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記女兒求醫錄
求醫不如求己——記女兒求醫錄
(求醫——學醫——知醫)
周海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本人或者父母、兒女、朋友同事都會碰到一些頭疼腦熱、傷風咳嗽之內的小毛病,對大部分人群(平時很健康或者強壯)不需服藥或者自行服用一些非處方中藥或者西藥都可以自動緩解,而對一小部分人群,尤其對兒童、老人、身體虛弱(久病)的人群則不然,他們往往遇到點發熱、咳嗽、頭痛之類的往往要去醫院甚至住院治療,少則幾天,多則幾周甚至個把月,甚至有的還僅僅因為普通感冒沒有及時或者正確的治療留下了後遺症(疾病後遺症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之類;藥物後遺症如抗生素或者激素使用過多使病人免疫力降低或者「肥胖」或者發育不良之類)。而這一小部分人群恰恰是我們最重要的親人,他們的身體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最棘手的問題。後遺症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知道點,但卻不知道怎麼去避免或者儘可能的減少後遺症與藥物的副作用。下面就本人女兒的求醫經歷與後來自學中醫給自己女兒、父母和親人治病(註:免費治療,不存在無證行醫問題)的體會收穫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那些健康的人預防疾病、正在生病的人選擇治療方案、生過病經過治療留下後遺症需要康復治療的或者沒留下後遺症卻又有點擔心的病人或者家屬提供點建議,希望病人少花冤枉錢、少走彎路、少受罪,更是希望病人少被誤診誤治。
一、撰寫本文的動因
1、為了回報好人
因女兒在求醫過程中得到許多醫者或者不是醫者甚至論壇中的網友的幫助和支持,而自己又無力去回報他們,或者說他們當時幫助我們的時候根本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其實他們已經得到了回報,只不過這個回報轉嫁到那些需要他們或者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了。正如我們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兒童(別人的父母、兒女)讓座時說不定我們的父母、兒女在外地也接受別人的讓座一樣。
2、同情病人與家屬
在女兒求醫的過程,自己遇到了不少困難,更是看到了比我們困難更多的人,讓我感觸頗深。首先住院難,我們孩子因為夜間發燒去醫院看急診並預定第二天住院,竟然等3天住不上院;其次照顧孩子難,孩子住院,白天可以有兩位家長陪護,而晚上只能有一個人陪護,有的孩子晚上還要吊水,連家屬方便的機會都沒有,別說多難了;更難的是治療難,為什麼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要住院一周、兩周還不能治好?為什麼孩子剛咳嗽檢查就是肺炎、支氣管炎呢?為什麼普通的感冒經住院治療會留下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後遺症呢?而且我們住院期間碰到了很多的「回頭客」,這讓病人和家屬想不通,而又不得不痛苦的接受這些事實。當然還有讓你心疼的不知如何表達的時候,孩子咳嗽有痰咳不出來,醫院就吸痰。護士把20公分的吸管從孩子的鼻腔深入到氣管,當時孩子那種痛苦讓誰看了都撕心裂肺的痛,孩子拚命掙扎、翻白眼、連腿登的力量都沒有了,吸完痰,孩子渾身癱軟,臉色煞白,哭的力量都沒有。即使不是你的孩子,你看到了會不心疼嗎?
