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遊記(上)
安徽行之一:包河畔邊覓包公
在安徽合肥徽園入口處
六月初,一位擔任安徽央企領導的朋友,邀請我為其單位新聞報道培訓班撰寫幾課教案,並協助策劃企業文化系列活動。
得到這個邀請,我自然高興,其一,作為自由撰稿人,這些文案項目是我的強項;其二,對於喜愛名勝古迹的我,安徽省還是自己旅遊的空白。
六月中旬,對於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的安徽省,應該是悶熱的盛夏了,但是,在皖的日子裡,竟然十有七八的日子,或烏雲密布,或是細雨綿綿,愜意的溫度讓我這個「旅遊迷」狂喜不已。在緊張忙碌之餘,我穿梭在各個景點中樂此不疲,無論是風,還是雨,也沒有阻止住我的興緻和腳步。
在離開安徽的列車上,我翻看著旅遊日記和數碼相機中的幾百張圖片,盤點一下,呵呵,自己竟然基本上走遍了省會周邊的名勝古迹,真是不虛此行哦!
安徽的景緻讓我收益多多,神清氣爽,既然是好東東,就應該和博友們一起分享。返程的火車上,我將這次「安徽行」遊覽的十數個景點進行了歸類, 以「陰雨盛夏安徽行」為總題,將在安徽遊覽名勝古迹的經歷,分七次更新在博客上,其內容為:
之一:包河畔邊覓包公;之二:三河古鎮賞古韻;之三:如詩似畫天門山;之四:李府享堂識鴻章;
之五:凝心聚力美徽園;之六:佛教聖地明教寺;之七:走馬觀花看合肥。
希望博友們喜歡和支持。
在包公祠前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
一代廉吏、北宋清官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0日),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肥東人),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曾任龍圖閣學士,人稱包龍圖; 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千餘年,包公以其「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形象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是因為,包公一生在全國許多地方做過官,但無論在何處為官,包公都能做到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特別是他嫉惡如仇、執法無私、為民請命的精神,千百年來更獲得無數民眾的好感和欽佩,成為專制社會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數幾個大清官之一。
在包公的家鄉安徽合肥市區,有一條河,叫包河,圍繞這條河有一個景區叫「包公園」, 包公園是為紀念包拯而建,屬國家4A級旅遊景區。整個包公園佔地30.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總體布局為開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庄等景點組成。利用大半天的時間,我懷著對包公敬仰的心情,詳細的遊覽了這些景觀。
包河畔邊覓包公之 包公祠
在包河畔,有一狹長小島,三面臨水,蓮荷盈盈,花木繁茂,綠樹掩映。其間隱顯著一座白牆青瓦、素樸典雅的古典建築,這就是包公祠。包公祠的全稱為「包孝肅公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謚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由於包拯是人們傳頌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聞名遐邇。包公祠不僅是一個很有特色的遊覽勝地,又是寓教於人的好地方。
包公祠正門的門樓並不顯赫,青磚黑瓦,飛檐翹角,就像宋代一戶普通人家,平淡而樸實,只是門前凸起的石鼓,門楣上「包孝肅公祠」五個金字,彰顯著包公曾經的地位。
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為白牆青瓦構築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
包公祠的庭院,這裡祭拜包公的香煙繚繞。
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鍍金塑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
牌匾上的「寒芒正色」四個字與包公塑像,讓進入享堂的人頓感威嚴和肅穆。
正祠的右邊有一四角小亭,亭中護有一口千年古井,青石砌的井圈,泛出幽光,此井是著名的「廉泉」。井水清澈,並不幽深,據說,這一「廉泉」非常靈驗,廉者喝了安然無恙,貪者喝了必然頭疼不已。
龍,虎,狗銅鍘(複製品)
包公祠四面環水,水面上遍布荷花。
包公祠四面環水,水面上遍布荷花。
與其他公園不同的是,整個包公園到處是盆栽的荷花,以此來紀念「出淤泥而不染的」包公。
包公祠中有一處庭院是紀念包公的文化長廊
長廊中是歷代名人雅士歌詠包公的碑刻
回瀾軒。回瀾軒在正殿之西,東、北臨水,古時為官宦、文人避暑飲宴之處。
流芳亭
這座建築裡面是包公故事蠟像館
蠟像館中的包公故事——鍘美案
蠟像館中的包公故事——打龍袍
