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與哈布斯堡家族
歐洲歷史向來盤根錯節,人物眾多而關係複雜,讓人難懂。但它卻又是那麼充滿吸引力,讓人想去了解,尤其是相對陌生的中東歐國家——未知,就充滿了神秘。今日在百度幾個國家的歷史後發現「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時常出現,於是稍稍整理了下資料,發現選擇的這兩個主題實在太有意思了;由此便可了解到整個歐洲歷史發展的脈絡,且待一一道來......
哈布斯堡王朝皇宮——奧地利維也納美泉宮
神聖羅馬帝國(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1806
BC 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BC 2世紀,成為地中海霸主。BC 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政權。BC 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前1世紀,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被稱為高盧人,居住地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凱撒征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一部分。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BC 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公元395年,羅馬分裂為西羅馬帝國(羅馬)和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此後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佔和血洗,西羅馬帝國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出退位詔書,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拜占庭帝國」。
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強大的一支部落,3世紀南遷進入高盧東北,定居於萊茵河下游地區,處於原始氏族部落社會。481年,克洛維繼部落酋長後,全力擴張,消滅了法蘭克其他勢力。486年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巴黎為都。751年,宮相丕平篡奪王位,開始加洛林王朝。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時大規模向外擴張,公元800年查理加冕稱神聖羅馬皇帝,這是最早稱呼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時期。840年,查理大帝之子路易一世去世,帝國瓦解。843年,路易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洛塔爾承襲皇帝稱號,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弟弟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部落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英格蘭王國。
查理曼死後,西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始終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君主輪流擁有。然而,胖子查理於887年被廢黜,加洛林帝國自此瓦解,再也沒有統一。自胖子查理之後,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義大利國王,義大利國王的實際統治範圍極其有限,僅限於義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清一色的義大利本土貴族,最後一位本土國王是貝倫加爾一世。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王國轉變。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於911年去世,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作為路易的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
