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給世界經濟服「中藥」,藥到病除!
(2016-09-03 01:20:00)
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G20杭州峰會下個月初即將召開。自去年G20安塔利亞峰會結束後,世界目光就聚焦中國杭州,國際社會就期待中國方案。昨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峰會召開前出席了一次重要會議!8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看!在即將召開的G20杭州峰會前,總書記又給疲軟乏力的世界經濟開出「一劑良方」~
「一帶一路」良方能治什麼病?
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的GDP增速為6.7%,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但對於習慣於兩位數增長的國人來說難免會低落。
跳出中國看世界又是什麼情況呢?今年4月12日,IMF再次下調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這是過去這幾個月以來,IMF連續下調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曾由3.6%下調到3.4%,再於4月12日,進一步下調到3.2%。2016年第一季度剛剛過去,IMF就對全年經濟做出3.2%的增長預期,這已經非常接近於2015年全球經濟3.1%的實際增長率,而且還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值得警惕。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增速仍遠超世界增速,頂著如此巨大的下行壓力,還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績取得來之不易。面對世界經濟如此大的下行壓力,推進「一帶一路」不可謂不是「一劑良方」。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包含了許多可以重振世界經濟的國際合作舉措。「一帶一路」倡議所確定的五大國際合作重點領域,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其重點合作內容正是投資和貿易。「一帶一路」不是單一通過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通過沿線各國採取財政、貨幣政策和結構改革在內的強有力組合措施,促進國際合作,用貿易和投資兩大驅動引擎激活全球經濟增長的潛能。
看習主席縱論「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並不是一個新詞,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之後,「一帶一路」成為國際上最熱的一個詞,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國家級頂層戰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合作重點,力求探索經濟增長之道,實現全球化再平衡,開創地區新型合作。截至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极參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伴隨著習近平主席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論述,「一帶一路」的含義也逐步豐富起來~
一、論淵源:古老絲路,友好篇章;千百年來,薪火相傳
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演講
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現代的生機活力,友好的合作之路續寫共贏的精彩篇章。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延續,又是領導人治國方略的創新。在這條合作之路上古有絲綢、瓷器的商貿往來活動;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取真經的動人故事。今天,「一帶一路」又煥發了往日生機,亞歐非大陸的發展又連成一體,在互通有無中共享機遇,共享成果。兩千多年前的互利合作之路薪火相傳,是生命力的體現,更是歷史潮流的選擇。
二、論目的:關鍵時期,互利共贏;重要夥伴,共同發展
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著力點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全方位、多層次發展國際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的利益匯合、互利共贏。實現民族振興的共同使命和挑戰,需要我們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不斷深化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合作關係。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演講
南亞地處「一帶一路」海陸交匯之處,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方向和合作夥伴。中巴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與「一帶一路」關聯緊密,進展順利。兩大走廊建設將有力促進有關國家經濟增長,並為深化南亞區域合作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開闢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
世界經濟發展已經復甦乏力,在經濟危機後進入到了全面遭遇增長瓶頸的困境。未來十年,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是一個關鍵時期,中國發展的貢獻對世界的發展是關鍵貢獻,中國經濟進,則世界經濟進;世界經濟衰,則中國經濟難。正是這樣的命運共同體,讓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就是要把自己和世界各國聯繫起來,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讓「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夥伴共同發展。那些質疑中國提出「中國威脅論」、「中國新殖民主義」的國家,其用意就是「損人不利己」,自己不發展也不許別人發展,對此,世界有識各國都要長點心!
三、論宗旨:相互合作,造福各國;互聯互通,共享成果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
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是在新形勢下擴大全方位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要致力於使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
——2015年4月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開闢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
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同時也在互利合作上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為各國造福。在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方面,積極加強同國際組織和金融組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等等。在推動經濟走廊建設方面,中國積極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局限於實實在在的政策、項目上,中國在人才交流、文化傳播方面也逐步展現自身軟實力,用中國智慧影響沿線,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
四、論原則:共商共建,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2015年3月28日,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發表的主旨演講
我們以共商、共建、共享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
——2016年6月22日,在烏茲別克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這個原則習近平主席曾多次論述。他一連用三個「共」字來闡明「一帶一路」的建設原則,說明「一帶一路」是沿線各國合奏的「交響樂」,而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曲」。面對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層出不窮的國際問題,只有中國一家也辦不了這件事。
「一帶一路」上的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要,共商就是要找到雙方利益的匯合點,在利益匯合點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共同構建利益共同體。只有使雙方的利益得到發展,雙方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談得上共享。否則,你只對別人說「我需要利益最大化」,這樣的思維,別人會參與嗎?
五、論方略:互聯互通,拉緊紐帶;積极參与,共同開發
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
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絲路基金是開放的,可以根據地區、行業或者項目類型設立子基金,歡迎亞洲域內外的投資者積极參与。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的講話
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目標。「一帶一路」建設打造跨越國界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靠得就是各國深入合作、互聯互通、相互借鑒、共同承擔。中國自古就有「唇齒相依」的思想,這種思想會增強中國在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的責任意識、團隊意識,讓中國在失衡的世界經濟環境中用於擔當「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責任。但話說回來,單靠中國一家之力難以扭轉嚴峻的經濟形勢。「一帶一路」的倡議是開放的、包容的,不僅是中國和「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參加,而且也歡迎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參與共同開發。發達國家、國際組織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借鑒。
彩蛋:「一帶一路」的成效,讓習主席告訴你!