蠟像館中的包公故事——怒彈國丈
包河畔邊覓包公之 包公墓
出包公祠東行不遠,即見河畔高地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片紅牆黑瓦的古建築,那就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遷安重建的墓地——包公墓園。墓園外有神牆圍護,內有神道貫通。園區規模宏大,建築古樸典雅,滿園蒼松翠柏,地勢起落有致,與相距不遠的包公祠和相鄰的清風閣遙相輝映。
包公墓,全稱為「包孝肅公墓園」,佔地面積3公頃,園內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
包公墓正門
穿過墓園大門,映入眼帘的是大型照壁。照壁高4.2米,寬10.2米,上刻有「包孝肅公墓園」六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系著名書法家方紹武書寫。其功能是石闕前的屏障,起隱蔽作用,同時也起到裝飾性作用。這方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
照壁的後面是「子母雙石闕」。闕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肅穆處所的外部建築,通常左右各一。
神門
穿過神門,一條筆直的「神道」直達包拯墓冢。神道右旁立有石柱。神道兩旁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對,組成墓前石刻群,名為「石像生」。墓前石刻群既是一個朝代的藝術型制,又表現了一個朝代的政體特徵。包拯墓前的石刻群是按照北宋陵寢墓前石刻型制刻制的,其數量、品種則沿用唐制,顯示墓主是三品以上官員。
登上幾級石階,迎面是包拯的享堂。享堂是包公墓園的重要建築,專供祭祀活動之用。
享堂飛檐翹角,灰瓦彤柱,高約10米,是一座木結構九脊五開間的宋代建築風格的殿宇。殿內,20樽鑿花文飾的柱基上,聳立著20根丹紅國漆大柱,撐起椽梁昂枋,使大殿顯得氣宇軒昂,宏偉壯觀。享堂中央高支神龕,放置著包拯神位,神位前的供桌上設有香台,供瞻仰、祭祀者進香叩拜。
穿越享堂,包拯主墓聳立在眼前。主墓的墳冢是用土堆起來的,方形,覆斗式,上面綠草如茵。墓冢依等級按宋代度制高一丈六尺。因春秋時期諸侯都是方形,後來就以方為貴。碑文是:「宋樞密副使包孝肅公拯之墓」。墓碑為龜趺螭首,趺上按宋代度製為九尺。墓前設祭桌,置三供。祭桌四面刻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表示方位。
包公的墓碑
包拯墓室。墓室位於墓冢的正下方,全長34.6米,
墓室呈拱形,長長墓道的青石上,懸掛著宋代石刻拓片《二十四孝圖》和《接迎圖》。在盞盞螭首龍鳳身踏雲狀的仿古燈的朦朧燈光照射下,墓道明晰可辨。
墓室中雕成蓮花狀的通氣孔
端放在墓室前的包拯墓志銘蓋上刻有「宋樞密副史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十六個篆字,系北宋瑞安縣令文勛手筆
2.4米長的黑色金絲楠木棺具,安卧在刻有纏枝牡丹的青石棺槨上,棺內安放著包拯遺骨。棺槨的左右,置放著隨葬品十二時神木俑。
附葬區。附葬區內有包拯夫人墓,長子包縊(潭州通判)與長媳崔氏合葬墓,次子包綬(潭州通判)與次媳文氏合葬墓,長孫包永年墓,以及包拯近裔無名氏合葬墓。
附葬區內立有一塊石碑,上書包公臨終遺訓。全文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碑文為趙朴初先生所書。
包公墓園中的建築
青松翠竹環抱的包公墓園中的建築
碑廊園。碑廊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呈長方形,環廊四周共有詩文石碑約210餘塊。
碑廊中間有一道屏風式的牆。牆西側為碑聯詩文,牆東側則以木雕、磚雕、石雕、竹刻等多種雕刻形式而構成的54平方米的大型包公政績圖。這些藝術精湛的作品,既提高了碑廊的精神文化品位,又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派雕刻藝術,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墓園景點風格。
碑廊園。碑廊佔地面積500平方米,呈長方形,環廊四周共有詩文石碑約210餘塊。
包公墓園中的建築
包公墓園中的建築
包河畔邊覓包公之 清風閣
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
清風閣園區佔地33畝,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包公文化旅遊區」東側,東鄰包公墓園,西接包公祠,是一組集紀念、展示、遊覽、休閑為一體的大型仿宋綜合性建築群。
清風閣景區主要有功德廣場、清風閣、陳列館區三個部分。
清風閣園正門
明月亭是一座長寬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內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記載了為紀念包拯1000周年誕辰設計、建造清風閣的過程。
清風閣中的建築
清風閣中的建築
過明月亭,前行十數步,便來到魚沼飛梁景點。立於石橋,只見橋下池水清澈見底,四周一派宋式十字架梁建築。這種石雕建築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魚沼飛梁。圖為一位老外在餵魚。
