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玉器鑒識之二

(五)、從顏色鑒識古玉器通過玉色來看玉,這是鑒定玉器的一項基本功夫。一般來說,通過玉色不能完全解決別玉器具體時代的問題,僅有一部分玉器用料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徵,還有一些玉器的玉料色澤特徵並不明顯。鑒定玉器時,通過玉色所要看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所鑒定的玉是否為舊玉。第二點,玉的顏色具有何種時代特點,屬哪個時代所用之玉。玉器的顏色是多方面的,台北的玉器鑒定家吳凡先生,將玉的顏色歸納為玉色、人工染色、沁色、盤色等四個方面。一件古玉,往往帶有這四種顏色中的幾種,能夠識別玉器的顏色並對顏色進行一定的判斷,對於鑒別古玉來講是非常重要的。1、玉色玉色是天反本身所含的顏色,它是由玉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及含量的不同決定的。俗話講「千樣瑪瑙萬樣玉」,也就是說玉材的顏色變化非常大。實際上,要想找到兩玦色澤完全相同的玉材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由於各時代玉材開採的相對集中,某些色澤相類似的材料往往是同時代開採的礦物,這就使各個不同時代的玉器在取材方面出現了互不相同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有時表現得還很明顯,致使鑒定家們在鑒別某些玉器時,看到藝術風格同玉村選用上存在著時代方面差異,便可考慮作品不是某時代的玉器而是後人仿製的。要了解玉色間隨,首先要知道不同的玉材在色澤方面的不同。目前見到的古代玉器,使用的玉料主要為峋岩玉、南陽玉、藍田玉和新疆和田玉。在新石器時代到商早期,還有一些透問石及彩石類玉器。峋岩五為鉈紋岩,主要產於遼寧省峋岩縣。硬度在2.5—5.5之間,質地細密,半透明或微透明狀。日前見到的峋岩玉,主要為暗綠色和白綠色兩種。南陽玉的主要成分為斜長石,並含有黝簾石、綠簾石等礦物,這種玉的色澤鮮艷硬度較高,比峋岩玉更具溫們感。主要產於河南南陽地區另外,藍田玉的外觀也與南陽至近似。和田玉又稱軟玉,主要由陽起石組成,按顏色又分為白玉、黃玉、碧玉、墨玉、青玉、糖玉等品種。岫岩玉、南陽玉、和田玉很早就已被使用,但是古代使用的玉同我們現在看到的玉在色澤方面有一些微小的差距。

(1)新石器時代玉器的玉色玉材較雜具有區域特點,不同文化區域山現的玉器,所用玉樹也不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有人稱之」老峋岩玉」。這種材料較之師岩玉硬度高,透明度低,更顯溫潤,玉色均勻,很少有職斑或雪花其中有一些近似於新疆玉,它的成分可能是陽起石。還有一些屬鉈紋岩。玉器之色主要有兩種;一種於天有色中微泛黃一種近於暗綠色,俗稱為黃玉或碧玉。山東地區的大江口文化及其發展而出的龍山文化,使用的玉器是由一種近似於長石類的細石製成的,玉質細膩滑們透明感很差或泛青色,或泛黃色,還有的在青色中帶有褐色花斑。另外還出現了類似師岩玉的製品。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出現了大量的用透閃石製成的玉器。南京、常州、上海、浙江等地發現的良渚文化玉器,玉料顏色不盡相同,玉料或為暗綠色或為暗褐色,玉中有暗斑及雲母質閃光還有的完全呈雞骨白色,表面有一層亮光。另外也有一部分屬舊起石的玉器,玉呈淺淡的青綠色較新疆和田玉(陽起石)色澤鮮麗,透明度高。還有部分石髓製品。(2)商代玉器的玉色用料相當廣泛兵器、禮器類玉器所用玉料多為不透明的細石,可能是南陽玉,刀、戈類兵器所用玉料特徵更為明顯。常見有三種材料:一種為牙黃色細工呈雞骨白色;一種為暗褐色帶有花斑的玉村,這種玉材大量出現於四川廣漢地區,河南慪師二里頭商代遺址中也曾出現,有些呈青色,斑紋淺淡,近似環狀;第三種為暗黑色微透明的玉料,多做成極搏的片狀玉刀,玉片上常留有開片時留下的錯碴。這類玉片的作品,在考古發掘報告中尚不見提及,就器物的形狀及加工技術看,應為商早期玉器。商代的玉佩飾主要用新疆和田玉、臨岩玉、南陽玉製成,和田玉多用青玉,玉色發暗而有沁色,怕岩玉同現在見到的也不同。