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醫藥診療
失眠症(insomnia)是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又稱為睡眠開始及睡眠維持障礙。主要是指患者正常的睡眠被擾亂,明顯地影響白天的日常活動(疲勞、注意力下降、打盹等),同時客觀檢測(如多導睡眠圖)發現異常表現。根據失眠時間的長短將失眠症分為短期性失眠和長期性失眠。
中醫學對該病證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稱其為「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並認為產生不寐的原因有三,一是由疼痛、咳喘、嘔吐、腹滿等其他病證所致;二是外來邪氣直接客於臟腑所致;三是臟腑損傷,致使陰陽不和所致。至《難經· 第四十六難》開始正式使用「不寐」病名,並明確提出「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是他們夜不得寐的主要原因。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中,用酸棗仁湯治療虛勞虛煩不得眠,療效肯定,至今仍為臨床家所常用。明清時一些醫學大家和重要著作如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戴元禮的《證治要訣》專列「不寐篇」,徐春甫的《古今醫統大全》,李中梓的《醫宗必讀》,秦景明的《症脈因治》專列「不得卧篇」,對不寐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和防治方法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有些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失眠雖然不是一個危重病症,但長期失眠不僅會使人心情焦急憂慮,大腦的創造思維受到抑制,免疫功能降低,進而導致其他疾病發生,而且會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加快中老年人衰老的過程。西醫治療失眠症目前是以安定類藥物配合情緒穩定劑及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睡眠衛生指導等,可取得一定的良好的療效。但是所有安眠藥連續應用都可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且停葯後極易產生反跳。肝腎功能不全者,哺乳婦女,孕婦更應慎用。
中醫治療失眠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著良好的療效,配合西醫治療,更能減少西藥的用量,減輕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醫病因病理]
導致不寐發生的病因很多,主要是由七情所傷,亦可因思慮勞倦太過或暴受驚恐等引起。
一、思慮太過,心脾兩虛。
思慮勞倦太過,傷及心脾,心主神明,心傷則血液耗損,血不養心則神不守舍;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傷則無以生化精微,精微不足無以滋養於心,更加重心神不安,而成失眠。
二、情志不遂,肝鬱化火。
由於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火,火性炎上,擾動心神,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過極,心火素盛,熱擾神明,心神擾動也可導致不寐。
三、陰虛火旺,心腎不交。
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房勞過度及久病之人,腎陰虧耗,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至使神志不寧而不寐。
四、胃失和降,痰熱內擾。
饑飽無時,飲食不當,腸胃受傷,或痰濕宿食停滯中焦,傳化失司,積為痰熱,壅遏於中,均可導致胃氣不和,擾動心神而卧不得安。即《素問. 逆調論》「胃不和則卧不安」之意。
五、心虛膽怯,善驚易恐。
心膽素虛或暴受驚駭,常因情緒緊張,善驚易恐而心神不寧,夜不得寐而多夢,夢中驚醒,如《雜病源流犀燭. 不寐多寐源流》所說:「有心膽懼怯,觸事易驚,夢多不詳,虛煩不寐者。」
綜上所述,不寐的原因很多,其病位主要在心、腦,與脾、腎、肝、膽緊密切相關。其病理變化,總的屬於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其病機主要為陰血不足,陰虛不受陽納,或因邪擾,陽盛不得入於陰,均可導致陽盛陰衰,陰陽失交,神不歸舍。因為血之生成,來源於脾之水谷精微之所化。血上奉於心,則心得其養;受藏於肝,則肝體柔和而魂得安藏;統攝於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下藏於腎,腎精上承於心,心氣下交於腎,則陽與陰交,陰陽互相協調,神志安寧。所以因暴怒、思慮、憂鬱、勞倦、邪熱、痰火等傷及諸臟,精血內耗,彼此影響,每成頑疾。所以,不寐之證,以虛者為多。