遍布清風閣園中的荷花
景區的主體建築清風閣坐西朝東,與包公墓遙對呼應。閣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登頂可俯視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文化旅遊區的秀麗景色。清風閣外檐柱間設有格子門,每面為九扇,門為方格花心。頂層為彩繪藻井,門、楞、柱都為栗殼色,陪以白色牆面,色彩素淡。
清風閣一層為耿光日月廳。亭內鑲嵌有一幅長5.4米,寬5米,名為《清風贊》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兩個部分組成,中心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鄉敬孝》、《審牛舌案》、《陳州放糧》、《彈劾三魁》等片段,兩側分別是《運糧戍邊》和《西辦鹽務》。 二層為廬州宋韻廳。展示的是《古廬州市井圖》的古絹彩繪壁畫,它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廬州一片歌舞昇平、市井繁榮的景象。 三層為江淮奇葩廳。介紹的是安徽概況和江淮風情。 四層為江山明月廳。畫的內容是「三山(黃山、九華山、齊雲山)披錦繡,二水(長江與淮河)競風流」。 五層為廬州夜話廳。可了解合肥地方傳統文化,認識合肥的人文環境。 六層為梨園攬勝廳。這是清風閣的最高層,遠眺合肥,風光盡收眼底,近觀包河勝景一覽無餘。
清風閣中各種表現包公故事的木雕
清風閣中表現包公故事的木雕
清風閣中表現包公故事的木雕
清風閣中表現包公故事的木雕
清風閣中的壁畫
乘坐電梯登上清風閣閣頂,俯瞰清風閣園景緻
乘坐電梯登上清風閣閣頂,俯瞰包河風景
乘坐電梯登上清風閣閣頂,俯瞰包河風景
乘坐電梯登上清風閣閣頂,俯瞰包河風景
清風閣以它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古樸宏偉的建築現已成為合肥市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離開清風閣園,在北牆外,我再一次拍下雄偉壯觀的清風閣。
包河畔邊覓包公之 浮庄
浮庄原為包公書院,重建於1983年,2000年8月,又進行修建,佔地20餘畝。它南與包公墓、清風閣相鄰,西與包公祠遙相呼應,是一組由茶樓、蓮塘、亭榭、曲橋等景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園林。它黛瓦粉牆,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藝術特色。浮庄四周綠水瀠洄,猶如浮在水面上的古代村莊,所以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為它取名「浮庄」。
浮庄是一組由茶樓、蓮塘、亭榭、曲橋等景點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園林。黛瓦粉牆,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藝術特色。
當年建浮庄,是香港船王包玉剛先生出的錢,島內建築傍水就勢而成,有人稱其為合肥保存最為完整的徽派園林建築群。今天我們可以在島上看見包公第28 代嫡孫、船王包玉剛之父包兆龍立像,像基正面的花崗岩上刻有包玉剛先生手書的其父家訓:「葉落歸根,建設家鄉,熱愛祖國。」
拱橋碧水,珍奇樹木,一切一切都讓我神清氣爽。
「溶溶月下,遠喧囂,靜坐一隅。似聞隱竹,采幽茗,邀月執杯,煙波似玉,沐風而桂芷環繞,臨此境,月我合景,月當我幸矣。」這是一句讚美浮庄的詞句。從這些靜謐典雅的景緻中,我彷佛身處人間仙境。
島內建築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
浮莊裡面樹木茂密,除保留了原來東大島上的刺槐、楓楊等林木外,還種植了天竹、斑竹、桂花、松柏等觀賞樹木。
島內建築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
島內建築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
安徽行之二:三河古鎮品古韻
三河古鎮一角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西南35公里處,與巢湖、六安兩市交界,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條河流在此匯合而得名。
去安徽合肥前,我不止一次的在網頁上尋找周邊的名勝古迹,不經意間,三河鎮的簡介和圖片總會跳入我的眼帘,獨特風光讓我痴迷;古韻讓我神往。6月18日是周六,朋友帶我圓了這個夢。
雖然觀光中,或細雨霏霏,或豪雨傾瀉,但都沒有影響到我品味古鎮風韻的興緻。一天中,我悠閑地欣賞著古鎮別緻的風景,盡情享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光,同時,感受著小鎮的雙手輕輕的撫慰著我疲憊的心靈;蕩滌著都市生活布滿自己身上的塵埃那種愜意的感覺,美哉,樂哉。
當今,為什麼很多人鍾情於古鎮游呢?三河鎮的一日,讓我得到了答案:古鎮能夠讓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摒棄浮華與嘈鬧。在競爭和壓力與日俱增的現在,有什麼比這些更能夠讓人心馳神往的呢?