雙方簽署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匈塞鐵路、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E763高速公路、科斯托拉茨電站改擴建、河北鋼鐵集團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等一批重大項目先後落地,形成了兩國大項目合作整體推進的喜人局面,取得了良好經濟社會效益,在中東歐地區產生了積極影響。
——2016年6月16日,在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真誠的夥伴》的署名文章
2015年,中烏雙邊貿易額35億美元,是建交初期的70多倍,中國連續3年成為烏茲別克第一大投資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4條管線全部過境烏茲別克。雙方今年2月建成了中亞第一長隧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成為連接中國和中亞交通走廊的新樞紐。雙方都支持修建中吉烏鐵路,願同有關國家共同推動商談工作。雙方共同實施了輪胎廠、聚氯乙烯廠、鹼廠項目,開展了棉花加工合作,落戶中烏工業園的瓷磚、智能手機、製革、製鞋項目已經初具規模。可以說,雙方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已經取得重要早期收穫。
——2016年6月21日,在烏茲別克《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發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
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們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2016年8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時的重要講話
面對「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各種計劃已經由理想變成了現實。面對上述豐碩成果我們還能說什麼呢?這些成果既是超出預期,也在情理之中,這既離不開中國的積極倡議,努力推動,也離不開沿線參國的共同建設,通力合作。在此,我們期待「一帶一路」的碩果越結越多~
總結:
對於即將召開的G20杭州峰會,世界各國都充滿期待。既是期待世界經濟以此為轉折點復甦增長,又是期待中國作為主辦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會帶來哪些方案。習近平主席在開會前就給乏力的世界經濟吃了第一顆「定心丸」。相信在即將到來的G20杭州峰會上,更多中國智慧將會不斷迸發,更多中國方案將引領世界經濟走出困局。
延伸閱讀:美媒:「一帶一路」雄心遠超馬歇爾計劃
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道美媒稱,一項最新分析認為,中國重振古代歐亞貿易路線的宏偉計劃可能產生比馬歇爾計劃或歐盟東擴更深遠的經濟影響。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8月8日報道,歐利盛-SLJ資本公司首席執行官任永力表示,在美國和歐洲的政治前景都高度不確定的情況下,這一被稱為「一帶一路」的鐵路、公路和港口建設計劃將通過傳播經濟繁榮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據任永力估算,整個計劃的資金規模高達1.4萬億美元以上。
任永力說,這項計劃還將增進貿易關係,並隨著中國的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開設分支機構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的任永力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地緣政治事件實例。從長遠看,它很可能對全球經濟和政治力量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報道稱,「絲綢之路經濟帶」將經由中亞延伸至歐洲,而「海上絲綢之路」將包括通往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海上航線。雖然中國並沒有把「一帶一路」稱作新的馬歇爾計劃,但這並不能阻止人們將它與美國二戰後重建西歐的努力進行比較。
據任永力估算,「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44億人口和大約40%的全球經濟;其規模約是馬歇爾計劃的12倍;中國的支出可能高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9%,大約是美國在戰後歐洲復興計划上開支的兩倍。
任永力說:「"一帶一路』倡議就規模而言可能是馬歇爾計劃的好多倍,也比馬歇爾計劃或歐盟東擴更具雄心。」
這並非毫無風險。實施一項這樣的宏偉計劃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腐敗問題、項目延期和地方阻力等風險。中國支持的計劃以前也經常碰到麻煩,特別是在非洲,而且也無法保證潛在受援國會欣然接受援助。
報道稱,此外,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重振這些貿易路線卻需要很多資金。在國內需要資金的情況下把錢送到國外,這也許不會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不過,至少中國擁有一項計劃。
任永力說:「這是一項三四十年的計劃,這個事實本身就很了不起,因為中國是唯一擁有長期發展計劃的國家。這凸顯出中國政策的長期性,與大多數西方國家的政策以短期行為為主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且,這也是軟實力的雙贏。
他說:「"一帶一路』倡議可能也是一場大規模的公關活動,能夠贏得這些(沿線)國家和地區政府及公眾的支持。」
「一帶一路」歐亞陸海空通道速成網路逐步成型
今年1月,武漢開通直飛迪拜國際航線,拓展了「一帶一路」國家與地區互聯互通網路版圖資料圖片
大公網6月24日訊(記者張寶峰)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5月接受媒體採訪時列舉的「一帶一路」八大早期收穫之一便是「互聯互通網路逐步成型」。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連體」發展的基礎條件,近年來,亞歐國家在陸、海、空等交通領域的合作如火如荼,為「物理連通」創下良好開端,同時網路互聯也得到加速推進,為沿線國家在虛擬世界的連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4月12日,新華社發出了一則資訊,短短40多個字卻讓關注「一帶一路」建設的人們激動不已。「匈牙利國會12日批准匈牙利和中國政府簽署的關於匈塞鐵路匈牙利段開發、建設和融資合作的協議。」這意味著匈塞鐵路距離正式開工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6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塞爾維亞期間表示,中方願同塞方加大合作,推動匈塞鐵路項目全面開工,早日通車。
匈塞鐵路築中歐「走廊」
這條全長350公里的鐵路是中國在歐洲合作建設的第一條鐵路,鐵軌所伏的歐亞大陸結合部亦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板塊。鐵路通車後,布達佩斯至巴利格萊德的運行時間將從8小時縮短至3小時以內。塞爾維亞交通研究所總經理米盧廷.伊格亞托維奇曾説,這條鐵路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的「歐洲走廊」。
作為連通絲路國家最重要的介質之一,匈塞鐵路只是「一帶一路」沿線鐵路建設一個縮影。同時期,中國正加大通往東南亞及南亞的鐵路建設力度。早在去年8月,中泰已經達成意向,修建中泰鐵路,在經歷一波三折之後終定於今年9月開工,令運籌已久的「泛亞鐵路網」日顯其形。業內普遍認為,泛亞鐵路建成後,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起一條經濟合作的黃金走廊。
伴隨中國「走出去」的步伐日漸加快,高鐵已經成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自然也少不了中國高鐵的靚麗身影。今年3月,由中印尼企業聯合體承建的印尼雅加達至萬隆高鐵項目5公里先導段實現全面開工。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向世界,同時也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對接的早期收穫工程,被視作中國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樣板。
另一方面,公路領域的互聯互通也在悄然間快速推進。以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橋頭堡新疆為例,從去年開始就積極探索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陸續與哈薩克、塔吉克等國建立了相關的道路運輸機制,開通烏魯木齊到哈薩克、土耳其、喬治亞的國際公路貨運班車,內地貨物到歐洲僅需16到18天。
新疆開逾百條國際公路線
截至今年2月,新疆已經與周邊國家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07條,去年,新疆國際道路運輸完成貨物運輸量414.85萬噸。
今年5月,位於西南腹地的重慶正式開通至東盟的公路班車,這標誌?中國西部地區又增添了一條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向國際公路物流大通道。
與「一帶一路」密切相關的省份也在加速布局「絲路空中航道」,空中互聯互通航運體系日益完善。數據顯示,10年前,廣西南寧吳圩機場沒有一條直達東盟的航線;10年後的今天,在南寧機場37條出入境航線中,東盟航線已經佔了27條,東盟通航點已達20個。
「一帶一路」朋友圈擴容 逾百國家及組織積極響應