[鑒別診斷]
與中醫病證鑒別
1、與臟躁相鑒別:不寐的難以入睡與臟躁嚴重者難以入睡相似。但不寐以徹夜難以入睡或自覺不能入睡為主症,心煩不安為兼症;臟燥以煩躁不安,哭笑無常為 主症。不寐因內傷陰血不足,腦海失養,陽盛陰衰,心腎不交所致;而臟躁多因抑鬱,積久傷心,或產後亡血傷精,心脾陰虧,上擾心神所致。
2、與煩躁相鑒別:二者均有煩躁和不寐的癥狀,多見於陰虛火旺證。但不寐系由心陰不足,陰虛內熱,心神 為熱所擾所致,以失眠為主,兼有心煩或虛煩不安;而煩躁多因邪熱壅盛,熾傷心陰,四肢躁擾為主,兼有煩亂失眠。
3、與停飲鑒別:不寐與痰飲中之停飲均可見難以入睡的癥狀。但不寐以難以入睡為主症,能平卧,臨床以虛證多見,少見咳嗽吐痰,胸滿疼痛。停飲系痰飲停於胸脅,脈絡受阻,飲邪迫肺,肺氣上逆,而致咳喘不得平卧,並非難以入睡之不寐。
4、與胸痹鑒別:二者在心腎陰虛證時均會出現相類似的心煩不寐的癥狀。不寐以陰血不足,不能上養心腦,而致不寐為主症,心煩頭暈為兼症;胸痹系氣血瘀阻,胸陽不宣,心腦失養所致,胸悶痛,心悸盜汗為主症,心煩失眠為兼症。
5、與百合病相鑒別:百合病臨床也可表現為「欲卧不能卧」,但它以精神恍惚不定及口苦,尿黃,脈象微數為主要臨床特徵,且多由熱病之後,餘熱未盡所致,其伴隨癥狀亦有差異。
[臨床治療]
一、治療總則:
失眠症的治療前首先要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和準確的診斷。治療上最主要的應是消除導致失眠的各種因素,如消除心理緊張,改變睡眠環境,保持睡眠-覺醒規律等,較理想的是採用非藥物及藥物綜合治療。
中醫認為主要是由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所致,故治療原則應從本論治,安神定志是基本治法,在補虛瀉實,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基礎上給予安神定志之藥劑。應用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血,和胃化滯,配合養血安神,育陰益氣安神,和中清火安神等法,使氣血和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得以恢復正常,神明安寧。不寐患者虛實夾雜者甚多,故應注意攻補兼施之法。臨床上因精神刺激,情緒波動引起的失眠十分常見,精神治療亦十分重要。
二、分型論治
1、肝鬱化火:心煩不能不入睡,性情急燥易怒,胸悶脅痛,不思飲食,口渴喜飲,面紅頭痛,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1)治法:清肝瀉火,鎮心安神
(2)方劑: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加減
(3)組成:龍膽草6g,柴胡6g,黃芩10g,木通10g,梔子10g,澤瀉10g,車前子10g,當歸10g,生地10g,龍骨(先煎)15g,牡蠣(先煎)15g。
(4)備選方:當歸龍薈丸(《丹溪心法》)。適用於肝膽實火不寐者。症見頭暈目眩,甚至頭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結者。當歸30g,龍膽草15g,黃連30g,黃柏30g,黃芩30g,蘆薈15g,大黃15g,木香5g,麝香1.5g上為末,煉蜜為丸。
(5)加減:胸悶肋脹,肝氣鬱滯,善太息者加鬱金10g,香附10g;頭痛,面紅、易怒加羚羊角6g,鉤藤10g;神識昏蒙,加石菖蒲10g。
(6)臨證事宜:①本證所用藥物多為寒涼之物,多礙脾胃,應注意調護脾胃。②肝火日盛,熬津耗氣,日久則心氣陰液暗耗,應注意顧護心氣,滋養陰液。
2、痰熱內擾:睡眠不安,心煩懊惱,頭重目眩,胸悶脘痞,口苦痰多,惡食噯氣,吞酸噁心,舌紅苔黃膩,脈滑或滑數。
(1)治法:清熱化痰,和中安神
(2)方劑: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3)組成:法半夏10g,山梔10g,陳皮10g,茯苓10g,竹茹10g,黃連6g,枳實6g,遠志6g,夜交藤30g,石菖蒲10g,甘草5g。
(4)備選方: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加減。降火瀉熱,滌痰安神。適用於實痰老痰內擾,經久不寐,甚至徹夜不眠,大便秘結者,組成:青礞石10g,沉香5g,大黃10g,黃芩10g,朴硝5g,上為末,米糊為丸。
(5)加減:若心悸動甚,驚惕不安,加珍珠母20g,硃砂0.5g以鎮驚定志;痰食阻滯者,加神曲15g,萊菔子10g,山楂10g 清食導滯。
(6)臨證事宜:本證屬痰熱內擾,應以清心化痰為主,治標之葯以重鎮安神為宜,一般不選用五味子、酸棗仁,夜交藤之類養心安神之藥物,因此類葯具有酸收斂邪之功,不利於化痰清熱。
3、胃氣不和:胸悶噯氣,脘腹不適而夜卧不寧,時有噁心嘔吐,噯氣頻頻或腐臭,大便不爽而腹痛,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滑或滑數。
(1)治法:消食導滯,和胃安神
(2)方劑:保和丸(《丹溪心法》)和越鞠丸( <丹溪心法> )加減.