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宿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去世後其子奧托繼位為東法蘭克國王。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被拿破崙所滅。
神聖羅馬帝國:包括現在的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瑞士,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等
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1273--1918
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空位期。諸侯、騎士和城市紛爭內訌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教皇格列高利十世深感恐慌,於1273年下令,如果貴族們不能消除分歧,及時推出一個新的羅馬國王,重整秩序,那麼他就將任命一個。當時最有競爭力的是波西米亞的國王鄂圖卡二世,他的領地國力強盛,領土從巴伐利亞擴展到匈牙利,從波羅的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各國君主服從教皇已是無奈,而要由這樣一位國王來統領更讓他們難以容忍。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傀儡。最後,挑中了一個不起眼的伯爵---哈布斯堡的魯道夫。
魯道夫55歲,身高2.1米,可偏又瘦的跟個桿兒似的,小腦袋、光頭,巨大的鼻子打破了五官的協調。魯道夫擊敗鄂圖卡,把土地分塊後賜給了他的兒子們,並不斷擴大領地。他買下殘留的巴奔堡王室的繼承權,說服巴伐利亞的亨利割讓恩斯以北的土地,佔領克恩滕。1282年奧格斯堡帝國會議上議員們的決議使魯道夫統治全國的野心邁出了重大一步。會議把奧地利、施泰爾馬克、克恩滕和卡尼奧拉傳給他的兩個兒子作為共同的遺產;把士瓦本、亞爾薩斯和瑞士指定留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哈特曼。但哈特曼在前往英格蘭迎娶愛德華三世的女兒瓊安娜的途中,不幸在萊茵河溺水身亡。
平定驍勇好戰的日耳曼貴族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魯道夫在僅僅一年的時間內就攻下70多座城池。在如此巨大勝利的鼓舞下,魯道夫繼續向勃艮第伯爵和沃特堡伯爵的領地挺近。魯道夫64歲時娶了勃艮第年僅14歲的可愛女孩阿格尼斯。他最後的心愿是在73歲時試圖確保兒子阿爾布雷希特繼承王位,順理成章的登基為帝!然而議員們卻並未看中阿爾布雷希特。據說這次選舉的失敗使魯道夫傷心過度,不久在憂鬱中去世。
但是,阿爾布雷希特憑自己的實力,平定了維也納和施泰爾的叛亂,在他人的協助下,廢除了他父親的帝位繼承人阿道夫,隨後登上羅馬國王的王位。然而,阿爾布雷希特一世這個短命鬼卻無福消受,他在瑞士的一場戰鬥中喪生,敗在著名將領威廉·泰爾的手下。致命一擊並不是威廉·退爾的神箭,而是沉重的斧頭敲開了阿爾布雷希特的腦袋。這次不幸發生後,哈布斯堡家族迅速失去了王位,並在以後一個世紀都與之無緣。
魯道夫和阿爾布雷希特父子乘人不備偷偷擴大勢力,以至於釀成今日無人控制之禍。為了吸取教訓,有選舉權的王侯開始共同削弱哈布斯堡的勢力,波西米亞的的查理四世在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剝奪了哈布斯堡的選侯位置,使他們喪失了通往王冠的重要台階。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當時,魯道夫四世正統領哈布斯堡家族,他立即採取行動,翻出一份神秘的文件,用來證明哈布斯堡家族毫無疑問是基督教王國中最傑出的家族,事實上他們的地位甚至比議會中所有成員的集合體還要高。當然,這份文件是偽造的,但所有哈布斯堡人都泰然自若的接受了這個天上掉下了的新頭銜,魯道夫又放出消息,如果議員仍阻撓他登上帝王寶座,他將用上帝賜予的權利去建立一個新的國家。