(3)周代玉器的玉色西周時代玉器,品種及玉村都很複雜,玉棟與玉黨等用玉近似南陽玉,玉佩多為和田玉,又以青玉為多玉色於青中泛黃,又有白玉作品但色澤昏暗有沁色,還有一些小玉件是由細石製成的。(4)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玉色春秋時期的玉器多為和田玉製成,此外還常見兩種玉料:一種為質地細密、不透明、不溫潤、顏色暗淡而表面拋光較亮的玉片;一種為峋岩玉,常呈乳白色,微泛青黃,色澤暗淡。戰國玉器用料複雜,但主要為新疆和田玉,玉質或青白,或青微含黃色,或青綠色,極少見到白玉製品,有一些碧玉製品,但玉色蒼舊,不若清代碧玉鮮活而菜色。還有一些玉材,透明度、溫潤感介於峋岩玉與和田玉之間。多數戰國玉器表面帶有玻璃光,如同玻璃表面的光亮似能反光,這種玻璃光獨具特色,不同於後代作品。(5)漢代玉器的玉色主要為新疆玉,並有藍田玉、燦岩玉作品。一般來看,大型玉璧多用水蒼玉,灰綠色而有飯接,廓外帶有裝飾的系璧,多用青玉,佩飾、劍飾、玉玦、翁仲則以白玉為多,漢代的青玉、白玉作品多有蒼舊之色。(6)唐代玉器的玉色以白玉為主;加工不求玻璃光,也不求玉質的溫潤感,有似舊非舊之意,另外,唐代還有一部分青玉製品。(7)宋代玉器的玉色目前傳世的宋代玉器數量已很多,主要有白玉、青玉兩種材料,又以白玉作品為多,其中有許多上等白玉,玉質溫潤,色澤如「截肪」,較之唐代所用白玉品位高出一籌。青玉作品也有一定數量,從顏色上看,又可分為兩類:一類青中泛灰,另一類智中泛綠色。宋代玉器中還可以零星地見到黃玉及獨山玉作品黃玉顏色較暗,似合綠色,獨山玉作品僅見故宮收藏的玉尊、玉篇,玉質不甚溫潤,牙色中雜有儲色。由於沒有進行取樣化驗,玉的品種僅為推測。遼、金玉器以白玉、青玉為主;間或有其他玉料。宋、遼時期,瑪瑙器大量出現,所用瑪瑙品種也較多。(8)明代玉器的玉色所用玉料,《格古要論》一書中已講了很多,從發現的明代玉器來看,主要為青玉、白玉作品,青玉之色發暗似陰天之天色,明代還有少量碧玉作品。2、人工染色人工染色是在玉器表面加染的顏色;沁色,清代宮廷文獻中又寫作」浸色」,是玉器埋在土中,受土壤中化學成分的侵蝕而產生的顏色變化。古玉器上的人工染色與沁色往往混淆在一起,很難區別,因此這裡把它們放在一起介紹。將玉器進行人工染色已有很長的歷史。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卷一)中有如下記載:」又東三百七十里,日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陽。有木焉,其狀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館,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日自首,可以血玉。」其注」血謂可染玉作光彩。」這是有關古代玉器染色的明確祀載。它說明古人染玉的目的是追求玉色之美,方法之一是用某些植物的汁液去染。人工染色玉器的早期實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目前發現良渚文化的某些玉器經過火燒,燒烤的目的不洋,但經火燒烤後,玉器肯定會產生顏色變化。故宮收藏的幾件屬龍山文化類型的玉寶,表面呈黑褐色,亦為人工所染。目前我們發現的商、周、戰國玉器,往往帶有玉色之外的顏色,這些顏色有一部分為玉器埋於土中所產生的沁色,也有一部分應屬人工染色由於目前尚無有關的化驗報告發表因而還不能做出明確的判定。宋、元時代的玉器,許多都帶有明顯的人工染色。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玉器還下多,這些玉器中的多數都看不出經過燒烤,染色。而傳世的宋代玉器上,卻往往出現這類色澤,由於目前掌握的材料上全面,這一現象的確認及產生的原因還有待今後研究。元代玉器則有許多帶有燒烤的黃色,似玉皮,很漂亮。宋、元、明、清之時仿古玉器大量出現,為了追求達到類似古玉的效果,要將玉器進行做舊處理,這就使人工染色朝著仿古做舊方面發展。但這一時期玉器染色的方法似乎同漢代之前不同,因而染出的顏色同古玉有差別。3、沁色沁色是指玉器埋入土中,經過一定的年代,受上里所含其他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的顏色的變化,主要與玉村、玉質、埋藏土、介質環境、埋藏時間等因素有關。