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降型空降兵沒有戰役價值(上) - 戴旭 - 草根網

世界新軍事變革已推進到重組新型軍隊的階段。在這一大浪淘沙、迅猛無情的「洗牌」中,新的軍兵種不斷誕生,同時所有傳統軍兵種也都將接受脫胎換骨的進化洗禮,適者生,不適者死。當年熱兵器時代來臨,就徹底消滅了曾經主宰戰爭近千年的騎兵。今天戰爭已演進到信息化時代,誰將成為下一批犧牲者?

  鑒往可以知來。在對傘降型空降兵的戰史作了全面回顧與反思後,筆者得出「傘降型空降兵沒有戰役價值」的結論。湊巧的是,美國學者馬克·德沃爾關於《空降兵的明天:生存還是毀滅?》的研究報告,也與筆者幾無二致地得出「空降兵以及空降突擊戰術是人類戰爭史上一次失敗的創新,戰後空降力量已成為國家軍事力量中無效組成部分」的結論。不同的是,馬克·德沃爾以其所掌握的資料,重點解答了這樣一支「無效的軍事力量」為何還在當今大國中得以存在,而筆者卻將思路指向了如何將這樣一支歷史和現實中「無效的軍事力量」改造成「21世紀的騎兵」。

  一、空降兵是機械化時代浪漫想像的產物,16戰4勝的實踐結果,證明空降兵沒有戰役價值

  由於參戰國、兵力數量和兵器技術(主要是大炮和線膛槍)的勢均力敵,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打成了公牛抵角式的陣地戰。一個又一個戰役成為「絞肉機」,大量吞噬軍人生命,但卻與戰事無補。戰爭後期,隨著坦克、飛機大量出現在戰場,從空中和正面強行突破對方防線,成為雙方不約而同的思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成為從熱兵器時代向機械化時代的轉折點。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戰法,誰最早悟到門道,誰就最先看到勝利的微笑。為了在新的軍事時代搶佔先機,各軍事列強都在新軍事理論和新型武器生產方面快馬加鞭推陳出新。作為一個軍事時代創新的產物,空降兵應運而生。一戰後期,美國空軍先驅米切爾上校就建議將1個步兵師空降至德軍防線後方的梅斯,配合正面部隊突破,合圍、殲滅德軍主力。該建議雖未實施,但以空降部隊側翼或敵後包抄敵重兵集團的作戰思想,在一戰後的西方國家軍隊開始流行。蘇聯軍事理論家在獨立研究後也得出了相似結論。蘇聯紅軍1935年「大縱深作戰條令」指出:「在正面部隊突破的同時,傘兵應當空降至敵深遠後方以完成對敵人的徹底擊潰。」只有德國對空降兵的認識比較另類,德軍空降兵司令斯圖登特將軍認為,空降兵應作為獨立兵種癱瘓和摧毀敵軍作戰能力。

  這兩種觀點,作為空降兵戰術經典,相繼出現在隨後展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在參加「二戰」的 8個主力國家美、蘇、德、日、中、英、法、意中,1個國家採用了裝甲閃擊等新型作戰理論,2個國家採取戰略轟炸,3個國家在花費了更多時間或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相繼接受了航母作戰的新理論。但對於空降兵及其作戰原則,當時幾乎所有世界大國軍隊都取得了共識,並在1928-1940年間陸續組建了空降兵。這是傳統戰爭思維慣性影響的結果:在以陸軍為戰爭主力的時代,各國都希望空降兵能在戰爭之初發揮決定性作用。整個「二戰」中,幾乎所有進攻計劃都會考慮使用空降兵,並在絕大部分重要戰役中事實上使用了空降兵。然而,令許多軍事家沮喪的是,這些空降作戰要麼是得不償失的慘勝,要麼是充滿血腥的慘敗,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成功。具體而言,「二戰」的歐洲戰場可以稱得上戰役的大規模空降作戰發生了16次,其中只有4次可以視為「成功」,其中2次是德軍以戰略突襲方式對付弱小和中立國家,2次是「二戰」後期英美盟軍對已經落花流水的德軍的空降作戰。

  綜觀這些敗戰,其共性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難以準確搜集敵縱深空降場的情報。戰爭條件下,要想準確掌握敵方各種情報,以使己方空降兵避開危險,是一件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德軍在克里特島、蘇軍在第聶伯河、盟軍在阿納姆的大規模空降戰役中,都因為情報失誤,使空降兵羊入虎口。

  二是變幻莫測的風向和導航偏差幾乎是無法克服的困難。二戰中所有重要的空降行動,都因為氣象和導航問題導致重大損失或失敗。蘇軍維亞濟馬空降戰役,7300多傘兵,只有5000名完成了集結;號稱空降戰史上計劃最周密的諾曼底戰役空降,因為風向和導航偏差對戰役的影響也不次於蘇軍維亞濟馬空降戰役:英軍第9傘兵營630多名傘兵只有150人降到目標附近;第8傘兵營600名官兵只有180人完成集結。風向和偏航導致的散布,使英軍第六空降師在著陸前就失去了60%的兵力。美、英指揮員事後總結說,空降過程中所謂的指揮控制是不存在的。

