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稿:2016年度中國「三農」創富報告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
針對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強調,要始終重視「三農」工作,持續強化重農強農信號;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經過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後,我國進入城鄉互動發展階段。城鄉生產要素從「鄉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轉向「城鄉對流」,資本下鄉加快,農村勞動力部分迴流,農村土地流轉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鄉村發展空間增大,部分鄉村復活,鄉村發展機會增多,帶動鄉村創業群體的湧現,正在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新生力量。
本報告匯聚了工商總局、農業部、金融監管部門、電商平台、土地流轉平台等各方面數據,旨在通過大數據來透視近年來鄉村正在發生的這一歷史性變化。我們初步發現:
——農業正在成為資本青睞的領域。涉農企業快速增長、新進入企業明顯增多,資本投入顯著增加;種植業是企業進入農業行業的主戰場;組織化程度提高的農民成為農業投資的主體;農業大省成為涉農資本投資的熱土。
——「新農人」成為引領鄉村創業與發展的新生力量。農村創業主體多元化,第二代鄉村企業家正在成長;高學歷是這一輪鄉村創業者的典型特徵,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知識基礎;新女性成為農民創業的亮麗風景線。
——電商成為農村創業創富的主要平台。電商專業村的興起是鄉村最值得關注的現象;返鄉農民工是電商創業的主體;電商創業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電商創業帶動鄉村就業和脫貧致富。
——支撐鄉村創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鼓勵與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不斷細化;支持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明朗化,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金融支持農業創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不斷明晰。
一、農業正在成為資本青睞的領域
隨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農業發展支持性政策出台,以及城鄉關係發生階段性變化,農村成為創業的舞台。涉農企業快速增長、新進入企業明顯增多,資本投入顯著增加;種植業是企業進入農業行業的主戰場;組織化程度提高的農民成為農業投資的主體;農業大省成為涉農資本投資的熱土。
1 涉農企業快速增長、新進入企業明顯增多,資本投入顯著增加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速、農業產業化的程度提高、以及美麗鄉村建設趨熱,企業進入農業顯著增加。主要表現為,進入農業企業不僅數量明顯增加,資本實力也顯著增強,新入農業的企業熱情在升溫。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2010年至2016年
截至2016年12月,全國在營涉農企業數量累計達276.99萬戶,較2010年增長3.43倍,從註冊資本來看,涉農企業註冊資本累計達87103.24億元,較2010年增長3.11倍。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2010年至2016年
從進入農業企業的年齡來看,資本進入農業和鄉村的熱情也在升溫。在 276.99萬戶註冊涉農企業中,五年以下(即2012年以後註冊)的涉農企業共206.71萬戶,佔74.63%,其中2年以下佔總註冊涉農企業的34.97%。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2 種植業是企業進入農業行業的主戰場
多年來,在我國的農業幾大門類中,種植業由於農產品利潤薄、自然風險大,一直是小規模農戶從事的行業,但這種狀況在近幾年發生了重大變化。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我們將涉農企業按照「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等進行了分類,此處「農業」主要指對各種農作物的種植,也稱為「種植業」。分析結果顯示,種植業成為涉農企業最為集中的行業。截至2016年12月,農業行業企業數量148.97萬戶,占整個涉農企業的54.87%,其次為畜牧業企業,佔比24.13%。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涉農企業註冊資本金在農業各行業的分布也表現出主要集中在種植業的特點。到2016年12月,註冊資本金在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的分布比例分別為57.26:6.67:20.31:5.35:10.41。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當然,由於農業行業風險高、利潤低、受自然影響大、組織化程度提高難等特點,農業企業的進入與發展也存在持續性發展的難題。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各涉農行業的企業數量在2013年達到增長高峰後,增速放緩,尤其是在農業、漁業和林業的增長量減半,之後的增速明顯放緩。只有畜牧業的增長在連續兩年放緩後,在2016年出現1.5個百分點的回升,成為2016年農業行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3 組織化程度提高的農民成為農業投資的主體
有意思的是,資本進入農業的主體與農業組織的發育以及農村市場的發育高度相關。
一方面,隨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及農村政策引導,近年來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這些不同與傳統的農業組織,利用資本能力在提升,對資本的需求也在增加。數據顯示,在涉農投資主體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69.09萬戶,佔六成多。
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程度提高在農業領域「孵化出」一批私人企業。外出打工農民在積累人力資本和資本後返鄉創業,農村私營企業增加,他們也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開拓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力量,在涉農投資主體中,私營企業共100.75萬戶,佔36.38%。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內資企業以及港台企業進入農業還很少,這也反映未來進入農業資本的潛力還很大。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從農業按行業細分以後的情況來看,經組織化後的農民作為農業投資主體的格局也很明顯。在投資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分行業的主體中,佔比最高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次是私營企業。