二、選擇中醫的理由
1、偶然性的嘗試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剛打噴嚏、流鼻涕,就住院治療(因以前幾次感冒沒有住院治療都發展成肺炎了),第二天開始發燒、咳嗽。一周後出院,出院時並沒有徹底治癒,還帶有偶爾的咳嗽(兩三個小時咳嗽一聲),醫生交代吃兩天的葯鞏固一下就可以了。沒想到當天晚上孩子就因為咳嗽而不能休息,故看了急診後第二天又住進第二家醫院,此時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經過一周治療後與前一次出院情況相同,第二天又回到第二家醫院接著進行一周的治療,而且都是主任親自治療的,各種抗生素都用上了,孩子拍了片子、做了心臟彩超等基本能做的檢查都做了,還是檢查不出問題,後來主任要求我們做鋇餐檢查,懷疑胃食管返流症,當時因為孩子太小(不到2周歲)被我們拒絕了並要求轉院(註:從剛入院到轉院之前我們每兩天掛一次名醫堂的號)。第二天我們就住進了兒童醫院,抽血、拍片子、痰培養過後也沒檢查出問題,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炎。經過一周的治療應該算治癒了。在兒童醫院治療期間,我查閱了簡明中醫兒科處方手冊與兒科疾病中醫治療全書(南京中醫藥大學汪受傳博導編寫)中關於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論述與治療,經過詳細的對照與辨別,判明孩子的喘支應該屬於風寒咳喘,選用小青龍湯加減方。在兒童醫院治療的第二天我就給孩子服用小青龍湯加減方同時服用桂龍咳喘寧(可參考2010年求醫不如求己—家庭中成藥使用手冊109頁的介紹)(用量根據病情輕重和體重均按成人方劑用量的1/3到1/4服用),每天堅持服用,感覺效果很明顯,至少明顯提高了靠純西藥的治癒速度。當然這過程也遇到過猶豫與爭執。首先自己不是醫生,家人不願意讓孩子服用我開的葯;其次,孩子正在接受正規治療,有的葯重複或者中西藥之間有衝突。但我還是堅持給孩子服用了自己開的葯,一周後孩子治癒出院。(註:本文提到的醫院包括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南京八一醫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江蘇省中醫院、南京軍區總院、南京市兒童醫院)
2、遇到一本好書
一個最普通的感冒而且是初期輕症竟然陸續(間隔不到一天)住院四次(包括三次轉院),住院時間超過一個月,經濟上的損失我們不說,家長的壓力和痛苦我們也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孩子究竟是什麼病?為什麼經過這麼多次的治療還不滿意?而且醫生對孩子的態度更是讓家長難以接受,治好了說明他們的醫術高明,治不好就把責任推到孩子和家長身上,說孩子的體質差、免疫力低,家長沒照顧好,出院或者轉院時還交代一定要小心,得過肺炎的孩子以後一感冒就容易發展成肺炎,有所謂哮喘史(其實是肺炎期的急性咳喘而已)的容易發展成慢性支氣管炎或者哮喘後遺症。
帶著這些疑問和不滿我就開始注意中醫的學習了(關於西醫西藥的問題參考莊嚴編《孩子感冒發燒怎麼辦》中的《感冒患者須知》與《小兒感冒誤治的惡果與救治方法》),我到一個書店看到目前對我們患者最實用、內容最全面、診治用藥最精準的一本書《中醫診斷治療大全》(廣州中醫藥大學李任先教授編(盜版書15元黃色封面,有多種盜版,黃色封面最好),後來我又買了2005年的正版《中醫診斷治療學》168元)。後來我就對照這本書試著給孩子用藥。
