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國防大學李大光教授作客搜狐軍事講武堂,為我們解讀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李老師好!
李大光:你好!
主持人:1871年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民族,德國僅僅用了30年時間,就完成英國經歷了100多年才完成的事業,迅速將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生產超過了英法,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德國的政治制度如何?與其充滿活力的工業發展相適應嗎?
李大光:確實一戰爆發與德國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與當時歐洲經濟的發展,包括德國的經濟發展、政治制度都有很大的關係。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德國威廉一世統一了德國,當上了德皇。在威廉一世的領導下,德國的經濟迅猛發展。
德國是一個非常嚴謹務實的民族,而且也是一個勤勞的民族。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之時,德國處於分裂的狀態,國家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是由英國引領潮頭,得到迅猛發展,實力非常強大。德國看到了英國的發展,學習英國,加上德國的國家和民族的優點,逐漸發展起來,對法國進行了一場普法戰爭。普法戰爭以後德國統一,加之在普法戰爭中獲得了賠償,德國人的自信心獲得增長。自信心增長以後,德國的經濟也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成為排頭兵。工業革命中,德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德國的統一延續了這種迅猛的發展。
德意志國家當時的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與封建制度不同,它是邁向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制度,這種制度有著一定的民主共和的色彩。但由於剛剛脫離封建社會,君主立憲制還大量殘留封建社會的思想,集權的統治根深蒂固。這種根深蒂固的集權統治,看似立憲,但實際國會或者帝國議會反對不利於德皇的政策或者制度,支持有利於德皇的統治,所以屬於一個維護集權的、比較虛假的立憲和共和。
德皇是集行政、立法、執法於一身高度集權的國家元首,所有德意志的軍官包括政府官員的任命全部由德皇來控制,他的權力高度集中。這種體制有利於推行極少數人的個人意志,這種個人意志就是看到經濟發展了,就要向外擴張。20世紀初,德國的經濟已經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增加了自信心,也增加了其對外擴張的野心。隨著其野心的成長,特別是集權的體製為其向外擴大勢力範圍創造了條件。當時隨著經濟發展,德國在經濟上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但是在政治上、勢力範圍上,因為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很多的殖民地,政治地位也很高,德國覺得不公平、對自身不利,所以就要打破英國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的歐洲霸主地位和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就必須要向外擴張,發動了一戰。所以德國的政治體制與工業發展是不相適應的,從而導致了一戰的爆發。主持人:一戰以德國的戰敗作為終結,但是有分析認為這對於德意志的人民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迎來了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資產階級議會制共和國——魏瑪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十一月革命」下產生的一個資產階級政權。魏瑪共和國是否徹底打破了德國原來的機構?
李大光:魏瑪共和國是在一戰以後形成的,由於是在一戰以後德意志失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民間稱其為「魏瑪共和國」,實際真正的國號為德意志共和國。一戰以後德意志共和國在魏瑪召開了國民議會,通過了所謂的共和國憲法,所以這個憲法也被成為《魏瑪憲法》,德意志共和國也就被稱為魏瑪共和國——這就是魏瑪共和國稱號的由來。由於一戰的戰敗,德國國內各個團體、階層、勢力集團對當時政府不滿,於是爆發了一系列革命,也就是「德國十一月革命」,才產生了魏瑪共和國,也就是德意志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打破了之前的一些國家機構,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但由於一戰戰敗,魏瑪共和國執行《凡爾賽和約》,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造成民眾對這個共和國的不滿,最終導致共和國的「短命」,只存在了14年。
主持人:既然叫魏瑪共和國也叫德意志共和國,那麼到底為共和做了哪些努力?
李大光:德意志共和國對共和進行了一些探討,是對走向共和的第一次嘗試。《魏瑪憲法》限制了集權政治制度的發展,德皇高度集中的權力被打破,分解到行政、立法、執法各個部門,不再集中於德皇一人。所以魏瑪共和國為走向共和民主進行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持人:剛才李老師也談到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的簽訂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但正是這樣一份和約引起了德國和日本的不滿,並誘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麼《凡爾賽和約》到底說了什麼,讓德國難以吞下苦果?德國真的是被「逼上梁山」的嗎?