「三農」創業大數據全景圖
從註冊資本金分布來看,各個投資主體在農業內部各行業的分布狀況與總體結構一致,但在比例上也顯示出一定的差異。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私營企業主要分布在農業、畜牧業和農業服務業,外資在種植業比例不大,只有38.58%,在畜牧業和林業的投資較大,分別佔29。7%和19。56%,,內資企業在種植業的投資佔一半以上外,其次為農業服務業、畜牧業和林業,港台企業的資金分布比例與內資企業類似。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截至2016年12月
4 農業大省成為涉農資本投資的熱土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2016年12月
近年來,區域之間分工分業趨勢明顯。我國傳統農業大省在經歷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階段人口和資本的凈流出以後,農業形態發生改變,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對資本的吸引力增強。
分省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涉農企業數量居全國前5位的省都是我國農業大省,山東省、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四川省的涉農企業數分別為25.74萬戶、19.71萬戶、14.06萬戶、12.96萬戶、12.61萬戶,五省涉農企業數量佔全國的30.54%。
從增長態勢看,農業大省的農業資本投資量最大。以2010年為基準, 31個省的涉農企業數量均有所增加,但增加數量最多的是山東省,達20.21萬戶,其次為河南、河北、重慶、安徽,分別達15.73萬戶、11.51萬戶、10.80萬戶、10.30萬戶。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2010年和2016年
進一步細分涉農資本進入農業的行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強的省,在該行業吸引資本的能力就強,山東、河南、河北等作為糧食生產大省,種植業資本投入名列前茅,畜牧業以內蒙古、山東、山西、甘肅等分布較多,這充分體現了各省的農業資源特色。山東、河南等少數省份在農業、畜牧業等多個行業中都較為靠前,顯示出農業綜合發展優勢。
從涉農企業數量來看,無論是存量及增量,山東、河南、河北等傳統農業大省遙遙領先全國,同時,其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強,三農創業企業的發展總體實力也領先全國。
「三農」創業行業分區域分布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數據資源中心,2016年12月
為了反映農業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態勢,我們通過企業規模發展、發展潛力、輻射帶動三個維度構建了「三農創業企業發展指數」,對區域涉農企業的集聚效應、輻射帶動作用及「三農」創業整體發展的水平進行評價。「三農創業企業發展指數」顯示,各地三農創業企業發展總體實力穩步提升。在區域上呈現東、中、西三級階梯狀發展格局,山東、河南排名前兩位,發展指數均高於80,優勢明顯。
附:三農創業企業發展指數指標體系
數據來源:龍信思源三農創業發展指數,截至2016年12月
二、「新農人」成為引領鄉村創業與發展的新生力量
隨著全球格局變化帶來的出口形勢變化、我國經濟轉型升級以及農村發展機會的增加,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向正在從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轉為城鄉互動。一批經受過工業化和城市化洗禮的農民工從城市回到離居住地更近的城鎮或直接回到鄉村創業,成為「復活鄉村」、「改造鄉村」與創業的新生力量。這一輪鄉村的創業帶頭人除了傳統的農村能人,還有不少返鄉農民工、返鄉大學生,更有不少城裡人也開始從事農業相關創業項目。
據農業部測算,截至2015年底,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已超過450萬,約佔農民工總數的2%;據人社部測算,「十二五」期末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比例達到1%。全國各地湧現一批農民創業創新典範。這批創業典範將在市場經濟的洗禮下,成長出一批立足於鄉村發展的企業家,成為繼80年代至90年代鄉鎮企業發展之後第二代鄉村企業家,成為引領鄉村發展、打通城鄉的主體。
本報告根據2016年全國30個省級農業主管部門推薦的146個全國農業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案例數據,對這一群體進行了分析,儘管樣本小,但已體現出這一創業群體的活力和生命力。
1 農村創業主體多元化,第二代鄉村企業家正在成長
在146名地方推選出的農村創業帶頭人中,農村能人有63人,佔43%。這批能人經過30多年改革與市場經濟的鍛煉,無論是領導能力還是闖市場的能力都經過歷練,他們立足本土,了解農民,成為農村創業的帶頭人主體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二個創業群體是大學生村官和返鄉中高校畢業生,體現出人力資本的作用,這個群體與農村能人主要從市場經濟中摸爬滾打出來不一樣,他們有知識、有情懷,瞄準這一輪鄉村發展機遇,對於未來鄉村發展具有引領性;第三個群體是從鄉村走出去又返鄉的農民工、退役士兵和農村青年,他們見過世面,在城市也掌握一技之長,回到鄉村利用自己的鄉土創業,也是非常接地氣又有情懷的本土創業群體。
數據來源:農業部
2 高學歷是這一輪鄉村創業者的典型特徵,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知識基礎
知識水平的提高對於鄉村產業發展與轉型至關重要。在2016年選出的146位全國農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中,有51人(佔總帶頭人數的35%)具有本科學歷,44人(佔30%)具有專科學歷,高中及中專學歷的30人,佔20%,還有4人具有研究生學歷。
數據來源:農業部
這些高學歷的返鄉大學生懂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電子商務等現代手段,在註冊品牌、互聯網營銷方面佔據優勢,成功概率高,是培育鄉村產業和企業的主體力量。
從典型材料來看,知識在鄉村產業發展和產品創新中的作用已經凸顯。北京碩豐磊白山藥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新穎,本科畢業。2011年成立北京碩豐磊白山藥產銷專業合作社,經營近3000畝糧田,農機服務達到近3萬畝,目前農機器械總資產近千萬元,2015年被評為北京市市級示範社,2015年和北京市順義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鮮食玉米示範基地,每畝增收500元,推廣1000畝,帶動50戶以上農民增收, 2015年註冊了「龍騰淺山」和「鳳舞淺山」兩個商標,搭建了網上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並擴大到郵政電商「微自郵」、「114平台」、「好農場」、「順鑫電子商務平台」、「食庫網」、「順豐電子商務平台」等。
