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層固化,窮人真的沒機會了(萬字長文)?
這周參加了華爾街投資大牛羅傑斯先生的教育分享論壇,但實際上大部分時間是南京本地很多優秀的孩子秀英語,我確實被他們流利的英文能力給震撼了。而且參加的家長在提問環節也透露出自己都有每年帶孩子出國玩,他們屬於「富裕」這一階層,擁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貌似窮人已經沒了任何「逆襲」機會——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遠不如人家:富人家的孩子可以暑假出國遊學,而窮人的孩子卻在幫父母辛苦勞動。
貧富差距的起源
「以先富帶動後富」這個當時無比正確的思想卻成為了現在貧富差距的起源。那些擁有優先發展政策待遇的城市確實提前發展了起來,全國各地的人才離開家鄉去那些城市發展,在那裡建立起了高校、醫院和企業。尤其是企業,由於大部分先富的地區存在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資源優勢,他們建立起的企業也更多是資源和地理依賴型傳統企業。這些傳統企業的蓬勃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讓他們得以讓孩子接觸更優秀的教育——甚至出國留學,而這些出國的人才回國後帶來了科學技術和先進思想,目前互聯網知名企業的創始人都有出國留學或交流的經歷,從網易、搜狐到BAT都是這樣。
那為什麼他沒有帶動後富呢?因為首先它是先依賴於地理位置和當地資源發展起來的經濟,不同地區特點不同因此難以平移複製。其次這些優秀的人才成功後並不願意回到老家——貧苦的地方,他們大都選擇繼續待在富裕區。就像很多人出國工作後再也不回來一樣,一旦我們接觸到好的事情,我們很難忍受差的東西。
沒有人才迴流何來發展?因此現實變成了貧窮地區發揮很多人力、物力培養的人才卻流失到了富裕地區,而且他們也不再願意回來,從而導致窮越窮,富越富。即使這些人才功成名就後回到老家做慈善捐款,然而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本質——貧窮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
階層固化的根源
這個時代實現個體富裕非常簡單,尤其是偏遠的地方,資源相對更加集中,擁有資源的人往往格外有錢——越貧窮的城市貧富差距越大。然而可悲的是,即使個體本身很有錢,但他們的下一代接受教育後仍然選擇離開家鄉去更好的富裕地區發展,因為那裡充滿了多樣的機會。
因此,現在的階層已經固化,尤其是思想上貧富的差距遠遠大於物質上貧窮的差距。階層固化往往體現為思想固化,只要貧窮地區的人轉變思想一樣可以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發揮創造力來突破自己的階層——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一再強調,他們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做出了以後有錢都無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小米在草創期,創始人雷軍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用於渠道鋪設和市場轟炸,因此只能選擇通過網路飢餓營銷來銷售手機,以及用米粉論壇和線下活動的方式來做市場。然而回過頭來,這恰恰被證明是極具創造力和前瞻性的銷售和市場手段,後來的企業紛紛效仿小米。
而優質教育的缺乏是導致思想階層固化的根源,不單是貧窮階層,富裕階層也缺乏優質教育——全國都缺乏優質教育,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育方式卻仍然沒有變化!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一位工地打工的父親在節目開始抱怨道「我知道孩子這樣是我們的責任,我也想給他好的教育,但是我沒有錢,我必須在外面打工賺錢。如果我有錢我一定會給孩子好的教育,他也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然而節目中間他卻說「我一直以為是因為我沒錢而導致孩子教育不好,但這裡的很多家長這麼有錢為什麼孩子這麼差?既然不是因為錢,那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這本質是家長思想的貧窮引起的,即使物質上很有財富的人也會存在思想上的落伍和封閉,他們已經無法適應全球經濟的變化和現在國家經濟轉型的要求。現在根本不缺優質的教育資源,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是不具備地理屬性的,只要掌握使用網路的能力,孩子可以自己在網路上搜集很多的優秀的老師課程,就像我們回家學習在做的一樣——通過技術讓教育資源公平化。而強大的學習能力是每個孩子都具備的能力,只要給孩子一個接入網路的電腦他們都可以自己學會電腦基本操作。然而很多貧窮地區的父母卻不願意給孩子接入網路,為什麼會不給孩子一個認知世界的工具呢?一方面確實因為當地條件極差,甚至沒有網路接入條件——記住中國的本質是中庸:極度貧窮的地方和極度富裕的地方都很有限;更多的原因是父母擔心孩子成天只知道上網、沉迷遊戲,而選擇不給孩子配電腦,他們沒有看到電腦的價值。
而富裕地區的優質教育缺乏卻更多是家長選擇上的無能導致的,他們以為通過物質上的充裕能彌補思維上的貧窮。他們的孩子擁有電腦、手機、知名輔導機構等等所有的教育資源,然而恰恰是教育資源太豐富,這些家長往往更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當你無法抉擇的時候你只能人云亦云。別人的選擇成為了你的選擇,別人的評價成了你的要求,別人家的孩子成了你的孩子標準。。。家長自己沒有選擇能力還好,畢竟孩子按照社會普通的標註培養出來也會成為一個普通的人,畢竟人才本身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最可怕的是那些自以為成功的家長,把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自己無法理解和不認可的一律不讓孩子嘗試,完全不給他們失敗的機會!
