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傳統文化
07-24
關於什麼是傳統文化的定義,這是研究傳統文化遇到的第一位的問題,這裡對傳統文化的定義作如下的分 析。 一、關於傳統文化的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歷代相傳的文化成果,稱為傳統文化。這裡的歷代是指從有文字開始,至當代以前的各個歷史 時期的文化,而各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不是已經湮滅了的,而是能夠世代相傳的。例如,儒家的道德文化經過 孔子、董仲舒、朱熹,使其內容日益豐富,變成了一種歷代相傳的文化。歷史上形成的某種生活風習、制度形 式也可以作為文化一代傳給一代,例如有些民族善於席地而睡,一直影響到當代後裔也不睡床而睡地板。而我 國漢人很早習慣於卧床而睡,所以床的文化一直在我國繼承下來並且不斷得到了發展。各歷史時期形成的諸如 此類能留傳下來的各種文化成果都可構成傳統文化。 一種說法是古人創造的可供今人繼承的文化成果,稱為傳統文化。理解這一句話的要點在於弄清什麼是「 古人」和「今人」,什麼是可供繼承的和不能繼承的。我們理解這裡說的「古人」應當指歷史上的人,已經不 在今世了。在我國,廣義的古人指當代以前作古的人,狹義的古人指古代史以前作古的人。這裡說的古人的文 化就是指從遠古經中世紀直至近現代史各個時期人們創造的文化。而後半句「可供今人繼承的」有特定的限制 意義,就是說這種古人的文化中能繼承的部分才可構成傳統文化,不能繼承的是曇花一現的,特定時期的文化 ,沒有繼承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叫傳統文化。例如,古代刑律中的烙刑,用火燒烤罪犯;刖刑,砍掉手足;劓 刑,割鼻子,這是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刑律文化,今天完全過時,不會提出繼承的問題,就不能構成今天可繼承 的傳統的文化。再如,歷史上曾出現過剝人皮做鼓,用人作祭、作殉以及折骨傷筋纏小腳之類,這是特定歷史 時期的產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不再作傳統文化。 又有一種說法,就是歷史過程的一切遺產都是傳統文化,所謂歷史遺產就是前人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 富和制度性的遺存。簡言之,傳統文化就是文化遺產,也就是前人、古人留下來的廣義概念的文化。這裡也要 確定一下今人古人前人的含義。從我國使用文化遺產的習慣看,這裡的前人、古人實際是指一切作古的人,已 不在人世間的人所遺留下來的物質、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認為四十五萬年前的北京人留有遺產,即原始文化層 ,三皇五帝以及此後的各個王朝都留有文化遺產。甚至經過民主革命時期的前輩們也給我們留下寶貴遺產。近 幾年一些革命元勛一旦去世,各悼詞中往往稱其留下珍貴的精神遺產。可見這一傳統文化的說法是指一切死去 的人可能留下的東西。 我認為上述說法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的看法,都有相對的真理性,人們可根據研究問題的 需要和角度予以採納。 我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概念是這樣表達的:祖宗創造的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遺產可稱傳統文化。我認為傳統 文化首先要肯定它是前人的東西,它的創造者是當代人的祖宗,其中有遠古的人物,如羲皇、蒼頡,也有中古 時的人物,如孔子、孟子、李白、杜甫,也有晚近的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這就是我們的祖宗,最好不要 把當代的革命人物列入祖宗之列,如果一定要言及這些人的話,最好用革命傳統之類的字眼來區別。祖宗創造 的文化有些湮滅了,有些歷史古籍中還可找到記載,但它只是特殊的,一段歷史時期的短命文化,隨著一個時 代的結束,它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如歷史上曾使用過的酷刑,宮廷出現的太監文化、封建社會的多妻制 文化等,這些文化隨著一代制度的結束而已結死亡了,沒有活性了,就不能列入傳統文化之列。我所說的具有 繼承活性的就是有些文化創立以後它逐漸同創立時期的政治、經濟關係中獨立出來變成一種跨社會制度、跨時 代的有活性的意識形態,或者換一個當代生物學上的名詞來說,它具有遺傳基因,能夠影響於當代人頭腦,影 響當代社會制度及今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生產方式。例如,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它具有很強的繼承活性,影 響和作用於國人的頭腦兩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強生命力。再如,古代的農耕技術,有相當一部分仍然影響著當 代人的農業生產,另外,象磕頭、作揖等古代禮儀至今仍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文化並非指其內容上都是精華,都有古為今用的價值,顯而易見,歷史文化的活性,一部 分可稱為精華,而還有一部分確是糟粕,但它還有遺傳的生命力,如重男輕女的意識,偶像崇拜的觀念等,盡 管已經失去了進步性,但它卻處處頑強地表現著其生命力,這就要用今日的價值觀進行選擇和取捨。 