細雨中,在三河鎮古西街留個影。透過沿街兩旁徽派古建築,穿越歲月的時空,回味久遠的歷史,回歸質樸的年代,心情頓時豁然開朗。
這是三河古鎮遊覽區入口
三河古鎮游 1、 品古韻
古鎮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的「鵲岸之戰」和1858年太平天國大敗湘軍的「三河大捷」均發生於此。
明清時期,三河鎮已發展到「五里古街」,成為「皖中商品走廊」、「廬郡南一大都會」,極其繁榮興旺。淪桑的歷史,為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古迹,尤以古巷、古街、古橋、古城牆、古廟、古炮台、古民宅、古茶樓等「八古」景點著稱。風格獨特的徽派建築群,白牆黛瓦,小青瓦敷蓋的雙坡屋頂,古樸典雅;梁檁椽柱雕花彩繪,黑漆鎏金的商家匾額,懸掛於門楣上的八角玲瓏掛燈, 無不透溢濃郁的古風神韻。
晚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下三河,把它作為皖北重要據點,築大城一座,環以九壘,屯儲糧草軍火,接濟天京、廬州。1858年11月(咸豐八年十月),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爭史之「三河之戰」是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殲滅湘軍精銳李續賓部的一次著名戰役。當時太平軍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集中優勢兵力,包圍分割,在此聚殲湘軍悍將李續賓及曾國藩弟曾國華等清軍6000餘人,連克舒城、桐城,太平軍全殲勁敵,史稱「三河大捷」。湘軍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年余不敢東犯。
牆上有三排孔洞,自上而下為:瞭望孔、槍孔、和炮孔。三河古鎮只保留了一段古城牆,其它早就不復存在。城樓旁這段城牆就是太平天國時構築的古城牆。
小鎮的路並不寬敞,鮮見穿梭不停的車輛,沒有鳴笛聲,小鎮是安靜的,空氣中有一種與城市不同的味道,象是泥土混著青草的清香,悠然入鼻,無塵的、自然的。
房屋多為明、清建築,街心鋪青石板,古樸雅緻,但較狹窄。
踏著被歲月磨礪得光滑青石板,沿著西街段緩行,小街兩旁的民居很有特色,青磚小瓦,飛檐翹角,馬頭牆向天昂首,幽深的色彩,凝重,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
路面全用青色的大塊條石鋪砌而成,首尾相連,線條方正明晰,經歷千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石面十分光滑,
由於我們來的早,或許是雨天,許多店家還沒有營業。這個店家正在抽出店板,準備營業。
亭閣古詩相映成趣,古樸風雅。
土地廟
橋與水相映,每每風掠而過,碧波輕漾,橋因水而活了起來,岸邊的徽派建築最適合懷舊,構成古鎮特有的風景。
城隍廟
小鎮特色「一人巷」,窄窄長長的,僅容一人而過,石板地面濕潤光滑,巷壁爬滿青苔。 無不透溢濃郁的古風神韻。身臨其境,不禁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鹽巷之別緻就在:一座房屋開出一個不及人高的通道,使兩條街上的人們便捷來往。
三河古鎮游 2、 憶歷史
三河鎮劉記米鋪,很出名哦!
三河鎮劉記米鋪門面
大夫第——文職官員的府第
大夫第現在是三河鎮博物館,這裡的展品檔次很高。
大夫第現在是三河博物館,這裡的展品檔次很高。
萬年台。古時的戲台。到達時,正在演唱黃梅戲,由於下雨觀眾寥寥。
仙姑樓
仙姑樓
楊振寧先生舊居就位於一人巷, 這是清朝時期的一座古民居。這裡曾留下他的許多美好回憶.如今,楊先生儼然成為三河的形象大使,為三河吸引海內外賓客增添人氣。
二龍街
三河古鎮游 3、 觀民俗
三河鎮的魅力藏匿於尋常巷陌里,藏匿於老民居中,那就是原汁原味。保留較為完整的古民居,青石板街道向人們訴說了悠遠的歷史.只有讀懂歷史的人,才能讀懂它.。這裡就是三河鎮保存完好的老民居之一。
古香古色的窗欞。
老民居中的擺設和生活用品。
古時閣樓的建制多是這樣,一個方井四周排列著房屋。
據說這是古時小姐的閨房 內有一張木質的床,紅色的紗掩著,床邊的梳妝台上的鏡面已是斑駁凌亂,只能模糊著照出人的影子,凝視著這面鏡子,彷彿看到了那古老的年代,房間的女主人就是這樣照著它纖指輕抬,描容花紅,梳理著長長秀髮,對著它插上一朵剛摘下來的花兒,抿嘴淺笑。
這是主人的會客廳,古時男尊女卑的習俗在椅子上也得到了體現。帶扶手的椅子男人坐,女人只能坐左邊那種沒有扶手的椅子。
建造精細的樓房,房屋與房屋的牆壁只是一層木板,我想這隻能隔住人,但絕對擱不住聲音。呵呵,看來古時候,家人之間沒有隱私?