廣西南寧桂柑果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黃立祝,本科畢業。2005年辭去南寧市那馬鎮政府副鎮長創業,2012年至2014年,在南寧市江南區建立千畝標準化園林綠化苗木基地,2015年返鄉成立了廣西南寧桂柑果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4000畝土地,通過「公司自營」「公司+託管戶」及「公司+農戶」三種經營模式並建設年出欄10000頭肉豬、年產400噸水產品及20000羽鴨的生態養殖基地,包括鄉村休閑觀光、水果採摘等農家樂項目,形成集綠色生態水果、農業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生產園區。
這一群體運用新技術的能力非常強,推動鄉村產業的技術創新。吳連強創辦的上海強豐實業有限公司發展農村電商「互聯網+農業」,集農副產品種植、生產、加工、配送、銷售於一體並與農業休閑旅遊相結合,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3 新女性成為農民創業的亮麗風景線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推動了農民家庭的分工分業,在家庭中,男性出外打工、女性在家操持家庭、撫養孩子及從事農業的分工是基本格局,因此女性創業對鄉村發展非常有意義。
可喜的是,在146位全國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中,有25位是女性,占創業總數的17%。女性創業群體的特徵也非常明顯,一是分布廣,女性創業創新帶頭人遍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江西、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等省份。
數據來源:農業部
二是比男性呈現出更明顯的「高學歷、高起點」的特徵,專科及本科以上學歷佔76%,三是「高大上」,創辦公司、合作社的規模及效益也與男性創業者旗鼓相當。
從農業部的典型材料看,女性創業者已經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返鄉女大學生魯曼,2009年大學畢業辭職隨男友回鄉養殖火雞,成立生態農莊,2016年9月,成立江蘇軍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魯曼擁有團隊58人,大專以上學歷40人,基地1千畝,辦公面積1千平米,固定資產1740萬元,打造了多個品牌,申請了多項國家級專利,掌握多項火雞養殖、研發的核心技術,建成了集珍禽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循環生態種植、羽毛工藝品發製作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銷基地。預計2016年底,公司僅火雞產品銷售額超8000萬元,同時力爭2018年在IPO主板上市。
今年36歲的王海燕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經過十多年的打拚,公司年出口創匯1000多萬元,年實現產值1500萬元,利潤300萬元,利稅40萬元。如今,柳河鎮萬寶工藝有限公司又在木蘭城裡建成了1個總廠,柳編分廠也從原來的10個增加到15個,企業員工也從400人增加到600人。柳編產品不論是產量還是銷售額、利潤值都增加了25%左右。
卜睿來自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英俊鎮胡家村,2009年3月開始創建自己「豆腐坊」,在創業近七年時間裡,從最初只有30平米的小作坊,發展到現在佔地面積4000平米的食品公司。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來,累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80餘人,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4萬元。她希望聯盟能夠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樞紐,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模式,幫助和引領村民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同時通過互聯網模式將優質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
三、電商成為農村創業創富的主要平台
近兩三年,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地區掀起電商創業的熱潮,一大批涉農創業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取得成功。年輕人選擇返鄉電商創業,一方面是因為在大城市工作競爭激烈、房價上漲過快等;另一方面家鄉創業環境改善、創業機會增多、回家方便照顧家人、村裡有人通過電商創業成功等。加之電商進入門檻低、試錯成本低、自主性高、增長空間大等特徵,深深地吸引著創業者。據農業部徵集的146位全國農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中,接近四成的帶頭人藉助電商平台銷售相關農產品,或者從事電商平台搭建和物流配送服務等。
涉農電商創業,一方面是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本地特色產品。其中,少數先行創業者成功,產生顯著的示範帶動效應,吸引周圍村民跟進學習、大膽嘗試。由此促成以「淘寶村」為代表的電商專業村快速增長。據阿里研究院與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6年8月底,在全國共發現1311個淘寶村 ,在這些淘寶村的活躍網店超過30萬個。另一方面,部分在城市上學或工作的年輕人,返回家鄉創業,創業方向大多與電子商務相關,有的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特色產品,有的幫助鄉親們網購生活生產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電商快遞服務等等。年輕人返鄉創業,為本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面貌。
1 電商專業村的興起是鄉村最值得關注的現象
2016年全國淘寶村地理分布
來源:阿里研究院、阿里新鄉村研究中心,截至2016年10月
據阿里研究院調研發現,以淘寶村為代表的電商專業村集聚了大批電商創業者,已經成為村民電商創業的「孵化器」。截至2016年8月底,在全國共發現的1311個淘寶村,廣泛分布在18個省市區。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尤其密集,其中,浙江、廣東和江蘇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前三位,分別為506個、262個、201個。緊隨其後的是,山東108個、福建107個、河北91個。此外,在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也湧現出一些淘寶村,分別為25個和5個。這樣的分布與我國產業、交通、物流等的空間格局密切有關。
2 返鄉農民工是電商創業的主體
近兩三年,電商平台的搭建,為年輕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便利。從數據來看,返鄉農民工利用電商創業在浙江、江蘇、廣東、福建、河北等地尤為突出,而且在這些省份的一些縣成效非常顯著。阿里研究院發布了「2015-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縣(市)」排行榜,福建石獅、江蘇常熟和河北白溝名列前三位,第四至第十依次為:浙江桐鄉、廣東普寧、浙江溫嶺、浙江天台、浙江永康、福建晉江和江蘇海門。
