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停滯常態化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資本主義迎來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使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冠上了「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費」國家之名。一時間,「資本主義不可戰勝論論」甚囂塵上,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即歷史終結到資本主義的觀點就是典型的代表。然而,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腳步卻一天天慢了下來,直到2008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發展的腳步徹底停了下來,人們才驚呼,資本主義並非理想制度,福山也不得不承認「歷史終結論」不能終結歷史。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問題,政界、學界眾說紛紜。為了使人們進一步認清該問題的實質,我們採訪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何自力教授。
一、西方資本主義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
▲(採訪者簡稱▲,下同):何自力教授您好!很感謝您能夠接受我的採訪。在劃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時,人們通常把資本主義劃分為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全球壟斷資本主義這樣幾個階段,您則採用了商貿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服務資本主義的階段劃分法,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被採訪者簡稱●,下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壟斷資本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企業組織的規模和企業組織行為的特點來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演變的不同階段,比如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顯著特徵是各個行業的資本主義企業規模小數量眾多,資本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支配和控制產量和價格,資本家只能獲得平均利潤;壟斷資本主義的特點則是大型企業占支配地位,少數大型企業之間通過壟斷聯合可以控制產量和價格,形成壟斷價格,攫取壟斷超額利潤。
商貿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服務業資本主義則是從工業資本、金融資本、服務資本等不同資本形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來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演變的不同階段。眾所周知,從1500年算起,西方資本主義已經有500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從1500年到1760年間,工場手工業生產方式佔主導地位,造船與航海業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比較發達,重視海外擴張和追求海上霸權是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所以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也可以稱之為商貿資本主義。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引領資本主義進入工業化時代,工業化時代的典型特徵是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導形式。工業化時代占支配地位的是產業資本或工業資本,這一時代的資本主義可以稱之為工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經歷了工業化的成長、成熟和去工業化階段。工業化的成長階段經歷約100年時間,自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發明和開始使用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工業化的成熟階段持續約100年,自19世紀60年代電和內燃機的發明和開始使用到20世紀70年代初。去工業化階段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其表現是產業資本的地位不斷下降,金融資本和服務資本的地位不斷上升,資本主義從工業資本主義向服務資本主義轉型。從商貿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服務資本主義的演變和發展角度認識資本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比較準確地把握西方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趨勢。
▲:資本主義發展到機器大工業生產階段後一直伴隨著周期性經濟危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危機的周期性體現得並不典型,您如何看待這一情況?
●:從歷史上看,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大工業生產階段後,其發展就一直伴隨著經濟危機,傳統的經濟危機是由生產相對過剩引發的,這種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19世紀時大都以10年為一個周期,20世紀前半期則演變為5年左右一個周期。經濟危機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機、蕭條、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一次危機經歷四個階段後會進入一個新的危機周期,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遂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典型特徵。
從邏輯上講,如果經濟危機可以永遠周期性地發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每發生一次經濟危機,都可以期待其會走出蕭條,經過復甦而走向繁榮,資本主義經濟可以在危機與繁榮的循環交替中永遠存在下去。然而歷史發展的經驗證明這個邏輯並不存在。自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從20世紀70年代起進入去工業化軌道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形態逐漸發生變化,這就是生產過剩性危機逐漸演變為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與金融危機相伴隨的經濟波動和停滯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個階段的特徵也越來越不明顯,經濟的持續停滯成為常態。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呈現常態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典型特徵,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的重要標誌,深入研究這一轉變的表現、成因和影響,對於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及其滅亡結局,科學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去工業化進程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高度服務化了,您怎麼看這種產業變遷的意義呢?
