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什麼要乘專列外出視察?有的年份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北京之外度過

1953年2月中旬,南國的空氣里還留著濃濃寒意,武漢蛇山上的黃鶴樓雖然正在恢復重建,但因為是春節期間,遊人依然如織,熙熙攘攘。正當人們陶醉於蛇山的美景時,人群中突然響起了一個孩子驚喜的喊聲。

原來,毛澤東正在一位老漢那裡買油炸臭豆腐,可還沒來得及攀談幾句,就被身邊的兩個小女孩發現了,高聲喊:「毛主席!」

剎那間,人們象潮水般涌了上去,蛇山上頓時水泄不通。

毛澤東的警衛員特別著急。因為1953年2月,抗美援朝尚未結束,國民黨特務仍有殘餘活動,複雜的時局不容放鬆哪怕一絲一毫的警惕。

同樣的場景,早在新中國尚未成立時就曾發生過。

毛澤東的衛士組長李家驥說:「1949年的5月2號,毛主席到頤和園,看他的詞友柳亞子,可是一下車,剛剛進了頤和園的門就被人發現了,群眾一下就圍上來了。給保衛人員來個措手不及。」

隨著這種熱烈場面一再地出現,毛主席的安全也越來越令人擔心。警衛部門不得不規定,在大庭廣眾之中,毛主席必須戴上口罩和墨鏡。

毛澤東感到了深深的不自由,畢竟口罩與墨鏡並不屬於他曾經的生活,他早已習慣與老百姓無拘無束相處的日子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對此就深有感觸。

1946年,斯特朗在延安採訪毛主席,兩人談得正投入的時候,突然斯特朗聽到窯洞上面有響動。因為當時延安的形勢也比較複雜,她考慮上面是不是有壞人,想暗害老主席,所以她非常緊張,結果她一看主席呢,很從容,而且習以為常。她就問主席誰在窯洞上面。主席說是鄰居小孩。他們對我的這個外國客人比較感興趣,他們在上面可能要看你吧。

半信半疑的斯特朗,立即起身環顧四周,果然看見幾個陝北農家孩子,在窯洞的頂上玩耍,那一剎那,她明白了這位共產黨的主席,與農民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也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留下了一個結論:毛主席不是隱匿自己的神秘人物,他不過是這些普通農民的友好領導而已。

另一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與比他的同胞斯特朗更早見到毛澤東。1936年,他就來到了陝北,後來在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記》中,他樣記載印象中的毛澤東:「我曾幾次同毛澤東一起,去參加過村民和紅軍學員的群眾大會,去過紅色劇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觀眾的中間,玩得很高興。」很顯然,戰爭年代的毛澤東和周圍老百姓之間沒有任何隔閡。

無論是延安,還是西柏坡,身為政府主席的他想要找誰,都可以抬腳就走,或者乾脆站在院子里喊一嗓子,對方就能聽見。

可是和平的到來,卻使毛澤東少了這樣的自如。人們對他的崇拜和想親眼看到他的願望,使得他的外出總能引起圍觀。甚至能引發交通癱瘓。

就算不說個人安全問題,也得考慮是否會干擾群眾正常的社會生活,而身為共產黨員的毛澤東,也必須服從組織的決定。在個人自由與組織紀律的衝突間做出讓步。

於是新中國成立後,搬進紅牆高聳的中南海,毛澤東不能隨便逛街,不能隨便遊園,不能隨便進電影院,甚至不能隨便去百貨商店買一次東西,偶爾有那麼幾次,毛澤東會悄悄地跑到北京郊外,到農民的菜地里,和他們拉拉家常。

毛澤東的衛士組長李家驥說:「德勝門外以馬甸村,這個地方到處都是農田。一個老鄉在地里澆水,毛主席就走進去了,帶了個口罩,進去後毛主席要跟那個老漢嘮嗑,蹲在地里,把口罩啪的就甩了。」

把口罩甩了跟群眾嘮嗑,成了毛澤東的一種享受。可惜的是,這樣的機會對他來說,實在是太少了。於是,他越來越反感把他與普通百姓隔斷的口罩和墨鏡了。

1953年,毛主席視察湖北黃石鋼鐵廠的時候,就曾堅持不戴口罩。

當時,我國經濟還不發達,工廠條件比較艱苦,工人們沒有戴口罩,毛澤東也不願搞特殊,戴上他本來就討厭的口罩。對他而言,他討厭的恐怕還不僅僅是口罩,他真正擔心的是與脫離群眾。1954年,毛澤東去參觀杭州郊區時,就經歷過這樣的事。

