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利堯《練拳》--肢體規矩和胯

(2016-05-05 16:43:02)分類:太極拳論什麼叫規矩?就是自身不願主動接受,是被動接受的東西稱為規矩。「人之初,性本善」,這裡的善應該如同太極圖中的那條S線條,是善惡的零界線,人也可以理解為規矩與沒有規矩的根本線。人的一輩子都在接受著思維行為的教學,目的是鍛煉人思維行為的規範。本能行為方式、練拳的思維方式、肢體的訓練方式是不同的。人的肢體行為從能夠爬行到站起來會走路,人的一生就基本按自身的本能而動作,這是 「本能的肢體行為方式」;當進入練拳或鍛煉時就要明白肢體運動的規則,這個過程我稱它為「鍛煉的思維行為規矩」 ;在「鍛煉的思維行為規矩」 指導下,人的肢體動作的本能隨意性,需要重新按肢體運動規則去規範,這個過程我稱它為「肢體行為的運動規矩」。很多學生或者是太極拳愛好者們一直在問我:太極拳怎麼叫規範又什麼樣才叫標準呢?我說這個話題說來話長。但是,我可以用最簡單的、能聽得懂的話來給你們講解一下。一個人從呀呀學語到能叫爸爸媽媽、從小學到大學,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帶有思維、意識上面的規範。有句話叫讀書明理,明理了,思維就規範了。但是我們的肢體沒有一個標準、一個規範。我一直想,在這個地球上,黃種人黑種人白種人所有的人類肢體結構都是一樣的,應該說肢體規範的標準其實是很容易定的,定不了的是什麼?是思想意識!我學中文他學英文,我信耶穌他信佛教,思維意識上的規範非常難,應該說某件事或肢體上的規範就容易多了。比如,有一句話叫「法律為準繩」,憲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定了個標準,也就規範了你的行為。但為什麼肢體鍛煉不能定個標準呢?五花八門的傳統武術,包括拳擊、散打,各種各樣的變化,活學活用,舉一反三,都是對的,但那是你掌握了以後,你熟練以後,你有規矩了以後才能做的事。同樣的,我們學文,讀書寫字,老師教你每一個字怎麼寫、語法怎麼用,應該是統一教的。但是,學生們文章寫出來卻各有千秋,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肢體的規矩,我覺得就像寫字,譬如「媽媽」兩個字不是說我的「媽媽」是這樣寫的,他的「媽媽」是那樣寫的,不行,亂套了!它是有規矩的!「媽媽」是這樣寫的,「爸爸」是這樣寫的。「你」是這樣寫的,「我」是這樣寫的,它都是有個規矩的。你規矩學會了,你再去發揮,寫文章,怎麼運用,那是你的思維,你的智慧,也才是你舉一反三的時候。同樣,我們練武,肢體的運動規範必須要建立,至於你練的是形意、太極、少林、武當都無所謂,而肢體的運動規矩是必須要有的。所以,我對學生們說,這是你們學拳的一個理念,必須要懂,這是「鍛煉的思維行為規矩」。平時,我們生活當中的行為,我稱它為本能的行為。練拳、鍛煉要有別於本能行為,在練拳、鍛煉中本能的行為越多,說明你的拳架錯誤率越高,正確率越少。所以,什麼叫鍛煉我給你定義一下,就是與本能不同的肢體運動方式叫鍛煉。太極拳的訓練方式是一個矛盾的肢體運動行為。比如說在練的過程當中,小臂順纏時,大臂逆纏,小腿逆纏的時候大腿就是順纏,他是一個矛盾體。與本能的行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走路,我們都知道膝關節是摺疊關節,起固定作用的,胯關節是靈活關節,可以左右旋轉,但是我們的本能行為中,膝關節、胯關節都是用於站起來蹲下去,都是起著一個摺疊關節的作用,胯關節沒有去旋轉。旋轉是靠什麼了呢?靠脊椎了,這是我們的本能。當你練拳也用這種方式就不對了!練拳,你就要用胯關節來旋轉,脊椎不能去做旋轉。比如說肩關節,我們一直說沉肩墜肘,在平時的本能當中,肩關節的運動是最多的,超負荷的。