太多這樣的例子了,這些家長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今天看到同班小明跳舞得了一等獎,立馬帶孩子去上舞蹈培訓;今天聽了羅傑斯分享英語競賽的好處,立馬帶孩子報名參加比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教育資源給予甚至比不讓孩子接觸更可怕,因為大部分孩子接受了這些淺層空洞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心裡產生了抵觸心理,認為整個社會都是再讓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我清晰記得家門口有個女孩考公務員考入了南京六合區法院里,全家非常自豪宴請周圍所有的親戚來炫耀自己無比成功的女兒。即使現在的相親節目,除了非常成功的大老闆,更受歡迎的男士也是銀行、稅務局等事業單位的人。老一輩的這種認知氛圍也影響著下一輩職業的選擇,很多「富裕階層」的父母努力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卻要求孩子未來去最不能發揮他們能力的體制內工作,這確實讓人啼笑皆非!
當然教育是個複雜問題,家長、學校、社會和孩子自身都不能單獨抽離出來討論。整個學校和教育機構都給家長並不優質的選擇:現在的教育機構都會和學校合作,新東方和學而思等行業領頭企業都會在學校開設「新東方班」和「學而思班」,讓學校的孩子去自己的輔導機構上課, 這是一種市場合作手段。包括現在的在線教育企業都會有專門的銷售對接老師甚至校長,讓老師和學校推廣自己的App,促使更多的家長使用。也就是說富裕家長接觸到的只是能給老師和學校帶來最有多利益的「合格」產品,而不是家長需要給孩子的「合適」產品。
社會和孩子是緊密一體,絕不像很多家長理解的孩子工作後才算走入社會;當孩子拿到手機或電腦,接觸互聯網的那一刻他其實已經進入了社會。他們接觸到最多的就是社交和娛樂軟體,從微信、微博到今日頭條再到王者榮耀處處都有這些學生的影子,而且一旦我們看到一則文章或視頻下面評論最激烈的往往也都是他們,他們不僅僅進入了社會甚至成為了網路虛擬社會的主流群體。但他們所留下的評論和互聯網瀏覽痕迹卻讓人非常擔憂,這不僅僅是孩子自身自控能力的原因更多是社會風氣所引導的。
所有的科技企業都會在後台分析數據,他們只會發布用戶最在意的信息,因為當我們抱怨微博頭條都是一些「出軌、離婚、小三、tfboys、小鮮肉」等等信息的時候,需要格外清楚是我們自己的點擊塑造了企業這樣的內容推薦,這樣利用人性弱點的推薦信息又吸引了我們點擊,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網路內容越來越粗俗。在這樣的膚淺、浮躁的社會大風氣下你很難要求孩子具備逆天的自控能力能擺脫這一切,因此我認為這是父母要做的,去控制他們的使用時間和時長。
手機和電腦只能在特定時間使用一段時間,我們可以藉助智能手錶和手環等工具代替手機,畢竟它們照樣可以打電話,但帶來的誘惑卻少得多!不過需要強調信息和遊戲是兩碼事,適當的遊戲對於孩子智力培養和靈活思考能力都很重要。因此我們應該找到一些適合他們玩的遊戲給他們,最好陪他們一起玩,不過也要控制好時間。《Minecraft》、《植物大戰殭屍》、《紀念碑谷》這些經典遊戲甚至可以提升孩子審美能力,遊戲選擇的核心原則是——多玩單機遊戲,少玩網路遊戲;多玩外國遊戲,少玩國內遊戲。千萬別玩國產網路遊戲,毀一生!