孩子從兒童醫院出院後不久又感冒了,開始癥狀很輕,鼻塞流清涕、噴嚏,也沒有發燒、咳嗽、惡寒的表現。我便對照書上的感冒對孩子診斷用藥,由於感冒開始往往是由於受涼引起的,而且又是冬天,所以我就將孩子的癥狀診斷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指清涕)、噴嚏,喉癢,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給其服用荊防敗毒散(荊芥6g,防風6g,羌活6g,柴胡9g,薄荷3g(後下),枳殼6g,茯苓9g,桔梗6g,前胡6g,生薑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並加麻黃6g(表寒重),杏仁6g(咳嗽劇)。當時我加杏仁是想感冒開始沒有咳嗽,過兩天肯定會咳嗽,所以為了防止咳嗽就加了杏仁。就這麼簡單的方葯我們買了5劑(10元錢左右)。孩子吃到第三天時癥狀基本消失了,沒有噴嚏和鼻涕了,但還不放心,就繼續服用剩下兩劑鞏固一下。一次感冒就這麼簡單的被自己給治好了。當然你也許認為是巧合,正好被用對葯了,不過沒關係的,但至少讓我對中醫由半信半疑甚至不相信轉為有點相信了。
3、遇到兩個好人
說是遇上兩個好人,其實遠遠不止。一個就是從我們學校二次退休(退休後被返聘後又退休)的許阿姨,她老人家70多歲,從學校畢業到二次退休都是看兒科,當然應該是兒科的權威了。我們第一次找她看病她不給看,因為她被返聘後基本負責小兒體檢,熟人或者「老客戶」她才給看,因為她畢竟70多歲了,加上校醫院又不給小兒吊水,兒科藥物缺乏。後來經過別人介紹,她才開始給我們孩子看病。她給我們孩子看病是免費的,我們都直接找她,她給診斷後開藥,讓我們到外面藥店買葯。我們在她那裡看過幾次,都沒好,後來我們都是經過住院治療才好。我對許阿姨的治療有些疑慮,我就開始分析原因,按照她的經驗不應該治不好我們孩子的感冒或者普通的肺炎啊。她的診斷結論(沒有任何儀器檢查,只是詢問一些簡單的情況和聽診)到哪個醫院經過各種檢查都絲毫沒有超出她的診斷,這一點足夠說明她的水平了。但是你看她給我們用的藥量為成人的1/6到1/8,而其他醫院的藥量卻遠遠超過這個用量,甚至超過說明書上的規定用量。後來我知道這種情況叫「葯輕病重」。以後我們就找她給我們診斷,用藥由自己來定,而且我們不再用西藥,只用中草藥(不用中成藥)。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校醫院理療室的孫阿姨,她也是剛退休。她原來是負責針灸、刮痧、拔罐、理療及中醫其他非藥物療法的。我們第一次找她看病也是不給看,她退休後在家休息,偶爾給人看病那都是給親朋好友或者熟人「老客戶」之類治病。我們認識她的姐姐,她的姐姐是個西醫,也是個好人,經過她的姐姐介紹,孫阿姨才開始給孩子看病。從孫阿姨那裡我學會了刮痧、拔罐、按摩,尤其是捏脊和拔罐對孩子的康復治療和成長保健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還學會了很多的針灸知識。
4、解除了我在孩子身上的擔心
從孩子在兒童醫院治好出院後,我對醫生的話還是耿耿於懷,恐懼、擔心,也很反感。誰也不能保證孩子以後不會有頭疼腦熱的問題,可是一旦遇到,就會想到會不會發展成肺炎、支氣管炎、哮喘之類的疾病,甚至還在擔心孩子是否已經留下了哮喘後遺症(每遇到感冒(西醫上呼吸道感染)就會發作)。經過自己半年多的學習並給孩子用藥調理,孩子再也沒去過醫院、沒找過醫生,也沒有發生過醫生友好警告(一感冒就容易發展成肺炎之類)的情況。