所以在練拳時肩關節雖然是靈活關節,但要盡量固定住,不要動,這樣既能傳力又使肩關節得到了休息。所以,在練拳的過程中,本能行為越多,鍛煉的正確率就越低,這是一個練拳的基本理念。(雲手)有次碰到一個拳友,他說,最近我對太極拳理很有體會。我與他從最初碰面到現在已經六七年了,我說這些年你有什麼體會給我談談?他說練太極拳,主要體會在氣、在呼吸上面。我說你怎麼呼吸?他說練拳時配合深呼吸。我說從健身上來講也對,深呼吸這個方法我是非常贊同的,我有時候自己也這樣練,給學生也這樣說,有時候作為休閑或鍛煉時可以這樣練。為什麼對呀?因為深呼吸不是我們的本能習慣,只要不是本能的行為就是一種鍛煉。當然,我說不是本能的,也得要符合人體結構和運動力學原理,所以我說你們練拳怎麼知道對與錯,只要自己去看自己的拳架當中本能行為有多少?本能行為越多錯誤就越多,就這麼簡單。還有,我們很多人,可以說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人誤解了太極拳,誤解在哪兒呢?在思維上,往往把「太極」兩個字理解為「陰陽」兩個字,這是思維上的本能。我在教學生或自己練拳時,不喜歡說「陰陽」而是用「矛盾」兩字,陰陽它是對立統一的,陰離不開陽,陽離不開陰。同樣,矛盾兩個字也是對立又統一的,矛離不開盾,盾離不開矛。所以我常說,你在練拳當中身上肢體各部位有多少矛盾在體現?太極拳之所以名為太極其實就是告訴你:練這個拳,肢體運動方式是矛盾的!不要說陰陽。陰陽是我們中國的道家文化,在中國人的意識里已經根深蒂固了,運用不當往往容易在思維上走偏。太極拳的太極二字要把它理解為矛盾。你練拳時的肢體只要是矛盾的就對了,肢體不矛盾,只求行雲流水很順很舒服的,就一定錯了。所以,拳的對與錯,你自己就可以鑒定,鍛煉就這麼簡單,練拳也就那麼簡單。當你明白這一點理念,你再去練拳就會有突破,會有一種開竅,練出來的拳就會與眾不同,你練的是真正的拳了!這也是我希望我們練太極拳的人都能夠明白的道理。大概五六年前,在浙江義烏碰到一個拳友,好像在浙江省的一個太極拳比賽中得過什麼推手冠軍。跟我說,他對太極拳已經非常明白了。我說你明白到哪個地步?他說太極拳其實是沒有規矩和規律的,就是自己感覺怎麼舒服就怎麼打。我聽了真的是無語了!有句話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一個拳沒有了規矩,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而且是對我們老祖宗的不尊重,更別說肢體鍛煉上了,那個拳友的思維肯定是錯的!哪怕你練上三五十年,也是錯的!人活一輩子就是較真過程的一輩子,否則不就是吃飽穿暖一把黃土嘛,也就沒意義了。所以,在平時練拳當中,要盡量把本能的行為降低到最少,這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話,全世界人的肢體結構都一樣,它是有一個規矩的,這個規矩很容易做到。第三句話,思維決定一切。我希望我說的能夠把一種不正確的思維能夠規正過來,明理才是真!現實中的太極拳,肘膝二個固定關節晃個不停,腕胯二個靈活關節轉也不轉,偏去晃腰晃脊椎,想進化?違背肢體運動規則,還自以為是鍛煉與練武呢。我一直跟學生講,我反對苦練,但又希望苦練,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練拳是一種技術活。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運動性鍛煉,練拳要符合拳理地去練,什麼叫拳理?就是訓練自身能量的增加,達到擊敗對手為目的,離開了這一點就不能稱為拳理。現在我看外面練拳的,有百分之八十的訓練,是徒勞的,因為他練錯了,你流了再多的汗水都是白練。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它沒有按照肢體結構和運動力學去練,當然有人要問了,老武術家們身懷絕技,一身功夫。