毛澤東的貼身警衛曾文說:「1954年,社會情況比較複雜。當地公安機關為了保護主席,就到當地清場。主席去了以後看不到群眾,就問人都到哪兒去了。」

當群眾消失得無影無蹤,毛澤東深深的擔憂。

李家驥說:「毛主席要求,不要把人民和領袖分開。因為這是魚和水的關係。魚離開水,就要渴死。」

人民為水,我為魚。從群眾走出來的毛澤東,太明白群眾的力量了。對於人民群眾,他早有過生動的比喻。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裡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像群眾學習。

而現在,一副口罩使他無法自由地走入群眾中,毛澤東必須想出彌補的辦法。他的辦法,是走出紅牆環繞的北京,大量外出視察。從建國開始,他的專列就經常賓士在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的年份,他甚至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北京之外度過。

從這份長長的日程表中,我們就足可以感受到毛澤東的馬不停蹄。而這僅僅是1959年10月到1960年3月一次巡視的日程。歷時5個月的這次巡視,毛澤東跑了8個省(市),停車開會,談話59次,視察工廠、公社和部隊7次。而就在回到北京一個月後,他的專列又一次啟動外出了。因為只有走出去,他才能深入基層,才能隨時隨地停下專列,大量接見群眾代表。

鄭敏庭說:「只要能見到群眾,他總是會高興起來。有一次到孝感找到晏桃香同志,她是種棉花的能手,但是她感冒了,地方的幹部有點怕傳染給主席,毛主席說:『不要緊,怕什麼?』見到她的時候,毛主席還幽默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對我很感冒啊?』」

不戴口罩外出巡視,接見群眾代表,仍不能讓毛澤東滿足。因為他只有一雙眼睛,一雙耳朵,他擔心看得不夠,聽得太少。而且因為自己的主席身份,他更擔心人們不跟他說實話。

1955年5月14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接見剛剛組建的中央警衛團一中隊全體人員,跟大家講了話以後,他突然向這些警衛戰士提出要他們以回家探親的名義,搞調查的任務,還布置了詳細的調查內容。

其實他不是頭一次這麼做,早在兩年前,當他還在苦惱著無法更多地和群眾接觸的時候,衛士組長李家驥的父親病危。他就這麼安排過工作。

給李家驥安排的工作是:一、農業生產情況。二、農民生活情況。三,我們黨政策落實情況。李家驥一共走了7個村子,9天,回來以後向毛主席彙報了三個半小時。把我調查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做了彙報。

李家驥向毛澤東彙報了地方的很多實際情況,此後,毛澤東就開始重視這樣的調查方法。

1955年,中央警衛團一中隊組建之初,毛澤東曾親自給中央警衛局做過這樣的批示。這份批示是這樣寫的:「從全國各個省和廣西自治區,每個專區選調一名軍隊幹部,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武漢、五個大城市各選調一名軍隊幹部,集中到中央警衛團一中隊,」顯然,利用警衛戰士接觸人民群眾,了解基層實際情況,出於毛澤東的深思熟慮。

毛澤東的警衛張耀祠說:「調查回來的情況都向毛主席彙報,一個是寫了書面,然後口頭彙報,主席一個一個問。」

半年後,派下去調查的工作人員,回來彙報了看到的農村真實情況,由此引發了毛澤東一系列的思考與決策。1960年12月,毛澤東重提「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親自組織調查組,分赴浙江、湖南、廣東做農村調查。不久,中共中央先後在廣州、北京,舉行工作會議,對《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進行了制定和修改。取消了群眾意見很大的公共食堂和供給制。

一副口罩,或許拉遠了毛澤東與群眾之間的空間距離,但卻拉不開毛澤東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係。今天,時光的流逝已使逝者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毛澤東當年那折釘截鐵的論斷,卻依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推薦閱讀:

出遊如何防晒 端午外出旅遊防晒方法
{Ispie 一線一品}外出休閑小提包 鉤編過程全圖解 轉載 - 丁香花開的日誌 - 網易...
水若作品——「虹」之玉(baby外出斗篷裝)
周恩來最後一次外出視察:拒收愛不釋手拓片
外出旅遊時興私人定製

TAG:北京 | 時間 | 外出 | 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