阿里研究院的數據還有一個十分有價值的信息,2015年到2016年間,全國返鄉電商創業者中,跨省返鄉創業的最多,佔比超過40%。中西部地區跨省返鄉比例更大,佔比超過55%。這一現象說明,電商平台正在改變農村就業者的職業和城鄉發展選擇。由於電商平台為鄉村勞動者提供了掙取更高收入、實現創業理想的機會,在本項本土創業還可以節約生活成本,與家人團聚,對於許多原來只有出外打工一條出路的農村年輕人來講,無疑提供了一種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3 電商創業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涉農創業帶動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的升級。從全國總體來看,大部分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在服務體系建設上仍處於初級階段,比如在電子商務相關的快遞、倉儲、培訓、營銷、運營等方面。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以來,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專門制定了農村戰略,推動渠道下沉。同時,在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甘肅、吉林等地,誕生了一大批本地化的電商服務商。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村地區電商創業服務體系快速發展、持續升級。比如在農村電商綜合服務方面,截至2016年11月,農村淘寶與合作夥伴建立的農村電商服務站覆蓋約400個縣(市)、近20000個村莊;截至2016年11月,京東已經擁有1700餘家縣級服務中心,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700多個區縣,開設1600多家「京東幫服務店」, 服務覆蓋到44萬個行政村,地方特產館、特產店已達到1000多家,京東農資電商的合作涉農企業已達到200多家。
4 電商創業帶動鄉村就業和脫貧致富
一個地區電子商務的繁榮與否,與當地小企業、創業者和消費者應用電子商務的活躍程度緊密相關。在江蘇沭陽、福建安溪、河北清河、廣東普寧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領先的地區,當地都有眾多電商創業者廣泛參與,他們不斷開拓創新,推動當地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繁榮地方經濟。
通過電商低成本創業、快速成長,創造了直接就業機會,並且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進一步創造間接就業機會。數據顯示,淘寶村平均每新增1個活躍網店,可創造約2.8個直接就業機會。按此估算,截至2016年8月底,全國淘寶村活躍網店直接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84萬個。江蘇睢寧擁有40個淘寶村,電商創業帶動就業效果顯著。截至2016年9月,全縣共有30289個網店,直接帶動就業約8萬人,間接帶動就業約13萬人。
淘寶村的發展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阿里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國家級貧困縣中發現了18個淘寶村,省級貧困縣中發現了200餘個淘寶村。在這些貧困地區的淘寶村,一批村民通過電商創業就業致富脫貧,他們是扶貧的推動者和踐行者,成為扶貧創新的源泉。比如山東曹縣是省級貧困縣,擁有48個淘寶村。截至2016年10月,全縣網店共35000餘個,銷售演出服裝、傢具等,直接帶動63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曹縣脫貧致富最重要的引擎。
四、支撐鄉村創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正在形成
1 鼓勵與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不斷細化
2004-2016年連續十三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涉農文件,黨和國家把解決「三農」問題擺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勵農民創業的政策不斷出台,近兩年尤為密集和具體化。
(1)扶持返鄉創業的政策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返鄉創業的路徑包括:促進產業轉移;推動輸出地產業升級;鼓勵輸出地資源嫁接輸入地市場;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鼓勵返鄉人員共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林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規模種養、農產品加工、農村服務業以及農技推廣、林下經濟、貿易營銷、農資配送、信息諮詢等合作建立營銷渠道,合作打造特色品牌,合作分散市場風險。具體政策包括: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返鄉創業金融服務,完善返鄉創業園支持政策等。《意見》還公布了《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15—2017年) 》。
為了落實這一綱要,農業部於2015年7月發布了《關於實施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明確通過三年努力(2015—2017年),形成一批農民創業創新支持政策、搭建一批創業創新平台、培育一批創業創新帶頭人、樹立一批創業創新典型、構建一個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農民創業創新發展新格局,為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有力支撐。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晰鼓勵農民創業的政策。包括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技特派員深入一線創新創業;鼓勵發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用地用電、項目支持等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規模化經營主體增加生產性投入。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6年11月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融合意見》)把支持返鄉下鄉人員擴大到了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員等。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資源稟賦,利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渠道,開發農業農村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繁榮農村經濟;豐富創業創新方式。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通過承包、租賃、入股、合作等多種形式,創辦領辦家庭農場林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產業融合。鼓勵和引導返鄉下鄉人員按照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現代產業組織方式開展創業創新,建立合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
