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數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介紹之二(史寧中)--數學工作室

[轉貼]數學課程標準修訂工作介紹之二(史寧中)xzmmk發表於-2007-10-19 9:53:00

0 推薦

二、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這是昨天晚上想的。我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我是研究數理統計的,被逼的來做這件事情。既然你做這件事情,就要深入思考,正好師範大學也要培養教師,也要關注基礎教育,我做校長有責任想得更深入些。

第一,標準和大綱有什麼不同。這個事情應該想清楚。我們寫的是標準,不是寫的大綱。其實,現行的高中階段的大綱最後定稿是由我擔任組長。課程標準我沒參與,我只是參與了修改。我在思考有什麼不同。傳統的大綱是關於教學和教育內容的規定。它適應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適應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為本質的教育,它最關心的是這些知識你教了沒教,這些知識學生是否掌握了。課程標準不一樣。大概是建立在整個教育理念的改變,就是說我們傳統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育逐漸過渡到人的成長,以人為本,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孩子的未來的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係。這樣,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傳授,一定還要關注孩子們的成長。

有一次與小婭部長講,你想一想小學數學那些內容,長大了到初中半年就教會了。小學為什麼用六年來教?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很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養成良好的身心素質。不注重到人的培養是不行的,因此,傳統的大綱只是告訴教什麼內容就夠了。我們必須給我們這個學科教學的基本理念,它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不僅僅包含了知識目標是什麼,也包含了作為一個公民需要的數學素養。並且關心如何把目標實現。因此,它給教材的編寫、給教師講課包括如何評價給出一些見解。就應該考慮到課程標準的修改也好,寫也好,不完全是知識如何。這是我們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三維目標的理解和落實。這次課程標準提出了三維目標,這三維目標是什麼呢?就是知識技能目標、過程性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我們在傳統知識核心的教育上,主要目標是知識技能目標,現在多了過程目標、情感態度目標,實質是對於人的培養有關的目標。過程目標是什麼?過程目標是強調一個人很多事情需要親身經歷。仔細回想一下,剛才談到知識傳授目標,知識是什麼?知識在本質上是一種結果,知識可以是你思考的結果,也可以是你經驗的結果。

未來光有知識的傳授不行。我希望傳授孩子們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主要不表現在結果上,智慧表現在思考的過程之中,表現在遇到危難事件時進行決策的過程之中,表現在做實驗的過程之中。這些東西單純靠結果的傳授是學不到的,必須親身經歷。前幾天,我在給學校老師們講的時候說,很多東西是無法傳授的。比如「幸福」,你怎麼能把你的幸福傳授給學生呢。下鄉的時候吃頓餃子感到特別幸福,現在孩子吃頓餃子就不覺得幸福,你餓他十天半月的,再給他餃子吃?他就感覺幸福了。沒有經歷,沒有經驗。特別是創造這種東西。

程書記講總理說的很有道理。過去認為創造性人才是大學或者工作以後培養的,其實不是這樣。創造性人才在本質上應該由基礎教育培養。那次向陳至立同志彙報的時候,我就說:我就不信一個十八歲之前一個問題也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以後會創新。所以創新的意識、創新的主要核心能力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我們不重視這件事情是不行的。這個培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很重要的是他的經歷。我們的老師有義務讓他經歷,並且在經歷的過程之中對他進行教育,對他進行培養。

還有第三個,就是情感態度。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他的情感態度是很重要的。我對我們的附小提出三個要求,教什麼課的老師這三個方面都要注意:「第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我希望我們的小學能培養出開朗、敢於提問題、比較活潑的孩子。現在事實證明,我們附小培養的孩子還是很好的。

中學和大學不一樣,在中學提出來,培養孩子向上的精神,不論哪一個學科都必須「培養學生向上的精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創造的激情,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四句話。認為素質教育是在學科之外的事情,認為素質教育、人的思想是通過思想品德課或其他活動養成的,這個道理是不充分的。因為我們的學生有70%甚至更多的時間是在學校是在上課的過程之中。我們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培養學生,我們在課餘時間培養學生,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不論哪一門課程都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

所以這個三維目標是有道理的。現在的要害是如何把這個目標細化,使得老師能夠把握,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貫徹執行。

第三,需要思考的是新的教學方法。現在的課標強調了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強調了學生的活動。我們聽了一些課,發現學生確實比過去活躍了。但是,我們的老師沒有很清楚地知道,在上課的過程中,不僅僅要看學生回答問題的結果,還要看學生回答結果反映的思路是否清晰。我聽了兩節課,上課是一鍋粥,下課還是一鍋粥,結果孩子啥也沒學到。這不行,思考過程比較清晰是很重要的,不能討論之後沒有結果。一定要把握這尺度,並且可能的話,在課程標準中給出一些例子,來說組織學生討論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進行組織討論。孩子的回答只要思路正確,就應該得到鼓勵,得到表揚。新的東西的出現,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為我們的教師為我們社會認可,我們需要不斷地總結。

第四,新的概念、新的知識放在課程標準中,要理得很清楚。這次新課程標準加了「統計與概率」的內容。「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很不協調,有重複。課標無論如何最後得一個人從頭到尾統一遍。大家分段寫,互相不協調。傳統的知識不要緊,傳統的知識都幾十年了。新的東西怎麼講,他們之間的關聯怎麼樣,需要認真的思考。同時,對傳統的舊的知識如果去掉的話,理由是什麼?是不是需要補充?這個也需要認真的思考。我們的數學也發現有一些東西並不是很簡單就能去掉的。比如,數學的基本知識:「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在數學上是一個規定,因為事實上不一定是這樣,比如,飛機飛的路線不一定是按直線飛,北京到洛杉磯飛機飛行的路線是弧線。

需要把握住。又比如方程中根和係數的關係。對於方程要了解好的話,就要知道根完全是由係數決定的。這個事情不清楚,數學的核心的知識點沒法教了。我認為新知識一定將系統性與前後關係注意到。老的知識去掉,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可以去。

第五,「精而深」

這是非常核心的問題,我沒有想得清楚。過去形容美國的課程是「一英里寬,一英寸深。」就是說它的課程是廣而淺,而中國過去是廣而深。現在我們想走廣而淺這條路的話,在中國很難走得通。我們老師已經習慣了,一講就要把知識講深。你搞得很廣,希望老師淺,可老師淺不下來,他還擔心考試呢。考試要是考了怎麼辦。但凡涉及到知識點,他會把原來的書拿來講。這樣反而變成廣而深了,這樣他就覺得難了。有考試這個事情跟呢。我在想大概還要「精而深」。所以,我們這次又砍掉了一些東西。

其實有些知識講不講也沒什麼了不起。知識分三種:不教就會;教了不會;教了能會。我們要寫教了能會的知識,不教就會的知識不講也行,他在社會中自然就會。後來,我們給一個計量標準,叫「可比廣度」。什麼叫「可比廣度」?用知識點除上課時,千萬不要太大。就是在單位時間內教的東西不要太多。課程標準中如果知識點如果比過去還多的話,你希望的時間比過去更少的話。你說要減輕學生負擔,你想會出現什麼狀況?就是會在單位時間內講的知識點講得很多。他又不會講得很淺,這不就出事兒了嗎?需要算一算,你希望單位時間講的知識最多能容納多少知識的含量,心中得有數。你不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得有個參照。

我說的這五個是我們經過認真思考認為應該注意的。

推薦閱讀:

TAG:工作 | 數學 | 工作室 | 標準 | 介紹 | 課程 | 課程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