王位之爭變成了魯道夫和波西米亞的查理之間的個人之爭。波西米亞首都是布拉格,那裡建有聖維特大教堂。魯道夫聞聽此消息,立即下令重修維也納聖斯特凡大教堂,一定要更加雄偉壯觀。布拉格不是有一所大學?維也納也要有,而且要更好。哈布斯堡家族最終於1438年重獲王位。從此,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佔據。1474年起,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其實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哈布斯堡家族和曾受惠的貴族看到再度奪回皇位都深感欣慰,把他們的英雄稱為偉大的阿爾布雷希特。然而普通民眾沒有感受到這一點。整個維也納因經濟動蕩而亂成一團。阿爾布雷希特把這都歸罪於猶太人,他們因此遭受迫害,並被大量屠殺。匈牙利人也沒有理由擁護這位國王,在他死後馬上奪回了王位。
在腓特烈三世統治時期,情況仍然沒有好轉。他與愛爭吵的鄰居,匈牙利的馬加什一世一向不和,與自己的兄弟發生戰爭,還兩次與家人被維也納民眾一起困在王宮裡。腓特烈三世對自己高貴的血統信心十足,並在此鼓舞下渡過重重難關。他在家系宗譜上與魯道夫四世一樣有天賦,能把家譜一直上溯到凱撒大帝,再往前到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他精通魔法玄術,命人將他所有家產都神秘的刻上字母AEIOU。在普通人看來,這些無非是母音字母,可腓特烈卻引以為榮,認為這些字母意味著「奧地利皇室註定要統治全世界。」腓特烈為人實際,知道如果哈布斯堡家族想要佔領每一片土地,急需大量資金。另外,王室的傳宗接代也出現了危機。在他所有的子女中,只有兩個僥倖活了下來。唯一的希望是給他兒子馬克西米連找個有利可圖的婚事。馬克西米利安這個名字是腓特烈親自占星卜出來的,是費邊·馬克西姆斯和保羅斯·埃米留斯的合併產物。
馬克西米利安那年14歲,他什麼也不用做,只等著腓特烈與歐洲首富,勃艮第公爵大膽的查理談條件,以迎娶查理之女瑪麗為妻。當時,無數的追求者爭先恐後向瑪麗求婚,查理也不想女兒隨便下嫁。如果論財力,腓特烈是絕對沒有機會的,但他有特別的聘禮(查理相信是這樣的),一個唯一比金錢更重要的財富。腓特烈可以使他成為法定繼承人繼承羅馬國王,他的後代當然也會這樣。這樣,他可以一步登天,地位遠高於受人鄙視的普通諸侯,他將成為神聖羅馬的國王,地位僅次於尊敬的法國國王。查理自信腓特烈一定會接受他的條件,於是命令珠寶工匠為他打造一頂合適的王冠。
查理高估了腓特烈對議員的影響力。與往常一樣,他們照舊公開受賄,可腓特烈卻沒有資本去行賄。讓馬克西米連娶瑪麗本來就是為了去賺錢,絕不是倒貼錢。就在議員們準備召開會議選出新羅馬國王的前夕,腓特烈卻偷偷溜走了,整個推舉因此推遲。陷在尚未許配的女兒和做了一半的王冠中,查理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出去打了幾仗,因判斷失誤一敗塗地。腓特烈不動聲色,靜觀其變。正如他所料,到1476年,查理徹底破產,願意把瑪麗無條件嫁給馬克西米連。幾天後,查理的屍體從結冰的湖水中撈出來,已經被野狼啃得只剩一半了。為了防止法國的路易十一的兒子對瑪麗打歪主意,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公爵特意在典禮中充當代理新郎,光著一條腿和新娘躺在床上,而其他部分則套上厚厚的盔甲,看起來確實有些滑稽。但瑪麗生了兩個孩子後再一次騎馬時摔死。
馬克西米利安開始與別的女人約會,與他偷情的女人竟多得派起了長隊。日後薩爾斯堡主教就是由此誕生的一個結晶。馬克西米利安帶著一大群隨行佳麗到處遊玩享樂,然後又得意洋洋的返回維也納。分析他這種做法反而反應了文藝復興精神開端輕鬆愉快的一面。首都維也納的這種氣氛,也引來了許多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為數百年後巴黎的生活風尚開闢了先例。馬克西米利安本人就是所謂文藝復興人士的典型代表。他精通拉丁語、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熟知各類藝術和科學,著書題材廣泛,如宗教,軍事、狩獵、馴鷹、烹飪等等方面。他還是一位行政管理者,在全國十個地區設立地方政府,徹底檢查司法系統,廢除苛捐雜稅。另外,他身體健壯,勇猛過人。