【編者按】今年5月,中國外長王毅在梳理「一帶一路」建設早期收穫時指出,兩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起步順利,開局良好。截至目前,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70多個國家和組織均表達了支持和參與,真正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合作框架。本報從今日起刊發系列專題,從國際共識、金融制度、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貿易投資等八個方面報道「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兩年來的階段性成就。
16日,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聚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參展商。圖為與會者在俄羅斯展位諮詢新華社
大公網6月22日訊(記者李理)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訪問印尼時又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條沿途國家包括全球三分之二人口、總體財富近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帶,「一帶一路」進而被認為是中國躍升為全球負責任大國的路線圖。
歐亞非多國主動對接
去年3月北京發布「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明確提出,相關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此後,越來越多國家逐漸改變了最初疑惑、冷眼旁觀的態度,轉而開始接納這一構想,最終主動對接中國倡議。
塑造雙贏全新國際秩序
外交觀察家和項目參與者更加清楚地看到,透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不僅能夠擴大和周邊國家的利益交集,緩解安全困境,更可以和沿線眾多發展中國家實現雙贏,最終塑造一個區別於「強者欺弱」的全新國際秩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稱,沿線國家多半擁有豐沛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但普遍缺乏資金、人才、技術,且面臨基礎設施不足、市場規模過小、治理能力不佳等瓶頸。而中國所具備的優勢可以協助這些國家克服瓶頸,激發經濟發展動力。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局長郝福滿的判斷是,這一個厚積薄發的歷程。在他看來,只有當「一帶一路」的絕大部分項目都落地,收效才會逐漸顯現。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王義桅指出,對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考慮就是以資金、技術優勢制訂新基礎設施產業標準,通過修建能源管道和人民幣國際化爭取大宗商品定價權。同時制訂新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對世界而言,「一帶一路」倡議則超越了近代殖民體系與戰後霸權體系,通過包容性技術、包容性制度,正在開創包容性全球化,打造現代化和文明的共同復興,最終能夠開創國際與地區合作新模式,造福全球。
印度客商(右)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採購商品資料圖片
【地方省市「出海」各顯奇招】
繼去年中國出台清晰的「一帶一路」框架指引後,多個部門組成的「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浮出水面,再加上亞投行、絲路基金紛紛運營,內地各省市也各出奇招,擴大自己在「一帶一路」沿途的朋友圈。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司巡視員歐曉理今年2月在「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聯盟研討會上說,透過一個頂層設計、一系列國際部署、一系列合作協議、一批重點項目和一套保障支撐體系,「一帶一路」建設目前是起步順暢,開局良好。其中,地方和國家總體方案的銜接是保障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吉林輸出優勢農業技術
吉林在今年「兩會」上一口氣提出了五個境外合作園區,數量居全國第一。這五個海外吉林境外合作園區分別是:中俄什克托沃農牧業產業園區、中俄濱海邊疆區木材加工園區、中蒙現代農牧業國際合作園區、中朝柳多島製造園區、尚比亞農業合作園區。可見,吉林在東北亞划了一個大圈的做法,暗合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輸出優勢農業技術的邏輯。而乍看之下,尚比亞和吉林沒什麼關聯,但其實早在五年前,吉林就用農業技術專家敲開了這個非洲國家的大門。
天津打造鐵路科研重鎮
和吉林高歌猛進的建設海外園區不一樣,天津在下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稿中只提到一個國家─印尼。這個由聚龍集團牽頭的產業園主打農業牌,建成後將構成完整的棕櫚油產業鏈。
天津看好的印尼是不折不扣的「一帶一路」節點國家,今年1月動工的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全產業鏈輸出高鐵技術的首次嘗試,該消息也讓天津不少企業為之振奮。隨後,4月在天津武清區年產93萬件鐵路專用設備配件項目啟動招標,正是天津打造「一帶一路」鐵路科研重鎮的實踐。
寧夏與伊斯蘭能源合作
寧夏則將眼光放在地緣相近的伊斯蘭國家中。在今年寧夏「兩會」期間,銀川開發區所屬銀川育成投資有限公司、廣州開發區工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與全球最大的石油企業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簽署了關於成立合資公司、促進沙特─中國產業合作、推動招商引資及本土化進程的合作備忘錄。寧夏的海外戰略由此便十分明晰,瞄準了伊斯蘭世界能源合作。
上海推動沿線企業聯盟
每個地區在海外布局勢必也要借力本身的企業,例如吉林就明確支持一汽集團和長客股份向俄羅斯、泰國轉移產能。而作為諸多企業的亞洲總部基地,上海市長楊雄提出,上海將制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方案,推動成立「一帶一路」企業聯盟。
【示範項目重能源基建】
「一帶一路」倡議塑造全新的國際秩序,靠的就是一個又一個在沿途落地生根的經濟合作項目。其實,越來越多國家表示支持倡議,看重的也是與中國對接能源和基建項目巨大的合作空間。
細數「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的示範項目,不難看出絕大多數都和能源基建相關,例如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中國─俄羅斯東線天然氣管道、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國─哈薩克物流合作基地等。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龔婷對大公報記者表示,中國與這些沿線國家在能源領域利益契合度高,此外開展長期穩定合作的願望和基礎也很強,能源合作領域的早期收穫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大亮點。
龔婷以具有指標性意義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舉例說,巴方國內電力緊缺,對電力需求旺盛,去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期間,雙方簽署的51項合作協議和諒解備忘錄中,有近20個項目涉及能源領域,其中以電力領域的合作最令人矚目。此外,中俄、中國─東盟在核電、油氣方面的合作也在加速。
產融結合創新合作模式
在基建領域,商務部副部長張向晨在今年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間隙表示,中國願意分享「一帶一路」海外基建的龐大市場。他於早前指出,世界各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旺盛,但又都普遍存在建設資金籌措難的問題,支持和鼓勵企業通過產融結合創新商業合作模式,一直是各國政府努力倡導和推動的重要方向。僅僅在非洲,去年中國企業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就達到76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48億美元。
中銀香港收購母企東盟六國資產 謀「一帶一路」宏圖
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表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中銀業務發展十分有利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網6月7日訊(記者邵淑芬)中銀香港在完成出售南商後,正加快收購母行中行東盟資產的步伐。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昨日於股東會後首次披露,是次收購的東盟資產涉及六個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及柬埔寨,希望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收購工作。他指出,「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銀業務發展十分有利,中銀未來定位將由城市性銀行轉為區域性銀行,向母行收購六個東盟國家的資產將帶來重大推動力。
岳毅說,是次收購的六國東盟資產,當中除中國銀行(泰國)及馬來西亞中國銀行為當地註冊子銀行外,其他均為當地分行。