李大光:《凡爾賽和約》確實對一戰後的德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巨大。《凡爾賽和約》全稱為《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簡稱《凡爾賽和約》。為什麼叫《凡爾賽和約》?因為《凡爾賽和約》是一戰以後,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進行了六個月的談判之後同戰敗國簽訂的條約,其中戰敗國主要是德國。
《凡爾賽和約》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成立國際聯盟。一戰以後,國際社會認識到戰爭對於人類社會的摧殘,所以要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也就是國際聯盟,來促進、保證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當時對組織機構和設置都進行了規定,但是由於美國和英國爭奪聯盟主導權,聯盟最終走向了破產。美國退出後,聯盟發揮的作用很有限。第二,對德和約,也就是對德國的戰後整治。在這方面,條約是非常苛刻的,其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割讓德國的領土。領土上,德國喪失了六萬七千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佔德國當時領土面積的1/8,同時喪失了650萬人口,佔德國當時總人口的1/10,德國的損失很大。隨之喪失了鐵礦藏、鋼、煤等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很多原本都是用來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所以割讓領土又削弱了德國。
第二,對德國一戰之前包括一戰中掠奪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進行瓜分。在這方面,幾乎將德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瓜分乾淨,《凡爾賽和約》中規定建立委任統一制度,也就是將德奧集團的殖民地委託給戰爭國來保護,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純粹屬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第二類是德國在非洲,包括中非、南非、西非的殖民地;第三是德國位於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一戰時,中國山東的青島是德國的殖民地,戰後交給日本。之後日本又通過佔領青島,簽訂不平等的「二十一條」引發中國國內的五四運動,這都屬於一系列的影響。這是對殖民地的瓜分。
第三,限制德國的軍備發展。在軍備問題上,《凡爾賽和約》廢除了德國的義務兵制,解散了總參謀部和其它的軍事機構,將德國的武裝力量限制在11.5萬人以內,規定不能擁有坦克、飛機、重型火炮等重武器,對德國的軍事限制很多。並且規定在萊茵河東西兩岸50公里內設立非軍事區,不能有軍事力量存在,不允許設防。
第四,要求德國支付戰爭賠款。《凡爾賽和約》沒有明確規定德國戰爭賠償的具體數額,而是讓索取賠償的國家任意索取,說多少德國就要給多少。如此一來,德國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對德國很不公平。
主持人:您剛才談到《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的懲罰可謂是非常嚴苛的,那麼對《凡爾賽和約》,歷史上有哪些不同的評價?
李大光:這個和約對德國的制裁確實是很嚴重的,對其也有著諸多評價。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重新洗牌的一個非正義戰爭,所謂戰勝國和戰敗國其實沒有什麼正義可言,這種歷史和社會現象造成《凡爾賽和約》是一個有著諸多問題的和約,歷史上對這個和約有很多的不同評價。
其中有人稱,《凡爾賽和約》是「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為之一」。這個評價用詞很豐富,首先,將戰勝者稱為「一個殘忍的勝利者」,因為條約讓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幾乎無法生存。那些發動戰爭的國家成員應該受到制裁,但是德國人民還是要生存的。其次,歐洲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是一個文明的過程,所以稱這個和約是「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為」是比較貼切的。
列寧對《凡爾賽和約》也有非常形象的說法,列寧將其視為「高利貸的和約」、「劊子手的和約」、「屠夫的和約」,對德國的懲罰非常嚴厲。相對於1914年一戰之前的德國,《凡爾賽和約》導致其領土喪失了1/8,人口喪失了1/10,所有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都被瓜分乾淨。
主持人:剛才您提到,列寧評價這是一個「高利貸的和約」,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羸弱,城市千瘡百孔,無力償還戰爭賠款,政府違反條約現象時有發生。哪些條約被違反讓德國獲得了極大好處,為閃擊波蘭埋下伏筆?