當然了,但身懷絕技的老武術家有多少?再說,大家在相同的方式下訓練,肯定有高低之分,就像很多公園裡面的太極推手,他們練的也是同一個師傅教育出來的,在同一個方法下訓練出來,肯定有高低之分,但並不等於正確。什麼是人體運動力學?說得簡單點就是一切運動都得按肢體結構的規矩來做,所以遵守肢體的規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比如世上只有一個姿勢叫立正,你稍微變一下就叫稍息了,不叫立正了。一樣的道理,你同樣一個打法,在擂台上、在格鬥中,武術一直是一橫一豎的,要麼站著要麼下去。中國傳統文化,林林總總,說不清道不明,只有武術、肢體語言才能說得清。我可以毫不謙虛地說,十年前,在一般人眼裡,我的老架是非常漂亮的,每次在公園裡面打拳的時候很多人都圍著我看,打的好看,漂亮啊,還不停的說這個拳不錯,這個拳不錯。「這個拳不錯」這句話,我到後來才明白,就是:不搖晃。晃過來晃過去就不存在好了。世界上有二種運動能稱稱得上高大上,一項是高爾夫一項是太極拳。太極拳之所以要求慢打慢練,就是為了展示肢體的規範,如果太極拳打得搖來晃去的,也肯定失卻了大氣。運動的宗旨是靈活的關節更靈活,固定的關節更固定。這就是運動之道!也是鍛煉之道!也是健身之道!。那麼,什麼是靈活的關節呢?從手上來說,腕關節,它是球型關節,它需要我們不停的靈活它,去動它,鍛煉它的靈活性。肘關節呢,它是起固定作用,也是上面和下面的連接處,只要是連接處,它都是起固定作用的。肩關節呢,它也是球形關節,它是活動得最多。胯關節呢,也是靈活關節,我們平時只是在走路、坐下、起立時當作摺疊在運動,左右旋轉的很少。平時我們旋轉的不是胯關節而是脊椎腰椎在扭轉。膝關節又是一個固定關節,它承載著我們身體的重量,是摺疊關節,不要去左右擺動,左右擺動是會出問題的。踝關節從理論上來說,它又是一個球形關節,除了伸屈之外,往旁邊稍微也有點旋轉,所以,這個也要加強旋轉鍛煉。太極拳最初的規矩就是用極不尋常的方式把你拉進來。要你懂得了自己的錯誤,知道了太極拳的要求,是要把你變成另一個人!這種改變到底有多大,只有經歷了這些的人,才知個中三昧。太極拳大部分時間裡練的都是規矩,是規矩,就要老老實實地練,傻乎乎地練,練的時候要簡單,不練的時候要多想如何練才合理。這聽起來很傻很簡單,但經驗就是這樣,只有想好了如何練才合理,再著手去練熟它,最後熟能生巧了叫功夫上身。練功是這個樣子,鍛煉身體也是這個樣。有一點有說明:肩、踝二關節雖然是靈活關節,但在練武中為了穩固下盤、立地生根,踝關節在定步時需要固定它。同樣,肩關節為了傳力在練武中也要變成固定,這就是練武與鍛煉的肢體區別之處。最具技術面的一個靈活關節是手腕,是技術展示的重要部位,下面一個最重要的靈活關節是胯。上下摺疊左右旋轉均要利用胯關節來完成。起著承接上下左右的巨大作用,是整個人體運動中最重要的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起伸縮長短作用,既然是伸縮的關節我們要使它更具剛度與穩固!所以,把這四個點練好了,功夫自然上身!但外面大部分練拳的人,全身上下一起晃,固定的關節沒固定,靈活的關節沒去靈活。用我的話講叫缺失「肢體規矩」,雖然各有各的方法與理解,這本是好事,但少了一個標準點,如以「肢體規矩」為標準點的方法下,各有所悟才是正確的悟,因為地球上人的肢體結構都是一樣的,思維的不同造就了文化不同,科技發達不發達,其實拳也如此。可惜的是在當今社會上練拳的,不論哪個門派何種武術,用「肢體規矩」的眼光去看,基本上都存在嚴重問題。懂太極拳,就是懂得有關人體結構的一切,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是,一個好的太極拳師,對方往那裡一站,還沒動手,他就已經能嗅出他的分量、深淺,甚至,他的身體里,他的每一絲肌肉里,浸潤進了多少的太極拳基因,也是一目了然的。