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詩句「涕泣對牛衣」的來歷
陳寅恪詩句「涕泣對牛衣」的來歷大學時代,我曾翻讀蔣天樞先生編訂的《陳寅恪文集》,讀到陳氏晚年的一首詩:《挽曉瑩》涕泣對牛衣,卌載都成腸斷史。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當時格於古典工夫不夠,對其中「涕泣對牛衣」句十分難解,所以立刻就記住了。而這首詩的大致背景是這樣的:1969年春節後,陳寅恪一家被掃地出門,遷至中山大學校園西南區五十號一所四面透風的平房住居。此時陳寅恪病體衰弱得已不能吃飯,只能進一點湯水之類的「流食」,偶有親友偷偷登門拜望,他躺在病榻上已說不出話,只是眼角不斷有淚流出,望者無不凄然。身處困厄絕望的陳寅恪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但面對幾次被登門的 「革命者」亂拳打倒、心臟病日趨嚴重幾乎癱瘓的唐篔,陳認為愛妻可能將先於自己命赴黃泉,悲涼無助中,夫妻相對而泣。奄奄一息的陳寅恪憐夫人之悲苦,嘆命運之不公,心懷無盡的怨憤與痛楚,留下了生命中這最後一曲輓詩。1969年5月5日下午,躺在床上氣脈已竭的陳寅恪,再次被迫向當權者作口頭交代,有「我現在譬如在死囚牢中」之語,終至淚盡泣血,口不能言方休。10月7日晨5時30分,心力衰竭的陳寅恪於凄風苦雨中溘然長逝,三百年乃得一見的史學大師就此遠去。一個月後的11月21日,唐篔撒手人寰,追隨陳寅恪而去。 ----當時自己曾據此歷史背景,作過關於第一句詩含義的猜測,但終感內心不塌實,所以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時不時總想起這句有點怪的詩,老想把它參透。前幾天,我在國學網上閑逛,不期然讀到一文:《與牛有關的成語及典故》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9659,終於知道了這個成語的來歷。一朝破解,快何如之!特引錄於下,聊備檢索爾!「牛衣對泣:牛衣對泣說的是西漢時有個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終於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推薦閱讀:
※陳寅恪《己丑送春》詩一解
※大名鼎鼎、如雷貫耳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陳寅恪的最後20年》摘錄
※《柳如是別傳》陳寅恪 著
※陳寅恪為什麼盛讚柳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