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當代文學的衰落與革新

一、  中國文學在新文化運動「白話文學」革命之後,曾一度廣泛的吸收西方近現代以來各種文學藝術流派的影響。二戰之後在歐洲國家迅速風靡和流行的現代主義文學,也在此時以「新浪漫派」的名義被介紹到國內,對一些新老作家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魯迅、郭沫若的小說中不乏象徵、夢幻、意識流等現代小說技巧的體現。以施蟄存、穆時英為代表的海派小說家,在日本新感覺派的影響下,在三十年代形成了中國第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而張愛玲、錢鍾書的長篇小說,無論從主題,還是形式上,都體現出濃厚的現代主義文學色彩。  雖然中國在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之後,並不完全具備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發展的文化條件與歷史環境,但仍然在世界現代主義文學大潮中,突顯出了時代的特徵。半個世紀以後,當中國80年代又一次如20年代一樣,大量的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影響後,一些具有現代主義特徵的「現代派」和先鋒小說,曾一度成為文壇的主流。  中國20世紀兩次大規模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都是在文化相對匱乏和落後的情況下,這種落後的根源主要在中國與西方的「現代化」程度上。如果說20年代中國與歐美髮達國家的現代化程度相差半個世紀的話,那麼80年代則將這個差距又拉大了距離。無論是中國文學的發展,是否應該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參照,即使是與同時期的拉美和亞洲的日本相比,也是處於相對落後狀態的。  如果我們提到拉美文學,無疑會想到魔幻現實主義,在20世紀後半葉的世界文學中,正是這個拉美文學流派,改變了歐洲文學長期佔據世界文學中心的地位。在20世紀的最後20年里,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國的先鋒作家創作。他們在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拉丁美洲作家的創作中,看到了一種移植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巨大可能性。但畢竟中國的古老文化傳統和社會歷史現實,與拉美的相似性遠遠大於差異性。  現代主義文學為20世紀的作家們提供了多種誇張、變形、怪誕的藝術表現技巧。在20、30年代的法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大都市,在那些沉迷於潛意識和夢的作家筆下,就成為了「超」現實,而在50、60年代,風雲變幻、雲波詭異的拉美,則成為了「魔幻」現實,無論是歐洲的超現實,還是拉美的魔幻現實。都是對現實的一種「表現」。與巴爾扎克和左拉時代的「模仿」不同,20世紀的社會現實和人類內心,遠遠要比19世紀更加的複雜,也更加的混亂。「表現」取代「模仿」,是文學發展的必然。     二、  中國20世紀末的先鋒作家們,面對大量湧入的西方現代主義和拉美現實主義等多種文學流派,並未真正的加以理解和消化,就開始模仿和運用一些表現方式,自然會導致中國的文學「現代化」努力,成為曇花一現的短暫現象。從而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偽」現代派作品。這種嘗試失敗之後,大多數先鋒派作家,迅速失去其鋒芒,開始回歸到「前」現代的寫作方式之中去。    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現代派」文學,明顯體現出一種對落後於世界潮流的追趕意識。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最後導致了中國文學在80年代的「現代化」嘗試失敗。這種失敗似乎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中國的「先鋒」作家們僅憑學習一些現代主義文學表現技巧,就想與不成熟的創作理念和急進的心態創造出中國化的「現代派」文學,顯然,這是一種急功近利,難以保證作品的質量。  從客觀上來說,無論是中國的「現代化」程度,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社會和人文環境,還是作家本人的文化修養和生活體驗,都是不成熟的。我們可以說,這種不成熟,不僅是與西方現代作家相比,就是與中國30年代的新感覺派作家相比,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畢竟20世紀30年代,是世界現代主義文學發展的成熟和巔峰期。  在20世紀80年代,歐美髮達國家和日本,早已步入後工業社會,曾經作為20世紀後半葉主流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此時業已走向衰落。而帶有新歷史、後殖民、女權主義色彩的文學,正在取代日益消解深度意義和現實關切的文本遊戲。