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Concert_認識巴洛克音樂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巴洛克時期之前的西方音樂發展,從十五世紀中葉一直到1600年,我們習慣將之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正因為巴洛克音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在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區別,所以才被後人劃分為兩個時代。提倡人文主義思想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文明的一個標誌,也是文學藝術以及現代科學的開端,在音樂藝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缺乏有規律的節奏感、沒有強弱音變化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在創作技巧上的局限。此後的巴洛克音樂能夠風靡至今,與它在諸多領域的創新與變化是有密切聯繫的。有人曾經將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的美學觀放在一起,做了如下的對比――「如果把文藝復興的美學觀比做渾圓的珍珠,而巴羅克的美學觀則是形狀不整的珍珠,它是寧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著重於表現強度的一種形式」。所以我們可以很形象地總結巴洛克音樂的特點,那就是「對比強烈而略帶誇張」。相比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作品力求獲得和諧統一、舒緩流暢的效果以及整體四平八穩的風格,巴洛克音樂衝破了這種傳統,而變得更加熱烈而張揚。雖然這種風格在歷史上也曾被指責為「過於誇飾而不夠規範」,但巴洛克音樂帶動整個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事實,沒人能將之否定。西方藝術史認為,在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彆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複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深入巴洛克,讓我們從維瓦爾蒂開始。雖然他並非巴洛克的開山鼻祖,也不是當時最響噹噹的人物,但他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卻有著非同一般的號召力。作為巴洛克晚期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三位作曲家之一,維瓦爾蒂是最早出身的,所以我們整個系列文章為大家全面介紹的第一位作曲家便是這個義大利人。湊巧的是,義大利是巴洛克音樂發源、成長的所在,而維瓦爾蒂所作的《四季》也被公認為古典音樂領域最容易入門的巴洛克作品。它被錄製過上百次,從而成為世界上錄音次數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那麼維瓦爾蒂何以有如此的魅力?《四季》為什麼得到這樣的推崇?讓我們慢慢說來。 安東尼奧.維瓦爾蒂(Anton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出生於義大利名城威尼斯的一個音樂世家中,父親是教堂的小提琴樂手,所以維瓦爾蒂從小就在父親的引領下學習音樂。當時音樂與宗教有很密切的聯繫,而年輕的維瓦爾蒂則同時接受了音樂教育和宗教教育,這令他受益匪淺。從十五歲開始,維瓦爾蒂開始向教堂的神父們學習,接受宗教方面的訓練,十年以後接受聖職,還曾被委任為神父(由於他長有紅色的鬍鬚,所以很多人稱他為「紅髮神父」)。在教堂供職的日子裡,維瓦爾蒂對音樂的熱愛卻始終沒有減退,不久之後因為經濟上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維瓦爾蒂始終在威尼斯當地的一家慈善機構「仁愛音樂院」中任職,而他的職務集樂團指揮、作曲、音樂教師以及總樂長於一身。作曲家也樂此不疲,因為這樣既能夠為自己帶來較為豐厚的收入,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當時人們對音樂的需求循環往複,維瓦爾蒂則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這種需求,費盡心力不斷創作。他要為一年中每個即將到來的節日、紀念日寫作新的歌劇、神劇、協奏曲。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則是教授被音樂院收留的那些孤兒音樂知識、教她們演奏樂器。由於這些慈善機構只接收私生或者遭遺棄的女孩兒,所以音樂院樂團都由女子組成。維瓦爾蒂當時創作的許多作品也正是由這樣一支「全女子管弦樂團」來演奏的,女孩子們優雅而漂亮,演奏場面極其動人,被一些觀賞過演出的人形容為「好似一群歌唱的天使」。除了擔任這份令作曲家自己感到比較滿意的職務外,據說維瓦爾蒂還在威尼斯本地一家歌劇院做過經理,也曾在一位伯爵的府中供職,但最終還是沒能離開仁愛音樂院。期間他多次前往義大利各地甚至鄰近的國家旅行、表演。1741年夏天,維瓦爾蒂在維也納去世,客死他鄉。
和其他一些作曲家具有的豐富人生閱歷相比,維瓦爾蒂的人生似乎並沒有太多值得誇耀的經歷。他在世的時候經常遭到很多人的質疑,以至於去世之後也沒留下什麼好名聲。這並不是因為他創作的音樂不好,而是由於維瓦爾蒂的虛榮心很強。據說他十分驕傲、喜歡誇耀,所以很多人對他不屑一顧。但無論如何,我們無法否認這位義大利作曲家對音樂發展的貢獻!)
