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挑戰自然的能力有多強
博爾特能否被超越
在剛結束不久的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男子100米冠軍的紀錄又被打破了,牙買加飛人博爾特以9秒58的成績獲得冠軍,這個紀錄大幅度改寫了他在北京奧運會奪冠時創造的9秒69的世界紀錄,而9秒69的紀錄也是博爾特自己創造的。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人類運動的極限就被一次次地打破。1936年6月20日,歐文斯在芝加哥創造了10秒2的百米賽跑世界紀錄,這個成績在當時認為是人類不可能達到的速度,保持了20年之久才被打破。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10秒整數關口被認為是人類的極限。一直到1968年,美國短跑運動員海因斯終於突破了10秒大關,以9秒95的時間打破世界紀錄。接著,百米賽跑的紀錄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但每一次的紀錄成績跟上次的越來越接近,要打破紀錄也越來越難,9秒60被公認為人類百米賽跑的極限,但這個極限又被輕鬆打破了。
人類百米極限的下一個目標在哪裡?這個極限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除了百米賽跑,其他運動項目是否也存在運動極限呢?發現周刊記者找到相關專家,幫助我們慢慢揭開了人類運動極限的謎底。
歐文斯創造了10秒2的百米賽跑紀錄
人們是如何測量運動極限的
關於人究竟能跑多快的問題,始終像神秘的太空一樣讓人著迷和嚮往。
記者採訪了江蘇省重點學科「運動人體科學」首席學科帶頭人、南京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系主任錢競光教授。錢教授說,大千世界,凡是由材料組成的物質,它就存在著一個極限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蓋樓的鋼筋水泥,它們的材料一旦確定,該物質的承受力極限很快就能得到。因為鋼筋也好,水泥也罷,它們承受的力是存在著一個範圍的,不可能無限地擴大。作為人類而言,人體是由生物材料組成的,因此人類的運動潛能也肯定會存在極限。
對於人類運動極限的話題,錢競光說,現在大多數的科學家是通過力學、生物學等方法來預測人類的運動極限。比如測試人骨的承受極限,只要將骨骼從人體中拿出,經過試驗得到其最大承受力,就可以結合計算方法,推測出人類的各項運動極限的數值。
記者發現,其實在上世紀末耐克公司曾經做過一次百米極限的模擬測試。在這個實驗中,耐克公司將最有利於創造世界紀錄的外在條件全部輸入到電腦程序中。這些條件包括比賽的硬體條件、具備最佳運動天賦的身體素質,以及最適合比賽的天氣條件。
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百米運動員是劉易斯,該實驗於是將劉易斯的身材、本·約翰遜的起跑、劉易斯的後程跑,以及耐克按照當時頂尖技術為劉易斯定製的跑鞋,並參照風速順風2米/秒的極限速度設定。經過電腦測算,得出的人類極限速度是9秒60。
在當時看來,這個速度已經非常科學和接近人類極限了。但是隨著博爾特的出現,這個實驗得出的人類極限瞬間就被擊破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百米跑極限的預測為何老被打破
錢競光說,因為博爾特的身體條件已經全面超越了當時做實驗的組合人。從身體條件上,他比劉易斯高,而步頻卻很快,後程跑異常強大,起跑技術也很出色,10年之後,跑鞋研發技術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綜合所有因素,9秒60的極限作古也就不奇怪了。
