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與北宋天文學家對話 日本人的時間藝術(下)
日本人對於時間觀念的重視聞名全球。從歷史記載上看,世界各地的很多史書連年月日都不記,但日本書紀等日本古文獻中不但年月日,連干支都有記明。由此看出日本人對時間的意識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據說自從昭和初期引入勞動管理法後,公共機構和企業的遲到以及工人遲到現象就減少了。另外,還有說法認為在江戶時代武士如果遲到或缺席是相當愚蠢的行為,從這一殘留觀念中人們開始意識到守時。此外,在天文和方位關係上,日本人自古就不是通過月亮和星星,而是通過太陽光照射的正確方位來測出季節和時間。
不知是否跟日本人嚴守時間的習慣有關,如今日本的公園、店鋪和大廈的招牌等目所能及之處都有時鐘。精工時計資料館收藏了日本各個時期從座鐘、掛牆鍾、台鐘、攜帶型時計等各種類型的日本本土傳統時鐘。從17世紀開始,日本開始製作他們自己的時鐘,一開始他們模仿16世紀的歐洲室內時鐘,但很快就開始開發純粹日本風格的時鐘——根據季節變化,每天日照時間不同而創造的不等時時鐘。
▲不等時日本傳統時鐘
遊覽日本,關東看東京、橫濱,關西看大阪、京都,在這兩片區域中還夾著另一條更為窄小的地區,這就是呈南北走向貫穿日本中部的愛知縣和長野縣。參觀了東京的精工時計資料館後,從東京坐火車2 個小時,來到長野縣諏訪市,這裡因諏訪湖而得名。諏訪湖差不多位於長野縣的中央,在湖面冰封的冬季,可看到在冰面上打窟窿釣若鷺魚的垂釣者和滑冰人的特有景象。並且在連續 10 天以上最低氣溫低於零下十度後,因冰的收縮和膨脹,在發出巨大聲響的同時,湖面冰塊發生龜裂,冰塊會向上隆起 1 米多,稱作「御神渡」的稀有現象。
諏訪湖所在的小城很安靜,尤其是在清早起床後,推開窗戶往外看去,低矮的房子一棟接一棟地向遠方延展,中間偶爾被一小片稻田隔開,如果天氣晴朗,這裡是可以遠眺富士山的。
此地的諏訪大社是在全國擁有超過一萬座分社的日本最古老神社之一。有上諏訪的上社、下諏訪的下社,分別供奉著武神、農耕神、狩獵神、風神,深受信徒崇拜。每 6 年在春季舉辦 1 次的「御柱祭典」是從山上砍下用於建造神殿四角的大木材,順著 30 度的斜坡往下滑、大木材上乘著許多稱作「氏子」門人,是驚心動魄的祭典。體現了大和民族,對於自然的尊重和崇拜,即使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日,依然沒有改變他們對於歷史傳承的重視。
▲以製表業為主的時間科學館——「儀象堂」
▲儀象堂鐘錶博物館藏品
▲儀象堂鐘錶博物館中日本獨有的不等時塔鍾
諏訪城市雖小,但卻是日本最重要的精密儀器生產地之一,走在街上便能看到不少各式各樣的工業類博物館,比如以製表業為主的時間科學館——「儀象堂」,除了復原了中國最早的機械天文時計儀器——水運儀象台以外,收藏了各國八音盒的奏鳴館,作為私人博物館,需要提早一周才能預約參觀。
▲「水運儀象台」效果圖
▲水運儀象台結構(局部)
由北宋時宰相蘇頌主持設計製造的「水運儀象台」誕生於1094 年,其中出現的擒縱結構領先歐洲機械製表業200 余年,它以自然恩賜的水流為動力,是近代技術出現前人類所創最巨大的精密機械儀器,一天24 小時的誤差小於100 秒。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關於人類最早的機械鐘是由歐洲還是中國發明的,學界一直有所爭論,事實上,中國古代機械與歐洲的古代機械所不同的一個關鍵點是在驅動力上。中國唐代時期機械的驅動力是水,而13至14 世紀的歐洲則以重鎚及發條作為動力源。
「從天體運行的規則中,望見天之法則,訂定政治根基;從天象的異變中,望見天的意志,導正政治風氣」,北宋時代秉持此理念來施行政治。因此,中國的天文學是國家的科學。設在首都的天文台,是國家機構里不可欠缺的一個單位。天文台肩負三項重任:組織一年時間的「編歷」、管理時間的「報時」及觀測天象、預知未來的「占星」,為執行這些重任,必須要有天文觀測儀器和時鐘。
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由當時的宰相歷時7 年完成,其中的擒縱器是鐘錶的關鍵部件,類似的部件在二三百年以後才在歐洲機械鐘上出現。