李大光:《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制裁很嚴厲,造成德國經濟羸弱,城市千瘡百孔,導致德國很難負擔得起戰爭賠償。這個條約是一個不公平或者說「高利貸式」的條約,由於它並沒有考慮到德國的現狀,加之戰勝國不是正義的國家,而是屬於掠奪者的角色,所以歷史上對這個條約評價很差。因為戰勝國希望通過重新洗牌來瓜分德國及其他地區,導致戰勝國彼此之間也有矛盾,所以在制定《凡爾賽和約》時,戰勝國在談判中勾心鬥角,都從自己的利益角度出發制訂政策。
比如,英國採用軍事戰略,怕《凡爾賽和約》把德國搞得太差太慘了以後法國做大。如果在歐洲大陸上沒有制衡法國的國家,對英國也會構成威脅,因此英國反對對德國進行非常嚴厲的制裁。同時因為英倫半島和歐洲大陸之間有英倫海峽之隔,英國又怕德國海軍強大,所以對於德國海軍軍力發展又有著嚴苛的限制,希望德國海軍不發展。法國由於緊鄰德國,歷史上普法戰爭中法國也是戰敗國,於是希望德國永遠羸弱下去、不得翻身,不能對法國構成威脅,所以在法國希望嚴格制裁。美國位於北美大陸,遠離歐洲大陸,跟德國沒有過多瓜葛,美國不願意看到英國、法國做大,於是對德國沒有那麼嚴厲的條件,反而在軍事上幫助它。俄羅斯對德國也要防備,因為德國的強大將對俄羅斯構成威脅,所以俄羅斯也要制裁。但是英國又反對、敵視俄羅斯,所以俄羅斯希望德國西部沒有軍力,但東部要有軍力。
由於戰勝國有以上這些矛盾,在執行過程中對戰敗國德國的制裁和軍力發展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完全沒有按照條約執行。德國的軍事裝備沒有被收繳,賠償也沒有支付,許多條款對德國來說基本是沒有束縛力和管制力的,所以為德國以後的再發展埋下了伏筆。
主持人:《凡爾賽和約》簽訂後,世界主要大國雖然各懷鬼胎反應不盡相同,但卻都想維護本國既得利益,不願與德國發生直接摩擦,積極的推行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德國藉機不斷發展軍力,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冒險活動,並最終變成歐洲的軍事怪獸,這是誰的過錯?
李大光:一戰戰敗後,德國在短時間內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實同當時戰勝國姑息養奸的綏靖政策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也同《凡爾賽和約》的不平等以及制定以後的空洞、無法執行有關係。由於戰勝國各懷鬼胎、各有各的利益,英國想部分限制德國,法國想全面限制,美國還想提升它,俄羅斯想讓其羸弱下去,目的不同,所以《凡爾賽和約》基本沒有得到執行,德國利用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在各個國家心懷鬼胎的間隙中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
另外,由於《凡爾賽和約》是非常不公平的條約,德國百姓對其非常反感,認為《凡爾賽和約》是讓德意志民族非常受屈辱的條約,所以很排斥,拒絕執行,導致《凡爾賽和約》沒有很好地管束住德國。德國人的逆反又使其尋求突破《凡爾賽和約》,發展壯大自己,因此這些內外情況都是再次形成「軍事怪獸」的原因。
主持人:1929年—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的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但這卻給希特勒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希特勒帶領德國民眾在經濟上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民眾的支持,趁機上台。希特勒是如何在亂局中奪取並穩固權力的,為德國後來發動二戰做了哪些鋪墊?
