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凝血功能全套化驗單解釋

凝血功能全套化驗單解釋

曾經有一急診患者在接受術前實驗室檢查時,凝血檢查結果為PT、APTT延長,懷疑患者出現DIC,在檢驗科的建議下,該患者做DIC系列的檢查,結果為陽性,而該患者並未表現明顯的DIC癥狀。如果患者沒有做凝血檢查,而直接手術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從凝血功能檢查能夠發現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為臨床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凝血系列檢測是對患者凝血功能的一個重要的實驗室檢查,能夠在術前發現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也就是說,患者住院做手術前,醫生總會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項檢查,凝血四項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目的是在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以事先有所準備,防止術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凝血四項+D二聚體項目屬於醫院血液檢查項目之一,歸屬於血栓性疾病檢查。為手術前必查項目、血栓前檢查項目及監控臨床口服抗凝藥物患者。

註:由於檢測方法或試劑不同,正常參考值略有差別,請以各醫院報告單參考值為準。

1凝血酶原時間

1、正常參考值:

9.6-15秒。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活動度:60-160%

凝血酶原時間的報告方式;即報告被檢標本的凝血酶原時間(秒)也同時報告正常對照的結果(秒)並用凝血酶原比值報告之待檢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

2、臨床應用:

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

在口服抗凝劑的過程中,維持PT在正常對照的1-2倍最為適宜。

3、臨床意義: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狀況,其中INR常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

延長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纖維蛋白原缺乏,後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見於維生素K缺乏、嚴重的肝臟疾病、纖溶亢進、DIC、口服抗凝劑等;

縮短見於血液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等;

2國際標準化比值(INR)

1、正常參考值:

0.8-1.1。

2、臨床應用:

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次方(ISI:國際敏感度指數,試劑出廠時由廠家標定)。同一份在不同的實驗室,用不同的ISI試劑檢測,PT值結果差異很大,但測的INR值相同,這樣,使測得結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國際上強調用INR來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一種較好的表達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範圍如下:臨床適應證INR允許範圍預防靜脈血栓形成非髖部外科手術前1.5-2.5髖部外科手術前2.0-3.0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治療肺梗塞2.0-4.0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術3.0-4.0。

臨床意義同凝血酶原時間。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1、正常參考值:

26.8-42秒,需與正常對照比較超過10s以上異常。

2、臨床應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們相應的抑制物,同時,APTT也可用來凝血因子Ⅻ、激肽釋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釋放酶原是否缺乏,由於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徑主要是內源性凝血途徑,所以APTT成為監測普通肝素首選指標。

3、臨床意義:

主要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狀況,常用於監測肝素用量。

增高見於血漿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減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降低見於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

4纖維蛋白原(FIB)

1、正常參考值:

1.75-4.8g/L。

2、臨床應用:

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其值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的含量

3、臨床意義:

增高:除了生理情況下的應激反應和妊娠晚期外,主要見於急性心肌梗死。

減低:見於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發性纖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提示:

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三者同時檢測已被臨床用於篩查病人凝血機制是否正常,特別是心胸外科、骨科、婦產科等手術前檢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為重要。

5凝血酶時間測定(TT)

1、正常參考值:

16-26.1秒,需與正常對照超過3s以上異常

2、臨床意義:

主要反映纖維蛋白原轉為纖維蛋白的時間。

增高:見於DIC纖溶亢進期,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異常血紅蛋白血症,血中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s)增高;

降低:臨床意義不大,多見於血標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時。

6D-二聚體測定

1、正常參考值:

<300ug/l

2、臨床應用:

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後,再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是一個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D-二聚體來源於纖溶酶溶解的交聯纖維蛋白凝塊。

當機體發生凝血時,凝血酶作用於纖維蛋白原,使其轉變為交聯纖維蛋白,同時,纖溶系統被激活,降解交聯纖維蛋白形成各種FDP碎片。由於r鏈的交聯,便產生了包含r鏈相連的2個D片段,即D-二聚體

3、臨床意義:

D-二聚體的含量變化可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標誌。

(1)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D-二聚體測定是診斷DIC的特異性試驗之一,若D-二聚體的含量>0.5mg/L,對DIC高危患者具有極高的預報價值。(2)溶栓治療的監測在溶栓藥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漿中D-二聚體明顯增高。因此,在溶栓過程中用藥前、中、後動態檢測D-二聚體濃度變化對監測溶栓藥物的效果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

需要指出的是:D-二聚體,本身就是反映一個血液凝集狀態的指標。所以好多情況都可能出現,例如:手術後,妊娠,外傷,腫瘤等等,所以其只能是一個指標,敏感性很強,特異性不強。


推薦閱讀:

這位跑者為什麼能無傷持續地進步:他把心率表功能利用從10%提升到90%
自身的免疫功能您了解嗎?
酵素的功能,你知道嗎?
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需謹慎!
認識腸衰竭與腸功能障礙

TAG:解釋 | 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