▲復原的「水運儀象台」
復原的「水運儀象台」高11.8 米,7 米見方,其外形上狹下廣,共分三層,頂部是一間裝有渾儀的小屋,其頂蓋可以自由開啟;第二層設有渾象一座,第三層設有動力驅動裝置及報時系統,其結構和功能達到了空前複雜的程度。三個層次之間以傳動裝置相互連接,統一用漏水推動和控制,不僅可以自動計時、報時及演示天象,而且可以驅動渾象自動跟蹤某一天體,以便觀測。報時系統也分五層,除能操縱木偶以搖鈴、擊鼓、扣鍾作為時初、刻及時正的報時信號,以小人執牌出現顯示時辰、刻數等外,還能操縱木偶以鳴鉦作為夜間更點的報時信號,並能隨季節變化顯示昏、旦等時刻。北宋年間,為了確保它每天正常的運轉,配置了82 名專職人員。
▲精工時計資料館
▲精工時計資料館收藏的傳統日本鐘錶
由日本精工時鐘有限公司的前身—精工舍有限公司的時鐘技術專家第一人—土屋榮夫先生雀屏中選,受託以便動態展示。他耗費4 年時間研析當時的文獻資料《新儀象法要》,於1997年在長野縣諏訪終於將實物成功復原。使渾儀(沒有透鏡的天體望遠鏡)、渾象(天球儀)及晝夜機輪(報時器)都能利用水利運行。以前水運儀象台也曾被複原過,但以「按實物大小完全復原,使水運儀象台能經久不息地運轉」這樣嚴格的目標進行復原設計,卻是第一次。
「在研究和修復水運儀象台的過程中,我好像在和千年前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在交談,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滿足。」高級時鐘DECOR SEIKO 「悠久」發明者之一的牛越健一說道。日本精工時鐘有限公司和日本精工愛普生有限公司根據「水運儀象台」的驅動原理,尋找代替水利的動力、複雜的齒輪計算、確立精密的加工組裝技術等,經由反覆試驗及錯誤修正,最終達成實用化,在10年前成功共同合作開發全新構思的高級時鐘DECOR SEIKO 「悠久」。
▲精工根據水運儀象台的靈感而製作的現代時鐘
這是一台能用眼睛和耳朵,來切實感受時間慢慢流逝的新型時鐘。採用了高精密度的鋼球來代替水利,以鋼球落下的動力來轉動水車,不斷傳遞著時間的流逝。通過時鐘左側的「盤旋上升結構」而被升起的鋼球,沿著時鐘後方的軌道前進,一直到達位於時鐘右側的「水車」。然後利用鋼球自身落下的重量來使「水車」轉動,以驅動指針走動一格。接下來鋼球滑入時鐘前方的軌道繼續前進,最後返回左側「盤旋上升結構」的入口。整台「悠久」鍾全部鍍金,除了美觀之外,摩擦力亦降到最低。引導鋼球前進的軌道,被設計成傾斜0.5 度,以使得鋼球緩慢地滾動。而鋼球的運行速度又是經過嚴密計算而得出的,它總會在恰當的時間返回「盤旋上升結構」的入口。這就是每過37.5 秒即循環一次的「悠久」之旅,鋼珠的升降與滾動周而復始,讓時間的流動顯得更有樂趣。
胡穎簡介:
生於上海,法語專業學士,在讀MBA,被鐘錶所蘊含的傳統手工藝智慧與現代機械文明所結合的魅力所吸引,從2007年至2015年持續赴瑞士BASELWORLD,SIHH等鐘錶界盛事進行採訪報道,數次獨家專訪了SWATCH GROUP創始人老海耶克,現總裁小海耶克、百達翡麗總裁父子等鐘錶業界的風雲人物,本人親談與專訪的國際鐘錶品牌或製表大師超過100人。參觀過朗格、積家、豪雅、宇舶、歐米茄、浪琴、雷達、亞諾等多個名錶廠,及瑞士、德國、法國處鐘錶博物館。於2007-2009年與《外灘畫報》合作《時間精神》、《時間哲學》、《瑞士表情》三本年度BASELWORLD鐘錶別冊,並於2009-15年為《21世紀經濟報道》開創BASELWORLD中文日報現場報道先河,出版《時機》、《追尋逝去的時光》等鐘錶年度特刊,並為《ELLE》、《ELLE MEN》、《南方人物周刊》、財新傳媒等知名媒體鐘錶欄目特約撰稿人。
作者:胡穎
編輯:高靜
更多收藏類信息請掃描二維碼,下載「雅昌兜藏」app
推薦閱讀:
※啟功書法(北宋 蘇軾詩句)
※北宋柳永《雨霖鈴》賞析
※如何評價趙佶這位皇帝?
※北宋·王詵《贏山圖》欣賞
※河洛人| 問北宋官瓷的傳承與發展有幾多愁?— 李政
TAG:日本 | 天文學 | 日本人 | 藝術 | 文學 | 北宋 | 時間 | 天文學家 | 文學家 | 對話 |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