李大光:一戰結束以後,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當時紐約華爾街股市崩盤導致美國經濟的整體滑坡,從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特別是在1929年到1933年間,美國經濟受到了巨大打擊。我們前面談到,一戰結束以後,美國在經濟上扶持德國,所以德國的經濟發展借力於美國,美國的經濟危機對於德國的影響是最大的。德國民眾認為經濟發展不起來,人民生活不好,尤其加上《凡爾賽和約》的管束,德國的上上下下,包括統治集團、普通百姓都想發展經濟。因為德意志民族的特點是嚴謹務實,所以當時的德國人憋著一股氣就是要發展經濟。
二戰發生以後對希特勒的評價大都是負面的,但從個人來講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人,是一個演說家,也是一個政治家。他利用了德國民眾當時不滿的心理和要求發展經濟的心理,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由於這個黨迎合了當時德國百姓的心理,迎合了當時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的要求,因此很快就贏得了大選。執掌政權之後,希特勒帶領德國人民,很快將戰後德國千瘡百孔的經濟恢復了。恢復以後由於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以及戰勝國之間存在的矛盾,所以沒有人去督促和檢查《凡爾賽和約》的執行,加上國際聯盟的癱瘓,德國在經濟發展以後想要恢復其大國的地位,便開始秘密發展軍事。
主持人:德國民眾在支持希特勒解決經濟危機同時,也被灌輸了種族主義的可怕思維。德國納粹黨獨裁執政後,掀起強烈的反猶狂潮,不僅通過《紐倫堡法案》定義猶太人,還策劃「水晶之夜」等反猶事件。希特勒用盡各種臭名昭著的方式展開種族滅絕,僅僅是因為他個人對於猶太人的仇恨嗎?
李大光: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其中固然有希特勒個人對於猶太人的仇視,但同時也是德國人,特別是希特勒利用這個理由來推行國家擴張政策,實現國家經濟的軍事化。因為在國際社會上,猶太民族是很有特色的民族,充滿著智慧,擁有創造性。有一種說法稱「 美國人的錢在猶太人口袋裡」。現在是這樣,當時也是這樣。猶太人在德國經商、辦金融,很富裕,掌握了德國很大的財力。但是歐洲人對猶太人又有一些偏見,認為猶太人小氣、刻薄等等。另外在基督教和猶太教也有矛盾,《聖經》中猶大出賣了耶穌,宗教上就有這種反猶的思想,所以德國人包括希特勒的反猶思想很嚴重。
對於希特勒來說,他的反猶思想同其小時候的生存環境和經歷有著直接關係。他小時候目睹了猶太人富裕和智慧,但還有說法是他小時候目睹母親同他的猶太人鋼琴師有染,所以對猶太人很仇視,他個人是極端的反猶主義者。同時他又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利用德國人一戰失敗後的不滿情緒、民族情緒的增長,特別是《凡爾賽和約》對德國苛刻的制裁,以他為首的一部分德國人的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於是產生了反猶風潮,包括《紐倫堡法案》和「水晶之夜」事件,對猶太人的商店、樓堂館所乃至家裡進行打砸搶燒。後來為什麼發動戰爭,大肆屠殺猶太人呢?因為猶太人有錢,希特勒通過打壓猶太人,收繳他們的錢財和物質轉為軍用,為其發展軍力提供條件。
主持人:有人評價德國為「用哲學忽悠別人,用科學發展自己」的國家。德意志究竟是怎樣一個民族,為什麼誕生了許多科學巨匠和偉大哲學家,推動人類進步,卻最終被種族主義思想吞沒?