5、醫好了別人沒醫好的病
一個朋友的孩子16歲,高中,癥狀:眼睛乾澀,怕光亮,喜歡閉眼,偶有刺痛感和耳鳴,苔白,有齒痕,大便經常不成形,冬天常流清涕或者白黏涕。去醫院檢查沒有異常,後經中醫給予明目地黃丸一段時間的調理未顯效。有醫生認為可能是用眼過度,經過休息可以調整,事實不然。家長認為與眼鏡質量有關,準備換眼鏡。因家長懂點中醫常識,也知道我喜歡中醫,更喜歡收集中醫。家長帶著孩子到我們家,我查了幾本資料,比較難與他的癥狀對號,還好,在《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第二版)724頁關於目羞明中的氣陰兩虛羞明(癥狀:視物昏花,乾澀不舒,目喜垂閉,羞明怕熱較輕,白睛輕度赤痛,頭暈耳鳴,口乾咽燥,大便溏薄,四肢畏寒。舌苔薄白,脈細)對上號了,給予滋陰地黃丸(熟地30g,生地45g,黃芩、當歸身各15g,柴胡、天門冬、五味子、地骨皮、黃連、甘草各9g,人蔘、枳殼各6g,煎服,每日一劑)服用半個月左右,癥狀明顯改善。
母親因臉上有蟻行感(像螞蟻在臉上爬行一樣,經常用手去擦臉,其實臉上什麼都沒有),眼瞼下垂,眼下半邊面頰肌肉跳動伴浮腫,腿沉重無力且腿上有幾處青一塊紫一塊的瘢痕,像磕碰過一樣(實際沒有磕碰過),腰部上至肩部下半邊疼痛快兩個月。在家經治療無效來南京就診。中午到我這裡吃完飯就休息到晚上,我發現母親有嗜睡伴昏睡的情況,也許是坐車太勞累的緣故。當天我就給她買了5劑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蜈蚣各3g,參考中醫診治精華錄154頁顏面麻木(風中絡)論述,因之前給岳父服用治療頭皮麻木效果較好),並於晚上請孫阿姨給母親針灸、刮痧、拔罐並服用中藥。刮痧(主要刮脊柱任督兩脈和肩部)完發現母親體內寒氣太重,剛刮幾下就出痧,而且背部半身明顯。我們隔了兩天又刮痧、拔罐一次,背部疼痛明顯減輕,面頰肌肉跳動及浮腫癥狀消失,蟻行感明顯減弱。5劑葯服完後,我們去醫院(因母親對本人自學中醫一事一點不知情,故不太相信或者半信半疑)找中醫主任給診治,開了中藥(此處不列舉),我們回來服用第三天時母親蟻行感增強,我當時立即停用醫生開的葯,一定是葯症不符,又改為服用牽正散合導痰湯加減方(白附子12g,僵蠶10g,全蠍5g,法半夏15g,膽南星12g,地龍10g,陳皮6g,鉤藤15g,甘草6g,丹參20g,桃仁10g,赤芍12g,天麻10g,防風10g,當歸(尾)12g,秦艽10g,獨活10g,蜈蚣3條。參考2005版廣州中醫藥大學李任先教授編《中醫診斷治療學》174頁中風之中經絡風痰阻絡型,此方得到雷允上藥店的孫錫高、馬森林醫生的「效不更方」「祛風先活血」的有力指導)。服用10天後以上癥狀除蟻行感在出汗時偶爾有那麼一點點之外,其他癥狀全部消失。擬再服5到10劑進行鞏固治療。
6、算好一筆好帳
孩子09年一年因感冒而陸續住進醫院6次(包括轉院)確診肺炎3次,一次被交叉感染,累計住院90多天,花費(自費)2萬多元,其他經濟、精神損失均不算,平均一次感冒4000元以上,其中檢查費用平均2000元左右。
後來我就想,買一本好書最貴的798元(有毒中藥藥性藥理及臨床研究應用實用手冊,孫小俠編寫),最便宜的不說。我拿出1萬元買書可以買多少書(指經典中醫書籍),以後享受到的會有多少人和多少次?當然我也拿出1萬元給全家買了商業醫療保險。