(3)組成:香附10g,蒼朮10g,山梔子15g,連翹殼15g,陳皮10g,清半夏10,茯神15g,建曲12g,萊菔子15g,遠志6g,合歡花10g。
(4)備選方:枳實導滯丸(<內外傷辨惑論>)。適用於食積鬱阻,蘊濕生熱者。組成:大黃30g,枳實15g,神曲15g,茯苓9g,黃芩9g,黃連9g,白朮9g,澤瀉6g。
(5)加減:食滯較甚者,加山楂10g,麥芽10g;脘腹脹滿,加厚朴10g,枳殼10g,檳榔10g;食積化熱,加大黃10g,枳實8g以泄火導滯;伴噁心嘔吐加麥芽10g,竹茹15g和胃止嘔。
(6)臨證事宜:本證為食滯痰濁壅塞,治療重點在消食導滯以決瀆壅塞和調和陰陽,故應慎食肥甘厚味以免助邪;因暴飲暴食所致者,控制飲食,對治療尤有重要意義。
4、陰虛火旺: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顴紅潮熱,五心煩熱,口乾津少,舌質紅而少苔,脈細數。
(1)治法:滋陰降火,清心安神。
(2)方劑:硃砂安神丸(《醫學發明》)合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3)組成:黃連6g,阿膠(烊化)10g,白芍10g,黃芩10g,生地10g,當歸10g,雞子黃1枚,硃砂(沖)1g,酸棗仁15g,甘草6g。
(4)備選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應用於肝腎陰虛,心肝火旺擾動心神之不寐證。組成:熟地24g,山藥12g,茯苓9g,丹皮9g,澤瀉9g,山茱萸12g。
(5)加減:若心悸心煩較甚,男子夢遺失精,可加肉桂6g 引火歸源,加黃連10g瀉火安神,使心腎相交;若虛陽浮越,眩暈、耳鳴,可加牡蠣20g、龜板15g、磁石10g等重鎮潛陽;心火甚者,可加連翹15g;便秘口乾,陰傷較甚者,加知母15g、何首烏15g、夜交藤20g。
(6)臨證事宜:本病重甚者可致火熾水虧,心腎不交,應以滋陰清熱,交通心腎為重點。重鎮安神之硃砂,只可暫用,不宜久服。本類方葯宜文火久煎。
5、心脾兩虛:不易入睡,或睡中多夢易醒,醒後再難入睡,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1)治法:補益心脾,養心安神。
(2)方劑: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3)組成:党參15g,白朮12g,黃芪30g,甘草10g,當歸10g,遠志6g,棗仁15g,茯神15g,龍眼肉10g,木香10g。
(4)備選方:養心湯(《證治準繩》)。具有養心安神,益氣健脾之功效。適用於心、脾兩虛兼有痰濕者。組成:黃芪30g,茯苓15g,茯神15g,當歸15g,川芎10g,炙甘草6g,半夏曲10g,柏子仁20g,遠志8g,五味子10g,党參15g,肉桂10g。
(5)加減:心悸,氣虛無力,脈沉細無力者,應重用党參、黃芪;納呆,便溏,苔厚膩,脾虛者濕者,重用白朮加蒼朮10g,茯苓10g,以燥濕健脾。血虛甚者,加熟地15g,白芍10g,阿膠10g(烊化)以養血;夜寐不安較重者,加五味子15g、合歡花10g、酸棗仁20g、柏子仁10g以助養心安神。
(6)臨證事宜:本證重點在補益氣血以養心神,若氣血虧虛較甚者,可與八珍湯,人蔘養營湯等合用。脾虛健運能力差,運用補益葯時應注意不要妨礙脾胃,應在處方中佐以少量醒脾運脾葯如木香等。煎煮方葯宜用文火久煎。
6、心膽氣虛:夜寐多夢易驚,心悸膽怯,遇事善驚,氣短倦怠,舌淡苔白,脈弦細。
(1)治法:益氣鎮靜,安神定志。
(2)方劑: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加減。
