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洋芋,山藥蛋還是馬鈴薯君?

馬鈴薯(學名:Solanum tuberosum),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玉米、稻穀、高粱並成為世界五大作物。

ps:歡迎大家光臨關注《微觀歷史學》主題,主題草創兩個月了歡迎大家投稿關注,也希望喜歡歷史,地理,文化,國學的讀者諸君可以關注並幫助本主題的發展完善。錦熙在這廂有禮了。(啊呦,說多了說多了)

一 簡介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

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最多的國家。

2015年,中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馬鈴薯將成稻米、小麥 、玉米外的又一主糧。

可是大家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這種主梁作物是怎樣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並深刻影響中國的歷史嗎?

本文將仔細地梳理馬鈴薯君進軍中國的行軍路線圖和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的故事。列位且做好,小板凳很結實,下文見分曉。


二 最初的模樣

馬鈴薯君能有什麼奇特之處嗎?毫無神奇可言,論顏值遠不如蘿蔔乃至花生。土豆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的高產量和耐寒耐貧瘠的出色能力,於是土豆在南美安迪斯山脫穎而出了。誰說我們土豆不如羊駝可愛呢??

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安第斯山脈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估計是最原始的饑寒交迫使得土豆成為了印第安人的最初的口糧,於是它們被發現了當做一種可以食用的食物在印第安人的口耳相傳里成為一個族群的食物記憶。誰說土豆不是乾糧?

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你問我什麼是四倍體,俺不知道,去看看高中的生物書吧,你曉得的哦)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和西紅柿的遭遇很類似的,馬鈴薯居然最初是觀賞植物,23333)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 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歐洲人開始大面積的種植馬鈴薯,馬鈴薯田面積的增長為歐洲的人口增長準備了條件,使得歐洲出現了中世紀黑死病以後最為持續的人口高增長時代。從17世紀以後馬鈴薯日益成為歐洲農村重要的種植作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布羅代爾在他的《15至18世紀的物質,資本主義與經濟》一書里也多次提到了馬鈴薯對於法國的重要性。

當然愛爾蘭人的海外大移民也與後來馬鈴薯收成不好有密切的關係,饑荒導致了眾多愛爾蘭人外出移民,對於歐洲歷史影響極大,暫且不表。那麼馬鈴薯在中國又掀起了怎樣的巨大的飲食革命呢?下一節待我細細道來。


三 馬鈴薯君的中國行跡

馬鈴薯君的近親番薯君的經歷和它很類似

番薯又稱紅薯、甘薯、紅苔、白薯、地瓜。其之所以稱番薯,大抵是因為它是「舶來品」之故。相傳番薯最早由印第安人培育,後來傳入菲律賓,被當地統治者視為珍品,嚴禁外傳,違者要處以死刑。16世紀時,有兩個在菲律賓經商的中國人,設法將一些番薯藤編進竹籃和纜繩內,瞞天過海,運回了福建老家,遂種植遏及中華大地。多少年來,由於這個舶來品易種易得,售價低廉,人們逐漸淡忘了它在異邦的珍貴和引種的風險,只作為粗糧和飼料看待。其實,番薯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在日本被譽為長壽食品,同時又具有很好的藥用功效。

馬鈴薯是在17世紀的時候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已經不可細考了。應當確定的是馬鈴薯的傳入和西方人來到東方進行殖民商業活動有密切的關係。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馬鈴薯的瘋狂就在於它不挑剔,產量高,對於明清易代後的中國南方廣大的百姓來說這就是最好的食物補充來源了。傳統的五穀不適合在山區地帶種植,因而限制了對於山地和坡地的農業開發,而馬鈴薯這類高產耐寒作物的引進改變了中國歷史特別是農業人口史的進程。大量的百姓湧入山區,從事開荒於是大片的土地開發出來,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也一步步的擴大了。總體說來馬鈴薯的推廣種植要晚於玉米辣椒等作物。

糧食生產和人口爆炸是互為因果的。明代前期傳統的中國農業主要還是在台地,平壩,丘陵平原地區的精耕細作。對於廣大山區的農業開發程度有限,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區種植的難度係數太大,沒有適宜的品種,而馬鈴薯君的大舉東來改變了這一切。

這一刻的光榮屬於我們偉大而平凡,其貌不揚的馬鈴薯君。"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誌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五 馬鈴薯碎碎念

各種現代彩色馬鈴薯正在塑造一個新的世界,品種的多樣化在創造新歷史。彩色馬鈴薯有紫色、紅色、黑色、黃色馬鈴薯,七彩馬鈴薯等。彩色馬鈴薯還可作為特色食品開發。由於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經高溫油炸後彩薯片仍保持著天然顏色。另外,紫色馬鈴薯對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長時間保持原色。(我還是很喜歡吃紫薯製成的食品的)

中國已培育出以紫色、紅色為主的彩色優質馬鈴薯,將紫、紅色馬鈴薯老品種與優良高產馬鈴薯品種雜交,改良篩選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馬鈴薯。與老品種相比,改良後彩色馬鈴薯芽眼小,外觀好看,抗病性強,畝產可達到1000至1500公斤。該研發中心還準備培育藍色馬鈴薯品種。

據農業專家初步分析,黑色馬鈴薯之所以呈現黑紫色,是因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時,還具有主稈發達、分枝少、生長勢強、抗病性強的特點,畝產達1500公斤,比普通馬鈴薯品種增產20%左右。同時,由於該品種抗病性的提高,在生產中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劑量,有利於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食品。

未來,期望土豆君更進一步,為人類再創輝煌哦



1
推薦閱讀:

山藥的做法大全07
山藥的做法大全26
鯽魚豆腐湯 山藥排骨湯 烏雞湯的做法(108道)
手把手教你做軟糯香甜的棗泥山藥糕!剛端上來就被搶光
山藥軟糖的製作

TAG:山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