了解和掌握玉器沁色的規律對於鑒別玉器十分重要,鑒賞家們鑒別古玉時,往往要觀察沁色,以此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沁色受土質影響。劉心瑤《玉紀補》中云:」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濕上也;燥土之斑乾結,濕上之斑潤級乾結者色易鮮明潤縮者色終暗淡。土斑而有斑痕者,少士物也;無土斑而有斑痕者,水坑物也;西北亦有濕土東南亦有燥士。近水則濕,遠水則燥也。雖然沁色是受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的影響所致,依地區不同,玉的自然沁色也是不同的。從客觀看,浙江餘杭一帶良法義兒玉器大部分被蝕成雞骨白;太湖東岸地區良法文化墓葬玉器僅有黃褐色沁和水銹;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水銹和灰黑等上少有雞骨白。這些天然沁色或停於表面,或滲入石性處及吸疵絡裂處只要留心觀察,不難識別。在鑒賞古玉時,人們習慣稱黃色沁為士沁,白色沁為水沁綠色沁為銅沁,紫紅色沁為血沁,黑色沁為水銀沁。文獻祀載「玉有米三彩」,認為古玉入土受沁,其色彩之多,範圍之廣變兒之無窮,可謂萬紫千紅。據台灣省李更夫先生介紹,古玉沁色有以下種種稱謂。黑:有「螭墨黑、純漆黑、膏藥沁、黑漆古、水銀沁」。紅有「米砂紅、棗皮紅、雞血紅、鶴頂紅、石榴紅、血沁」。綠:有「銅沁、松花綠、蘋果綠」。青有」竹葉青、皮蛋青、暇子青、鐵蓮青」。黃;有」栗子黃、黃花黃、小米黃、桂花黃、黃楊黃、土沁」。白:有」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梨花白、羊脂白、糙米白、水沁」。紫:有」茄皮紫、玫瑰紫、紫檀紫」。同時還有形容沁色紋理的名詞,如「磨爛斑、灑米點、蛤銀皮、牛毛紡、魚籽斑、亂柴紋、螞蟻肢、冰裂紋」。更有些專用詞。如「脫胎、包漿、蛀孔、蝕斑、浸腦」。根據考古發掘歷代出土的玉器沁色情況可知古玉沁色並非那麼變化廣泛。但由於後代有的收藏家愛地如今,眾多玉器」沁色」多為仿沁。在清代仿古玉的人工染色中,染成的顏色有紅色、黃色、褐色、煙色、恰色、灰色、水銹色、黑色等非天然沁色,使傳統的貨玉觀本末倒置這也是本為神聖的玉器降為玩物的一個社會原因。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達到改變玉器顏色,與占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常見的仿沁方法如下;(1)羊玉:方法是將活羊或活牛的腿割開,把小件玉器縫合進去,經數年之後血液浸入玉中,以此來冒充古玉中的紅絲沁。但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玉器沒有真古玉溫靜,顯得枯澀。(2)狗玉:方法是將狗殺死,剖開腹部,趁狗血尚熱未凝固時把玉器放入胸腹部,縫合併埋到地下;過數年後取出玉上出現了上花血斑。但與真正的古玉相比,這種方法處理過的玉器帶有新玉的顏色和雕琢的痕迹。(3)煨頭;方法是用火燒烤玉器,使玉器變成灰白,極似古玉中的」雞骨白」,古玩家又稱之為」偽發古」。凡是您頭,其上必有火燃燒時產生的細裂紋真雞骨白則無。(4)梅玉:其方法是先選用質地疏鬆質量較差的玉製成器物然後用濃度較高的烏梅水蒸煮,重複數次,玉器鬆軟處會被烏梅水掏空而現出類似水沖蝕後的痕迹,然後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但梅玉不如真古玉自然。(5)風玉:辦法是用濃灰水和馬梅水將玉器蒸煮後,乘熱取出。放在風雪之中,時間約一個晝夜則玉紋凍裂,玉質堅硬者,裂紋鋼若是發,用其冒充古玉中的牛毛紋。但真古玉牛毛紋曲折、粗細不勻,偽者則不然。(6)叩銹:此法產生於清乾隆年間,其具體做法是用鐵屑拌玉器坯料,然後用醋淬火,放人潮濕地下數天,取出後再埋入地下數月,這時玉已被鐵鏽腐蝕,出現橘皮紋,紋中鐵鏽呈深紅色有土斑,宛若古玉。然而這種假古玉紅色較停時間稍長土斑和紅色均會消退。(7)老提油:據說此法甚古產生於北宋時期。辦法是將甘肅深山中所生長的一種虹草搗成汁液,拌入少許瑙砂攪勻,再將玉器浸入,用點燃的新鮮竹枝烘烤,革汁便滲入到玉器紋理之中,呈現紅色絲紋。(8)新提油:辦法是選用紅木屑或烏木屑放入水中,再將玉質差的玉器放入其中浸色,並輔以火烘烤等手段,使汁液滲入玉器紋理中。