話到這裡,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信和選擇中醫?從對中醫半信半疑或者不相信到相信、喜歡、愛上中醫就這麼簡單,當你愛上她的時候也是你入門的時候。
三、求醫不如求己——記女兒求醫錄
1、醫學常識太少
孩子9個月的時候(08年底),孩子也不能算感冒,偶爾咳嗽一聲,我們去了總院,醫生給開了一種「偽麻xx」(藥名)口服液,我們用了幾天沒見孩子加重也沒減輕。接著我們回老家過年,到老家第二天晚上孩子咳嗽頻劇,無法入眠。第三天到淮安(09年除夕)第二人民醫院檢查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當時愛人就被嚇哭了,要住院治療。因為以前沒孩子之前沒有關心過醫學,我們更沒有聽過什麼肺炎一詞,我們那時就知道村裡有肝炎和癌症的病人,根本沒聽過有小孩得肺炎的,我們感冒嚴重的也只不過肌肉注射一下就好了,哪裡見過吊水、住院啊。孩子這一次也是第一次得了肺炎,住院治療了8天到正月初七我們出院了,在家休息兩天並返回學校了。
2、被醫生嚇壞了
返回學校不到一周,孩子發燒了。可能是我們大意了,坐了3個多小時的長途車,孩子一身汗就下車,回到學校洗個澡(在澡堂),下午逛了一個多小時的超市。我們觀察了一夜並及時給孩子服用退燒藥(美林),並兩個小時測量一次體溫。第二天我們去市婦幼保健院治療,掛的專家號,連續治療三天後孩子發燒一點沒退,反而心跳加快。第三天治療完我們找到醫生,醫生一看馬上強行要求住院,否則會出大問題,同時給我們發出了病危通知書,當時我們夫妻都被嚇哭了。當天住院後給予心電監控72小時並給予連續72小時的藥物注射(使用勻速注射的藥物推進器),經過一周的住院治療,孩子基本治癒出院了。
3、不知道怎麼請教醫生
在孩子住院期間,我們詢問醫生孩子到底得的是什麼病?醫生只能告訴你是支原體肺炎。我們孩子本來僅僅是一般發燒,怎麼會經過三天的治療(而且是專家)發展成支原體肺炎呢?支原體肺炎怎麼治療?治療多久呢?包括所有的檢查我們都不知道,醫生也不回答。
4、我開始自學了
從那以後我就下決心不能再讓孩子受這樣的罪了,不能讓醫生這樣折騰了,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更是孩子的身體都禁不起這樣的折騰。我開始學習中醫,首先收集整理資料,到網上下載、購買,到書店去查閱,記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者目錄;然後進行篩選,決定哪些書比較經典是必須要買的,哪些書可買可不買的;最後重點購買,把自己最想要的購買回來,有新的買新的,沒新的買舊的或者盜版的,或者從二手市場(包括網上二手市場)購買,不管價格多高,書多陳舊,只要覺得有用的均購買。自己感覺特別有價值的就從網上購買電子版進行備份,也方便攜帶和查詢。
5、再請教醫生、醫生答不出來了
後來有一次我去醫院看病,我給醫生描述的情況是:早上起床感覺鼻塞,偶爾咳嗽一聲濃痰。醫生給開了「小柴胡」,當時我就問醫生「小柴胡」治什麼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我吃這葯對嗎?醫生問我該吃什麼葯?我說給我開「感冒清熱顆粒」,醫生給我開了「羚貝止咳糖漿」,我就問醫生這葯治療小兒肺熱咳喘的葯,我吃了會有用嗎?我讓醫生給我開了「甘草口服液」,後來醫生問我還要什麼葯?我說給我「西瓜霜」吧。後來這已經成為笑話了。我那是鼻炎搞的,而且又抽煙,哪裡是什麼感冒咳嗽?
