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第一名相竟然是他?諸葛亮只排第五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但有許多宰相上忠心為國,下勤政為民,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千古傳頌的一代名相,因為他們的所處的地位左右著當時朝政的走向,因此,他們的施政的方針舉措無疑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當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宰相有很多,這裡所說得最能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十大名相,無疑是有關媒體優選的名相中的佼佼者,以下排名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

第十名:帝王之師,救時宰相——明朝名相張居正

(1525年~1582年) 明朝名相,字叔大,號太岳,謚號「文忠」,生於江陵草市,死後遺體隆重葬在江陵城東門外,世人稱他為「張江陵」。他在為官期間,大膽地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改革,使國家安定,經濟發展,一時出現清明富強的景象。

張居正5歲入學,七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並選為庶吉士,25歲升為翰林院編修,43歲進入內閣,當了大學士,48歲當了宰相。那時,封建統治階級昏庸腐化,軍政敗壞,財政破產,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階級矛盾尖銳,危機嚴重。他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一方面,以「得盜即斬」的手段加強鎮壓,一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一)精簡機構,裁汰冗員。

(二)嚴肅法紀、信賞必罰。

(三)蠲免積負,減輕人民負擔。

(四)重視人才,知人善任。

第九名.熙寧變法,爭議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係,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第八名: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抗遼名相寇準

(961年~1023年)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今臨渭區下吉鎮)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為萊國公,謚號忠愍,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政治家。

寇準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中進士。他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為太宗重用,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銓,參決政事。太宗嘗以魏徵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蕭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率契丹軍大舉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進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直逼宋都開封,宋室朝野驚駭,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南遷金陵。陳堯叟提出西南遷西南遷西川成都之議,時任宰相職的寇準,力主抵抗,排除眾議,促請真宗親征。宋真宗最後採納了他建議,親抵溈州北城督戰。宋煙望皇帝御駕親征,士氣大振,奮勇戰鬥,射殺了遼煙統軍使蕭達覽,獲得全勝,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嚴,譜寫了中華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輝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敵,在軍事勝利的情況下,執意求和,派曹利用與遼邦訂立了每年輸遼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雙方以白溝河為界的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斷送了勝利果實,然而寇準的歷史功績卻載於中華民族史冊。

第七名:斷案神探,深謀遠慮——盛唐名相狄仁傑

(630年~700年)狄仁傑,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他執法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凡舉之臣,皆為唐朝中興之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深得人心。

垂拱四年(688年),張光迅奏狄仁傑出言不遜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中書省)鸞台(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狄仁傑的一生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剛直不阿,政績頗豐,尤其在武則天執政時,以不畏權勢著稱,直言力諫,成為一代名相。狄仁傑死後,武則天追贈其為文昌右相。中宗即位,贈為司空。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故後世也稱狄仁傑為「狄梁公」。

第六名: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齡

(579年~648年) 唐朝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以字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父彥謙,隋司隸刺史。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先後擔任秦王府記室、陝東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與謀臣猛將密相交結,使他們各盡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秦王弟兄間爭奪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譖毀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社」。

第五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名相諸葛亮

(公元181年~234年)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系漢司錄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諸葛豐後代。東漢末年,北方大亂,諸葛亮姐弟四人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輾轉至襄陽,因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此時是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劉表將荊州治所遷至襄陽後,即起立學校,博求儒術。諸葛亮到襄陽後即求學於城南的學業堂。在學堂先後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為友甚密,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於諸葛玄和劉表的關係,諸葛亮又先後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未來事業打下了基礎。

後劉表上書,薦諸葛玄為豫章太守。約一年,西城民反,殺玄。諸葛亮沒有了依靠,不得不獨立生活,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與弟等到隆中躬耕隴畝。直至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後,才離開。在隆中,並非苟全性命,未有須臾忘天下事。他勤讀書,廣交遊,自比管仲、樂毅,以便將來干一番事業。

諸葛亮一生謹慎,長於巧思,他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射十箭;製造的木牛流馬,利於山地運輸。著作有《諸葛亮集》。 諸葛亮死後,晉統一三國。鎮南將軍劉弘作《諸葛武侯宅銘》,在隆中設祠立廟。明代成化年間,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來不知為多少遊人所嚮往,王安石、蘇軾、曾鞏、唐寅等都留下了寶貴詩篇。

第四名: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公元前178年) 陳平,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西漢陽武(今中國中部河南原陽東南)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有大志,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定三秦時,又歸漢,任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諸侯王叛亂諸役,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重要謀士范增憂憤病死。高祖六年(前201年)又建議劉邦偽游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採用陳平計,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以解圍。漢建立後,曾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曲逆侯。高祖死,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為文帝,任丞相,後改任左丞相。陳平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輩出,有資格被司馬遷列入「世家」的,只有陳勝、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六人。陳平能列其中,可見其功勞是很大的。

陳平曾在項羽手下做過謀土,但不被重視,後來就投奔了劉邦,陳平的「六齣奇計」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歷史典籍中給他總結的六種計策是:第一重賄對方將領,實施反間計;第二,故意招待不周,離間項羽和范增;第三,派女子出城,解滎陽之圍;第四,腳踢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第五,假游雲夢擒韓信。

劉邦做皇帝後,想清除權臣,陳平學到了黃老之術中藏而不露的真髓,成功地保全了自己。陳平最後是病死的,得以善終。

第三名: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 漢朝初年丞相,謚號「文終侯」,漢初三傑之首。輔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政權。 西漢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蘇沛縣)人。他不論在戰爭期間,還是在漢初恢復時期,都表現出了中國古代傑出政治家的風度和治國才能,幾千年來都被人們所稱頌。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第二名:才高齊天,謀深如海——秦朝名相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教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涌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第一名:開創先例,相傑第一 中國第一宰相竟然是他。根據 《史記》《二十四史》《中華上下五千年》相關介紹和推測,中國古今最傑出的宰相不是李斯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他堪稱中國宰相第一人。此人在微信平台「三國故事」上面回複數字 010 有詳細剖析,傳說此人從小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而且還武藝高強,古今罕見,真實令人匪夷所思。


推薦閱讀:

諸葛亮下葬施妙計,劉伯溫被嚇慘,至今兩千年還是一個謎
諸葛亮孔子八字
她們是豪門「妯娌」,但卻從靈堂撕到了禮堂…(圖)|陳法拉|諸葛梓岐
諸葛亮與法正:權變
死諸葛擒活仲達,劉伯溫應預言殺

TAG:中國 | 諸葛亮 | 古代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