●:我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去工業化和高度服務化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它使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財富生產能力嚴重衰竭,福利制度、收入分配、財政收支、對外貿易等趨於惡化,整個經濟陷入持續停滯狀態。
其一,福利制度瀕於崩潰,社會保障功能衰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西方國家普遍重視並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勞動者的退休、失業和疾病提供了保障,緩和了勞資矛盾和社會衝突。但是,隨著去工業化和經濟衰退的加劇,福利保障越來越缺乏足夠的財力做支撐,福利水平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社會保障能力的下降使得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存在的勞資矛盾和衝突不斷激化,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政治動蕩不斷加劇。高福利曾經是西方經濟繁榮的重要標誌,現在高福利已經名存實亡,
其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脫節,引發金融危機。1929年—1933年大危機後,為了防止金融業的投機行為引發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與管理,加強了對金融業的政府監管。自20世紀70年代起,為了將陷入「滯脹」泥沼的經濟拉出來,恢復往昔的繁榮,西方國家普遍走上放鬆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道路,各國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原有的專業分工界限,綜合經營各種金融業務,取消銀行和非銀行存款機構間的利率限制差距,取消外匯管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金融市場相互開放,金融工具不斷創新,傳統信貸業務逐年減少,債券業務卻迅速增長,融資方式出現證券化趨勢,金融自由化使經濟過度金融化。在過度金融化條件下,金融資本通過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國內外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呼風喚雨,巧取豪奪,使財富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其結果是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嚴重脫節,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經濟陷入全面衰退。
其三,經濟高度服務化,產業競爭力喪失。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服務業已經佔到整個三次產業增加值的75%以上,個別國家更是佔到80%以上的比重。有一種觀點認為服務業佔主導地位是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先進性的表現,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它與現實情況並不相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新自由主義泛濫的背景下,西方國家普遍放棄政府對經濟發展方向的引導,同時不斷強化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私人資本在各個產業部門的投資和經營活動完全以最大利潤為目標,而不顧這些產業對增加就業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意義。其結果是產業結構從早期的製造業佔據支配地位發展到高度服務化。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紡織、服裝、造船、鍊鋼、家電、汽車等產業開始衰退,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中缺少帶頭產業。在製造業日益萎縮的同時,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保險、諮詢業、廣告業、批發業等在內的服務業的相對地位不斷上升。這樣的產業結構意味著加工製造業趨於萎縮,大部分普通消費品、日用品、工業製成品等在西方國家已不生產,消費品需求主要靠進口來滿足,外貿赤字迅速擴大,產業競爭力嚴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其後的主權債務危機風暴中,美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等國均為重災區。
其四,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公共開支難以為繼。一方面,隨著去工業化的加快,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進入失業大軍的隊伍,即使在第三產業找到就業機會,收入水平也十分低下,另一方面,高科技和金融精英卻佔有巨額財富,導致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資產階級政府不得不通過財政擴大公共福利開支。然而,隨著製造業的衰退和經濟的停滯,政府財政收入失去了經濟來源,向資本家徵稅以維持福利制度卻迫使資本家借對外直接投資之名,將資本和相應的收入轉移他國,以達到避稅目的,這使政府稅源進一步減少。政府為維持龐大公共福利開支不得不大規模舉債,結果使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目前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都背負著巨額債務,債務危機可能隨時爆發並壓垮資本主義經濟。
其五,經濟持續下行,復甦和新的繁榮遙遙無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雖然個別時期個別國家經濟有短暫較高速度的發展,但是總趨勢是逐步下行,2008年金融危機後則是整體呈現停滯態勢,經濟復甦乏力。金融危機期間,西方各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遭受重創的經濟,包括出巨資援助大銀行和大公司;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將利率降到接近於零的水平;實施再工業化政策,鼓勵海外投資迴流本土;加大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等等,然而政策實施的成效甚微。
其六,失業率高居不下。1974年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失業率幾乎都超過了5%。到了80年代,雖然通貨膨脹得到了抑制,但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業現象進一步加重,特別是歐洲國家的失業率達到空前嚴重的程度。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5個成員國的平均失業率高達8%。1997年,歐盟國家平均失業率高達10.6%。金融危機導致嚴重失業,美國、歐元區、日本的失業率分別從2007年的4.6%、7.5%和3.9%上升到2008年的5.8%、7.5%和4.0%以及2009年的9.3%、9.4%和5.1%(《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11年第3期,總第132期。),2014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的失業率分別為6.2%、11.6%和3.6%(《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15年第5期,總第182期。)。目前,歐元區失業率仍在11%以上徘徊。