維瓦爾蒂在作曲方面所涉獵的音樂形式繁多,但人們公認他為巴洛克協奏曲領域的王者之一,維瓦爾蒂諸多創作中流傳至今的重要作品也以這類協奏曲居多。據統計,他一生總共寫作了400多首協奏曲,其中包括獨奏協奏曲和管弦樂協奏曲(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為突出獨立的樂器而作,後者則是專為管弦樂團或合奏團譜寫的)。這些作品充分體現出維瓦爾蒂的音樂天賦,從中我們可以聽到鮮活的旋律、熱情的節奏、華麗的音色以及令人感到意外的音樂主題和對比變化,可以說這些協奏曲充分體現出了巴洛克音樂的特色。另外他還將巴洛克協奏曲三個樂章的組成定型為「快-慢-快」的變化方式,成為了同類作品中的典範(當然也有例外,維瓦爾蒂自己的創作中就有兩樂章或四樂章的協奏曲)。在其眾多作品裡,有三組協奏曲(每組十二首)最為人們所熟悉――《和諧的靈感 Op.3》、《異乎尋常 Op.4》以及《和聲與創意的實驗作曲家最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正是《和聲與創意的實驗 Op.8》中12首協奏曲中的前四首。這套作品由維瓦爾蒂在1725年創作完成,曲目是題獻給波西米亞伯爵莫爾律的。維瓦爾蒂對於器樂有著天生的愛好,這套作品也充分體現出這一點。習慣上,現在通常都把《四季》稱為小提琴協奏曲,實際上它與後來古典主義時期乃至浪漫主義時期成熟的小提琴協奏曲相比,在形式上有不少差異。雖然獨奏小提琴在維瓦爾蒂的這組作品中已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多足以讓小提琴發揮獨特演奏技巧的段落,但顯然還沒有成為「主導」,樂團的地位依然無可動搖。但即便如此,《四季》依然被認為是這類作品的先驅,而被載入史冊,使其成為巴洛克時期、乃至古典音樂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我覺得,《四季》之所以能夠在三百年後的今天擁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並能被廣大聽眾所接受,與它鮮明的標題性和優美的歌唱性是密不可分的。《四季》所包含的四首作品分別被冠以《春》、《夏》、《秋》、《冬》的標題,每首作品包含三個樂章,構成四個相互獨立、彼此間卻藕斷絲連的「整體」,實在是作曲家巧妙的構想。維瓦爾蒂為每個樂章都附上了一段詩詞,以文字形式描繪每個樂章所力圖表現的主題,起到「畫外音」、「解說詞」的作用。所以聽眾隨著這些優美詩句的引導,非常容易進入作曲家所營造的音樂氣氛中,或許這就是《四季》得以成為最受歡迎古典入門曲目的原因所在吧。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就算沒有這些文字,從音樂層面來領悟這部作品,也沒有太大的難度。因為蘊含其中的主題,將隨著精緻、優雅的旋律源源不絕地流出,作曲家對四季變換細緻入微的刻畫早已深藏在音樂當中。不過,這裡還是讓我們來讀一讀維瓦爾蒂的詩句(每一段代表一個樂章):
一、春天來了,無限歡欣。小鳥唱著歡樂之歌來迎春。微風輕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天空烏雲籠罩,電光閃閃,雷聲怒號。雷鳴電閃轉瞬即逝,鳥兒重又婉轉歌唱。 二、在鮮花盛開的草地上,在簌簌作響的草叢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實的牧羊犬躺在一旁。
三、伴隨著鄉間風笛歡快的音響,在可愛春天的晴朗天空下,仙女們與牧羊人翩翩起舞。
《夏》
一、夏日炎炎,畜群睏倦,松林似火燒。斑鳩和金翅雀在聲聲歌唱。清新的微風迎面吹來,轉瞬間陣陣
二、睏倦的病體輾轉難眠,更懼怕那電閃和雷鳴,畜群也為蒼蠅所困擾。
三、啊!他的恐懼才剛開始:傾盆而降的冰雹,毀壞了他的莊稼。
《秋》
一、農夫們載歌載舞,喜慶豐收多高興。大伙兒舉杯痛飲,以酣睡結束這場歡樂。
二、不少人離開了人群,到涼爽的空氣中去散心。這季節吸引著人們,來享受那甜美的一覺。
三、獵人拂曉出發,帶上號角、獵槍和獵狗,追趕那逃遁的野獸。獵狗狂吠,獵槍鳴響,受傷的野獸驚恐萬狀,東奔西竄,精疲力竭,最終被降伏而死亡。
《冬》
一、北風凜冽,白雪皚皚,冰天雪地,戰慄不止,頓足奔跑路途艱,牙齒咯咯直打戰。
二、熊熊爐火暖身心,室外雨雪下不停。