《融合意見》提出了八項具體措施。包括簡化市場准入,縣級人民政府要設立「綠色通道」,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提供便利服務,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免收登記類、證照類等行政事業性收費;改善金融服務。採取財政貼息、融資擔保、擴大抵押物範圍等綜合措施,努力解決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融資難問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將現有財政政策措施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拓展,將符合條件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項目納入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範圍;落實用地用電支持措施。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存量土地資源,緩解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用地難問題;開展創業培訓。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開展農村婦女創業創新培訓,讓有創業和培訓意願的返鄉下鄉人員都能接受培訓;完善社會保障政策。返鄉下鄉人員可在創業地按相關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有條件的地方要將其納入住房公積金繳存範圍,按規定將其子女納入城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範圍;強化信息技術支撐。支持返鄉下鄉人員投資入股參與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和運營,可聘用其作為村級信息員或區域中心管理員;創建創業園區(基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思路,依託現有開發區、農業產業園等各類園區以及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整合創建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基地),建立開放式服務窗口,形成合力。
為落實中央政策,農業部提出通過市場准入、金融等多方面扶持政策,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在市場准入上,推動落實設立註冊登記「綠色通道」政策;在金融上,推動落實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農業設施、農機具抵押貸款試點等政策;在財政上,推動落實將返鄉下鄉人員納入已有財政支農政策扶持主體範圍,將其開展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貸款納入擔保體系支持範圍;在用地上,推動落實鼓勵返鄉下鄉人員使用農村集體土地發展農業產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創業創新,依託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髮展「農家樂」,允許和當地農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等政策。
(2)涉農電商創業扶持政策密集
從近兩年來,涉農創業的扶持政策可以看出,政策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受益範圍越來越廣,加入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呈現出多重政策、多個部門協同推動涉農創業創新的局面。
以涉農電子商務為例,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提出,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工業生產組織方式。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推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明確要求打造「一批縣級互聯網創業示範基地」。
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推進農村市場現代化。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推動電子商務企業開拓農村市場,構建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體系。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指導農村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提出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開拓創新,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等七方面政策措施。
201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將電子商務列為重要的創業平台。
2016年7月,農業部、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等8部門聯合印發 《「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帶動農業市場化,倒逼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規模化,提升農業品牌化,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創業增收。
此外,除了國務院及各部委出台的意見及政策外,浙江、河南、江蘇、江西等省市圍繞電子商務、返鄉創業等,也制定專項政策、確定重點工程。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電子商務、返鄉創業予以政策、資金等多樣支持,覆蓋範圍之廣、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 支持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明朗化,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湧現
(1)土地流轉加快,為規模經營和農業創富提供條件
一是全國土地流轉加速、地區活躍程度各異
近年來,我國土地流轉快速發展,2010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1.87億畝,流轉比例14.7%,。2015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進一步增加到4.47億畝,1/3的耕地發生流轉。農地流轉市場發展較快,神州土地預測到2020年流轉比例達到45-50%,2030年流轉率達到60%的拐點後緩慢增長。
數據來源:農業部統計數據、神州土地整理預測