錢競光說:「組成人體的生物材料又不等同於金屬水泥這樣的材料。生物材料是會生長變化的,比如人體中的骨頭和肌肉。雖然骨頭的承受力有一個極限,但是只要訓練方法得當,通過訓練可以改變人體骨骼的承受力極限。」錢競光解釋說,人骨中具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成骨細胞可以增加骨頭的承受力,而破骨細胞則可將骨質進行分解。當人體所受外力不斷加強的情況下,破骨細胞將會轉化為成骨細胞,來增加骨骼的承受力。正因為如此,人體的骨骼以及肌肉的承受力以及潛能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生物學家所做的實驗其實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因為科學家用來做預測的骨骼和肌肉都來自於屍體。人體一旦死亡,骨骼和肌肉的機能就會損失,因此得到的數據和活體肯定是存在著誤差的。
9秒58的成績並不是百米跑的極限
在外人看來,博爾特是一個完美的化身。但在田徑一線執教多年的教練姚俊從另一個專業角度來分析博爾特的時候,不足也就出現了。博爾特身上存在不足,也就意味著,9秒58的世界紀錄其實還是具有提高的空間,人類的極限並沒有因為9秒58的存在而終止。
姚俊是江蘇田徑隊男子百米的教練。姚俊說,過去的百米跑更強調對肌肉潛能的激發。那個年代,全世界的百米訓練都注重股四頭肌、臀大肌、小腿三頭肌。所以以當時的訓練理念,預測出9秒60的人類極限速度,應該說是非常準確了。
姚俊告訴記者,一個完美百米跑的節奏其實是一個函數概念。現在田徑界最流行的百米節奏是,前四十米屬於起跑階段。這個階段,運動員的頭都是不抬起來的,而且身體和地面呈一定的夾角。這樣的目的可以減少每一步之間的停頓,降低時間的損耗。在40米-80米的區間,選手要達到步幅和步頻的最佳效率。最後的20米則達到速度的峰值。姚教練說,如果能保持這樣的一個節奏,百米的成績肯定不會差。因為這樣的全程節奏,是被數學家計算過的最為科學的狀態。
所以,姚俊說博爾特的技術還有上升的空間。因為博爾特在加速能力上最強,而在起跑技術和後程節奏的把握上,還不如蓋伊和鮑威爾。如果能將這三人的技術特點完美地集中在博爾特的身上,創造出9秒20的成績,對於博爾特而言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跑步中的物理學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世界頂尖百米選手看似簡單的跑步,其實還暗藏很多學問。比如他們邁步的軌跡是一個橢圓運動的軌跡。姚俊說,百米跑除了節奏的把握之外,雙手的擺動以及腳下的邁步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雙手擺臂很多人都會做成一個單擺式的擺臂動作。這樣的擺臂最大問題是當手臂擺動到最高點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停頓。因為單擺運動,到最高處的時候,它的速度是零。這樣的擺臂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做到不斷加速。就像鞦韆盪到一定高度會停頓一下,然後才往下擺。
現在國際流行的擺臂方式是做圓周運動。因為圓周運動可以不斷地將速度提升下去。而腳下的邁步也是一樣,追求一個圓周運動,但是由於人體在跑動中的半徑是變化的,所以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橢圓形的運動軌跡。
雖然短跑的技術還有革新和提高的空間,但是姚俊和錢競光教授都認為,以人類目前的訓練手段和訓練理念,百米速度已經在極限的附近了。至於這個極限在哪裡,誰也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電腦如何幫運動員體驗極速感覺
當百米的極限速度提高到9秒58的時候,下一步人類的極限又該如何去突破呢?對於這個問題,姚俊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也許在將來,百米的訓練將要從室外轉入到實驗室內。」
有了實驗室後,我可以通過電腦程序設定,模擬出9秒50狀態下的步頻和步幅的感覺,讓運動員在實驗室中感受這樣的狀態。由於人類的機體是具有記憶功能的,當經過一定時間的模擬後,運動員再回到跑道上,他就可以盡量地去還原實驗室的那種高速感,從而達到人體極限的再一次突破。
其實實驗室訓練法,在目前的頂尖高手中已經有所涉及。像鮑威爾、蓋伊都曾前往日本,由日本的專家根據其生理特點進行各項測試。但是比起實驗室訓練法更具超前意識的,可能要算神經訓練法了。
神經訓練法是個什麼訓練法?
那麼何為神經訓練法呢?