但這種方法做成的仿古玉,其紅色在天陰時色澤較鮮,天晴時反而渾濁。(9)造黃土銹法:辦法是將玉器塗上膠水,埋入黃泥中,黃泥貼在玉器上似黃土銹,產生的黃土銹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像古玉的黃土銹。(10)造黑斑法:一是用水煮熱後架在鐵鏽算上,一邊燒一邊拌蠟油,不久就會出現黑斑;二是將玉按古式做成,然後用舊棉花泡濕,將玉色好的以柴燒烤,待棉花干後再用水澆,當黑色入骨後,黑斑狀即成了。4、人工盤色古代玉器表面的顏色依生坑玉與熟坑玉不同而不同。所謂生坑玉色,是指玉器自土中挖出後,玉表面的本色,是一種土華之色。經手盤摸後顏色則發生變化,成為熟玉,又稱熟坑,總之是被用手盤熟的。生坑玉色發烏,熟坑玉則似油浸,光亮、細膩,傳世玉器的多數,由於流傳時間久遠,又經佩帶,而被盤熟。又有一些偽造古玩者,制出仿古玉器後,再行熟,以掩人耳目。據古器鑒定家耿寶昌先生講,盤熟一件玉器需數月時間。玉器盤熟後,的表面顏色及原有沁色也會出現一些變化。

(六)、從傷殘鑒識古玉器古玉在長期埋葬過程中遇上塌陷、軋擊、滲水沖刷,在出土、流傳過程中亦常常受到敲軋、磕碰,多遭損傷致殘,完整者較少,這已是常識。作偽者也熟知這一點,便在仿古米上再用陀頂、敲擊、擲摔等方法製造傷殘。礦機鑽出的小圓坑,宛若自然的傷殘有時為了做墨玉黑點,便填入黑色膩子,如不注意便會誤認成點狀墨玉;還有的為了在質地堅實的石料上染色,也要用防子頂出疏密有致的小坑,偽色便吃進,再烤成人工沁色。常見的人工緻殘方法有以下三種:(1)砣碾致殘:用小型的陸子或鋼鑽在器表確出圓形或橢圓形、深淺不一、長短不齊的點或線條粗看似長期磕碰導致遍體鱗傷,若仔細觀察則可分辨出系山大小不等的紋點絲線組成的斑狀痕迹。(2)砂磋毛道:即通過保留一部分粗面或拋光後用解玉砂稍加磨磋在器轟做出或多或少隱約可辨的毛細劃道,像是長期流傳下世造成的序學痕迹。但如藉助放大鏡觀察,這種毛細劃運通常分布有規律巨線條分明,河晰且新,與真品的模糊痕迹明顯不同。(3)敲擊致殘:即使用一些特殊工具輕輕敲打器身,使其傷而不脫,為掩飾斷裂面的新浪,在這些部位進行染色處理,有些則不惜將器物敲斷。

(七)、從銘款鑒識古玉器銘是指文詞,款是指年款、名款。古玉與青銅器中同帶有鉈款者極少,迄今所知最早的鉈文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原始符號。紅山文化僅見一件獸首玦在獸頭上有刻劃符號;良渚文化玉結、玉蹤上出現了象形符號,均尚米解進,個知其意。安陽火器上山現了琢刻的或書寫的鉈文三門峽兩周融國及的沃北趙晉峰的玉器,也琢刻了鉈文;戰同出現了以玉版書寫的盟書及篆刻篇幅不等的玉器,可稱為鉈刻下器;戰國出現的玉印、素制傳國實、漢代寶奎及剛卯亦均為鉈刻玉器。此後,歷代均以玉制冊,以祖神靈或用於典章,五代已見陰篆楷體及附。明情有陸子剛款或子剛款玉器及詩畫並茂的子剛牌子。清代有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成豐、同治、光緒等款玉器及篆刻乾嘉兩帝御制詩的玉器。目前已知有他印、偽剛卯及偽子剛款、偽立和、偽乾隆年制款、偽乾隆御制詩等偽鉈款下制制。

(八)、從盤玩鑒識古玉器許多古玉鑒藏家對古玉的盤玩,傾注了畢生的心血,留下了許多心得。他們認為盤玩古玉,首先是「四到」,即眼到、手到、嘴到、鼻子到:眼到,就是拿到一塊玉器,首先看它的材料、器型、紋飾、雕玉和沁色,經綜合分析後,初步認定它的真偽。手到,就是採用各種方法對初步認定的玉器加以檢驗,用手感覺玉的重量,用小刀刻玉檢驗玉的硬度(剛出土的高古玉器不能用小刀檢驗),來推斷玉的材料。嘴到,是一種米分不衛生的方法,據說古人比較喜歡用,就是用舌頭舔玉,古玉是發粘的,有些剛出土的小玉件甚至粘在舌頭上掉不下來。鼻子到,就是用鼻子聞,方法是用開水泡玉,趁熱拿出來在鼻子下聞,劉大同在《古玉辨》中介紹說:「若屍水所沁,即帶臭氣;鹼水所沁,即帶腥氣;土沁者,多土銹氣;銅沁者,多銅臭氣。」有了這些氣味一般說有可能就是古玉。如果聞到的是刺鼻的化學氣味那就絕對是偽古玉無疑。開水泡玉,降了能使玉器變熱,使內中的氣味易於揮發外,還能提供另一種鑒別古玉的辦法,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種標誌,凡是出土的古玉,用滾水一泡並趁熱取出涼干,在其雕玉處,有時是整個玉,特別是沁色重的地方會有一層白灰。