根據神州土地布局在全國各地區的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情況,發現我國各地區土地流轉市場呈現出地區差異。具體表現為:
(1)經濟較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土地流轉比例高,如上海、北京、江蘇等;
(2)東北和南方地區的土地流轉活躍度高於華北、華中、和西部地區,如黑龍江、廣東的流轉比例高於河北、山西等地;
(3)勞動力輸出較多的地區,土地流轉較活躍,如四川、安徽等地。
2015年全國各地區耕地流轉活躍情況
數據來源:神州土地
土地流轉活躍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神州土地
二是各地土地流轉價格差異大,與農作物收益密切相關
數據顯示,我國各地區土地流轉價格差異明顯。分省份來看,上海市土地流轉加權平均價格位居全國第一,北京次之,海南和湖南、湖北位列其次。東部沿海地區的江蘇、浙江、天津等地土流流轉平均價格位於850~1100元/畝不等,江西、福建、青海等省份的平均價格低於全國平均。
我國東北、西北地區以及一些傳統農業大省土地流轉面積較大,流轉價格相對較低於東南沿海地區、大城市以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需求旺盛,流轉價格較高。
2015年各地區土地流轉價格情況
數據來源:神州土地
影響土地價格的主導因素為常年經營農作物收益,農作物經濟價值越高,土地流轉價格越高。常規情況下土地流轉指導價計算方式為:
每畝土地常年經營農作物產量×農產品市場價格-生產成本=當年每畝土地流轉收益底線價格
神州土地研究院結合各地區土地流轉一線情況,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糧食主產區土地流轉價格的計算大部分不會扣除生產成本(如河北地區,玉米畝均產量1000斤,2015年玉米收購價格1元/斤,畝均收益1000元,故2015年土地租金1000元/畝/年;攀枝花芒果土地流轉價格一般基於當地芒果畝產毛利收入畝產3000斤,收購均價2.5元/斤,畝均成本2400元,毛利3000斤×2.5元/斤-2400元=5100元,所以當地芒果土地流轉價格在4000-6000元不等)。
不同地塊土地流轉價格梯度基本依據其常年經營農作物產值排序。主要出售農作物產值排序為:蔬菜(平均)>水果(蘋果)>甘蔗 >甜菜>花生>棉花>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土地流轉價格隨之發生梯度變化。
數據來源:wind資料庫,神州土地
數據來源:神州土地
土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神州土地
三是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產業收益
隨著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不同種植規模的農場收入隨之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有所下降(如10-50畝分組的土地產出率為5976元/畝,而2000-3000畝分組的土地產出率下降為319元/畝)、勞動產出率上升明顯(如勞動生產率卻從10-50畝分組的57185元/人上升至2000-3000畝分組的186863元/人)。
神州土地研究院研究用神州土地勞動產出指數來衡量規模對勞動效益的提升影響力,發現200-500畝規模的農場對勞動效益的提升力小於150-200畝,大於500畝的農場對勞動效益提升力基本呈線性增長。
數據來源:神州土地
註:神州土地勞動產出指數是衡量農業規模效應對單位勞動收益提升的力度。
3金融支持農業創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明晰
(1)涉農貸款增長,但仍然不適應農村發展需求
根據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缺口率達到40%;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在中國農村,有56.8%的農戶表示資金緊張,而認為農村貸款不便利的農戶達到69.6%。
從2015年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對我國17個省的調研發現,農戶向銀行貸款主要用於農業生產。相比較2010年,2015年從銀行貸款用於農業生產的比重有所下降,生活消費和非農經營比重有所提高。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
近年來, 涉農資金的支持力度和涉農貸款額度不斷增長。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全口徑涉農貸款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1.7%,涉農貸款餘額在各項人民幣貸款餘額中的佔比達28.1%,涉農新增貸款在全年新增貸款中佔比為32.9%,新增貸款中超過1/3的款項投向了「三農」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銀監會年報
據央行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餘額22.26萬億元,同比增長7.5%。截至2015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餘額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較2007年末增長329%,農業貸款餘額3.51萬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年末低4.5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897億元,農戶貸款餘額6.15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上年末低4.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7823億元。 「三農「貸款餘額不斷攀升,但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等需求不適應。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註:
農業貸款:涉農貸款按用途劃分包括農林牧漁業貸款和其他涉農貸款兩部分。農林牧漁業貸款是指金融機構發放給各主體進行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貸款;其他涉農貸款主要是包含金融機構發放給企業和各類組織用於支付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環節,以及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類特定用途貸款及其他方面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貸款,如縣域地區的房地產貸款等。
農戶貸款:涉農貸款按承貸主體劃分包括個人涉農貸款、企業涉農貸款和各類非企業組織涉農貸款三個部分。其中,個人涉農貸款包括農戶貸款和非農戶個人農林牧副漁業貸款。農戶貸款是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的所有貸款,包括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和農戶消費貸款。
農村貸款:涉農貸款按城鄉地域分類包括農村貸款和城市涉農貸款兩部分。其中,農村貸款包括農戶貸款和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
(2)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推進,效果顯現
