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經典民族舞蹈教學視頻

漢族經典民族舞蹈教學視頻相關介紹

漢民族與其它少數民族相比,舞蹈雖然不是很突出但也有十分典型的代表—秧歌舞,是迄今仍然活躍在民間的漢族舞蹈,秧歌舞蹈的現代步伐: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佔據重要地位。它即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又能夠敏銳反映特定時代的審美意識。

  新中國的成立,給舞蹈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舞蹈藝術進入一個新的具有突破性發展的里程。廣泛流傳在民間的秧歌舞蹈經過舞蹈藝術家的收集、整理,在編創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同時,以一種舞蹈組合的形式進入了教學的課堂,力圖形成規範的民間舞蹈教學體系。其中優秀的舞蹈組合有:《過街樓》、《逗蚰蚰》、《鬼扯腿》、《熬雞湯》等。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組合,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中國民間舞傳統組合」。的確,它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追求,有著經得起歲月考驗的鮮明特點。如《過街樓》以傳情為目的,通過每一個眼神和動作,將戀愛中的姑娘的心理表述得淋漓盡致,卻又具有中國傳統女性「含而不露」的審美特點。正是因為這一點,使這個教學的舞蹈組合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訓練價值。然而,這種「含而不露」的審美特點卻多少缺乏些現代意識,必然會在未來的發展中被突破。

  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人們對藝術的本質的認識是需要過程的,所以人們在返回人本身之前,首先撲向大自然的懷抱。80年代初,人們開始用舞蹈表現自然美,編導們創作出一系列模仿動物動態的舞蹈作品,如:《鷹》、《白鶴》、《金色小鹿》、《金蛇狂舞》等。但是,這類作品的創作並沒有持續多少時間,人們終於認識到,舞蹈應該表現人,表現人的生活。8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系列以「講故事」、描述情節為主的作品,並很快風靡全國的藝術舞台,如《月芽五更》、《看秧歌》、《元霄夜》等。這些作品可以說是讓觀眾徹底「看懂」了。因為那個時代的中國人還存有一種喜歡「聽故事」的審美欣賞習慣,經常以能否「看懂」來評價舞蹈作品的好壞,而這類作品恰恰迎合了人們的這種欣賞習慣。然而,「講故事」的編舞手法,在對人的生活細節描繪的同時,掩蓋了人的生命的內在律動。人的生命力的內在體驗與外在表現――這舞蹈藝術的最本質的韻味,依然沉默著。

  進入90年代,隨著中國社會在經濟上的全面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進一步解放,在國內人文主義思潮和國外「尋根熱」的影響下,漢族秧歌舞蹈藝術創作開始了向本位文化「尋根」、向人自身回歸的創作階段。這是一個令人激動、振奮的階段。這個階段以張繼剛的一系列舞蹈作品為代表。他以敏銳的藝術感覺和獨特的觀察視角,發現和感知著時代的脈膊與審美意識的轉向。他突破以往「講故事」的形式,開始用大色塊、長線條結構舞蹈。在對中國這既有古代輝煌文明,又有近代落後挨打的屈辱地位的歷史,進行民族性與人性的透析,並以此為基礎,在前人給後人的巨大遺產中,挖掘出熠熠生輝的精華,以宏揚和增強民族自信心。這些心靈的感悟,通過如《黃土黃》、《俺從黃河來》、《生就的骨頭長就的肉》、《走西口》等作品加以表現,準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和可殺而不可辱的民族氣概,極具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國人在長時間的壓抑、束縛之後,深切地體會著生命之泉在心頭流淌,生命之潮在胸中激蕩。正是這不竭的生命力,使我們頭一次看到自己民族在與命運抗爭時的高大形象。人們不由地為之感慨、興奮、淚流!

  秧歌舞蹈的審美變化: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受到很大的衝擊。這種衝擊帶來的審美欣賞方面的變化對秧歌舞蹈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產生這種影響的是西方芭蕾舞傳入中國。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審美對圓形美的追求,人們的審美意識顯然走向了多樣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圓型線條為最美,而是追求稜角分明,開始喜歡長線條。