根據年報披露的資料,中行在這六個東盟國家擁有資產分布具體為:泰國三處、馬來西亞七處、印尼三處、其他菲律賓、越南和柬埔寨各一處。
未來續收購亞太區資產
岳毅表示向母行收購東盟資產的工作進展十分順利,他形容收購工作是將中銀由城市性銀行打造成區域性銀行的重大動力。他又透露,中銀於東盟區的貸款已達100多億港元,今年亦有20多億美元的儲備項目,發展潛力巨大,加上未來母行的亞太區資產亦考慮注入中銀,隨著「地盤愈來愈大」下,該行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被問到出售南商所得,是否足以應付收購東盟資產的支出時,岳毅強調,無論是出售南商或收購母行資產,均是以市場價格出售或收購,指董事會下已由獨立非執行董事成立委員會,選擇第三方認可公司參與定價,以確保定價完全市場化及透明。他亦被問及出售集友銀行一事,他表示,一切仍在研究當中,不便透露。有消息後會公布。他表示,為集團長遠發展,沒有停止資產兼并收購的考慮。出售南商後,該行會加快向母行收購東盟資產,希望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收購工作,未來考慮進一步收購母行的亞太區資產。
「一帶一路」利中銀髮展
談及未來東南亞業務的發展計劃,副總裁林景臻表示,中銀未來東南亞的策略,是找住「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兩個機遇,目標成為東南亞企業選擇往來銀行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銀行首選。他續稱,未來隨力拓機構客戶外,亦希望成為區域性個人銀行,向中高端客戶提供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產品及服務。
在股東會上,有股東問到中銀於「一帶一路」上有何部署。岳毅表示,「一帶一路」為國家戰略計劃,香港可充當超級聯繫人角色,而中銀正準備向母行中行收購六個東盟國家的資產,對該行發展成區域性銀行有利。他續稱,內地有六成企業均是通過香港作對外投資,香港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地。加上亞洲地區使用人民幣的採納率亦上升至50%,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人民幣的使用量亦可望進一步上升,而人民幣業務亦是中銀的主要來源之一,故「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銀業務十分有利。
派特別股息須通盤考慮
股東亦十分關注出售南商後,中銀會否派發特別股息。財務總監隋洋表示,出售南商後,中銀獲利300億港元,大大增加了該行的資本實力。她指,派息將視乎香港業務、「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機遇,收購母行東盟資產並將中銀由城市銀行發展成區域性銀行,以及監管要求等等,作一併考慮。她續稱,十分明白股東對派特別股息的願望,指該行一直有穩定的派息水平,派息比率約48%左右,希望在股東短期及長期利益中取得平衡,最終是交由董事會決定。
評級機構穆迪發表報告,維持中銀香港「Aa3」的長期銀行存款評級,而長期存款評級和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的展望仍為「負面」。報告提到,中銀香港繼續面對具挑戰性的運營環境,更重要的是東盟國家的宏觀因素評估普遍低於香港,而收購母行的東盟資產,將令中銀香港承受的風險增加。
左起:中銀香港財務總監隋洋、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風險總監李久仲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中銀成境外首家CIPS參與行】
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去年10月8日正式上線運行後,市場一直認為會與本港的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TGS)構成競爭。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昨日確認,人行上周末已批准中銀以直接參与者身份加入CIPS,為境外人民幣清算行中的首家。他表示,此舉進一步提高該行人民幣清算效率,並鞏固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加強兩地互聯互通,有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岳毅表示,有關係統由人行主導和投資,屬國家主權性質,是構成全球人民幣網路的重要一步,對本港作為全球人民幣離岸樞紐,為兩地互聯互通及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幫助。他又指CIPS系統由人行主導,不存在股份分配。目前離岸市場共有約20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中銀香港是首家跨境支付系統境外的直接參与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總部設在上海,並於去年10月上線運行。首批直接參与機構包括工商銀行、滙豐中國等19家境內中外資銀行。
有利在岸離岸市場互動
市場一直指CIPS會與本港的RTGS構成競爭。岳毅表示,港元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TGS)作為全球運作時間最長的系統,接連全球200多間銀行和機構,每日清算量最高時達一萬億元人民幣。他續稱,RTGS除運作時間最長外,效率亦是最好,中銀加入CIPS後,可大大提高該行的清算能力。
至於外匯交易中心早前公布,六間境外銀行可參與境內外匯交易。他認為,是在本港原有人民幣清算行和境內代理行的基礎上,增加跨境兌換渠道,不影響原有安排,又指有利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匯率互動,讓參加行提供更多選擇。不過,他指有關資金來回渠道仍需通過中銀香港,故對中銀業績並無大影響。
對於近日東亞裁員180人,岳毅指有留意到個別本地銀行有裁員安排,指尊重同業的決定。他指,中銀香港在香港有龐大的分銷網路,是中銀的重要資產,重申沒有大規模裁員或削減分行的計劃。他表示,未來會推動網點轉型,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在不裁員的情況下重組內部架構。
今年樓價料跌一成
他坦言,受內地及全球影響,本港今年首季經濟亦受到困擾,但指該行首季的存貸款量仍然跑贏大市,透露今年首季該行貸款增長達3%,預期今年全年貸款總額會有雙位數增長。他續稱,預期內地經濟增長可保持6%以上的較快增長,加上估計中央未來會有政策出台,如深港通等提振香港經濟,故對今年整體經營環境感樂觀。
股東會上有股東問到本港樓市向下,中銀壞帳風險會否增加。中銀香港風險總監李久仲表示,香港樓市已連升多年,去年開始出現調整,預期今年樓市可能還會調整一成左右。不過,他指本港新造按揭成數不過五成,處健康水平,加上本地監管機構亦十分審慎,除非本港失業率突然大幅上升,否則對中銀按揭業務不會有大影響。
【明年發行100周年紀念鈔】
明年為中銀香港成立100周年。中銀副董事長兼總裁岳毅表示,已準備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已獲監管當局批准發行100周年紀念鈔。他透露,紀念鈔「獲批的數量不少」,將超過去年滙豐發行150周年紀念鈔的200萬張,指已考慮到市場價值及市民興趣,希望可滿足各界需求。
岳毅表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成立於1917年9月24日,由當時僅8名員工,發展至今日多達一萬多名員工,並是全港最大分銷網路銀行。他指,明年百年行慶,該行會隆重其事籌備一系列活動,除發行紀念鈔外,並計劃舉行慶典活動、燈飾匯演、書畫展覽等。他又透露,希望配合香港政府,將明年香港回歸20周年及百年行慶結合起來。
中銀對一次發行紀念鈔為2012年2月,當時是慶祝「中國銀行百年華誕紀念鈔票」,發行面值是100元,合共發行200萬張。該行亦於2008年7月發行「北京2008奧運紀念鈔」,面值20元,合共發行400萬張。該行兩次發行念鈔票均大受市民歡迎,引來排隊搶購。
希前總理撐英留歐共進退 冀抓「一帶一路」機遇
圖: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2日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發表演講/大公報攝
大公網6月3日訊(記者齊明喆、實習記者胡岸)歐盟自成立以來,一直是一個成功的地區合作樣本,亦是世界其他地區合作發展的參考。但近年來,這一政治經濟共同體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經濟危機以及前所未有的難民問題的影響下,質疑歐盟的聲音在成員國內不斷出現。歐盟最近面對的直接挑戰將是本月23日英國的脫歐公投。2日中午,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應邀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發表題為「脫歐的幽靈:歐盟在世界變化中的挑戰」的演講,他強調英國留歐的重要性,並指出其一旦脫歐,可能會使整個歐洲震蕩。
帕潘德里歐2009年當選希臘政府總理,2010年因其在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表現被《外交政策》雜誌評為全球100位頂級思想家。2011年因希臘債務危機辭職。
留歐保持國際影響力
在演講的開始,帕潘德里歐就表示,英國脫歐公投對歐盟既是挑戰,同時也是一個重塑的新機會。帕潘德里歐用去年希臘脫歐公投的例子告誡英國,他表示,雖然希臘經歷了嚴重的債務危機,但希臘人民相信留在歐盟希臘才能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在脫歐公投中仍決定繼續留在歐盟。
帕潘德里歐認為,希臘的情況對英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如果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整個歐盟可以共同合作,應對危機。英國也只有繼續留在歐盟,才能保持自身在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而一旦脫歐,一方面,將震蕩整個歐洲,不利於現有難民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對英國而言,將導致其自身力量削弱,在整個歐洲處於較為孤立的狀態。