三、冰上溜,慢慢行,謹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轉而摔倒,爬起身來又急跑,不料滑到冰窟邊。
念完這些詩句是不是感覺很有意思?其中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又如同幾幅描寫四季場景的風景畫歷歷在目。如果能夠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再來仔細回放詩句所描繪的這些場景,可以讓聽眾感受到更多有趣的東西。在《春》的第一樂章中,迴旋曲華麗而洒脫,充滿了歡快而熱烈的青春氣息;而在《夏》的第三樂章,急板的旋律更將暴風驟雨襲來時那種席捲一切的狂暴描繪得淋漓盡致;《秋》的第一樂章旋律樸實無華,充滿了質樸而單純的可愛,寓意的對象便正是那群正在慶祝豐收的農民們;《冬》的第一樂章中反覆出現一個節奏音型,由各種弦樂器反覆予以強調錶現,正影射了嚴寒中人們寒戰不止的場景。凡此種種,在這套作品中不勝枚舉,相信大家都可以根據詩句的解說和旋律的變化而親身體味到,我就不多說了。
因為《四季》受歡迎程度很高,所以數十年來,它的錄音多的令人目眩。甚至有專門搜集各類《四季》錄音唱片的網頁,版本真是數不勝數了。比較出名的優秀版本包括:PHILIPS出品的阿爾卡多獨奏、拿玻里獨奏家合奏團協奏的《名琴四季》(圖2),argo出版的巴洛克音樂專家馬里納爵士指揮聖馬丁室內樂團的版本(圖3)以及近來比較炒得比較熱的一張DIVOX出品的《古琴版四季》(圖4),呂思清為馬可波羅錄製的《四季 名琴篇》(圖5)則是國內小提琴演奏家對這部作品最出色的演繹之一。當然還有帕爾曼(圖6)、穆特(圖7)、肯尼迪(圖8)等當代小提琴名家的版本,也是各具特色的。DGG甚至還出版過一張由幕蒂聯合四位當代小提琴大師――帕爾曼、斯特恩、祖克曼、米內茨,每人用不同的名琴演奏一個季節篇章(圖9)。事實上,對於這樣一部巴洛克風味極其濃郁的作品而言,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偏愛由古琴演奏的版本,那樣會顯得更靈動、活潑一些,尤其對於樂團而言。
因此你要先相信你這種熱誠的奉獻,隨後,人們也會跟著你相信你的熱誠! 亨德爾其人其事與音樂生涯 維瓦爾蒂之後是亨德爾。巴洛克晚期最著名的兩位作曲大師亨德爾與巴赫都是德國人,而且同生於1685年,只是亨德爾比巴赫早出生一個月。亨德爾的音樂作品充滿著明亮、鮮艷的色彩以及相對通俗的旋律,或許更容易為入門聽眾所接受,所以我們先介紹亨德爾,而後再說巴赫。Georg Friedrich Handel(喬治.弗雷德里希.亨德爾)出生於德國的哈勒鎮。但是與其他許多著名音樂大師不同的是亨德爾並非出生於音樂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理髮師兼外科醫生。但小亨德爾對音樂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熱忱,對於音樂與樂器有著極高的興趣。父親卻是一個老古板,堅持認為音樂是卑賤的職業。這一點確實令人相當無奈,因為在當時社會制度下音樂家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擁有一技之長的僕人。而亨德爾絲毫沒有把這些世俗觀念放在心上,他堅持在父親的反對下偷偷學習古鋼琴和管風琴的演奏。天賦加上努力,使得小亨德爾在7歲的時候已經表現出非凡的器樂演奏水平,在當地小有名氣。哈勒鎮當地的薩克森.魏森斯菲爾大公偶然見發現亨德爾練琴時的刻苦與鑽研,深深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折服,於是大公出面說服了老亨德爾,父親終於同意他天才的兒子認真學習音樂。此後幾年中,亨德爾開始追隨頗有名望的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查豪學習鍵盤樂器和作曲,也學會了演奏雙簧管和小提琴。憑藉過人的天資和名師的指教,小亨德爾進步很迅速。