這是這戶人家的生活用品。我很喜歡右下角這輛嬰兒車,很有創意。
在三河鎮的博物館中我看到了另一輛嬰兒車,好玩吧?
男耕女織是古時男女的分工,這個富裕的家庭也不例外。
再看看這個曾經的三河鎮富戶私宅的二樓一角。
木樓梯製作還算精緻。由於整個私宅木質建造,所以每次參觀嚴格限制在20人以下。
街上冒雨賣野菜的老大娘
古鎮上的木匠鋪
古鎮上的飯店門前都是這樣,盆里是在河中捕撈的當地最有特色的鮮活魚蝦和螺。
這位觀光三輪車夫拉著我游遍山河古鎮,這些三輪車夫不僅蹬三輪,還沿途進行講解,應該說他們也是三河古鎮的一道亮麗風景。謝謝您!
三河古鎮游 4、 賞風景
三河鎮中的最高建築——國粹樓,下面的圖片多是在在這個樓中拍攝的。
三河鎮上連片的古民居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是皖中地區少見的晚清建築群。
小橋流水,幽靜而溫馨
如詩如畫
兩河交匯,風景奇特,使人宛如身在畫中。
水鄉橋相連,從圖中可以看到,幾百米的河面上有形狀各異的三座橋。
望月橋為拱型的石橋,其名又曰圓夢,有著特殊的含義,據說,每月十五月圓時,只要到這橋上望月許願,你的願望就一定能夠實現。 亭閣、拱橋相伴,讓人彷彿進入了久遠的時代。
白色的馬頭牆,小青瓦敷蓋的雙坡屋頂。梁檁椽柱雕花彩繪,再加上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額,懸掛於門楣上的八角玲瓏的掛燈,讓人頓生思古情懷。
小鎮多橋、多水,其中最古老的鵲渚廊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就是畫面上方那座橋。廊橋上有由12根立柱撐起的兩層飛檐翹角式的長亭,橋兩邊建有美人靠,遊人可以在橋上觀景。
如詩如畫
如詩如畫
古鎮古風
幾百米中,三座橋,各具特色。
樓閣和徽派建築
詩情畫意盡在圖片中
安徽行之三:如詩似畫天門山
在天門山腳下的「望天門」留個影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是通往黃山、九華山風景區的北大門。這裡距離省會合肥有148公里。
我了解蕪湖是在一篇至今想不起名字的文章上,文章讓自己記住了這樣一句話:「蕪湖在十九世紀末,與無錫、長沙、九江並稱為全國「四大米市」。顯然土地肥沃、經濟繁榮應該是這裡的特點。
安徽行,我的確來到了蕪湖,這是巧合,但真的出乎我的意料。由於往返僅有不足20小時的停留時間,算起來,供我自由活動的時間僅有半天。我無暇考證「全國四大米市」這一經濟話題,喜歡名勝古迹的我,更希望在短短的時間中能夠遊覽哪怕一處景點。
賓館的服務員不厭其煩的介紹著這塊生她養她的熱土,我記住了這裡有:長江大堤自然景,東梁山的園林景,沙灘柳林景,沙灘人樂景,西梁山的革命先烈景,登山望遠長江景,山下江洲景,山村菜花景。但是服務員滔滔不絕的介紹中, 江灘天門景,最能抓住我的心,因為這裡古有詩人李白的故事,現有解放軍過大江的故事,佛有銅佛寺的故事,文有天門書院的故事,這正是我心目中經典的旅遊極品。
午飯後,天,極度的陰;空氣,極度的潮,顯然,這塊土地上正在孕育著一場我不需要的暴雨。但是對李白曾經蒞臨並賦詩聖地的嚮往,讓我義無反顧,驅車直向距離城區8公里的天門山。
我遊覽的是畫面上方三角形的是東梁山,又名博望山,海拔高度為82.12米,在蕪湖城北大橋鎮的長江東岸;左下角的是西梁山。兩山相望如門,俗謂之天門山。(圖片選自網路)
如詩如畫天門山一角(東梁山)
天門山,本是東、西梁山的合稱,中間夾著一條長江,宛如一扇門,故稱天門山。長江經過此門後就變得開闊,一直徑直流向東海。「天門」是言其地勢險要,素有長江鎖鑰之稱。自古東西梁山 ,為兵家攻守要地。春秋時,楚獲吳於此;南朝宋孝武帝曾在此檢閱水軍,詔立雙闕於二山。1949年,人民解放軍激戰三日,攻克了國民黨軍隊自稱「固若金湯」的西梁山陣地。
如詩似畫天門山: 1.詩仙和長江
如今當地旅遊部門,主打天門山景區品牌的是詩仙李白。
李白多次遊歷此處,更在盛唐開元13年(725),李白出蜀辭親遠遊的次年,26歲的他乘舟順江而下時寫了一首著名的七絕《望天門山》。
天門山下詩仙李白的高大塑像。
