,符合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整體規劃和要求等條件的地方廣播電台、電視台、發射台等廣播電視設施維修及設備購置、地方新聞出版事業單位設備購置及技術改造補助等地方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可以申請補助。  ●國內主流新聞網站的發展  第3期《新聞戰線》刊陳凱、徐濤文認為,與國內互聯網應用市場規模的370億元相比,人民網和新華網等新聞網站的市場份額均不到1%。在訪問量上,截至2008年1月1日,新華網在中文網站中綜合排名第42位,人民網列69位,央視國際列第58位,均遠低於注重新聞業務的騰訊、新浪和搜狐等商業門戶網站(三者分別排在第2、3、4位),與國際知名網站的差距則更大。文章認為制約主流新聞網站的因素是新聞網站還停留在管辦不分的層面,各類中心作為行政部門無法獨立開展經營;新聞網站機制上也受到傳統媒體的許多制約,很難進行獨立的、對外融資及業務合作。  3月27日《中國新聞出版報》透露,李東東在全國報刊管理工作會議上說,不少報刊出版單位雖然建設了自己的網站,但點擊率低、維護成本高,傳統報刊真正實現數字戰略轉型任重道遠。第8期《網路傳播》刊顧華文認為,雖然絕大多數網民認為重大新聞一般都是先從互聯網上看到,但新聞不但未能成為新聞網站的核心競爭力,反倒有相對弱化的趨勢,新聞影響力與母媒體和全國性商業網站相比,均相去甚遠。互聯網上的信息流量逐漸向一些強勢網站聚集,3G到來之後,無線傳輸速度甚至有望超越寬頻上網方式。因此,手機成為個人媒體中心是很快的事情,互聯網也不得不向手機和無線傳輸靠攏。互聯網本身已成為新聞的傳播源,……傳統媒體及其網站以政策壁壘構築傳播力的方式已難以為繼。  10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引用新聞出版總署課題《2007-2008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數據,傳統報紙與數字報紙相比,2007年增長率分別為11.03%、300%。2006年數字報紙(含網路報和手機報)收入達10億元,博客收入達9.75億元。2008年報社網站的增長數量達到了141.9%。並認為一方面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許多想要進入這一領域的單位又找不到贏利模式。同時,數字報紙還存在著過度重視「原版原式原更新頻率」,而忽略了互聯網和手機平台本身固有特性,還是一種傳統紙質出版物的思維方式和運營模式,算不上真正的數字出版。根據2008年6月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布的《多媒體數字報紙使用功能測試報告》顯示,在335份多媒體數字報紙中,對新聞內容進行實時更新的僅為1份,同步更新的322份。報道認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平台將加速整合。  九月  ●國家公關  9月4日《南方周末》報道,2006年偉達(中國)與北京奧組委啟動合作。早在奧運會正式開始之前,偉達每日撰寫一份《北京奧運會國際媒體監測情況匯總》,摘錄法新社、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對奧運會的相關報道。在2005年招標評估中,北京奧組委要求應標公司具有較清晰的宣傳戰略;每天5種語言的國際輿情監測;為奧組委做形象推廣,走出去溝通,也要請國際媒體進來觀察;與媒體保持良好的關係,並為其提供服務;幫助奧組委300多名官員進行媒體培訓;危機管理等6方面能力。即便如此,我們對溝通技巧的運用仍尚未到達意境,於澤遠對此也感到遺憾:「例如官方發言人有時在面對外國媒體質疑時,用尖刻的語言回應,甚至失態發火。」並報道,近幾年像偉達這樣的專業公關公司越來越多地被引入到政府或准政府活動中。報道同時引用董關鵬的話認為,如果一遇到危機事件,國內媒體言路不暢,結局將是西方媒體羽翼日豐。而經濟大門洞開後的中國,若官員依然奉行「行勝於言」,長此以往,恐會出現中國官員的集體失語症。若到那時再想找回失去的話語權,任何高明的公關專家都會回天無力。  ●重大新聞事件將設立新聞中心  9月25日新華社報道,神七新聞中心的運作模式借鑒了中共十七大和奧運期間新聞服務的運行經驗。消息透露,今後每逢重大新聞事件,將通過設立新聞中心,可以讓記者更方便、更準確地獲取新聞信息,更全面地向公眾報道。  ●奧運期間涉華報道不完全被西方少數媒體主導  9月11日《中華新聞報》報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於7月28日至8月20日跟蹤、研究、比較全球10種語言、29個國家和地區的67家主流報紙對北京奧運的頭版報道,發現46.2%的主流報紙在頭版至少刊登1條以上的奧運新聞,其中正面報道超過53.8%,負面報道僅為11.3%。奧運期間,世界主流報紙頭版涉華負面報道僅為7.5%,正面報道為24.5%,其餘多為中性或平衡性報道。在關於奧運的報道中,阿拉伯國家報紙對中國的關注度最高,非洲國家報紙對中國的關注度最低。研究小組負責人李希光說,「歐美國家報紙頭版對華報道負面比例最大,為23%」,「世界主流報紙涉華報道是多樣的和多聲音的,並不完全被西方少數媒體所主導」。  ●CMMB手機電視將進360個城市  據9月12日、17日《中華新聞報》,廣電總局已於8日召開的黨組會議上正式通過關於地方廣電獲准參與CMMB手機電視網路建設和業務運營的方案,年底前將完成地級城市網路建設。用戶只要購買具有CMMN接收晶元的終端,就可以免費接收到7-8套電視節目和3-4套廣播節目。報道透露,「由於廣電系統至今未確定CMMB手機電視的收費模式和收費平台,未來一年內將仍採用免費收看的方式進行推廣」。CMMB是我國自主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的數字電視技術,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帶寬限制,從而保持信號穩定,畫面流暢。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廣電總局已批准將CMMB投入試商用服務,第一批城市為北京、深圳、天津、秦皇島、上海等,北京城區已實現絕大部分地區覆蓋。據10月9日《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中廣衛星移動廣播有限公司被確定為CMMB全國性運營商。目前CMMB已經在全國37個城市有超過20萬用戶,晶元銷售已突破140萬片。11月6日《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張海濤表示,「廣電系統要舉全國之力來推進CMMB運營,到2010年要將CMMB用戶數量從目前的120萬提高到5000萬」。報道透露,廣電總局已經確立「中廣移動總公司+省級子公司+地市級分公司」的CMMB全國運營組織架構。並認為,對於一直處於分散運營狀態的廣電系統來說,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是建國以來廣電系統第一個全國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的發展項目,但目前仍然面臨各級廣電部門對資金來源、投資規模和節目信號是否加密等問題的不同意見。報道說,目前支持的部分終端很多都是山寨工廠的產品。深圳某工廠人士說,今年奧運前後向山東發的800部CMMB手機,至今仍有600多部在庫存中。  ●「網路危機公關」  9月18日《南方周末》刊評論員文章,就三鹿奶粉問題事件說,「三聚氰胺這出大戲剛剛揭幕,馬上又有了300萬巨資擺平某搜索引擎的傳聞」。「此次傳聞,則讓一個我們平時所知不多的新型產業正式浮出了水面,這就是所謂危機公關產業,說白了就是醜聞消音器」。「某搜索引擎雖已矢口否認,但這種潛規則在業內大行其道,其實早已是公開的秘密」。9月23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名為陳墨的網路策劃人透露,近期四川自來水等問題沒有擴散開來,網路危機公關起了很大的作用。陳說,網路公關公司會和門戶網站溝通,避免他們把企業的負面新聞做成專題或放頭條;還可和主要搜索引擎網站溝通,盡量又快又多地發布客戶的正面信息,把負面信息衝掉。「如果網上信息堵住了,輿論就堵住了很大一塊」。傳統媒體一般不存在撤稿,但網路中從BBS到門戶網站,都可以花錢公關撤稿,消除影響。網路是目前危機公關的主攻方向,很多時候需要從論壇、博客、搜索引擎、SNS社區網等不同方面同時下手。1024互動營銷首席執行官童紫靜認為,目前網路公關主要手段,是利用搜索引擎、各大門戶網站、論壇及SNS等網站,以網民、博主的身份發布軟文、廣告等,網路公關行業目前規模有5000萬到1億元。報道引用一位媒體從業人士的話說,隨著搜索引擎寡頭壟斷的形成,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企業問題了,涉及到人們的知情權。「對這種事關人們知情權的媒介,政府應該出台嚴格的規範,並履行監管義務。」  ●「合謀瞞報機制」  9月11日《東方早報》披露「三鹿奶粉」致腎病,引發全國乳品行業質量安全問責風暴。該報道作者簡光洲在第9期《新聞記者》撰文認為,「在短短的十來年內,中國一些媒體在市場化競爭中有時也迷失了方向,而一些作為媒體『大客戶』的企業往往也借著自己強勢,有操控媒體報道的意圖乃至動作,如果這樣,媒體的客觀性何來」?9月25日《南方周末》摘登22日《大公報》馬浩亮文說「三鹿醜聞曝光後被千夫所指的時候,河北當地的媒體仍沒有正面去揭露個中緣由,只能引用一些官方的通稿」。「國家公布的涉及毒奶粉事件的企業明明是22家,而9月17日山東《煙台晚報》上公布的卻只有20家。讀者比較後發現,漏網的兩家『澳美多』與『磊磊』,正是煙台本地企業。在傳媒信息如此發達,尤其是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真是愚不可及」。10月26日《北京青年報》刊潘洪其評論,認為河北蔚縣李家窪煤礦井下炸藥爆炸事故瞞報事故與2002年山西繁峙礦難都形成了地方官員、當事企業和被收買的記者3方合謀瞞報的運作機制。10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8月2日石家莊政府領導接到三鹿集團請求,請政府加強媒體的管控和協調,給企業召回存在問題產品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十月  ●新聞出版總署改革行政管理體制  7月25日、10月7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國務院下發的新聞出版總署「三定」方案,增加了監製管理廣播電視機構記者證等6個方面職責。