帕潘德里歐提醒大家,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國家之間的聯繫愈發緊密,也導致如經濟危機、難民危機等發展不平等問題愈發明顯。過去,歐盟國家通過協商可以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共同應對,但隨?危機的不斷加劇,各國越來越難在這些問題上達成共識,而這也就導致了類似「脫歐」呼聲的出現。
各地民族主義抬頭
在具體分析英國出現「脫歐」聲浪的原因時,帕潘德里歐指出,當全球化的過程中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愈發不均衡的時候,那些全球化程度較低地區的民眾,由於面臨養老、保險、醫療等生存危機,就會傾向於將這些問題的原因歸咎於全球化進程,從而產生了新的「保守派」,致使民族主義抬頭。
帕潘德里歐引用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向聽眾具體闡述這種新「保守派」的特徵:支持英國脫歐的英國公民多為居住於全球化程度較低地區的老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那些支持留歐的英國公民,普遍居住在倫敦等全球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且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主。對於前者,帕潘德里歐風趣地表示:「找個封閉的小島待著去吧!」
另外,帕潘德里歐在演講中指出,「脫歐」這樣的議題並非僅限於歐洲,類似的討論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其背後隱藏的更大問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與社會變化。在當前這樣一個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如何有效進行全球化的管理是個巨大的挑戰,一旦管理效果欠佳,民眾的反應將是選擇特朗普這樣的民族主義者。他呼籲人們走出身份政治,共同構建全球共同的身份。
帕潘德里歐:抓住「一帶一路」新機遇
在談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時,帕潘德里歐表示,由於「一帶一路」路線覆蓋範圍廣,所經過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局面複雜,安全問題尤為引人關注,應展開對話,加強多國合作,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
日益嚴重的難民問題是給「一帶一路」向西推進增添了變數。大批難民從希臘進入歐洲,給區域安全帶來不小的挑戰。在談到難民問題時,帕潘德里歐樂觀地表示,雖然大量難民的湧入是個難題,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要注意保障難民的人權,多民族結構組成的難民群體依然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對整個歐洲來說,他們的到來能使整個區域更加多元化;對這些難民自身來說,他們在保存自己文化的同時,可以吸收別的文化,從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據媒體報道,今年4月,中國遠洋集團與希臘共和國發展基金簽訂協議,購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權。這一項目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一環,比雷埃夫斯港位處東南歐門戶,四通八達,連結中東歐、巴爾幹半島、黑海、地中海及非洲。中遠收購該港口,不只代表中國資本走進東南歐,地利之便更令其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樞紐。分析指,這將為希臘疲軟的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同時也將重新定義中東歐地緣關係。
英國「脫歐論」有複雜的政治動因
圖片說明:6月23日英國將舉行「脫歐」公投。隨著日期的臨近,「留歐派」代表、英國首相 卡梅倫(上圖)和「脫歐派」代表、倫敦前市長約翰遜(下圖)為各自主張搖旗吶喊。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脫歐」公投是卡梅倫為大選而提出的,到如今可謂作繭自縛。均
英國與歐盟向來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在過去幾十年里,英國國內主張退出歐盟的聲音不絕於耳。2015年5月保守黨再次執政,為兌現競選承諾定於今年6月23日舉行「脫歐」公投。隨著公投日的日益臨近,最新民調顯示「脫歐派」與「留歐派」的支持率旗鼓相當,這讓曾經被認為只是邊緣聲音的「退出歐盟」的主張竟然自1975年以來首次具有了政治上的現實可能性。
回顧歷史,1957年六個歐洲國家簽訂《羅馬條約》,十年後歐洲共同體成立,但作為歐洲政治大國的英國卻並不在其列。1973年保守黨執政的英國終於加入了歐共體,但短短兩年後工黨政府就因為會費的問題舉行第一次「脫歐」公投。儘管當時66%的投票顯示支持英國留在歐共體,但卻創下成員國意圖脫離歐共體的先河,也奠定了英歐間不和諧的基調。1991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確定創立歐洲單一貨幣,2002年歐元正式誕生,但是英國堅持保留英鎊,拒絕加入歐元區,一些英國媒體甚至旁敲側擊唱衰歐元,英國成為歐盟集團中唯一遊離在歐元區之外的經濟大國。
儘管與歐盟的關係磕磕碰碰,歐盟成員國身份依然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英國經濟每年從歐洲統一市場中獲益900億英鎊。目前,英國是歐盟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接受國。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比如美國、中國、日本等,以英國為投資對象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將英國視作進一步開拓歐盟市場的基地。設想如果失去歐盟成員國身份,英國經濟特別是金融業的國際影響力肯定會被削弱,英國在歐洲市場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也很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英國「脫歐論」支持者的一大「脫歐」理由是英國留在歐盟需要支付巨額會費。每年英國支付給歐盟的凈費用(會費減去返現)約為60億英鎊,承擔了歐盟預算的11%左右。但是這個數字僅位居第四。德國承擔了歐盟預算的20%,遠高於英國,而法國、甚至義大利的會費也高於英國。英國通過歐洲統一市場獲得的900億英鎊的經濟收益遠遠大於其所繳納的60億英鎊會費。筆者通過與英國民眾的交流,感覺多數英國公眾對於繳納歐盟會費一事其實還是比較容忍和理解的。會費問題雖然往往被「脫歐論」者列在頭條,但實際上並非英國舉行如此浩大的「脫歐」公投的主要原因。
脫歐公投是競選工具
在某種程度上說,「脫歐」成為現今具有現實性的政治選項,是英國保守黨出於大選的政治需要將其人為放大並製造出來的。「脫歐論」一直存在,但最初的提出者英國獨立黨力量有限,只要主流政黨保守黨和工黨聯手,完全可以將「脫歐論」限制為邊緣聲音。但是卡梅倫第一任期實行的經濟社會政策,傷害了社會中下層的利益,導致抗議不斷、民怨沸騰。卡梅倫的競選團隊為了在2015年大選中擊敗左翼的工黨,決意打帶有民粹主義色彩的「脫歐」牌助選,以此轉移社會輿論焦點並爭奪右翼群體的票源。
在筆者看來,脫歐公投只是卡梅倫的保守黨為了贏得大選製造出來的一個競選工具,只是為了與歐盟討價還價製造出來的一個談判籌碼,因為從經濟角度看,對英國而言與歐盟的經濟關係無可取代。如果投票結果是英國脫離歐盟,它就需要與歐洲國家協商新的貿易協定,而新的貿易協定的談判,所花費的時間無法預測,結果如何也不得而知。如果真的退出歐盟,就算英國利用世貿組織成員的身份援引最惠國條款,實際上也無法擺脫歐盟條款的限制,因為不滿足歐盟標準的產品是不可能進入歐盟市場的,英國將必須支付進入歐盟市場的關稅,而且還被剝奪規則制定權。退出歐盟將毫無疑問削弱英國產品和服務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從政治上講,英國如果真的脫離歐盟,公投不僅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隨之而來的眾多爭議,而且可能反過來加劇英國社會的對立。
那麼,加強與英聯邦的關係能對沖脫離歐盟的經濟影響嗎?分析結論是否定的。擁有54個成員國的英聯邦只是一個後殖民的概念,經濟發展水平迥異,絕大多數英聯邦國家遠離英國,94%的英聯邦人口位於亞洲和非洲,政治立場差異巨大,極為鬆散,內部沒有貿易優惠,也無法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經濟和政治上發出統一的聲音,無法支撐英國的貿易需求。目前尚在討論階段的英國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組成新的統一市場的構想就算具有可行性,這樣的市場規模與歐洲統一市場也無法相提並論。就算英國打算通過與美國、中國達成貿易協定談判以對沖失去的歐洲市場份額,作為一個中等規模的經濟體,若沒有了歐盟的平台,在與超大體量的經濟體開展貿易談判時,英國將會處於劣勢地位。所以,當卡梅倫宣布,在歐盟答應英國訴求的前提下支持英國繼續留在歐盟,想必應該是他的真心話。
英國與法德對歐盟組織定位的理解存在重大差異
內心深處並不想脫歐的卡梅倫,卻利用「脫歐」的民意打「公投」牌,一方面是出於保守黨政黨利益的政治算計和政治操弄,但另一方面,也可見「脫歐論」的民意基礎不能小視。不符合英國整體經濟利益的「脫歐論」在英國社會擁有這麼高的人氣,筆者觀察,主要有兩大促進因素。