老亨德爾雖然做了妥協,但依然不想讓兒子把音樂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在當時的歐洲,律師才是最受歡迎的職業,所以父親堅持讓小亨德爾去學習法律,這個心愿直到他1797年去世時依然念念不忘。在小亨德爾11歲那年,他前往柏林勃蘭登堡選帝侯宮廷做了一次極其成功的演出,回到哈勒時父親卻已經逝世。最終亨德爾沒有違背父命,在1702年進入哈勒大學法學院學習法律。不過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鍾愛的音樂事業,利用學習之餘的時間,在當地的教堂里擔任兼職管風琴師。在完成了大學學習畢業之後,他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音樂事業中,除了在教堂擔任樂手外,還兼任一個學院的聲樂課程,並負責組織樂隊以及合唱隊演出,甚至還編寫了不少宗教音樂作品。
1703年,亨德爾正式開始了自己的音樂生涯!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亨德爾決意把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音樂事業。在老師的介紹下,亨德爾在這一年去往當時德國的歌劇中心――漢堡,在當地一家由作曲家凱澤爾領導的歌劇院擔任管弦樂團的小提琴手,這麼一呆就是三年。在這段擔任樂手的日子裡,他不斷積累著對歌劇音樂的認識,並開始嘗試創作。亨德爾最早的兩部歌劇作品《阿爾米拉》和《尼祿》就是在這期間誕生的,並在1705年首演於它所供職的凱澤爾歌劇院。
前面我們曾談到過維瓦爾蒂以及他所代表的巴洛克時期義大利協奏曲和義大利歌劇,可見在當時義大利是歐洲音樂的另一個重心,亨德爾開始萌生了前往義大利留學的念頭。憑藉當時亨德爾在音樂、作曲方面展現出的才華與天賦,當地貴族中有為數不少的「藝術贊助人」都打算拿出一筆錢供這位年輕的天才去義大利學習歌劇和作曲。只不過這種經濟贊助並不是無償的,他們出錢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亨德爾學成歸來後能為他們服務,成為貴族的「作曲機器」。年輕的亨德爾是自信的,他婉言謝絕了這些贊助人的好意,決定靠自己的力量攢足留學的費用,而不出賣的自己的前程。
亨德爾終於得嘗所願,前往當時被譽為「歐洲歌劇中心」的國度――義大利,開始了旅行、留學生涯。這一去又是三、四年。其間他周遊了義大利的各大城市――佛洛倫薩、羅馬、威尼斯以及那不勒斯等文化名城。並且結識了當時義大利歌劇音樂界的許多大師級人物――卡拉迪、斯蒂凡尼、科列里等。從他們那裡,天賦極高的亨德爾把義大利歌劇的精髓學到了手中,並在當時當地就「現學現賣」,創作了一批頗具水準的作品,甚至讓素以欣賞水平高而著稱的義大利聽眾為之折服。亨德爾這個來自德國的留學者,不可思議地迅速成為當時義大利歌劇的「典範」,足見其天分之高。 年僅25歲的亨德爾學成榮歸故里,回到德國。此時他似乎身價倍漲,處處受到擁戴,迅速被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委任為宮廷樂長。不過亨德爾卻似乎對這個「好差事」並不感興趣,雖然接受了這一職務,但作曲家顯然有自己更長遠的眼光。在當時的德國,歌劇並不受到廣泛的歡迎,亨德爾感覺自己並無多少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反而一海之隔的英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裕,聽眾對歌劇音樂有著更多的需求。但當時英國的歌劇作曲家卻十分匱乏。聰明的亨德爾見此情形,便想去英國一試身手,料想自己在那裡一定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發展。亨德爾便大膽地向當時自己的「主子」漢諾威選帝侯告假一年,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彼岸開始自己全新的作麴生涯。亨德爾的音樂非常討英國人的喜歡,所以他在英國的立足幾乎是一帆風順的,他的到來給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一股清風。然而他對故鄉德國又有眷戀之情,加之漢諾威選帝侯的召喚,所以這段時期作曲家不斷往返於英國與德國之間。直至1713年,他以一首應景、討巧的作品《女王生日頌歌》大獲英國安妮女王的賞識,並獲得終身恩俸,由此亨德爾決定在英國定居,不再回德國。