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競賽取消了,我們的孩子該拼什麼?
硝煙滾滾了幾十年的「奧數」終於開始有了偃旗息鼓的跡象。
今年2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的通知,「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主要指語文、數學等)出現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嚴禁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 ,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
(想了解詳細情況的同學可以直接上教育部網站查看: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802/t20180226_327752.html)
其實在這個通知發布之前,不少城市的奧數競賽就已經被喊停,比如成都,原來絕大多數小學生必考的「華賽」和「奧賽」已經取消。現在有了教育部的這個專項治理行動,估計喊停奧數競賽更是遲早會蔓延到全國各地。
奧數時代是熱鬧的,家長孩子們對奧數的看法基本分成兩派,一個是「挺奧派」,代表團是大多數是對數學頗有興趣並且樂在其中的學霸孩子和他們的家長。
另一派則是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跟著學的「倒奧派」。
自打奧數和升學選拔標準越走越近,兩個門派的鬥爭就沒消停過,現在奧數競賽被突然喊停,無論是「挺奧派」還是「倒奧派」都有點懵圈,說好的挖掘孩子數理思維潛力呢?說好的小升初加分呢?是要暫停一會兒還是永遠喊停?那孩子還該不該學呢?
最近無論是在我們的讀者微信群,還是公號後台都有不少家長留言表示迷茫,所以今天我將結合自己的感受和對中美兩地教育的觀察來談談看法。
第一個問題,孩子還該不該學奧數?
在奧數和小升初緊密掛鉤的時代,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就像你想上大學,要不要準備高考、參加高考一樣,答案肯定且唯一。
但當奧數退下升學考核標準的神壇,問題就變得複雜了,它的地位就跟孩子的其他興趣班,比如鋼琴、籃球、圍棋等等是並列平等的,該不該學,得考驗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和判斷。
美國這邊的數學競賽也不少,我掰著手指隨便一數就能數出七八個,Math Kangaroo、IMEC、Math League、Mathcounts、AMC8/10/12、AIME……不過一直沒有哪個比賽能一統天下。
參加比賽的也多半是對數學學有餘力的孩子,極少有勉為其難者。數學競賽賽場上絕大多數是亞裔的身影,的確是因為咱們亞裔的基因在數理邏輯方面有優勢,就像橄欖球明星通常是白人,而爵士樂基本上是黑人的天下一樣。這是在一個大環境下順應孩子天性、特長的體現,那縮小到我們一個民族的孩子,個體之間對數學的敏感度肯定也有高矮之分。家長們不妨問問自己,
孩子對課內數學是不是遊刃有餘?
更有挑戰的數學題是不是讓孩子興奮?
孩子是不是特別喜歡棋類、桌游等邏輯類遊戲?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Yes的話,我覺得孩子還是該繼續學奧數的,奧數本身就是一項很好的腦力體操運動。回想很多很多年前,我上小學的時代,那時沒有太多的桌游、智力遊戲,能和一群志趣相投、頻率一致的同學討論火柴棍、雞和兔子、進水出水,忽快忽慢的火車、順風逆風的航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況且,奧數也許不再是升學選拔標準,但依然是一項國際認可的競技活動,國內可以取消各種杯賽,但總不會連累到其他國家和國際上的賽事吧,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有所成就,同樣能給簡歷上增加漂亮的一筆。
當然,如果以上答案都是No,那就不必迎難而上了,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把它花在刀刃上,用在孩子更擅長,更容易出成績的地方多好。
第二個問題,奧數競賽沒了,下一個熱點會是什麼?怎麼讓孩子做好準備呢?
奧數消停了就可以歇口氣了嗎?
顯然不是,不比奧數不代表沒有競爭,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已經不算匱乏了,但好的教育還是不夠多,而想選擇好教育的家長和孩子很多,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必定需要篩選機制,有篩選就必然有競爭。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放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就像美國高校有一大籮筐,但每年依然有大批高中生為了那幾所頂尖的藤校頭懸樑錐刺骨地學習,起早摸黑地訓練,滿世界跑地做義工一樣。
原來倒好,有奧數這個明確統一的選拔標準,現在沒有了,那該比拼什麼呢?