(3)組成:人蔘10g,茯神15g,龍齒15g,石菖蒲10g,黃芪30g,白朮10g,遠志6g,甘草6g。
(4)備選方:酸棗仁湯(《金匱要略》)。適用於血虛陽浮,虛煩虛勞不得眠者。組成:酸棗仁10g,知母10g,川芎10g,甘草10g,小麥15g,大棗6枚。琥珀多寐丸(《醫統》):琥珀20g,党參15g,茯苓10g,遠志8g,羚羊角6g,甘草6g。主治不寐症。
(5)加減:驚惕不安,心悸較甚加石決明(先煎)15g,珍珠母(先煎)15g,龍骨(先煎)15g;心虛自汗加浮小麥10g,麻黃根10g;膽虛不疏土,胸悶善太息,納呆腹脹者,加柴胡10g,陳皮10g,吳茱萸10g,山藥10g,白朮15g。
(6)臨證事宜:本證為心膽氣虛,益氣常須健脾,滋陰之葯應慎用,以免滋膩礙脾。
三、非藥物治療
1、首先弄清失眠的病因,失眠的特點及規律,消除原因。
2、睡眠衛生治療:調整和改善睡眠環境,避免噪音,室內保持空氣清新,光線暗,溫濕度適宜,當引起失眠的其它因素已經消除後,改善環境更為重要。同時要糾正患者不良習慣,如白天打盹,長時間卧床不眠,睡前活動過度,煙酒及咖啡攝入過量,睡眠覺醒時間無規律等。
3、心理治療:消除病人對失眠的恐懼和焦慮,對治療失眠十分重要。在解除了病人的焦慮,疑病和長期的思想負擔後,在藥物輔助下可取得良好療效。
4、限時睡眠:通過部分睡眠剝奪以加強睡眠的效率。此方法適用於睡眠效率低的失眠症患者。
5、時相治療:用於治療睡眠時相延遲性的失眠,將患者每日睡眠的時間後移3小時,直至與正常就寢時間一致。
6、放鬆練習,冥想及生物反饋:這類方法對入睡困難者有效。生物反饋有肌電圖性生物反饋和感覺生物反饋兩種形式,前者對伴焦慮的入睡困難療效較好,而後者對焦慮的易醒者療效最佳。
7、刺激控制程序:患者根據下列原則進行自我控制,以便建立持久的睡眠/覺醒時相。(1)僅在有睡意時才卧床;(2)不在床上從事非睡眠活動,如看電視,閱讀,進食等;(3)卧床後15分鐘不能入睡時即起床,直到有睡意時再躺下;(4)早晨起床時間嚴格保持一致;(5)白天不打盹。
最近的研究提示,長期規律的中等強度鍛煉,每周進行四次30~40分鐘的耐力訓練,如快速行走,低壓氧練習,可以明顯改善老年人的睡眠指標和質量。
[辨病論治]
一、專病專方
1、安神湯 組成:棗仁、柏子仁、朱茯苓各10g,夜交藤、合歡皮各20g,琥珀10g。心肝火旺加生地、黃連、山梔子、龍膽草;痰熱內擾重用棗仁,加遠志、陳皮、法半夏、枳實;心脾兩虛加党參、白朮、龍齒;心膽氣虛加遠志、党參、菖蒲、浮小麥;心腎不交加黃連、肉桂、夏枯草、法半夏。水煎服,日一劑,30日為1療程。[張中英,自擬安神湯為主治療失眠症36例.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18-20]。
2、定寐湯 組成:浮小麥、北秫米各60g,生龍骨、生牡蠣各45g(均先煎),丹參、大棗各30g,合歡皮20g,山茱萸15g,當歸、五味子、炙甘草各12g;心煩耳鳴加黃連、肉桂、梔子,憂鬱寡歡加綠萼梅、白芍,乏力汗出加黃芪、防風、白朮,大便不暢、小便黃赤加大黃、知母、玄參、竹葉,痰多不易咯出加桔梗、百部、姜半夏、浙貝母,氣滯納呆加焦神曲、蘇梗、香附,心悸胸悶加瓜蔞、薤白、鬱金、苦參,日1劑,水煎服,治療頑固性不寐,20日為1療程。1~2個療程治療,結果:例數25例,痊癒20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2例。[潘蘇白?定寐湯治療頑固性不寐症25例. 新中醫,1997,(12):31]。
