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性思考之四:談談國人繼承的劣質遺產(1)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5月29日 10:00:35 來源:新華網【字型大小:大 中小】 【背景色
】 【留言】 【評論】許博淵作者文集讀了艾琳先生《對國民性的再思考》和網民們的評論,感覺大家是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認真嚴肅地思考問題,讀後很有啟發。這樣的討論氣氛讓人喜歡。我不喜歡霸氣和流氣。艾琳先生的側重點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大致是不錯的,我贊同,現在要說的,不過是一些補充。人都在特定的環境下生活,都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環境塑造著。古人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看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孟母三遷」也是考慮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力。但是,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兩方面互相起作用,形成一個循環。這個循環,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歸根結底,是人改造環境。好的環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人去創造,去改造。高素質的人,可以把惡劣的環境改造成理想的狀態,這種理想的環境反過來又塑造著人,改造著人。這是良性循環,反之則是惡性循環。對人影響最大、最基本的因素,我以為是物質財富的多寡。作為一個群體,貧困總是和愚昧聯繫在一起的。我國一些地區在歷史上曾經是文化中心,出了許多彪炳歷史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後來,由於戰亂,由於經濟中心的轉移,文明中心也隨之轉移,那些地區的人日益貧困化,素質會變得非常低。一些發達國家的貧民區,基本特徵就是窮,因為窮,受教育程度就低,就業率也低,治安狀況、衛生狀況、人的道德水平等等都跟著低,以至於一般人不敢到那裡去。國家的大環境大致相同,人的素質可以有天壤之別。當然,貧民區的形成往往有複雜的歷史原因,並非一個因素起作用。我國的情況有自己的特點,人口密度過高,過於集中,相互摩擦比較頻繁激烈,物質財富相對貧乏而且分配嚴重不均,加上特殊的生產生活條件,造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特點,其中有些是不好的。比如,許多人沒有排隊的習慣。這種惡習,人人反感,可就是改不掉。為什麼?它已經成為一種積習,積習難改。那麼,是什麼環境鑄造了這種性格?是千百年的短缺經濟。比如遇到大的災荒,政府或者有慈悲心腸的富人會搞施粥活動,饑民們拼全力爭搶,沒有自覺排隊的。僧多粥少,你溫良恭儉讓,就喝不上粥,或許因此就餓死了,而求生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本能,本能驅使他去爭搶。如果糧食非常多,人人都能吃飽,人就不會被動物本能驅使,就會想到體面、秩序、謙讓等等了。爭搶一旦形成習慣,在沒有必要爭搶的場合也會爭搶。早先,在世界各地的機場上,登機的時候一擁而上的,不用問,都是中國人。漸漸地,這種現象比較少了,因為人們發現,機票是對號入座的,人人都有一個座位,根本沒有必要爭搶。但還有一些人要搶,因為他行李多,又捨不得花錢託運,他要搶先登機,以便佔用鄰座頭頂上的行李箱。後來,這種現象也少了,國內物資豐富,用不著到國外去買了,即使行李多一些,也捨得花錢託運了,口袋裡比較充實了。現在,在國內,上公交車還是一擁而上,座位少,不搶就只能站著,自己花了錢,買了票,有權得到一個位子,至於別人能否有座位,不是他考慮的問題。最近,有一位在國外呆了大半輩子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去德國探親,發現中國遊客的氣度與十幾年前大不相同了,沒有劉姥姥進大觀園那種神情了,一個個氣宇軒昂,高視闊步,好像在向世界宣告:「中國人站起來了!」我覺得,這種揚眉吐氣同樣暴露出環境的影響,一種十足的小家子氣。中國老百姓窮了千百年,窮怕了,做夢都在羨慕貴族豪門、財主闊佬,也許已經演練過多少遍了,一旦腰裡多了幾個銅板,就要裝貴族樣、闊佬樣,「人一闊,臉就變」。總要到國家真正富裕了,大家都富了,富了若干代了,這種小家子氣才會慢慢消失。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社會責任意識?家族制度是一個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羽戈:「改造國民性」可休矣
※「哄搶」能體現出多少國民性?
※誰是中國民主的最大潛敵?(之二)
※從南明之惡鬥看國民黨的末路
※國民黨的那些抗日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