李大光:國際社會對德意志民族的評價很有爭議,有正面聲音也有負面聲音。我認為「用哲學忽悠別人,用科學發展自己」這種說法不準確。德國人是非常善於哲學思維的,有一位偉人說過,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哲學思維,那麼這個民族就是沒有希望的。哲學是什麼?哲學是科學之科學,擁有哲學思維、哲學抽象的的民族確實有其優勢。德意志民族善於哲學思維、抽象思維,對一些哲理性的東西思考的比較透徹,這種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得比較准,就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進而推動社會發展,「不折騰」,避免走彎路和走回頭路。以前胡總書記說過,「不折騰」。這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不折騰是什麼意思?就是必須按照社會發展規律來推進社會向前走,如果不按照社會發展規律發展或者有悖於社會發展規律就是一種「折騰」,這種「折騰」導致國家民族發展受阻、道路曲折,為國家和民族帶來損失。如果一個民族有哲學思維就可能會避免這種情況,所以說「用哲學忽悠人」的說法不正確,我們國家也應該加強哲學思維和對哲理性的思考。
「用科學發展自己」是準確的,因為經濟發展必須有科技的推動,德國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歷史上在德國出現了很多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有影響的重要人物,比如康德,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既講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哲學,又講火器、城市建築學,集哲學和科學於一體。康德的著作也很多,《關於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原則的明確性研究》、《把負數概念引進於哲學中的嘗試》、《上帝存在的論證的唯一可能的根源》、《純粹理性批判》等等,對歷史都有很大影響,是到現在還廣為流傳的巨著。還有歌德,熱愛文學的人都知道歌德是德國著名的詩人,也是一個思想家,他有很多的作品,對後代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耳熟能詳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文學愛好者都熟知的文學著作。再就是貝多芬,貝多芬是文藝界的大師,是一個作曲家,而且他的作品到現在還經久不衰,很多為後人所敬仰。還有黑格爾,他的《小邏輯》,包括《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等等都對哲學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毛澤東主席都對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非常崇拜。
主持人: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它挑起一戰和二戰的原因有何異同?請您為網友總結一下。
李大光:德國是挑起一戰和二戰的罪魁禍首,一戰和二戰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戰事,原因和背景也不相同。
那麼德國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了打破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給它造成的不利限制,為什麼說其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因為在19世紀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英國得到了迅猛發展,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是領潮者。而當時德國是一個分裂的國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沒有得到發展。後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得到了迅猛發展,經濟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別在20世紀初經濟發展超過了英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德國是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那麼這種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發展又受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制約。經濟上強大了,但是政治上還受到制約。包括像現在國際社會上針對中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說法,稱「大國崛起必有一戰」,說中國國家發展快就必有一戰,炒作中國威脅論。但是現在時代與當時不同,不能這麼說。當時那個時代德國要想做一個真正的大國,不僅僅作為經濟大國,而且作為政治大國就必須打破當時的格局。但當時的情況是德國雖然經濟強大了,但是沒有殖民地、勢力範圍。德國要想有自己的殖民地,就必須對外擴張;要打破傳統的英帝的勢力範圍,就要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就是刺殺斐迪南大公夫婦。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有所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之間勾心鬥角,有著矛盾和間隙,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來對待德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制訂的《凡爾賽和約》是一個非常不正義、不平等、非常苛刻的條約,讓德國無法執行。這種條約的制定包括國際制裁,導致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形成巨大的反彈。德國民族有著自身的特點,同時受到國家制裁和嚴苛條約的制約,民族情緒爆發,產生了強烈的民族主義,甚至是極端的民族主義。德國產生了自強自立和發奮要做強大的國家的心理,要打破《凡爾賽合約》的體制,就必須發展經濟,同時暗中發展軍事。德國利用條約不平等性和狹隘性,不執行條約而發展經濟、發展軍事,在全球經濟危機之時,德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那麼這種經濟的迅猛發展增加了其民族自信心,還要打破一戰以後《凡爾賽和約》格局,所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持人:謝謝李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解讀!通過李老師的講解我們對於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背景都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對其中涉及到的包括《凡爾賽和約》、綏靖政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特點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非常感謝李老師在百忙中作客搜狐軍事講武堂。我們將持續為網友帶來關於世界反法西斯戰勝70周年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相關報道解讀,請您繼續關注搜狐軍事!
推薦閱讀:
※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是什麼
※了解巴西看奧運(13)巴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出了多少兵?
※二次世界大戰八大經典戰役排行榜
※中國備戰第三次世界大戰
※美臆想第三次世界大戰:佔領蘇聯迎娶俄羅斯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