看的就是「懂不懂規矩」,所謂「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嘛。這個層次是可以分解出來的,是可以觀一知二知三的,有了這層功夫,你才知道怎麼教太極拳,知道從正確的路徑,一步進入,或是有目的的糾偏糾錯。能糾錯,前提就是你自己有足夠的錯誤經驗。說真的,在練拳上我沒有走過這麼多的彎路,沒有足夠的錯誤,我也就沒有資格來教太極拳。苦盡甘來,這是矛盾,太極拳就是矛盾拳,這個後邊還會說到。我只是先帶出矛盾這個意思,就像我先知道錯誤才知道正確, 先強調規矩,那是為了你以後沒有規矩。腕、肘、肩、胯、膝、踝,這六個關節包含了固定關節和靈活關節,我們平時健身和鍛煉的時候就要按靈活關節要更加靈活,固定關節要更加固定這個原則去訓練。而這些和太極文化無關!而是實實在在的健身之道!所以,我教拳就會給他們說,要把自己想像是台「機器」,而六大關節當作「機器」的六個零件連接點,如何保養能使「機器」使用壽命更長,更加靈活牢固。先說三個概念。第一個是:胯關節是靈活關節,既可以摺疊也可以左右旋轉,膝關節是固定關節,只能摺疊不可以左右旋轉。我們按生活習慣來劃分一下:以胯關節為主的摺疊叫坐,以膝關節為主的摺疊叫蹲。也就是坐下去摺疊的是胯,蹲下去摺疊的是膝。第二個是:平時鍛煉肌肉彈性與力量,有兩種方式:一個譬如舉啞鈴啊、舉杠鈴啊等負重式的,它是由肌肉的收縮而產生的肌肉緊張,這個緊我們不要。我們要的是肌肉伸展拉長,拉長伸展所產生的緊張,也就是說拉緊。各關節對拉拔長的擰緊。第三個是:傳說中的「松胯」是指胯關節在運動中,上下左右前後的摺疊旋轉靈活度。太極拳術語說「往返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是指胯而言,就是說在一進一退,左顧右盼之中,需要通過胯來轉換虛實的,這樣才可做到進退自如,在散打實戰中出奇制勝。在行拳走架中,下肢的虛實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肢的輕重則也是通過胯來轉換的,上下相隨也是以胯為中心,並不是靠胸腰摺疊運化去完成的,陳鑫說「變換虛實需留意」,充分說明胯關節才是整個人體運動中的樞紐地位。太極拳對胯關節的訓練,是在練習中要求胯關節進行弧線的螺旋的撬撬板運動,通過弧線的螺旋的撬撬板運動,逐漸拉開胯關節,同時要求在每踢腿,每收腳,每出腳中做到松胯屈膝,身體下沉,而不導致身體上浮。太極拳說「虛實開合,起落旋轉」,可以包括整個太極拳,而其中精義就在於胯關節運動上。不管是太極推手也好,所有武術也好,還是鍛煉身體也好,胯關節只是一個支撐上半身的一個架子的兩個支點而已。武術的力量傳遞需要剛度,剛度就需要拉緊關節,人呢,手可以拉開,腳可以撐開,鎖肩頂肘又把肩關節給固緊了!現在練太極拳的人都在說松胯,可我覺得松胯講法不夠確切,易誤導。松胯,從訓練意義上來說是不對的!應該是橫向緊胯!不如把松胯應改成「旋轉胯」、「拉緊胯」來得直白。我們要有這個想像,胯與胯之間有一根無形的拉線,平時是松的,構不成框架的剛度,力量就傳不上來。在傳力當中,盡量把那根無形的線,通過弧線運動使之拉緊,所以我們練的不是松胯,是緊胯!要求平時在拳架中強化拉緊著「旋轉胯」、「拉緊胯」的訓練,以達到靈活胯關節和在拳法中起樞紐作用的目的!古人說的要圓襠,其實也就是為了拉緊!如我們要松筋就會去壓腿彎腰一樣, 同樣道理要松胯就得鍛煉拉緊胯。所有的框架里,上面黃金三角有了,胯就是下面的黃金三角核心之處。如果在發力傳力時,下面的黃金三角斷掉了、軟掉了,構不成框架,這個整體的框架就不硬朗,整體傳力就變形。所以,練的時候就是要練胯與胯之間的旋轉緊!從我教學方式里,就非常注重胯,示範的最多也是胯,因為胯的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力量的大小。