天門山下詩仙李白歌詠天門奇景的著名詩歌《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位於蕪湖境內的是東梁山,又稱為博望山,山勢頗為陡峭,突兀於江水之中,被風雨年月刀削斧砍過後,仍巍然屹立似中流砥柱,讓一瀉千里的長江水也不由的要轉折北去,從而形成了「碧水東流自此回」的勝景。
向遠眺去,水光粼粼,十分的眩目。遼闊江面,如無垠大海,這是我在多地看到的最寬的長江江面 。難怪乎,詩人一葉輕舟而來,輕鬆婉然的就道出《望天門山》這首千古名詩。這樣的情境,真是十分的詩意,無言來表訴,對遊人心情來說,應該是一種超脫和愉悅。
風雨欲來,天水一色
天門山碼頭,遠處不知是天還是水。在遠離大海的內地看到這樣的景緻,讓人心曠神怡。
如詩似畫天門山 :2.銅佛寺和建築
天門山銅佛寺是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絕佳的寺院,平日里十分安靜祥寧,每逢佛事,卻又是四方香客如潮,焚香拜佛,香煙濃郁,如波如浪,從而被評為蕪湖新十景之「天門煙浪」。
公元463年,南朝孝武帝劉駿頒《搏望梁山立雙闕詔》,天門雙闕乃奉詔而建,雄峙峰巔。到唐朝佛教興盛時期,山頂雙闕改建銅佛寺,香火興旺。
隨後因戰事多有毀廢,直到明朝天門山山頂又重建銅佛寺,因用稀有金屬鳳白銅做成的佛首精緻逼真而聞名於世。 一八五三年清咸豐三年,太平軍五十餘萬人乘船萬艘沿江東下,途經安慶、蕪湖,抵進東梁山與清軍遭遇,太平軍攻克東梁山,山頂銅佛寺遭毀,銅佛如來菩薩頭被亂兵拿下投江。六十年後(1913年)偶被漁民撒網捕魚帶上來,後有當地土紳佛門信徒和民眾籌資在山上重建了寺廟,香火旺盛,直到文革時期拆毀。
一九八九年,過往僧釋成三經十多年的善行化緣籌資幾千萬元,在天門山又建造了氣勢宏偉的大雄寶殿、西方三聖、彌勒殿、觀音殿、財神殿、韋馱殿、天王廟、齋堂等主輔用房。寺廟內供奉著三尊大佛及大小百餘尊菩薩,個個鑄雕精細,形象逼真。
在銅佛寺山門前留影
掩藏在天門山間的黃牆、彩瓦、飛檐在竹木中有稜有角的顯現出來。
大雄寶殿。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為此題寫了「天門聖境」四個大字鑲嵌在大雄寶殿門樓上。
一般來講,大雄寶殿中的佛像鑄成這樣就應該叫金佛了,但是稱為銅佛寺,應該是歷史淵源吧。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通體鎏金,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通體鎏金,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通體鎏金,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的擺設與其他廟宇基本無二,只有佛像前方兩邊分別擺放著的萬佛塔是許多地方的廟中不曾有的。圖為大雄寶殿內的萬佛塔
大雄寶殿一角掛著一尊大鐘。凝視大鐘,驀地,我好像置身於清晨,江風吹起林間陣陣的松濤,然後就會有僧人搖響那悠長的鐘聲,一聲又一聲的迎來晨光,十分的祥和寧靜。繼而我轉過身來,眺望寬闊的江面,彷彿見到過往的江船,應和著鐘聲拉響了汽笛,我想,黑夜行舟的寂寞會在這個時刻,一下子溫暖起來。
去過全國多座廟宇,但是用石質雕龍作為柱子的還是第一次。猜想這與南朝孝武帝劉駿頒《搏望梁山立雙闕詔》有關。
銅佛寺中殿堂林立,古樸大氣。
大雄寶殿旁的觀音殿中供奉著一尊千手觀音,端莊華麗。
銅佛寺中的佛像
富麗堂皇,蔚為壯觀
法藏寶殿,清新秀麗。
亭閣樓台,如入仙境。
四大天王中的兩位。
環顧銅佛寺,發現這裡建築的布局與我們平時所見的許多寺廟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以往我們所看到的寺廟建築大多呈縱向延伸,最前邊一般都是韋馱殿,而出韋馱殿的後門,肯定是直通大雄寶殿。可是銅佛寺卻不是這樣——走過齋堂,就是韋馱殿,而從韋馱殿的後門出去以後,卻彷彿進入了一個地下通道,而這裡是財神殿。
火紅的祈願布條,述說著信眾對幸福的渴望。
在銅佛寺中再一次拍下母親河——長江
如詩似畫天門山 :3.徽派建築和風韻
