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蘇州人居天堂
轉載
標籤: 雜談 |
宜居蘇州名片首批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試點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群國際花園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人居署授予「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群 蘇州 「肺好,腎好,胃好,心也好」,這是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司司長張柏濤對蘇州綠化生態環境做的生動點評。 從蘇州環古城風貌保護帶、石湖景區、三角咀濕地公園等城市「綠肺」的日益擴展,到太湖濕地等「城市之腎」的生態修復;從融匯古今,消化、吸收現代綠化理念,形成大手筆現代化綠地景觀的「好胃口」,到還綠於民,打造宜居環境、造福百姓的惠民利民之心,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已經鮮明呈現。 詩意呼吸姑蘇水岸綠意縈繞 有了水,才成就了「東方水城」蘇州的靈秀,在江南水鄉的地理環境中,依託現有的水系構建綠色,成為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最佳方式。 近年來,太湖、陽澄湖一帶,水生植物群落逐漸恢復,與沿岸陸地的環湖生態防護林相互呼應;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三角咀濕地公園、沙湖生態園、蓮池湖公園、白馬澗生態公園、白塘生態園、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等一批以水面為核心的郊野公園的建成,則使城市「四角山水」布局不斷完善。眼下,石湖周邊、環古城河、胥江河兩岸也在抒寫綠色篇章,多條以水為中心的生態景觀帶即將嶄新亮相,成為水城獨特的風景。 事實上,蘇州的300多個湖泊,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綠色引擎"。在常熟,以虞山尚湖、昆承湖和南湖盪三個湖泊的生態修復為核心,正在打造一個100平方公里的生態圈。 180平方公里的東太湖,歷史上曾經被圍墾50平方公里,圍網120平方公里,真正的湖面只剩下窄窄一條航道的10平方公里,如今,吳江市和吳中區正在實施退田還漁還湖、清淤修復生態工程,湖中拆圍已全面完成,萬頃碧波重現,風光秀美的湖濱新城已初露芳容。 當然,蘇州的綠化生態建設遠不止河岸湖畔。從山郊田野、城市通道,到街頭巷尾、房前屋後,綠色生態網日益細密。每年,蘇州市政府都把新增500萬平方米綠地作為年度實事工程加以推進,力求做到城市綠地的增長與城市的擴展同步發展,該工程已連續六年列入蘇州市"十大民心工程"。僅"十一五"期間,市政府就在城市綠化建設上投入資金135億元,其中農村綠化投入資金超過80億元,農村綠化以每年新增綠地10萬畝的速度推進,全面實施了村鎮綠化、綠色通道、綠色基地、濕地林帶、宕口復綠等工程建設。 隨著「綠色蘇州」建設的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總量迅速增長,「十一五」期間,蘇州新增林地、綠地60萬畝,森林資源總量達173.4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23.7%。在鋪展綠色的同時,市園林綠化部門注重城市綠地與本地自然山水資源的有效銜接,優化布局科學的城市綠地系統,形成城市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陰化、庭院花園化的發展格局。在具體的綠地建設中,合理配置喬、灌、草復層結構,促進各類植物種群間的相互協調,進一步提高綠地空間的利用率,使城市綠地系統能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應,讓城市的「呼吸」更加順暢。 生態宜居 出門350米即為綠色空間 對生活在蘇州的老百姓來說,「推窗見綠,出門進綠」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為了增加居民社區綠量,提升百姓居住環境品質,一項把公園建到市民家門口的「百園工程」已持續多年,目前,各個小遊園已布局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市民出行350米就能步入清新的綠色空間。同時,小遊園的「升級換代」也開始實施,今年市園林綠化部門計劃投入1500萬元用於改造市區27個小遊園,使景觀更美麗,居民就近休憩更方便。老新村和背街小巷的綠化改造也同步推進,著力解決了老新村綠化配置不合理、質量不高、功能單一等問題,進一步完善了居住區的綠化功能,增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綠色空間。 在綠化的基礎上美化家園更加受到百姓的歡迎。多年來,蘇州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因地制宜地配置和優化植物群落,在街頭巷尾構建了多處以紅楓林、柑橘林、香樟林等為遊覽點,以銀杏、欒樹、無患子等為行道樹,以古楓香、梅花、桂花等為觀賞區,以及以月季、荷花、芙蓉花等為主題的綠地。結合重大節慶活動,還在城市窗口地段、市民廣場、重要節點處擺花造景,為城市增添靚麗的色彩,營造喜慶的氛圍。 市園林綠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接下來的綠化布局中,將更加註重讓百姓得到實惠,一個主要理念是要將街頭綠地延伸,與小區綠化有機銜接,交織成覆蓋全城的綠色生態網路。而在城市主要道路兩側,將形成寬達70米到100米的綠化帶,並通過種植行道樹構建道路的林陰系統,為市民出行提供天然的「遮陽傘」;在寬廣的綠化帶中則會穿插建造一些公園,配上園路、亭子、椅子等休憩設施,使得綠地不僅有良好的景觀,還可以讓市民休閑散步。 多元投入 讓藍天碧水長留人間天堂 以綠化建設為基礎,擴展到藍天工程和環境綜合整治,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通過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三管齊下,蘇州組織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十一五」期間,拒批「兩高一資」項目1700餘個,關停並轉小化工企業1000多家,萬元GDP能耗下降率和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減率均達20%左右,提前完成了規劃中確定的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任務。「藍天工程」讓蘇州的天更藍,有關數據顯示,蘇州每年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已達329天,主要污染物指標達到國家二級功能區標準。 隨著水環境保護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蘇州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城區、鎮區、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91%、80%和35%,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而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66%的建制鎮和86%的行政村分別建成了國家級衛生鎮和省級衛生村。 作為長效管理的一大有力舉措,蘇州的生態保障機制不斷健全。目前,已建立起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十一五」期間,蘇州在環境保護上累計投入821.6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36倍。蘇州還在江蘇省內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率先出台百萬畝水稻永久性保護政策意見,率先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省級驗收,率先開展濕地地方立法工作一系列的舉措,為蘇州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張家港、常熟、崑山、太倉市已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市」,吳江也已通過國家生態市驗收,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張家港保稅區、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已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轉自《蘇州日報》2011.5.17)
推薦閱讀:
※潼湖生態智慧區: 從「零」到「廣東矽谷」還有多遠?
※生態農莊悄然興起 進城尚有幾道關
※【養殖天地】微生態製劑肥水技術要點
※白山旅遊——生態觀光游
※如何養殖生態土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