清人劉心隆在《玉紀補》中特彆強調:「凡系土斑盤化(受浸蝕之意)之玉,以滾水泡煮,其斑魚處必有白土泛出。」而新仿偽古玉就沒有這種現象。與滾水泡玉使之「出灰」有著異曲同玉的辦法,就是用冷水浸玉。據說用泉水或並水要比自來水好,特別是農曆三月份的泉水、並水被稱為「桃花水」,浸玉更為理想。將玉放入水浸泡一兩天,真古玉就會「分泌」出一種既稠又粘的液體,受沁重的地方更濃,用手捏摸,好像是抓泥鰍,滑膩異常,取出來涼干,玉表面也是一層白灰。而沒有入過土的傳世古玉、新玉和偽古玉則沒有發粘的現象。古玉由於長眠地下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受濕度和地熱的影響往往會變軟,剛出土的時候如果放置的姿勢不好,古玉就會變形。這時的古玉不能馬上就盤,需佩帶在身邊,用體溫養一段時間,使之逐漸恢復玉性後祀可盤玩。盤玩有「文盤」、「武盤」和「意盤」三種。「文盤」,就是將玉佩在身上,用人氣養玉,使玉慢慢吐出原先在土中浸蝕進去的雜質,這要米多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使玉通透起來。這種「盤」,適用於小的玉件。大的玉件就要「武盤」。「武盤」,就是雇請多人先用舊白布,後用新白布,晝夜不停的摩擦古玉,讓其發熱,逐漸吐出玉中的雜質,這樣也要好多年才能使玉變得通造起來。「武盤」也可以用用水煮、趁熱用棕老虎(一種用棕捆札而成的圓刷)猛擦。但」武盤」容易傷玉,盤時須看火候,過與不及,均於玉有傷,不如人氣養之為祖也。」意盤」,就是時不時地將玉律在手上,一邊盤玩,一邊想像著玉的種種美德,與之心靈相通,使玉吐出雜質,變得通透起來,這種協法也要經過許多年。如果右玉最終被盤序得晶瑩通透,像寶石一樣了,那就是」脫胎」,就如羽化黨仙而脫去了凡胎、是盤玩白玉的最高境界。但是、古玉能盤「脫胎」,除了盤功之外,還需受渚多因素的影響,如玉質、沁色、人土的時間、出土的地點等等,並不是所有的古玉都能盤「脫胎」。不過有一點卻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盤變」。可以說真古玉都會有「盤變」現象,只顯變兒有大小而已。偽畝玉則絕對不會有「盤變」現象。總之,只要是真古玉,經過盤玩,玉會由」生」變「熟」,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正如清人螭性《玉紀》所云:「至其始終,顏色時聚時散、變化多端、竟似晴雲舒捲,幻化無心,令人莫測,亦莫知其所以然也。」這也正是人們喜愛盤玩出土古玉的原因。

(九)、從改制鑒識古玉器玉器中凡屬於原先琢制,但後來又經重新加工的器物,一般稱之為改製件。改製件主要包括舊器改造、舊玉新琢以及後琢紋等。舊器改造是較常見的現象。古玉在出土和流轉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原因而致損傷,使原器失去整體面貌,同時或後人為加以利用,遂根據其遭破壞的程度大小,改製成為另一器物。這種改製品在清末民初時頗為流行。舊玉新琢。即利用舊有的玉料琢製成為新的器物。因其玉質甚占易了偽冒舊器。後琢紋。在原有的舊器上另刻以新紋新舊紋飾的時代風格不同。也有新組仿冒舊紋風格的。

(十)、從仿古知識鑒識古玉器偽制的古玉,由於它是玉玉精心摹仿或是照藍本而作,造助紋飾幾乎亂真,所以很難辨識。有時即使已認出它是偽品至於是何時製作的也很難說清楚。目前人們大多依據清代螭原心《玉記》中更有宜和、政和間大賈偽造,將新五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號上;其色深透,紅似雞血,人謂之得古法,賞鑒家失辨,或因之玦重價局」的上述祀仿古玉的製作時間上溯到了宋代,但是根據今日所見的實物資料並結合歷史發展怕況分析這一說法似乎值得商地。宋代由於「重理較情」在藝術上追求的是一種平易淡雅的風格雖說金石學的興起導致了仿古之風的濫購但是宋代的仿古玉,只是一種時代風尚,是一些文人雅士尊古、尚古的審美情越依然。再說宋代金石學是在未進行科學發掘的情況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銅器和石刻為研究對象;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猢達到證經補史之目的。儘管某些金石學著錄中也收有玉器,但它並不是當時學者們研究的主要對象。