從理念層次上說,英國與法德對於歐盟組織定位的理解一直存在重大差異。從一開始,法德軸心就不僅僅只是想把歐洲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建設成一個單純的經濟組織或共同市場,這個共同體同時具有政治使命。英國儘管認識到歐盟既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政治組織,但是有意無意地調低歐盟的政治重要性。在冷戰時期,為了與美國和蘇聯鼎足而立,英國希望利用歐洲作為自己的力量槓桿。冷戰結束,外部壓力消失,英國更多地只是把歐盟看做一個攫取自身國家利益的平台,並沒有將歐盟打造成一個政治實體的覺悟。
英國傳統政治文化里有濃厚的疑歐主義。英國1973年加入歐共體,主要是垂涎歐洲的經濟繁榮,意圖藉助歐洲市場擺脫自身經濟增長緩慢的窘境。在過去幾十年里,英國一直對歐洲整合抱有抗拒的心態,在其他歐洲國家加強整合的時候,英國拒絕加入歐元、拒絕加入申根協定、拒絕歐洲政治一體化。英國需要歐盟的統一市場,但堅決拒絕歐盟成為一個超越國家主權的實體,帶頭抵制「歐洲合眾國」(UnitedStates ofEurope)的出現。英國對歐盟最大的興趣,就是擁有5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市場所能給英國提供的就業、投資、貿易利益。卡梅倫明確宣稱,處理與歐盟關係的指導性原則就是尋求英國實際的國家利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國際競爭中舉足輕重,藉助歐盟的平台,英國希望能放大自己的聲音,但是歐盟又是一個多樣化的平台,英國未必能駕馭歐盟,有時反而被歐盟所束縛。
移民問題的集體焦慮促使「脫歐論」成為主流
從社會層面上看,「脫歐論」的另一個促進因素是英國民眾對於移民問題的集體焦慮。移民問題在英國已經成為一個極其敏感的帶有民粹色彩的政治話題。
歐盟內部人員自由流動的條款在實踐上使得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可以憑藉本國的護照或身份證件,無需簽證自由出入另一個成員國,無需工作許可在另一個成員國生活和工作、自主創業,在其他成員國退休,移民工人享受國民待遇,包括僱傭、社會保險、健康醫療和其他社會服務,在所在國投票選舉當地的議會議員和歐盟議會議員。歐盟各國社會保障體系不盡相同,各國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實施各自的社會保險標準,當歐盟各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差不多時沒有什麼太大的矛盾,但是問題在於,2004年歐盟趁著俄羅斯衰弱實施東擴,看似取得戰略勝利,卻給歐盟今日的分裂和困境帶來了隱患。新吸收的十個東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與原歐盟成員國差距巨大,經濟水平落後,但是勞動力人口眾多,紛紛湧入西歐,給包括英國在內的國家造成衝擊。英國的右翼勢力聲稱,脫離歐盟之後,英國可以完全控制本國的邊界,根據本國的經濟利益和承受能力獨立自主地決定是否接納移民,接納多少移民,接納哪種類型的移民,可以緩解英國教育、醫療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壓力,提高工資水平。
事實上,移民為英國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稅收,為英國帶來了經濟活力,他們為英國福利做的貢獻大於他們從英國福利制度所獲得的回報。但是移民這個問題在英國已經政治化和民粹化了。卡梅倫政府推動「脫歐」公投,公投法案規定,只有居住在英國(以及直布羅陀)的具有英國國籍、愛爾蘭國籍、英聯邦國籍年滿18周歲的公民以及在海外居住不超過15年(在過去15年里擁有註冊的可用於投票的英國住址)的英國公民才有權投票,把居住在英國的歐盟公民排除在外。儘管英國政府竭力避免民粹和種族色彩,比如也允許居住在英國的愛爾蘭人和英聯邦國民投票,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對英國本土反移民民粹情緒的回應。
無論「脫歐」公投的最後結果如何,目前英國的「疑歐派」與「親歐派」的爭論已經疏遠了英國與歐洲國家的情感距離。不過,無論英國是否真的退出歐盟,英國都勢必會越來越重視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關係,將不得不維護對華關係的穩定性。在經濟上,英國將繼續拒絕加入歐元區,歐元危機強化了英國拒絕完全融入歐盟的立場。英國將有意識地降低對於歐盟的依賴,而將注意力更多地轉向新興經濟力量。預計本屆卡梅倫政府將基本延續對華接觸合作政策,甚至會展現出更加友好、更富建設性的姿態。
王文:美國官員曾跟我說,「一帶一路」不可能成功
【2016年5月29日,主題為「一帶一路框架下:包容、可持續發展和可抵禦風險的城市」的從都國際論壇在廣州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中國對外友協會長李小林,拉脫維亞前總統、世界領袖聯盟主席弗賴貝加,奈及利亞前總統奧巴桑喬等10多位國家前政要參加了會議。觀察者網專欄作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在第一天全場討論會中主旨發言,同場討論的還有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坦尚尼亞前總統姆卡帕、韓國前總理韓升洙等。本文是作者應約就討論核心內容補充完成的專欄文章。】
潘德里歐前總理、姆卡帕前總統、韓升洙前總理還有場內的各位政要、各位專家:
感謝主辦方的邀請,感謝主持人楊潔勉教授。今天我們談「一帶一路」,最大的背景是中國崛起。所以,我的發言從大國崛起講起。
過去兩百年,西方的大國崛起都只有兩條選擇,一是崛起失敗,有的淪為全球二等強國,有的國家崩潰或解體,19世紀的法國、20世紀初的德國、20世紀下半葉的蘇聯和日本都是「失敗的大國崛起」的典型。二是成為現存霸權國的重大威脅,並通過戰爭的方式成功崛起,如18、19世紀的英國,分別戰勝了原有的「海上馬車夫」西班牙和通過拿破崙時期的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20世紀的美國,通過1898年美西戰爭與抓住了一戰、二戰國際機遇,造就20世紀的全球霸權。
過去20多年,從1994年美國輿論第一次喊「中國崛起」以來,美國智庫界、媒體界就是基於自己的歷史經驗,大體對中國崛起進行了鐘擺式、兩分法的「預測」。一種是「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會發動一場或幾場戰爭,自從美國海軍學院揣測「2015年中美海戰」落空以來,最近美國國防部長、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又開始基於南海爭端,預測中國下一次軍事行動,甚至把中國視為像蘇聯那樣假想敵;另一種論調是「中國崩潰論」,除了章家敦、克魯格曼之後,去年華盛頓大學的沈大偉教授又發了《即將到來的中國崩潰》文章。過去一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速變緩,關於「中國崩潰」的輿論又開始多起來。
但是,迄今為止,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國威脅論」,還是「中國崩潰論」,都失敗了。去年,英國《金融時報》總編輯巴伯到人大重陽訪問,我對他說,未來的國際媒體人和讀者們會感到奇怪,21世紀最偉大的事件,即中國崛起的偉大故事,所有的西方媒體里都找不到歷史的真實紀錄。因為你們的報道中,大多數是中國的負面內容,或者是惡意的威脅揣測。難道你們西方媒體人對此不感到羞愧嗎?
很多歐美學者說,時間還太短了,不足以證明「中國威脅論」或「中國崩潰論」是錯誤的。他們會說,看,南海、釣魚島,中國多大的威脅啊!看,中國的地方債、中國經濟下行,中國一定會崩潰啊!
我常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常以這種「自我應驗的預言(fullfillingprophecy)」來觀察中國,那你們永遠都不可能看準中國的未來。你們錯了20多年,還想繼續錯下去嗎?我建議你們多研究研究「一帶一路」。
現在,「一帶一路」已是中國最大的外交政策,是中國崛起後給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產品,是使中國得以超越「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的關鍵戰略,也將使中國成為第一個不依靠戰爭、不依靠殖民、不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金融和經濟體系而成功崛起的大國。「一帶一路」使中國走上了大國崛起的第三條道路。
因為「一帶一路」沒有輸出戰爭、沒有到國外去殖民、沒有在「一帶一路」的各個國家建立不平等的貿易經濟和金融體系,而是貿易合作、金融合作、基礎設施合作等共贏的合作,將城市與城市之間連接起來,將國家與國家連接起來,真正既使中國走上了可持續的道路,也讓各國搭上中國崛起的順風車。
過去兩年多,國內外有許多人都錯估了「一帶一路」的前景。一年多前,我曾寫過一篇《「一帶一路」的風險被誇大》的文章,引起了不少關注。現在看來,各種觀點仍有效。「一帶一路」沒有受到難以逾越的障礙,而是受到了未曾想到的歡迎。
我與人大重陽的同事近年來去了40多個國家調研,真切感受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受歡迎程度。近30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協議、70多個國家公開宣稱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還與中國逐漸展開各個項目的合作,至少有九個國家設立了類似「絲路特使」、「絲綢之路大使」等專門職位,負責與中國的戰略對接。
「一帶一路」之所以受歡迎,關鍵還是在於符合了各國的需要。中國推進基礎設施投資,「要致富,先修路」,這句最樸素的中國發展經驗,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發展共識。中國推進投資走出去,正在成為全球第三大的對外投資國,五年內很有可能躍升為全球第一大對外投資國,誰能拒絕中國的「投資」呢?中國還是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與「一帶一路」的貿易額年增長20%左右。更重要的是,每年中國有1億多遊客到海外旅遊與消費,相當大的增量都在「一帶一路」地區。去年,中國赴土耳其、伊朗的遊客增長了30%以上,哈薩克等國也在與中國談如何放開旅遊簽證。大家想一想,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力啊?