然而,命運是如此的巧合!1714年,安妮女王突然去世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安妮女王膝下並無兒女,最終王位的繼任者則更令人不可思議!新國王居然是亨德爾原本在德國的主人漢諾威選帝侯喬治,原來選帝侯以英王親戚的身份登上了王位。這種局面令當時的亨德爾誠惶誠恐,因為他長居英國便是「背叛」了選帝侯,這個「小差」似乎開大了,所以在那段時期作曲家的處境頗為尷尬。不過好在最終亨德爾還是擺脫了這個陰影,據傳說是因為他為喬治國王譜寫了一部慶典音樂,深討國王的歡心。而當國王得知這部作品的作者居然是自己原來在德國的宮廷樂長亨德爾時,真是百感交集。此時喬治越加看重亨德爾的音樂天賦,不再追究作曲家曾經對自己的不專一,甚至下旨為亨德爾增加薪金,以求他能夠創作出更多悅耳的音樂供自己欣賞。就這樣,亨德爾幸運地利用自己的才華擺脫了困境,據說那套取悅聖心的作品就是非常著名的《水上音樂》。此後,亨德爾便可以專心致志地在英國這篇沃土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深受皇寵加之豐厚的薪水讓作曲家能夠在很好的條件和環境下譜寫歌劇、並組織演出,進而成為全歐洲知名的大師級人物。1726年亨德爾正式加入英國國籍,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作曲家」。這種無限風光的日子持續到十八世紀20年代末期,從那時起以亨德爾為代表的義大利歌劇在英國開始受到冷遇甚至衝擊,聽眾不再鍾情於亨德爾的作品。雖然作曲家依然努力地寫新作品,但演出卻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有這一切都令亨德爾心灰意冷。1737年不幸再次降臨,作曲家大病一場,中風偏癱卧床難起,生活也逐漸趨於貧困。正當人們都以為一代大師即將隕落之時,亨德爾卻從一部名為《彌賽亞》的文學腳本中找到了勇氣和希望。這部宗教氣息相當濃郁的文學著作,不但成為了作曲家修生養性的明燈,也標著他重新開創音樂創作風格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經歷了歌劇創作的暗淡與失落後,亨德爾在《彌賽亞》中找到了新的方向。他從腳本的字裡行間領悟到了上帝的力量與宗教的神聖而被感動;從中獲取了滋潤與力量而被鼓舞;他又回憶起年輕時代在教會擔任樂手,創作早期宗教音樂的情景。所有這一切都讓作曲家下定決心,要走出一條全新的音樂創作之路。直到1741年夏天,亨德爾經歷了數年時間,對《彌賽亞》腳本已經有了深刻而透徹的研究與領悟,於8月22日這天開始寫作基於這個腳本的清唱劇。在為時數年的潦倒生涯中,《彌賽亞》早已成為作曲家靈魂進修的寶典,加之原本就擁有良好的天賦以及歌劇創作時積累下的深厚功底,因此亨德爾僅僅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樣一部鴻篇巨著式的不朽之作。最終,清唱劇《彌賽亞》成為作曲家一生中最著名的音樂作品!第二年作品開始在歐洲各地演出,獲得極高的讚譽,亨德爾也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更高峰。此後他便把自己的創作重心轉移到清唱劇和其它宗教音樂上來,除了《彌賽亞》之外,諸如《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等都十分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個個音符之中。 但此時亨德爾的境遇卻並沒有多少改善。事實上,從義大利歌劇在英國衰落開始,亨德爾就一直在遭受大大小小的精神打擊――十八世紀30年代飽受宮廷陰謀與教會的攻擊,苦心經營的歌劇院被迫倒閉,此後又是中風與偏癱的病體折磨;40年代開始受到上流社會與貴族們的諸多指責,還染上了嚴重的精神衰弱症;1751年,亨德爾再次遭受不幸――雙目失明。這般一次又一次的折磨雖然沒有讓亨德爾崩潰,卻讓他的身體越加衰弱。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作曲家依然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創作的熱情沒有減退、演奏的工作沒有停止。然而,巨星總有隕落的那一天。1759年春,74歲高齡的亨德爾依然照例指揮了自己作品的演出,在雷鳴掌聲的背後大師終於還是倒下了。幾天後的4月14日,作曲家與世長辭。