根據「三定」方案,新聞出版總署新設立了科技與數字出版管理司,並起草了《新聞采編活動暫行規定》,會同中宣部制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報刊管理工作的意見》,加大了對違規違紀新聞從業人員和違法違規重大新聞的查處力度,建立了新聞記者違規違紀行為跟蹤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建立對損害公共利益的重大虛假新聞快速處理機制等。11月3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刊柳斌傑講話說,新「三定」打破了過去按產品類型設置機構的模式,按照服務環節設置業務機構,突出了內容、產業和市場建設、公共服務職能。  ●奧運會採訪規定的長效法規  10月17日起施行的國務院《條例》規定,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採訪,需徵得被採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採訪時應當攜帶並出示外國常駐記者證或者短期採訪記者簽證。10月17日新華社報道,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劉建超在記者會上說,新條例將《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的主要原則和精神以長效法規固定下來,繼續為外國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在華採訪提供便利。同1990年條例相比,新條例在外國記者來華採訪時不再必須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陪同;外國記者赴開放地區採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等方面有了重大變化。11月1日國台辦公布並施行的《台灣記者在祖國大陸採訪辦法》規定,台灣記者可以通過有關部門指定的服務單位聘用大陸居民從事輔助工作。  ●黨報黨刊發行體制改革  10月28日《吉林日報》報道,2008年吉林省將《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吉林日報》作為公共文化產品,由財政經費和黨費統一採購,按規定範圍發放到相關部門、單位和基層黨組織,受到中宣部肯定,也受到各黨報黨刊社的歡迎和基層的擁護。報道透露,將不允許再通過黨委宣傳部門有組織地訂閱《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吉林日報》,不允許財政列支征訂費用後再向基層單位和部門收回費用,不允許短期訂閱等違規情況發生。11月25日《淮安日報》報道楚州區規定,鄉鎮以上機關和領導幹部一律用公費和黨費訂閱黨報黨刊,各單位、各部門可從行政事業費、黨費、工會費、宣傳費等費用中撥出專款訂閱。  ●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原因  10月30日《南方周末》刊熊培雲文認為,近年來中央高層日益重視國際輿論格局中的「西強我弱」,並謀求改變。但首先需要認清的是,造成媒體「西強我弱」的原因之一,在於中國媒體賴以生長的環境,在於一些官員對政治與輿論關係認識尚有不足。最簡單的莫過於,直至今日,不少政府官員對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的判斷,仍受累於報章雜誌上的字型大小與照片之大小、位置之高低與及其參與的政治活動是否被置於頭條等形式主義。談到本土媒體與高級官員對話的平等性問題,至少在許多媒體從業者及管理者看來,仍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也是這個原因,一些本可能增進社會凝聚力與政治動員力的政治新聞被各種『宣傳邏輯』修飾得毫無趣味,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只有自上而下的旨意、說教,而沒有平等的對話,媒體就會失去其特有的交流功能。而為人津津樂道的大眾傳播也會矮化為『(對)大眾宣傳』,繼而讓位於『大人物宣傳』」「……公眾難以從公開發行的報章雜誌上充分了解政治運行及社會心理之真實的狀況,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恐怕這也是現在一些領導人強調自己喜歡通過網路了解民意的重要原因。」「如果媒體不能成為承載平等對話的平台,不能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換一種方式講政治,其結果必然是,不僅言說者難有輕鬆言說的機會,而且所有受眾,從市井平民到政治領袖,都可能會失去從中聽到真話的機會。」