其七,中產階級分化,橄欖型階級結構轉變為金字塔形結構,表現為階級對抗加劇。中產階級是由機器大工業生產體系造就的,藍領也好,白領也好,都是製造業和大企業的產物。隨著製造業衰落,越來越多的藍領和白領進入服務業,而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者收入水平大大低於製造業。製造業的衰落使龐大的政府公共開支難以為繼,不得不實行緊縮政策,大規模削減政府公務員的數量和降低工資,造成了中產階級人數的減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目前西方國家的中產階級正發生嚴重分化和沒落,少數人的收入增長而多數人的收入下降,生活狀況越來越差。隨著中產階級的沒落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會彷彿回到了財富佔有極端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的階級結構重新表現為窮人和富人兩大集團的對立。
其八,政治體制病入膏肓,政府運作效率十分低下,難以應對經濟和社會危機。西方政治制度本質上是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資產階級專政服務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西方政治哲學對政府的作用採取不信任的態度,政府僅僅被看作保護私人財產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必要調節和干預。在實踐中,當社會出現重大經濟或社會危機需要政府出面干預時,激烈的黨派紛爭嚴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預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難以發揮作用,運行效率非常低下,難以應對事關全體民眾利益的嚴重危機和挑戰,而任憑危機狀況不斷惡化。
二、造成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制度根源
▲:西方國家過去一直給人們的印象是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費,現在卻出現製造業的嚴重萎縮和經濟的嚴重停滯,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呢?
●:西方國家製造業萎縮和經濟停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全球化因素、資源約束因素等,但是根本原因是其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因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與僱傭勞動制度。在這種經濟制度下,私人資本在市場經濟中佔據支配地位,私人資本與僱傭勞動之間的關係具有對抗性。追求最大利潤是私人資本的本性,它構成了私人資本從事所有經濟活動的唯一動機和目標,決定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徵,即資本利益至上。當代資本主義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密切聯繫,企業與社會高度融合,國內與國際聯為一體,但是高度社會化的經濟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調和性。例如在就業問題上,機器替代勞動與保持充分就業就是一個突出矛盾。對政府來講,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必須實現高水平的就業,而對私人資本來講,利潤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標,為此,私人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用新的技術、新的機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做給資本家帶來了豐厚利潤,卻給社會帶來了失業人口不斷增大的問題。資產階級政府為制止失業人口不斷增大,需要對資本家機器替代勞動的行為進行干預和限制,這必然遭到資本家的抵制,他們要麼用手投票,通過選舉政治把自己的代理人推到國家立法機構,讓這些代理人維護自己的利益;要麼用腳投票,將產業轉移到別的國家,最終將失業問題甩給政府。可見,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是根本得不到解決的,由此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機構,基本職能是落實議會批准和通過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由於政府行政職能受到立法機構的嚴格制約,而立法機構又控制在少數利益集團的手中,體現少數人的意志和要求。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中,私人資本利益集團佔有社會資源,綁架公共權力,不允許政府過多干預和限制自己的權力。在這套制度中,不同黨派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的私利在立法機構激烈爭鬥,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難就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達成一致,決策效率極端低下,致使作為執行機構的政府難以有效發揮職能,很難及時應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和矛盾,導致經濟持續停滯,社會財富創造能力枯竭,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下降。
新自由主義是流行於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宣揚個人高於社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將個人自由視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反對公有制,極力主張全盤私有化;倡導經濟自由主義,迷信市場自行調節,斷言市場機制可以有效地實現資源配置;反對國家干預,認為國家干預只會扭曲資源配置,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鼓吹的是其核心觀點。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宣揚的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該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強化市場調節,削弱國家干預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場經濟體制向更加偏向市場主導的方向轉變。這種模式對私人資本的經濟行為缺乏有力約束,對宏觀經濟波動和失衡狀態缺乏有效調控,對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難以積極化解,導致經濟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金融危機、債務危機頻發,經濟停滯常態化。