3、加味真武湯 組成:炮附子、白芍各9g,生薑15g,白朮、茯苓各12g,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均先煎),棗仁20g;情志不暢,脈弦加柴胡、香附,便秘加肉蓯蓉,氣虛加黃芪、党參,陰虛加龜板、鱉甲,日1劑,水煎服。治療陽虛不寐30例結果:痊癒20例,顯效,有效各3例。[張祥麟?張文秀,真武湯加味治療陽虛不寐30例臨床觀察 . 陝西中醫學院學報,1998,(12):18~19]。
4、加味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香附各15g,白芍20g,川芎、枳殼各12g,甘草6g,血瘀加赤芍、丹參,肝火盛加菊花、梔子,痰濕盛加膽南星、石菖蒲,心神不安加炒棗仁、夜交藤、茯神,水煎服,日1劑治療頑固性失眠。[董長華,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頑固性失眠. 國醫論壇,1993,(6):27]。
5、大定風珠 組成: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各30g,生白芍、生地黃各20g,麥門冬、麻仁(柏子仁)各15g,五味子、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服前加熱藥液納雞子黃1枚攪勻,兌入阿膠(烊化)7.5g,溫服。治療中風後遺之不寐結果:例數36例,痊癒23例,顯效27例,好轉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符世純?大定風珠治療中風後遺不寐36例.中醫函授通訊,1993,(5):43]。
二、單味中藥
1、荷葉蒂:祛濕清暑,和血安神。用法:每次用荷葉蒂7枚煎水溫服。適用於陰虛內傷所致之失眠[(中醫單方應用大全,中國醫學科技出版社.1998,8)]。
2、回心草:鎮靜安神。方法:取回心草70g,胡椒35粒(搗碎),上藥入鮮豬心中,燉3小時,連湯帶豬心同服,每天3次,服10帖,癥狀消失。(翟占禮,雲南中醫學院,1982,(3):35)。
3、落花生:潤肺,和胃,安神。用法:鮮花去莖30,放入茶具,用開水沖泡,每晚睡前1小時服完,一般2小時可明顯見效,(夏世連,四川中醫,1990,(11):29)。
[名醫經驗]
1、言庚孚老中醫治療不寐,對於氣陰兩虛,夜寐不安型,治以和血通陽,補益心氣,育養心神,寧神定志。藥用當歸身10g,柴丹參12g,白檀香5g,細砂仁3g,酸棗仁6g,炙遠志6g,北五味5g,玉桔梗6g,煅牡蠣12g。對於胃強脾弱,徹夜不眠型,治以滋陰瀉下,以脾約麻仁丸(即《傷寒記》之脾約丸),1天2次,每次15g,連服四天。對於陰虛火旺,神魂不寧型治以養血清熱,安神定志。藥用大生地10g,當歸身10g,杭白芍10g,大川芎5g,川黃連3g,北五味3g。(言庚孚醫療經驗集.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1)。
2、吳少懷老中醫認為不寐有虛實之分,癥候也有不同,治療應辨證求因,分別邪正虛實,立方用藥因時,因人制宜。大抵虛證多由陰血不足,病在心脾肝腎,應補益氣血,或滋陰降火;實證多因食滯,痰濁,重在胃腑,應消導和中,或清降痰火,但也有因肝火上炎,擾動心神者,應瀉肝膽火。並且在治療同時,適當加入引陽入陰為佐使的藥物,可以提高療效。對於思慮過度,心脾兩虛,以黑歸脾湯加減,治以補益心脾,佐以清肝葯,用黃芪9g,茯苓9g,生白朮9g,台參9g,當歸9g,炒棗仁9g,制遠志4.5g,龍眼肉6g,木香4.5g,炙甘草3g,炒山梔4.5g,丹皮3g。對於肝鬱膽熱,痰火擾神型,以龍牡溫膽湯加減,治以涼肝瀉火,降逆安神,藥用:生龍齒9g,生牡蠣9g,清半夏9g,陳皮4.5g,茯苓9g,竹茹9g,炒枳實 4.5g ,龍膽草4.5g,炒山梔4.5g,菊花9g,生甘草3g。對肝腎陰虛,肝胃不調型,以大補陰丹和封髓丹加減,治以滋腎養肝,調胃和脾。藥用炙龜板9g,生地黃9g,炒知母4.5g,黃柏4.5g,砂仁 4.5g,香附4.5g,丹皮4.5g,制首烏9g,生甘草4.5g。(吳少懷醫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
