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大家談】你敢直視這張霧霾演變趨勢圖嗎

KCIS觀察:圖表上的「直線劇變」在現實中並非如此,其實近幾年來民眾已經感受到愈來愈密集的十面霾伏,只不過由於輿論的倒逼突然反映在圖表上而已。而按照自然規律,今年、後年、大後年也不大可能再來一次直線下跌,很快回到20年前的水平。對於每年享受三分之一霾天危害的中東部地區的人們,這無疑是不樂觀的。

原題:「霧退霾進」的啟示望著窗外時常灰濛濛的天氣,很多人可能會為分不清「霧」和「霾」而狐疑,在這草長鶯飛的季節,當然更希望是無須多慮的前者,可惜並非如此。其實無需狐疑,如今我們所能看到的灰濛濛的天氣,基本上全都是霾,而不是霧。其中最好的狀況,也不過是霧和霾的複合物而已。昨日,氣象主播宋英傑展示了一張50年以來的霧霾演變趨勢圖,來自於全國氣象觀測的統計分析,顯示從1961至2013年的前30年中,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全國的混沌天氣以「霧」為主,且每年霧天數量基本穩定在25~30天上下。同期霾天的數量有緩慢增長,從微不足道的接近於0天逐步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7~8天,此時霾與霧的比例為1:3。而從90年代以後,趨勢發生劇烈變化,霧和霾開始「此消彼長」的轉化過程,到2013年,霾日遠遠超過霧日,數量比例逆變為3:1。

但這張圖表所提示的秘密,還不止於此。首先,自1993年以後,平均霧天數量開始逐年線性下跌,至2013年已接近個位數。但霾天並沒有同步急漲,而是在1980~2000年之間保持「穩定」,年均7~8天,直到2003年之後開始「提速」,尤其在2012~2013年度,突然出現了一個可怕的直線增長,一躍達到了近40天——這完全無法令人相信是描述自然界變化的曲線,在任何科學領域都完全是「突變」,而不是什麼「趨勢」。這提示官方的統計數據很可能是有問題的。歷年來霧+霾的總天數保持穩定,這似乎是一個規律,因為霧和霾其實有一定共性條件和成因,比如都有賴於靜風天氣等。但在1993~2003年之間,在霧天急跌的過程中,霾天卻並未相應隨漲。直到2013年的監測數據相對還原了「總量平衡」,因此造成了圖表上非常突兀的「急跳」。這一年清純的霧天已經所剩無幾,而霾天佔據絕對主流。這一年的數據我們相信是接近真實的,因為2012年開始美使館、潘石屹等各方的攪局,倒逼官方加強了對霾的監測,在公眾的整體注目下,數據摻水可能不那麼容易了。那麼此前的十幾年間,要麼數據不夠真實,要麼我們根本就沒有準確地監測霧霾。霧的成因是水汽。我們兒時的記憶中,在溫差較大的早晨,由於近地面水汽的蒸騰,配合適當的靜風天氣,就會形成霧。純粹的霧對人體無害,是一種夢幻般美好的天氣。霧天大幅度減少是地表植被和水體被破壞的明證,沒有了水汽蒸騰的來源,早晚溫差只會帶來人的不適,卻難以再產生霧了。而所剩不多的霧氣一旦產生,卻會成為PM2.5的載體,水汽搭載了霧霾顆粒,不再是沁人心脾的夢幻,而是致癌的噩夢了,今後所有的浪漫小說都需要改寫。儘管數據有可能不準確,但總體趨勢是明白的。霧大量減少,霾取而代之,並且,由於即使不存在水汽的載體,霾也可以以「干霧」的形式存在,因此霾的上限並不受傳統霧天的總量限制。現在回到開頭的疑問。上述圖表是全國平均的數據,而就霧霾最嚴重的中東部省市來說,其2013全年霾天超過100天,而純粹的霧天幾乎一天都沒有。這些地區的民眾只要在窗外看到灰濛濛的天,無需揣測它是干是濕,一定是霾,去看實時預報,一定是重度污染。圖表上的「直線劇變」在現實中並非如此,其實近幾年來民眾已經感受到愈來愈密集的十面霾伏,只不過由於輿論的倒逼突然反映在圖表上而已。而按照自然規律,今年、後年、大後年也不大可能再來一次直線下跌,很快回到20年前的水平。對於每年享受三分之一霾天危害的中東部地區的人們,這無疑是致命的。

文/紙上建築2014年4月15日


推薦閱讀:

歌唱心中美好的希望 (原創)
【原創圖文】做你的紅顏
美國斯坦福大學掠影(一)【原創】
[原創]妄圖謀害毛澤東的那架飛機
我的原創(1)

TAG:霧霾 | 原創 | 趨勢 | 大家 | 演變 | 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