可見,「一帶一路」重塑了中國崛起的路徑,也讓中國可持續發展越越了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設立的兩條傳統路徑,重寫了未來的國際發展與大國崛起歷史,呈現了第三條大國崛起的道路。
當然,這不等於「一帶一路」沒有風險,也不是說「一帶一路」目前不存在問題。一年前,我訪問華盛頓。美國國務院官員問,中國沒有正視「一帶一路」恐怖主義、政局不穩、主權債務高風險等問題,「一帶一路」不可能成功。當時,我非常真摯地告訴美國官員,與中國合作搞「一帶一路」,美國不會虧的。
現在,美國官員與智庫專家都很後悔,都認為美國沒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一個戰略錯誤。今年4月18日,人大重陽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合作辦了第一次公開的「中美一帶一路智庫對話」,來了許多美國專家、官員。他們向中方傳遞的信息是,美國人已開始認真地考慮「一帶一路」了,並尋找與中國合作的可能性。
我想,現在還不晚。今天在場有10多位政要,一定要告訴本國人民,千萬不要錯過中國「一帶一路」的大機遇。
謝謝。
英媒:中國邀外國參與「一帶一路」 把投資留在國內
中國推動外國投資者參與「一帶一路」(圖片來源:英國《金融時報》網站)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26日報道,中國提出的在第三國擴大鐵路、電力和大壩投資的倡議,可能會使由西方出資興建、原本旨在供應中國龐大國內市場的工廠獲得新生。
英媒稱,北京方面鼓勵外國企業跟中國承包商共同投資於第三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之際,這一戰略可能有助於把製造業就業崗位和投資留在中國。
報道稱,聯合投資的可能性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參與「一帶一路」政策倡議的機會。「一帶一路」旨在提升中國在貿易夥伴國的投資水平,化解國內工業產能過剩的棘手問題。
「最常見的情形是,第三國項目源於長期、現有的對華關係,」英中貿易協會的賈爾斯·布萊克本說。25日,該協會公布了一份有關英中兩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業務合作的報告。
「一帶」大致與歷史上貫穿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相吻合,而「一路」是指「海上絲綢之路」,即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非洲與中國展開貿易往來的海上路線。
報道稱,對於中國和許多在華投資的大型外企而言,一帶一路的部分吸引力在於,這是一個針對很多行業積累起來的嚴重產能過剩的解決方案。北京方面不願讓國企或大型民企走向破產。同時,外國企業已投入了這麼大資本和精力來打造中國國內的一體化供應鏈,以致它們開始尋求讓舊投資發揮新用途,而不是搬遷到其他地方。
比如,法國電力設備巨頭阿爾斯通重建了位於北京附近的一家汽輪機廠,該廠最初興建於1990年代,為的是向中國充滿爭議的三峽大壩供貨。如今,該廠打算向中國的水電合作企業供貨,後者開始競標第三國大壩合同。
「中國企業自己未必擁有足夠的資本或經驗,去完成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全部投資),」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中國對外政策與外交問題專家趙可金說,「特別是在中亞、中東和北非,歐洲企業擁有更豐富的經驗、更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社會關係,而中國企業擁有資金。他們可以通過合作把事情辦成。」
報道稱,在項目第一線,大型中國國企、西方跨國企業和東道國的商業夥伴之間的合作並非總是一帆風順。眾多挑戰包括不同的勞工與安全標準,以及需要為每個大型項目作出量身定製的融資安排。英國工程與設計諮詢公司阿特金斯的亞太區總裁克里斯·伯德桑說,他的公司花了大約4年時間才跟中國國有大型工程公司建立起有效的工作關係,在中東和其他地區開展業務合作。
張軍:「一帶一路」其實更像升級版的對外援助
怎樣定義"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是FTA(編者註:自由貿易協定)嗎?是海外直接投資的多邊協議嗎?是中國對外援助概念的延伸嗎?其實,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定義"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概念是2013年習主席在哈薩克第一次提出的。海內外學界對"一帶一路"其實並沒有形成一個基本的共識。
從行動綱領上看,其實不像中國同一個國家談判關於進出口的關稅,或者是非關稅貿易壁壘上面的具體條款,不太像FTA自由貿易協議。國家之間要細心地降低商品和服務貿易當中的壁壘,其中需要有一個非常艱難的談判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形成的文本要是可操作的。但現在看到的行動方案實際上還是概念。
「一帶一路」並沒有形成一個非常固定的框架,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會不斷的發展。如果跟FTA比的話,「一帶一路」更像海外援助。日本在50年代後期就開始對外,特別是對新興的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到70年代,日本的對外援助基本上處於最高峰期,援助的對象大部分集中在亞洲地區;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也獲得日本將近30年的海外開發援助。
實際上,中國在60年代對非洲有更多的直接援助,而且在過去30年援助也沒有停止。"一帶一路"在操作意義上更接近海外援助。現有的行動方案包含將近70個國家,這些國家無論是在東南亞還是中亞,大部分國家都處於收入較低的發展階段。最缺少的是基礎設施,很需要海外的直接投資,但是又不具備吸引海外直接投資的制度條件。中國由於對外有長期的援助,對這六十幾個國家的投資加起來佔到過去總的海外投資近20%的水平。但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這些國家的投資都很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國家投資的風險十分大。
由此分析,一帶一路投資的環境是非常差的,中國的"一帶一路"的倡議實際上等於把中國過去將近半個世紀的對海外援助的概念升級了。某種意義上講這不是FTA,不是跟國家自由貿易的協議,也不是關於投資的多邊安排,而是一個援助的概念。中國需要支持這些沿線國家的基本建設,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建設。有了這些建設後,中國順帶地在產能上有一些多邊的合作。
"一帶一路"是什麼?這個概念自從2013年提出來以後,其實對它的討論一直沒有中斷過。大家並不清楚"一帶一路"到底是什麼,而且也無法得知在操作層面會出台什麼樣的一些文本。大量的報告反映出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不是那麼熱心,中國作為倡議國顯然更熱心。某種意義上反映了倡議涵蓋的這些國家的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在制度層面上有很大的缺口。所以,這樣的國家戰略將把中國對外援助的概念能夠推廣到更高的級別,更高的層面。
在未來10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一帶一路"主要的工作會是什麼?