由於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大量多種形式的資金需求逐步呈現,傳統的金融運營模式已無法滿足農業規模化的發展需求。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作為農村金融領域抵押品創新的重要成果,對擴大農戶融資方式選擇空間、緩解農戶「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瀋陽農業大學課題組對我國農戶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需求情況的調查,發現從農戶利用農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的意願來看,有接近一半的農戶有需求意願。貸款額度需求主要集中在5萬以上,10-20萬元佔比超過四分之一。關於貸款年限,有近三分之一的需求集中於3-5年。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
目前全國範圍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處於試點階段。試點範圍從2008年的中部六省和東北三省的20多個試點縣區,發展到2016年覆蓋全國範圍的232個試點縣區。土地經營權改革作為新生事物,全國各地均在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模式,其中,湖南、福建、山東、河南 、浙江、江西等都是較為活躍的試點省份,且都取得了一些工作成效。
資料來源:網路查詢,神州土地整理
(3)涉農金融典型案例
我們從廣東田東縣、黑龍江方正縣來探討農村金融的探索與創新,以及取得的成效,特別是他們在「兩權」抵押貸款方面的做法頗具典型意義。
廣西田東縣
農村金融工作成效:
2015年末全縣涉農貸款餘額達64.72億元,累計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3.92億元,發放小額貸款20多億元,農戶貸款覆蓋率90%,農戶貸款滿足率92.8%。
先後開展了甘蔗、香蕉、芒果等十三個特色農業保險,2009年以來,政策性農業保險已為全縣農業提供90.02億元風險保障,累計賠款3599.03萬元,增強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風險能力。
創新模式:
建成農村信用信息共享系統,為「兩權」抵押貸款提供信息支撐。先後成功創建農戶信用信息系統、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信息系統,並且實現三個系統間的連接和融合,形成了農戶、農企與合作組織「三位一體」的農村信用信息共享系統,為「兩權」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提供客戶信用信息查詢、資質評估等操作上的便利。
依託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構建農村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成立田東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權威場所,降低了「兩權」抵押貸款風險。同時引進廣西大公評估公司、廣西同德評估公司等4 家評估機構,形成健全的產權價值評估體系。
拓展農業保險覆蓋面和農業險種,為「兩權」抵押貸款業務的安全開展保駕護航。先後開發了甘蔗、香蕉、林木、養雞、育肥豬、竹子等十個特色的農業保險品種,擴大了保險對農業生產風險的覆蓋面。
黑龍江方正縣
農村金融工作成效:
方正縣金融系統以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為平台,積極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貸款業務,截至哪一年的?5月初,全縣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餘額達23.56億元,佔全部貸款的75.12%。
2015年,因為可用土地和房產作為抵押,使種糧大戶突破了信用貸款5萬元的限制,單戶農民在農村信用社最大的貸款額度達到400萬元。由於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安全性好,方正縣農村信用社最早開辦「兩權」抵押貸款,哈爾濱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相繼開展了此項貸款業務。2016年4月末,方正縣農村產權中心辦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85億元。宅基地抵押登記10宗,貸款金額35萬元。
創新模式:
本著降低成本、降低門檻、降低風險、強化服務的原則,方正縣成立「無縫連接」的「三個中心」:
資產評估服務中心是經產權人提出申請,評估機構對農村產權單位或個人資產進行價值評估,並出具產權價值評估報告,為金融機構貸款提供準確參考。
抵押擔保服務中心主要以農村產權作為擔保物合法身份,在農村產權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利用擔保公司進一步防範金融風險。
收儲拍賣服務中心是在債務人無法償還貸款時,對抵押物作成本摸底、評估測算、收購、掛牌交易拍賣抵押物。
五、促進鄉村創業與發展的政策建議
1 充分認識鄉村創業創新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李克強總理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要採取進一步措施方便有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落實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措施。
汪洋副總理強調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後農村的又一次創業創新浪潮,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近些年,城市化高歌猛進,鄉村發展相對滯後,一些村莊衰敗加劇。鄉村發展空間缺乏活力,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就缺乏持久力。沒有鄉村的創業創新,鄉村的衰敗和與城市的差距還會拉大。
鄉村創業創新可以為發展現代農業注入新要素,促進農業變強;可以為增加農民收入開闢新渠道,帶領農民變富;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新模式,助推農村變美;可以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力軍,增添發展新動能。隨著中國發展進入城鄉互動階段,大批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業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是必然趨勢,將為鄉村活化和經濟長遠發展注入新動能。
2 落實好已經出台的促進鄉村創業創新的政策
一是放開市場准入,落實設立註冊登記「綠色通道」政策。
二是完善金融政策,落實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農業設施、農機具抵押貸款試點等政策。
三是落實財政政策,將返鄉下鄉人員納入已有財政支農政策扶持主體範圍,將其開展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所需貸款納入擔保體系支持範圍。
四是改革用地政策,落實鼓勵返鄉下鄉人員使用農村集體土地發展農業產業,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開展創業創新,依託自有和閑置農房院落髮展「農家樂」,允許和當地農民合作利用宅基地改建自住房等政策,包括落實用電優惠政策。
