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的蝶變之路:從品牌到產業
「非遺」傳承的蝶變之路
山西代縣以市場化路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人在重拾傳統工藝中創造了多項「非遺」,而且賦予它們以產業與品牌載體——
「那會兒的農村婦女閑時寧可家長里短也不務針線。」1999年,從山西代縣廣電局退休回到村裡的高鳳蘭,繞著村子走一圈,竟沒能找到做綉活的人家。刺繡工藝無人問津、後繼乏人,讓她憂心忡忡。
不只刺繡工藝,磚雕手藝的即將失傳讓瓦匠出身的代縣胡峪鄉望台村村民王鎖貴心裡火急火燎:「村裡的瓦匠、木匠老人相繼去世,會這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地處「陸上絲綢之路」的山西代縣不僅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各民族文明融合之地,是傳統文化彙集下的富庶之地。然而事實是,這裡的特色文化正在悄悄流失。
「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對傳統技藝流失充滿擔憂的高鳳蘭、王鎖貴等人,迫不及待地行動起來,打響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非遺」傳承挽救戰。
十多年過去了,曙光終於顯現。如今,以「雁秀」和「望台磚雕」為代表,代縣擁有了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高鳳蘭和王鎖貴為「原點」,代縣湧現出多位「非遺」傳承人;以代縣為起點,這些「非遺」走出縣域、走向世界。
從手藝到「非遺」,手藝人變身傳承人
「得把刺繡這門手藝撿起來、傳下去。」當年,擔憂過後,高鳳蘭戴起了老花鏡,捏起了針線。
接下來的半年裡,高鳳蘭坐著老伴的電動車走村串戶到峨口、棗林、磨坊、新高等八個鄉鎮二十餘個村莊,尋訪求教刺繡女藝人20餘位,與峨口鎮的賈翠娥、上館鎮的曹翠青、棗林的魏葉葉等藝人師傅建立了深厚友誼,搜集到在世和已去世刺繡藝人們的樣品、圖案、資料千餘件。
細心總結鑽研傳統的繪圖、色彩和技法後,高鳳蘭整理形成了特色綉法36種、針法12種的當地刺繡工藝圖譜。
2008年,高鳳蘭又去蘇州學藝三個月,融合代縣傳統刺繡和蘇綉技法,創新形成了體現北方與南方綉法的雁綉。她也成為這項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被國家工藝美術協會評為刺繡布藝大師。
小有名氣之後,高鳳蘭開始創辦免費培訓班,為普及刺繡藝術和廣大婦女創業自立搭建了平台,鼓勵農村婦女放下家長里短,離開麻將桌,拿起針線學刺繡。
從幾平方米的小屋到幾百平方米的教室,從3個人到300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綉娘隊伍。十幾年來,高鳳蘭已向5000餘人免費傳授刺繡技藝,培養出技藝成熟的綉娘40餘人,綉娘平均一年能掙兩萬餘元。有的綉娘更是闖出名聲,被請去授課。
跟隨著高鳳蘭的腳步,代縣越來越多的手藝人從學藝到授藝並成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1年,代縣楊氏公司的「雁門民居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代縣的磚雕、泥塑、漆器、布藝等多項傳統手藝被列為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包工隊到公司化,「非遺」問路市場
為了不餓肚子,十多歲起,王鎖貴就成了村裡的小瓦工。有心的他,不僅跟著師傅求教雕刻的技法、手法,還對比著村裡的老房子在石磚上臨摹雕刻圖案,從瓦工活兒、木工活兒到石雕、磚雕,從模仿別人到自己設計雕刻樣式,王鎖貴漸漸成了建築的「全把式」。
2000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在地方尋覓能工巧匠修復汾陽國寶文物海紅塔,略有名氣的王鎖貴被縣文物局推薦了上去。
修復工程結束後,他拿到了近萬元的酬勞。「一次就能頂上在村裡好幾年的收入!」這次機遇讓他認識到了這個行當的含金量。
