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句話?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①。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復歸於無極③。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④。為天下溪,常德不離⑤,復歸於嬰兒⑥。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⑦。為天下谷,常德乃足⑧,復歸於朴⑨。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⑩——故大制不割?。
[通釋]
知曉什麼是顯赫,安守自身的黯淡,做天下的楷模。做天下的楷模,恆有的品德不出差錯,又回到沒有盡頭的狀態。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做天下的溝溪,恆有的美德不會脫離,又回到無智無欲的嬰兒狀態。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恆有的美德始終充足,又回到淳樸的原始狀態。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棟樑,聖人就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所以說最大的行事原則是不破壞事物的本真。
[注釋]
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曉什麼是顯達,安守自身的默默無聞,做天下的楷模。王弼本《道德經》「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的後面,據《道德真經吳澄注》改。知,知曉,明知。其,不確指代詞。白,顯明,聲名顯赫。守,堅守,安守。黑,幽暗,默默無聞。式,楷模,榜樣。
②常德不忒:恆有的品德不出偏差。常德,恆德。德,遵循道的原則行事的品質(參見第二十一章注釋①)。忒,音tè,差失,錯誤。
③復歸於無極:又回到無窮無盡的狀態。歸於,回到。無極,沒有盡頭。
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雄,剛強。雌,柔雌。溪,河溝。
⑤離:離開,放棄。
⑥復歸於嬰兒:又回到嬰兒時無智無欲的狀態。兒,古音讀如「倪(ní)」。
⑦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山谷。榮,榮耀,顯要。辱,卑微,辱沒。谷,溝壑,低谷。
⑧常德乃足:恆有的美德就充足。乃,就。足,充足,富足。
⑨朴:未經加工過的原木(參見第十五章注釋⑦),指原始本真的狀態。
⑩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就是棟樑,聖人任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散,分布,引申為安排,放置。器,可用之材,比喻人才。用,使用,任用。之,代指具有「朴」的品質的人。官長,統領,領導。
?故大制無割:所以說最大的行事原則是不破壞事物本真。大制,大的裁製,比喻大的治人事天方略。制,制度原則。割,切割,分割,割裂,比喻破壞。
[意義歸納]
本章強調「守黑」「守雌」「守辱」就是守朴。
本章總體分為兩個層次。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為第一個層次,強調「守黑」「守雌」「守辱」的實質是「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為第二層,說的是「朴」的意義。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又可分為三小層,每小層內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段。
[語法分析]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轉折 因果 條件 因果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
因果 (結論是)
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具體選擇分析幾組有代表性的複句內部的邏輯關係:
雖然「知其雄」,卻要「守其雌,為天下溪」,這是第一重轉折關係;因為「守其雌」,所以「為天下溪」,這是第二重因果關係。
只有「為天下溪」,才能「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是第一重條件關係;因為「常德不離」,所以「復歸於嬰兒」,這是第二重因果關係。
因為「朴散則為器」,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這是因果關係複句。
「故大制不割」是結論性的話,所以在它的前面我使用了破折號,這個破折號相當於「結論是」,是句間破折號。
[考辨]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而且學者對「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的合理性也有爭議。依據王弼本,有人主張將「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這些內容刪去,理由是不押韻,且「白」與「辱」正相對,還有「溪」與「谷」表示的都是低洼處,「無極」與此也不合拍。有學者還輔以《莊子·天下》和《淮南子·道應訓》等佐證材料。有學者通過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甲乙本進行考辨也提出疑義——因為帛書甲乙本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復歸於朴」與「朴散則為器」之間,認為它的存在不合理。
我也注意到有學者對此的懷疑,許多觀點我也贊同。再對「無極」進行一下分析。查《道德經》全篇,如果算本章,「極」共五章六見: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第五十九章:「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第六十八章:「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只在本章中「無」與「極」合在一起,形成「無極」一個概念,以雙音詞出現,這在老子時代是罕見的語言現象,且「無極」已經帶有宗教色彩了,極可能是道家學派後學添加。
《道德真經吳澄注》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在本篇之首,它可以補救學者們爭論中的順序問題。其實吳澄是宋末元初之人,距老子時代已經相當久遠,他對部分章句應該是按個人理解進行了調整,我感覺他有些調整相對更合理,估計他這樣編排順序或有其他依據,故本章取吳澄本的順序。
[解讀與點評]
知曉什麼是赫赫有名,安守著默默無聞,在天下做這樣的楷模。做這樣的楷模,品德永恆不出差錯,永遠保持著這樣的美德。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著柔雌,在天下做低洼的溝溪。做低洼的溝溪,美德永恆不離不棄,保持的美德猶如赤子。知曉什麼是榮耀,安守著卑微,在天下做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恆有的美德始終充足,永遠保持著原始的質樸。
知白守黑,舍明而取暗;知雄守雌,舍先而取後,舍強而取弱;知榮守辱,舍貴而取賤;「為天下溪」「為天下谷」,舍上而取下——這些是「道」提倡的。
我在釋文中將「無極」「嬰兒」「朴」處理成「無窮無盡」「無知無欲」「無憂無慮」。無極就是沒有極限;嬰兒沒有複雜的思想,舉動全是自然的本能,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朴是未經加工的天然本真,它比喻的是未被污染的人。
大原木用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棟樑,聖人就用這樣的人擔任首領——所以說行事的最高原則是不破壞事物的本真。
「朴散則為器」,關鍵要解決「散」字。「朴」是未經加工的大木料,即所謂的棟樑之材。「散」,即「分布(分散、散布)」。器,即「器物」,即「有用之物」。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任用的是具有「朴」的品質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循規蹈矩地依道而行。「官長」即「器」,即人才。
本章一再用形象的比喻來講道理,「大制不割」,「大制」是最大的方略,最好的設計安排,也是最好的治國行事原則。「不割」就是不割裂,不肢解,不破壞,使事物保持本真。「不割」才可大用。
本章有成語「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朴散為器」和「大制不割」。
出自陳廣逵《邏輯解析〈道德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推薦閱讀:
※飛星紫微斗數夫妻四化入十二宮的推理解釋
※人生苦短,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理解
※讀王船山生平 或可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為何這般苦|王夫之|生命價值
※怎樣理解方所書店取名於「定是常住,便成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