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六)科場內外

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六)科場內外

朱元璋辦學,相當成功。可是,這只是國家培養使用人才的一個辦法。這一手不夠。這個慢。還得有一手,這就是科舉考試。一旦中了進士,就是金榜題名,從此可以走上仕程。朱元璋當然不能忽略。他壓沒建立大明時,就開始開科取士。文武二科。當了皇帝後,按照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有時間的限制。像明規定,凡是子午卯酉就是鄉試,第二年,是會試年份。這是全國統一考試了。每四年一次科舉考試,頭一年八月省里考鄉試,中舉。第二年,在京城會試,考中的是進士。在洪武三年,舉行全國考試。開始鄉試。洪武三年,是庚成年。因為那時是剛剛建國,著急舉行科舉考試。時間上變通了。後來打仗時,後延了。當時範例武三年,下詔開科取士。這一年各省舉行了鄉試。第二年二月,舉人們到京城參加考試,中的是進士。這一科在明歷史上,非常重要。這是開國第一科。一共選拔了一百二十個進士。吳伯宗是狀元。胡惟庸想收買不成,被打擊迫害。他官任禮部員外郎,相當於司長。這破格了。後來明的制度沒有了,不給這樣的高位。得從基層做起。實際上這一科,沒有多少留下名聲與業績的人才。這一次科舉卻有亮點,有留學生參加考試。有一個居然考中了三甲第五名。當時可能要求不太高。這個考生去當了副縣長。後來這人主動不當官,因為聽不懂漢語。只認識漢字。寫東西行,說不行。這三個留學生後來回國了。全國人更認真讀書了。從洪武三年開始,舉行了科舉考試。大家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突然接到中央文件,停了。

廢止科舉的原因:朱元璋建社學,廢了,再恢復。科舉又停了,這也是摸索。想把這些做好,得摸索。得嘗試著做。他要的是真正能夠管理國家的人。評價是,這些學生「有司所取多後生少年,觀其文詞,若可有為,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就會寫文章,可是真正用他,學非所用。朱元璋感慨,「朕以實心求賢,天下以虛應朕。」科舉辦不下去,「非朕貴實求賢之決也。」停吧。國家照樣要人才,怎麼辦?好辦。薦舉,大家互相推舉。從這裡推選。這些人肯定有經驗,宋濂說,他們只會鑽懦家的東西,與他談國家的事,只會瞠然視,舌頭像木頭一樣。宋濂也知道需要什麼人才,這些人顯然對文人來說肯定不合格。得薦舉,朱元璋知道這些人,專修禮賢館,於是宋濂等人出現了。朱元璋對此不陌生。而科舉還陌生。薦舉更早。早先是世襲,後來就是薦舉了。這時,薦舉是九品中正制,把人按照能力等分成三等九品。按照等選用。實際上有薦舉的一面,也看家世。朱元璋當然不看家世,真正是從田野間找能人。一折騰就是十來年,有成效。因為許多讀書人有本事,卻不願意與他合作。這一薦舉,不當不行了。地方官府推薦了,不當,就是擺明了不合作了。所以薦舉就是把整個社會人才部翻了出來。後來藍玉案里殺頭的詹擻也是薦舉出來的。八種是聰明正直、賢良方正、孝悌力田、懦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這些人被推薦上來,按年齡不同,分配不同的工作。六十歲以上的,安排到翰林院為文臣,一年能推薦上千人。沒有年輕人。這一推薦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得有資歷,有威望,才能得到推薦。年輕人,不會得到推薦。薦舉有好處有不好處。這些人老化,沒有朝氣,也不行。朱元璋這時想到了,既然這樣,得改革薦舉方法,提高這些人的素質。太濫了,改為六科:經明行修、工習文詞、通曉書義、人品俊秀、練達治理、言有條理。這六科與八科區別大了。因為這六個優點全面具備是上上才,馬上得到任用,佔三條,中才,也可以考慮用。就一二條是下才,選用。他把薦舉規範了。 朱元璋再開科舉納人才:現在恢復科舉,人才積壓了十年,允許他們來考試,不得了。洪武十七年時,這一科出的人才最多。著名的官員相當多。到科舉時,會試選了,排好了名次,報給朱元璋殿試。朱元璋等到人們把名次報上來,帶著卷子與人,愣了。這第一名是花綸。聽著年輕,決定不下來。突然間出現丁顯的卷子,當時決定欽點為狀元。因為他頭晚上做了蘿,大釘子上掛著幾條白絲在飄蕩。一想,就丁顯做牡元。這一科與夢居然有關。其實之前,據說當時南京就有民謠,黃練花,花練黃。放榜了,大家知道了,會試第一名黃子澄,第二名練子寧,第三名花綸。這真是天意,不過這是附會的。可見這科在心目中的地位。蹇義與夏原吉,也是這一科出來的。這一科是真正的開國第一科。八股文「科目者,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逼謂之制義。」其實這段話的意思是,明的科舉考試是由太祖與劉基他們決定的,把這些制度確實下來。後邊說的整個明的歷史。太祖時恰恰不是這樣。能找到八股文是後來成化帝後出現的。八股文是不好,限制了寫文章的思維。可是這是考試,不是讓你隨便寫的。八股文就是限定在做同種文字,容舄比得出好壞。這是規範試卷的做法。科舉成熟了,就規範了。從明開始就開始分卷制度。有南北之分,因為文化水平不一樣。分開來,更公平點。 科舉大案羞怒朱元璋:l397年,會試年。這一年會試上出事了。一結束考試,舉人們鬧事了。說劉三吾作為主考官,錄了五十二個進士,全是南方人。這事一鬧,就大了。朱元璋相當重視。調查這事,是屬實。這五十二人的確都是南方人。那時,南北文化差距極大,北方是考不過南方。可是朱元璋不這樣看。把落選的卷子里看看,有沒有好的,換些北方人。下去了,考官們把卷一分,重新判一遍,再拿上來,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把考官殺的殺,發配的發配。錄取的前三名,全充軍了。皇帝親自閱卷。錄取的六十一個,全不要。這一科考了兩榜,二月這一榜是正常的。另一榜是朱元璋六月重新選的。這一榜在歷史上稱春夏榜。他全錄的是北方人。史稱南北榜。劉三吾沒被殺。當初他選《大誥》寫序部是他。發配了他。進士前三名,全充軍發配了。回來後,殺掉了兩個。在這個問題上,他下得了狠手。這就奇怪了,這樣的事怎麼鬧得這樣嚴重?像張信是元的狀元,做朱松王府的長史,朱元璋對他懷恨在心,利用這個機會殺了張信。對反對派的人,有機會除掉,毫不留情。卷進政治了,案件就複雜了。因為他對像張信這樣的人,不放心。對這些人身後的人,他也不獻心。
推薦閱讀:

朱元璋《討元檄》最後一句「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你怎麼理解?
朱元璋殺盡功臣,卻唯獨留下一人
他被判腰斬後,用半截身子在朱元璋面前,蘸血寫了三個刺眼的字?
中國歷代帝王反貪力度僅次朱元璋的皇帝是誰?
朱元璋和陳友諒兩人死後墓地情況對比看:再一次感受何謂成王敗寇

TAG:明太祖朱元璋 | 朱元璋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