3、夏濟華用赫石龍棗湯治療肝胃陰虛,肝陽上亢型失眠。方用生赭石15~30g,生龍骨、生牡蠣各15g,白芍12g,菊花10g,棗仁15g,當歸10g,遠志10g,山茱萸12g,茯神10g,硃砂2g。可起滋補肝腎,清熱鎮潛安神之效。(神經精神疾病古今效方,科學出版社,1998,8)。
4、余克涌對於失眠、證屬心陰不足者,給予夜合湯治之,方用夜交藤、合歡皮、桑椹子、徐長卿各30g,丹參15g,五味子4g,甘草3g,可起滋陰清熱,養心安神之功。(神經精神疾病古今效方,科學出版社,1998,8)。
5、張廣修對頑固性失眠,證屬三焦失和,心腎不交者,以和中交泰湯主之。主用制肉桂、焦白朮、炒棗仁、夜交藤各15~30g,枸杞子、制香附、佛手、茯神各12g,黃連、肉桂各2~5g,生甘草3g,本方具交通心腎,交斂魂肝,健脾和中,調暢陰陽之力。(張廣修?和中交泰湯治療頑固性失眠54例.湖北中醫雜誌,1992,167:17)。
[其它療法]
一、針灸推拿
(一)體針
1、主穴:內關,神門,安眠,足三里,後溪等。配穴:風池,百會,絲竹空,中脘,脾俞,肺俞,三陰交,心俞,腎俞,關元,氣海,行間,命門等。上述穴位每次選2~5個,隔日交替使用,輕刺激,得氣後留針10~15分鐘左右,其間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艾灸法:可選擇上述相同穴位。用點燃的艾條熏灸,每穴10~15分鐘,每晚臨睡前用。
2、針刺配合貼敷
先針百會(快速左右捻轉法),進針後再針四神聰(提插法),均向前橫刺,進針1寸,行針2分鐘,行針間隔2分鐘,共3次。均帶針48小時。穴位貼敷:取穴湧泉(雙側),用藥粉(珍珠、硃砂、大黃、五味子),適量混勻3g,加鮮竹瀝汁,調糊分兩等份,穴位貼敷,每晚睡前1次,9日為1療程。
(二)背俞穴挑治治療頑固性失眠
取穴:心俞,脾俞,腎俞;肝氣不舒加肝俞(均雙)。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刺至皮下組織,連續挑動組織纖維,並挑掉數根,擠出少量乳白色漿液。用干棉球壓迫,紗布固定。每次取一側,雙側交替使用。每周1次,3次為1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周。
(三)耳針與耳穴壓丸療法
主穴選心、腎、神門、皮質下、腦等,配穴根據證候類型的不同加以選擇,如胃氣不和加胃,肝氣鬱結加肝、膽,痰熱加膽、肺,心脾不足加脾等。對屬實證者,手法宜重,類似瀉法;對屬虛證者,手法宜輕,類似補法。亦可在上述穴位壓丸,如王不留行籽等,用膠固定,由醫生或患者自己隨時或定時按壓,同樣能起到刺激穴位,促進睡眠的效果。
(四)推拿療法
從印堂至上星按摩10次;點按攢竹、魚腰、太陽、四白、迎香、安眠,約10分鐘;兩手大魚際分抹前額3分鐘,輕抹眼球2分鐘;先局部後整塊揉按頭兩側足少陽膽經區,持續3分鐘。足底按摩:輕揉全足,擦抹數遍,約3分鐘。重點按揉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垂體,頭部,甲狀腺,肝等反應區10分鐘;強刺激痛點,硬結等反應點5分鐘。並點按神門,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心俞,脾俞,約5分鐘,10日為1療程,療程間隔3日。