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調動人體的神經元,使得神經系統在比賽時,能夠處於高度興奮,併產生異常能量的一種方法。由於目前這種方法,尚無人進行研究,它的前景如何,目前也只是一個探索。姚教練說,自己曾經親眼看見,一個神經病患者,在發病的時候,情緒異常狂躁,其爆發出的能量也是驚人的。他居然在瞬間將一根鋼條掰彎了。事後,姚教練也嘗試著去掰那根鋼條,結果發現這根鋼條,常人根本無法掰動它。為何一個神經病患者可以呢?究其原因就是其在發病的過程中,瞬間爆發出的能量非常驚人。這就是神經刺激的結果。如果這些能量能運用到訓練中,那麼人類極限再有一個質的飛躍也並非沒有可能。
跳遠:速度與力量結合的完美角度是多少
江蘇女子跳遠主教練朱華剛說,跳遠的最終極限肯定是有的,但是具體的還沒有研究過,過9米應該是沒有問題。田徑項目對天賦的要求比較高。現在美國的菲利普斯和南非選手莫庫納跳得比較好。一般來說,1米85-1米90是比較好的身材。
要取得好的成績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速度、技術、心理。要取得好成績,起跳時身體與地面成的角度也很關鍵,一般的運動員是16度、17度,優秀運動員則是在20度到22度之間。跳遠運動員起跳時有比較適合的角度,這個夾角是人在起跳時的一剎那,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產生的合速度與水平速度的夾角,22度是比較適宜的起跳夾角。這個起跳夾角是科研人員運用影像分析法,也就是通過觀看錄像畫面分析高水平運動員的起跳,建立數字模型計算出合速度與水平速度的夾角。
還有就是騰體速度也很重要,所謂騰體速度就是腳離板瞬間的速度。有研究表示,跳遠運動員在踏板的瞬間,其蹬力可以達到700多公斤。在落地的瞬間要把腿快速打開,盡量把腳跟舉高,使腳遠離身體的重心。
跳高:人類擺脫地球引力的極限是多少
程勝利是江蘇隊的一名老跳高教練,說起跳高選手的選材,程導說,首先身材要高大,人要瘦。下肢儘可能要長一些,因為腿越長重心也就越高,過杆的時候也就更容易。最關鍵的是體重不能太大,因為這樣受到的地球引力會小些,人也就容易擺脫引力。
跳高技術分為力量型和技術型。中國選手由於力量方面的天生不足,肌肉纖維沒有外國人粗,所以主要走技術型路線。跳高技術中,速度很關鍵,因為快速的助跑能帶來很大的慣性,起跳的助力除了來自身體的慣性外,還來自於擺動腿。擺動腿要提供給人體近60%的動力。但是速度越快,完成技術的難度也就越大。跳高的極限目前沒有人預測過,就目前的世界紀錄(2米45)來看,人類跳到2米70都還是有希望的。
其他體能運動的極限如何打破
短跑項目是體現了人的速度極限,而考驗人體生理機能的運動項目還有很多,記者挑選了幾個比較典型的挑戰人的生理機能的運動項目,看看人類除了在速度上有所突破外,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突破的可能。
舉重:
人能忍受的壓力極限是多少
國家男子舉重隊副總教練,兩屆奧運冠軍占旭剛的主教練王國新表示,舉重運動員的極限是有的,但是對於不同級別的運動員不一樣。比如說,小級別運動員可以舉起自己體重三倍出頭的重量。至於要達到那樣的極限,運動員需要在技術上和心理上的長期訓練,主要還是在肌肉力量上下工夫。據王國新介紹,目前有運動員舉起過260公斤的重量,而他預測人類舉重的極限在270公斤。達到這樣的極限則可能要20-30年。
王國新表示,很多人看舉重比賽覺得舉重就是靠臂力,其實舉重是要求全身用力,雙腿固定,用腰的力量把杠鈴送上去,上肢用來起支撐的作用,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要用。同時,神經系統也會對運動員取得突破有影響,「杠鈴的重量是永恆的,而人的情緒是變化的,情緒高不高直接影響肌肉的用力。」
身高在舉重項目中就不具備多少優勢,比如56公斤級的身高在150cm-155cm比較合適,77公斤級別身高在165cm-180cm之間就比較合適。因為如果是一個重量級的比賽,身高高的人肌肉就要比矮的人肌肉相對要少一些,這對主要依靠肌肉力量的舉重來說就比較吃虧了。
而相同身高、相同重量的人,誰能舉得更重,就跟每個人的肌肉橫斷面維度有關。肌肉橫斷面維度的大小由是肌纖維的數量和粗細決定的,肌纖維越多越粗,肌肉質量也就越好。一般來說,運動員的肌纖維要比普通人粗很多。肌肉力量好的爆發力就好。
我們運動,主要是為了改變我們自身的身體條件,使得我們的身體往更強壯的方向發展,以適應地球上的各種環境。即使這樣,我們的身體還是要面臨著各種挑戰,比如疲勞、酷熱、嚴寒、缺氧、疼痛……這些可能都是我們通過運動也無法改變的。
那麼,除了運動時所要面對的極限挑戰,還有哪些生理極限在等著我們?生理的極限能像運動極限那樣不斷被打破嗎?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安瑩
人體挑戰自然的
能力有多強
◎人的身體能耐多少度的高溫和低溫?