  在舞蹈訓練過程中,教師一再要求學生,將腿伸到最長,將手舉到最高。舞蹈學生的選拔,對身體的結構比例,要求越來越高。下身比上身長15公分以上的學生更受歡迎,而且對女生身高的要求也呈逐年上升趨勢。芭蕾舞對漢族秧歌舞蹈最突出的影響是蹦腳面動作,這是加長線條的典型手段。即使中國戲曲,也受到了這種審美追求的影響,其程式化動作的線條也明顯地有所加長,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秧歌舞蹈有其特定的風格,失去了這種風格就不再是秧歌舞蹈,但是一味因陳又會失去觀眾,所以編導者為了創新,在不改變其主體風格的前提下,儘可能地讓觀眾耳目一新。這一現代意識上對藝術效果的追求,使編創者在創作過程中,改變了動作的單一性和重複性。一個動作原素,不再按照秧歌舞蹈的習慣那樣,多遍重複,在舞台一點做四次,轉到舞台六點再做四次;而是一個動作最多重複二次便開始轉做其它動作。如果動作需要多次重複,在其中必然有所變化,或是加入對比性動作,或是對所使用的基本動作進行向度、力度、幅度上的調整,使動作發展的內在邏輯呈現出多種可能性,打破傳統秧歌舞蹈動作變化的「可預期性」的美學原則,一反觀眾對動作變化的心理期待,從而使觀眾在觀賞時感到變化莫測的新奇。

  動作幅度的加大,是秧歌舞蹈現代意識的又一個鮮明表現。加大動作幅度的原因是為了增強秧歌舞蹈的表現力,使其更能適應現代舞蹈者的內心體驗和意境追求。舞蹈是人類心靈的表達,原始秧歌舞蹈素材可以是創作的基礎,它只是為創作者主觀世界的表達而服務。當舞蹈創作向人回歸的同時,必然引起秧歌舞蹈動作的某種程度的變形。它似乎不像原來的樣子,失去了所謂「原汁原味」,但它更具有舞蹈特性,更具有藝術性,也更具有現代審美意識。比如《扇妞》這一作品,腳下重心的移動,除腳底滾步外,都要求動作加大幅度。腳底的「重心」移動,常常打破動作本身的原始規範,要求演員在能夠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儘可能將動作做到最大程度,表現出現代人對自由的追求。這種加大幅度的動作,才能承受情感的迸發和內心生命之流的巨大衝力。「重心」一詞與對「重心移動」的講究,在中國民間舞蹈中是沒有的,是從西方現代舞中借鑒的。西方現代舞與中國傳統舞蹈的相融,無疑是秧歌舞蹈現代審美意識的一個突出表現。

  秧歌舞蹈的現代性還表現在節奏變化上。節奏,是時間性的概念,對節奏的理解與運用並不是單純的節拍運用,非僅僅是3/4、2/4、4/4的概念,特別是現代音樂,從外形上,是沒有節拍規律可尋的,在一般音樂里是由不同的節奏型來共同組成,同時,由不同節奏型時間上的各種差異、不和諧融匯成新的一種和諧狀態。這種不平衡的和諧恰恰是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最根本的差別。現代音樂的內部結構呈現出的這種節奏型的立體交叉網,是人們處於信息爆炸時代,從思想、審美、情感、觀念等意識形態的飛變下所產生的一種必然。人們不再以傳統的是非對錯來簡單地評判一種事物的存在,尤其是思想意識層面的藝術;我們更不會再用「這個是不對的」來看待一個新的藝術現象。那種不和諧節奏型音樂的存在,就如同在對傳統說:「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並存吧!」

  秧歌舞蹈作品中也有這樣的「叛逆者」,如《扇妞》這一舞蹈作品,在動作與節奏的安排處理上,就如同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兩者節奏之間的碰撞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扇妞》選用的還是傳統的中國民樂,音樂的旋律還是民間小調式,節拍上,還保留原有的規整性,但在舞蹈中,動作節奏使用上已打破了原有音樂中節奏的規整性,以舞蹈作品中二個八拍為一樂句來剖析:首先,同一樂句的二個八拍中,動作使用的節奏是無規律可尋的,先看第一個八拍:其中第二拍是動作的最大發力點,第五拍則是這一組動作的最低落點,餘下的三拍卻重新改變同前五拍不同時值的節奏。再來看第二個八拍:又以許多不同第一個八拍的處理方法來完成八拍的動作。其中第三拍的後半拍是動作的最大發力點,而把動作的最低點放在第七拍。從這二個八拍節奏的運用分析中人們看到,舞蹈作品不僅很好地使用了空拍和切分,而且改變了動作的連接變化,只在弱拍時變動的節奏結構被打破。其次,這種節奏的多重處理法使作品就動作而言打破了原有的課堂訓練組合的規整性,加強了舞蹈動作變化的莫測性,這是現今新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

推薦閱讀:

【教學視頻】針灸療法視頻教學【大全】
時尚支招眼妝畫法秘笈教學視頻
【服裝裁剪】褲類裁剪教學視頻(7集)
寶寶生病不用愁,小兒推拿解煩憂(內附教學視頻) [一點資訊]
初級劍術教學視頻

TAG:民族 | 視頻 | 經典 | 舞蹈 | 漢族 | 教學 | 教學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