二、飲食療法
能夠治療或改善失眠癥狀的食物很多,其中有些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如桂圓、大棗、蜂蜜、山藥、酸棗仁、核桃、黑芝麻、蓮子、枸杞子、梔子、決明子、桑椹、百合、芡實、牡蠣、麥芽、麥門冬、茯苓等。均可根據不寐者的癥狀和全身情況單味或配合其他食物,經過煮熬加工作為食品或葯膳服食。但需堅持一段較長時間,最少一月以上。舉例如下:
1、龍眼蓮子羹[中華臨床葯膳食療學(下同)]
原料:龍眼肉20g,蓮子20g,百合20g,冰糖20g。
做法:先用開水浸泡蓮子,脫去薄皮,百合洗凈,開水浸泡,將龍眼肉(去核),蓮子,百合,冰糖,放入大碗中,加足水,上甑蒸透,即可食用。
功能:補益心脾。此羹用於心脾兩虛者。
2、豬心夾砂肉
原料:豬心(不落水)一個,炒棗仁10g,硃砂3g,蔥,姜,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豬心不洗 ,最好剛從宰殺的生豬胸腔取出,開一口,直達心室,將炒棗仁、硃砂用清潔紗布包裹,塞入豬心室內,撒上蔥姜,入大蒸缽內,大火猛蒸2小時,豬心粑透,入鹽用味精,棄去紗布里的炒棗仁及硃砂,只食豬心即可。
功能:養心安神。用於治療心膽氣虛者。
3、棗竹燈心粥
原料:棗仁20g,玉竹20g,燈心草6g,糯米200g。
做法:先將棗仁、玉竹、燈心草用清潔紗布包紮,放入鍋中,與糯米同煮成粥,撈出紗布包,即可食粥。
功能:養陰清火,安神鎮靜,和中除煩。
4、神曲茶
原料:神曲10g,紅茶末5g
做法:神曲切成粗末,鍋中微炒,勿焦,與紅茶末混合,沸水浸泡10分鐘,即可飲用,隨飲隨沖,味淡為止。
功能:消滯和中,開胃健脾。此為消食化氣茶,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而失眠者。
5、竹瀝貝蔻飲
原料:新鮮苦竹三尺長者十條根,白豆蔻3g,川貝母20g,冰糖20g。
做法:將新鮮苦竹放在灶火上燃燒,須將燃燒部位抬高,竹瀝始能順著竹節下流,瓶接備用,再將白豆蔻,川貝母,冰糖煎水,滴入竹瀝十來滴,候涼飲用。若預置在冰箱中冷服效果更佳。
功能:清熱化痰,健脾理氣。適用於痰熱內擾型。
[調攝護理]
一、勸導病人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定時起居,養成好的睡眠習慣。
二、應注意居住環境的安靜,設法避免和消除周圍的噪音,卧室要光線暗淡舒適,避免強光,睡前不宜聽娛樂音樂時間過長,以免引起興奮而難以入睡。
三、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調攝,保持心情舒暢,消除顧慮;避免腦力勞動過度,精神緊張,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四、飲食上應注意晚餐不宜過飽,少食油煎厚味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心脾兩虛者宜食當歸羊肉湯,陰虛火旺者宜食較多的蔬菜瓜果,忌油煎,火烤食品。睡前忌喝濃茶,咖啡及吸煙。
推薦閱讀:
※中醫藥膳:西瓜含糖量高嗎?糖尿病人能吃嗎?
※座談會上醫藥界代表委員都說了什麼
※【行業分析】No.19 醫藥生物行業:永遠的朝陽
※醫藥回扣門背後:招標體系再受拷問 行政化體制待改革
※中醫藥酒15方F1發灰酒—腹脹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