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場作用認識的三次飛躍
07-24
2014年06月17日 13:49:47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王天義 裴會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得益於我們的市場化改革,得益於通過市場作用的發揮釋放出了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回顧和審視改革開放中我們對市場作用認識的深化過程,可以為我們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鑒戒和啟示。市場調節作用的不斷提升(1978—1992)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1992年間,對市場作用的認識經歷了尊重價值規律起航、從計劃經濟中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中市場調節的全覆蓋,再到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一個漸進的理論和政策不斷提升的過程。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是通過市場發揮作用的,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也就是重視發揮市場的作用。1980年2月,鄧小平在其所作的《目前的形勢和任務》講話中明確提出,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要貫徹「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報告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問題是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在堅持計劃經濟體制前提下,有限度承認市場調節的作用,是一歷史性進步,但這種調節還只能限制在計劃所允許的範圍之內。逐步擺脫這種陳舊觀念,形成新的認識,將對推動改革和發展起重要作用。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方向,逐步實現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等新的論斷。當年10月份,中共十三大報告中不再提「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為主」等字眼,更強調的是商品經濟的特性,並明確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較之前一時期,市場作用的範圍和內容擴大了,從有限度、小範圍擴展為大量、大範圍,從計劃附屬到和計劃並駕齊驅、各擅所長。自此,在決策層面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取向改革的認識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不斷強化(1992—2013)改革開放從1978年年底到1992年的10多年來實踐表明,市場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的地方,經濟活力就比較強,發展態勢也比較好。要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加快發展速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就必須繼續強化市場的作用。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關鍵時刻,鄧小平又一次從理論上廓清了重大問題上的一些迷思,市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擴大範圍的調節手段,而是一種和社會主義相結合的價值層面的路徑選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報告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就是通過價格槓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並給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案》,將憲法序言中「實行計劃經濟」改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要「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加快所有制等基本制度層面的改革,並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等重要論斷。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生效,中國政府承諾遵守國際規則和開放市場。至此,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多元化市場主體已經形成,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初步定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正式宣布,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為了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推進公平準入,破除體制障礙;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調節作用不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過程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過程,就是傳統的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包容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集中體現為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和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協調發展的國民經濟三分天下。通過所有制改革實現了以產權多元化為核心的經濟多元化,為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奠定了一般制度基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確立(2013—)我們黨一直在探索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的定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對資源配置是起調節作用、基礎性作用,還是起決定性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歸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守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這一新的定位,是對市場作用認識的又一次深化和飛躍,是我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雖然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就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但是,對通過什麼形式實現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並不是十分明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不同性質的經濟成分相互包容和共同發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通過制度規定,使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得到同等保護,使各種生產要素在不同的所有制經濟之間自由流動,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之間展開公平的自由競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通過市場供求和競爭形成價格,通過價格波動引導資源流向,實現優化配置,是價值規律作用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國最重要的是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進一步放開石油、天然氣、自來水、交通、電力、電信等領域的價格;規範土地市場價格,使得集體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在財產權力、市場准入、價格制定和收益分配上的平等地位,逐步實現同等入市和同權同價。對市場作用認識變遷的幾點啟迪回首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我們對市場作用認識的三次飛躍,解釋市場作用提升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和歷史進步,揭示其間所蘊含的政治智慧,可以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經驗。每一次對市場作用認識的提升都伴隨著政府作用的調整。對市場作用認識的變遷過程,其實就是市場和政府關係不斷調適的過程。改革開放前期,市場和政府的關係體現為市場和計劃的關係。我們的改革發軔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完全掌控著資源配置,改革者們在尊重現實體制的前提下,以尊重經濟規律、價值規律和發展商品經濟為訴求,先從計劃控制薄弱的農村改革切入,從小商品入手,引入市場機制,逐步培育市場。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容許市場對部分資源進行配置。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日益突出,改革步伐就適時加快,提出了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相應的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也逐漸變為市場基礎和國家調控的關係。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和我們對市場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作出新的界定,凡是市場和社會能做的就交給市場和社會,政府的作用就是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服務。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體現出政府的自我謙抑和包容性政治智慧。所謂的包容性政治智慧,是在堅持政治原則和法律底線的前提下,確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民生福祉為最高追求價值,其餘價值覆於其下,此為包。在應對和解決經濟、政治、社會領域存在的問題時,容許矛盾和爭議存在,對矛盾和爭議各方的合理性都予以承認和尊重,尋找結合點,允許各方從不同的視角和思路、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問題進行處理,實現不同方向的合力促成問題的解決,此為容。包容的最終目的是在發展中汲取經驗,教育和改變矛盾或爭議的各方,形成新的認識、達成共識,共同前進。在充滿對崇高而完美理想嚮往的同時,對於不完美的現實勇於直面,坦然包容,一點點研究新情況,一步步解決新問題,在市場取向的改革道路上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斷飛躍。市場作用認識提升的三次飛躍,體現出政府的知行合一的高度自覺。在宋人沈括《續筆談》中記載,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何物最大」,趙普對以「道理最大」,太祖稱善。對於以人類解放為己任的共產黨人來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民生福祉是最大的道理,這是「知」的智慧。要實現這種理想,還要有「行」的智慧。孟子講,「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政治乃眾人之事,是一種社會治理事業,所面對的對象,千差萬別,為了實現治理的目的,達到共同的進步,在實踐中必須要採取以兼顧大道理和小道理,兼顧利益,平衡利益,循序漸進,穩步前行。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直面問題,對於舊的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既要在「知」的方面有正確的認識,又要在「行」的方面有改革的舉措。以知行合一的高度自信和自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民生福祉的大目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何時超越北美成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走向世界」能否取得新突破?
※新媒體激活國產電影市場 營銷方式成熱點話題
※市場與銷售的區別是什麼?
※市場上常見的翡翠品種大全
※東京的廚房:築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