亨德爾的一生充滿了坎坷的經歷,以上這些文字只講述了他生命歷程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時期。真實的亨德爾是一個終生沒有婚姻家庭的「胖傢伙」,且對衣著打扮頗為講究,所以在社交場合相當引人矚目。他睿智而驕傲,所以很多人說亨德爾是個桀驁不馴、傲慢無理的人。可見這為音樂圈中的天才、大腕兒、公眾人物,雖然有很多崇拜追隨者,但卻並不怎麼受同僚的歡迎,這可能與亨德爾從不服輸、低頭的性格有關。由此我們更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神經堅強的人,因為無論在怎樣的生活境遇或者社交圈子中,無論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事業遭到怎樣的打擊,亨德爾都從未輕易放棄;在大多數時間中他都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絲毫不因為自己擁有較高的天賦就有所懈怠。或許這與亨德爾的先天秉性有關,或許也與他中年時在《彌賽亞》中取得精神世界的大徹大悟有關。另外關於亨德爾的一種評價則認為他是一個樂觀而幽默的人,這種性格在他的音樂中也有比較多的體現,在下一篇章中我們會為大家詳細介紹亨德爾幾部較為著名的音樂作品。
亨德爾處於巴洛克晚期,所以他的音樂中充滿著這個時期特有的明快韻味,某些作品甚至堪稱那個領域的巔峰之作。他的歌劇雖然如今上演的機會相對較少,但卻是巴洛克同類題材作品中最為上等的創作。他的管弦樂協奏曲與同時期巴赫、維瓦爾蒂的一些作品並列為當時最優秀的協奏曲。而亨德爾的宗教清唱劇,更以《彌賽亞》為代表,成為同類題材中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當然,由於作曲家本身的性行使然以及來自生活壓力,另外的不少作品難免會有「敷衍了事、草率而行」的弊端,缺乏思想深度與音樂內涵,但亨德爾的作品卻總能夠給人一種光彩四射、明亮照人的色調,並將義大利、德國、英國等地不同的音樂傳統和創作技巧融為一體。而源自亨德爾大腦的源源不絕的音樂靈感,則更令他的作品充滿著靈性的可愛。
先來談談亨德爾的歌劇。作曲家一生所著的歌劇有將近50部,這些作品大多作於他在義大利留學以及英國生活期間。雖然亨德爾並不是歌劇領域的改革者,他更多擔負起了繼承、發揚義大利歌劇的職責,但由於其良好的音樂創作天賦,加上在義大利留學期間得到了眾多名師的指點,因此在歌劇領域取得了超乎尋常的成就。起碼在同時期的作曲家當中,幾乎沒有人能在歌劇領域超越亨德爾的作品。可惜的是,這數十部歌劇作品如今能夠上演的卻不多,因為很多曲譜和劇本早已遺失,只留下了一小部分,且錄音資料屈指可數。記得在去年的某個時候,曾經有幸在電視中欣賞到一台國外製作的亨德爾歌劇詠嘆調選唱。雖然場景布置和人物服飾都是極富現代感的,甚至連故事情節都被賦予全新的表現手法,但是演員們卻演唱著300年前亨德爾編寫的旋律。那檔節目給我留下了很深刻地印象,流暢而嫵媚的旋律充滿著巴洛克特有的艷麗色彩,無論是快板還是慢板,都浮現出令人耳難忘的潤澤,聽完之後感覺意猶未盡。然而第二天當我專門前往各大唱片店,欲尋亨德爾的歌劇唱片時,卻落得兩手空空,不禁令人惋惜。
除了歌劇之外,作曲家最受歡迎的作品當屬協奏曲以及標題管弦樂,這也是本篇的介紹重點。在這些器樂作品中,亨德爾同樣展現出其無與倫比的才華。他的大協奏曲被出版整理的主要有兩部――Op.3以及Op.6,前者一共有六首,而後者一共是12首。相比較而言,作於1739年的Op.6更受到人們的好評與喜愛。這套協奏曲是亨德爾在一個月內寫完的,而目的也很簡單――只是為了在倫敦市內、郊外的公園、花園內演出而作。當時作曲家在英國的境遇已經較為慘淡,他的歌劇已經無法吸引倫敦聽眾的耳朵。所以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為了能夠得到最起碼的經濟保障,他不得不依靠創作這些大協奏曲來討得貴族聽眾們的歡心,以求自己的溫飽。雖然如此,但這套作品卻充滿著濃厚的藝術底蘊,顯然並不是作曲家敷衍了事的結果。因此,亨德爾的《Op.6 12首大協奏曲》被公認為與J.S.巴赫所作的《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並駕齊驅,譽為巴洛克時期最精美的協奏曲之一。