1  2月4日《南方周末》刊柳斌傑專訪,柳說「在國際上,我們的輿論還沒有與我們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大國、經濟大國相稱的影響力、公信力和說服力,有時比較被動」。「就原因來說,除了西方強勢輿論主導之外,我們自己工作上也有不足,例如新聞視點不高、國際性不強,媒體的報刊結構也不合理,地域化、多而散,高水平上檔次的比較少,沒有國際性的傳媒集團」。「(傳媒集團)小的原因……一個是地區限制,強的不能強,弱的不能死;一個是政策限制,辦刊的只能辦刊,出書的只能出書,辦網的只能辦網,辦報的不能辦電視,國際媒體哪有這樣搞的?一種信息要通過多種傳播方式、傳播載體進行傳播,這是國際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我們違背了這個規律,自縛手腳」。  ●「封口費」事件  10月2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戴驍軍於9月27日晚在網上曝光多位真假記者在霍寶干河煤礦領取「封口費」。報道說,最早獲悉線索與內情的是礦山周邊農民或無業游民。線人提供信息給「假記者」,「假記者」又把此信息群發給其他同行,從中提成。「當地媒體有關人士分析,一些主流媒體的真記者,管的部門太多,大家工作戰戰兢兢,深怕踩『紅線』、觸『地雷』,基本放棄了社會輿論監督的使命。……這為假記者牟取不法利益提供了市場」。「假記者群體由個別媒體最初的廣告、發行、通聯人員擴散到無業游民。」「以前沒有發稿平台……現在,這個群體發展到自建網站,煤礦不給錢就往網上貼。與一些知名網路媒體關係深厚的假記者,則拿著礦主的錢幫其刪除與封鎖論壇的負面報道」。  10月31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刊盧荻秋文認為「『假記者』充其量只是『食腐者』的伴生者,是新聞監督的規則與秩序被公權破壞後的『寄生者』」。11月6日《南方周末》刊曾穎文認為,封口費也是分層級的。初級層次,公關對象多為普通小記者,收買費用常常為稿費的數倍。高一級的是針對媒體中層的,常見的方式是逢年過節,「禮」尚往來。再高一層就輪到總編一級媒體高層了,到這個級別,封口費就不叫封口費了,而是廣告費或業務費。最高層級,根本就不把媒體當一回事,搞定媒體有些主管官員,將自己的單位或者企業列入有關部門的保護名單即可。  綜合11月27日《中國新聞出版報》、12月4日《南方周末》報道,新聞出版總署已查實處理了14家媒體4名記者26名工作人員,追回31.93萬元涉案金額中的絕大部分,尚有6家媒體(主要是中央媒體)的12名工作人員因身份確定複雜,還需進一步調查取證。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負責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讓我們欣慰的是,……真正市場化程度高的報刊沒有出現在領取封口費的名單中,這證明在市場競爭環境下,這些市場化良好的媒體是能保持新聞職業操守的」。「現在的『灰記者』大都是一些經營不善的媒體才出現的問題,在向市場轉型的過程中,一些活得不太好,死又死不掉的媒體是產生行業不正之風的溫床……對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個行業做更深入的改革,讓無法適應市場發展要求的媒體逐步退出市場」。「正在完善記者黑名單制度,這次涉案的所有人員,都要列入我們的黑名單,讓有過不良記錄的人員無法再獲得新聞記者證,禁止進入采編崗位。這些工作都將會在2009年全國統一換髮新版記者證工作中得到體現」。  十一月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  6月20日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時,在人民日報國際部強調,「辦報紙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方面」。李長春在11月8日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第九屆長江韜奮獎頒獎會的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把提高主流媒體的國內國際傳播能力作為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打造國際一流媒體,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相稱的國際傳播能力,使我們的圖像、聲音、文字、信息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進入千家萬戶」。並要求「切實加強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著力提高我主流媒體在國際上的原創率、首發率和落地率,著力建設語種多、受眾廣、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不斷提高影響國際輿論的能力和成效」。