然而,回溯歷史,馬克西米利安統治時期最讓人驚嘆的是他操縱婚姻的才能,不僅為自己,也為親友操辦婚事。幾乎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可以找到一位合適的新郎或新娘,這是絕對靠得住的。馬克西米利安最後一次以皇帝的身份正式露面是去參加1518年的帝國大會。按照當時特有的風尚,他要藉此機會把皇位順利傳給他的孫子,也就是日後的查理五世。同意按當時流行的風尚,他為自己的孫子拉攏了大批選票,卻不花自己一分一毫。那年的會議議程中有兩件事不妙;一是深受土耳其的威脅,以至於教皇再次號召組織一支十字軍;第二件事並未引起馬克西米利安多大注意,奧古斯丁一位愛管閑事的修道士於上年在威登堡教堂門口張貼95條提議,譴責教會對前來贖罪 人們非法收取錢財這一別有用心的做法。馬克西米利安至死也不知道土耳其人和馬丁·路德對他處心積慮四處聯姻才得以發展壯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未來命運究竟有什麼意義。
查理五世雖說有西班牙血統,但他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員,馬克西米連的孫子和繼承人,為了在皇位競選中獲勝,他花費了2000多萬用於賄賂,終於戰勝了花銷更多的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和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匈牙利的路易和波蘭的西格蒙德,勝利之餘,他嘗到了祖父當年四處聯姻的好處,他繼承了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在內的西班牙家產。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位姑母奧地利的瑪格麗特是尼德蘭攝政王。他與兄弟斐迪南平分了日耳曼地區。他還有很多姐妹分別是法國、葡萄牙、匈牙利、波西米亞,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王后,還有一位姨媽,阿拉貢的凱瑟琳嫁給了英格蘭國王。
1555年查理下台。土耳其人和法國的威脅,加上日耳曼各君主利用路德派瓦解整個帝國的中央集權,這些使他漸漸喪失了統治全國的慾望。他把尼德蘭和西班牙王位傳給兒子腓力二世,而把帝國和奧地利留給了弟弟斐迪南一世,退位到修道院去了,成了神聖羅馬帝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退位的皇帝。而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兩個支系。
反宗教改革運動導致了三十年戰爭,戰火蔓延整個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運傳到了14歲的小國王手裡。年輕的利奧波德一世發育不全,弱不禁風,奇醜無比,牙齒幾乎都掉光了,高度近視,然而,這位多病的年輕人發憤圖強,成為奧地利歷史上統治時期最長的君王之一。同時抗拒有史以來兩個最狡詐的對手,法國的路易十四和土耳其宰相卡拉·穆斯塔法,使奧地利成為當時歐洲強權之一。
路易十四決心為兒子菲利普贏得西班牙的王位,而哈布斯堡家族則把它認為是自己的家產。英格蘭堅決反對法國和西班牙聯合,尤其是新來的國王威廉三世更是如此,因為這會威脅到他的出生地荷蘭。 大規模的聯盟活動創造了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夥伴,溫斯頓·丘吉爾的祖先,馬爾伯勒公爵約翰·丘吉爾註定要成為奧地利著名英雄、年輕的歐根親王的朋友,這兩人截然不同。一次,馬爾伯勒公爵看到幾個士兵正打算臨陣開溜,他立即伸出手臂一指,喊道:「先生們,敵人在那邊。」而在這同一戰場同一情況下,歐根卻當場開槍打死了逃兵。不過,馬爾伯勒公爵和歐根親王二人聯手確實是所向披靡。他們在布倫海姆大敗法軍,又在奧德納爾德、馬爾普拉凱和拉米伊大獲全勝。歐根還在北義大利的都靈戰役中獲得大捷。英國人在聯盟問題上一直態度曖昧。他們只是為了打敗法國,而不是為了哈布斯堡家族奪回西班牙。法國一戰敗,英格蘭隨即解除同盟,因此,利奧波德的小兒子查理六世並沒有得到西班牙,但根據烏德勒支條約,他得到了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米蘭、西屬尼德蘭和撒丁作為補償。後來,他用撒丁換取了西西里。另一方面,法國的菲利普成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但他要以失去法國王位為代價。