亨德爾的大協奏曲更多傾向於義大利風格,因為作曲家十分欣賞其中的對比思想。這種對比體現在一組2-4件的獨奏樂器(通常是兩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與整個樂團的音色形成對比,同時配以大健琴,營造出豐富透明的色調。在Op.6這套作品中,亨德爾流露出他個人內心世界細膩而豐富的情感,同時又借優美而明亮的旋律,將自己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美好嚮往與歌頌表達出來。這12首協奏曲每曲由3-6個樂章所構成,每一首作品又有自己獨到的風格與特色,譬如:No.1莊嚴而雄偉;No.2透出田園牧歌氣息,No.3充滿悲劇色彩;No.12則顯出安寧與和諧。其中尤以No.2以及No.6最為著名,也最常被上演。每個樂章的曲式也是豐富多樣的,從典型的舞曲到笨重的賦格,有明快悠揚的快板,也有憂鬱感傷的片斷。評論家們將這些作品的高度藝術性讚譽為「即興創作的巔峰」,而對於普通入門者而言,亨德爾的這套大協奏曲也堪稱巴洛克音樂的入門佳選。
除此之外,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曲則是他在器樂作品領域的又一套佳作,目前我們可以聽到的主要有12首,分別被編入Op.4以及Op.7出版,各6首。亨德爾原本就是一位演奏技巧極為高超的管風琴家,他所作的管風琴協奏曲自然也有很高的水準。雖然亨德爾在英國時主要把創作精力放在了歌劇以及神劇方面,但他對於管風琴的喜愛卻始終沒有減退。作曲家首創了在神劇演出之前先演奏一段管風琴的習慣,以便在劇場內形成一種肅穆的氛圍。一開始只是管風琴獨奏,後來逐漸演變為樂隊與管風琴一同演奏,既而造就了亨德爾的這些管風琴協奏曲。雖然這些作品的知名度以及受歡迎程度可能不如先前的大協奏曲,但同樣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不過亨德爾最著名的器樂作品不是他的大協奏曲、也不是管風琴協奏曲,而是兩部標題組曲――《水上音樂》以及《皇家焰火音樂》,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剖析這兩部大作。先介紹《水上音樂》,而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為大家略略帶到過這部作品。1714年亨德爾正在英國大施才華,早已把自己的故鄉德國拋在腦後,也正在這一年,十分賞識其才華的英國女王安妮去世了。由於女王無後,直到第二年新國王才登基,而新主卻是來自德國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他也正是亨德爾在德國時候的主人。喬治國王接位後不久,倫敦的齊爾曼林克男爵為慶祝新帝即位,便準備在1715年8月於泰晤士河上舉行一個水上遊樂會。這種水上夜遊是當時英國皇室最時髦、最熱衷的夏季活動,而在遊覽過程中音樂卻是必不可少的娛興節目。亨德爾恰好受命編寫這樣一套背景音樂,他當時正在忐忑不安中,因為生怕喬治一世國王記恨他當初在德國時的背叛,而受到懲罰,所以接到這個任務後亨德爾十分賣力,很想將功贖罪。到了遊覽日這天,泰晤士河兩岸彩旗飄揚,圍觀者數以千計,河面上舟帆蕩漾,場面尉為壯觀。喬治一世的龍船開路在前,旁邊則有乘坐著樂團的小船相伴。演奏家們在樂長亨德爾的帶領下,演奏著由作曲家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為國王、貴族們的遊覽助興。曲目旋律流暢、歡快而熱烈,最終的演出效果非常之好,亨德爾因此受益匪淺。
《水上音樂》與亨德爾的其他器樂作品相比有很多不同,其中採用大量的銅管樂器便是最突出的特點。因為要在露天表演,所以需要整個樂團擁有比較大的音量,因此作曲家刻意增加了銅管樂器的數量,這在當時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創舉。在音樂藝術性方面,《水上音樂》曲調新穎,情緒積極、活潑明快,充滿著巴洛克宮廷貴族氣息。其實根據一些文獻的記載,《水上音樂》最早的原始手稿早已丟失,目前演奏的版本主要採用卡爾.萊德利希.克里塞德核定、整理並改編的復原版本。全集共計20首曲子,根據亨德爾前後參加過三次水上夜遊的經歷,又分為三套組曲。其中第一組曲包括前10首F大調的曲子,第二組曲則包括5首D大調曲子(11-15),G大調的最後四首曲子(16-19)則集為第三組曲。英國指揮家哈蒂則於1923年在20首全集的基礎上,選出其中六首編為精選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如今我們在市場上能夠買到的《水上音樂》唱片版本有很多,但有些是全集版,有些則是精粹版,在選購的時候需要多加留意。