也就是說,來代文人對玉器的研究和收藏只是剛剛起步,而且這種研究和收藏又大多集中在少數的文人官僚之中,不會有太大的規模和市場,特別是在來元時期的文獻中,至今我們還沒有發現偽造古玉的祀載,在目前的考古發掘中,也未見宋元時期偽古玉的出土資料。另外,以今人的限光看,清代文人、學者對玉器的研究,由於缺乏考古學資料,在器物的定名、用途、斷代等問題上,臆測多於科學。因此,螭原心的這種觀點,可能代表著當時玩玉、藏玉人的一種看法和認識,其根據尚嫌不足。其實地古玉的出現同仿古玉一樣,與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緊密相關。只有人們對古玉的購買力加大,古玉供不應求時,仿古玉才會出現並拋向市場。也就是說,作他之舉必有一定的條件和對象寸會產生。宋元時期似乎沒有這種社會需求,即使有,也是為數極少。直到明代,特別是明晚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產生,玉商業經濟空前發展,不僅促進了人們文兒水平的提高和普及,同時也導致了市民階層的崛起。一些商賈巨富們,由於生怕被人譏笑為富家俗子,便紛紛爭相購買文玩書畫,特別是古玩交易更為盛行。在這種市場需求高漲,人們商品意識增強的情況下玉玉們為了投其所好,謀取利益,便大量製作偽古玉以應市場需求。正如明人高須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貧箋》中所云:」近日吳中玉巧,模擬漢來摘玦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這種造假之風在清代迅速發展,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由於帝國主義的人侵和對中國文物的大肆掠奪,更加刺激了仿古玉的製作。因此,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偽古玉,大部分應當是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作品。(一)明清時期偽古玉的鑒識一般說來對古代玉器的鑒定只要掌握了它的發展脈絡及各時代造型、圖紋、工藝的演變趨勢和特徵,便不難較為準確地判定出所屬的年代。至於仿古玉的辨識,似乎要比斷代更深一步。因為大多數偽造的器物,根本無法用絕對的定量分析來定性,只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憑藉自己的眼力作出正確或近於正確的判斷,所以偽古玉的鑒別,不僅要象斷代那樣去認真分析它的造型與圖紋,還要從微觀的角度,細心用察官的沁色、質料及加工時所留下的蛛絲螞跡,力求從零星的破綻中,綜合因素,找出正確的答案。長期以來,雖然他白玉常使鑒賞家失辨,並付出了高額的代價,但是作偽者畢竟由於社會環境、思想意識、審美情趣、操作技法等與古人相去甚遠,根本無法了解古人的心愿、古人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尚,因此在玉器的碾磨中,必然會留下當代人的治玉特點。再者,明清時期就玉器的研究來說,還很不科學,人們考證玉器的主要方法尚不能擺脫「按圖索級」的俗套,多是從古文獻中摘出有關上述,然後再找傳世器物進行對號,因而當時一些玉器圖譜中所繪製的玉器也不乏當代作品和一些仿古、偽古的玉器。如今看來,有些偽品已不攻自破,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水平較高的偽品,需認真對待。(1)造型造型藝術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事物的不斷認識、把握逐漸成熟的。它不僅反映了玉匠們的設計意圖、社會風尚以及當時人們的藝術創作和表現能力,而且也體現和透露了它所屬的時代的訊息。因此它是鑒賞家判定年代的重要依據,也是作偽者儀力追尋摹擬的目標。不過,有些偽品由於缺乏科學的實物資料作標本,形制並非米分逼真。如早年定為仿宋,現在看來實屬仿漢的角形杯,真偽之間就造型而言似乎相差不多,均以犀角為型,口大底小,但漢代角形杯的底部呈尖狀並隨形琢出一條絞絲狀長尾盤繞而上,生動活潑,自然舒展;而偽品則多祀長尾摟雕成了呆板的杯柄,失去了古意和古樣。