還有一次去某個大藥房,服務員問我買什麼葯?我說孩子咳嗽,她把我領到兒科葯櫃檯,她一下子給我推薦了七、八種止咳的葯,我說這葯都能吃嗎?她說都能治咳嗽。我笑了一下,我說孩子是風寒咳嗽,你的葯還能吃嗎?她說沒有風寒咳嗽的葯。其實治療風寒咳嗽的成藥多的是,「小青龍顆粒(口服液)」、「杏蘇止咳糖漿(顆粒)」、前面提到的「桂龍咳喘寧」等等都可以。
6、開始自己用藥了
後來,孩子、和家人生病(常見病),我們就不再去醫院了,都由自己診斷和用藥了,除非去醫院做必要的儀器檢查為精確診斷服務。我們一般不用中成藥,因為中成藥除攜帶方便外,都是協定(固定)方,無法進行辨證加減,而且藥效方面本人覺得中成藥不及自己熬制的草藥方劑的藥效。
7、「奇蹟」發生過不止一次
有一次孩子感冒了,開始服用「荊防敗毒散」(如果發燒需要加麻黃、石膏),服用三天後孩子只有咳嗽兼喘的癥狀,而且白天癥狀很輕,下半夜天快亮時咳喘較劇,一直咳到天亮,貼近胸口或者鼻孔可以聽到痰聲。我就查閱了《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第二頁關於內傷咳嗽之痰濕蘊肺證(證侯: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白黏膩或稠厚或稀薄,每於清晨咯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則咳緩,胸悶,脘腹脹滿,納差,舌苔白膩,脈濡滑)很符合。給予「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法半夏9g,茯苓9g,陳皮15g,炙甘草6g,蒼朮9g,厚朴9g,白芥子6g,萊菔子9g,紫蘇子9g,寒痰較重,痰黏白如泡沫,怕冷者,加乾薑9g,細辛3g以溫肺化痰;久病脾虛,酌加党參12g,白朮9g以益氣健脾,此為成人劑量),中午服完葯午休過後,癥狀完全消失,這是我用藥第一次碰到如此快、準的情況。後給予服藥鞏固,再沒有發作。
還有一次孩子睡到下半夜,感覺發燒,體溫38度左右,而且口有異味,手心熱,大便酸臭。我們開始是觀察,天亮後一天都沒有發燒,很正常,第二天下半夜又是發燒,於是我就翻閱了《中醫兒科治療大成》,在42頁找到了關於「傷食發熱(主證:發熱以暮夜尤甚,不欲飲食,腹壁灼熱,手心發熱,夜卧不安,噯腐吞算,胸腹脹滿,疼痛拒按,便秘或瀉下酸臭,面色青黃,唇紅苔白厚,脈象沉滑)」的論述與孩子的癥狀非常吻合,於是就給予服用「保和丸」,三劑葯後燒退。
今年 「五一」我們一家三口回了一趟鄭州,由於鄭州氣候乾燥又偏熱,孩子見到小朋友很高興,就瘋狂的玩耍(在太陽直射下),大量出汗,一回房間突然溫度很低,就這樣來回進出幾次,孩子感冒了(我們夫妻也都感冒了)。開始有時濃鼻涕,有時清鼻涕,我們沒有給予治療,第三天就趕回南京了。到南京我才開始給孩子和自己用藥。我們吃幾劑「荊防敗毒散」(「藿香正氣水(散)」也可以)就好了。孩子就麻煩了,吃了三劑「荊防敗毒散」後,鼻涕變成白黏鼻涕了,既不是風寒的清鼻涕,也不少風熱的濃鼻涕。這種情況一般是鼻炎的癥狀。於是我就查閱了《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第二版)》703頁鼻流涕部分,對照後診斷為脾肺兩虛、鼻涕白而粘稠,給予「補中益氣丸」服用三天後,不再流鼻涕了。
最近一次感冒,不發燒,開始咳嗽痰少而稀,偶爾有清鼻涕,噴嚏,但手、足心熱,開始診斷為風寒咳嗽,給予「小青龍湯」服用,三劑葯後孩子出汗較多,因以前有過肺炎(中醫稱喘咳),我感覺有點「葯症不符」,趕緊換藥,改為「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9g,芍藥9g,炙甘草6g,生薑9g,大棗7枚,厚朴6g,杏仁9g。參考《臨床常用方葯應用鑒別(方劑分冊)》17頁。主治:宿有寒喘,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用下劑後,表證未解而微喘者)(注關於風寒表實、表虛,無汗為實(麻黃湯證),有汗為虛(桂枝湯證)),服藥3劑後完全治癒。
其實最近的這次感冒開始被誤診誤治了,應該診斷為「外寒內熱」而且是「寒重熱輕」(咳嗽痰少而稀、清涕、噴嚏診斷為寒證,手足心熱、煩躁為內熱),應該給予「小青龍加石膏湯」即可治癒。若為「寒熱並重」可以給予「大青龍湯」,若「寒輕熱重」,可給予「麻杏石甘湯」即可(可參考《中醫類似方劑鑒別運用大全》)。
8、關於脈象的疑問
你一定對脈象有疑問,我也沒有把脈,甚至不提脈象,怎麼就能下藥了呢?中醫診斷「望聞問切」四法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為什麼要把「切」放在最後呢?切脈一般可以診斷出虛實、寒熱或者病在可能的臟腑部位,無法切出具體是肺炎還是支氣管炎之類的疾病,故水平高一點的醫生靠「望聞問」就足夠診斷疾病了。切脈只是在前面三種方法診斷還不能完全確定時加以輔助,而且要是中醫的高手切脈才會有參考價值。一個實習醫生給你切脈告訴你什麼病,你敢信嗎?