徽派建築集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重視和嘆服。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安徽行,這裡的徽派建築讓我讚歎,讓我痴迷,因此,無論在哪個景點,我總會拍下巧奪天工的徽派建築,游天門山也不例外。下面這組相片就是天門山下的徽派建築。
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
作為一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一體,它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美如詩。
濃霧中,在小橋、池塘、亭閣、垂柳陪襯下的徽派建築,這一切讓人感到進入了仙境。
風格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緻,變化自然,具有濃郁的安徽鄉土氣息。如詩似畫天門山 :4.遭遇特大暴雨
盡興的遊覽完天門山,天空灰暗,空氣中的濕度讓人感到裸漏在衣物外的皮膚,彷彿要滴下水來,我們急忙登車返程,沒走5分鐘,老天就降下特大暴雨。
很快, 汽車外的公路成了澤國,超速運轉的雨刷器下的車玻璃,依然是水朦朧、霧朦朧。雖然是下午5點,但是車輛都開啟了燈光。許多性能差些的汽車停在了路邊,不敢前行。市區也是到處積水,許多車輛拋錨在道路上。好在司機是位駕車高手,車輛性能又很優秀,雖如此,晴天只需20分鐘的車程,我們還是走了將近一小時。 當天晚上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蕪湖遭受特大暴雨的消息。
安徽行之四: 李府享堂識鴻章
合肥人傑地靈,名人輩出,至今「丞相級別」(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留有規模遺迹的就有宋代清官包拯和晚清重臣、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合肥一行,這兩位大名鼎鼎人物的遺迹是遊人必看的,呵呵,我也不例外。
李鴻章1823年出生於合肥,他24歲中進士,後組建淮軍,鎮壓農民起義;在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間,主辦洋務,興辦近代企業,創立北洋海軍,力圖富國強兵,被譽為「中國對外開放第一人」;他對外曾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卒於北京,謚文忠,後歸葬合肥。 因此,他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至今,在合肥市區完好的保留著他的故居和墓地(享堂)。
合肥李鴻章故居——李府
晚清重臣李鴻章
合肥李鴻章享堂——墓地A.合肥李鴻章故居——李府
位於安徽合肥最熱鬧的大街——淮河路步行街上的李府,青磚黛瓦,高大的影壁,以其古老的面貌矗立在繁華的街道上,這就是清朝晚期重臣李鴻章家族故居,人們習慣稱之為李府, 李鴻章故居建於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留下的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依然保留原來獨有的風貌。
留下一個影像,證明曾經到此一游,呵呵
門前的石獅歡快喜慶
李府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的石獅、石鼓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從外面來看李府莊重雅靜。
李府前廳。現在是「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展覽。
展覽用翔實的實物和圖片再現了李鴻章轟轟烈烈的一生,概括了他「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這裡可以看到稱霸中國幾十年的淮系集團,那些聲名赫赫的將領、文官和幕僚構成的一個權傾一時的家族掠影。
前廳和中廳之間的庭院