中國的「現代派」文學與同時代的世界先進潮流相比之下,雖然在形式上很「先鋒」,但是在內容上卻相當「陳舊」。90年代,先鋒小說的銷聲匿跡,意味著中國急功近利的「現代化」文學實驗徹底失敗。其結果是中國的小說創作,又重新回到「前現代」的「新寫實」之中。中國與世界文學潮流,再一次拉開巨大的距離。  無論中國80年代出現的「現代派」或「偽現代派」文學,是否真正的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先進文學潮流的接軌。但這種嘗試本身,卻表明了中國的先鋒作家們,不甘落後於人,銳意進取的態度。同經濟上的落後一樣,文化上的落後,同樣成為中國在20世紀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後者,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人作家來說,尤其的敏感。事實上,中國是否有「現代派」文學並不重要,關鍵的問題是,中國文學是否能成為世界文學主流的一部分。   對於20世紀來說,發源於歐美並逐漸影響整個世界文壇的現代及後現代主義文學,標誌著世界文學歷史上又一個新的高峰。而中國文學未能在這一文學大潮中佔領一席之地,是中國的作家耿耿與於懷的主要原因。儘管20世紀末中國先鋒作家向「現代派」文學的衝刺,因為底氣不足而半途而廢,但卻為中國的讀者帶來了一次文學冒險,讓更多的文學創作者和愛好者,對於西方現代文學不再陌生。為他們日後學習並接受世界先進文學思潮,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對於「先鋒」文學的探索,總是少數作者的行為,這些人往往是對文學本身,尤其是文學的藝術性非常執著的一群人。但正是因為這些少數不甘平庸、銳意進取的探索者和冒險者,才真正的推動了文學藝術,乃至人類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儘管他們的實驗不總是成功,更多時候得到的不是成功和榮譽,而是失敗和痛苦,並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但他們至少能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讓他們繼續在創新的道路上前行。   三、  21世紀初,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文化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一些大城市逐漸具有國際化大都市的特徵,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及大學高校的擴招,使剛步入校園的大學生們,在接受並同步構建網路文化的進程中,使文學書寫方式,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新世紀前後的幾年裡,以「80後」為代表的青春文學,在「新概念大賽」和「網路寫作」,以及出版社和書商的市場運作下,異軍突起。對於中國文壇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佔領了絕大多數青少年文學閱讀群體,成為與傳統主流文學分庭抗禮的勢力。  但是「青春文學」並不具有先鋒的性質,儘管其中的一些作品體現出明顯的先鋒特徵。「80後」文學從整體上說,屬於浪漫抒情文學,帶有濃厚的張揚自我和個性叛逆的色彩。這種帶有世紀末憂鬱和頹廢風格的青春文學,與19世紀末的西方唯美和象徵文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卻缺乏生命體驗和文化反思的深度。這一方面是由於作者年齡和生活經驗、文化修養程度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過於關注自我,缺乏對社會和歷史的深刻認知所決定的。「80後」文學中的種種「大話」系列作品和「無厘頭」寫作,明顯體現出消解歷史、抹平深度的遊戲性質。  「80後」文學曾一度成為國內外關注的文學熱點和重要文化現象,其中一些領軍人物與主流文壇產生了激烈的衝突,並在2006年以網路論戰的方式,進行了一次交鋒,其結果是彼此的相互否定。這次衝突暴露了中國文壇很多的缺點和問題,參與論戰的雙方沒有表現出文人應有的學養和風度,最後以相互謾罵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文壇鬧劇,出了讓更多的人對文壇失望之餘,也促使人們對中國文學發展現狀的進行徹底反思。  「80後」文學在新世紀的崛起,與傳統主流文學的逐漸衰落幾乎是同步的。一些業已成名的中年作家,儘管推出了幾部最近「力作」,但大多數都遭到批評界的質疑。而一些讚揚性的評價,卻難免有「炒作」之嫌疑。余華的《兄弟》,是最典型的這類作品的代表。  經過「韓白之爭」後,中國主流文壇日益顯示出其保守性。對於「80後」作家採取拉攏和分化,甚至讓一位屢次「抄襲」的青年作家進入中國作協。此後作協成員抄襲事件層出不窮,儘管文壇內外質疑和憤慨的呼聲很高,但每次都不了了之。   四、  中國文學在2006年之後,隨著「80後」青春文學的降溫而走向低迷。雖然以玄幻、武俠、言情為代表的通俗文學仍然佔領大部分讀者市場,但以主流文壇為代表的「純文學」,似乎一蹶不振。