一種可能是出現下一個替代品,換湯不換藥。不比學科類,不比奧數了,那咱們可以比編程,比機器人啊。總之,只要是一個比奧數更能考核孩子綜合素質的競賽,就算是進步了;
而另一種更有可能的是,沒有固定的選拔標準,就像美國藤校錄取學生一樣——標準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你可能偶爾會看到某某哈佛、耶魯面試官發布的「藤校錄取的N個Tips」,或者某某藤媽藤爸的經驗之談,也僅僅是一家之言,其實並沒有一個官方統一的標準,大家只是了解大概的傾向,比如那些學習成績好,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能力好、有社會責任感、有領導能力,有一技之長的孩子往往會受到青睞。但確實沒有統一的測試,固定的錄取分數線。
我覺得這是個大趨勢,因為未來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儲備,誰都說不清楚啊,憑什麼奧數成績好就比文章寫得好,或者籃球打得好、鋼琴彈得好的孩子更有優勢呢?據悉喊停的不止奧數,到2020年還將全面取消藝體特長生加分,未來的選拔標準必然會走向模糊化和綜合化,更加看重孩子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那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教育界就提出,「學會」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會學」才是。所以,與其去追趕熱點,不如好好培養娃最基本的能力——思考能力。因為它不但決定了孩子學習的效率和深度,還能讓孩子快速地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新知識,真正地做到「會學」。美國學校一直把Thinking(思維)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詞。
他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和Creative thinking創造性思維,前者讓孩子在思考問題時能邏輯嚴謹地推理、合理地論證和清晰準確地表達;後者讓孩子具備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他們在幾乎所有的學科,閱讀,數學,寫作,科學等課程中融入Thinking map思維導圖的學習和應用,幫助孩子梳理知識、分析整理思路,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自己的所思所想,從而掌握思維方法和技巧,學會「有意識地思考」。
(關於思維導圖,可以參考之前的分享文章:
很多美國孩子能說會道條理清晰,全靠這張圖
其實孩子早就想出答案了,美國老師卻要求他們畫框框…
這些圖沒有列入教學大綱,卻影響著美國孩子一生的思考)
他們讓孩子進行團隊合作、討論問題時戴上6 Thinking Hats六頂思考帽,鼓勵孩子全方位地、代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問題。
(關於六頂思考帽,可以參考之前的分享文章:
這美國二年級學的思考方法對大人也相當有用啊!)
……
隨著逃逃這幾年在美國上學,我近距離地觀察到美國教育的很多優缺點,如果說有什麼最值得國內老師和家長借鑒的,我覺得對孩子思考能力的重視和培養絕對算得上一個。但這是需要在不那麼急躁的教育環境下才能做好的,如果在一個只看競賽考試分數的環境,大家得一刻都不得停歇地砍柴(刷題,做應試訓練),哪有功夫和淡定的心態停下來磨刀(培養最根本的思考能力)呢?
想想多年以後當孩子走進社會,肯定沒人會過問他當年的競賽名次和考試成績,但他分析問題時清晰的思路,嚴謹的邏輯,他接到新任務或遇到新問題時的學習和解決能力,才是他在職場上的立身之本啊。
所以,從家長的角度來講,如果你不知道將來的升學考核標準會有什麼變化,該讓孩子準備什麼時,那就好好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吧。有了深厚的內功,自然可以見招拆招。
沒有了奧數,希望滋長的不是更加變本加厲的託人拉關係、交贊助費和炒學區房,而是讓我們的教育回歸更加從容的環境,讓孩子間的競爭更加合理公平。
推薦閱讀:
※家長課堂: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四件事
※怎樣幫助孩子抗拒金錢的誘惑
※快速幫助我改變孩子叛逆厭學玩遊戲的辦法
※六大原則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我覺得適合孩子們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