◎人的生存極限是多少小時?
◎女人的耐受力比男人強嗎?
人一生心跳次數有定數嗎
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莫過於心臟,心臟一旦停止工作,生命也意味著即將結束,一切的生理極限也意味著終結。但是,人體的心臟不可能永無止境地跳動下去,它自身的運動也是有個極限的。曾經有些報道說,人的一生心臟跳動次數是有定數的,跳完了就生命結束了,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江蘇省人民醫院心胸外科醫生周悅告訴記者,一生中心臟跳動次數是沒有限制的,每個人根據自身的情況跳動的次數都不同,這跟人的生活環境有關,只要能提供人體足夠運行的供血量就行。但是心臟跳動的頻率是有一個極限的。
周悅說,每分鐘心臟射出的血量可以用心臟的跳動次數乘以每次跳動的血量來計算完成。人體最快心跳極限一分鐘220次,這時候的人已經瀕臨死亡,而運動員最慢一分鐘40多次,這樣的跳動數字能夠滿足人體的供血需求。超過這兩個最快和最慢的數值,心臟就不能繼續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科學研究發現,即使參加體育鍛煉,在檢測和評估鍛煉效果時,都不可能超越這個極限。
不過,當心臟停止運動後,也並不意味人很快就死亡了,現代醫學經常會用到電擊方式,使得心臟恢復跳動。
為何有些人在使用電擊後能夠使心臟復活呢?周悅說,當心臟停止跳動時,體內的酶已經紊亂,需要用電擊打散紊亂的酶,重新建立原來正常的生物鏈,才能重新恢復心臟跳動。一般情況下,心跳停止四分鐘後是極限,人體可能由於腦部無法得到血液、氧氣而死亡。
什麼樣的極限溫度下人還能生存
地球上之所以適宜萬物生長,就因為它有適當的氣候條件,適宜的溫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那麼,人體對溫度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忍受力呢?
為了研究人類所能耐受的最高和最低溫度?第三帝國(納粹)曾經殘忍地用活人體實驗,而最終這場實驗也沒有得出結果。南京醫科大學解剖學教授表示,我們只能根據醫學文獻記載來推測人類耐受溫度的極限。
人到底有多大耐熱潛力?目前記載,人體置身其間尚能呼吸的溫度最高極限大約116℃,科學家曾對人體在乾燥的空氣環境中所能忍受的最高溫度做過實驗:人體在71℃環境中,能堅持整整1個小時;在104℃時,則僅僅能堅持26分鐘。
不過,人體的熱感還與空氣濕度有關,當空氣濕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即使氣溫剛高過28℃,人也會感到悶熱;溫度再高時,便會發生中暑昏迷。不過當人們穿著衣服時,衣服造成一種「次環境」,人的忍耐力會提高一些。
而反之,人體對低溫的極限又是多少呢?
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陳華告訴記者,人類本質上是一種熱帶動物,寒冷對於人體是一大挑戰。人體遇到寒冷時,皮下毛細血管會馬上收縮,減少血流量,於是寒意便油然而生,如果血液停止流動,人就會死亡。英國研究表明:水溫在0℃時人可以忍受15分鐘,5℃時人可以忍受1小時,10℃時能呆3小時,25℃時能呆一晝夜。
人自身體溫的活命底線
人體對外部的溫度有個挑戰極限,而對於自身的溫度也有一個極限。體溫是人體必需的條件,體溫是通過人體內的葡萄糖消耗而產生,能量分兩種形式儲藏,一種為普通熱能,另外一部分的能量儲藏在ATP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在人體生理代謝的運轉中,ATP時刻不停地給身體提供能量。
相比人類能耐環境熱116℃,如果人的體溫超過42℃,人體內的蛋白質就可能會凝固,人體「大廈」將毀於一旦。為什麼溫度高了反而會凝固呢?