似乎是為了彌補失去西班牙的遺憾,查理引進了西班牙特色,並在維也納哈布斯堡王宮一直延續下去。禮節儀式遵循西班牙風俗,國王、朝臣著西班牙服裝。年輕有位的奧地利建築師費歇爾·馮·埃爾拉赫負責戰後維也納的大部分修復工程,他力圖將西班牙風格融入作品中,這在卡爾教堂的雙柱上表現尤為突出。另外,就是要力爭上遊,一切都要比可惡的法國好。美泉宮本來就是要勝過凡爾賽宮。
整個帝國是靠個別貴族私慾的滿足聯繫在一起的,而不是地理或文化上的聯繫,因此,查理28歲就開始為不能生個男性繼承人而發愁。又沒有規定王位可以傳給女兒,所以,皇后的寢宮裡塞滿了各種用來祈生男兒的魔力符咒,門類齊全的可以和巫醫比高低。然而,這些都未湊效。於是查理求助於最後一招-----實效特許。找個漏洞使他能夠不經過帝國議會而頒布一些法律。這次,實效特許突破前例,允許將皇位在必要時傳給女兒,在那些幸災樂禍,期待奧地利瓦解的國家內遭到一致反對。但查理明白,想要他們裝聾作啞,無非就是付出代價多少而已。
查理希望自己四面楚歌的女兒瑪利亞·特蕾莎找個好丈夫,以盡量確保日後的帝位。普魯士王儲腓特烈是個不錯的人選,西班牙波旁親王也在候選之列,可是年僅15歲的女大公卻單單看中了弗蘭茨·斯蒂芬,他是洛林公國的繼承人,維也納被圍時的帝國司令官的孫子。法國聞訊又開始摩拳擦掌:再玩一次實效特許不可避免。這樣,新郎就不得不把洛林的繼承權拱手讓給法國。年輕的公爵聽到這樣的敲詐嚇壞了。簽字時,他三次提起筆,想了想又放下,不知如何取捨。查理的公使在一邊嘲諷:「不放棄繼承權,可就不能娶女大公拉。」最後他終於簽了字。
女大公和公爵於1736年結婚,婚後四年生了三個女兒。在這四年中,老皇帝的身體越來越糟。實效特許帶來的混亂兩次把他拽入災難性的戰爭中,使他丟掉了塞爾維亞。他身體肥胖,患有痛風。臨終前,他費力抬起胳膊,向在前廳等候的女兒做了個祝福的手勢,便撒手西去了。
腓特烈剛剛繼承父業,忙於研究歐洲的版圖。「西里西亞是帝國遺產中最適合我們的部分,趁皇帝駕崩奪取這塊地方是天經地義的。」從此揭開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序幕。瑪利亞·特蕾莎絕不會原諒腓特烈侵佔西里西亞,她憂傷的說「你最好明白,普魯士人是最不可靠的。」她的顧命大臣十分清楚當前糟糕透頂的形式,法國正磨刀霍霍准過肢解哈布斯堡帝國。法國紅衣主教弗勒里宣布「奧地利王室將不再存在。」法國打算把波西米亞和北奧地利給巴伐利亞候選人,然後再讓他做皇帝;把南西里西亞和格拉茨給普魯士;把摩爾維亞和上西里西亞給薩克森;把倫巴第給西班牙。
此時,瑪麗婭·特蕾莎生下了她繼位時就已懷著的孩子,從根本上扭轉了哈布斯堡家族香火不旺的局面,龍子約瑟夫出生時有七公斤,各方面很正常。懷抱著嬰兒。瑪麗婭·特蕾莎決心孤注一擲,抵禦來自法國和巴伐利亞的入侵。騎著白色的戰馬,腰跨軍刀,瑪麗婭·特蕾莎四處奔走,向匈牙利子民求助。她用拉丁文發表演說,調動匈牙利人根深蒂固的騎士精神,她的演講確實堪稱典範。看看她,一個年輕的少婦,為死去的父親披麻戴孝,懷裡還抱著個看來前程似錦的嬰兒。匈牙利人決定援助她六個團,足以逐退巴伐利亞,逼和法國。瑪麗婭·特蕾莎未能再次收回西里西亞,但總算及時的從巴伐利亞候選人手中收回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的皇位。自己沒有資格做這個皇位,她只得委曲求全讓給丈夫弗蘭茨一世。羅馬王國則留給了她健壯的兒子。他們的後代稱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約瑟夫肩負著整個帝國的希望。長大後與其母共同執政,但他們之間的分歧很大。特蕾莎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再怎麼開通,仍然堅信絕對的君主專制,而約瑟夫學習了激進的法國哲學,希望在整個帝國內掀起一場革命。約瑟夫二世一登基,就開始實行自由民主理論。新聞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猶太人再也不用穿黃條、黃袖的衣服來表明身份,全國普及義務教育,其中包括婦女在內。約瑟夫還不能接受的是知識上自由,還包括對他當皇帝的質問權。而他的繼承人則要去面對這种放盪不羈的自由合乎邏輯發展的結果,那就是法國大革命。為了避免在奧地利重演,唯一的辦法就是敵對到底。
