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不肯為人忙(讀書論世)

——陳寅恪先生讀書治學之啟示胡守為《 人民日報 》( 2010年07月06日 20 版)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

《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梁啟超、陳寅恪兩位先生是我國公認的學術大師,中華書局日前出版了《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和《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詳細記錄了他們一生的歷程,且都有依據,從中很可以使我們了解到大師成長的各個方面。大師的出現,關涉許多因素,這裡只就其中為何治學、如何治學兩點談談認識,且以陳寅恪為例。為何治學——務使國家立於強國之林為何治學的問題,可以從陳寅恪81年前給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生的贈言中找到線索,茲將全文照錄如下:「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魯仲兩無成,要待諸君洗斯恥。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這首詩幸由陳寅恪的助手浦江清記錄在《清華園日記》才得以保存。「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指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學東漸,國人開眼看世界,國內掀起了留學國外的熱潮。陳寅恪的意思當然不是反對國人留學,他本人從少年到青年都是在國外留學的,他所說的乃是中國人到東鄰日本學中國史的事情。上世紀20年代,內藤虎次郎、岡崎文夫、白鳥庫吉等一批日本學者,執中國史和西域史研究牛耳,中國史的權威反而不在中國,於是出現了中國學子群趨日本學國史的現象。陳先生認為這是一種國恥,於是告誡人們,不要只在嘴巴上下功夫,期待青年學子能用實際行動洗脫這種恥辱。首先他以身作則。他本來對數學很有興趣,從其天賦及勤奮看,如果從事自然科學研究,成就相信也會很高。但他著意於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以求提高我國地位,換言之,就是以高水平的文化成就,使國家能立於強國之林。陳寅恪一直視中國文化為立命之本,他在給王國維的輓詞中說:「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和他都是研究中國文化的,這句話便是指他們二人的中國文化研究事業,關係重大。中國歷史是中國文化的體現,陳寅恪選擇歷史學作為終生奮鬥的領域,其意也正在於此。如何治學——「讀書不肯為人忙」陳寅恪在詩中說道「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觀念的約束,要有創見,不是為名利而取悅他人,如此才能使學術精進。這正與他做學問要有志向,不為名利的思想一脈相通,成為其一生奉行的治學宗旨。這句詩典源於《論語·憲問》,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也;為人者,裝飾自己給別人看也。陳寅恪曾批評清代夸誕之經學者,鑽材料缺乏、解釋無定論的空子,隨意立說,或者無任何依據,隨一時之興會,改讀原書,此乃求學「為人」者也,其背後的思想就是為名利。至於曲學附會,故作標新立異或炒作,皆同此類。陳寅恪強調不「為人」而「為己」,講求的就是治學要有創新精神,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預於時代新潮流。他在著作中多次談治學要「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後」,「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陳寅恪如何治學,由此可以得到答案。陳寅恪一生除讀通梵文外,還兼通古代中亞的多種語言,包括藏文、蒙文,如果以此用於音韻、訓詁,或作文化比較,當會大有發明。然而他說:「此非我所注意也」,他所注意者有二:一是歷史,一是佛教。他在國外留學十多年,主要潛修印度古代語言,目的是求正確理解佛經原意,以便研習佛教經典的內涵。佛教早期是通過中亞細亞傳入中國的,佛經便有中亞語言包括藏文的譯本,正因為這個原因,他還同時學習了中亞古代語言及藏文。陳寅恪之所以研究佛教經典,是因為佛教對我國影響很大。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古史,與佛教的關係尤大。至宋朝以後,援儒入釋之理學,皆有佛教思想的蹤跡,此為我民族與他民族二種不同思想初次之混合品,是我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他還推論,凡是外來文化入傳中國,必須要經過本土文化的吸收、改造,才能在社會上得以流傳。這一論說,至今看來仍然正確。治學影響——斯人已逝,教益長存十多年的語言研修,陳寅恪於音韻、訓詁已很有造詣,他並未就此止步,而說:「寅恪平生為不古不今之學」。他擺脫清代今古文經學的紛爭,開闢了從文化層次剖析歷史的先河。他留學德國多年,卻不以19世紀德國史學家蘭克所代表的追求史料真實的史學學風為依歸,與當時歐洲新興的從經濟、文化、社會各層面探討歷史,殊途同歸,他也超越了蘭克的史學,代表了世界史學的新潮流,而為世界學術界所尊重。西方唐史權威崔瑞德在他主編的《劍橋中國隋唐史》「導言」中曾說「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第二大貢獻,是偉大的中國史學家陳寅恪作出的」,又說:「此書的每一章節都很得益於陳的研究成果」。日本專家池田溫在《陳寅恪先生和日本》中說:「日本近年刊行之隋唐史或中國古代史之著作不遑枚舉,而於唐代政治史方面之敘述,不受(陳先生)諸說影響者蓋鮮矣。」他身體力行,在上世紀20年代後,將中國歷史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樹立一新高峰,已是國際學術界的共識,他洗雪了研究中國史權威只在日本之恥,贏得了世人對中國學術的尊重。1929年清華大學成立20周年之時,陳寅恪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當時學術文化的種種弊端。所謂「弊端」,統而言之,即無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未能學術獨立,又說:「此重公案實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大事者」(《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籲求清華及全國學術有關諸君共同克服之。從年譜長編可以回顧陳寅恪畢生為提高我國學術地位的奮鬥歷程,其為國進取的志願,提倡獨立、自由創新的精神,重溫其意義深長的教導,後世學者或可以為榜樣,從中獲得教益。
推薦閱讀:

犬界中的雪地三傻,不為人知的特點!
心理測試:4件禮服,覺得哪件最好看?測出你為人的人緣如何!
為人父母,最不該偷懶的那些事
山西那些鮮為人知的古村落
易問大師:為人論其命乃為勵其志!

TAG:為人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