  三是空降部隊火力不足難以獨立作戰。受載運平台限制,二戰中空降兵所能攜帶的重武器不能超過7噸,這意味著空降兵不能裝備中型坦克或口徑80毫米以上火炮。因此當空降兵遭遇敵方裝甲部隊時,只能使用輕武器「以卵擊石」。 1943年9月25日第聶伯河空降戰役,由於蘇軍傘兵缺乏裝甲和反坦克炮、掘壕工具,著陸後受到德軍火炮和坦克猛烈打擊,卻無力還手,空降下來4575名傘兵,24小時內就傷亡2400人。

  「二戰」最大規模的阿納姆空降戰役,雖明顯地克服了運輸工具不足、組織凌亂等技術和組織環節方面的缺點,但卻犯下和德軍克里特島同樣的戰略錯誤:賦予空降兵過大的戰役任務。如英第1空降師的空降縱深100餘公里,正面作戰部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入空降地域與空降兵會合,致使其不得不孤軍奮戰,以隨身攜帶的輕武器對德軍的重型裝甲部隊,最後不支,6000餘人被俘。很多年以後,蒙哥馬利還為此痛心不已。

  四是空降兵高度倚賴卻又難以做到「突然性」。空降兵本質就是一支飛行的輕型步兵,無法擁有重型裝甲和大口徑火炮。只有在突然性得以保持的前提下,空降兵跨越平面障礙的快速機動能力,才能彌補其脆弱的攻堅能力和自身防護。這就是德軍在戰爭初期一系列小規模空降作戰取得成功的原因。而克里特島和阿納姆空降戰役的失敗,無不是由於計劃泄露,致使對方採取有效反空降措施,招致慘重損失。但計劃保密只是保證突然性的前提之一,要真正做到出其不意還需要作戰行動的快速性。

  「二戰」中兩次成功的空降戰役,都是意圖保密和發揮空降兵行動快速性的典範。諾曼底戰役中,盟軍一直對德軍實施著戰略欺騙,以假空降調虎離山,掩護真正的空降行動繞過隆美爾精心構築的「大西洋壁壘」。萊茵河空降戰役時,盟軍集中了足夠數量的運輸機、滑翔機,3小時內完成空降,並集中降落在8×10公里的地區內,且空降時機選擇在正面部隊渡河開始後6小時,當天即與正面部隊會合。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場絕無僅有的成功的空降戰役,都是在二戰後期盟軍佔有壓倒性戰略優勢,德軍四面楚歌的理想條件下發生的。德軍作戰意志基本喪失,兵力捉襟見肘,難以組織有效的對空防禦和地面防禦。此時此刻的空降勝利,其經驗並不具有普適性。

  五是技術準備層面上的極端龐雜性,使具體實施困難重重。這是空降兵的天生弱點。空降兵之所以不能作為戰略兵種,空降戰役之難以保持突然性和快速性的關鍵原因就在這裡。所有7次失敗的空降戰役中都存在這方面的嚴重問題。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中,因為油料奇缺,導致攻擊日期推遲;而由於運輸工具不足,導致首次空降兵力不足和接送第二攻擊波時的凌亂。一些在戰鬥中負傷的飛機紛紛墜毀,而另一些飛機因燃料即將耗盡而不顧一切迫降,讓簡易機場一片狼籍,致使再次起飛時間比預定晚了3小時。就在這3小時里,一直按原計劃等在空降場上的德軍戰鬥機和轟炸機返航了。德軍第二攻擊波只能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單獨實施空降,結果遭到英國空軍痛擊。

  為達成保密和突然性,蘇軍維亞濟馬空降戰役中的第二次作戰,確定夜間進行。為減少地面火力殺傷,指揮員臨時決定跳傘高度由計劃的600米改為1200米。在這樣的高度,大風以外成了危險的敵人,空降兵成了隨風飄揚的「柳絮」,漫天飛舞。更由於蘇軍規定空降與給被圍部隊空投補給都是「點燃篝火」這一相同的陸空識別信號,當時夜間寒冷,蘇軍游擊隊和德軍都憑藉篝火取暖,因此戰場上到處是篝火,運輸機難辨真偽。加之德軍還特意點燃篝火以迷惑蘇機,致使蘇軍前後6個夜間傘降的七千多人,絕大多數沒有集合起來;空投的1500多件作戰物資也基本上沒有找到。

  六是戰術層面上的協同問題突出。空降戰役,參戰軍兵種眾多,協同十分困難卻又攸關生死成敗。作為蘇軍首次大規模空降作戰的維亞濟馬空降戰役,除運輸工具嚴重不足,其他保障不力以外,還暴露出編製上的很多問題:如空降兵隸屬於方面軍統轄,而空降戰役的計劃卻由空降兵司令部制訂,造成戰略戰術的脫節。指揮方面問題更嚴重:空降兵司令部指揮所設在卡盧加,而負責空中輸送、空中支援的空軍司令部指揮所卻位於莫斯科;指揮空降兵地面戰鬥行動的方面軍指揮所又在另一個地方。造成空降兵與航空兵、空降兵與地面部隊都不能很好地進行協同。