「深入了解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培養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增強全球傳播意識,善於在國內國際輿論的互動中擴大我們的聲音」。  12月4日《南方周末》刊柳斌傑專訪說,「中國傳媒要有世界地位,必須要形成三五個世界一流的傳媒集團,能夠跨地區、跨媒體、跨國發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按行政級別配置出版資源,誰也大不了,誰也強不了……必須把它從行政壁壘中解放出來,成為一個公眾的社會傳媒集團公司,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中參與市場競爭。現在跨國傳媒集團多在幾十個國家辦報刊、辦出版、辦電視,一個集團辦上千種報刊,當然能左右國際輿論。我們也要向這個方向努力」。12月16日人民日報報道,人民網在日本東京成立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成為國家重點網站中第一個走出國門的網路公司。人民網日本株式會社旗下運營的人民網日文網站致力於通過日文向日本公眾報道中國發生的新聞,將在日本完全實現本土化,新聞采編中心及技術中心都將從中國北京逐步遷移到日本東京。  ●搜索營銷的信任危機  11月15、16日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道指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競價排名已成「勒索營銷」,引發公眾對信息公平性與商業道德的質疑。中國城市地圖網負責人陳懋認為,這是一種極不道德的商業行為,不僅影響搜索引擎的公正性,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互聯網到底應該怎麼走。11月17日《羊城晚報》報道,在開展搜索營銷業務時,搜索公司對廣告客戶和發布的廣告信息缺乏有效審查,是造成虛假搜索結果欺騙消費者的根源。有法律專家認為,對互聯網搜索廣告來說,這種信息監察難度很大。  ●報紙讀者規模萎縮的趨勢得到抑制  11月21日《文匯報》報道,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布《2007-2008中國出版產業發展報告》認為,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對全國36個大城市的讀者調查數據,接受調查的6626位城市居民,每天看報的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65.4%上升到2007年的65.7%。此前5年間由2001年的70.6%逐年下降。調查顯示:與2006年相比,男性讀者比例未變,為68.4%,女性讀者比例提高了0.5%,達到62.8%;15至24歲的讀者比例急劇下降了3.6%,僅為53.7%;55至64歲的讀者比例增長0.6%,為69.5%;65至69歲的讀者比例增長1.4%,達到65.3%。也就是說,讀者總規模穩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女性讀者略增加,另一方面是55歲以上的老年讀者數量增加。而24歲以下的年輕讀者流失現象嚴重。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數字報業不失為爭取年輕讀者、尋找報業經濟新增長點的好辦法。  ●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報業  11月28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在經歷用工成本提升、新聞紙價飛漲、金融危機襲擊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打擊後,中國報業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8月以來金融、家裝、建材、汽車等行業廣告出現走軟跡象,中國廣告協會報紙委員會主任梁勤儉認為,8月份是全國報業廣告最慘淡的一個月。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宋建武認為,「從不同媒體的商業模式、廣告類型及目前情況來推測,報紙受到的衝擊可能僅次於網路」。報業廣告經營在第三季度出現了很嚴重的下滑。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在發行征訂的高潮期全國多數地區的進展情況都不是很理想,而新勞動合同法的正式實施在客觀上促使報業人力成本迅速攀升,給報業發行帶來衝擊,有些媒體甚至考慮放棄原有的發行網路。宋建武認為,「任何一次大的市場變化都是一次集中化的過程,會提高行業的生存門檻」。金融危機對中國報業影響很可能是明年全年,特別是明年上半年影響會比較明顯。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2008中國報業年會講話中表示,報紙出版成本大幅上升,全行業整體經濟效益下滑,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導致行業盈利預期風險加大。  