其原因除了作協內部拉幫結派、抄襲成風、封閉保守,導致其成員整體素質不斷下滑之外,其所屬期刊和雜誌,大力迎合市場化和庸俗化的轉型改制和文學理念的陳舊落後、教條僵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80後」文學的危機,同樣來自其內部。作為「青春文學」代言人的「80後」作家,大多數是因為「新概念」大賽脫穎而出的,這使一些作家過於「早熟」。他們沉迷於對青春敘事的自我表達,而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作為其敘事資源的「青春」被耗盡之後,自然就「江郎才盡」,漸漸淡出讀者的視野。「80後」作家「出名」早,但文學創作生涯結束的也早。客觀來說,從「新概念」大賽選撥出來的「80後」作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語言天賦和寫作功底。但由於過早的在商業化和市場化的環境中,急功近利地生產作品,而不去穩固自身的寫作根基,走長遠的文學創作道路。最終終於出現「傷仲永」的悲劇。可謂成也「新概念」,敗也「新概念」。  時至今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初,中國主流文壇也沒有正式和明確的承認「80後」作家的文學地位。這固然是因為「韓白之爭」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但「80後」作家本身的文學成績的不佳,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國文學在21世紀初,曾以「80後」的出現而暫露生機,但是由於中國主流文壇的保守落後和「80後」作者自身的局限性,而再度陷入沉寂。  中國文壇從「韓白之爭」後一片蕭條,各種炒作難以掩飾中國文學走向又一個歷史最低谷的事實。某一著名作家稱「當前是中國文學最繁榮的時期」,立即招來網路上一片罵聲,足見任何粉飾都是徒勞的。中國文學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如果能再度煥發出生機的話,除了一場徹底滌盪文壇各種醜惡和混亂現象的小說革命外,別無他法。   五、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文化背景下,「新千年文學」在2008年末,悄悄的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了。「新千年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其最初的創作主體是活躍在「北大中文論壇」上的一批青年文學創作者。雖然在年齡上屬於「80後」或「70末」一代人,但是與那些通過「新概念大賽」或「萌芽」雜誌推出的「青春寫作」者不同,屬於既疏離主流文壇又不合於大眾通俗的邊緣寫作者。  他們的創作具有先鋒探索性,深受各種哲學文化和文學理念影響,是「80後」文學創作者中「沉默的大多數」。在文壇主流與大眾文學的夾縫中,秉承著自身的文學理想,進行著孤獨藝術探索之路。自從2007年初小說版實行改革以來,這批聚集在中文論壇上的文學創作者,開始逐漸在「新千年文學」的旗幟下,形成一個人數不斷增加的創作團隊。  「新千年文學」的創作者,其發展的過程由「80後」中的「沉默的大多數」,逐漸擴展到包括60、70年代的一些持相同文學理念的創作者。他們的創作群體既包括中學輟學者,也包括一流大學的研究生;既有社會底層的漂泊流浪者,也有成功的企業家;所在的地區,遍及中國諸多省份。因此,他們在共同理念之下的創作,在表現思想的複雜性和反應社會生活的廣闊性上,不同於新時期,乃至中國20世紀文學的任何一個流派。「新千年文學」思潮不同於中國新時期文學產生後出現的各種文學流派,強調在共同文學創作理念下的兼并包容,多元共存。因此,「新千年文學」的「思潮」意義,大於具體的「流派」意義。  如果說2008年出版的「新千年文學」的第一輯,更注重表達一種在當代文學「終結論」、「垃圾論」此起彼伏的嚴肅文學衰微時代,以文學革命和先鋒實驗的方式,為充斥消遣娛樂和商業媚俗的中國文壇帶來充滿希望的文藝新思潮。那麼,在2010年初出版的「新千年文學」的第二輯中,則更明確的提出了文化批判和時代介入的思想啟蒙方向,以及承擔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自從2008年之後,新千年文學由最初的「文學革命」,在創作群體不斷擴大,理論探索日益完善,時代使命感逐漸增強,文學實績愈加豐富的情況下。在2010年,已經發展成為一場新的思想啟蒙和文化復興運動。   2010年,新世紀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新千年文化」思想啟蒙和文藝復興的出現,正式標誌著中國文學和文化,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世界文學格局,也將隨之而改變。人類文明,即將進入一個劃時代的新紀元。
推薦閱讀:

對話梁漱溟遇見傳統中國|梁漱溟|哲學
李娜的成功是「中國夢」還是「個人夢」?
這座大橋主橋貫通了,它越海又穿地,中國又完成了一個壯舉
中國武當(趙堡)太極拳真實傳承名錄圖
中國發展簡報

TAG:中國 | 文學 | 原創 | 中國當代文學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