四、感悟
1、不要輕信偏方
我有時去藥房買葯,碰到服務員給咳嗽的病人介紹偏方,搞點梨水熬冰糖、川貝、琵琶、白蘿蔔之類給咳嗽病人吃,還有病人一說咳嗽就介紹各種止咳糖漿之類。我回來看看資料,發現這些都是治療咳嗽的葯,可是有幾個病人能吃好呢?當然不是說偏方不可靠,是每種偏方只能治療某一種疾病,不能成為通用藥。《素問》咳論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一證至少分為20種(可參考唐步祺編著《咳嗽之辨證論治》)之多,而每種證侯的用藥又有很多差別。張仲景的 「因人因病因時因地」治療就是今天的「個體化治療」或者「辨證論治」的最好體現。
2、治病不要「抄襲」
治病不是考試,同樣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也不同,而不同的人同樣的癥狀往往會是不同的病症,這就是中醫的「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就如前面提到的「保和丸」能治傷食發熱、「補中益氣丸」能治鼻流黏涕一樣,如果按照藥物說明書上的治療,這些病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藥物來治療。
3、記住張仲景的「七日節律」
《傷寒論》中的七日節律「七日節律」:如果外感風寒,即使不治療,只要不發生合併症或者併發症,七天也會自行痊癒;如果七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十四天或二十一天。其他七日節律:雞孵蛋:7×3=21天;貓懷孕:7×9=63天;兔子懷孕:7×4=28天;老虎懷孕:7×15=105天;人類懷孕7×40=280天。
所以傷寒感冒類疾病不要急於用藥,不管用藥不用藥,痊癒的時間至少一個星期,多則兩周到三周。
4、中西醫之別
中西醫之別就如遇到水災時,中醫疏通管道,而西醫則截流。就普通發燒而言,中醫用發汗法將病邪驅出體外而降溫,西醫則通過「潑冷水」(注射抗生素)的方式降溫,不僅沒有將病邪驅出體外,反而將病邪留在體內。所以經西醫治療後的病人容易留下或咳或喘的後遺症,就如剛出過大汗的人突然洗冷水澡容易得中風和關節炎一樣。當然也不可否定西醫儀器檢查的精準性,但也有很多靠儀器無法檢查的疾病。例如病人就是怕冷,有書手腳冰涼,儀器就無法檢查,而中醫就可診斷為陽虛病症。
中醫對感冒、咳嗽至少分八、九種以上,每種證候都有對應的方葯治療,只要診斷準確,用藥之簡單,藥效之高、治癒速度之快是很自然的了,而且中藥的副作用要小。而西醫把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均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用藥的原則消炎、止咳、平喘。消炎從頭孢1代試用到最新代,治好了很好,治療不好要麼是病人的體質弱,要麼建議轉院,最後還容易落個什麼後遺症。
5、不要輕易中西藥合用
西藥的消炎與中藥的清熱功用相同,所以在服用清熱類中藥就不需要服用消炎藥了,其他葯也是如此。
在此舉兩例。感冒藥:阿司匹林—麻黃湯。處方與用法:阿司匹林片0.5g×6片,每日3次,每次一片;麻黃6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共3劑。原因:病者患重感冒,高熱無汗,給予中西藥發汗退熱治療。後果:大汗淋漓,以致虛脫。分析:中藥麻黃湯有較強的發汗解表作用,而阿司匹林也有較強的解熱出汗作用,故兩葯共用會出現過量發汗,嚴重時出現虛脫。