有些偽品,特別是清代製作的偽品,由於出土物的增多,玉玉們有了一定數量的參考物,形制較為準確,但是當時能夠依據實物進行造假的仍然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比照圖譜輾轉抄襲,因此也不免失真或出現一些差錯。總的來說,偽古玉因為是作偽者的摹擬之物,所以造型線條必然死板而沒有流動的隨意感。至於偽古的動物造型,則更是缺乏神氣。特別是偽造的戰國和漢代的龍、虎、螭等,根本無法再現當時那種自然奔放、雄渾豪邁的風采。(2)圖紋古代玉器,無論是圓雕件還是片狀物,大多都裝飾有美麗的花紋。這些花紋不僅是人們思想情感和觀念的表徵,具有審美價值使人感到無窮的愉悅,而且也是後人辨識其時代的重要標誌。明清時期的作偽者,既不研究也不理解歷代圖紋的含義,更未掌握其演變規律及裝飾特點,只是照貓畫虎,比著葫蘆畫瓢,結果必定走樣。此外還有一些偽古玉,其主體紋飾較為逼真,可是在器物的邊沿和空間處卻增添了一些不倫不類的圖案。看似新穎別緻,實際則為「此地無銀三百兩」,不但給辨偽帶來了重要的信息,而且也給辨偽的研究,提供了依據。(3)工藝玉器的製作工藝是識別偽古玉米分重要也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古代玉工大多世代相襲,從小耳儒目染,琢玉技法爛熟於心;同時皇家貴族用玉,從來不計玉本,不惜勞力,碾磨得越精越好。而作偽者則是講本圖利,不會下那麼大的功夫。另外,作偽器物只是一味地細心摹擬,生怕走樣,很難呈現出原作的那種風韻,刀玉也常常形似而神菲,缺乏力度。還有的往往只注重原物的造型和圖紋,忽視了古代治玉的工藝特徵,因而不免露出破綻。只要從真地把握分析便不難祀後世的偽品剔除出去。(4)廢料為了偽過占玉,玉玉們在選擇玉料方面也格外還患。他們大多根據部分玉器出上後的變質和受沁悄況,極力尋找那些雜色或帶這黃邊皮的不料進行製作。一般叨代的仿古玉,廢料多顯得乾枯蒼老可能與四川人貫用」在黃、雜色、邊皮、趙玉成帶墨色玉,如式琢成」有關吧。治代由於玉料米洲充足以及韓降皇帝崇尚古玉並積極提倡碾制假古玉的影響,玉玉們還常常以羊脂白玉偽造些漢佩、劍飾及後來的圓雕小件等,然後再進行烤色。這批玉器工藝精細,顧地優良有的煙包幾乎亂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民國時期,殷墟的發現和發掘使玉玉們有了可供參考的標準,因此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造似的商代玉質禮儀器。選料多用較細密的有色石料或劣質的石性較強的玉料,盡量使偽品的質地接近早年的出土分器。可以說這些具有古樸氣息的材料,則實為一些贗品增色不小。但是,又迎認真分析用心揣極多與發掘品進行比較,還是可以辨其真偽的。(5)沁色古代玉器由於長期在地下受到地壓、溫度、濕度以及有機的、無機的物質作用,而呈現出各種深淺不同、變化莫測的顏色,即為沁色。玉器上的沁色歷來都是收藏家和作偽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作偽者更是絞盡腦汁地儘力將假沁做得逼真,甚至這創出了什麼羊血沁、狗血沁等。而收藏家,特別是清代的收藏家又多崇尚占玉上的這種沁色,打冠以秋葵黃、水銀沁等各種美稱。出此清代仿古玉在染色、作舊處理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有的幾可亂真。可以說「仿古件件作沁,無沁不成仿古」。此外,在傳世玉器中還常見一些人質優良、造型較為逼真、表面有淡紅色俗稱血絲沁的偽古玉(人部分為人工染色的假沁),早年多斷為宋代仿古,今日後來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因為,一般說來古玉沁色的深淺和形式並不是決定其製作和隨葬年代的標誌,再者就目前所見朱元時期的文獻中,似乎還沒有人提及人工染色的作偽技術。但是根據中國人歷來尊崇白玉的傳統和習尚,辦種染玉技術在早期的玉作中似乎不會太普遍。它的大量出現和運用,還應是在優古玉的興趣和人們對如色過份崇尚和偏好的時間內,即明末或者清初。(二)現代偽古玉的鑒識建國以後,偽古玉一度消聲匿跡,退出歷史舞台、自20世紀80年代始,由於市場需求這根槓桿的作用,假玉。假文物再次驟然興起;愈演愈烈,並有泛濫之勢。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作偽手法也在發展。明情時期的偽品,多是一些玉匠所為,這些人雖然實踐經驗豐自;但文化水平往往較低,造出來的優品,大多破綻較多,相對來說也比較容易識別。