周悅解釋說,維持人類身體機能的「工具」是酶,酶需要在一定溫度下才能保持活性,一旦人體體溫超過這個極限,酶失去活性,就會停止工作。周悅說,如果人體體溫低於28℃,大腦就會缺氧,並停止給心臟供氧,這時人就會死亡。臨床上,在體溫為28℃的深低溫下,心臟停止跳動15分鐘,就是極限。
人類的視距可達到無限遠
為了讓自己適應世界,人體還配備了一個重要構建,這就是眼睛,讓我們能夠與外界交流。但人們不禁疑問,人的視力範圍究竟有多遠,我們的視力有極限嗎?
江蘇省中醫院眼科專家告訴記者,眼睛的構造就跟照相機或放大鏡的原理相似,只要能在眼中成像,不管多遠的距離我們都能看到,主要跟我們觀察到的物體的大小以及光線的照射有關。所以當天氣晴朗時人眼觀察的距離就遠,而有霧、雨天、黃昏時候,看見的距離要大為減小。一雙正常的眼睛,其視距可達到無限遠。晚上你能看見距地球38萬多千米的月亮,甚至遠達億萬光年的星星,就是明證。
但肉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差異非常大。就好比有些相機的解析度低,拍到東西就模糊。據測試,視力正常的人,其解析度約為二千分之一至五千分之一。
情侶耳畔的喃喃低語是多少分貝
我們能聽到下雪時雪花落地時的輕擦聲,在酒吧里震耳欲聾的音樂聲也讓人感到十分過癮。那麼人就能聽到最高和最低的聲音是什麼呢?
這和人耳的結構有關係,人是靠耳朵里耳蝸的纖毛與聲音共振,來感覺聲音的,能共振的頻率是有限的,過高和過低的頻率就聽不到了。專家告訴記者,人的耳朵能聽到的音頻是20HZ—20000HZ;低於20HZ是次聲波,超出20000HZ是超聲波。但是在現實中,35HZ是人的聽力下限。20—34HZ的聲音人雖說聽不到,但是身體可以感受到。
除了頻率,分貝也是考查人們聽覺的指數。分貝是聲壓級的大小單位,聲音壓力每增加一倍,聲壓量級增加6分貝。1分貝是人類耳朵剛剛能聽到的聲音,20分貝以下的聲音,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它是安靜的,當然。20—40分貝大約是情侶耳邊的喃喃細語。40—60分貝屬於我們正常的交談聲音。60分貝以上就屬於吵鬧範圍了,70分貝我們就可以認為它是很吵的,而且開始損害聽力神經,90分貝以上就會使聽力受損,而呆在100-120分貝的空間內,如無意外,一分鐘人類就得暫時性失聰(致聾)。
生理極限 理論與實際差距大
生命中還有很多極限我們無法預測,不管是什麼極限,這些極限是否能像運動極限那樣可以被打破呢?
研究人類學的陳華告訴記者,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很大。很多生理極限的理論數據和現實往往有很大差別。
比如說,關於「你有多耐寒」的測試表明,人體所能承受低溫的理論極限為零攝氏度,此時人體組織將結冰,所有細胞受到破壞最終導致人死亡。但實際上當人類體溫降至20℃時,心臟活動會完全停止,須藉助電擊才可恢復心跳。
雖然測試表明理論極限數值往往高於人類紀錄,但並不代表前者不可逾越。比如「失血量」,科學家說,正常成年人體內共有3.8升至5.6升血液,如果短時間失血量達到40%,將威脅生命。如果人體流失50%的血液,會直接導致死亡。
然而,人類在存活條件下的最高失血量紀錄竟高達血液總量的75%。1987年,癌症病人梅利莎·克斯羅斯基被測出體內僅有0.9升血液,相當於她血液總量的25%。
此外,理論上,如果一個人被600隻蜜蜂蜇咬,就只有50%的存活率。而迄今的紀錄是有人被2243隻蜜蜂蜇咬後仍存活。
人的生存極限究竟是多少小時
汶川大地震中,人類生存極限不斷在刷新,奇蹟不斷在出現——107小時,148小時,164小時,178小時,197小時……就在今年6月17日,貴州晴隆縣新橋煤礦發生透水事故,三名礦工在井下被困25天約604小時之後竟奇蹟般獲救,人類生存極限不斷在刷新,生還奇蹟不斷在出現。72小時還是不是人類的生存極限?
