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人群中遇險,如何向他人求救

在人群中遇險,如何向他人求救

讀書的一個好處,是可以明辨事理,幫我們理清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或者讓我們認清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在很多城市都發生過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街搶劫和侮辱婦女的事件,深圳還曾出現過歹徒持刀追殺無辜市民的情況,市民邊跑邊求救,但路人視若無睹,渾身是血的市民跑脫三次,歹徒連續三次追上行兇,其惡行令人髮指。事件發生後,人們在對受害者寄予同情的同時,輿論幾乎一致譴責公眾的冷漠和城市的非人性化,認為這是社會良知的缺失。這種輿論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但除此之外,是否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除了道義譴責,是否還能挖出什麼癥結?為什麼有的人在他的鄉下老家熱心助人、見義勇為,但到了城市裡面對暴行卻畏葸不前,這又該如何解釋?

  在紐約發生一起38名市民目睹行兇長達半小時的兇殺案卻沒人報警的事件後,兩名心理學家進行了研究試驗,得出的結論是:旁觀者沒有採取行動並不是因為冷漠無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為他們對當前的情況不夠了解。從社會認同原理來分析,這是多元無知效應。比如一個路人倒在地上,他是心臟病發作了,還是醉倒了?如果在鄉村裡,人們多會停下來詢問,但在喧囂嘈雜的都市,當人們碰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時,自然會先看周圍其他人的反應,以斷定這個事情是不是很緊急。但人們常忘記,我們在不動聲色地觀察別人的反應,而別人也在觀察著我們的反應。在相互觀望中,緊急的事件往往被解釋成非緊急事件,結果大家都沒有採取行動。此外,還有另一個較明了的原因,那就是當周圍有多人在場時,每個人的責任感都下降,大家會想:「也許其他人會幫忙的,也許有人已經這樣做了。」專家做了個實驗,讓一名大學生假裝癲癇病發作,當只有一個人在場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為85%,而當有5個人在場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只有31%。顯然正是有其他旁觀者在場,才使得人們為求救者提供幫助的責任心降低。

  這種情況,是身處都市裡的你我所應該和必須了解的。我們特別要了解在自己在鬧市裡身陷困境時,該如何求救。美國著名營銷專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所著的《影響力》一書,不僅對這種多元無知效應作了剖析,還指明了求救之道。當你處在緊急狀態需要幫助時,最有效的一個辦法是向「一個」而非向「大家」求救,這能減少周圍人對你的處境和他們的責任的不確定性。你要儘可能準確地將你需要的幫助表達出來,而不要讓旁觀者自己去下結論,因為社會認同原理和多元無知效應很可能使他們對你的處境作出錯誤的判斷。你應該從人群中挑出一個人來,盯住他,指著他,直接對他說:「你,穿藍衣服的先生,我需要幫助,請幫我叫一輛救護車來。」或「那位戴眼鏡的先生,請幫我打電話報警。」這樣做將能使你迅速得到有效的幫助。記住這一求救技巧,相信是會有很大用處的。

推薦閱讀:

易患脂肪肝的9類人群
如何看待「男子不滿自己愛犬被稱為狗刺傷路人」獲刑15個月?
健康眾人:哪三類高危人群容易患脂肪肝
凝神肅穆的掃墓人群中,有幾個身穿紅衣的女子
那些所謂的愛狗人士到底是怎麼想的?

TAG:人群 | 求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