奧地利和法國正好走兩個極端:一個是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君主專制統治,另一個是魯莽的、無神論的民主共和國,二者都是在19世紀初,在兩個同年出生在外國的年輕領袖的領導下日益壯大。哈布斯堡皇帝弗蘭茨二世出生在托斯卡納,拿破崙出生在科西嘉島。兩人都夢想著擁有龐大的帝國。顯然,歐洲這塊土地對於這樣兩個人來說還是太小了。拿破崙在閃電般佔領義大利之後,由於1805年攻下了維也納,皇室成員收拾財務和文檔,逃到奧爾米茨堡壘中去。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1805年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脫下黃袍,放棄神聖羅馬帝號,此後,他就一心一意的做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一個與神聖羅馬帝國毫無瓜葛的哈布斯堡皇帝。這個在過去一千年里引起無數別有用心的婚姻和戰爭的頭銜「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這麼簡單的消失了。
弗蘭茨最關心的是拿破崙給重新確定的帝國帶來更大損害之前阻止他。借法國在西班牙失利之際。弟弟卡爾率領奧地利軍隊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中擊退法軍。之後,奧地利政壇出現了一位大放異彩的風雲人物,克萊門斯·馮·梅特捏親王。他說服科拿破崙娶弗蘭茨的女兒瑪麗亞·路易斯為妻,以換取和平(有人告訴拿破崙,瑪利亞·路易斯另有所愛,他回答說:「公主能談戀愛嗎?她們不過是政治商品而已。」)一場代理婚禮於1810年3月在維也納舉行。這完全是梅特涅做事的風格:先以聯姻換取暫時的和平,然後奧地利再向法國宣戰。當然,拿破崙在滑鐵盧一敗塗地。隨後,奧地利、俄國、普魯士和英國立即召開維也納會議,瓜分他的領地。奧地利在和平會議上得到薩爾斯堡和威尼斯,但他不得不放棄後來成為比利時的奧屬尼德蘭的部分領土。
1859年爆發義大利獨立戰爭,奧地利帝國喪失義大利領土;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聯邦外;1848年奧地利鎮壓匈牙利,引發不滿。為安撫匈牙利避免從帝國中獨立出去,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不得不與匈牙利的貴族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多元帝國。但遭到奧地利貴族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最終一個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在1867年2月成立。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英)在其中占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從1848年到1916年,創下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記錄。這時,他只能屈尊求助於俄羅斯帝國,在俄軍的幫助下,設法讓已經失控的國度恢復秩序。在此後68年里,歐洲發生了巨變,他帶領奧地利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前進。理論上講,弗蘭茨·約瑟夫的帝國有九個王國,按照古老而高貴的哈布斯堡風俗習慣,他也是每個國家的國王。這一大群說同一語言,有同樣風俗文化的人們開始以為他們是不同的國家,如果他們想要個國王,也要自己決定才行。奧地利帝國是靠一些紐帶聯繫起來的,主要是官僚、軍隊和德語。不過,德語卻是把雙刃劍。都市中產階級覺得自己是或者已經是德國人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像插進一個楔子,使他們和保守的,抓住種族根源不放的農民隔離開來,距離越來越遠,19世紀工業化產生越來越多的有自我意識的日耳曼意識的奧地利人,就像希特勒。奧地利在東方匈牙利和斯拉夫影響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日爾曼風格。對拿破崙三世和普魯士一連串的戰事失利,導致了弗蘭茨·約瑟夫最擔心的事情發生。
