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農民菇」與「工廠菇」:誰在高歌猛進?

「農民菇」與「工廠菇」:誰在高歌猛進?中國食用菌協會 高茂林

  走進工廠化企業比較集中的齊河、灌南,深入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古田和慶元,兩種不同的景象讓你不由自主地心生遐想。一大片整齊壯觀的現代化廠房和頗具氣勢的生產線讓我們置身於工業化的年代,而遍布山川田野的菇場和菇棚,散發著山村的濃郁風情,另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食用菌產業,一個希望的傳統與現代交相呼應的產業。

  在古田,「一朵銀花致富千萬家」人人皆知。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產業上承載著三分之二農民的生活與夢想,「以菌立縣」堅定了這個山區大縣發展地方經濟的信心。這裡的食用菌生產專業化分工之細,每個環節都顯得細緻入微。菇農只需做好大棚的日常管理,需要的菌棒有專業廠家提供,採好的鮮菇有專業公司收集、加工和銷售。目前,全縣已有20多個品種實現了規模化栽培,菇農、企業各得其所。而且,傳統的大棚與現代化的菇廠比肩而立,發達的物流讓古田鮮菇插上了翅膀,次日即能到達北京,數日能達海外。古田不僅因菌聞名,古田的師傅也行遍天下,哪裡有食用菌生產,哪裡就有古田人。古田因菌知名,因菌驕傲,他們正為實現2017年年產100萬噸的目標而奮鬥著。

  由古田出發,翻過一座座連綿的山就達到了慶元縣。一路上,綠色的是植被,白色和連片的棚子必然是菇場或菇棚。

  「尋夢菇鄉,養生慶元」高度概括了慶元的特徵,是走特色化發展道路的最形象的描繪。群山環抱中的縣城整潔明快,讓來自久處霧霾中已經遲鈍的感覺被猛地喚醒,那麼靜謐,讓人有一種久別的安寧。一望無際的山林養活了一代代的菇民,他們發明了人工栽培香菇、灰樹花的方法,既造福了自己,也傳播千里之外。數百年之久的菇神廟與現代化的蘑菇車間在時空中穿越,拔地而起的「中國香菇城交易市場」開業在即,令人產生新的嚮往。從培育新菌種到實現電子交易,慶元在不斷地領跑和創新,買全國賣全國讓這裡始終充滿著生機。與過去作坊式生產相比,生產的分工細化了,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生產條件大為改觀,有的頗為美觀,成為觀光休閑的目的地。

  其實,聯想起來,何止是古田、慶元,全國有幾十個主產縣都是規模壯觀,從業人員眾多。作為這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食用菌有地位,有活力,有前途。

  食用菌的前景可測嗎?不妨粗略地算一筆賬。目前,全國3000餘萬噸的鮮菇產量,其中,平菇、金針菇多以鮮品進入市場,香菇、木耳多以干品銷售,如以鮮品和干品各半計算,且出口和工業加工製品忽略不計,1500萬噸的鮮品分散到4.3億戶家庭中,每戶約35公斤,分配到一年當中,每月每戶不到3公斤,每天不足2兩。另1500萬噸摺合成150萬噸干品,每戶分配的干品每月不足0.3公斤。當然,這樣計算是不嚴謹的,忽略了餐飲消費等,也平攤了很多不食菇的家庭。簡單地用數字推理,只是想說明,我國內需的空間巨大,畢竟食用菌在我國實現大規模人工栽培尤其是工廠化栽培的歷史並不長,人們的消費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一葷一素一菇」健康飲食理念逐漸地深入人心,大家會像吃蔬菜一樣放開食用,我看這點菇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賣的價格太高,百姓們是消費不起的。同理,也不要用全世界的蘑菇總產量來衡量或束縛住我們自己,多數國家只吃白蘑菇,很多人不知道我們有幾十種菇可吃,也不知道統計木耳、野生菌等等,那個數據能準確嗎,我們一年近300萬噸的工廠化產品就能讓老外們目瞪口呆。

  可喜的是,近年來我國部分食用菌品種的工廠化生產步伐加快,填補了蔬菜和其他菇品季節性的短缺。工廠化生產有標準化程度高、規格宜統一、環境可控制等特點,使生產和運輸的全過程實現了冷鏈管理,保證了從源頭到餐桌的安全可溯。像山東鄒城、齊河,江蘇灌南等地,建立了工廠化產業園區,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那麼300萬噸是多了還是少了?上面已經推理過了,關鍵是看消費者買不買賬,如果有一億家庭一周吃一次金針菇,300萬噸只夠大家塞個牙縫。

  如此看來,不用質疑誰在高歌猛進,「農民菇」和「工廠菇」已經在齊頭並進。這個產業,農民需要,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更需要。

推薦閱讀:

工業旅遊:借鑒魯爾改唐山,如今唐山煥新顏
剛剛,無人水餃工廠曝光,機器人24小時不停做水餃
職場女性完美心理夢工廠
號稱最牛汽車工廠,你能想到的是哪個?3個視頻解讀牛在哪
專家:中國「世界工廠」仍具10年優勢

TAG:農民 | 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