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每人喜歡的音樂都是不同的?

音樂本身雖然很抽象,但人類對音樂的感覺卻是很具象的。一個人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和他此前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

音樂圈曾經有個說法,叫作「音樂無國界」,現在看來,這只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罷了。無數事實證明,音樂是有國界的,大部分非洲人對歐洲古典音樂完全無感,而大部分亞洲人都會覺得以打擊樂為主的非洲音樂太單調了,不好聽。

事實上,音樂不但是有國界的,而且還是一種極端個人化的體驗,前段時間圍繞Beyond樂隊的爭論就是明證。同樣一支樂隊,有的人狂熱地喜歡,有的人卻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神經生物學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部分答案。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瓦洛里·薩利姆普爾(Valorie Salimpoor)博士和他的同事們運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對19名受試者進行了音樂口味測試實驗,並將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今年4月12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這19位受試者當中有9位男性、10位女性,研究人員先讓他們分別聆聽60段音樂,然後採用競拍的方式為每段音樂定價,最後出錢購買。這些音樂都是受試者以前從沒聽過的,每段持續30秒鐘。受試者最終要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真金白銀,不是假錢,實驗程序和在音樂網店裡買唱片的過程非常像,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實際情況。

唯一不同的是,受試者在整個過程中都要接受fMRI掃描,這種技術可以讓科學家實時地知道受試者哪部分大腦最活躍,活躍的程度也可以被精確地定量,於是科學家們就可以知道當受試者聆聽並最終選擇某段音樂時,他們的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首先,大腦中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又名阿肯伯氏核)與受試者對一段音樂的喜愛程度直接相關,大腦中只有這一部位的活躍程度和受試者為每段音樂的出價成正比,其他部分則沒有這樣的對應關係。伏隔核是「獎賞迴路」的核心,哺乳動物進化出這個「獎賞迴路」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對於生存有關鍵作用的行為,比如進食行為或者性行為,都可以直接刺激「獎賞迴路」,讓哺乳動物產生滿足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哺乳動物繼續做下去。

這個結果說明,一個單音本身雖然沒有任何意義,但一連串單音按照某種模式排列起來(這就是音樂的基本定義),卻可以像食物或者性那樣,作為一種「獎品」直接刺激人類大腦中最基本的「獎賞迴路」。所以說,音樂和食物一樣,屬於人類的本能行為,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喜歡聽音樂的原因。

其次,研究人員還發現,受試者到底願意為某段陌生音樂出多少錢,和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本身的活躍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和聽覺皮層與伏隔核之間的神經連接強度高度相關。受試者出價越高,兩者之間的神經連接就越活躍,研究人員甚至可以從後者推測前者,猜中的概率非常高。

聽覺皮層儲存著一個人這輩子聽到過的所有聲音信息,以前有研究顯示,如果某段音樂曾經讓受試者產生過愉悅感,那麼當他再次聽到這段音樂時,聽覺皮層就會向伏隔核發出信號,再次讓受試者產生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聽老歌的原因。本次研究雖然用的都是陌生的音樂,但其基本聲音元素都是受試者所熟悉的(比如某種節拍或者某種特殊唱法等等),受試者很容易產生聯想,並對陌生音樂產生了某種預期。也就是說,如果新音樂喚醒了受試者記憶深處的某種愉悅感覺,或者正好滿足了受試者對下一個音符的預期,就會刺激伏隔核,讓受試者再次產生滿足感。

總之,這個實驗說明,雖然音樂本身千變萬化,但每位受試者在決定購買某段音樂時,其大腦的興奮點都是一樣的。受試者是否喜歡某段音樂,和受試者的聽覺皮層有關係,一段音樂之所以會讓受試者感到愉悅,是因為它激發了聽覺皮層向伏隔核發出信號,從而激活了受試者大腦中的「獎賞迴路」。

換句話說,只有和受試者過去的聆聽經驗相吻合的音樂才有可能作為「獎品」,刺激受試者的神經中樞,讓他產生愉快的感覺。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是不同的,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喜歡的音樂都是不同的原因。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瓦洛里·薩利姆普爾博士

推薦閱讀:

徐佳瑩從出道到現在的歷程?
失傳已久的道醫音樂療法,一曲終了,病退人安—Earls360
談一談倫巴的快慢和音樂踩拍 @拉丁一百
音樂製作:從藍色大海的傳說學習抒情副歌編曲!——詳解《以你為名的世界》編曲手法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