如何松胯也是很多練太極的人知道重要又練不到位的地方。前輩的理論是在腰腿間求之,也沒說明白。當初的師父教徒弟,胯是始終不說的,說了也是模稜兩可。我的理論體系裡面,人分三節,胯以下、胯以上,肘到手。胯是一個靈活關節,也就是球形關節,從人體的運動學來說,胯的作用是支撐上肢的重量與左右旋轉,但我們平常生活習慣中,一直把它當作摺疊關節在使用,在左右旋轉中我們用的很少。胯的左右旋轉是在人體所有關節當中運動最少的,不論從鍛煉身體的角度還是練武術的角度,這個地方是必須重視的。(拗步)在人體結構當中,胯是最大的一個樞紐,也是武力的保證,沒有胯這一步,功力就大打折扣,什麼功夫也大打折扣。所以,為了加強胯的意識及儘可能運用,首先練拳的時候必須是坐下去而不是蹲下去。坐下去時,尾椎微後泛,腰椎處內收,腰椎與脊椎要像一塊板挺立,使二胯與尾椎構成一個三角立體狀,膝與尾椎、左右胯形成對拉之勢以增加穩固。如果蹲下去,人的意識在膝蓋上面,脊椎、腰椎和尾椎不是一體的,傳力就散。所以最終的一個架子,我們轉的時候在胯上轉,不是腰上轉,脊椎腰椎是一個整體,上下摺疊和左右的旋轉必須由胯關節來完成,絕不允許由腰與脊椎替代去胯關節轉動,把上肢的重量消化在胯的立體旋轉當中。這種訓練法千萬別理解成僵硬,你只要平時多想想火車頭的二個鋼輪是如何推動的,它就是用二鋼輪相連接的一塊鋼板軸推動的。以此去領悟並加入訓練中,長期這種意識下的訓練能使胯關節內的副韌帶拉開、增長,達到卸力、發力和松胯的目的。我以上所講的, 大家不會在書藉中看到, 一方面著書的大師們可能也都大不懂, 另一方面真懂的也不會說出來, 因為這些都是門派之秘。他們往往把「胯走立弧」 的二胯間的撬撬板運動,引到卷尾骨的「襠走下弧」上去,混淆練者。我寫出來, 不是要揭人之秘, 只是覺得再不寫的話, 太極拳便在屈辱中失傳, 我很想讓大家能夠真正明白中國古人的智慧, 古人在太極拳上到了哪個地步, 從而反思一下今天的一切一切。 況且, 我就算講了出來, 讀者也不一定知道胯骨要怎樣動, 每節骨頭又要怎麼轉,這些都是太極拳寶貴之處。 凡是寶貴的東西, 都很難學, 很難有成, 但又很易失傳的。二胯間不拉緊,框架剛度就不夠,引不動來力,對手也產生不了驚恐之感。當然, 這個緊是螺旋的緊, 是為發力時打基礎用的。同樣,長期在拉緊中「轉胯」、「動胯」的訓練,其實也達到了真正松胯的目的了。有一點要提醒下:卸力其實也是發力,只不過與進攻的方向不同而已!當初,我曾問「楓葉」老師,襠走下弧是不是足抓地棚膝定位後,再找開襠、沉捲走弧線?老師回答我:「這個說法比較簡單。若棚膝定位而不轉動,就沒有了腿部纏絲。若只是開襠,就沒有練虛實轉換的轉換。若襠不走立弧,就沒有松胯。有許多人練拳時只見上身晃動,那是因為沒有做足下盤的要求。其實胯走立弧是檢驗整個下盤的練法。我的補充如下:許多說法都是五指抓地,腳心空。我認為這個還不足夠,而且還容易產生毛病,這樣做腳掌容易兩頭拱起來,反而不貼地。另外的毛病,就是引致腳掌沿微微離地,這樣腳不算踏實。要足能抓地,必須腳前掌,腳掌沿,腳跟全踏地十趾逆纏。為什麼要訓練中要胯走立弧?其目的就是為了二胯間拉緊, 使胯的旋轉得到有效的訓練, 從而達到胯的旋轉範圍更大及真正的松胯。訓練方法:二腳平行踏實,十趾微逆纏撐地,二足合,定膝。兩胯關節內側撐開,二腿內撐外包,膝關節固定對腳尖。尾骨微後泛,與二胯關節形成一個三角,使前後左右上下都有爭力了,在這個架子的基礎上,二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前一後的旋轉就是松胯,這時二個胯關節各自都要有爭力的旋轉渾圓。
推薦閱讀:

【轉載】你知道這些傳統老規矩嗎【圖】
酒桌上如何向長輩敬酒?這些規矩喝酒的人都要懂
林黛玉暗喻中國官場規矩
守規矩是立身處世的底線(金台視線)
起落伸縮 講究內外 進退閃賺 規矩更多(續一)

TAG: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