可以說,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陷入持續停滯,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政治經濟制度造成的,只要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制度安排不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陷入停滯不能自拔就是其必然的宿命。
三、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對世界的影響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是世界經濟的引擎,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費也曾讓西方人極有優越感。現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陷入了持續的停滯狀態,這會對整個世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應該說,目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狀態不是暫時的周期性現象,而是長期的狀態,其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且是十分深遠的。
首先,它推動西方資本主義進入動蕩、矛盾和衝突多發期。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意味著經濟發展動力喪失,當經濟繁榮不復存在時,政治和社會穩定亦將不復存在,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群體性衝突事件頻發將成為常態。目前西方國家正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如恐怖主義問題、金錢政治問題、難民問題、移民問題、穆斯林問題、暴力事件頻發問題等,這些問題相互纏繞,相互影響,隨經濟持續停滯而不斷加劇。現在幾乎每一個歐洲國家的傳統主流政黨的影響力都在下降,60多年來,一直主導歐洲各國政治的中左派社會民主黨派,以及中右派基督教民主黨派正在為爭取多一點點的支持率而苦苦掙扎。與此同時,政治的右傾化正成為西方政治變化的重要特徵。在日本,右翼勢力日益坐大,他們一方面篡改歷史、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憲法、強軍擴兵;另一方面不斷在東海挑起釣魚島爭端,拚命插手南海問題,借強化與美國軍事同盟圍堵和擠壓中國。在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直言不諱地揭露美國政治和經濟黑幕,在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美國的同時,也將人們對美國經濟和政治失望的情緒和要求深刻變革的願望調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歐洲的政治右傾化也在與日俱增。歐洲的右翼政黨利用經濟停滯、緊縮財政、壓縮福利等問題以及移民、難民,特別是多國發生的暴恐事件大造輿論,在全歐洲都聲勢大漲。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右傾化是十分危險的,聯想到20世紀30年代後蕭條時期法西斯勢力崛起並最終釀成慘烈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不能不對目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右傾化的發展保持高度警惕。
其次,西方國家失去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地位,經濟全球化勢頭減弱。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陷入停滯狀態,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反危機措施救助經濟,但是時至今日復甦極其緩慢和不確定,世界經濟各項指標均未達到危機前的水平:從貿易看,經濟衰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際貿易的規模和增速顯著萎縮;從金融看,發達經濟體實施「量化寬鬆」,特別是負利率政策,導致流動性過剩和股市高度泡沫化;從投資看,發達經濟體用於綠地投資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嚴重萎縮;從企業經營看,為了實現再工業化又採取吸引企業迴流政策,跨國公司的發展受到制約。這一切意味著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後危機時代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與發達經濟體失去經濟全球化主導能力有直接關係。(1)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加強,且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跌,發達經濟體的投機性金融資本的國際流動受到抑制;(2)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推動的跨國公司大規模對外直接投資使跨國公司母國產業高度空心化,發達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根本無力繼續推動投資全球化;(3)發達經濟體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社會消費能力受到嚴重削弱,吸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能力嚴重萎縮,而製造業萎縮也難以擴大出口,嚴重抑制國際貿易的復甦;(4)發達經濟體實行再工業化戰略,鼓勵企業迴流本土,跨國公司的擴展數量銳減,無力推動跨國生產經營全球化。
最後,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和世界和平的麻煩製造者和破壞者,和平與發展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背景下,美國霸權地位衰落是必然的,由此也給世界和平和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美國對其霸權地位的衰落不會袖手旁觀,而是要竭盡全力加以維護,為此,會採取一系列損人利己的手段以求自保。(1)在貿易方面實施保護主義政策。奧巴馬上台後,為了應對美國金融危機和減少貿易赤字,一改曾經高舉的貿易自由化旗號,轉而高舉保護主義旗幟,極力強化對外貿的政府干預,限制別國對美出口。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大肆鼓吹保護主義,枉稱中國向美出口廉價工業製成品導致美喪失大量就業機會,揚言上台後會向中國輸美產品徵收45%的關稅,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2)在金融方面利用利率調整擾亂世界經濟。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據此美國將海量美元輸送到世界其他地區,構成各國外匯儲備,使得美國利率政策的每次調整都對全球資本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後危機時代的美國經濟復甦相當脆弱,「量化寬鬆」和接近於零利率的政策釋放大量貨幣,極大推高美國股市,但美國經濟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的狀態並未改觀。