二、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概念區分 傳統文化同文化傳統從內容上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大體上都離不開歷史上創造出來的代代相承的文明成 果。但是,文字組合上的差別,也導致了兩個概念在形式上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學者認為傳統文化是屬於死文 化,就是在歷史上曾存在過,興旺過,在現代社會文化生活中已經消失了的傳統;而往古社會已經形成的文化 形態在現代社會文化生活中依然存在,大體上是已變位或變形的狀態存在,說這是活文化,而文化傳統指的是 尚起作用的活的文化和傳統。 這種區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觀點我們尚有異議,這顯然是用先進與落後、精華與糟粕、有生命力和無 生命力的價值觀劃分的。把傳統文化看成是死文化,看成是已經消失了的東西,這必然會產生一種傳統文化死 亡論或無用論,儘管這些學者還承認活文化的傳統,但對整個傳統文化來說,就不存在繼承和古為今用的問題 。我認為二者的區別在於傳統有無文化的性質。傳統文化包括歷史上興旺過,現已消失的死文化,也包括遺傳 到當世的活文化;而文化的傳統是同非文化傳統相對而言的,前代人的創造是多方面的,有物質的創造,有制 度的創造,也有精神的創造,還有精神和物質共生狀態、中介狀態的創造,這些創造有些是屬於文化的,有些 是屬於非文化的,人們繼承前人的創造,有些是物質的使用價值的繼承。例如古代的或前代的人所開闢的道路 ,架設的橋樑,修築的房屋,開闢的運河,今人依然作為物質財富而使用,在這裡,人們繼承的不是文化傳統 ,寧可說是物質傳統,古人留下的一筆金銀財寶今人繼承下來把它當作貨幣和家產使用,那繼承的就不是文化 傳統,而是經濟學上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文化傳統則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能被今人繼承的、屬於文化性質的遺 產,例如,詩歌、舞蹈、繪畫之類的藝術品,古代思想家的哲學觀點,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遺產,這些都 屬於文化性質的遺產,可作為文化傳統。 另外從繼承的選擇性方面,講文化傳統也強調了歷史遺產當中的有生命力的、有借鑒意義的稱得上文化的 因素,人們繼承傳統,不是毫無取捨,對歷史上的東西隨意繼承,而是選擇有文化價值的因素,儘管有些傳統 的標誌物是以物質形態存在,而我們後人可以繼承的是它的文化因素,例如,敦煌莫高窟,其中有鳴沙山的幾 千個洞窟,有萬餘身泥塑,曾經是僧人修佛的聖地,今天我們研究敦煌文化的繼承,顯然,繼承的是屬於文化 傳統的內容,例如,壁畫藝術、泥塑藝術、宗教觀念、音樂藝術、建築藝術和敦煌古籍中保存的文化,而絕不 是繼承敦煌的洞穴,也不是利用敦煌的洞穴作為修鍊和宗教活動的場所。 三、傳統文化的資源庫 傳統文化是過去的文化,要研究繼承、取捨過去的文化從哪裡去尋找,它的資源庫在哪裡?從我國的情況 看,傳統文化的資源庫至少有如下一些類型: 浩繁的典籍。我國傳統文化的資源庫主要在浩繁的典籍中。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記錄這五千年的歷史 文獻是浩繁的,這些文獻從各個不同的方面記錄和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成果,從最早的典籍《尚書》到諸子 百家的著作,再到《史記》、《漢書》、《史通》、《二十四史》、《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等,對各 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生活習俗、政治制度、發明創造、家庭婚姻等都有記載。就《詩經》 這部書來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但它對上至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社會文化的各個 方面都有深刻的反映和全面的記錄,不僅對當時的農業生產、社會生活、人們的戀愛婚姻和民俗風情有充分的 反映,而且對社會政治制度、官吏制度、宮廷風貌也有充分的反映,尤其是研究古代詩歌、樂曲的重要資料。 中國的正史固然以皇帝和王朝的興衰為線索,但它特別具有歷史文獻的全面性,對一個朝代的宮廷生活、重大 政治事件、主要科技成就、自然災害和民間文化生活都有較全面的記載。比如司馬遷的《史記》採用編年史的 方法,記載了從黃帝起到漢武帝止這一個歷史時代的大事,其中的《表》用簡明的表格排列了錯綜複雜的歷史 事實;《書》記述政治、經濟、制度;《世家》記載貴族的活動;《列傳》分別記載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人物 ,包括官僚、士大夫階層和一些酷吏、遊俠、滑稽、佞幸,同時還對天文地理、氣象變遷都有記載。