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不消滅商場,它只讓商場更美好
前兩天雙十二,我到商場閑逛,發現到處是促銷的廣告。走進一家男裝店,店員對我說:雙十一是線上促銷,雙十二是商場購物節,打折力度也很大,先生你看看?
我說,隨便走走,看看前面有沒有什麼可逛。這位店員說:以前那家店改了門面,真沒什麼可看的,你再往前走,可到兒童樂園啦。
近兩年逛商場,此種情形經常出現。好好的一家店面,說換就換。商場內的服裝店,不再像過去那樣鱗次櫛比,幾乎只剩下幾家大型品牌店。
以男裝為例,通常只看到優衣庫、ZARA、H&M、JACK & JONES 這幾家。全都是外國的品牌,廣告做得好,價格也不貴,它們搶佔了商場的黃金門面。女士服裝店也一樣,也只有幾家光鮮亮麗的品牌店——好吧,恕我叫不出名字。
其實,低端的服裝市場,同樣也在經歷變革。最近有媒體報道,上海賣服裝的幾條街,以前有零售也批發,一度紅紅火火,現在不行了,生意變得好蕭條。過去一天賺幾萬元的服裝店老闆,現在只賺一兩千,還要交那麼貴的租。
前段時間,我聽一位朋友想開服裝店,正為她擔心呢。她卻說:不指望賺錢啦,就是每天看看漂亮的衣服,心情就很好。這好似文藝青年「我想開個咖啡館」的任性。由此可見,以往常見的街邊小服裝店,也基本賺不到錢,都被消滅了。
服裝銷售行業劇變,最根本的原因是網購崛起。淘寶就是從賣女裝開始的,很多線下商店都把業務做到網上,幾十塊錢的衣服曾是淘寶主流。後來有了天貓,大型品牌店也把生意做到網上。最後工廠也開網店,真正做到「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種業態很受歡迎,批評的聲音也不少。一個理由是:網購看起來方便,其實它在毀掉本土服裝業的長遠。都想賺快錢,不想打品牌,高端品牌拱手讓給外國人,自己人殺得兩眼血紅,賺幾十塊的利潤。
還有說法認為,購物太方便不好,快買快賣,迅速消耗,生產一大堆垃圾,還剩下什麼?每年雙十一購物節,討伐網購的文章都能刷屏朋友圈。
還有種貌似深刻的見解,認為網購正在毀掉經濟。有一篇假借英國爵士之口的文章說,商場可以把人吸引到街上,產生「隨機消費」。比如夫妻逛街,買買衣服,吃飯看電影。網購毀掉商場,是在毀掉城市活力,等等。現在都用快遞,網上點幾下,在門口探著半個腦袋收快遞,成什麼呢?
網購正在橫掃一切,很多人不安。他們把商業轉型過程中的失落蕭條,歸咎於網購。他們看到線下艱難,卻看不到線上商業的宏偉。
很多門店確實在關閉,其實生意大多搬到了網上,反而活得更好。消費者坐在家中,就能遍覽全國商品,購物成本更低,這些都是可觀的福利。
網購講究快送,還要物美價廉,但它不能取代線下商場。兩種商業形式,本質還是兩種消費。還是以服裝銷售為例吧。網購當然很強大,逛商場的人圖什麼呢?
服裝銷售是體驗性很強的購物活動,很多人就是願意到商場購買。對他們來說,只要價格不是貴得離譜,商場購物還是比在線下單愉快很多。那種穿戴得光彩照人,在落地鏡前盤旋的感覺,對許多人而言,實在是一種享受。
近兩年「虛擬現實」技術很熱門,馬雲放出話來,要搞「VR購物體驗店」(在家裡戴著眼鏡逛網店,就像逛真的商店那樣)。我想,距離真正的的逛商場買衣服,還是有很遠距離吧。商場是一種綜合性的體驗場景,豈是在家戴個眼鏡逛網店就能取代?逛商場是一場穿戴光鮮的社交活動,這種需求不容易消滅。
網購在發展,消費在分野。網購是窮人的朋友,有錢才逛得起商場,這是長期的趨勢。商場將朝著體驗和享受方式發展,長期來看,利潤率高的產品會更有優勢。
反映在服裝領域,昂貴的品牌商店才能立足。國外服裝在品牌化道路上走得早,他們搶得先機。他們也在搶佔網購市場,降低身價迎合消費者。現在剛剛起步,國內服裝品牌還有很大的機會。
網購沒有摧毀實體,它創造了新的實體經濟。中國很多工廠都倚賴網購而存在,它們創造的就業,遠比網購消滅的就業多。網購行業僱傭了幾百萬快遞員,這是貨真價實的實體經濟。
就連看似被網購重創的「商場經濟」,其實也沒有蕭條。過去熙熙攘攘只為買東西的人群,現在很少見了。跑去逛商場的人並不必然「買東西」,他們也許像我,只是走走看看,在奢侈品展台前流連。
商場還有兒童樂園、餐館、影院和遊戲廳,這些都是網購無法取代的場景。網購沒有消滅商場,而是讓商場更美好,商場成為城市裡最全方位的休閑娛樂場所。
這麼說吧,任何對網購的討伐,都是不值一曬的蠢話。
推薦閱讀:
※打算吃素一個月,於是有了這美好的素食!
※《金剛經的秘密》第21課丨美好的地獄,不美的凈土
※世界上最美好的16張婚紗照,最後一張超美!
※2012中國情愛報告:愛情沒那麼美好
※10種美好的願望 每種都能在翡翠上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