綜上,我們缺乏的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的基礎是了解而是不教育,先通過家長、老師的觀察,然後利用大數據採集並記錄孩子生活中的數據,分析數據得到孩子的特點和能力。之後再利用這些了解為基礎推薦給孩子適合他的內容,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和孩子溝通想法,並給予孩子更深度的學習和體驗的機會。老師和學校可以接收到「孩子個人特點報告」,這樣可以在統一大班授課的基礎上,在課後作業的形式上更適合孩子的特點。另外一方面,企業要完善培訓體系,給予他們發揮能力的崗位。同時教育領域創業企業也要具備全球化思維,以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為導向,創造更多可以提供個性化教育內容推薦的軟體減輕老師和價值的負擔。
貧窮是如何奪走我們的思維?
下面我將會談下窮人為什麼很難有思想?以及如何讓窮人突破自己的階層?
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這本書中反覆提到了稀缺對人們思維的影響。某種事物的匱乏不單會影響我們現實生活的體驗,更會形成一種稀缺思維——短視,來影響我們所有事情判斷。貧窮思維意味著只專註於眼前的事情而從來不考慮大的選擇和方向,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只會選擇更加努力而不是調整策略和方向,就變成了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惡性循環。
其實物質上的貧窮不可怕,從古至今很多出生貧窮但成就蔚然的名人,最可怕的是思維上的貧窮。現在「寒門出貴子」的例子越來越來少——成功人士都有上高校甚至出國留學的經歷,他們家境足夠支撐他們各種教育開銷。這次參加活動我深有體會,最小13歲最大17歲的孩子英語的表達能力和表現出來的自信氣質這些是貧窮階層孩子完全無法想像的。
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歷對一個孩子思想上的影響非常巨大,貧窮階層由於自身家境條件並不寬裕會在生活上很多細節表現出來,即使父母一直告訴孩子只管學習,錢的事情不用擔心。可稀缺不斷搶奪者父母的注意力,成了他們潛意識的一部分,他們無意識的表情和行為都表現出了貧窮,孩子是極具觀察力的,他們可以輕鬆看出家長的偽裝。
因此很多孩子想減輕父母的負擔,會在生活中省吃儉用,處處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甚至遇到想參加的活動或想看的書也要很謹慎的選擇要不要花錢?當孩子處在學習期還好,畢竟考試的內容都是學過的知識——只是變換了形式。死記硬背的東西往往越努力效果也越好,所以這些孩子即使具備貧窮思維,瘋狂努力的時候反而會取得好的效果,但思維有時候能影響人的一輩子!當這些孩子走入社會後真正的影響才剛剛開始,貧窮思維讓他們只願意從事儘快賺錢的穩定企業,顯然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成了最好的選擇。我身邊就有2個這樣的例子,大學進入非常優秀的211甚至985高校,在學校也一直都拿獎學金。可畢業後一個去了老家的郵政局上班、一個去老家當了城管。
他們進去後才發現,這些企業穩定和福利是它們唯一的優點,要想升職就必須學會應酬,拍馬屁甚至出賣肉體和靈魂。當然你可以不這麼做,只要你的家庭夠牛逼,有錢有關係!這恰恰更體現出貧窮階層和富裕階層的差距,因為你們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競爭。
即使他們僥倖沒有選擇穩定的工作,去了普通私企上班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由於長期存在的貧窮思維,導致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唯一的辦法就是更加努力,花更多的時間做任務,做不好了就責備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思考這件事情本身有沒有問題。貧窮思維讓他們忽略了與人合作帶來的高效,很多事情都自己一個人扛下來,而不是找幾個能力匹配的人一起完成。慢慢的,他們會發現自己每天工作到很晚,領導布置的任務都完成的很好,但最終自己的薪水和能力並沒有多大提升。
這也是貧窮思維最大的挑戰,它讓你更專註於眼前繁雜的事物,而不是思考事物的整體和發展趨勢。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全球經濟都是在往高科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國內也是在努力追尋經濟轉型,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而如何識別機會同時降低風險是需要具備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富裕思維」。
屏幕加速了思維貧窮
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這種現象,在《屏幕上的聰明決策》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好幾個科學家做的關於屏幕上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的測試。結果表面,即使電子屏幕做的在接近紙張,我們的注意力都會被屏幕給消耗殆盡、理解能力也不如紙張。也就是說相同的時間,同樣的內容,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比屏幕上更加深刻!所以玩手機、看電視等行為會讓一個人的注意力和理解力逐漸下降,慢慢讓一個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開始抱怨自己的出身卑微——羨慕王思聰,而不是去想是自己的選擇塑造了現在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出身。
確實,階層固化已經出現,而且愈演愈烈,科技時代會讓貧富差距比傳統經濟時代更加巨大。但我們照樣有機會破局,因為不同於傳統資源依賴性社會,科技不需要資源,幾個人就可以完成曾經幾十人甚至上班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再加上國家大力鼓勵經濟轉型和擴大內需的發展策略,一切都讓這個時代充滿了可能!