緊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另一部《皇家焰火音樂》。雖然它與《水上音樂》擁有同等的知名度,但創作的年代卻要晚許多,已屬作曲家晚期的作品。這套組曲是有歷史背景的,1749年4月份《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在倫敦簽署,標誌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束。英國皇室準備用一場焰火晚會來慶祝和平,而亨德爾則受命為焰火表演創作背景音樂。4月下旬,《皇家焰火音樂》首演於倫敦渥哈爾花園,亨德爾親自擔任指揮,而後曲目引起極大轟動,一舉獲得成功。雖然那場焰火晚會搞得很糟糕――燃放煙火時居然發生了火星飛濺而引發火災,燒掉帳蓬的意外事件,但《皇家焰火音樂》卻永久地流傳下來。 由於在創作前英王要求在這部作品中不要出現提琴,所以我們可以在作品總譜上看到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的數量極其驚人!為了體現出音樂的非凡氣勢,亨德爾為這部作品編配了24個雙簧管、9個圓號、9個小號、三個定音鼓以及12個大管。後來修訂時,亨德爾則執意進入了弦樂器。這種大編製樂隊的配器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據說首演當天動用了一個百人樂團進行演出,可謂史無前例,由此也可見亨德爾頗具水準的配器功夫。《皇家焰火音樂》由六個樂章組成,整體風格輝煌、壯麗。第一樂章《序曲》篇幅較長,大約有8分鐘左右,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慢板和快板。開門見山就給聽眾一種華美富麗的感覺,氣勢十分恢宏,然後以傳統的賦格開始快板主體,利用樂器之間的對比重疊,表達有活力、複雜的織體,然後又回到慢板。第二樂章是布列舞曲,帶有明顯德國風格的一首短小精悍、輕鬆愉快的舞曲,二部曲式,和第一曲有著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品。第三樂章副題為「西西里風格的廣板」,又被後人稱為《和平》,原因自然是因為其中充滿著安詳、和諧的氣氛,給人以寧靜舒緩的感覺。第四樂章又回到了快板和激情,命名為《歡欣》,仍舊是二部曲式,和標題一樣的充滿著活力。最後兩個樂章都是小步舞曲,曲式是高潮、緩衝、高潮,頗有首尾呼應的創意。如今通常習慣將這兩個樂章連續演奏,甚至合併為一個樂章。最後部分是大管與雙簧管合奏,終曲在高潮中結束。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是非常吸引人的,所以唱片錄音種類較多,他的協奏曲、管弦樂組曲都有很優秀的演繹。一般而言,馬里納指揮聖馬丁樂團、加迪納指揮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哈農庫特指揮維也納音樂家協奏團以及平諾克指揮英國協奏樂團演奏的亨德爾管弦樂作品都是很好的選擇。管風琴協奏曲方面庫普曼擔任獨奏、阿姆斯特丹巴洛克樂團協奏的Erato版是三星帶花級的首選。Op.6大協奏曲的首選版本則是Chandos發行的圖羅維斯基指揮音樂合奏團版。好了,亨德爾作品中的協奏曲和管弦樂部分就談到這裡,在下一篇中我們會著重向大家介紹亨德爾的傳世之作《彌賽亞》!
推薦閱讀:
※Ⅲ 巴洛克音樂與巴赫的平行宇宙
※輕鬆欣賞古典音樂--入門曲目及版本漫談(巴赫和巴洛克音樂)
※人人都能看懂的維瓦爾第《四季》賞析——《秋》
※巴洛克音樂
※西方音樂史話(十三) ——巴洛克音樂(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