而不屬正 史的各種文獻浩如煙海,天文、地理、風俗人情、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宗教信仰等應有盡有,我國歷史文化 中光輝的和醜惡的東西在文獻中都能找到記載,研究文化的繼承,重要的方式是閱讀和考證、研究古籍。 多姿的民俗生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現實的民俗風尚中不少反映了歷史文化傳統。歷史上已經 形成的生活習俗,飲食、服飾、喪葬、稱謂、禮儀並不都是當代的產物,而是歷史文化的繼承,是歷史上早已 存在的被當代人自然而然接受了下來。例如,中國漢民族的跪拜禮,一些信佛的人對葷食的禁食、伊斯蘭民族 對某些動物肉食的禁食,這都是歷史上沿襲下來的。我國的民俗既有統一性的歷史文化,在國內各民族中還有 一些特殊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也在各民族的習俗中保留下來,例如,有些少數民族留長須、戴皮帽,有些民 族喜歡穿衣時露出一支胳膊。我們研究傳統文化必須在今人身上及其生活中尋找其淵源和表現。由於民族發展 水平的差異性,要尋找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在那些文明水平更低的民族生活中,就會有明顯的反映。例如有 些偏遠地區的牧民和獵民其生活習俗中有更多的原始社會的文化遺產。總之,國內各民族的生活中有許多本民 族的特殊文化現象。 豐富的遺址遺存。我國有大量的歷史遺址、文化遺存,它是保留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有北京、洛陽 、西安、南京等古都,保存著歷代王朝巨量的文化,我國有世界十大文化奇蹟的秦兵馬俑,敦煌莫高窟,幾乎 每個省區都有大量的歷代墓葬、宮殿建築、寺廟建築。西安的古城牆,北京的故宮、王府和四合院,橫亘甘肅 、陝西、寧夏、內蒙、河北、山西、北京的秦、漢、明長城遺址,都是古典文明的象徵,內含著豐富的文化; 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寧夏同心的大清真寺、北京的牛街清真寺等都保存著大量 宗教文化遺產。中國的遺存、遺址在世界上是分布最密集的、數量最多的,是研究和取捨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 寶庫。 眾多的文物收藏。我國人民十分尊重歷史珍愛文物,至今存在的浙江天一閣藏書樓、西安碑林博物館,是 收藏文化典籍和歷史文物的著名勝地;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 歷史文物;西安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其他各省市、自治區的博物館,加上地、市、縣的博物館,各類博院館 數以萬計,這些博物館、院、所收藏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從陶器、銅器、鐵器到玉器、金銀器,從原始人的石 斧到皇帝的龍袍,皇后、皇妃的鳳冠,從甲骨文到大量的革命文獻,中華民族所創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都展現 在這些博物機構中。還應當關注的有民間的收藏家,也珍藏了成千上萬的歷史文物,從古錢幣、古硯,到珍稀 古典孤本善本圖書應有盡有。我們研究吸收民族文化傳統,應當從這些珍藏的文物中進行分析、考證和評價, 從中吸收文化傳統中優秀的成分,為創造新文化提供歷史性的養料。 深沉的思想積澱。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他們創立了學術流派,提出了各具 特色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儒學、道學、因明學、禪學,這些屬於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文化,源遠流長, 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發展,形成了傳統的道德觀念、政治觀念、經濟思想、軍事思想,這些精神意識的東西, 在一代一代人的頭腦中都有傳遞,在當代人的頭腦中存在著大量的傳統意識和傳統觀念,這是意識形態的文化 在今人頭腦中的積澱。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生活的歷史環境不同,家庭的教養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 傳統意識形態在個人頭腦當中繼承和保留的多寡程度就有差異。不管怎麼樣,今人頭腦中保存著許多古人遺傳 下來的思想觀念,例如,至今有不少人信奉孔子的「仁政」的政治觀,老莊的虛無的人生觀,佛家的宗教觀。 人們頭腦中的忠孝意識、守信意識、勤勉意識、好學意識、進取意識,莫不與傳統精神的繼承和「遺傳」相關 。有些消極落後的意識,如官崇拜,泛神思想,清談意識,錢神意識,循世苟安意識等等,這是歷史上某些劣 性文化的遺傳。總之,我們要研究文化傳統必須看到今人頭腦中承襲下來的、傳統的精神意識和思想觀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紅山文化彩陶簡論
※明代官宦群|名人|—新聞—特色文化—泰州人文網
※關於《聖經》里的文化與世界,你了解多少?
※如何理解「大恩即大仇」這句話?
※沒有看過世界,哪裡有什麼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