那麼我么怎麼才能破局?
就在高考當天,鈦媒體發布了一篇文章《別了高考,創業史打破階層桎梏的最後稻草?》,全文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市場經濟之前,階層上升通道主要是依靠高考,當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時,創業是最後的階層上升通道。這個觀點和我個人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可以先從美國說起,畢竟目前國內的階層壁壘是最緩和的。美國階層的貧富差距比我們國內大得多,看看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的財富就清楚,但為什麼無數的國家的人才希望去美國讀書並留下來工作呢?
因為科學技術,科技是不依賴資源和地位的,它是我們擺脫階層最好的武器。而這些科技創新從何而來?是「美國夢」——容忍失敗,鼓勵創新的文化!從亞伯拉罕·林肯開始,所有的總統都會宣傳和鼓勵夢想,是夢想讓奧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是夢想塑造了今天的美國。非常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也來到這裡追尋自己的夢想,他們不怕失敗,不斷接觸新鮮的事物。很多人到了美國即使不創業,也會加入創業公司,這已經是美國突破階層最好的辦法!既然美國可以,為什麼階層壁壘更薄弱的我們,不能利用高薪技術去創業,突破自己的階層?
當然這裡創業是廣義上的,而非單獨成立企業這麼狹隘的解釋。任何創造可衡量價值的行為都是一種創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創造的價值讓儘可能多的人認可。清華大學畢業生可以去做遊戲主播,可以做自媒體賺錢,科技時代帶來了太多的機會,我們要有眼光和勇氣去抓住這些機會。
創業本質是思維能力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思維能力和應試教育無關而和教育有關,它需要以好奇心為驅動力去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不是很多家長理解的應試教育或考試競賽,而是去主動的探索、去閱讀、去和他人合作、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期間會經歷痛苦的閱讀基礎書籍、翻越枯燥雜誌期刊等等。學習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思維而不是知識儲備,所以閱讀的時候你需要思考作者的觀點,還要去通過文章、語音等方式表達這些觀點變成自己思考後的觀點,形成自己思維的一部分。
就拿教育產品而言,貧窮的人需要有針對性、有價值和合適價格的教育產品,而有錢人需要更多樣、更具全球性的教育產品。一年1萬多的教育費用很多窮人咬咬牙絕對掏的出來,然而他們需要提升自己的選擇能力,去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產品,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感受,這和金錢沒關係,還是和思維有關係;而很多有錢人雖然可以面對更多樣的選擇,但往往更多無從下手,因此他們就選擇以量來保質,殊不知孩子的腦袋就像瓶子一樣存在極限,太多了就會破裂讓他們無比迷茫和無助。
因此把子女教育當作一種投資的話,貧窮的人應該培養自己具備足夠有思維能力去篩選適合子女的、最有價值的教育產品;有錢人就是廣撒網投資,抱著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心態,這是窮人的機會所在。無所謂好壞,畢竟自知是成功的基礎,有錢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錢它們需要發揮這個優勢,但貧窮階層的人唯一的優勢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力,倘若你或者孩子失去了思維能力,他們也失去了突破階層的唯一方法。
階層並未固化,固化的是我們的思維。想要階層逆襲,就需要先思維逆襲,逆襲思維從學習開始。
推薦閱讀:
※分享一段毛主席的話
※4.11 階層固化
※關於社會分層理論,這可能是最全的科普文章(一)
※油膩與佛系:低齡崇拜下的非典型階層衝突和集體自虐
※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改變的人