在推動"一帶一路"這個概念或者是推動中國對外援助的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過去的對外援助,比如對非洲,大部分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個特點並沒有改變。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投資主要還是用於當地興建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融資,而這些國家通常在融資能力上面都比較缺乏,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面更沒有辦法融資,所以中國必須有一個解決融資問題的機構,這就是AIIB。其主要的功能也是為了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融資。除此之外,還有400億的絲路基金。最重要的是滿足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共建對融資的需求。要跟沿線國家聯合開發,聯合投資,這就需要多邊的金融機構解決開發性融資的需求。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分析過去的案例,大多數在沿線國家投資的企業都是中國的國有企業,而且以央企為主,國字頭的企業居多。這跟過去的對外援助的基本戰略,包括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的目標是吻合的。從這點上看,"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會創造更多中國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參與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民間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參與的積極性不是那麼高。所以至少在未來10年,基礎設施的投資還是主流的投資,而企業層面上的併購可能不是主流。
中國在過去海外的直接投資中,有一半是田野投資,一半是併購,而且80%的民企參與的投資活動都是在發達國家,而不是在這些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標地資產跟中國的企業會有一個互補的關係,比如說相關產業的研發能力、技術,甚至市場,中國大量的生產型企業會非常感興趣。實際上過去海外直接投資目的地大部分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制度成熟、政局穩定,金融市場比較發達,法律也比較成熟,再加上整個體制比較透明。所以,大多數的民企熱衷於到發達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和併購。
這跟「一帶一路」倡導之下到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首先風險的程度不一樣。其次,大多數中國企業希望獲得的是發達國家的一些剩餘產能。所以很可能在未來10年,由於"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形成一個海外投資的基本兩元格局:一元是大量的央企,不僅參與發達國家資產的併購,也會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另外一元是中國大量的民企民資沿著發達國家的方向,進行直接投資和併購,特別是併購會變的越來越重要。
特別是2008年以來,全球的金融資產價格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就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併購投資提供了比較好的機會。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正好進入人均收入在中等偏上的階段,處於中國企業或者是中國大量的製造業需要升級換代的時候。所以未來政府主導或者政府多邊主導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將成為"一帶一路"的主流,也將成為中國對外開發、援助的延伸版。同時,中國大量的企業,包括國企和民企會不斷地加大在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和併購,對未來中國整體的升級換代提供良好的基礎。"一帶一路"的戰略在未來的實施與其說會促進中國企業在海外直接投資和併購,不如說會提升中國在海外對外開發援助的水平。
媒體:中國「一帶一路」填補美國空白
參考消息網5月6日報道美媒稱,當多位美國總統參選人把目光鎖定國內,抨擊美國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時候,中國卻正向著相反的方向前進。中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建立一條新「絲綢之路」,加強和鞏固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中國正處於正確的道路上,而美國卻沒有。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5月3日發表題為《美國撤退之際,中國規划了一條新「絲綢之路」》的文章稱,「兩千多年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商業聯繫一直以古代"絲綢之路』為標誌,這條路徑始於一個由陸路和海路構成的曲折的貿易網路,為中國經濟提供了一條生命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發布的一份簡報是這樣開頭的。
這篇文章並非歷史回顧,而是對於正在進行中的一項非凡且嶄新的中國工程的研究,即所謂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內容是建設和改善中國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貿易夥伴的港口、鐵路、高速公路及其他基礎設施。
美國在毀滅性的二戰後實現空前繁榮的眾多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擁抱了全世界。我們積極投入到西歐、日本和全球經濟的重建之中。自那之後,我們一直在建立通向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橋樑,這令我們獲益匪淺。
現在,來自兩黨的一些美國主要政治家缺乏邏輯的思路可能會令我們逆轉這一路徑。
中國知道怎樣做才是更好的。因此,中國政府計劃向「一帶一路」倡議投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將之描述為一項「旨在顯著改善」全球約60%-70%人口的基礎設施的複雜努力,「以加強這些地區對中國以及彼此的經濟依賴」。
保加利亞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西美昂·迪揚科夫撰文稱:「這條新絲綢之路將事實上為中國商品重新勾畫貿易路徑。所謂的"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延伸到歐洲,途經中亞地區。所謂的"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從海路與東南亞、中東和非洲連接起來。」
當然,「中國預計其本國企業將規劃、建設並補給這些由其自身提供資金的項目」,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獲得大量混凝土、鋼鐵和重型設備的訂單,中國的建築工人也將獲得工作。
這項野心勃勃的計劃的大部分內容仍處於設計階段。但絲綢之路經濟學展示了人們通常期望從美國身上看到的那種膽魄和視野。儘管「一帶一路」倡議仍是一項進展中的計劃,很多事情可能會出現問題,但至少中國人了解接觸所帶來的好處。
而且,這種好處甚至超出了經濟學的範圍。阿什蘭大學專家約翰·莫澤在《國家利益》雙月刊上的文章指出了貿易的另一個好處:促進和平。或者正如康德在兩百多年前所說的:「商業……與戰爭不相容。」
對美國來說,現在不是從世界撤離的時候。對美國的決策者來說,現在也不是眼睜睜地看著美國的基礎設施在面前凋敝卻無所作為的時候。我們面臨的選擇很簡單。美國可以選擇盡全力為贏得未來世界競爭做一切必要之事,美國也可以選擇走下坡路。如果我們在貿易領域繼續妄自尊大,就等於向中國人大開方便之門,而他們已做好準備,非常願意且有能力填補我們留下的任何空白。
「一帶一路」是第三次經濟地理革命
世界歷史上有三次經濟地理革命。第一次是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受制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封死了路上通道,西方國家走出地中海走向大西洋,而之後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都起源於此。
第二次是美國的西進運動。王君超解釋說,美國人在大西洋登陸之後沒有安於現狀,而是不斷探索近西部、中西部一直到遠西部,並逐漸成為了一個兩洋國家,和一個東西平衡的世界強國。20世紀後半葉,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了太平洋地帶,美國抓住了這個機遇,而亞洲四小龍和中國也在這次經濟地理革命中逐步發展壯大。
第三次世界經濟地理革命在亞非地區,也是因為在經濟全球化之後,後蘇聯時代的真空需要填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對這次新經濟地理革命比較積極的參與。
「一帶一路」發展得怎麼樣?王君超表示,在基礎建設方面每年都有新的發展;而在外交方面,從2015年到現在,可以說圍繞「一帶一路」的外交已經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一帶一路」涵蓋範圍廣,沿線國家數量眾多,是否有發展的重點?王君超介紹說,「一帶一路」要建立六大經濟走廊,分別為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西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而其中,中巴經濟走廊和哈薩克就是兩個重要的地方。
絲路基金的第一個項目就是中巴合作的清潔能源項目。目前中國已經和巴基斯坦簽訂了大量的合作項目,未來希望打通這條從南疆到喀什的陸路經濟通道,提升公路等級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他說,中國設想未來40-50年內在瓜達爾港建立自由貿易區,成為中國商品貿易流通的重要渠道。
在哈薩克方面,王君超表示,哈薩克人民熱情友好,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也是出席中國抗戰閱兵的重要領導人,中國和哈國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強,兩國之間有重要的合作,關係十分緊密。中國和哈薩克簽署了很多產能合作的項目,很多已經在落實過程當中。對內陸國家哈薩克來說,中國的連雲港也是它唯一的口岸。
推薦閱讀:
※韓浩月 | 《Pokémon GO》開啟的世界可怕嗎?
※請正確打開男孩的世界!
※慈禧向全世界宣戰了5天,結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39年才能還清
※全世界最高的佛像 你知道有哪些?
※世界名刀 - Qzon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