3 處理好鄉村創業中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鄉村創業創新的活力和持久力,取決於企業的培育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必須讓市場起主導作用,讓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根據市場需求,把握新的機會,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政府用補貼、吃偏飯、提供各種優惠條件等方式,培養不出有競爭力的經營主體,鄉村創業創新也難以持久。
我們認為,政府必須發揮正確的作用:
一是建立制度化基礎設施,降低企業制度成本,創造寬鬆的創業環境。從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創業活躍地區的實踐來看,良好的創業環境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具有戰略意義。建議各級政府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輿論宣傳等多方面尋找抓手,著力營造寬鬆的創業環境,並將創業環境營造列入長期戰略,持續、有效降低創業准入門檻和制度成本。
在基礎設施方面,重點從交通、電力、寬頻等,確保農村地區通路、通電、通網。其中,大力發展無線寬頻,推動農村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快速提升互聯網普及率,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有助於創業者低成本獲得市場信息和創業知識。在公共服務方面,貫穿創業者成長發展整個周期,在工商、稅務等簡化流程、創新服務,最大程度降低創業者成本。
二是搭建平台,完善和創新「三農」創業服務體系。為農村創業創新提供可選擇的場所和便利的服務,支持各地依託大中型企業、知名村鎮、大中專院校等社會力量建設一批見習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創客服務平台;
建議堅持「以創業者需求為中心」、「以市場機製為主導」等基本原則,從培訓、金融、物流、營銷、法律、諮詢等多個領域,推動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和創新,覆蓋多樣創業主體、兼顧不同服務需求。
建議通過本地化與網路化相結合的方式,突破地方資源限制,豐富創業服務體系。一方面。重視本地化創業服務體系,另一方面,積極引入網路化的創業服務,即創業者通過互聯網使用來自城市的服務,比如電商交易、電子支付、網路金融、網路教育、數據分析等。
三是開展創業創新培訓,利用好培訓資源,組織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培訓,把返鄉農民工納入培訓計劃。同時要參與組織實施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探索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鼓勵有條件的社會力量開展農村創業創新培訓,組織培訓班、專家對口幫扶等活動開展創業輔導。
4 鄉村創業者要把握大趨勢,主動融入鄉村
一是把握鄉村發展趨勢,選准產業發展方向,特別是要牢牢把握消費升級大趨勢。
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深刻轉變,消費結構也發生新的變化,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智能消費、休閑消費、文化消費成為新趨勢。建議創業者牢牢把握消費升級大趨勢,選擇或調整創業方向和經營模式。由此,提高創業成功率,跳出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獲得可持續經營的市場空間。
未來值得探索的有:將農產品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發展休閑消費;挖掘和推廣民俗產品、非物質文化產品,提高產品獨特性和競爭力;圍繞消費者按需定製,提供針對性、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通過跨境電商平台出口海外,開拓新興市場,等等。
鄉村創業者要認真研究農業部新一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發展農產品烘乾、貯藏、保鮮、凈化、分等分級、包裝、營銷等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開發營養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實惠的加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順應鄉村產業發展趨勢,發展升級版農家樂、採摘園和休閑農業聚集村,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產品和服務檔次,把農業打造成養眼洗肺、健康養生的幸福產業;發展農村電商、文化創意、養生養老、中央廚房、農村綠化美化等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和各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二是緊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趨勢,「互聯網+農業」 創業潛力巨大。
2015年以來,隨著「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工作,互聯網在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快速提升。展望未來,「互聯網+農業」創業的潛力巨大。
目前,互聯網與農產品流通已有多樣結合,特別是通過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縮短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擴大農產品市場範圍。從消費者端來看,通過互聯網購買糧油米面的規模快速增長、品類日益豐富。下一步,如何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證食品安全、提升品牌價值、創新產品等至關重要,這為創業者提供了多樣的創業方向和市場空間。
而互聯網與農產品生產相結合,仍然處於發展初期。下一步,如何提高農業管理水平、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亟待創業者和專業企業結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新模式探索創新。
三是搞好與農民的聯合與合作,主動融入鄉村。
鄉村的主體是農民,載體是村莊,搞不好和農民的關係,建立不起與農民互利共贏的連結機制,企業和外來經營者是無法發展壯大的。必須通過聯合與合作的方式,而不是「唱獨角戲」「跑單幫」的方式開展創業創新。在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上,探索領辦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和股份制企業等。通過開展網上營銷,打造特色品牌等贏得市場、分散風險,形成創業創新的命運共同體。
推薦閱讀:
※葡萄用什麼葉面肥好?
※蒜苔滯銷、大蒜滯銷、油桃滯銷......。種什麼都可能滯銷,何解?
※葡園記事:我的一畝三分地之三
※香菇行業可鬆口氣了,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