哮喘葯:氨茶鹼—麻杏石甘湯,處方與用法:氨茶鹼片0.1g×12片,每次1片,每日3次;麻杏石甘湯:麻黃12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黃芩12g,每天一劑,水煎2次分服,共7劑。原因:病人為痰熱喘症,投麻杏石甘湯加黃芩清熱平喘治療,因喘甚急,同時服用支氣管平滑肌擴張葯氨茶鹼。後果:噁心嘔吐,心動過速,震顫等不良反應。分析:氨茶鹼是平喘葯,麻黃中含的麻黃鹼也是平喘葯,二者都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平喘的機制與增加支氣管組織中的CAMP含量有關,但作用環節不同,麻黃鹼能催化ATP形成CAMP,氨茶鹼則抑制CAMP的破壞,二者通過不同的作用方式均可增加CAMP含量。處理:不宜合服(詳細可參考《中西醫臨床用藥正誤大全》)。
6、兩種醫生不要看
一種醫生:水平很高責任心很差的醫生。有的醫生水平好像很高,在病人自述病情時,病人沒有表達完癥狀醫生已經把治療的藥物開好了,這種情況往往會漏掉或者忽略一些信息甚至這些信息可能是患者的主要癥狀。另一種就是責任心很強水平很差的醫生。當醫生給你診斷時詢問得很細,問病人有沒有咳嗽、是白天咳嗽還是晚上咳嗽?咳嗽有沒有痰、是稀痰還是濃痰等等,可是當治療時這些信息並沒有採集或者不知道怎麼利用這麼詳細的信息,這樣的醫生不看也罷了。
7、關於張悟本《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與劉洪章《是葯三分毒》類
雖然張悟本與劉洪章等因涉嫌「無證行醫」或者利用百姓對醫學常識的缺乏而進行的「欺詐」被公安機關控制,但也不是說他們的說法或者理論均不可取,只是需要一定的辨別能力。例如關於張悟本的方子綠豆、茄子之類我們可以不去吃(因為確實不能代替藥物治療疾病),但他提到的許多不良飲食起居習慣是疾病的重要根源還是很有針對性和典型性的;關於劉洪章的方子牛蹄筋能治百病,我想不應該有幾個人相信,但在他的《是葯三分毒》中還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我記得有一個孩子臉色發綠,醫院卻檢查不出來或沒想到會是什麼問題,但他還是給指出來了,因為孩子愛去游泳池游泳,而游泳池裡用硫酸銅沉澱(有時游泳池裡的水是藍色的),孩子的因為硫酸銅中毒而導致臉色發綠,這對診斷與治療很有意義。
關於同類書中只要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就是好書,不必對作者的品格、地位、身份之類提多高要求。
8、關於中醫藥的部分報道
關於注射部分中藥出現事故的報道,其實比起西藥引起的事故那是微不足道,不必過於恐懼,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中藥的提純工藝水平遠不如西藥的提純工藝水平,所以我們能通過口服的葯(包括西藥)就盡量不要輸入到原本很純凈的血液中;其次,對少部分中藥的研究還不夠深入,認識不夠全面。
最後建議「少」看點書
市場上關於中醫書的種類極其繁多,質量也存在很大差異,經典的、權威的少之又少,而我們往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少之又少的書籍。
但醫生醫術高到一定水平時,對於同一病人同樣的癥狀同樣的描述開出來的方劑往往或者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只需看那些少之又少經典權威之作就夠了。
求醫難,醫者難在辨病,患者難在識醫;中醫難,難在診斷(辨證)。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本文:我的收穫「好又多」,中醫「好、神、奇」。
推薦閱讀:
※女兒出嫁前,父親問了她6個問題,點醒了無數人
※性學家送給女兒的40條忠告
※香閨女兒紅(8)
※為給女兒慶生開始做慈善,扎克伯格捐了自己 99% 的 Facebook 股份
TAG: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