十二月  ●取消新聞出版崗位培訓費  根據財政部、發改委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統一取消和停止徵收的10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中,包括新聞出版崗位培訓費。  ●停止執行合併納稅  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試點企業集團繳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從2009年1月1日起對包括報業集團在內的106家實施合併納稅的企業一律停止執行合併納稅。各子公司獨立納稅後,盈虧如無法相抵,也將難以避稅。  ●報業《落實「十一五」規劃的發展措施》  12月1日《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2008報業年會上講,黨報及少數民族文字等公益性出版單位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實行事企分開,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改善以服務為目標,著力在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和改革運行機制上下功夫。報刊司司長王國慶介紹該措施時稱,將鼓勵省級黨報和地市級黨報進行宣傳內容和業務資源上的集約整合和優勢互補,推動行業專業報樹立資源中心觀,消除機關報形態。將大力推進報業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市場服務主體,深化公益性報紙出版單位改革,培育報業公共服務主體。將推進國有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中央部委所辦的經營性報紙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將大力調整報業結構,推動報業集約化發展、集團化建設。推動報業集團加快向綜合性傳媒集團轉型步伐,培育大型國有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重點扶持在區域市場內具有領先優勢的大型報業集團向綜合性傳媒集團發展,確立跨地區發展、跨媒體兼營的戰略方向。鼓勵推動報業集團發揮品牌和資本運作的優勢,整合文化產業關聯領域的多媒體內容資源,開發新興內容市場,具備文化產業領域的多元化經營能力。發展成為跨地區、跨媒體,立足傳媒業、面向大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經營的國有大型綜合性傳媒集團。  實施專業性傳媒企業集團發展計劃,推動服務於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行業類報紙以及滿足重要細分市場受眾需求的專業類報紙,重塑新型市場主體;推動已初步形成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行業專業類報紙轉製為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鼓勵支持報業集團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規範融資行為、拓寬融資渠道,引進大型國有的長期戰略合作者;支持鼓勵報業集團以品牌和業務為紐帶整合行業內或細分市場內多種形式的媒介資源,為垂直整合全國行業內媒體資源提供政策保障,通過資源整合貫穿產業鏈或細分市場的價值鏈,實現跨地區、跨媒體發展;縱向形成一批在行業領域或細分市場內具備一定資源集中度的、佔據優勢競爭地位的專業性傳媒企業集團,建立健全「准入」與「退出」相結合的報紙出版宏觀調控機制,建立科學的報紙出版資源配置機制,使報紙出版資源配置向綜合性傳媒集團、專業性企業傳媒集團、轉企改制後發展迅速做大做強的報紙出版單位傾斜,推動報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中國電視新聞直播聯盟  綜合北京電視台、12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報》消息,12月21日成立的聯盟由央視牽頭,國內50家電視機構共同組成,是國內最大電視新聞資源收集和播發平台。聯盟成員利用直播手段,播發重要新聞,其他成員可通過衛星傳輸設備同步採用,並「希望利用現代電視技術打造一個反應最快、覆蓋最廣的全國電視新聞直播體系,強調新聞的原創率、首發率和落地率,實現全國電視新聞直播常態化」。除各級電視台外,各類企事業單位、武警、軍隊和政府的信息發布機構,只要具備電視直播能力,均可申請加入。  (作者 孫正一,柳婷婷中國記協 )
推薦閱讀:

文化產業新聞
4月27日新聞匯總
新聞資訊
4· 時事新聞|防洪救災是大事,人民安全最重要。
奧巴馬白宮生活新聞特寫[15P]

TAG:中國 | 新聞 | 新聞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