而現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除了一部分小作坊依然是個體玉匠手玉操作外,還有一批文化素質很高,甚至對文物頗有研究的高手也參與了偽古造假。他們選取最新的出土資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制玉方法,借鑒有關玉器鑒定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彩色圖錄及文字說明,精心事擬。如果僅從造型、圖紋上去觀察,可能就會上當受騙。因此,我們在鑒別現代的仿古玉時,就不能不注意今日的新情況。目前市場上的偽古至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應有盡有。上啟史前,下至明的,無一不做。同時無論數量、品種還是製作工藝、作舊處理四方面,均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如韻紅山文化的玉龍、勾雲形佩、塊、環等,多用黃綠色的的岩玉琢成,有的在器表還故意留有一層極落的黃褐色邊皮,以充沁色。光親者很難辨識,稍有作玉的,便顯得古韻不足,特別是鑽孔內國上的螺旋改過份的明顯而且突出。偽商周的玉器則大多處理成雞骨白色。如今這種假雞骨自的沁色,確實做得比較成功,不但色調自然均勻地修人到了玉石肌體內,而且表面還呈現出一種柔潤的光澤,不像以往有些假沁那樣常常留露出被燒烤或是酸腐蝕後的乾燥揮,濁現民。因此,對現代的仿古玉,應該格外注意它的細微部分,如頭、五官、足爪、鑽孔、鏤空、沁色等等。此外,偽造戰國及漢代的玉器依然是今日偽古者極力追尋的焦點。雖說作偽者大多是亦米亦趨地照原樣進行製作但終因戰國及漢代玉器工藝精細、構思巧妙,而作偽者功底淺精,不能完全體會原作的用心,更不用說將其完全表現出來。由此可見玉器的製作與其特定的歷史條件、工藝手法和時代風貌是分不開的。若脫離了這種特定性,超出時間和空間去追尋摹擬,則必然會失去它固有的生命和靈魂。既使作偽者可以使用各種高超的手段和技能,也不可能將原來器物的真實面目,再現於自己所處的時代。最近幾年,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偽造清乾隆時期的玉器,其作品大多出自蘇州玉工之手,主要有玉牌子、玉墜飾和圓雕小件等,原料多為新疆和田白玉,色佳質潤,工藝也很精細。尤其是人物的人紋髮絲、動物的足爪皮毛、花草的故莖葉脈等均刻劃得米分細緻。不過玉表的光澤有些發悶,尤如包裹著一層透明的傅膜似的。在人物的開臉和刀痕較深處,多呈現出一種嶄新的亮光。這些大器一般不進行作舊處理,只講究成地和工藝,有些高水平的作品,確實很傷腦筋,需經常深入市場多觀察、多了解,慎重對待。中國玉器作偽,實際上是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連,並以商業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因此,鑒定偽品時,就不能不對古玩市場有所了解和分析在識別一切作偽手段和伎倆時,不能不緊緊抓住有利或無利可圖這一中心環節和要害。同時,市場是隨世風而變化的,只有掌握了世風及市場的演變和發展規律才能摸清優品的製作年代、作偽規律,以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總之,古代玉器的辨偽,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鑒定中的很多經驗均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或無法用文字描述得米分準確如偽品造型不生動,刀玉線條不流暢等,都是需要自己去認真體會的,所以要想提高對古玉的辨偽能力最重要的是多看實物,多實踐。同時在實踐中去思考、去揣摸、去領悟、去感覺,並將那些模糊的認識、零星的信息,進行認真地分析比較,以便從中尋找出正確的結論。

推薦閱讀:

直播既是套路 也是出路
玉鐲保養要怎麼做?
玉器被低估 未來三五年內將進入上升通道
邦瀚斯「思源堂藏中國玉器」總成交1.78億港元
玉器欣賞(二)

TAG:中國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