弗蘭茨·約瑟夫娶了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伊麗薩白(茜茜公主)為妻,這是兩個家族的第22次聯姻,因此擔心血緣是不是太近,尤其是他們的獨子魯道夫生來虛弱多病。然而魯道夫十歲時,一掃天生的各種缺陷,聰明伶俐,風度優雅。「魯道夫強烈的感覺帝國的未來在東方,像母后一樣,他對匈牙利人倍感親切。匈牙利人也感覺到這一點,試探性的暗示他能否帶上匈牙利王冠。可是,這是嚴重的叛國罪,長期的壓力下,1888年,魯道夫終於崩潰了,他和女友Mary在邁耶林自殺。
在獨子死後的九年中,茜茜獨自漫遊了歐洲和非洲,總是以身體有病為借口,她的丈夫深深地依戀她,想盡辦法讓她回家,這位痴情的皇帝一天給她寫一封信,訴說心中的思念和痛苦,茜茜也是如此,弗蘭茨.約瑟夫皇帝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男人,儘管茜茜不願履行皇后的義務,弗蘭茨.約瑟夫依然送給了她三分之二的身家財產,只要能留住茜茜脆弱的芳心,茜茜長年累月不在他的身邊,他竟然不敢表露半點怨言。
阿拉伯的父親總是告訴女兒,不要離開丈夫超過二個月,這是男人能夠忍受的生理極限。茜茜任性地不肯回家,皇帝身邊就有了一名情婦安娜·納霍斯基,她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女人,是一名鐵路扳道工的妻子。情婦滿足了皇帝的生理需求,皇帝向她支付了相當的報酬,兩人屬於兩不相欠的關係。皇帝與這個女人分手之後,又看上了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凱特琳娜.舒拉特,並屢屢向她大獻殷勤,但是皇帝始終不肯與她發生肉體關係,以免破壞了那種「高尚的感情」,皇帝將自己對女演員愛慕寫在信里,寄給茜茜。茜茜開始時大度地表示不介意,後來就掩飾不住滿腹醋意,說了不少女演員的壞話,皇帝看得出茜茜還愛著自己。
1898年9月10日,茜茜行走在瑞士日爾瓦湖畔,災難從天而降。一位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魯切尼為了一鳴驚人,竟然選擇了行刺茜茜。當茜茜正準備離岸登船,一個男子沖了上來,用錐子猛刺茜茜,茜茜倒在地上,勉力爬了起來,獨自向船上走去,她很快再度倒下,因為出血不止而離開了人世。弗蘭茨.約瑟夫悲痛欲絕,從此後活著的是他的軀體,死掉的是他的靈魂。他剪下了茜茜的一束栗色頭髮,放在自己的心口,寸步不離。他的書房裡掛著茜茜的畫像,供他日日憑弔,獨自度過了將近二十個春秋,他沒有再娶,甚至沒有再娶的念頭,在美泉宮裡形單影隻,直到生命的盡頭。
公元1914年,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的弟弟卡爾·路德維希大公的兒子)和夫人一起訪問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刺死,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綁在戰爭的車輪上,不由自主地走向戰敗的軌跡。1916年,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去世,而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他的侄孫卡爾接替了皇位。1918年,同盟國戰敗,奧匈帝國分裂成奧地利、匈牙利等幾個國家,奧地利和匈牙利失去了所有的出海口,成了不折不扣的內陸國家,奧匈帝國的輝煌年代過去了,卡爾皇帝也被奧地利國民議會所驅逐,結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在人們的記憶中,龐大的奧匈帝國只留下了弗蘭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故事。
推薦閱讀:
※神聖羅馬帝國的締造者:「捕鳥者」之子,德意志國王奧託大帝
※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帝國路網圖——古今地名對照+名稱修訂
※羅馬帝國的崩潰能否警示後人?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究竟誰名聲更大?-小說詩詞里的傳奇愛情的回答
※多米諾骨牌推倒羅馬帝國:匈人「難民潮」重繪歐洲地圖 | 國曆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