南京醫科大學的專家告訴記者,72小時只是我們從醫學的角度已經認識到的生理極限,並不能說明人的生存極限只有72小時。每個人的生命極限都可以不同。有堅強的人在強大的意志力的支撐之下,他的生命極限可能會到10天,甚至是超過10天。其實,在地震72小時後,進入第四天,只要有水、有空氣以及憑著關鍵的意志力的支撐之下,很多人都是可以存活7天到7天以上的。
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個壓力承受極限,對於這次礦工被困25天約604小時後還能生存,是因為他們的生理素質強於常人,還是因為他們有著超凡的意志力?南京資深心理諮詢師劉多告訴記者,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密切相關。意志越堅定,忍耐力越強;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生理承受能力的高低,二者成正比關係。當然,我們不能孤立地評價到底是生理承受能力還是心理承受能力誰更重要,正確的說法是在同等條件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應對技巧是困境中求生的必備條件。
非洲人為何身材苗條、四肢較長
人類在面臨惡劣氣候的環境壓力時,通過各種反應形式,以對自身有利的變化來應對這種壓力,使得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人類的這種潛能,可以適應任何環境。
陳華告訴記者,人的體型隨著環境氣溫而改變。在十九世紀,有兩位生態學家注意到人類的體型與環境氣溫的相關性。伯格曼認為,兩個體型相似的個體,體型較大者單位體積的表面積較小,較易保存熱量,因而較容易適應寒冷氣候,體型較小者單位體積的表面積較大,較易使熱量散發,因而較容易適應酷熱的環境。因此,生活在酷熱氣候中的人群,他們的體型較小,而生活在寒冷氣候中的人群,他們的體型較大。
陳華告訴記者,在炎熱地區,人類的軀幹較苗條,四肢較長,以增大體表面積,有利於散熱;而在寒冷地區,人類的軀幹較壯實,四肢較短,以減少體表面積,有利於保存熱量。我們可以看到,在非洲撒哈拉鄰近地區生活的居民,有苗條的軀幹和修長的四肢,而在北極地帶生活的因紐特人卻有壯實的軀幹和較短的四肢。
人類體型方面的這種差異是一種遺傳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有人用12位男子做實驗對象,讓他們在炎熱而潮濕的環境下做4個小時體操,他們的出汗率非常高,但降溫的效率較低。當他們適應氣候之後,在十天後進行同樣的實驗,結果表明,他們的出汗率下降,他們體溫上升的幅度降低。這種現象是對酷熱環境的生理適應。
為什麼女性的生命極限比男性強
人類為了發掘人體潛在的極限潛能,對自身做出了最艱辛的超越人體極限的挑戰:法國人居伊·德拉熱靠雙腿游過大西洋,雙手搭在一皮筏上,全程達1000多海里,耗時55天;瑞士人比德·埃吉曼穿越世界最熱的「火爐」——死谷,行程508公里,耗時8天零13個小時;古巴人皮平·費雷拉斯屏息潛入130多米的深海里,在海底停留2分11秒;中國人王剛義在南極成功橫渡長城灣……
醫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可以讓自己的大腦控制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同時向一個方向用力,而又不產生力量分解的話,那麼人的力量可以推動比自己的體重高出1.5萬倍的東西。另外醫學家們發現,人體的極限男女有別:在遭受同等的打擊,如疾病、飢餓和疲勞等,女性的耐受力要比男性強。這一方面與女性體內的激素有關,也與女性體內脂肪較多有關。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止過對自身挑戰的步伐,在對自我的挑戰中,人類逐步完善了自我、強大了自我。生命無極限,人類的適應性非常強大,生理極限的終極極
限在哪裡,也許只有在科學的指引下不斷探索,未來的某一天才能揭開這伴隨人類直到永久的亘古之謎。
推薦閱讀:
※不可忽視的人體自愈力
※藍莓能夠抗擊人體的衰老
※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關係 醫家必讀
※恐怖!揭開人體十大寄生蟲真面目
※輸液對人體的七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