  盟軍在西西里島空降戰役中,70%的人員和裝備損失都是己方部隊造成的。英軍空降兵由於臨時改變計劃,未及通報給海軍,結果機群在飛越己方艦隊上空時,被誤認為敵機遭到射擊;美軍空降編隊在飛過己方艦隊時,也像英軍一樣遭到「友好射擊」。強大的炮火把毫無戒備的機群打得七零八落,被擊落23架,擊傷37架,還有6架迷航返回,剩下的70架隊形散亂,亂降一氣。當美軍傘兵驚魂未定地著陸時,突然又遭到自己登陸部隊的猛烈射擊。2000人的隊伍最終到達目的地只有400餘人,4/5的兵力都在自相殘殺中報銷了。由於嚴重誤擊,導致士氣沮喪,美軍空降兵只好撤離前線休整。

  空降戰役遠比地面戰役複雜得多,戰前充分的準備對達成戰役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幾乎每一場空降戰役的實施者都有著必須的制海權、制空權的前提;眾多的兵員和裝備需要眾多的運輸機,眾多的運輸機又需要眾多的機場和眾多的其他航空兵力和海軍以及地面部隊的支援保障。這是一個不斷裂變的大鏈條……還有航路、空降場的戰術選擇,陸、海、空各軍兵種的協同,天氣因素……但是,在對抗激烈的戰場上,要做到各種條件都具備的「充分準備」談何容易?

  七是空降兵「孤注一擲」,沒有二次機動性。對於傘降部隊來說,每一次行動都是一次自投羅網,因此必須具有獨立的指揮和生存能力。但在其他軍兵種支援不力的情況下,作為一支成建制的大目標部隊,且火力又相對薄弱,在敵人重重包圍中其生存能力能堅持多久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上述因素合起來,註定了二戰中大多數重大空降作戰行動的失敗,也暴露出一些大國在戰略認識和指導層面上,對空降兵戰役作用估計過高的問題。德軍空降兵曾經在荷蘭之戰中遭受重創。這是一次勉強能夠稱得上是戰役的作戰。此戰證明防禦者可以在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有能力對已經著陸的空降部隊進行重大殺傷。但是,由於戰事發展迅速,經驗教訓或不易看清楚或來不及總結,德軍空降部隊創建者、第11航空軍軍長斯圖登特中將,仍然提出只使用空降部隊奪取克里特島的主張,想以此來證明空降部隊不僅僅能進行戰術意義的突襲,還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新兵種。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從彰顯空軍地位的政治動機出發,竟然報請希特勒批准。此戰,德軍參戰空降(含機降步兵)兵力2.5萬人,卻傷亡1.4萬人;參戰運輸機600架,損失179架。德軍唯一的空降師損失達四分之三。克里特島因此被稱為「德國傘兵的墳墓」。這是德軍空降兵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重大錯誤,希特勒從此戰中認為「傘兵時代已經過去」。基於這一思想,德國沒有及時補充擴建其空降兵部隊,以後德軍再也沒有實施過大規模空降作戰,大批空降部隊只作為一般步兵投入使用。

  阿納姆空降戰役的失利,使美、英軍高層認識到:空降作戰是代價太高的複雜作戰,空降師最好還是作為步兵使用,運輸機用來進行空中補給。英軍從此幾乎遺忘了空降兵,而美軍則開始思考傘降型空降兵的未來。

  蘇軍將空降兵作為「戰略預備隊」,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多的空降兵數量——20萬人。但是在僅有的兩次空降戰役中,其「戰略預備隊」連一次投送一個師的空運能力都沒有。整個「二戰」,蘇軍空中作戰和地面作戰都打得波瀾壯闊有聲有色,但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組織一次成功的空降戰役。

  由於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新生事物,各國空降兵在「二戰」中的洋相是情有可原的。但經過一次又一次血的洗禮之後,結論應該明晰了:空降戰役理論是一種失敗多於成功的作戰指導。即使是在地面大兵團決戰的時代,即使是擁有整體優勢和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大規模空降行動也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這是一種前提條件苛刻,而組織實施又格外複雜,結局冒險而又不確定的戰役樣式。運輸機的機降和空投,作為一種陸軍的遠程快速機動手段的確充滿誘惑,但作為一種戰役理論,歷史已經作出了無情的否定回答。


推薦閱讀:

韓信一生指揮的十大經典戰役
1941年一個德國士兵拍攝的二戰最大包圍戰—基輔戰役
「北方四島」問題起因——千島群島戰役
打敗抑鬱:這場戰役,我與你並肩(一)
紅軍的主動出擊之建(寧)黎(川)泰(寧)戰役

TAG:價值 | 草根 | 沒有 | 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