中廳又稱福壽堂,堂高9米,是現存江淮地區最大的晚清住宅廳堂。每扇格門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圖案,房梁全是斗榫,不用一枚釘子。大梁兩頭都雕成象頭形,寓意吉祥(象)。
中廳內的擺設
走馬樓。晚清畢竟還是封建社會,即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其家中的女人也要遵從「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禮教。內廳形狀系兩層環形廊道回馬廊,又稱走馬樓。因為是女眷的休息活動場所,所以俗稱「小姐樓」。精緻典雅的走馬樓使得房房相連、戶戶相通,加以園林庭院,使有限的空間平添許多變化和趣味。
李府中的水井
雕樑畫棟,精美豪華的李府內宅
小姐樓造型獨特,為一封閉迴廊式木樓,樓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氣,符合陰陽調合之風水學。
李府內的雕刻也堪稱一絕,雖與徽州雕刻圖案相差不大,但在刀法上更為粗獷流暢帶有誇耀的成分。
小姐樓上的客廳
小姐樓中的一個卧室
小姐樓中的另一個卧室
李府建築的精美全部體現在府內,精雕細刻,做工精細在府內隨處可見,我想這更符合古代文人含蓄內斂的性格,於沉靜中格外顯出一種張力來。
小姐樓造型獨特,為一封閉迴廊式木樓,樓下正中是一方天井。
古老的綉床、雕花的梳妝台、大理石面的圓凳,床、台、凳都是有著歷史的紅木傢具。
古老的綉床、雕花的梳妝台、大理石面的圓凳,床、台、凳都是有著歷史的紅木傢具。盡顯文化和華貴。
小姐樓的下層正在布置一個展覽
李鴻章墨寶展覽
李鴻章墨寶展覽
這是李鴻章墨寶展室裡面,由李鴻章書寫的「海軍公所」衙門的模擬,兩邊的對聯上書寫著: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
李府東院建築,現在是清朝淮系集團展覽
清朝淮系集團展覽一角
李府中的建築
李府東院的庭院,宛如花園
B.合肥李鴻章故居—— 享堂
享堂是指古人在先人墓地邊建造的建築群,供前來祭祀的人休息住宿。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李鴻章的後人在合肥東郊的南淝河之濱、李鴻章墓地旁建造了擁有百餘間房屋的享堂,供祭祀之用。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死於位於北京東城區金魚衚衕的賢良寺西跨院,享年78歲。1903年李鴻章魂歸故里,歸葬於合肥東郊,家人在此興建享堂和墓地。李鴻章享堂坐北朝南,佔地1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名人享堂。這座保存較為完整的享堂共有四進房屋,分山門、大堂、過廳、寢堂,東西兩側建有寮房、倉房、庫房等百餘間,山門照壁前立有御賜祭文等碑刻。
我冒著綿綿細雨來到李鴻章享堂,不料竟發現門上張貼者一張通知。頓時好像暴雨淋頭。
李鴻章享堂正門
這個通知讓我懊喪。沒有辦法,只能在享堂外找找感覺吧
看看享堂門旁的石鼓,雕刻真是精美。
享堂外這些石件,是因為建設高架橋而拆掉的享堂牌坊構件
享堂外這些石件,是因為建設高架橋而拆掉的享堂牌坊構件。
精美絕倫的浮雕讓人驚嘆
精美絕倫的浮雕讓人驚嘆
精美絕倫的浮雕讓人驚嘆
站在圍欄外的土堆上拍張李鴻章的墳墓照片。
再找個制高點,高舉雙手用數碼相機拍下了這張,可以吧?呵呵,贊自己一個!
今天早上想更新博文「陰雨盛夏安徽行之四: 李府享堂識鴻章」,但是沒有李鴻章享堂內的相片,總感到是個缺憾,在網上搜搜,竟然「柳暗花明」了,下面的圖片都是在網上搜到的。
網上的圖之一:李鴻章墓碑,顯然這是李鴻章與趙氏夫人趙小蓮的合葬墓。
網上的圖之二:李鴻章墓神道旁的石像生和神道碑碑亭
網上的圖之三:李鴻章墓神道旁的石像生
網上的圖之四:李鴻章去世後,清廷連頒三道御賜祭文,極顯恩寵。這是御賜祭文碑。
網上的圖之五:李鴻章享堂一角
推薦閱讀:
※《地獄遊記》第四十回 游刺網蝗鑽小地獄
※白雲深處,茶香人家
※《西遊記》中白骨精到底是用誰的白骨修鍊的?為什麼一棒就被打死了?
※西遊記中四大佛祖,悟空上榜,如來第二,第一名雄霸天下!
※羌笛何須怨楊柳——茂縣古羌城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