攬上工程能掙大錢,他覺得自己應該憑著手藝去外面闖一闖。可承建工程,光自己一個人不行。回到村裡,王鎖貴很快組織起10多人的古建團隊,帶著他們走出村子四處承包磚雕工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做雕刻是個細心活也是個耐心活,手藝人賺的是口碑,干好了才會有名聲有主顧。很多村民剛開始不懂這個道理,手把手教手藝的同時還要講道理。」白天,王鎖貴帶著團隊一起做工,從壘磚立縫不超過2毫米到磚雕與圖樣有出入就扔掉重來,他親手示範給大家。晚上,他又忙著繪圖、趕製圖樣、設計模具。
時間長了,他的一絲不苟成了大傢伙共同的標準。這也為他的團隊贏來了好口碑。他帶領的古建隊伍先後承建了大同遼代古塔、壽陽縣「帝王之師」舊居、雁門關仿古一條街等工藝磚雕工程。很多農民和手藝人慕名而來,團隊也從10多人擴大到300多人。
2014年,王鎖貴將自己的承包隊註冊為望台磚雕公司,以企業模式來管理運營隊伍。同時,公司給員工入了社保。跟了他多年的村民張澤平不僅成了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還是高級技工,年均收入超過7萬元。
從古建開始,代縣越來越多的傳統工藝在市場上崛起。瀋陽世博園、應縣木塔、阿育王塔等古建築先後由他們精雕細作。開封相國寺、廣東南華寺、汕頭七星寺等古寺廟也在他們的手中威武艷麗。
像王鎖貴一樣,2009年,高鳳蘭告別提籃小賣,創辦了代縣雁綉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意圖開拓市場,在全國刺繡界闖出一片天地。
從品牌到產業,深耕市場創新「非遺」
「有的綉品是幾十位綉工一針一線綉出來的,有的花費了快一年的時間,可這樣的勞動得不到等價的回報。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影響力,自然就叫不上價。」高鳳蘭漸漸認識到。
2013年,刺繡《企盼》《雁門春色》《貴妃醉酒》在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分獲金銀銅獎。2014年,刺繡《假期》獲得百花杯工藝美術獎,《童年》獲得第49屆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金鳳凰」創新設計金獎……
這些年,高鳳蘭帶著她的綉品走南闖北,參加了很多工藝大賽。她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打品牌,讓更多的人知道並認可雁綉。只有蛋糕做大才能分得越多。」如今,雁綉綉品也已走出國門銷往美國、歐洲市場,年收入達百萬元。
王鎖貴也嘗到了市場甜頭,在行業競爭中更加著眼細節、精益求精。
「常規尺寸青磚的燒制工藝無法製造大型青磚。在施工中,青磚的用料成本就會加大,工時也增多了。」針對這一問題,王鎖貴琢磨出了大型青磚的燒制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認證。青磚是古建的必需品。2007年,他又投資建立了青磚廠,開始在產業供應鏈上布局謀劃。
不止於雁綉、望台磚雕,如今,代縣的楊氏古建、天順昌泥塑彩繪、華亭環藝雕塑等古建技藝方興未艾,形成了具有雁門特色的「非遺」工藝產業群。以山西楊氏古建公司為例,該公司目前是國家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企業。擁有2000多名能工巧匠,每年承攬的古建業務達1.5億元,實現勞務收入6000多萬元。
2015年,代縣「非遺」產業創造的產值達5億多元。這些傳承人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探索出市場化路徑的同時,也帶給了當地百姓一條創業致富路。(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農民日報記者 馬 玉)
推薦閱讀:
※圈下「五城一鎮」 華夏幸福要在武漢「搞事情」?
※日本動漫靠作品帶動遊戲、周邊產業鏈
※中國不鏽鋼產業發展這66年,見證中國力量崛起
※羅紅江:打造西雙版納州雲茶產業新格局
※「代孕」黑色產業鏈曝光引關注 縱觀世界各國代孕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