在此背景下,加息對美國來說無疑是步險棋。但是加息會在振興美國資本市場、提高資本收益、滿足金融資本家的逐利需求等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鑒於美國影響力和領導力趨於弱化,美國需要通過加息來振作精神,一旦這樣做了,其溢出效應肯定會給新興經濟體乃至世界經濟造成衝擊,使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陷入資本外流、本幣貶值、通貨膨脹、經濟衰退的水深火熱之中。(3)在政治上加大對別國的干預、控制和遏制力度,製造一系列嚴重恐怖災難,推高戰爭危險。美國在世界範圍推行價值觀革命,企圖將其民主制度輸送和移植到別國,為此,美國與其同盟國聯合對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進行滲透和干預,結果非但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和平與安寧,反而造成持續的部族衝突和連綿不絕的暴力,給這些國家的民生帶來深重災難。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高調宣稱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將其大部軍事力量部署到亞洲,前一段更是挑唆菲律賓、越南等國對我南海主權提出挑釁,製造南海仲裁鬧劇,給亞洲的區域和平與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四、中國應對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策略
▲:您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能從目前嚴重的經濟停滯困境中走出來嗎?中國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應對策略呢?
●:我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總體狀況是產業競爭力喪失,經濟持續低迷,金融秩序混亂,政府債台高築,中產階級沒落,政治制度失靈,經濟和社會陷入全面危機。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不是偶然的,而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和剩餘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具有客觀必然性。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以私有制和僱傭勞動為內容,它們構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制度基礎,推動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不斷深化和激化,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喪失動力,經濟陷入持續停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勞資關係是對抗性的,資本既要靠剝削僱傭勞動獲取剩餘價值,又要用新機器替代僱傭勞動以謀求超額剩餘價值,結果是大量的傳統製造業被摧毀,越來越多的工人被迫進入服務業,導致經濟陷入停滯。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代表大資本的利益,運行效率低下,無力化解日益加劇的經濟和社會矛盾,面對經濟陷入持續衰退的局面卻無能為力。新自由主義思潮鼓吹全盤私有化、完全市場化和極端自由化,是經濟停滯常態化的重要意識形態原因,只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放棄新自由主義這樣的教條主義思維,就難以從根本上克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經濟停滯困境。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對世界經濟和政治已經和正在產生嚴重影響,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高度融入世界經濟的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採取措施加以應對。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新理念,全面表達了在西方發達經濟體經濟停滯、世界經濟復甦乏力背景下世界經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的中國觀點。中國倡導二十國集團成員國積極調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相結合,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並重,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闢新道路,拓展新邊界;中國主張把創新置於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首要位置,為世界經濟擺脫復甦乏力、增長脆弱的局面提供強大動力;中國推動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經濟和金融穩定,共同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創新,提高發展中國家在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構建系統完備、惠及所有國家的國際規則,不搞排他性、封閉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對一家獨大和贏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國家共商規劃、聯動發展、共享成果;中國倡導所有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國際關係準則,積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可以說,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是中國給世界開出的一個全新藥方,它是把握世界經濟發展大勢,引領經濟全球化邁向新階段,推動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平衡、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重大戰略抉擇,對克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停滯常態化造成的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經濟和金融危機風險積聚、經濟全球化態勢逆轉等消極影響具有積極的化解作用,對世界經濟復甦和經濟全球化重啟無疑會發揮非常重要的助推器作用。
推薦閱讀:
※【不易】鬆散「醫聯體」困境
※「缺氧屠殺」反映印度醫療困境 印媒:一個國家的恥辱
※俄經濟仍在正軌 兩年內必出困境·台州晚報
※【關注】 文學的困境有多重,文壇之水有多深?
※博弈論:囚徒困境、智豬博弈、拍賣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